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分析
1
作者 李军山 余力 +7 位作者 宋耀明 马剑英 栾波 张明多 董勇 荣晶晶 潘宏伟 王长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69-675,共7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原因下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2022年国内7家大型心脏中心因上述原因行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的冠心病患者共19例,回顾性收集其基线资料、术中资料、手术并发症、住院期间手术相关不良事件(4a型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全因死亡)及出院后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全因死亡、再发心肌梗死)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70(64,73)岁,男性13例,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6.89±8.76)%。术中采用桡动脉入路13例,11例患者在干预期间仅用1个旋磨头,6例患者使用2个旋磨头,2例患者使用3个旋磨头,平均需(7.00±4.23)次旋磨通过病变,19例患者全部手术成功,即刻管腔获得面积为(1.23±0.78)mm^(2)。旋磨后所有患者均成功置入药物洗脱支架。旋磨术后发生冠状动脉慢血流1例,经药物治疗后改善;旋磨头嵌顿3例,经操作后成功拔出。术中未发生冠状动脉穿孔、冠状动脉夹层、冠状动脉痉挛、紧急转外科开胸手术、死亡等事件,住院期间也未发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术后随访3~24个月,1例患者接受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其余患者未发生MACE。结论:本小样本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既往PCI术后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内再狭窄以及即刻PCI术中支架膨胀不全、支架变形、支架损毁、导丝嵌顿等情况,冠状动脉支架内旋磨术是一种可行的选择,手术成功率高,安全性良好,长期随访未发生M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支架 旋磨 安全性
下载PDF
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后向散射测量误差分析
2
作者 于淼淼 朱迪 +3 位作者 董晓龙 林文明 马剑英 郎姝燕 《海洋气象学报》 2024年第4期46-53,共8页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的微波散射计(SCATterometer,简记为“CSCAT”)采用扇形波束旋转扫描系统,以提供不同入射角和方位角组合的平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高质量海面风场信息。系统采用创新型系... 中法海洋卫星(China-France Oceanography SATellite,CFOSAT)搭载的微波散射计(SCATterometer,简记为“CSCAT”)采用扇形波束旋转扫描系统,以提供不同入射角和方位角组合的平均后向散射系数,反演高质量海面风场信息。系统采用创新型系统设计及扫描方式,雷达后向散射系数测量仍存在一定误差,尤其在高入射角和低风速条件下,归一化标准差(K p)代表了测量误差随风速和入射角的关系。基于数值天气预报(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NWP)的海洋定标法(NWP Ocean Calibration,NOC)用于L1B—L2A数据的处理,有效提高测量精度。针对L1B数据中条带的K p值分析表明,在40°左右入射角和中等风速条件下,测量的精度较高。L2A数据中的风矢量单元(wind vector cell,WVC)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低风速情况下测量误差较为显著。此外,基于对重新定标的数据分析,得到对地球物理噪声的一致估计。结果显示,在排除极低风速测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后,地球物理噪声占比为2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法海洋卫星(CFOSAT)微波散射计(CSCAT) 海洋定标 测量误差 传递误差 地球物理噪声
下载PDF
类双锥型升力式返回器横航向不稳定性分析及改进
3
作者 陈刚 孙雪 +3 位作者 李广兴 赵丹 马建颖 何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00-2809,共10页
类双锥型升力式返回器的横航向稳定性对其理想再入策略的实施构成严苛的约束,且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专门分析。针对类双锥型升力式返回器的标称再入过程,使用数值仿真方法计算该飞行器在全速域、宽迎角范围内的横航向稳定性,结合流场特... 类双锥型升力式返回器的横航向稳定性对其理想再入策略的实施构成严苛的约束,且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专门分析。针对类双锥型升力式返回器的标称再入过程,使用数值仿真方法计算该飞行器在全速域、宽迎角范围内的横航向稳定性,结合流场特征分析亚/跨/超声速速域内的横航向稳定性突变规律;重点分析涡流发生器、航向增强型面、重心偏置对横航向稳定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最终确定了航向舵偏转与重心偏置相结合的方案就是最佳横航向增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升力式返回器 高超声速 横航向稳定性 流动机理 增稳措施
下载PDF
仲景“沉脉主病”探微
4
作者 王素兰 戴娜 +1 位作者 马建英 李正光 《吉林中医药》 2024年第7期785-788,共4页
从沉脉历史沿革、脉象特征、生理性沉脉、仲景沉脉主病及沉脉现代临床研究五个方面对沉脉进行探讨。沉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需重按方能应指,病位在里,属阴脉。季节变化、五脏属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生理性沉脉。沉脉主病,... 从沉脉历史沿革、脉象特征、生理性沉脉、仲景沉脉主病及沉脉现代临床研究五个方面对沉脉进行探讨。沉脉最早见于《黄帝内经》,需重按方能应指,病位在里,属阴脉。季节变化、五脏属性、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生理性沉脉。沉脉主病,主里虚证包括阳虚、气血虚,里实证包括里实热证和里实寒证,水气内停及气血壅盛,主表证,及沉脉相关疾病的转归与愈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仲景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沉脉 主病
下载PDF
韩国与北约安全合作的深化和升级
5
作者 马建英 赵敏瑶 《东北亚学刊》 2024年第2期27-47,145,共22页
