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张晶巧 祁兴顺 +2 位作者 ZHANG jQ liu j WU YH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76-1576,共1页
肾功能不全是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特利加压素是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的一线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估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合并AUGI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来自我国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 肾功能不全是肝硬化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AUGIB)患者的严重并发症。特利加压素是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和肝肾综合征的一线治疗选择。本研究旨在评估特利加压素对肝硬化合并AUGIB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来自我国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沈阳军区总医院)的Zhang等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1月-2018年6月期间由1名主治医师应用特利加压素治疗的40例肝硬化合并AUGIB患者。分析了特利加压素用药期间和停药后胱抑素C(CysC)和肌酐(Cr)的变化。还探讨了使用特利加压素期间无活动性出血患者肾功能改善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利加压素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活动性出血 肾功能不全 一线治疗 肾功能改善
下载PDF
深部地球条件下铁和氧元素的化学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夏群科 liu j +7 位作者 Hu Q Y Bi W L Yang L X Xiao Y M Chow P Meng Y.Prakapenka V B Mao H K Mao W L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71-571,共1页
氧与铁分别为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元素与占地球质量最大的元素,它们所形成的化合物遍布我们的星球,具有-2价的氧控制着地球的氧逸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氧逸度逐渐降低,与铁所形成的氧化物中铁的价态也逐渐降低,O/Fe逐渐增加,近些年来科学家们... 氧与铁分别为地球上丰度最高的元素与占地球质量最大的元素,它们所形成的化合物遍布我们的星球,具有-2价的氧控制着地球的氧逸度,随着深度的增加氧逸度逐渐降低,与铁所形成的氧化物中铁的价态也逐渐降低,O/Fe逐渐增加,近些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深部地球条件下铁的一系列氧化物,其中具有高压黄铁矿结构的铁超氧化物FeO2具有最高的O/Fe,并且它还能够携带一定量的H(表示为Py-FeO2H,, x=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质量 黄铁矿 氧元素 化学变化 深部 超氧化物 氧逸度 化合物
下载PDF
俯冲板块形成的金属熔体造成了核幔边界的超低速区 被引量:2
3
作者 liu j Li j +2 位作者 Hrubiak R Smith j S 夏群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04-804,共1页
三十年前地震学家们发现核幔边界之上存在分布不均的超低速区(ultralow velocity zones,简为ULVZs),通常和大低速省(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简为LLSVPs)紧密相连。虽然认识其成因对于理解核幔边界的热和化学状态乃至... 三十年前地震学家们发现核幔边界之上存在分布不均的超低速区(ultralow velocity zones,简为ULVZs),通常和大低速省(large low shear velocity provinces,简为LLSVPs)紧密相连。虽然认识其成因对于理解核幔边界的热和化学状态乃至于深部地球的演化历史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尚未有定论。硅酸盐熔体常被用来解释ULVZs的成因,但是ULVZs的不均一分布特征以及其密度异常与硅酸盐熔体的存在不相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幔边界 俯冲板块 金属熔体 地震学家 演化历史 化学状态 超低速 下地幔 卡内基 熔融曲线
下载PDF
Wnt5a参与了LOX-1和TLR4诱导的种植体周围炎的宿主炎症反应 被引量:2
4
作者 Zhang Q liu j +1 位作者 Ma L 赵泽亮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65-565,共1页
目的: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体周围组织中发生的与牙菌斑相关的疾病,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炎,随后逐渐失去支撑骨。Wnt5a是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激活配体,在炎症性疾病中白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先前的... 目的: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体周围组织中发生的与牙菌斑相关的疾病,其特征是种植体周围黏膜发炎,随后逐渐失去支撑骨。Wnt5a是非经典Wnt信号通路的激活配体,在炎症性疾病中白细胞浸润和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的产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Wnt5a在慢性和侵袭性牙周炎的牙龈组织中显著上调。然而,Wnt5a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作用和调节机制尚不清楚。方法:通过Western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8例健康的种植体患者和8例种植体周围炎患者的牙龈组织中Wnt5a的表达水平。从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牙龈卟啉单胞菌感染的巨噬细胞,作为种植体周围炎的体外细胞模型。使用中和抗体、抑制剂和siRNA,通过免疫荧光、qRT-PCR和Western免疫印迹评估Wnt5a在种植体周围炎中的产生和作用。使用未配对双尾t检验比较qRT-PCR和Wester免疫印迹结果。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周围炎 WNT5A 白细胞浸润 侵袭性牙周炎 免疫荧光分析 牙龈卟啉单胞菌 牙菌斑 巨噬细胞
