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夏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马进鹏 吴梦瑶 +4 位作者 张雅琪 庞丹波 陈林 李学斌 陈应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00-9313,共14页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明确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的方法,测定宁夏草甸草原(MS)、典型草原(TS)、荒漠草原(DS)、草原化荒漠(SD)和荒漠(D)5种草地类型0—20 cm土壤... 为探究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特征,明确微生物残体碳对土壤有机碳(SOC)的贡献及影响因素。研究利用生物标记物的方法,测定宁夏草甸草原(MS)、典型草原(TS)、荒漠草原(DS)、草原化荒漠(SD)和荒漠(D)5种草地类型0—20 cm土壤的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氨基糖含量,进一步分析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MS和TS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P<0.05)。土壤氨基葡萄糖(GluN)、氨基甘露糖(ManN)、氨基半乳糖(GalN)和胞壁酸(MurA)含量均表现为MS最大,D最小(P<0.05);不同草地类型土壤氨基葡萄糖含量((0.62±0.18)μg/mg)最高,胞壁酸含量((0.04±0.01)μg/mg)最低。不同草地类型土壤细菌残体碳(BNC)、真菌残体碳(FNC)和总残体碳(TNC)变化范围为0.12—5.74μg/mg、0.22—15.31μg/mg和0.34—21.05μg/mg;BNC、FNC和TNC对SOC贡献分别为9.0%—17.8%、22.0%—48.2%和33.5%—66.0%;FNC对SOC的贡献是BNC的1.8—3.8倍。相关性分析显示,微生物残体碳含量与海拔、年降雨量、干旱指数、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全磷、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真菌、细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均温及土壤容重、pH显著负相关(P<0.05)。细菌残体碳和真菌残体碳含量分别随细菌和真菌含量的增大而增大(P<0.001),微生物残体碳含量随真菌/细菌值的增大而增大(P<0.05),随革兰氏阳性/革兰氏阴性细菌(GP/GN)值的增大而减小(P<0.01)。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显示,土壤全氮和pH是土壤微生物残体碳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分析了宁夏不同草地类型微生物来源有机碳的积累特征及影响因素,可为进一步探讨干旱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固存的微生物学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类型 氨基糖 微生物残体 土壤有机碳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梯度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5 位作者 吴旭东 倪细炉 董立国 陈林 李学斌 胡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7950-7962,共13页
土壤胞外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密切相关。然而,对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以贺兰山海拔1300—2700m范围内7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为研... 土壤胞外酶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与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和养分供应密切相关。然而,对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及其驱动因素尚不清楚。基于此,以贺兰山海拔1300—2700m范围内7个海拔梯度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揭示贺兰山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海拔分布格局,分析影响微生物养分限制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随着海拔梯度的升高,土壤含水率(SWC)和有机碳(SOC)含量逐渐增加,容重(BD)和pH整体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海拔显著影响土壤胞外酶活性,五种参与土壤碳(C)、氮(N)、磷(P)循环的酶活性随着海拔的升高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总体表现出中低海拔酶活性较低,高海拔酶活性较高。胞外酶矢量分析显示,矢量长度在中低海拔处较高,而矢量角度则在高海拔处较高,表明贺兰山土壤微生物在中低海拔和高海拔分别具有相对较强的C和P限制。土壤含水率、容重、C、N、P含量与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显著相关,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因子,说明胞外酶在旱区山地生态系统土壤物质循环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结果对揭示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之间养分元素循环的耦合机理,为深入探讨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不同海拔梯度植被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胞外酶 化学计量 养分限制 海拔梯度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层水文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何文强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曹萌豪 张雅琪 李学斌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2-113,共12页
【目的】研究对比小流域不同坡向、土层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响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流域阴、阳坡荒漠草原、... 【目的】研究对比小流域不同坡向、土层和植被类型土壤水文效应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以期为区域森林水文循环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宁夏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响水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该流域阴、阳坡荒漠草原、蒙古扁桃灌丛、灰榆林、油松林、混交林、青海云杉林和亚高山草甸,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土壤水文效应。【结果】不同坡向和植被类型之间土壤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差异显著(P<0.01)。