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ldart C类脱硫灰颗粒在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稳定流动特性
1
作者 王成秀 宋大山 +4 位作者 李之辉 杨潇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85-1496,F0004,共13页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 我国CO_(2)的排放中70%来自工业领域,故工业过程的碳捕集对实现“双碳目标”十分关键。工业烟气中往往含有的硫氧化物会腐蚀设备并使后续脱碳等过程使用的催化剂中毒。因此,工业烟气的深度脱硫技术对后续的CO_(2)捕集或提纯过程至关重要。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因具有脱硫效率高、无污染、停留时间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中作为脱硫剂的脱硫灰颗粒为典型Geldart C类颗粒。由于C类颗粒的强黏附性,其在循环流化床操作中容易结块,从而影响装置稳定运行。为了强化脱硫灰颗粒在循环流化床内的流动稳定性,提出了环流强化的耦合提升管反应器的概念,并自行设计搭建了一套导流筒内径100 mm、高度300 mm,外筒内径160 mm、高度760 mm,输送段内径75 mm、总高度12.6 m的环流耦合提升管。在U_(g)=4 m/s、G_(s)=45 kg/(m^(2)·s),U_(g)=7 m/s、G_(s)=25 kg/(m^(2)·s)的操作条件下,考察了环流段的压力分布、标准差以及功率谱密度。当环隙区气速为0.4 m/s时,环流流动能够实现稳定、连续的密相环流流动。在C类颗粒形成稳定流动基础上,讨论了环流耦合提升管内的流动特性分布规律,包括固含率和颗粒速度。实验发现,环流流动的设计可以强化C类颗粒的流动特性,大幅提高耦合反应器内C类颗粒脱硫灰固含率,并实现了C类颗粒循环流态化装置的稳定运行。同时,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C类颗粒新型循环流态化反应器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多相反应器 流体力学 脱硫灰颗粒 Geldart C颗粒 环流反应器
下载PDF
基于时变性聚团识别方法的高密度循环流化床内聚团分布特性
2
作者 宋大山 李之辉 +3 位作者 苏鑫 王成秀 蓝兴英 高金森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内的聚团分布特性,在18 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固体循环速率下(G_(s)=100~1800 kg·m^(-2)·s^(-1))的瞬时颗粒浓度。采用基于时变性的聚团识别方法对聚团进行识别,进而得到了聚团浓度、聚团...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内的聚团分布特性,在18 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固体循环速率下(G_(s)=100~1800 kg·m^(-2)·s^(-1))的瞬时颗粒浓度。采用基于时变性的聚团识别方法对聚团进行识别,进而得到了聚团浓度、聚团持续时间和聚团速度在提升管中的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循环流化床中的颗粒浓度和聚团特性参数和与低密度循环流化床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高密度条件下,提升管内聚团浓度最高可达0.41。聚团持续时间最高可达5.5 ms。提升管截面内的聚团净向上运动,r/R=0.949时,聚团的净运动速度高达1.83 m·s^(-1)。此外,在极高的颗粒循环速率下(G_(s)=1800 kg·m^(-2)·s^(-1)),聚团特性参数的轴径向分布变得更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 颗粒浓度 聚团识别 时变阈值 聚团分布
下载PDF
“碳双控”形势下炼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优化
3
作者 张丰胜 王新平 +5 位作者 王文婷 李勍 杨剑 蓝兴英 石孝刚 赵法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3-159,共7页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双控)的新形势对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减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从石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炼化生产经营和计划优化的角度出发,探索... 随着我国“双碳”战略稳步推进,从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碳排放双控)的新形势对石油石化行业节能减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从石化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炼化生产经营和计划优化的角度出发,探索炼化企业在不改变现有生产工艺和能源结构、不增加额外投资的前提下,通过优化生产方案实现碳减排的新途径。通过梳理某炼化一体化企业A和燃料型企业B的生产过程碳排放情况,创新间接排放因子计算方法,对企业每套装置的碳排放量进行精准测算,将炼油厂的碳排放量测算精度从全厂级别推进到装置级别。并进一步将装置的碳排放量纳入生产计划优化模型,研究了装置级碳排放对企业计划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原油加工量和乙烯产量等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减碳空间至少3%,为A和B企业在实际生产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碳减排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双控 生产计划优化 碳排放因子 炼化一体化 燃料型
下载PDF
催化裂化再生器二氧化碳原位富集工艺研究
4
作者 黎春霖 赵云鹏 +2 位作者 石孝刚 蓝兴英 高金森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8-217,共10页
催化裂化装置的碳排放占炼油厂全部碳排放的30%~50%,再生烟气作为二氧化碳(CO_(2))的主要来源,具有烟气流量大、CO_(2)浓度低的特点,导致传统的再生燃烧后捕集工艺操作成本高。为高效低成本捕集CO_(2),结合再生烟气处理流程特点,提出了... 催化裂化装置的碳排放占炼油厂全部碳排放的30%~50%,再生烟气作为二氧化碳(CO_(2))的主要来源,具有烟气流量大、CO_(2)浓度低的特点,导致传统的再生燃烧后捕集工艺操作成本高。为高效低成本捕集CO_(2),结合再生烟气处理流程特点,提出了再生器CO_(2)原位富集工艺。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模拟和流程模拟对该工艺的可行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新工艺对原有设备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O_(2)原位富集工艺可以保证再生器内气固两相的正常流化,并将再生烟气中CO_(2)体积分数富集到85%以上,理论干烟气CO_(2)体积分数可达到93%以上。再生烟气组分浓度的改变对后续余热锅炉、烟机、省煤器、脱硫脱硝塔等关键设备影响较小,无需更换现有设备。该研究将为再生烟气CO_(2)富集和捕集提供新的工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 再生器 二氧化碳 原位富集