下载PDF
日粮中大豆异黄酮对公鸡繁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Heng D Zhang T +8 位作者 Tian Y Yu S Y liu W B Xu K L liu j Ding Y ZhuB C Yang Y Z Zhang C 《饲料博览》 2017年第3期50-50,共1页
大豆异黄酮(SIs)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可与体内雌激素进行竞争,在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公鸡睾丸发育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本试验旨在探讨SIs对雏公鸡睾丸发育及血清中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70~133日龄)。试验通过饲喂4种不同浓度的S... 大豆异黄酮(SIs)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可与体内雌激素进行竞争,在繁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对公鸡睾丸发育的作用目前尚未明确。本试验旨在探讨SIs对雏公鸡睾丸发育及血清中生殖激素含量的影响(70~133日龄)。试验通过饲喂4种不同浓度的SIs,观察其对公鸡睾丸睾酮合成相关的类固醇激素合成急性调节蛋白基因的表达(STAR)、胆固醇侧链裂解酶(p450scc)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的影响。虽然SIs对公鸡体重变化无显著影响,但饲料中添加5 mg·kg^(-1)可显著提高睾丸指数、血清中生殖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睾酮)含量。通过荧光定量PCR进一步检测STAR、P450scc和3βHSD相关m RNA含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5 mg·kg^(-1)SIs对P450scc和3βHSD相关m RN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促进了精原细胞的生长及生殖细胞层的数量。结果表明,SIs可促进与STAR表达相关的生殖激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公鸡睾丸发育,提高公鸡的繁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异黄酮 雏公鸡 生殖激素 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
下载PDF
联苄类化合物的制备
6
作者 liu 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0-300,共1页
苄基氯(溴)在铁粉存在下,加催化量氯化亚铜,于水中70~90℃反应1~2h,可得到联苄。12例收率42%~81%。
关键词 类化合物 联苄 制备 氯化亚铜 苄基氯 反应
下载PDF
Association of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with the severity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被引量:23
7
作者 Wu NQ Guo YL +10 位作者 Li XL liu j Qing P Xu RX Zhu CG jia Y j liu G Dong Q jiang LX Li j j Ma FL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27-632,共6页
Backround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is a reliable predictor in acu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Little is known about patients with stable CAD, especial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CAD. ... Backround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 is a reliable predictor in acut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Little is known about patients with stable CAD, especially Chinese patients with CAD.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of NT-proBNP levels with the severity of CAD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58 consecutiv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angiograms: CAD group (n=484) and angiographic normal control group (n=174). The severity of CAD was evaluated by modified Gensini scor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NT-proBNP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risk factors such as age, male gender, diabetes mellitus (DM), dyslipidemia, smoking, and family history of CAD in the CAD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In 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 analysis, age, gender, and DM were determinants of the presence of CAD. NT-pro BNP was foun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CAD (OR:1.66 (95% CI: 1.06-2.61), P 〈0.05). In a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curve analysis, an NT-proBNP value of 641.15 pmol/L was identified as a cut-off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r exclusion of CAD (area under curve (AUC)=0.56, 95% CI: 0.51-0.61). Furthermore, NT-proBN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ensini score (r=0.14, P 〈0.001) in patients