不同坡向间,最大持水量阴坡(58.94%)大于阳坡(44.13%);最大蓄水量阴坡(562.03 t/hm^(2))大于阳坡(502.72 t/hm^(2));不同植被类型之间,最大持水量表现为青海云杉林(70.15%)>混交林(65.73%)>油松林(59.62%)>亚高山草甸(57.61%)>灰榆林(37.19%)>蒙古扁桃灌丛(36.82%)>荒漠草原(29.57%);最大蓄水量表现为混交林(607.24 t/hm^(2))>青海云杉林(601.97 t/hm^(2))>油松林(560.03 t/hm^(2))>亚高山草甸(549.33 t/hm^(2))>灰榆林(480.35 t/hm^(2))>蒙古扁桃灌丛(457.21 t/hm^(2))>荒漠草原(437.17 t/hm^(2))。同时土壤持水量、蓄水量和土壤孔隙度与海拔、植被综合盖度、土壤含水量均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P<0.01),并且土壤总孔隙度对土壤水文效应的贡献最大,高达86.10%。【结论】综合研究发现阴坡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能力要高于阳坡,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混交林等高海拔的乔木针叶林水源涵养能力普遍要高于低海拔的荒漠草原,并且土壤物理性质是影响土壤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东坡 小流域 植被类型 土壤 水文效应
下载PDF
贺兰山蒙古扁桃灌丛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侯晖 颜培轩 +7 位作者 谢沁宓 赵宏亮 庞丹波 陈林 李学斌 胡杨 梁咏亮 倪细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57-865,共9页
耐旱灌木和草本植物是贺兰山中低海拔的重要植被类型,揭示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对于贺兰山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植被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 耐旱灌木和草本植物是贺兰山中低海拔的重要植被类型,揭示其根际土壤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对于贺兰山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植被的生长发育及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贺兰山低海拔区蒙古扁桃-短花针茅群落(G×S-S,G×S-G)为研究对象,设置群落内去除灌木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的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G)和去除草本植物的蒙古扁桃(S)两种对照处理,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其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G×S-G和G×S-S的根际土壤pH、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大,碱解氮和全磷含量次于G,根际土壤AMF群落α多样性指数最大,除全氮外呈显著性差异(P<0.05),符合灌丛“沃岛”效应。根际土壤AMF共获得174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隶属于1门4纲6目10科10属63种,优势属为球囊霉属(Glomus),平均占比为99.26%,两性球囊霉属(Ambispora)在4种处理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分析表示,根际土壤AMF群落结构在OTU水平上呈差异性。相关性及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表明,根际土壤速效钾、磷、氮等与AMF群落α多样性和物种丰度显著相关(P<0.05,P<0.01)。该研究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养护、植被的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 群落结构 蒙古扁桃 短花针茅 贺兰山
下载PDF
宁夏压砂地种植年限对土壤代谢产物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曹萌豪 陈林 +5 位作者 庞丹波 何文强 马进鹏 万红云 张雅琪 刘华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76-81,共6页
【目的】探讨压砂地连作对土壤代谢产物的影响,揭示压砂地土壤退化机制。【方法】以宁夏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种植压砂瓜土壤为对照(V),对连续种植3 a(W)、7 a(X)、15 a(Y)和37 a(Z)的压砂地土壤进行代谢物和代谢通路... 【目的】探讨压砂地连作对土壤代谢产物的影响,揭示压砂地土壤退化机制。【方法】以宁夏不同种植年限压砂地土壤为研究对象,以未种植压砂瓜土壤为对照(V),对连续种植3 a(W)、7 a(X)、15 a(Y)和37 a(Z)的压砂地土壤进行代谢物和代谢通路分析。【结果】V-W组共检测到差异代谢物559种,其中428种上调,131种下调,V-X组共检测出差异代谢物293种,其中215种上调,78种下调,V-Y组共检测出差异代谢物730种,其中575种上调,155种下调,V-Z组共检测出差异代谢物666种,其中479种上调,187种下调;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糖类物质量明显下降;从KEGG代谢通路来看,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富集显著的代谢通路有所减少,其中苯丙氨酸代谢和类固醇降解代谢在压砂年限>7 a时具有显著富集通路。【结论】随着压砂地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有机酸积累量增加,而糖类物质量下降,会影响作物生长,降低作物抗逆性,因此连续压砂种植硒砂瓜的土地需要更改作物类型或转变土地利用方式,以增强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砂地 种植年限 代谢通路 差异代谢物
下载PDF
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呼吸对短期氮、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进鹏 庞丹波 +2 位作者 陈林 万红云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722-4733,共12页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进行裂区实验,设置氮、水添加实验处理,探讨不同的枯落物地表,短期氮、水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 土壤呼吸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干旱半干旱区荒漠草原碳平衡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荒漠草原4种典型植物枯落物进行裂区实验,设置氮、水添加实验处理,探讨不同的枯落物地表,短期氮、水处理对荒漠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呼吸日动态呈单峰曲线,最大值出现在10:00—12:00。相同处理间不同枯落物地表和相同枯落物地表不同处理间土壤呼吸在白天和夜间均有差异(P<0.05)。枯落物对土壤呼吸贡献表明,短期不做任何处理的枯落物对土壤呼吸的贡献最大,贡献率高达68%—89%。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氮及氮和水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呼吸在降水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表现为减雨(P3)>增雨(P2)>正常(P1);呼吸在氮素处理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表现为添氮(N1)>不添氮(N0)。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拟合发现,短期的氮、水处理下土壤温度与土壤呼吸显著相关(P<0.05),可解释呼吸变化的50.3%—69.9%;土壤湿度对呼吸影响不显著(P>0.05),温度、湿度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显著(P<0.05),可解释呼吸变化的49.6%—72.8%。综上,短期的氮、水处理下,处理间土壤呼吸存在差异,表现为减雨>增雨>正常,添氮>不添氮,另外土壤温度是影响土壤呼吸的主导因子,研究可为荒漠草原土壤呼吸变化规律及呼吸对氮素和水分响应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降水 枯落物 土壤呼吸
