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WRF模式评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气候和水文效应 被引量:10
1
作者 廉丽姝 李宝富 +2 位作者 陈忠升 陈亚宁 孙小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917-925,共9页
目前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导致产汇流等水文过程(直接水文效应)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于LUCC导致区域气候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间接水文效应)研究却鲜有报道。采用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和... 目前针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导致产汇流等水文过程(直接水文效应)变化的研究较多,而对于LUCC导致区域气候变化引起的径流变化(间接水文效应)研究却鲜有报道。采用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模式)和弹性系数等方法研究了沂河流域1990—2010年LUCC产生的间接水文效应。结果表明:WRF模式对研究区气温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较高(0.86—0.97,P<0.001);虽然模式对降水的模拟精度低于气温,但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0.41—0.91)均达到了P<0.05显著性水平。近20年来,研究区LUCC主要是从旱地向建设用地(747.3km^2)和裸地(132.4km^2)转化的过程。LUCC引起2013年1月和10月气温增加了0.2℃,导致7月气温减小了0.2℃,而4月气温基本稳定。LUCC对1月、4月和10月降水变化的影响很弱,而对7月降水变化影响较大,表现在使其减少了23.7mm。弹性分析表明,1960—2013年,流域年均降水和气温变化1%,将引起年径流量分别变化2.4%和1.8%。1990—2010年,LUCC引起2013年沂河流域降水和气温变化使得径流量分别改变了18.4%和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径流 WRF 气候效应 间接水文效应
下载PDF
基于CLUE-S模型的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9
2
作者 于淼 廉丽姝 +2 位作者 李宝富 张文华 初翠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1-239,F0002,共10页
[目的]分析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并探讨其动态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四湖流域2000至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及CLUE-S模型对南四湖流域的... [目的]分析南四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并探讨其动态演变特征,为流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南四湖流域2000至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模型及CLUE-S模型对南四湖流域的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动态演变特征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2000—2015年南四湖流域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林地、水域/湿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南四湖流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9.10亿元,但粮食生产、气体调节和保持土壤等生态功能分别下降了0.85%,0.85%和1.29%,生态问题依旧存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布不均匀,生态减值区的分布范围大于生态增值区。2030年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略微增加,而粮食生产、气体调节和保持土壤等单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继续下降,生态价值极低区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张,生态增值区范围缩小。[结论]虽然研究区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但生态价值分布不平衡,生态服务功能有升有降,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平衡流域内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CLUE-S模型 南四湖流域
下载PDF
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质量响应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文华 廉丽姝 于淼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19-124,151,共7页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本文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重心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间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尤其是耕地占补过程的时... 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解译土地利用数据,本文运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重心模型、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等方法,研究1990-2015年间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尤其是耕地占补过程的时空特征及其生态环境质量响应。结果显示:(1)1990-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增加,其中耕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草地转为水域和耕地2种类型分布最为广泛。(2)耕地占补数量空间分布不均衡,但不均衡的趋势逐年减弱,耕地占补重心分别为由南向北和由北向南移动。(3)1990-2015年,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略有下降,其中城乡建设用地扩张、水域面积减少主要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草地扩张是生态环境改良的主要因素,耕地占补过程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耕地占用 耕地补充 生态环境质量 江苏沿海地区
下载PDF
济南市冬季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冯亚洁 廉丽姝 +2 位作者 李宝富 于淼 张朝雨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45-750,754,共7页
以山东省济南市2017年12月27-31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运用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条件、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属于静稳累积型污染,基于PM... 以山东省济南市2017年12月27-31日的重污染天气过程为例,运用数值模拟与观测资料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气象条件、输送路径和潜在源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属于静稳累积型污染,基于PM2.5逐时监测数据,将此次污染过程分为污染物累积、重污染持续和显著减弱3个阶段。(2)气压和相对湿度与PM2.5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风速则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67、-0.48。地面均压场、持续的小风高湿、逆温等静稳天气有利于污染物的累积与持续。(3)PM2.5输送路径主要为东南和西北路径,分别占轨迹总数的50.71%和49.29%;由于地形原因,东南路径对污染过程的贡献不明显;泰安、淄博等地为此次重污染过程的潜在源区,且以济南市本地污染累积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污染过程 气象条件 输送路径 潜在源区 济南市
