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卷积神经网络在农业遥感图像语义分割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2
1
作者 徐乐园 毛克彪 +2 位作者 郭中华 葛非凡 赵瑞 《农业展望》 2024年第2期70-75,共6页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卷积核遍历图获取更多的目标特征信息。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分析、作物分类识别、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检测,卷积神经网络为提取农业遥感图像的有效信息提供了新...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神经网络,通过卷积核遍历图获取更多的目标特征信息。近年来,遥感技术发展迅速并被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分析、作物分类识别、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检测,卷积神经网络为提取农业遥感图像的有效信息提供了新方法。卷积神经语义分割网络可根据语义信息对遥感图像像素点进行标注分割,在计算机计算能力逐步提高的前提下,分割网络结构优化,深度加深,分割准确率提高,性能提升。针对实际需要网络侧重于模块化设计改进,在土地利用分析和农作物分类识别应用中,改进的网络分割边缘细化、清晰,且像素准确率较高。在作物生长监测和病虫害识别方面,模块化改进使网络可高效实现分割任务、满足实际需要,卷积神经网络对农业遥感图像信息的语义分割为农业现代化和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信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卷积神经网络 语义分割 遥感 像素准确率
下载PDF
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2
作者 梁美静 毛克彪 +1 位作者 郭中华 袁紫晋 《农业工程》 2024年第1期30-36,共7页
深度学习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和工程应用中掀起了研究高潮。鉴于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性,通过对深度学习有关文献的研究,详细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结合典型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其特点... 深度学习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在学术领域和工程应用中掀起了研究高潮。鉴于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和重要性,通过对深度学习有关文献的研究,详细描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结合典型深度神经网络的结构特征,对其特点、优缺点、变体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在语音识别、农业场景目标检测、农业图像语义分割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分析了深度学习在农业领域应用中存在问题和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农业应用 卷积神经网络 递归神经网络 智慧农业
下载PDF
深度信念网络在农业信息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赵瑞 毛克彪 +3 位作者 郭中华 胡泽民 徐乐园 葛非凡 《农业展望》 2024年第4期82-86,共5页
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领域更偏向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深度信念网络是由多个受限玻尔兹曼机堆叠形成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提取农业信息领域数据特征,具有操作简便、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低的... 中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农业信息领域更偏向于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深度信念网络是由多个受限玻尔兹曼机堆叠形成的深层神经网络模型,可以自动提取农业信息领域数据特征,具有操作简便、对计算机硬件要求较低的优点,在农业信息领域数据分析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农作物疾病和杂草识别检测、农作物产量预测、土壤性质预测和降水预报以及畜牧生产和管理等领域的应用表现出色,为农业信息领域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新方向。在阐述深度信念网络在农业信息领域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深度信念网络的重要应用,分析了深度信念网络在农业信息领域的优势和缺陷,最后对深度信念网络在农业信息领域的应用前景了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信念网络 农业信息 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技术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及判定条件 被引量:2
4
作者 毛克彪 张晨阳 +13 位作者 施建成 王旭明 郭中华 李春树 董立新 吴门新 孙瑞静 武胜利 姬大彬 蒋玲梅 赵天杰 邱玉宝 杜永明 徐同仁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3年第2期161-171,共11页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已在学术和工程应用领域掀起了研究高潮,在地球物理参数和农业气象遥感参数反演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大部分AI技术在地学和农学的应用还是“黑箱”,没有物理意义或...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已在学术和工程应用领域掀起了研究高潮,在地球物理参数和农业气象遥感参数反演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大部分AI技术在地学和农学的应用还是“黑箱”,没有物理意义或缺乏可解释性及通用性。为了促进AI在地学和农学的应用和培养交叉学科的人才,本研究提出基于AI耦合物理和统计方法的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方法]首先基于物理能量平衡方程进行物理逻辑推理,从理论上构造反演方程组,然后基于物理推导构建泛化的统计方法。通过物理模型模拟获得物理方法的代表性解以及利用多源数据获得统计方法代表性的解作为深度学习的训练和测试数据库,最后利用深度学习进行优化求解。[结果和讨论]判定形成具有通用性和物理可解释的范式条件包括:(1)输入与输出变量(参数)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2)输入和输出变量(参数)之间理论上可以构建闭合的方程组(未知数个数少于或等于方程组个数),也就是说输出参数可以被输入参数唯一确定。如果输入参数(变量)和输出参数(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因果关系,则可以直接使用深度学习进行反演。如果输入参数和输出参数之间存在弱相关性,则需要添加先验知识来提高输出参数的反演精度。此外,本研究以农业气象遥感中的关键参数地表温度、发射率、近地表空气温度和大气水汽含量联合反演作为案例对理论进行了证明,分析结果表明本理论是可行的,并且可以辅助优化设计卫星传感器波段组合。[结论]本理论和判定条件的提出在地球物理参数反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反演范式 物理逻辑推导 可解释 农业气象遥感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极端气候灾害与藏粮于民计划分析和展望 被引量:5
5
作者 毛克彪 田世英 +2 位作者 袁紫晋 王涵 谭雪兰 《农业展望》 2019年第8期47-51,共5页