下载PDF
气固循环流化床全回路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敏 吴迎亚 +2 位作者 石孝刚 蓝兴英 高金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气固循环流化床具有良好的混合、传热、传质、反应特性,同时还具有处理量大、可连续生产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气固循环流化床是一个由多个单元连接组合形成的循环回路,各单元间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对整个循环流化床系统进... 气固循环流化床具有良好的混合、传热、传质、反应特性,同时还具有处理量大、可连续生产等优点,在众多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气固循环流化床是一个由多个单元连接组合形成的循环回路,各单元间相互耦合、相互影响。对整个循环流化床系统进行全回路数值模拟,不仅能够获得更全面和详实的结果,而且在揭示系统流动规律和探究各单元内、单元间、单元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上具有独特优势。近十年来,以气固循环流化床全系统为模拟对象的全回路数值模拟研究逐渐兴起。本文对气固循环流化床全回路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该方法的应用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并对方法中采用的模型及相应特点进行逐一分析。循环流化床全回路系统同时存在多种流态,有待于建立适用于全回路系统的多流态物理模型(气固曳力模型与固相应力模型)。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以及物理建模的不断发展,全回路模拟方法将不断完善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固循环流化床 全回路 数值模拟 两相流
下载PDF
密相提升管内颗粒速度与颗粒浓度分布及发展特性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成秀 裴华健 +5 位作者 苏鑫 金楠 吴贤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16,共9页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气固流动结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特性,在自建的18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下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低颗粒循环速率(Gs)下颗粒浓度由底部浓相区单调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高G_s下颗粒... 为研究高密度提升管气固流动结构分布规律及其发展特性,在自建的18m高循环流化床提升管系统中测定了不同气速和固体循环速率下的颗粒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低颗粒循环速率(Gs)下颗粒浓度由底部浓相区单调降低并趋于稳定;在高G_s下颗粒浓度在底部浓相区内先增加后降低,沿提升管向上趋于稳定的发展趋势。径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呈现"中心低边壁高"的特点且在不同径向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中心区域发展快且可以实现充分发展,并逐步向边壁区域延伸。颗粒速度轴向分布特性受表观气速影响较大。表观气速较小时颗粒速度基本呈指数型分布且很快进入恒速区,表观气速较大时颗粒速度轴向分布呈现出"倒C型"。颗粒速度在不同径向区域上发展特性与颗粒浓度基本一致。较低提升管内颗粒进入提升管时可能受气固入口结构影响,沿提升管向上运动时流动结构未得到充分发展又可能会受到提升管出口约束,会呈现多段式流动发展特性。本实验18m高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结构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轴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基本呈现指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升管 循环流化床 颗粒浓度 颗粒速度
下载PDF
高密度下行床颗粒浓度与颗粒速度分布特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成秀 李婧雅 +4 位作者 苏鑫 吴贤 蓝兴英 叶茂 高金森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了考察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分布特性以确定高密度操作条件,在自建的气固下行床冷模装置(总高度18 m,下行床高8 m,直径80 mm)中,测定了不同表观气速(U_g)和颗粒循环速率(G_s)下床内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的轴径向分布。结果表明,在G_... 为了考察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和速度的分布特性以确定高密度操作条件,在自建的气固下行床冷模装置(总高度18 m,下行床高8 m,直径80 mm)中,测定了不同表观气速(U_g)和颗粒循环速率(G_s)下床内颗粒浓度和颗粒速度的轴径向分布。结果表明,在G_s为700 kg/(m^(2)·s)时,下行床内平均颗粒浓度达0.12,整个下行床内均实现了高密度操作。下行床内颗粒浓度径向分布受入口结构影响显著,近下行床入口处(z为0.08 m),颗粒浓度"中间高边壁低",下行床内颗粒浓度轴向分布总体上呈现"上浓下稀"的形式。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随轴向位置的增加而不断降低,表明下行床内气固流动结构的发展特性。当颗粒循环速率较小时,如G_s为100 kg/(m^(2)·s),颗粒在入口区先加速,随后进入恒速度区,截面平均颗粒速度随表观气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当颗粒循环速率较大时,如G_s为500 kg/(m^(2)·s),实验范围内表观气速对平均颗粒速度的影响很小。下行床内颗粒速度的径向均匀性在入口处更强,说明下行床入口结构对其内气固流动的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高密度行床 颗粒浓度 颗粒速度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高校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要性与初步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芮振华 张凤远 +3 位作者 梁永图 徐春明 蓝兴英 徐悦 《石油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85-392,共8页
