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微生物要素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
1
作者 张杰 白雪源 +4 位作者 郝胜磊 马雯秋 陈永亮 王广进 张福锁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5-655,共11页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 为探讨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现状,本研究在传统的土壤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基础上考虑了微生物要素,基于实地网格土壤采样的228个样本,从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微生物3个维度选取11项土壤指标,采用土壤质量指数法定量分析各指标并计算土壤质量指数,综合评价北京市平谷区的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指数(ISQI)在良好到优等范围内(0.60~0.96),平均值为0.74,平均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空间分布上整体呈现南低北高、西低东高的特征,北部熊儿寨乡、黄松峪乡及东部金梅湖镇等地区多为山地或林地,植被丰富,人为活动强度弱,土壤肥力水平高且微生物较为丰富,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相对较高;而西南部马坊镇、马昌营镇等地区土壤肥力水平低,微生物数量较少,综合质量评价等级相对较低。熊儿寨乡的ISQI最高,为0.81;平谷镇的ISQI最低,为0.64。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ISQI排序为果园>林地>荒地>菜地>农田。研究表明,北京市平谷区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但空间差异明显,东北部多为山地和林地,综合评价等级为优等,中部及西南部多为农田菜地,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和中等,未来应注重科学施肥和土壤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综合评价 北京市 平谷区 土壤微生物 土壤肥力
下载PDF
基于景观格局的丘陵山区耕地生态风险评价——以重庆市潼南区为例
2
作者 张星山 杨恒 +6 位作者 马雯秋 杨敏丽 王海翼 尤泳 惠云婷 宫泽奇 王天一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58-68,共11页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 [目的/意义]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会改变耕地景观格局、高程、坡度、微地貌等,评价其生态风险为后续整治工作提供数据参考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目的为评价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对耕地生态风险的改变情况以及探究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重庆市潼南区20个县为评价单元,基于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ArcGIS 10.8和Excel软件计算景观格局指数,通过熵权法确定各指数的权重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序空间变化特征;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对生态风险与坡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风险与坡度的关系。[结果和讨论] 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期,干扰度指数由0.97下降为0.94,耕地整体抗干扰能力增强;脆弱度指数由2.96增加为3.20,耕地结构更加脆弱;生态风险值由3.10下降为3.01,耕地生态安全性提高。两个时期生态风险区域主要以低风险区和较低风险区为主,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44%,较低风险区面积增加6.17%,中风险区面积增加24.4%,较高风险区面积减少60.70%,高风险区面积增加16.30%,耕地生态安全区域相对增加。耕地坡度主要以2°~25°为主,耕地坡度小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负相关,耕地坡度大于15°时坡度面积占比与生态风险值呈正相关关系,坡度处于5°~8°、15°~25°、25°以上时坡度面积与生态风险值呈极显著相关。农田宜机化整治应重点关注潼南区南部区域,并集中于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结论]通过评价潼南区农田宜机化整治前后耕地生态风险并分析生态风险与耕地坡度的相关性,表明农田宜机化整治可以降低耕地生态风险,耕地坡度面积占比可作为精准指导农田宜机化整治的重要依据,潼南区宜机化整治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坡度处于5°~8°和15°~25°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宜机化整治 耕地 生态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
下载PD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or Retention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Rural Settlement Transition Mechanism in Plain Agriculture Area of China Based on Actor Network Theory
3
作者 QU Yanbo DONG Xiaozhen +1 位作者 ma wenqiu ZHAO Wei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436-452,共17页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guide rural settlement transition(RST)in an appropriate way.This paper uses actor network theory(ANT)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guide rural settlement transition(RST)in an appropriate way.This paper uses actor network theory(ANT)to construc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RST.Taking two typical villages with different transition paths in rural areas of North China Plain as examples,this paper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RST and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The results show that:1)after identifying problems and obligatory passage point,key actors recruit heterogeneous actors into the actor network by entrusting them with common interests,and realize RST under the system operation.2)Rural settlements under different transition paths have similarities in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collective actions and policy factors,bu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ition process,mechanism and