下载PDF
凋落物输入对贺兰山3种林分林内和林窗土壤呼吸的影响
7
作者 杨勇 陈林 +2 位作者 庞丹波 李学斌 刘瑞亮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128-137,共10页
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树种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油松和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每种林分内设置去除凋落物、自然状态和加倍凋落物3种处理,采用LI-8100A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 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优势树种青海云杉林、油松林以及油松和山杨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在每种林分内设置去除凋落物、自然状态和加倍凋落物3种处理,采用LI-8100A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呼吸、土壤温度和湿度。结果表明:青海云杉林、混交林、油松林林内和林窗土壤温度月动态在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同一凋落物处理下均成极显著的月际性差异(P<0.01)。在不同凋落物处理下,林窗的土壤温度均大于林内。3种林分林内、林窗土壤湿度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同一处理下存在显著的月际性差异(P<0.05)。3种林分林窗在3种处理下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成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3种林分林窗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之间成显著的线性关系,3种林分在不同处理下双变量模型的解释度均较高,且土壤温度、湿度对土壤呼吸的共同作用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大于土壤温度或土壤湿度单个因子。青海云杉林、混交林、油松林3种林分去除凋落物、自然状态、加倍凋落物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Q10值之间的差异均极显著(P<0.01),且所有的Q10值范围为1.42~3.13。可见,凋落物是影响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林分类型 凋落物 月动态
下载PDF
Response of soil respiration to short-term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 addition in a desert steppe
8
作者 MA Jinpeng pang danbo +4 位作者 HE Wenqiang ZHANG Yaqi WU Mengyao LI Xuebin CHEN Lin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3年第9期1084-1106,共23页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N)addition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rocesses of soil carbon(C)cycl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such as soil respiration.However,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itrogen(N)addition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rocesses of soil carbon(C)cycle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such as soil respiration.However,relatively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 addition on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upper soil layer in desert steppes.In this study,we conducted a control experiment that involved a field simulation from July 2020 to December 2021 in a desert steppe in Yanchi County,China.Specifically,we measured soil parameters including soil temperature,soil moisture,total nitrogen(TN),soil organic carbon(SOC),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and contents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cluding bacteria,fungi,actinomyces,and protozoa,and determined the components of soil respiration including soil respiration with litter(RS+L),soil respiration without litter(RS),and litter respiration(RL)under short-term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control,increased precipitation by 30%,and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by 30%)and N addition(0.0 and 10.0 g/(m^(2)·a))treatments.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hort-term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 addition had substantial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contents of TN,SOC,and SMBC,as well as the contents of soil actinomyces and protozoa.In addition,N addition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rates of RS+L and RS by 4.8%and 8.0%(P<0.05),respectively.The increase in precipitation markedly increased the rates of RS+L and RS by 2.3%(P<0.05)and 5.7%(P<0.001),respectively.The 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ates of RS+L and RS by 12.9%(P<0.05)and 23.4%(P<0.001),respectively.In contrast,short-term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 addition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on RL rate(P>0.05).The mean RL/RS+L value observed under all treatments was 27.63%,which suggested that RL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desert steppe ecosystems.