韩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之间的安全合作虽不久远,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以及北约不断转向亚太,双方安全合作进一步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合作对象日益拓展。双方基于利益需求... 韩国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之间的安全合作虽不久远,但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年,随着中美战略博弈加剧,以及北约不断转向亚太,双方安全合作进一步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深化,合作机制得到加强,合作对象日益拓展。双方基于利益需求相互借重,势必加剧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给中韩关系带来冲击。双方安全合作势必推动北约“亚太化”趋势。该趋势促进跨大西洋和跨太平洋间形成更深层次勾连,利于美国推动“两洋战略”联动效应,在欧亚大陆两端形成对中俄的“双压制”态势。双方安全合作同时助推亚太“北约化”,以北约亚太伙伴国为基础,亚太地区可能出现类似于北约的多边安全联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尹锡悦政府 北约“亚太化” 亚太“北约化” 安全合作中韩关系
下载PDF
汽车冲模水冷延时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实践
6
作者 马宝顺 马骏骁 +3 位作者 马建营 胡俊涛 聂磊 侯普文 《模具工业》 2024年第7期37-39,共3页
阐述了水冷延时系统在汽车冲模中的应用与实践,解决了车身安全结构件在传统冲压工艺中成形困难、塑性变形不彻底等问题,通过压缩空气和电磁阀控制,驱动带有水冷系统的延时氮气弹簧实施延时压边拉深成形,制件成形效果良好。
关键词 水冷延时系统 塑性变形 高强板 安全结构件 电磁阀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岩相特征及含油性差异 被引量:3
7
作者 蒲秀刚 马超 +6 位作者 郭彬程 周可佳 卞从胜 马建英 周素彦 曾旭 张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9,I0004,I0005,共17页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 页岩岩相精细识别与类型划分是陆相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基础。采用总有机碳质量分数测试、热解、矿物组成、显微岩石薄片、荧光薄片及高频二维核磁共振(2D-NMR)等方法,识别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沙三上亚段)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分析不同岩相含油性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上亚段页岩富含石英、黏土和碳酸盐矿物,w(TOC)平均为1.08%,发育纹层状、薄层状和块状3类层理沉积构造,沙三上亚段细粒岩划分为纹层状页岩相、层状页岩相、块状页岩相、钙质页岩相和粉砂岩相5类岩相,不同岩相储层内部含油性不同,长英质矿物质量分数及沉积构造类型对页岩油含量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纹层状和层状页岩相内部发育大规模由有机质、矿物纹层和薄层控制的孔—缝网结构,为页岩油提供大量的有效储集空间,具有高可动油含量特征;块状和钙质页岩相生烃潜力较差且储层结构相对致密,储集性能较差,具有低可动油含量特征。该结果为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次凹沙三段页岩油勘探选区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页岩岩相 含油性 沙三上亚段 歧北次凹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古近系沙二段滨浅湖滩坝沉积模式与勘探实践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9 位作者 马建英 牟连刚 赵军 周可佳 王昌丽 董越崎 孟立娜 周素彦 陈双清 尹玲玲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4-77,共14页
近年来,滩坝砂体作为陆相滨浅湖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评价目标,增储作用愈发突出。针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分析滩坝砂体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指导油田滩坝砂体勘探。基于沉积古背景分析,认为沙... 近年来,滩坝砂体作为陆相滨浅湖重要的岩性油气藏勘探评价目标,增储作用愈发突出。针对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歧北斜坡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沙二段)分析滩坝砂体的形成机制和空间分布规律,指导油田滩坝砂体勘探。基于沉积古背景分析,认为沙二段滩坝砂体主要发育在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阶段,滨Ⅳ上、滨Ⅲ下油组沉积时期规模最大;在邻近物源供给充足、往复动荡的水动力及湖盆底形的影响下,水下古隆起控制厚层坝砂的沉积分布。利用地震模型正演技术,明确了厚层坝砂地震响应特征;根据频谱分析法,确定了厚层坝砂低频率—强振幅门槛值,采用低频率—强振幅属性融合技术,预测了厚层坝砂的有利发育区。通过滩坝砂体勘探实践研究,建立了构造宽缓浅水区圈定滩坝范围、水下古隆起锁定厚层坝砂、低频率—强振幅属性融合确定厚层坝砂有利发育区的勘探评价方法。优选出歧北斜坡沙二段3个坝砂有利发育区,钻探4口井获工业油气流,钻井成功率达到100%。勘探实践表明,歧北斜坡滩坝砂体发育,尤其是厚层坝砂产量高、油藏富集,是老油区增储建产的重要接替领域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北斜坡 沙二段 滩坝砂体 宽缓构造 岩相组合 地震正演
下载PDF
Theories,technologies and practices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Paleogene Kongdian Formation in Cangdong sag,Bohai Bay Basin,China 被引量:7
9
作者 ZHAO Xianzheng ZHOU Lihong +10 位作者 PU Xiugang JIN Fengming HAN Wenzhong SHI Zhannan CHEN Changwei JIANG Wenya GUAN Quansheng XU Jing LIU Xuewei ZHANG Wei ma jian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3期707-718,共12页