effect.The actor network and mechanism of RST through the path of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more complex and the transition effect is more thorough.In contrast,the degree of RST of retention development path is limited if there is no resource and location advantage.3)Based on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paths,this paper designs a logical framework of‘Situation-Structure-Behavior-Result’to scientifically guide the identification of RST path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settlement transition(RST) actor network theory(ANT) transition path transition mechanism plain area China
下载PDF
基于载体-载荷视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济南市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马文秋 周景阳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57-64,共8页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导城市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的基础,但对其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还未达成共识。文章在对城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而将城市载体也划分为自然资源、环境吸收、生态服务、社会支持4个维度;将城市载荷划分为人口、社会经...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导城市发展和优化国土空间保护格局的基础,但对其的定义和评价方法还未达成共识。文章在对城市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而将城市载体也划分为自然资源、环境吸收、生态服务、社会支持4个维度;将城市载荷划分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4个维度。从本质上阐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利用理论分析和频度分析的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的方法计算出支持力指数、压力指数和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数。以济南市为例,评价了2009—2019年的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发现环境吸收能力为最主要的短板因素,在研究期内济南市资源环境系统经历了由整体超载风险较高到承载能力过剩的转变,目前发展可持续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承载力 城市载体 城市载荷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宅基地多功能演变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23
5
作者 赵庆磊 马雯秋 +1 位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54-1466,共13页
探索宅基地功能变化规律可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社会保障—收益—留置"宅基地多功能分类体系,基于613处样本宅基地调查资料,运用核密度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 探索宅基地功能变化规律可深化土地利用多功能研究,为制定切实有效的宅基地管理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构建了"社会保障—收益—留置"宅基地多功能分类体系,基于613处样本宅基地调查资料,运用核密度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北京市平谷区宅基地多功能演变特征,揭示"农户—宅基地—村庄"多要素综合作用下宅基地功能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2005—2018年,宅基地社会保障功能呈显著弱化趋势,收益功能和留置功能则显示出增强态势,功能结构由83.2%:6.9%:9.9%变为71.8%:10.6%:17.6%。(2)社会保障功能在经济落后山区较强,空间形态由条—带状向片—面状集聚分布演变,体现出区域农户对其居住保障性的依赖;收益功能集聚在经济较好平原区及近郊半山区,分布格局由点状演化为点—带状扩展态势,以适应休闲农业、旅游等需要;而留置功能则在经济中等半山区强化,形态由片—面状向点—带状分散化布局,反映区域农户在外工作增多与对宅基地潜在价值的期望。(3)基于农户视角,区位、经济、地形等村庄特征是宅基地多功能形成的激发因素,家庭人口、收入的规模和结构等农户特征是宅基地功能形成的能动因素,宅基地位置、规模、建造年代等是宅基地功能发挥的限制因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应遵循宅基地功能演变与分化规律,按照农户—宅基地—村庄综合特征的差异分类施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农户调研 功能演变 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 形成机理 北京市平谷区
原文传递
面向乡村振兴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 被引量:16
6
作者 马雯秋 朱道林 姜广辉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5-2630,共16页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 农村居民点作为乡村地域功能的空间反映,其内部用地功能结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剧烈变动,“转型”正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本文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切入点,在阐明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内涵的基础上,依据“过程-类型-机制-优化”的研究思路系统剖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规律,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研究与乡村振兴战略需求相结合。研究认为,基于农村居民点内部典型地类间组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其转型可划分为外向非农化、内生乡村化和空心衰败化三种类型。城镇化、乡村工业化和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通过改变城乡间人口、土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着居民点转型的方向和结果;同时,合理、有序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也可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施提供空间基础。未来应以乡村振兴战略需求为导向,从类型转换、效率提升和制度保障等角度优化居民点用地结构转型,以期在理论上创新和完善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与优化的研究范式,实践上为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村居民点 用地结构转型 类型 互馈机制 优化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