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short-term changes in precipitation and N addition had significant interactive effects on the rates of RS+L,RS,and RL(P<0.001).In addition,soil temperature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biotic factor that affected the rates of RS+L,RS,and RL.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ates of RS+L,RS,and RL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temperature,soil moisture,TN,SOC,and the contents of soil microorganisms,and th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vealed that SOC and SMBC are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ates of RS+L,RS,and RL.This study provides further insight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C emissions in desert steppe eco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which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related stud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respiration litter respiration nitrogen deposition soil carbon soil microorganisms climate change desert steppe ecosystems
下载PDF
六盘山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9
作者 刘波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祝忠有 刘丽贞 吴梦瑶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773-6785,共13页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海拔范围为1800—2700 m)为研究对象,选取1900、2100、2300、2500 m 4个海拔梯度,研究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算华北落叶松林土... 以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林地土壤(海拔范围为1800—2700 m)为研究对象,选取1900、2100、2300、2500 m 4个海拔梯度,研究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沿海拔梯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准确估算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固碳效益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六盘山不同海拔梯度华北落叶松林土壤粒径范围主要集中在粗粉粒、细粉粒和极细砂粒,粘粒含量最少,不足1%。林地土壤呈中性或弱碱性,pH均值范围为6.74—8.19;除土壤pH外,其他土壤理化指标沿海拔梯度的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2)在1 m的标准土壤剖面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5.80—35.45 g/kg,总有机碳密度的分布在21.34—42.28 kg/m^(2),且深层(4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在各海拔梯度内的变异程度大于表层土壤。(3)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的表聚现象逐渐不明显;同一海拔高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同一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均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在整个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在较低海拔区域(小于2100 m)的变异程度较大。(4)冗余分析(RDA)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可以解释华北落叶松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81.02%的变异,其中电导率是影响华北落叶松土壤有机碳沿海拔梯度变异的主导因子,占环境因子总解释量的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盘山 华北落叶松 土壤有机碳 海拔梯度 冗余分析
下载PDF
贺兰山不同海拔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3
10
作者 马进鹏 庞丹波 +3 位作者 陈林 万红云 陈高路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676,共10页
为明确海拔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揭示环境因子改变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贺兰山5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同时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图谱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冗余... 为明确海拔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揭示环境因子改变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贺兰山5个海拔梯度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同时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图谱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通过主成分分析、冗余分析(RDA)探究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对丰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海拔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全磷含量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土壤微生物量随海拔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土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在不同海拔之间存在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与第1主成分相关性较强的微生物类群为革兰氏阳性细菌(G^(+))、革兰氏阴性细菌(G^(-))和真菌;与第2主成分相关性较强的微生物类群为放线菌、原生动物和非特异性细菌。