A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table and high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regularity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are unclear,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development effect... A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stable and high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regularity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are unclear,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development effect and production regularity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have been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based on 700 m cores taken systematically from Paleogene Kong 2 Member of 4 wells in Cangdong sag,over 100000 analysis data and formation testing data.Thre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on shale oil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on have been reached:(1)High-quality shale with“three highs and one low”is the material base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2)Medium-slightly high thermal evolution degree is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3)Laminar felsic shale is the optimal shale layer for oil enrichment in semi-deep lake facies.Key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such as shale oil enrichment layer and area evaluation and prediction,horizontal well pattern layout,shale oil reservoir fracturing,optimization of shale oil production regime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support high and stable shale oil production.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s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s and technologies,shale oil in Cangdong sag has achieved high and stable production,and 4 of them had the highest production of over 100 tons a day during formation testing.In particular,Well GY5-1-1 L had a daily oil production of 208 m^(3).By April,2022,the 28 wells combined have a stable oil production of 300–350 tons a day,and have produced 17.8×10^(4) t of oil cumulatively.It is found that the shale oil production of horizontal well declines exponentially in natural flow stage,and declines in step pattern and then tends stable in the artificial lift stage.Proportion of light hydrocarbons in produced shale oil is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aily oil production and decreases regularly during production te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hale-type shale oil enrichment and high production Kong 2 Member Cangdong sag Huanghua depression
下载PDF
Formation conditions and enrichment model of retained petroleum in lacustrine shale: A case study of the Paleogene in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China 被引量:8
10
作者 ZHAO Xianzheng ZHOU Lihong +8 位作者 PU Xiugang JIN Fengming SHI Zhannan HAN Wenzhong JIANG Wenya HAN Guomeng ZHANG Wei WANG Hu ma jian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20年第5期916-930,共15页
Compared with marine facies shale strata,lacustrine shale strata are more complicated in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thus more difficult to explore and develop.To realize economic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custri... Compared with marine facies shale strata,lacustrine shale strata are more complicated in geological conditions,and thus more difficult to explore and develop.To realize economic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custrine shale oil,the geological regularities of accumulation and high yield of retained movable petroleum in shale should be understood first.In this work,taking the shale strata of Kong 2 Member and Sha 3 Member in the Paleogene of Huanghua depression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s examples,based on the previous joint analysis results of over ten thousand core samples and the latest oil testing,production test and geochemical data of more than 30 horizontal wells,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models of retained movable petroleum