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病虫害频繁发生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的逐渐加剧等必将给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总体上,中美贸易战和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战略的... 2018年中美贸易战和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生产有很大的影响,旱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病虫害频繁发生以及极端气候变化的逐渐加剧等必将给中国未来的粮食生产带来许多严峻的挑战。总体上,中美贸易战和极端气候对中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战略的影响很大,随着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和贸易摩擦的增多,保护农业生产显得非常重要。而由于极端灾害发生具有地域偏远和时间紧迫等特点,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促进中国乡村振兴,通过对极端气候自然灾害特点的分析,提出了建立城乡居民互保协议、盘活中国农村经济的适合中国农村特点的藏粮于民及乡村振兴民间计划的措施和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美贸易战 自然灾害 粮食安全 藏粮于民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北美洲地表温度数据重建及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毛克彪 严毅博 +2 位作者 曹萌萌 袁紫晋 覃志豪 《自然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03-215,共13页
地表温度是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数据对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北美洲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较为异常,因此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意义。文章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结合地面站点、邻... 地表温度是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高质量的数据对区域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北美洲近年来的气候变化较为异常,因此研究分析该区域的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意义。文章基于MODIS地表温度数据,结合地面站点、邻近像元和海拔数据重建了北美洲2002—2018年的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集,并分析了其17 a的地表温度时空变化。重建的地表温度数据覆盖了所有陆地地表,数据验证表明精度在1℃左右。经过分析发现:北美洲17 a间以平均0.02℃/a的速度呈现波动增温趋势并在2016年达到历史峰值,此后2 a里地表温度直线下降,这与厄尔尼诺的影响密切相关;北美洲春秋两季的增温幅度较大,冬夏两季次之;阿拉斯加北部地区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区域近年来的增温趋势极为显著;植被和大气水汽显著地影响着地表温度的变化,40°N以北植被和大气水汽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变化,40°N以南植被和大气水汽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变化。根据北美洲平均地表温度周期波动的变化趋势以及厄尔尼诺的影响,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可以预测未来1~2 a整体地表温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重建 地表温度 MODIS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的遥感参数人工智能反演范式理论形成与工程技术实现 被引量:2
7
作者 毛克彪 袁紫晋 +4 位作者 施建成 武胜利 胡德勇 车进 董立新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23年第4期1-12,共12页
为了解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应用在地球物理参数反演中的“黑箱”问题,使得人工智能应用具有物理意义和可解释性及普适性,深度学习耦合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的理论和技术在各学科领域正在陆续展开。本研究通过梳理作者20... 为了解决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应用在地球物理参数反演中的“黑箱”问题,使得人工智能应用具有物理意义和可解释性及普适性,深度学习耦合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的理论和技术在各学科领域正在陆续展开。本研究通过梳理作者20余年的相关研究,在前面归纳和演绎得到人工智能地球物理参数反演范式理论和判定条件基础上,分别给出了遥感参数人工智能反演范式和判定条件。目前大家研究普遍遇到一个问题,很多人工智能参数反演理论模拟数据反演精度非常高,但实际应用反演精度不理想,因此深度学习如何耦合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工程与技术难题。我们以被动微波土壤水分和地表温度反演为例进行阐述,分析表明物理模型本身的精度还要很大的提升空间或者模拟数据只代表现实情况中的少部分情况。因此只利用物理模型模拟数据直接进行反演还存在很大的局限,必须补充大量高精度的多源统计观测数据。同时可以通过利用模拟数据对深度学习训练和用实际数据检验物理模型的误差。统计方法是人类最直观的描述,物理方法是对统计方法的归纳演绎总结,但真实世界的信息或能量传输是按量子形式传递,物理模型只是当前人们认识世界的最高形式,大部分模型并没有刻画好真实信息流。深度学习中的不同神经元更适合描述和表达量子信息的传输方式,以微积分量子能量信息流认识真实世界需要提高人类的思维认知方式,这才是最高模式。如何采集满足真实情况(量子信息或能量传输)的数据显得非常重要,当前可以充分利用物理逻辑推理构建物理方法和统计方法,并在范式理论和判定条件框架指导下利用大数据思维模式提高地球物理参数反演精度。通过物理逻辑推理证明输入变量能唯一确定输出变量是形成具有物理意义和可解释及通用的反演或分类或预测范式的基本条件,从量子信息(能量)传输真实角度控制采集数据质量是地球物理参数高精度反演工程与技术实现的关键,提高微积分量子信息流思维认知和甄辨物理模型的局限对实现人工智能高精度反演具有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反演范式 物理逻辑推理 大数据
下载PDF
中国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毛克彪 严毅博 +2 位作者 赵冰 袁紫晋 曹萌萌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3,共14页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加剧,我国极端天气和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伴随着地表温度(LST)变化异常对气候环境稳定和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地表温度是衡量地球环境的重要参数,对于区域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人类的生产...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气候事件不断加剧,我国极端天气和灾害事件频繁发生,伴随着地表温度(LST)变化异常对气候环境稳定和农业生产构成了巨大威胁。地表温度是衡量地球环境的重要参数,对于区域的物质能量循环、生态系统平衡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热红外遥感受云雨天气影响导致部分区域像元信息缺失和精度不高,该文通过对重建的中国2002—2018年月尺度遥感地表温度数据集进行了评价,分析表明该数据集可以有效改善MODIS LST数据的不足,进一步提高MODIS LST数据的利用率。在此基础上,从整体、局部和单个像元等多个空间尺度分析了我国地表温度在不同时间维度下的时空变化特征,特别对17年间地表温度异常变化的区域进行了重点关注和研究。最后,结合地表、大气、海洋以及社会经济活动等多种数据资料,深入探究了2002—2018年间我国地表温度时空变化特别是年际异常变化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重建 地表温度 MODIS 时空变化