非特异性细菌和真菌与各土壤因子之间均有显著相关关系,而放线菌、G^(+)和G^(-)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较弱,原生动物与土壤全磷含量的关系密切。海拔是影响特征微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特征微生物的含量和相对丰度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符合山地生态学中的“中部膨胀”理论。探明了贺兰山不同海拔土壤微生物结构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维持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及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土壤微生物 微生物相对丰度 海拔 磷酸脂肪酸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贺兰山东坡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磷酸脂肪酸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马进鹏 庞丹波 +3 位作者 陈林 万红云 陈高路 李学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45-5058,共14页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干旱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沿海拔分布规律研究较少,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定量分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荒漠草原HM、蒙古扁桃MG、油松林Y... 土壤微生物在维持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有关干旱区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沿海拔分布规律研究较少,采用磷酸脂肪酸(PLFA)法定量分析贺兰山自然保护区东坡不同海拔典型植被带(荒漠草原HM、蒙古扁桃MG、油松林YS、混交林HJ、青海云杉林QH)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植被带土壤中共检测出59种PLFA生物标记,YS土壤中生物标记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植被类型,5个植被带共有且含量较高的PLFA生物标记为16:0、18:1ω9c、18:1ω7c、10Me 16:0和18:2ω6c,特征微生物的含量在不同植被带土壤中分布不同,细菌分布数量最大,其次是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分布数量最小。聚类分析发现,不同植被带土壤PLFA生物标记可分成不同的类群,16:0、18:1ω9c和18:1ω7c基本在每个植被带都会单独聚为一类。对不同植被带所共有的PLFA生物标记绘制热图,发现不同的PLFA生物标记在不同植被带分布不同,YS植被带PLFA生物标记分布最高。不同植被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显示,HJ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大于其他植被类型,HM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小,说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植被多样性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关的2个主成分解释量为78.01%和8.80%,对第1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有非特异性细菌、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原生动物等,对第2主成分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类群为厌氧细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与微生物类群及多样性指数正相关,pH、容重(BD)与微生物类群及多样性指数负相关,海拔引起土壤因子的改变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YS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最大,HJ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最高,与山地生态系统中中部区域生物多样性高的其他研究结果相吻合,可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研究及保护区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脂肪酸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海拔 植被带 贺兰山
下载PDF
贺兰山10种典型植物光合及水分利用效率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高路 庞丹波 +5 位作者 马进鹏 万红云 王继飞 李静尧 陈林 李学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90-299,共10页
为了探究贺兰山不同乔灌草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性和机制,该研究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贺兰山10种乔灌草气体交换参数及自然环境因子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从大到小为披针叶黄华&... 为了探究贺兰山不同乔灌草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特性和机制,该研究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贺兰山10种乔灌草气体交换参数及自然环境因子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净光合速率(Pn)日均值从大到小为披针叶黄华>灰榆>山杨>栒子>冰草>油松>小叶忍冬>小檗>青海云杉>苔草,从不同生活型来看表现为乔木>草本>灌木。(2)青海云杉、油松、灰榆、小檗、栒子和小叶忍冬的Pn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山杨、披针叶黄华、苔草和冰草的Pn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山杨和冰草主要为非气孔因素所致,披针叶黄华和苔草主要为气孔因素所致。(3)相比同种生活型的其他植物,青海云杉、油松、小叶忍冬和披针叶黄华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4)通径分析表明,乔木和灌木植物的主要决定因子为光照强度(PAR),主要限制因子为叶片温度(T_(l))和饱和蒸汽压亏缺(VPD);草本植物的主要限制因子为气温(T_(a))和T_(l)。研究发现,贺兰山东麓不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规律不尽相同,相比同种生活型的其他植物,青海云杉、油松、小叶忍冬和披针叶黄华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能适应较为干旱的气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乔灌草 光合特性 水分利用效率 通径分析
下载PDF