in lacustrine shale were studied comprehensively.The study shows that at moderate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with TOC from 2%to 4%),shale strata have the best match between oil content and brittleness,and thus are rich in oil and good in fracability.Moderate ancient lake basin size and moderate sediment supply intensity are the internal factors leading to best coupling of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 and brittle mineral content in the shale formation.Moderate thermal evolution maturity of Ro of 0.7%–1.0%(at burial depth of 3200 to 4300 m)is the interval where oil generation from thermal evolution and oil adsorption by kerogen in shale layers match best,and retained movable petroleum is high in proportion.Moderate diagenetic evolution stage(3200 to 4300 m in the middle diagenetic stage A)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dissolved pores and organic matter pores,which provide storage space for shale oil enrichment.Moderate development degree of natural fractures(without damaging the shale oil roof and floor sealing conditions)is conducive to the storage,seepage and preservation of shale oil.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overthrown the general understanding that high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high maturity,and high development degree of natural fractures are conducive to shale oil enrichment,and have guided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and gas sweet spots and well deployment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the Kongdian Formation in the Cangdong sag and the Shahejie Formation in the Qikou sag.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the shale oil in Kong 2 Member of the Cangdong sag has made major breakthrough,and important signs of shale oil have been found in Sha 3 Member of the Qikou sag,demonstrating hug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lacustrine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custrine shale retained hydrocarbon movable hydrocarbon shale oil enrichment model Kong 2 Member Sha 3 Member 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黄骅坳陷中旺-齐家务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模式研究
11
作者 赵军 马建英 +3 位作者 周可佳 王昌丽 董越崎 李晓静 《录井工程》 2023年第4期137-143,共7页
黄骅坳陷中旺-齐家务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显示活跃,储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油井产量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近些年该区勘探工作逐步取得成效,对油气成藏的认识进一步完善。钻井资料揭示港西、孔店凸起周缘普遍发育生物灰岩,基于油... 黄骅坳陷中旺-齐家务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显示活跃,储层岩性主要为生物灰岩,油井产量高,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近些年该区勘探工作逐步取得成效,对油气成藏的认识进一步完善。钻井资料揭示港西、孔店凸起周缘普遍发育生物灰岩,基于油源对比,识别出中旺次洼、歧北斜坡沙一下亚段和中旺次洼沙三段烃源岩为生烃母质,并结合断层活动和原油密度分布,判断长期活动的断层油气运移通道。油气成藏模式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齐家务背斜生物灰岩为首要油气勘探目标,其次为中旺次洼断阶带云灰质页岩,据此指导该区部署井位2口,探索生物灰岩低成熟度油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模式 黄骅坳陷 中旺-齐家务地区 沙一下亚段 生物灰岩 油气运移通道
下载PDF
Global Climate Diplomacy:Origin and Development
12
作者 ma jianying 《China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0年第3期157-172,共16页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global climate in recent years,climate change remains as a hot issue to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ays close attention.2007 could be called the'Year of Climate Change'.In Apri... With the deterioration of global climate in recent years,climate change remains as a hot issue to which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pays close attention.2007 could be called the'Year of Climate Change'.In April,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held an open deba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for the first time,greatly enhancing the importance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 起源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月球熔岩管探测中月表杂波识别方法仿真