下载PDF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AMSR2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谭建灿 毛克彪 +3 位作者 左志远 赵天杰 谭雪兰 李建军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9-408,共10页
土壤水分是水文、气象、农业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尤其在农作物估产模型和农业干旱监测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人在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地表土壤水分的因素较多,各种算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 土壤水分是水文、气象、农业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尤其在农作物估产模型和农业干旱监测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人在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地表土壤水分的因素较多,各种算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在分析以往反演算法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利用具有深度学习特点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CNN)进行土壤水分反演,从而克服传统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的缺陷并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度。以被动微波AMSR2数据为例,在对土壤水分产品算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反演土壤水分的模型框架,从而提高反演算法的通用性和反演精度。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精度主要取决于训练和测试样本数据库,然而被动微波像元分辨率比较低,以及很难获得与卫星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本文选择不同地区地表均一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以AMSR2土壤水分产品作为参照来获取地面同步数据,从而克服地面同步观测数据的难题。将AMSR2亮温数据和对应地面同步观测土壤水分数据为样本随机分成训练和测试数据库,通过反复训练,当卷积神经网络选择两个卷积层两池化层的组合,迭代次数3000次时,网络反演的总体精度最高。经过测试样本验证表明,CNN反演土壤水分值与地面同步观测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1178%,两者保持了较高相关性(r=0.8685)。以地面站点实测数据对CNN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相对误差为39.25%。相比于JAXA产品与实测值的验证结果,CNN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小10.24%,说明CNN明显提高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反演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 被动微波 AMSR2 土壤水分
下载PDF
蒙古高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佳新 萨楚拉 +3 位作者 毛克彪 孟凡浩 罗敏 王牧兰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1-239,共9页
土壤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其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具有显著影响。蒙古高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也是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主要构成部分,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无疑会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产生直... 土壤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其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对植被的分布和生长状况具有显著影响。蒙古高原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也是亚欧大陆温带草原的主要构成部分,气候变化导致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无疑会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及稳定产生直接影响;厘清蒙古高原土壤湿度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有助于为生态保护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本研究基于GLDAS-Noah土壤湿度数据,运用线性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和Mann-Kendall(M-K)检验等方法,分析1982—2018年不同深度土壤湿度的时空格局、变化趋势及突变性等特征,并与CRU温度、降水数据相结合探讨土壤湿度对气象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蒙古高原年均土壤湿度总体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有明显的高值区、过渡带和低值区;②近37 a来,蒙古高原0~10 cm(SM1)土壤湿度整体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002 m^(3)/m^(3)/10 a,M-K结果显示在2012年前后发生突变;10~40 cm(SM2)土壤湿度的下降趋势较显著,变化速率为-0.005 m^(3)/m^(3)/10 a,其突变发生在1996年左右;③基于像元尺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湿度整体上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土壤湿度 气候变化 GLDAS
下载PDF
中国地表温度时空演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赵冰 毛克彪 +1 位作者 蔡玉林 孟祥金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33-240,共8页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农情信息监测和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云等因素的干扰,热红外LST数据中存在大量的缺失和低质量像元,因此以重建的高质量的2003—2017年MODIS LST数据为数据源,从年...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农情信息监测和农业气象灾害等方面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云等因素的干扰,热红外LST数据中存在大量的缺失和低质量像元,因此以重建的高质量的2003—2017年MODIS LST数据为数据源,从年际、昼夜和季节不同时间尺度系统分析了15 a间中国LST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间,中国LST值变化整体呈现微弱的增温态势,平均每年增长0.011℃,其中63.7%的区域呈现增温趋势;②中国的变暖趋势显著不均,总体具有“北方大于南方,西部大于东部”的特点,显著的变暖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的内蒙古高原中西部地区、西藏的南部地区以及黄淮海平原附近(变化斜率k>0.07℃·a^-1,R>0.6),降温幅度最大的地区集中在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附近(变化斜率k<-0.06℃·a^-1,R>0.55);③季节尺度上,冬季变暖趋势最快,以西部地区最为显著,其次为春季,而秋季和夏季变暖趋势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时空变化 MODIS 中国