贺兰山10种典型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高路 陈林 +5 位作者 庞丹波 马进鹏 万红云 王继飞 李静尧 李学斌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6-213,220,共9页
为探讨贺兰山典型植物固碳释氧能力,运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贺兰山10种乔灌草进行了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计算10种乔灌草不同尺度的日固碳释氧量,并分析其固碳释氧能力。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的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叶面积指数... 为探讨贺兰山典型植物固碳释氧能力,运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贺兰山10种乔灌草进行了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计算10种乔灌草不同尺度的日固碳释氧量,并分析其固碳释氧能力。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的单株叶面积、单株叶干重、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植物;苔草的比叶面积最高,且呈现出草本>灌木>乔木的规律;披针叶黄华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最高,乔灌草之间无明显差异。(2)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披针叶黄华、灰榆、山杨、栒子、冰草、油松、小叶忍冬、小檗、青海云杉、苔草;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山杨、青海云杉、灰榆、栒子、小檗、小叶忍冬;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青海云杉、山杨、油松、灰榆、小檗、栒子、小叶忍冬、披针叶黄华、冰草;4种典型林分乔木日固碳释氧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青海云杉林、混交林、油松林、灰榆林。(3)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表明,单位叶面积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分为2级,草本(3种)分为3级;单位冠幅投影面积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均分为3级;植物单株尺度上将乔木(4种)、灌木(3种)、草本(2种)均分为2级;不同林种乔木单位土地面积尺度上将4种典型林分分为2级。(4)测试植物的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植物形态指标均没有显著相关性;单位冠幅投影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株植物日固碳释氧量与株高、胸径和叶面积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位林地面积日固碳释氧量与林分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青海云杉和山杨在不同尺度上均有较高固碳释氧能力,在今后贺兰山生态修复过程中可以重点考虑这2种乔木,再将小叶忍冬和披针叶黄华等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灌木和草本与乔木进行合理配置,以达到最大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贺兰山 乔灌草 固碳释氧 叶片性状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哈文秀 周金星 +2 位作者 庞丹波 关颖慧 崔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1,共11页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 【目的】植被的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是加速岩溶生态系统修复、提高土壤质量的主要措施。研究岩溶区不同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可揭示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为岩溶区植被恢复模式的筛选和恢复的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省建水县岩溶区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人工恢复的云南松针叶林、桉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的土壤有机碳组分、碳库管理指数和酶活性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结果】各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为9. 076~56. 855 g/kg,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为822. 311~1 175. 778 mg/kg,微生物量碳(MBC)含量为332. 933~2 035. 244 mg/kg,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为2. 381~6. 094g/kg。同一植被恢复方式下,除云南松林下的EOC含量外,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局部土层深度出现波动。云南松林土壤亚表层(10~20 cm)的EOC含量显著高于表层(0~10 cm)和深层(20~30 cm)。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DOC、EOC与SOC含量的影响大致均表现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云南松林各土层的MBC含量始终显著高于桉树林。各有机碳组分与SOC均表现为极显著(P <0. 01)或显著(P <0. 05)正相关关系;不同植被恢复方式提升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能力大小为:天然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SOC与CPI、CPMI呈极显著(P <0. 01)和显著(P <0. 05)正相关,EOC与CPAI、CPI、CPMI呈极显著(P <0. 01)或显著(P <0. 05)正相关。不同植被恢复方式通过增加土壤SOC、EOC等,从而提高了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整体上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的加深呈递减趋势,局部范围内有波动。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不尽相同,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天然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各植被恢复方式下SOC、MBC、DOC、EOC含量与4种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3种植被恢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土壤各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库管理指数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天然次生林对土壤整体质量的提升能力最高,桉树林在提升总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含量方面较为显著,而云南松林对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的提升能力更为显著。