下载PDF
城市化对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于凤硕 廉丽姝 +1 位作者 李宝富 初翠翠 《气象科技》 2019年第1期129-139,共11页
根据山东省气温观测资料,综合利用人口格网、土地利用和夜晚灯光数据划分了城市站和乡村站,采用基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暖夜日数,暖(冷)事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会增加(减少);其中,暖... 根据山东省气温观测资料,综合利用人口格网、土地利用和夜晚灯光数据划分了城市站和乡村站,采用基于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法研究山东省极端气温事件的城市化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暖夜日数,暖(冷)事件在城市化的推动下会增加(减少);其中,暖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40.66%(高温)、19.32%(暖昼)、1.02%(暖夜),冷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分别是2.31%(低温)、5.72%(冷昼)、5.55%(冷夜),可见暖事件(除暖夜日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与冷事件相比更显著,且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极端气温指数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更大。②城市化会促使极端气温暖事件平均场的强度变大,同等强度暖事件的发生范围较之前更广,而冷事件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在强度和范围的表现却与暖事件的表现刚好相反;相同的是城市化促使极端气温冷暖事件平均场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较之前均变大。③极端气温冷暖事件的突变时间会受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使其突变时间提前1~3年。④冷暖事件的持续时间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而变化,其中由最高气温计算得出的指数受影响更大。⑤极端气温冷暖指数之间的城市化非对称性影响具有复杂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气温 城市化 对比分析法 山东省
下载PDF
环渤海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被引量:9
6
作者 樊欣怡 廉丽姝 王猛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CAS CSCD 2022年第5期506-520,共15页
为探究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异同,基于2015–2019年空气质量指数日报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对于PM_(2.5)、PM_(10)和O_(3)这三大... 为探究环渤海三大城市群空气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关系的异同,基于2015–2019年空气质量指数日报资料及同期气象要素资料,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对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对于PM_(2.5)、PM_(10)和O_(3)这三大被研究的首要污染物,在冬季主要以PM_(2.5)、PM_(10)为主,夏季以O_(3)为主。除O_(3)外其余污染物浓度呈现下降趋势。(2)空气质量指数(AQI)呈现秋季最低、冬季最高的变化特点,年际上空气质量在逐步改善。(3)AQI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总体上由沿海向内陆逐渐由空气质量优良区变为空气污染区。(4)AQI、PM_(2.5)、PM_(10)和O_(3)在不同季节与各气象要素的相关性不同,且相关性强度呈非线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渤海 空气污染指数 空间自相关 气象要素
下载PDF
基于SPI的1960-2018年山东省冬小麦生长期干旱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苏喆 廉丽姝 +3 位作者 刘元月 潘雪 王云倩 任玮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99-106,共8页
根据山东省1960—2018年的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衡量指标,分析近59年来山东省冬小麦生长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及影响范围,为山东省冬小麦的干旱防御及稳定增收提供参考.研... 根据山东省1960—2018年的逐月降水量观测数据,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作为干旱衡量指标,分析近59年来山东省冬小麦生长期的干旱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冬小麦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及影响范围,为山东省冬小麦的干旱防御及稳定增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冬小麦生长期内干旱频率多集中在15%~20%之间,相对高值区集中于山东省的中东部和西南部.(2)1980—1989年干旱频率最高,1990—2018年间干旱频率的高值区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的趋势.(3)冬小麦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在波动变化中表现出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77—1991年、1998—2002年和2010—2014年为干旱影响范围较大的时段;其他时段为干旱影响范围较小的时段.(4)干旱覆盖范围以局域性干旱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降水指数 冬小麦 干旱 时空分布 山东省
下载PDF
2014—2018年济南市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朝雨 廉丽姝 +3 位作者 李瑞平 冯亚洁 谭丽荣 程禛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92-98,共7页
分析了2014—2018年济南市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及其类型,并识别了各类大气重污染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2)济南市区大气重污染主要为积累型和复合型.(3)5项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对... 分析了2014—2018年济南市区大气重污染特征及其类型,并识别了各类大气重污染的主要气象影响因子.结果显示:(1)重污染主要发生在冬季,秋季和春季次之,夏季最少.(2)济南市区大气重污染主要为积累型和复合型.(3)5项气象要素中,相对湿度对空气质量影响最大,风速和日照时数次之,气温和气压影响较小.(4)积累型和沙尘型重污染期间,气压、气温和日照时数分布区间均较广,前者多发生在风速小、相对湿度大的时期,后者多发生在风速较大、相对湿度小的时期;O 3光化学型重污染期间,风速较小,相对湿度较大,气压较低,气温高且日照强;复合型重污染期间,气象条件的不确定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重污染 重污染类型 气象影响因子
下载PDF
基于学生认知结构培养的地理过程教学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田珺璐 周维国 廉丽姝 《地理教学》 2021年第7期14-17,60,共5页