下载PDF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葛非凡 毛克彪 +5 位作者 蒋跃林 姜立鹏 范玉芬 王一舒 谭雪兰 李建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8-588,共11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前后的变化,采用百分比阈值方法量化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进行MK突变检验,并分析三峡大坝运行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土壤湿度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以后出现明显变化,江南地区主要出现增温现象,江北地区主要出现降温现象;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江南地区的高温日和江北的低温日均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与三峡大坝完全运行的时间相符;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在三峡大坝运行后出现南湿北干的变化趋势;EVI在江南地区诸多区域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突出(33.06%),而江北地区诸多区域则出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明显(5.11%),EVI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在春、夏、冬3个季节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温日 EVI 气温变化 土壤湿度 水热条件
下载PDF
基于空间权重分解的降尺度土壤水分产品的中国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孟祥金 毛克彪 +3 位作者 孟飞 师春香 赵冰 袁紫晋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为应对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SM)空间分辨率相对较粗(10~50 km)的问题,本文结合微波遥感在大尺度监测方面的优势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局部土壤水分的表现力,利用TVDI与土壤水分负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空间权... 为应对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SM)空间分辨率相对较粗(10~50 km)的问题,本文结合微波遥感在大尺度监测方面的优势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对局部土壤水分的表现力,利用TVDI与土壤水分负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的空间权重分解模型,将AMSR-E、SMOS、AMSR2微波遥感土壤水分数据空间分辨率从25 km、10 km降尺度到1 km。地面气象站实测土壤水分的验证结果表明,与传统干旱指数反演和微波直接反演的土壤水分数据相比,该产品在研究时序内具有较高的精度(RMSE=0.10 m^3/m^3,MAE=0.08 m^3/m^3,Bias=0.05 m^3/m^3,R=0.93)。利用该产品研究分析了2002-2016年中国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发现:中国土壤水分在近15年整体呈现周期性震荡变化,并呈现下降趋势(b=-0.167,R=0.750,P=0.05)。中国华北季风区和华南季风区的江淮一带,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环渤海区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而青藏高寒区北部西北干旱区南部地区却有显著上升趋势,总的可以归纳为"南湿北干,西增东减"。这意味着中国地区的土壤含水量目前处于一个小的减少周期,并且在未来几年中国会面临干旱加剧的风险(特别是夏季的东南季风区和华北季风区)。从不同季节看,春季到冬季土壤水分发生了显著变化,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主要受地球降水的影响;而在西北干旱区逐年递增的降水使得该区域的土壤水分呈现某种上升的态势,这将有效缓解西北干旱地区的干旱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SM) 降尺度 时空分布 中国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
下载PDF
中国东海海表温度时空演化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平 毛克彪 +1 位作者 孟飞 袁紫晋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27-235,共9页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 为掌握中国东海2003—2018年间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规律,分析SST变化与气候异常现象之间的联系,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东海16 a来SST时空演化特征。以2003—2018年MODIS SST产品为数据源,先通过最邻近点值替代法对数据进行修复,并用实测数据进行精度验证,利用最小二乘法、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SST变化趋势,通过互相关分析研究海表温度异常(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SSTA)与南方涛动指数(southern oscillation index,SOI)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2003—2018年东海SST总体呈上升趋势,夏季升温趋势更加明显,长江口海域升温速度可达0.042℃/a以上;②东海SST呈SE—NW分布,同纬度地区的大陆附近SST通常比其东部海域低,但4—9月杭州湾海域SST比其东部要高;③SOI与滞后其15个月内的东海SSTA基本不相关,但与滞后其21~39个月的东海SSTA呈较强负相关,相关系数超过-0.2。研究结果可为掌握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极端天气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温度(SST) 时空变化 东海
下载PDF
基于国际贸易与自然灾害背景下的中国农产品供需平衡展望 被引量:3
15
作者 严毅博 毛克彪 +3 位作者 许世卫 田世英 曹萌萌 袁紫晋 《农业展望》 2019年第6期76-82,96,共8页