with CAD. Conclusion NT-proBNP wa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CAD, suggesting that the NT-proBNP level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and the severity of C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modified Gensini score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古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与古地理演化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佳 宋艾 +2 位作者 丁林 苏涛 周浙昆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8-1342,共35页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其周...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在地层划分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层学、同位素年代学等工作,发现和报道了大量各种门类的化石,更系统地深化了生物地层学研究,为梳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古近纪综合地层、生物群和古地理演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基于国际古近系划分和对比标准,以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为基础,综合近年来同位素年代学、磁性地层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梳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不同构造单元的地层划分与对比框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开展以来,古近纪植物群相关研究逐渐丰富.依据这些植物群最新的年代结果,本文讨论了灭绝类群和新出现类群的生物地层意义.对“桉属”、棕榈科等化石类群的新认识将古近纪青藏地区植物区系与冈瓦纳大陆的大洋洲、南美洲生物区系建立联系.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两侧植物群重要类群的演化历史也指示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的碰撞时间在约65~54Ma.植物群的古高程重建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在早渐新世之前就已经形成现今的地貌格局;古近纪青藏地区主要缝合带附近的温暖湿润低地是动植物类群交流的主要通道;古近纪低矮的喜马拉雅山脉不能对南来的印度洋水汽形成有效的阻隔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化石 生物地层 古环境 古地理 古近纪
原文传递
FuXi-Extreme:利用扩散模型改进极端降雨和风速预报
9
作者 仲晓辉 陈磊 +3 位作者 刘俊 林晨森 漆远 李昊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34-3747,共14页
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天气预报模型近些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示了优越的预报性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高分辨率预报(High-Resolution Forecasts,HRES)相... 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的天气预报模型近些年取得了显著进展,展示了优越的预报性能.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的高分辨率预报(High-Resolution Forecasts,HRES)相比,FuXi等先进的基于ML的天气预报模型,在统计预报指标上表现出色.然而,这些模型存在着共同的局限性,即随着预报时间步长的增加,预报结果趋于平滑,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强度的低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研发了FuXi-Extreme模型.该模型采用去噪扩散概率模型(Denoising Diffusion Probabilistic Model,DDPM),增强了FuXi模型在5天预报中的地表预报数据细节.对极端总降水量(Total Precipitation,TP)、10m风速(10-meter Wind Speed,WS10)和2m温度(2-meter Temperature,T2M)的评估表明,FuXi-Extreme在性能上优于FuXi和HRES.此外,基于国际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集(International Best Track Archive for Climate Stewardship,IBTrACS)的评估显示,与HRES相比,FuXi和FuXi-Extreme在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路径预报方面表现优异,但在TC强度预报方面仍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 扩散模型 天气预报 极端天气
原文传递
2013~2017年中国PM2.5污染的快速改善及其健康效益 被引量:48
10
作者 薛涛 刘俊 +9 位作者 张强 耿冠楠 郑逸璇 同丹 刘竹 关大博 薄宇 朱彤 贺克斌 郝吉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1-452,共12页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013年,中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空气质量随之迅速改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评估了2013~2017年中国地区PM2.5暴露及其健康影响的变化情况.首先...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2013年,中国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始实施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空气质量随之迅速改善.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评估了2013~2017年中国地区PM2.5暴露及其健康影响的变化情况.首先结合地面观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型模拟,构建了2013~2017年中国高时空分辨率PM2.5浓度数据集,基于该数据集评估了PM2.5暴露的时空变化,并结合PM2.5暴露的长期和短期健康效应模型评估了中国PM2.5暴露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的变化情况.