在气候变化、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亟需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通过系统调研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背景、国内外公司CCU... 在气候变化、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亟需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通过系统调研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产业背景、国内外公司CCUS发展规划战略以及CCUS领域人才需求情况,详细分析了高等院校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要性,阐述了国外高校CCUS教育和科研进展,通过对比国内首批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4所高校的实践情况总结了该专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应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国内外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并且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和发展态势,高校开设碳储科学与工程专业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碳储科学与工程 CCUS 高校 必要性 实践
下载PDF
FCC提升管内气液固三相流动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英杰 杨基和 +1 位作者 蓝兴英 高金森 《常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2期7-13,共7页
采用Fluent软件,耦合提升管内油气、雾滴和催化剂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建立了气液固三相作用模型。采用此模型对FCC提升管进料雾滴的气化过程以及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雾滴在提升管内的气化时间,以及不同碰撞几率... 采用Fluent软件,耦合提升管内油气、雾滴和催化剂间的动量、热量和质量传递,建立了气液固三相作用模型。采用此模型对FCC提升管进料雾滴的气化过程以及气液固三相流动进行了模拟研究,考察了雾滴在提升管内的气化时间,以及不同碰撞几率下各相的体积分数分布、液固传质速率和催化剂上吸附的液相含量。结果表明,非气化组分的气化时间很短,对气液固三相流动的影响很小,但其在催化剂上的大量吸附会降低催化剂活性,最终影响FCC反应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提升管 三相流化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开孔形式对盘环形挡板汽提器特性影响的模拟分析
10
作者 石孝刚 姜源 +3 位作者 张梦轩 蓝兴英 高金森 张永民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949-5960,共12页
采用CFD方法对安置盘环挡板的汽提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了盘环挡板上有无开孔情况下的颗粒流动分布。结果表明,在盘环挡板上进行开孔可有效减少“气垫”区域,使气体与颗粒更顺利地穿透挡板进行高效接触。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开孔形式下... 采用CFD方法对安置盘环挡板的汽提器进行了模拟计算,对比了盘环挡板上有无开孔情况下的颗粒流动分布。结果表明,在盘环挡板上进行开孔可有效减少“气垫”区域,使气体与颗粒更顺利地穿透挡板进行高效接触。此外,通过对比不同开孔形式下的催化剂颗粒流动与气泡分布特性,可以发现均匀开孔时,随着开孔尺寸的增加,气相流动阻力下降,可以携带颗粒更加均匀地穿过盘环挡板,使得挡板以下的“气垫”区域减小,颗粒在汽提器内分布更加均匀,有利于汽提蒸汽与催化剂颗粒之间的接触。但是,随着开孔尺寸增加,汽提器内气泡的平均尺寸有所增加,气泡数量减小,气泡所占的总体积及气泡所能提供的相界面积有所减少。对比均匀开孔与非均匀开孔的颗粒流动与气泡特性,结果表明,在盘形挡板顶部附近开孔12mm,其他区域均匀开孔9mm的非均匀开孔形式在确保催化剂颗粒流动的均匀性分布、汽提蒸汽与催化剂颗粒之间的接触效果的同时,容易产生更小的气泡,可以提供更高的气固相界面积,更加有利于汽提器性能的改善,因此是比较优选的开孔方式。本文关于挡板开孔形式影响的模拟分析对设计高性能的汽提器内构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提器 盘环挡板 开孔 气泡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化工过程的智能混合建模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17
11
作者 张梦轩 刘洪辰 +3 位作者 王敏 蓝兴英 石孝刚 高金森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65-1776,共12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配套数据系统的快速发展,化工过程建模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将多个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以合理的结构加以组合的智能混合建模方法,可以综合利用化工过程的第一性原理及过程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以串联、并联或者混...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配套数据系统的快速发展,化工过程建模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将多个机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以合理的结构加以组合的智能混合建模方法,可以综合利用化工过程的第一性原理及过程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以串联、并联或者混联的形式解决化工过程中的模拟、监测、优化和预测等问题,建模目的明确,过程灵活,形成的混合模型有着更好的整体性能,是近年来过程建模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围绕近年来针对化工过程的智能混合建模工作进行了总结,包括应用的机器学习算法、混合结构设计、结构选择等关键问题,重点论述了混合模型在不同任务场景下的应用。指出混合建模的关键在于问题和模型结构的匹配,而提高机理子模型性能,获取高质量宽范围的数据,深化对过程机理的理解,形成更有效率的混合建模范式,这些都是现阶段提高混合建模性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系统工程 混合建模 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 神经网络
下载PDF