地理过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解释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解地理机制的关键。虽然中学对地理过程教学也开始关注,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关于地理过程的教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地理过程在地理知识中起到桥梁和粘合剂的作用,串联孤立的地... 地理过程是地理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是解释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解地理机制的关键。虽然中学对地理过程教学也开始关注,但是仍然不够重视,关于地理过程的教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地理过程在地理知识中起到桥梁和粘合剂的作用,串联孤立的地理知识点,使得地理知识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的网络。基于此,本文提出挖掘隐含的地理过程元素、融入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关注地理过程的未来变化趋势、利用多种表达方式呈现地理过程等培养学生认知结构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地理 地理过程 认知结构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n Northwest China During 1961-2010 被引量:5
10
作者 lian lishu Xu Shujing +1 位作者 Li Zhifu Sun Xiaoyi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4年第1期12-19,23,共9页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January 1, 1961 to December 31,2010, we analyz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from prime precipitation data by applying R-langu... Using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of 118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January 1, 1961 to December 31,2010, we analyzed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from prime precipitation data by applying R-language Climate Index (RClimDex). The spatial-temporal chang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st 50 years have been examined using the method of trend analysis, Mann-Kendall and the spatial analysis module of Arcgis9.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indices fo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geographic locatio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opography, and the spatial difference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is very evident, while the indices reduce from the southeast to the northwest except Consecutive Dry Days (CDD). In Xinjiang region, high values appear in Tianshan Mountains and decrease towards the south and north respectively. In the past 50 years, the temporal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indices fo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has a great spatial distinction. It shows that the variation tendency is opposite between the east (decrease) and the west (increase), and CDD has a decreasing tendency while other indices increase. For each reg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indices fo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Xinjiang and Qinghai Province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and it is remarkable in Tianshan Mountains, the north of Xinjiang and the northeast of Qinghai Province. The temporal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indices fo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Ningxia, Shaanxi and Gansu has a large spatial distinction. The stations which have an increasing tend are mainly found in the north of Ningxia, south of Shaanxi and Hexi Corridor of Gansu. However, the south of Ningxia, north of Shaanxi and Longnan of Gansu Province mainly present a decreasing trend. The temporal variation tendency of the indices for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Inner Mongolia is not obvious. Overall, the east part of Northwest China has a dry tendency, while the west part has an opposite tre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thwest China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Mann-Kendall method China
下载PDF
华东地区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11
作者 董芳淑 廉丽姝 +2 位作者 孙博雯 程禛 朱艳冰 《气象科技》 2023年第4期510-519,共10页
为探究华东地区能见度变化情况,利用1973—2020年的能见度数据、2014—2019年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 为探究华东地区能见度变化情况,利用1973—2020年的能见度数据、2014—2019年的气象要素和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分解、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能见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73—2020年能见度呈显著(p<0.01)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315 km/10a,季节之间存在差异,夏、秋季能见度下降速率较大分别为1.681 km/10a、1.443 km/10a;冬、春季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分别为1.092 km/10a、1.091 km/10a。其中,1973—2012年能见度呈显著(p<0.01)下降趋势,变化倾向率为-1.204 km/10a,2013—2020年能见度呈不显著(p>0.05)增加趋势,变化倾向率为2.229 km/10a,近8年(2013—2020年)来能见度存在明显改善。(2)华东地区南部、北部能见度较好,中部能见度较差。EOF分解第1模态表明华东地区能见度整体变化趋势一致,第2模态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3)能见度与相对湿度、PM_(2.5)、PM_(10)、SO_(2)、NO_(2)均呈负相关,与O_(3)质量浓度呈正相关,相对湿度是对能见度下降影响最大的因子,其次是PM_(2.5)质量浓度。气温和气压与能见度的关系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能见度 华东地区 EOF 变化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