研究显示, 2013~2017年间中国人口加权的PM2.5年均浓度从67.4μg m-3降至45.5μg m-3,下降幅度达到32%.在此期间, PM2.5浓度的快速降低使得与PM2.5长期暴露相关的超额死亡人数下降了14%,从2013年的120万人/年(95%置信区间:100, 130;占总死亡人数的13%)降至2017年的100万人/年(95%置信区间:90, 120;占总死亡人数的10%).目前中国大多数地区的PM2.5暴露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由于在高浓度区间PM2.5暴露水平下降带来的健康效益改善幅度要小于暴露下降幅度,虽然2013~2017年间PM2.5浓度迅速下降,但带来的健康效益却相对有限.研究还发现由于重污染天数迅速减少,PM2.5急性暴露导致的超额死亡人数在2013~2017年间降低了61%.本研究表明中国的清洁空气政策有效缓解了当前空气污染所导致的健康危害,但未来仍需要继续大幅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以进一步保护公众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污染改善 健康风险评估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大气细颗粒物(PM2.5) 死亡风险
原文传递
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估算 被引量:9
11
作者 杨绪红 金晓斌 +4 位作者 项晓敏 范业婷 刘晶 单薇 周寅康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4-568,共15页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开垦 碳排放 簿记模型 中国 300年
原文传递
海沟系统研究的进展与前沿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三忠 索艳慧 +6 位作者 朱俊江 戴黎明 张瑞昕 刘欣颖 乔璐璐 刘吉文 张晓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74-1892,共19页
海沟是地球物质与能量激烈交换地带,是深浅部地质过程的耦合地带,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沟系统是以海沟为核心的多个圈层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多学科融合创新的阵地.海沟地貌形态是深部动力系统和浅部地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 海沟是地球物质与能量激烈交换地带,是深浅部地质过程的耦合地带,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海沟系统是以海沟为核心的多个圈层相互作用的整体,是多学科融合创新的阵地.海沟地貌形态是深部动力系统和浅部地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界面,其动力学演化及机制一直是地球科学系统的基础科学问题之一,它涵盖了地球表层至深部壳-幔间跨圈层、跨相态、跨时空等一系列的耦合过程,是地球系统不同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输送、循环作用的产物.同时,海沟系统动力学演化不仅对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及海洋地质等过程起着支撑作用,而且对全球的物质能量输送和沉积物-水-元素循环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也是导致成矿-成藏-成灾系统变迁的主要过程之一.因此,海沟系统的调查研究是解决"地表沉积动力过程与深部壳幔动力机制协同耦合作用及其资源-环境的长期效应"等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关键.文章着重综述了近10年来海沟系统研究新进展,特别介绍了全球变化下深渊表层沉积源-渠-汇机制和元素迁移-循环机制、决定生命起源的超临界碳-氮耦合循环机制、促进生命进化的烷烃降解通路的微生物异养代谢新机制等新成果,也论述了海沟系统的热液成矿效应、冷泉水合物成藏效应、大地震成灾效应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这些新成就突出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广阔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沟系统 流固耦合 海陆耦合 深浅耦合 俯冲
原文传递
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岩石圈结构的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吴建平 刘雅宁 +4 位作者 钟世军 王未来 蔡妍 王薇 刘靖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32-1546,共15页
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块体发生了快速隆升并在周边形成了一系列拉张断陷盆地,但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高分辨率壳幔三维速度结构是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密集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观测... 新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块体发生了快速隆升并在周边形成了一系列拉张断陷盆地,但其形成机制仍然存在争议.高分辨率壳幔三维速度结构是研究岩石圈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文章利用鄂尔多斯块体及周边地区密集宽频带地震台站的观测资料,通过接收函数与面波联合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高速异常.在块体东部、北部以及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区,上地幔存在明显的低速异常,并延伸至块体内部.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呈中部厚、外围薄的特征,地壳厚度则表现为中部薄、西南部和东北部厚,且北缘张拉盆地的地壳厚度大于块体中部地区.文章认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幔热物质向外扩张以及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导致鄂尔多斯块体岩石圈发生了非均匀减薄、升温和密度降低,其产生的附加浮力和热动力作用,促使鄂尔多斯块体新生代以来发生持续隆升,同时受青藏高原隆升扩张产生的挤压作用等影响,鄂尔多斯西南部及北部地区发生了地壳增厚和快速隆升.阿拉善块体和鄂尔多斯块体的岩石圈速度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中生代之前可能属于不同的独立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华北克拉通 岩石圈结构 S波速度结构 接收函数 面波