不同结构催化裂化沉降器模拟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吕明珠 王栋 +6 位作者 赵云鹏 张梦轩 石孝刚 高金森 蓝兴英 刘昱 李传坤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11-621,共11页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 随着催化裂化装置掺渣比的提高,沉降器内的结焦现象随之加剧,严重影响了装置的长周期稳定运转。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模拟方法,以旋风分离器敞口式加挡板(装置Ⅰ)和旋风分离器软连接加溢流斗(装置Ⅱ)2种典型沉降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全尺寸的CFD模型,以实际生产过程中的集散控制系统(DCS)数据检验了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沉降器空间内的流场及温度场分布,以及油气在沉降器内的运动轨迹和停留时间分布,对不同结构沉降器的结焦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粗旋敞口结构,软连接能有效降低沉降器穹顶空间的油气浓度;装置Ⅰ的粗旋肩部、粗旋升气管上部挡板和提升管上壁面有较多的催化剂堆积,而装置Ⅱ仅在粗旋肩部有少量的催化剂堆积;同时装置Ⅱ的溢流斗结构可明显降低粗旋底部的泄气率,减少油气平均停留时间,降低了结焦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裂化(FCC) 沉降器 旋风分离器 溢流斗 结焦 停留时间分布
下载PDF
入口结构对18 m气固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毛晓阳 王成秀 +1 位作者 蓝兴英 高金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31-1937,共7页
在高18 m、内径80 mm的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分别考察了三种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入口结构主要影响提升管底部区域的颗粒流动特性,不同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影响不同。相同操作条件下,当采用多管式入口结构时,径向... 在高18 m、内径80 mm的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分别考察了三种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入口结构主要影响提升管底部区域的颗粒流动特性,不同入口结构对颗粒流动影响不同。相同操作条件下,当采用多管式入口结构时,径向上提升管底部区域的颗粒浓度分布相对均匀,轴向上颗粒能够迅速达到充分发展状态,充分发展高度在9 m左右;当采用多孔板入口结构时,径向上提升管底部颗粒浓度差别较大,轴向上颗粒发展较慢,需要更高高度才能达到充分发展,充分发展高度约为11 m;当采用单管式入口结构时,径向上颗粒浓度分布和轴向上颗粒充分发展速度均处于前两者之间,底部颗粒浓度径向分布仍为中间稀、边壁浓的不均匀分布,颗粒浓度轴向充分发展高度约为1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提升管 两相流 入口结构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加速聚合物设计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前景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天航 蓝兴英 徐春明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8,共15页
广阔的化学空间蕴藏着近乎无限的可能,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设计至今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利用实验或高通量计算广泛探索大量样本,选择其中性能较好的候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的传统试错方式,越发难以在庞大的组合序列中筛选出满足实际... 广阔的化学空间蕴藏着近乎无限的可能,高性能聚合物材料的设计至今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工作。利用实验或高通量计算广泛探索大量样本,选择其中性能较好的候选材料进行深入研究的传统试错方式,越发难以在庞大的组合序列中筛选出满足实际多项性能需求的新材料。由先进计算方法、自动化实验和大数据技术耦合形成的新型智能研发模式,突破了“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思路,有望实现在广阔的结构与性质空间中进行聚合物材料的特性预测,逐渐成为克服各类瓶颈问题的得力助手,大大提高了高性能聚合物设计的效率。本文回顾了以往聚合物设计的困境,讨论了人工智能方法的一般思路及其在聚合物设计中的工作原理,列举了采用智能方法在高性能聚合物研发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典型案例,最后对当前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展望了智能设计在新型聚合物研究中的规模化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聚合物设计 数据驱动 结构-性能关系 反求设计
下载PDF
人工智能驱动化学品创新设计的实践与展望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正浩 周天航 +1 位作者 蓝兴英 徐春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910-3916,共7页
改进化学品研发模式,缩短化学品从发现到应用的时间是化工行业中所有科学研究者和产业人员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化学品设计是一个涉及多组分、多尺度和多物理场的复杂过程,现有的实验研究模式难以深入高效地揭示相关的物理化学机制;因... 改进化学品研发模式,缩短化学品从发现到应用的时间是化工行业中所有科学研究者和产业人员的最终目标。本文提出:化学品设计是一个涉及多组分、多尺度和多物理场的复杂过程,现有的实验研究模式难以深入高效地揭示相关的物理化学机制;因此,需要借助多尺度计算机模拟技术,从微观分子层面的化学结构出发,耦合多种模拟方法来预测宏观产品的性能;同时,随着计算机算力的提升,将基于物化机制的多尺度计算机模拟方法与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研发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例如基于高精度多尺度模拟数据训练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指数级地缩短化学品结构-性质的预测。尽管如此,由于广阔的分子结构空间和复杂的分子作用力关系,新型化学品研发面临着众多独特的挑战。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提高现有模拟技术的准确性与速度,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并将人工智能引入材料设计算法,以实现更高效地探索和优化复杂的化工设计参数,使其更适应实际需求,是化学品设计研究的前沿方向。本文从多尺度模拟、材料设计框架和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三个方面,分析讨论了人工智能驱动化学品创新设计的发展现状,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现化学品设计创新途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对人工智能驱动在化学品设计的研究方向和发展目标进行了展望,以助力实现新型化学品的设计,为我国化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化学品设计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18m循环流化床提升管内压力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16