13
作者 马士璇 董晓龙 +2 位作者 朱迪 马剑英 白东锦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3-863,共11页
月球上可能存在大量可用于抗辐射、躲避陨石撞击和月球表面极端温度变化的熔岩管。月球表面杂波识别以及与熔岩管目标回波的区分是月球熔岩管目标探测的重要问题。根据高频电磁波与低频电磁波在月壤中的路径衰减快慢不同,熔岩管道高低... 月球上可能存在大量可用于抗辐射、躲避陨石撞击和月球表面极端温度变化的熔岩管。月球表面杂波识别以及与熔岩管目标回波的区分是月球熔岩管目标探测的重要问题。根据高频电磁波与低频电磁波在月壤中的路径衰减快慢不同,熔岩管道高低频功率比与月表杂波高低频功率比不同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利用高低频电磁波功率比进行月表杂波识别的方法。基于分辨率、回波功率、信杂比和信噪比对熔岩管探测雷达进行了参数优化设计,建立了仿真系统,利用伪谱时域方法对不同走向的月球熔岩管回波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了利用回波的高低频功率比区分月表杂波和熔岩管回波的有效性,熔岩管道高低频回波和月表杂波高低频回波功率比与熔岩管埋深度呈正相关,与频率比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球熔岩管 探地雷达 杂波 伪谱时域方法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鼻断-砂组合模式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9
14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7 位作者 董越崎 石倩茹 马建英 胡瑨男 任仕超 周可佳 王锦程 司维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69-882,共14页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 基于地震、测录井等资料,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滨海断裂下降盘的滨海断鼻为对象,开展断裂特征、砂体展布及断-砂组合与油气成藏分析,揭示断陷湖盆断裂发育区的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滨海断鼻新生代构造特征具有东西分带性,西段断裂主体区构造简单,东段帚状断裂区构造复杂,发育多组断裂。断裂演化的差异控制了砂体的空间展布,砂体在断鼻中段顺港东断裂下降盘的断槽带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形成顺向型断-砂组合模式,而断鼻东段断裂活动时期较晚,砂体受古地貌控制呈多期次北南向指状展布,与断裂匹配形成垂向型断-砂组合模式。断裂与砂体、油源及盖层的配置关系决定了油气的垂向输导能力、平面展布及纵向分布特征,在断鼻中段及东段分别形成了单条主断裂供烃-断砂顺向匹配-多层系立体含油和断裂系复式输导-断砂垂向匹配-条带状叠置含油两种油气成藏模式,控制了滨海断鼻油气分布和富集程度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歧口凹陷 滨海断鼻 控砂机制 断-砂组合 油气成藏 控藏机理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古近系沙一下亚段中等成熟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与勘探突破 被引量:15
15
作者 周立宏 何海清 +5 位作者 郭绪杰 陈长伟 韩国猛 杨飞 马建英 周素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73-1086,共14页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 陆相湖盆中等成熟页岩油资源丰富,而该类型资源具有岩相变化快、成岩演化程度低、储层敏感性强及原油粘滞性高等特点,工程开发对策仍处于探索阶段。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西南缘古近系沙河街组一段下亚段(沙一下亚段)典型湖相中等偏低成熟烃源岩为研究对象,分析该类型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及工程应对策略,探索中等成熟页岩油开发动用方案。研究表明:云灰质页岩夹薄层碳酸盐岩段粘土含量矿物小于30%,海水基滑溜水防膨压裂液体系能够抑制该类储层敏感性,并解决因粘土矿物吸水膨胀而导致的地层坍塌问题;储层脆性、生烃条件、含油性和储层水敏性是中等成熟页岩油甜点分布的主控因素,甜点厚度一般在10~12 m左右,应用叠前偏移数据体开展储层预测、读准靶点深度、旋转导向精准定向、打准甜点段及提高甜点钻遇率是获得高产-稳产的前提条件;采用海水基压裂液防膨、趾端蓄能体积压裂和前置CO增能降粘可实现压裂提产。利用新认识优化QY1H井部署和实施方案,该井437 d累产油7303.28 t(平均日产16.75 t),实现中等成熟度页岩油高产-稳产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敏感性 甜点评价 中等成熟页岩油 沙一下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地质特征与页岩油勘探实践 被引量:14
16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5 位作者 杨飞 马建英 牟连刚 周可佳 王昌丽 孟立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3-455,共13页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Es^(3(1))]页岩油勘探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流,证实湖相页岩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形成亿吨级规模战场,对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层系沉积... 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一亚段[Es^(3(1))]页岩油勘探获得高产、稳产工业油流,证实湖相页岩油具有较大勘探潜力,并形成亿吨级规模战场,对渤海湾盆地广泛分布的沙河街组页岩油勘探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针对歧口凹陷沙河街组三段页岩层系沉积环境、岩性、储集性、脆性和含油性等方面展开综合研究,Es^(3(1))半深湖-深湖区泥页岩孔缝发育,脆性指数高、储层敏感性差、含油气性好,具备页岩油富集的生烃、储集、含油和工程改造条件,页岩油成藏地质条件优越。纵向上,将Es^(3(1))划分6个甜点段,由上至下依次为C1—C6,平面分布稳定,单段厚度分布在7~96 m,累计厚度434 m,分布面积在87.4~194.3 km^(2),平面甜点叠加面积为256 km^(2),采用体积含油率法,初步计算资源量为4.1×10^(8) t。按“老井控面、水平井提产”的原则,在Bin60-56和F38x1两口大斜度井试油获工业油流,针对C1甜点段部署水平井勘探,QY10-1-1井获得日产百吨高产油气流,Bin56-1H井自喷试采206 d后,累产油3043.11 t,反排率为7.77%,歧口凹陷沙三段页岩油勘探取得重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甜点评价 页岩油 沙三段一亚段 歧口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歧口凹陷埕海高斜坡低饱和度油藏形成机制与开发实践——以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为例 被引量:9
