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稳定稻麦产量并提高氮肥利用率及经济效益 被引量:15
1
作者 宁运旺 张辉 +8 位作者 王磊 许仙菊 汪吉东 马洪波 朱德进 黄卉 王少华 马朝红 张永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407-1419,共13页
【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 【目的】普遍认为,相同施肥量下增加施肥次数有利于提高肥料利用率,但施肥次数偏多已成为江苏稻麦化肥过量投入的主要因素。一次施肥仍存在争议,基肥结合分蘖期追肥的两次施肥也会导致水稻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明确基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效果对稻麦化肥减量具重要意义。【方法】2016—2019年开展稻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产量和产量组成、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定位试验为完全随机区组设计、4次重复,设不施氮(CK)、习惯施肥(CF)、推荐施肥(相对于CF处理水稻减氮18.2%、小麦减氮22.2%,RF)和推荐施氮量下基施4种类型氮肥(尿素U、硫包膜尿素SCU、聚合物包膜尿素PCU和尿素添加5%双氰胺NIU)结合抽穗期追肥(BH)两次施肥,共7个处理。2018—2019年,使用以普通尿素为氮源的改良配方肥(IFF)和含硝化抑制剂的稳定性复合肥(SCF)做基肥,进行稻麦两次施肥(BH)田间验证试验,以农户实际(FP)为对照比较施肥成本和种植效益。【结果】定位试验结果表明,与农户习惯(CF)比较,推荐施肥处理(RF)对稻麦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与推荐施肥比较,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的两次施肥处理对稻麦产量也无显著影响。施氮量减少可使稻麦氮肥累积效率显著增加、氮素累积盈余显著减少,而施肥次数减少对稻麦氮肥累积效率和氮素累积盈余均无显著影响。相同施氮量下基施不同类型氮肥结合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条件下,稻麦产量和氮肥效率均以含硝化抑制剂的尿素处理(NIU-BH)表现较好;小麦上使用聚合物包膜尿素处理(PCU-BH)效果不稳定。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基施改良配方肥两次施肥(IFF-BH)和基施稳定性复合肥两次施肥(SCF-BH)与农户实际比较,水稻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1.8%~4.5%和2.6%~6.1%,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069~1538和473~1029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950~2270和1168~2126元/hm^2;小麦可在施氮量减少30.0%条件下使产量分别增加0.7%和9.7%,施肥成本分别减少1132和495元/hm^2,净收益分别增加1387和2045元/hm^2。【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定位试验和验证试验结果均表明,采用基肥加抽穗期追肥两次施肥,配合选择合适类型的肥料做基肥,可在施氮量减少18.2%~33.8%前提下稳定稻麦产量、提高氮肥效率和种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化肥减量 两次施肥
下载PDF
科学发现中的机器学习方法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孟小峰 郝新丽 +4 位作者 马超红 杨晨 艾山·毛力尼亚孜 吴潮 魏建彦 《计算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77-895,共19页
大规模科学装置与重大科学实验使得科学发现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的第四范式,借助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智能科学发现势在必行.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然而,现有工作仅研究特定任务下的机器... 大规模科学装置与重大科学实验使得科学发现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的第四范式,借助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智能科学发现势在必行.机器学习作为人工智能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学领域.然而,现有工作仅研究特定任务下的机器学习方法,没能抽象出一个通用的智能科学发现研究框架.本文首先总结了科学发现任务中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并将科学任务归类为五大机器学习问题.其次,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科学发现研究框架,作为“AI for Science”的典型范例,阐述了一种高效的智能科学发现模式.再次,本文以时域天文学中发现瞬变事件这一科学任务为例,通过实验证明了唯有恰当地结合领域知识后,机器学习算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智能科学发现,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对各领域进行智能科学发现形成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现 机器学习 科学大数据 瞬变事件发现 智能科学发现
下载PDF
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彭成林 袁家富 +5 位作者 马朝红 杨小红 佀国涵 李金华 刘威 谢媛园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第7期30-33,共4页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潜江市)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施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氮(N)、磷(P_(2)O_(5))、钾(K_(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5.5、59.5、68.5 kg/hm^(2),相对于基础年... 采用抽样调查法对湖北省稻虾共作典型区域(潜江市)的水稻(Oryza sativa L.)施肥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氮(N)、磷(P_(2)O_(5))、钾(K_(2)O)的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35.5、59.5、68.5 kg/hm^(2),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27.4%、34.2%和32.0%。随共作年限的增加,氮、磷、钾的施用量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第1~5年氮、磷、钾的施用量相对于上一年分别平均减少8.0%、12.5%和9.6%;共作第6年及以上相对于第5年分别减少6.6%、21.6%和13.1%,相对于基础年份分别减少39.0%、60.2%和48.1%。稻虾共作模式水稻有1/2左右的氮、几乎全部的磷和绝大部分的钾都作为基肥施用;随共作时间的延长,总磷和总钾相对于总氮的比例也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稻虾共作有72.5%~82.1%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各一次的方法,均高于基础年份;稻虾共作有7.1%~27.5%的农户选择施基肥、分蘖肥和穗肥各一次的方法,均低于基础年份的40.0%;稻虾共作6年及以上有10.7%的农户不施基肥,只施分蘖肥和穗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虾共作 水稻(Oryza sativa L.) 施肥现状