作者 裴华健 王成秀 +2 位作者 蓝兴英 高金森 徐春明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3-738,共6页
以高度18m、直径80mm的提升管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提升管不同轴向位置的压力数据,应用功率谱密度方法分析了其内部的气-固流动特征。结果表明,提升管内的压力信号波动主要受气-固间相互作用包括气-固相互摩擦、颗粒间碰撞、聚并等行... 以高度18m、直径80mm的提升管反应器为研究对象,基于提升管不同轴向位置的压力数据,应用功率谱密度方法分析了其内部的气-固流动特征。结果表明,提升管内的压力信号波动主要受气-固间相互作用包括气-固相互摩擦、颗粒间碰撞、聚并等行为的控制,随着颗粒循环速率的增大,提升管内颗粒间相互作用如颗粒间碰撞及颗粒聚并等发生频次升高,压力波动程度增强。随着提升管轴向位置的升高,压力信号波动程度逐渐减弱,其中在接近提升管顶部充分发展区域功率谱的低频高能现象基本消失。以上结果表明,在提升管底部区域气-固间的相互作用较强,引起压力波动程度较大,而充分发展区域内的气-固间相互作用处于稳定状态,压力波动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提升管 压力信号 功率谱密度 气-固相互作用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Coke Yield of FCC Unit Using Differen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s 被引量:9
17
作者 Su Xin Wu Yingya +2 位作者 Pei Huajian Gao Jinsen lan xingying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3期102-109,共8页
In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 unit, it is greatl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coke yield, since the increase of coke yield not only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total liquid yield, but also affects the heat balance and o... In fluid catalytic cracking(FCC) unit, it is greatly important to control the coke yield, since the increase of coke yield not only leads to the reduction of total liquid yield, but also affects the heat balance and operation of FCC unit. Consequently, it is significant to predict the coke yield accurately. The coke formation and burning reactions are affected by many parameters which influence each other, so it is difficult to establish a prediction model using traditional model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data and establishes a generalized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 model and a back propagation(BP) neural network model to predict the coke yield respectively. Th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BP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results are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GRNN. Then, th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to optimize BP neural network(PSO-BP) and genetic algorithm to optimize the BP neural network(GA-BP) were further used to improve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The comparison of these models shows that they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on precision.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accuracy and stability of the prediction results, the GA-BP model is better than PSO-BP mod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CC COKE YIELD GRNN NEURAL NETWORK BP NEURAL NETWORK
下载PDF
Modeling of gas-solid flow in a CFB riser based on 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 被引量:6
18
作者 Zhang Yinghui lan xingying Gao Jins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35-543,共9页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gas-solid flow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 riser was developed based on 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as-solid flow behavior ...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for gas-solid flow in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 riser was developed based on 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CPFD).The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gas-solid flow behavior inside a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riser operating at various superficial gas velocities and solids mass fluxes in two fluidization regimes,a dilute phase transport(DPT) regime and a fast fluidization(FF) regime.