17
作者 周立宏 韩国猛 +6 位作者 董晓伟 陈长伟 纪建峥 马建英 周连敏 饶敏 张睿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4-85,共12页
位于歧口凹陷南缘埕海高斜坡的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具有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及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热采和化学降黏效果不理想,难以开发动用。通过详细分析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明确油气远源运移、储层非均质性... 位于歧口凹陷南缘埕海高斜坡的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具有原油密度高、黏度大及含油饱和度低的特点,热采和化学降黏效果不理想,难以开发动用。通过详细分析低饱和度油藏的形成机制,明确油气远源运移、储层非均质性强、构造幅度宽缓是刘官庄油田馆陶组三段低饱和度油藏形成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富集特征,指出埕海高斜坡发育的馆陶组不整合面与其上底砾岩层配置,既是油气输导的主要通道,也是低饱和度含油“箱体”的载体;在刘官庄油田形成以低饱和度油藏为主,常规构造、岩性油气藏为辅,沟槽内“立体含油,整体连片”的油气富集模式。探索“水平井+CO_(2)吞吐”开发实践,累计实施水平井10口,单井平均产量由2t左右,最高上升到50t,采收率提高7.9%,大幅度改善了刘官庄油田低饱和度油藏的开发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口凹陷 埕海高斜坡 刘官庄油田 低饱和度 开发实践
下载PDF
歧口地区港西凸起周缘沙二段沉积体系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周素彦 马建英 +3 位作者 周可佳 赵同泽 尹玲玲 孟立娜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8,I0006,共12页
为明确歧口地区港西凸起在沙二段沉积期沉积体系分布格局,基于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结合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分析沉积古背景及沉积特征,总结港西凸起两翼不同的砂体发育模式,明确有利储集相带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港西... 为明确歧口地区港西凸起在沙二段沉积期沉积体系分布格局,基于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薄片等资料,结合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分析沉积古背景及沉积特征,总结港西凸起两翼不同的砂体发育模式,明确有利储集相带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港西凸起两翼沉积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南翼歧北地区受港西凸起、孔店-羊三木凸起及燕山物源的影响,主要为宽缓湖湾沉积,从西南向北东方向依次形成粒屑滩-滩坝-砂质云坪-扇三角洲相的沉积格局;北翼港北地区受港西凸起物源的影响,发育断槽输砂及斜坡控砂的砂体分布模式,主要为扇三角洲和滩坝沉积;港西凸起两翼发育的扇三角洲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及沿岸大面积分布的滩坝砂体厚度适中、储集物性较好,且分布稳定,为油气聚集的优势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港西凸起 沉积体系 有利储集相带 沙二段 歧北地区 港北地区
下载PDF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马建英 杨勇 杨轩皓 《当代医学》 2018年第32期118-120,共3页
目的分析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艾司西酞普组以及帕罗西汀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疾病,分析结果。结果帕罗西汀组... 目的分析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老年性抑郁症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艾司西酞普组以及帕罗西汀组,每组30例。分别使用上述药物治疗疾病,分析结果。结果帕罗西汀组治疗有效率为93.33%,艾司西酞普兰组为90.0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HAMD分数明显降低(P<0.05)。治疗2周后,艾司西酞普兰组的分数明显比帕罗西汀组低(P<0.05)。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的TESS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周,艾司西酞普兰组比帕罗西汀组的TESS分数更低(P<0.05)。治疗第4、8周的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复查病患肝脏以及肾脏功能、心电图功能后,患者无异常。结论对于老年性抑郁症疾病,使用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均能取得一定效果,相较而言,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效果更好,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司西酞普兰 帕罗西汀 老年性抑郁症 安全性
下载PDF
“滑”“葵”考——兼论葵菜的勾芡作用及古代勾芡的文化内涵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健鹰 嵇娟娟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4,共4页
早在周代,厨师就以堇、荁、枌、榆及米汁作为勾芡制滑的原料,而葵菜的勾芡作用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明代后,“葵”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水葵、紫葵、落葵等葵类食材皆为制滑原料。先民勾芡制滑,旨在养老,一是满足老人“以滑养窍”的养生需求... 早在周代,厨师就以堇、荁、枌、榆及米汁作为勾芡制滑的原料,而葵菜的勾芡作用更为周人所重视。自明代后,“葵”的概念已发生变化,水葵、紫葵、落葵等葵类食材皆为制滑原料。先民勾芡制滑,旨在养老,一是满足老人“以滑养窍”的养生需求,二是满足老人对厚味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食文化 葵菜 勾芡 养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