因此,应该加快岩溶区宜林土地管理方式的转变,优先考虑自然恢复,选择人工造林时要注重对阔叶树的利用和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植被恢复 土壤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有机碳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丽贞 庞丹波 +7 位作者 王新云 陈林 李学斌 吴梦瑶 刘波 祝忠有 李静尧 王继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土壤碳周转是大气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碳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其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2浓度,改变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碳的动态与分配。目前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但缺乏针对稳定... 土壤碳周转是大气圈、生物圈与岩石圈之间碳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其微小变化将影响大气CO2浓度,改变植物地上与地下部分碳的动态与分配。目前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广泛应用于不同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碳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但缺乏针对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应用于土壤有机碳研究的概述。本文在对当前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研究土壤碳起源、动态变化以及周转等资料整理的基础上,简要总结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叶片-凋落物-土壤连续体、叶片-土壤连续体和土壤中稳定碳同位素(δ13C)变化规律。重点介绍了土壤碳素循环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适应规律,同时对比13C自然与13C人工标记法的异同,指出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方法研究土壤碳动态过程中应加强的方面和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及趋势。明确上述过程及机制可为预测生态系统的源/汇效应奠定基础,加强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研究,将对土壤碳源/汇潜力的了解和土壤有机碳周转机理的深入了解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δ13C 土壤有机碳 Δδ13C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岩溶与非岩溶区不同林分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 被引量:9
16
作者 范周周 卢舒瑜 +4 位作者 王娇 郭东矗 庞丹波 周金星 彭霞薇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5-61,共7页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 【目的】为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深入探究岩溶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岩溶与非岩溶区人工桉树林、人工云南松林和天然次生林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探究不同地质、不同林分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微生物与土壤酶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表明,在相同地质背景条件下,两种不同人工林土壤中桉树(阔叶林)与云南松(针叶林)放线菌的数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天然次生林微生物数量为18.2×10~5cfu/g。受地质条件、植被恢复模式等影响,各样地土壤酶活性各异。相关分析表明,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放线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脲酶、酸性磷酸酶、碳酸酐酶、过氧化氢酶4种酶活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物质的转化受地质条件、林分差异和恢复模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土壤酶 根际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喀斯特断陷盆地典型林地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永磊 卢泽洋 +3 位作者 周金星 庞丹波 刘玉国 关颖慧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土壤酶参与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文以喀斯特断陷盆地3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喀斯特断陷盆地云... 【目的】土壤酶参与土壤中各种生物化学过程,与土壤理化性质密切相关。本文以喀斯特断陷盆地3种典型林地为研究对象,探究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喀斯特断陷盆地云南松林、桉树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不同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1)3种林地土壤pH介于5.47~6.03之间,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密度,云南松林显著高于桉树林和次生林(P <0.05),0~10 cm和10~20 cm土层全氮含量,桉树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次生林(P <0.05),0~1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次生林显著高于云南松林和桉树林(P <0.05),有机碳和铵态氮含量整体呈现次生林>云南松林>桉树林的规律。(2)3种林地0~10 cm土层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为次生林>桉树林>云南松林,而10~20 cm土层呈现相反的规律。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为次生林最高,云南松林次之,桉树林最低。此外,林地各土层间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土壤酶活性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3)冗余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和pH均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全氮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密度与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负相关关系。(4)蒙特卡洛检验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重要性大小排序为:有机碳(41.4%)>铵态氮(32.9%)>速效磷(24.3%)>土壤密度(12.6%)>全氮(7.9%)>pH(5.5%)。【结论】综上分析表明,有机碳、铵态氮等是影响研究区内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指标,在断陷盆地林地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恢复方面,次生林最佳,而云南松林的优势高于桉树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盆地 典型林地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下载PDF