原文传递
西藏新生代植物近十年来的重要发现、认识及其意义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浙昆 刘佳 +8 位作者 陈琳琳 Robert A.SPICER 李树峰 黄健 张世涛 黄永江 贾林波 胡瑾瑾 苏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3-215,共23页
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大量新类群被发现.在西藏新生代植物记录中,一共发表了63个新种,其中4... 植物化石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植物系统演化和高原生物多样性格局演变的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十年来,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主要包括:(1)大量新类群被发现.在西藏新生代植物记录中,一共发表了63个新种,其中45个是2010年以后发表的,占全部新种的70%以上.这些新种不少是其所在科、属在亚洲乃至全球最早的化石记录,因此青藏高原是亚洲植物区系的重要源头.(2)古近纪青藏高原是全球植物区系交流的十字路口,是植物区系交汇的一个港湾.目前的古植物地理学研究表明,该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的传播和交流,有进入青藏、走出青藏、走出印度和进出非洲4种模式.(3)植物化石见证了青藏高原差异隆升的历史.古高程重建发现古近纪青藏高原中部存在东西向的亚热带中央谷地.对西藏芒康不同层位植物组合的古高程研究表明,这一地区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快速抬升了将近1000m,达到现今高程;结合其他古高程重建工作,推断青藏高原东南缘(即横断山地区)在早渐新世就已经达到现代的高程,而此时青藏高原中部仍存在着一个东西向的中央谷地.(4)植被与地球环境协同演化.青藏高原地区经历了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寒区等不同气候类型的演替,植被和植物多样性也随之改变,体现了植被对青藏高原地形地貌演变的响应.(5)先进方法和新思路逐渐应用于古植物学研究和古环境分析.荧光显微技术、古气候模型等在古植物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多学科交叉融合正在成为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的新趋势.尽管青藏高原新生代植物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该地区的化石记录仍旧缺乏,今后需要继续开展古植物学的研究,利用多学科手段深入解析青藏高原植物多样性演变历史与古环境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新生代 古植物 植物区系 中央谷地 生物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中国月球探测促进月球与行星科学创新发展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春来 严韦 +1 位作者 刘建军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437-2456,共20页
月球一直是人类探测太阳系的起点和首选目标.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于2004年立项启动,目前已成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测规划.围绕地月空间环境、月表物质、形貌、地质构造、月球次表层结构与内部结构、月球的起源与演化... 月球一直是人类探测太阳系的起点和首选目标.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于2004年立项启动,目前已成功完成了“绕、落、回”三步走的探测规划.围绕地月空间环境、月表物质、形貌、地质构造、月球次表层结构与内部结构、月球的起源与演化等当前月球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人类对于月球的认识.文章简要回顾了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历程,对主要研究成果和科学认识进行了总结,并对中国月球与行星探测的未来发展做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探测 月球科学 嫦娥工程 科学成果 未来展望
原文传递
西藏芒康似勾儿茶叶属(鼠李科)化石及其生物地理学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周浙昆 王腾翔 +5 位作者 黄健 刘佳 邓炜煜东 李仕虎 邓成龙 苏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44,共12页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化石叶缘全缘或微波状,二级脉间距规则,弧曲向上并与其上的二级脉在叶缘处结合并与叶缘融合,形成真曲脉序;二级脉在中上部较为密集,三级脉密集相互平行,横贯二级脉之...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西藏东南部芒康盆地上始新统的鼠李科植物叶化石标本.化石叶缘全缘或微波状,二级脉间距规则,弧曲向上并与其上的二级脉在叶缘处结合并与叶缘融合,形成真曲脉序;二级脉在中上部较为密集,三级脉密集相互平行,横贯二级脉之间,这些叶脉特征与美洲分布的灭绝类群——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 Jones and Dilcher)非常相似.百分之四十的二级脉集中于叶的上半部是当前化石的一个典型特征,未见于该属的其他类群,于是将当前化石定为君容似勾儿茶叶新种(Berhamniphyllum junrongiae Z. K. Zhou, T. X. Wang et J.Huang sp. nov.).进一步研究发现,仅凭叶脉特征不能将勾儿茶属(Berchemia)和Rhamnidium、Karwinskia等三个属区分开来,似勾儿茶叶属(Berhamniphyllum)代表了这几个属的一个灭绝的共同祖先,本文对产于云南和山东等地三种勾儿茶属化石进行了归并,并将其归并入似勾儿茶叶属中.根据形态学、分子系统证据和化石记录,将勾儿茶属、Rhamnidium、Karwinskia和似勾儿茶叶属定义为勾儿茶复合群(Berchemia complex).本文还讨论了勾儿茶复合群地理分布格局的演变历史,认为勾儿茶复合群于晚白垩世晚期起源于南美哥伦比亚,在始新世经中美洲扩散到北美,后又从北美经过北大西洋陆桥扩散至欧洲并从欧洲扩散至非洲.东亚的勾儿茶复合群是经白令陆桥扩散而来,时间不晚于始新世,这一类群在东亚最早出现于西藏芒康,其后再扩散至亚洲其他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勾儿茶复合群 似勾儿茶叶属 新生代 青藏高原 生物地理
原文传递
磁相变材料专题·编者按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恩克 刘剑 王敦辉 《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共2页