国际贸易与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产品供需的重要因素。通过python语言程序获取1978—2017年中国小麦、玉米、大豆3种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和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数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整合这些资料计算灾... 国际贸易与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产品供需的重要因素。通过python语言程序获取1978—2017年中国小麦、玉米、大豆3种主要农作物的年产量和近年来的国际贸易数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每年自然灾害造成的受灾、成灾、绝收面积,整合这些资料计算灾害强度指数,并分析其与粮食产量的相关关系,阐明了贸易战与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措施。分析表明,贸易战对中国不同农产品的影响程度不同,但都处于可控范围,大豆产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但可以通过其他措施予以缓冲和应对;自然灾害对中国农作物产量一直影响较大,加强灾害预警、保护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贸易 中美贸易战 自然灾害 农产品供需 发展对策
下载PDF
GPS/北斗双模接收机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平 毛克彪 +3 位作者 郭中华 孙一丹 杨昌智 王一帆 《农业展望》 2021年第12期150-155,共6页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国,精细农业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精细农业”的深入发展,简单的单模机定位渐渐不能适应其应用领域的精度要求,将双模卫星导航技术用于农业越来越重要。在阐述精细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 中国是一个人口和农业大国,精细农业对农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精细农业”的深入发展,简单的单模机定位渐渐不能适应其应用领域的精度要求,将双模卫星导航技术用于农业越来越重要。在阐述精细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介绍了GPS和北斗接收机发展情况,分析了接收机在精细农业中的关键作用,指出将双模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农业应用相结合能够全面激发农作物的产量潜力,降低农作物的种植成本,减少对生态资源的污染,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最后,对GPS/北斗双模接收机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农业 BDS GPS 双模接收机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下载PDF
几种神经网络经典模型综述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东瑞 毛克彪 +3 位作者 郭中华 徐乐园 胡泽民 赵瑞 《高技术通讯》 CAS 2023年第8期860-871,共12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众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并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神经网络模型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然而神经网络模型发展至今,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应用专有化等特点,例如有用于目标检测的YOLO系列模型、机...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众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并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神经网络模型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然而神经网络模型发展至今,呈现出种类多样化、应用专有化等特点,例如有用于目标检测的YOLO系列模型、机器翻译的Transformer系列模型等。本文试图通过对几种主要神经网络经典模型的剖析,找到一条了解深度学习的高效路径。本文首先对深度学习的发展进行概述;然后分别对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生成对抗网络(GAN)、图神经网络(GNN)从模型介绍、原理分析、网络训练、模型改进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上述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总结并对深度学习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 循环神经网络(RNN) 生成对抗网络(GAN) 图神经网络(GNN)
下载PDF
北斗信号GNSS-R土壤湿度反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昌智 毛克彪 +3 位作者 孙一丹 王一帆 王平 郭中华 《高技术通讯》 CAS 2022年第11期1196-1201,共6页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搭载的L波段信号对土壤水分特别敏感,非常适合土壤湿度变化监测。以信号功率或是延迟为属性,土壤湿度实际值为标签,结合介电常数经验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算法以及BP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模型训...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搭载的L波段信号对土壤水分特别敏感,非常适合土壤湿度变化监测。以信号功率或是延迟为属性,土壤湿度实际值为标签,结合介电常数经验模型、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算法以及BP神经网络、深度置信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模型训练便可以建立基于导航信号的土壤湿度反演模型。随着北斗导航系统的建成,利用其三频载波信号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的独特优势进行土壤湿度反演,可以达到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土壤水分监测效果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推广北斗系统在土壤湿度监测方面的应用潜力,本文对全球导航系统反射(GNSS-R)反演土壤湿度的现状和反演土壤湿度的原理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阐述了利用北斗导航信号作为信号源反演土壤湿度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北斗导航系统 三频载波信号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
下载PDF
Changes in Global Cloud Cover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2003 to 2012 被引量:5
19
作者 mao kebiao YUAN Zijin +3 位作者 ZUO Zhiyuan XU Tongren SHEN Xinyi GAO Chuny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9年第2期306-315,共10页