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坤 陈林 +3 位作者 庞丹波 李学斌 沙欢 彭妞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116,共11页
【目的】研究1969—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为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以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69—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6个气象站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蒸散... 【目的】研究1969—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为当地的水资源利用以及灾害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1969—2020年宁夏中部干旱区6个气象站降水量及月平均气温资料,采用高桥浩一郎蒸散发公式、气候趋势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小波周期分析,对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分配情况、丰欠演变趋势及周期规律进行研究。【结果】①宁夏中部干旱区西北区与东南区降水资源差异较大,降水量分别为188.0 mm和304.1 mm,可利用降水量分别为17.8 mm和58.9 mm。②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57%左右;冬季最少,仅占全年3%,且年内和年际变化平缓;春、冬季可利用降水率低。③宁夏中部干旱区年际间降水资源年际间将由波动期向干旱期变化;东南区的极端降雨现象比西北区更明显,西北区在2013年以前可利用降水资源较为丰富。④趋势分析表明未来东南区年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分别以1.539、0.467 mm/a速率显著增加,西北区降水量以0.647 mm/a显著增加、可利用降水量以0.073 mm/a的降幅减少,但无显著性;突变分析表明2010年为宁夏中部干旱区降水量开始发生突变的年份。⑤宁夏中部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主要以9、12~13、40 a为主周期,对应的振荡周期分别为6、9、25 a。可利用降水变率较大,对农牧生产活动影响较大。【结论】宁夏中部干旱区各降水资源东南区比西北区更丰富;季节年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排序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未来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有显著上升趋势,降水资源向着大周期尺度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中部干旱区 可利用降水量 多时间尺度 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生钢 庞丹波 +4 位作者 陈林 卞莹莹 万红云 何文强 曹萌豪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5-74,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讨猪毛蒿生长代谢对降水改变的响应机制。【结果】在降水量较多的2018年(385.6 mm),降水改变对猪毛蒿生长影响较小,而在降水较少的2020年(205.8 mm)猪毛蒿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在猪毛蒿茎叶中检测出772种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酚酸类、脂质等。3种降水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的43种代谢物主要是黄酮、酚酸类、有机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增加和减少降水处理间出现差异的代谢物为52种,差异代谢物以上调为主,上调数量占到了差异代谢物数量的76.07%,而增减水和对照处理三者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仅为2种,说明水分可显著影响猪毛蒿生长代谢。在代谢通路方面,降水量改变主要影响了猪毛蒿茎叶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结论】荒漠草原猪毛蒿通过增强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等表型可塑性来适应降水的变化,降水偏枯年份的表型可塑性变异比丰水年更明显,而且降水变化可显著改变猪毛蒿茎叶代谢物,这可能是干旱环境下猪毛蒿生理可塑性的表现。虽然本研究发现了猪毛蒿在不同降水处理下差异明显的KEGG代谢通路,但差异通路上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猪毛蒿 降水变化 生长特征 代谢调控
下载PDF
基于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宁夏典型林分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丽贞 陈林 +4 位作者 庞丹波 吴梦瑶 刘波 祝忠有 李学斌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46-853,共8页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 选择宁夏自北向南方向的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3座山的降水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共有的青海云杉林和油松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种针叶林土壤有机碳特征[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和有机碳分解速率(β值)]的变化情况,并采用冗余分析法分析土壤化学指标对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作用,探究干旱半干旱区土壤稳定碳同位素特征,为揭示干旱区山地森林土壤碳动态变化规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随样地降水量的增加,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逐渐增加,而土壤δ13 C和β值均逐渐减少,且在同等降水量条件下,青海云杉比油松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累积。(2)青海云杉和油松林地土壤S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而其有机碳δ13 C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宁夏贺兰山、罗山和六盘山青海云杉、油松森林土壤有机碳特征与其土壤化学指标间的冗余分析发现,碱解氮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δ13 C) 碳分解 β值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