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f solids velocity and holdup,obtained from non-invasive automated radioactive particle tracking and gamma-ray tomography techniques,respectively.The agreement of the predicted solids velocity and holdup with experimental data validated the CPFD model for the CFB riser.The model predicted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gas-solid flows in the two regimes;the uniform dilute phase in the DPT regime,and the coexistence of the dilute phase in the upper region and the dense phase in the lower region in the FF regime.The clustering and solids back mixing in the FF regime were stronger than those in the DPT reg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s-solid flow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computational particle fluid dynamics modeling HYDRODYNAMICS
下载PDF
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19
作者 于楠 孙仁金 +1 位作者 蓝兴英 刘德峰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89,共8页
润滑油生态足迹指用于吸收润滑油燃烧所排放CO_(2)的森林和草地的面积。重新修订化石能源地定义,基于碳循环的视角测算了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润滑油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显示:2014-2019年中国... 润滑油生态足迹指用于吸收润滑油燃烧所排放CO_(2)的森林和草地的面积。重新修订化石能源地定义,基于碳循环的视角测算了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研究影响润滑油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显示:2014-2019年中国润滑油生态足迹逐年递增;影响润滑油生态足迹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民用汽车保有量和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GDP),两者分别每增加1%,对应的润滑油生态足迹分别增长15.11%和15.08%;其次是原油加工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和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四者分别每增长1%,润滑油生态足迹均增长14%左右;影响最小的是燃油价格,其每增长1%,润滑油生态足迹增加1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滑油生态足迹 碳循环 化石能源地 偏最小二乘回归
下载PDF
CFD simulation on the gasification of asphalt water slurry in an entrained flow gasifier 被引量:2
20
作者 lan xingying Zhong Hanbin Gao Jinsen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is suggested to utilize asphalt particles, which are produced in the heavy oil deep separation process of using coupled low temperature separation of solvent and post extraction residue. In thi...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is suggested to utilize asphalt particles, which are produced in the heavy oil deep separation process of using coupled low temperature separation of solvent and post extraction residue. In this work, the asphalt particles were first slurried with water and then gasified to produce synthesis gas. The gasification process of asphalt water slurry in an entrained flow gasifier was simulated using a three-dimension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 model based on an Eulerian- Lagrangian method. The trajectories and residence time of asphalt particles, and the reaction rates, gas species distribution, temperature field and carbon conversion in the entrained flow gasifier were obtained. The predic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sphalt water slurry was a good feedstock for gasification. Moreover, the effects of particle size, oxygen equivalence ratio, and mass content of asphalt particles on the gasification performance of asphalt water slurry were investigated. These results are helpful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of asphalt 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techn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halt particles water slurry GASIFICATION entrain flow gasifier CF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