下载PDF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的水稻化肥减施效果评估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杨利 马朝红 +3 位作者 胡时友 段建设 徐维明 涂涛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4期56-62,共7页
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4个二级指标,以有机肥替代化肥量、化肥施用量减少值、政府政策支撑响应程度以及改善农田土壤环境程度等14个三级指标,评价了湖北省稻麦轮作区水稻化肥减施效果。总体效果评价为... 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利用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4个二级指标,以有机肥替代化肥量、化肥施用量减少值、政府政策支撑响应程度以及改善农田土壤环境程度等14个三级指标,评价了湖北省稻麦轮作区水稻化肥减施效果。总体效果评价为较好,其中,技术、经济、社会均评价为较好,环境效果评价为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层次分析 模型 化肥减量 效果评估 湖北省
下载PDF
化肥氮钾优化施用及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下的双季稻生产效益 被引量:1
5
作者 董春华 马朝红 +4 位作者 胡柯鑫 何云龙 李万民 褚飞 杨曾平 《湖南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19-23,28,共6页
为探讨双季稻化肥氮钾减施技术及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双季稻化肥氮钾优化施用及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集成技术对双季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齐穗期剑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SPAD值... 为探讨双季稻化肥氮钾减施技术及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双季稻化肥氮钾优化施用及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集成技术对双季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齐穗期剑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叶绿素含量(SPAD值)及晚稻收获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氮钾优化施用及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集成技术能增强双季稻的光合效率,提高水稻产量,增强土壤生物活性,且以T4处理(紫云英和秸秆还田替代30%化肥氮)的水稻产量、肥料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最高,土壤生物活性最强;与常规施肥处理T2相比,T4处理的2季稻谷总产量增加4.1%,其中早稻和晚稻分别增产6.3%和2.4%,齐穗期剑叶叶片Pn、Gs及SPAD值明显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化肥氮钾优化施用 紫云英、秸秆协同还田 水稻产量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Production Benefits of Double-Cropping Rice Under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Chinese Milk Vetch and Straw Co-Returning to Fields 被引量:3
6
作者 DONG Chun-hua ma chao-hong +4 位作者 HU Ke-xin HE Yun-long LI Wan-min CHU Fei YANG Zeng-p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21年第1期17-25,共9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chnology and effects of reducing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in double-cropping rice,a field pl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technology and effects of reducing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in double-cropping rice,a field pl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returning Chinese milk vetch and straw to fields on yield,fertilizer utilization efficiency,net photosynthetic rate(Pn),stomatal conductance(Gs),intercellular CO_(2) concentration(Ci),chlorophyll content(SPAD value)an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late rice harvest peri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combined with the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Chinese milk vetch and straw co-returning to the field could enhance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y of double-cropping rice,increase rice yield,and enhance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especially T4 treatment involving the returning of Chinese milk vetch and straw to the field instead of 30%nitrogen fertilizer achieved the highest rice yield,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soil biological activity.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 T2,the total rice yield of T4 treatment increased by 4.1%,among which the early rice and late rice increased by 6.3%and 2.4%,respectively;Pn,Gs and SPAD values of flag leaves at full heading stag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and the contents of soil active organic carbon,alkali hydrolyzed nitrogen,available phosphorus and readily available potassiu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cropping rice Optimized application of nitrogen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s Chinese milk vetch and straw co-returning to fields Rice yield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