As is well known,clouds impact the radiative budget,climate change,hydrological processes,and the global carbon,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To understand the wide-ranging effects of clouds,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 cha... As is well known,clouds impact the radiative budget,climate change,hydrological processes,and the global carbon,nitrogen and sulfur cycles.To understand the wide-ranging effects of clouds,it is necessary to assess changes in cloud cover at high spatial and temporal resolution.In this study,we calculate global cloud cover during the day and at night using cloud products estimated from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data.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lobal mean cloud cover from 2003 to 2012 was 66%.Moreover,global cloud cover increased over this recent decade.Specifically,cloud cover over land areas(especially North America,Antarctica,and Europe)decreased(slope=–0.001,R^2=0.5254),whereas cloud cover over ocean areas(especially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increased(slope=0.0011,R^2=0.4955).Cloud cover is relatively high between the latitudes of 36°S and 68°S compared to other regions,and cloud cover is lowest over Oceania and Antarctica.The highest rates of increase occurred over Southeast Asia and Oceania,whereas the highest rates of decrease occurred over Antarctica and North America.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cloud cover regulates global temperature change,and the trends of these two variables over the 10-year period examined in this study(2003–2012)oppose one another in some regions.These finding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studie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OBAL cloud COVER CLIMATE CHANGE REMOTE sensing MODIS GLOBAL CHANGE
下载PDF
Retrieval of Land-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AMSR2 Data Using a Deep Dynamic Learning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3
20
作者 mao kebiao ZUO Zhiyuan +3 位作者 SHEN Xinyi XU Tongren GAO Chunyu LIU Gua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11,共11页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trie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from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data than from thermal remote sensing data, because the emissivities in the passive microwave band can change more 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retriev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 from passiv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data than from thermal remote sensing data, because the emissivities in the passive microwave band can change more easily than those in the thermal infrared band. Thus,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build a stable relationship. Passive microwave band emissiviti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oil moisture, which varies with time. This makes it difficult to develop a general physical algorithm. 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utilize multiple-satellite, sensors and resolution coupled with a deep dynamic learning neural network to retrieve th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images acquired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AMSR2), a sensor that is similar to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Earth Observing System(AMSR-E). The AMSR-E and MODIS sensors are located aboard the Aqua satellite. The MODIS LST product is used as the ground truth data to overcome the difficulties in obtaining large scale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The mea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trieval error are approximately 1.4° and 1.9° when five frequencies(ten channels, 10.7, 18.7, 23.8, 36.5, 89 V/H GHz) are used.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eliminate the influences of the soil moisture, roughness, atmosphere and various other factors.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the retrieval of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from AMSR2 data indicates that the method is feasible. The accuracy is approximately 1.8° through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retrieval results with ground measurement data from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DIOMETRY 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2 (AMSR2) passive remote sensing inverse problem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