相变行为普遍存在于物质世界,是材料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关注的基本现象和重要课题.经典相变伴随着体系的对称破缺,可以由以序参量为基本热力学参量的朗道相变理论完美地描述.相变过程中,不同物态之间相互转化,伴随着丰富的临界现象.作... 相变行为普遍存在于物质世界,是材料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关注的基本现象和重要课题.经典相变伴随着体系的对称破缺,可以由以序参量为基本热力学参量的朗道相变理论完美地描述.相变过程中,不同物态之间相互转化,伴随着丰富的临界现象.作为固态相变中的一类相变,马氏体相变不发生原子的长程扩散,只有原子的短程位移.温度、应力等外部自由度可以驱动马氏体相变的发生,并对外输出应变、电阻变化、潜热等物理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氏体相变 固态相变 相变行为 凝聚态物理 电阻变化 物理效应 临界现象 对称破缺
原文传递
转VEGF基因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的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玉琳 刘晶 张朝东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8年第2期125-128,F0003,共5页
目的 将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定向移植到AD 模型鼠脑内海马区,观察该部位及邻近部位的血管重建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情况,为 AD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 目的 将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定向移植到AD 模型鼠脑内海马区,观察该部位及邻近部位的血管重建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情况,为 AD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s。构建的携带人VEGF165 基因的pcDNA3.1 质粒转染至EPCs,观察EPCs 表达VEGF 情况。采用APP/PS1 双转基因鼠模型,将转染人 VEGF165 基因的EPCs 移植至模型鼠脑内,观察小鼠行为学的变化、Aβ 含量,以及血管的形成情况。结果 将转染VEGF基因的EPCs移植入小鼠的海马区后,动物在第4,5,6 天进行空间导航试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PCs 组比较,EPCs+VEGF 组额叶皮层和海马区Aβ含量明显减少(P< 0.01),海马区CD34 阳性细胞数更高(P < 0.01)。结论 将 EPCs+VEGF 移植入鼠脑内,可以发现小鼠的记忆能力增强,原因可能与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Aβ 清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内皮生长因子 APP/PS1双转基因鼠模型 淀粉样蛋白 内皮组细胞
原文传递
深部流体及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油气形成的基本内涵 被引量:36
19
作者 刘全有 朱东亚 +5 位作者 孟庆强 刘佳宜 吴小奇 周冰 Qi FU 金之钧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9-520,共22页
含油气盆地作为地球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块体,从早期烃源岩发育环境、油气形成、储层溶蚀改造到油气聚集或者破坏都受到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深部流体作为联系盆地内、外因素的纽带,以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方式贯穿了油气形成和聚集的... 含油气盆地作为地球系统中相对稳定的克拉通块体,从早期烃源岩发育环境、油气形成、储层溶蚀改造到油气聚集或者破坏都受到地球系统演化的影响.深部流体作为联系盆地内、外因素的纽带,以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的方式贯穿了油气形成和聚集的全过程.深部流体携带的营养物质促进了成烃生物的勃发和碳氢源的额外补充,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和提高烃源岩生烃潜力,其携带的能量促进了烃源岩早熟和高成熟烃源活化加氢生烃.深部富CO_2流体对碳酸盐岩、碎屑岩储层的溶蚀改造,改善了深层储集体空间,使得油气储集空间向更深延伸.深部超临界CO_2对深层滞留原油的萃取和泥页岩中CH_4的驱替,提高了深层和致密储层中烃类流动性.同时,深部流体携带的物质(C、H、催化物质)和能量不仅能够促使费托合成无机CH_4,促使有机质热演化生烃形成"热液石油",而且也能使得有机来源的原油发生热蚀变.因此,从地球层圈相互作用的视角看,深部流体不仅对沉积盆地输入了大量的外源C和H,改善了油气赋存空间,而且也提高了油气富集聚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深部流体 加氢生烃 溶蚀改造 驱替
原文传递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理论的发展与展望 被引量:14
20
作者 张传伦 孙军 +1 位作者 刘纪化 蔡阮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33-1944,共12页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q... 微生物是驱动海洋元素循环的主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半个世纪海洋研究的一个谜团就是"为什么有着一个相当于大气CO2碳总量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ecalcitrant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RDOC)库在海洋中长期存在?".生物泵(Biological Pump, BP)和微食物环(Microbial Loop, ML)研究加深了我们对生物在海洋碳循环中作用的理解,但直到微型生物碳泵(Microbial Carbon Pump, MCP)理论的提出,才真正阐释了海洋惰性溶解有机碳来源和存储的生物地球化学机制. MCP是由微型生物介导的溶解有机碳(非沉降)转化和迁移的海洋储碳新机制,提出了RDOC产生的3个重要途径:(1)微型生物特别是异氧细菌和古菌在有机质降解代谢过程中改造并分泌RDOC;(2)病毒颗粒裂解宿主导致细胞的死亡并释放RDOC;(3)原生动物等捕食者摄食微型生物并释放RDOC. MCP揭示了海洋RDOC的惰性机制,定义了两类RDOC组分(RDOCc和RDOCt),为调节气候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验证的理论.为纪念中国科学家在海洋碳循环领域的突出贡献,文章在回顾海洋微型生物与碳循环相关研究基础上,系统总结并讨论了MCP理论提出以来中国在此领域的国际引领地位和影响力,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生物碳泵 生物泵 微食物环 惰性溶解有机碳 海洋碳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