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玛曲谷地3 ka以来气候变化对黄河一级阶地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
1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6 位作者 周亚利 查小春 王忻宇 赵晓康 周家和 李瑜琴 张玉柱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69-2280,共12页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不同地貌位置发育了较好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但目前关于这些风积物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异及其对地表过程的指示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野外考察所获资料和实验室数据,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成果可为准确理... 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盆地不同地貌位置发育了较好的黄土-古土壤序列,但目前关于这些风积物的时间序列、空间分异及其对地表过程的指示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本文根据野外考察所获资料和实验室数据,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成果可为准确理解若尔盖古湖泊消亡后,该地区风沙活动的盛衰变化、风化成土强度变化和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他们之间的关系提供直接证据。选择黄河一级阶地玛曲老桥西(LQX)剖面为探究对象,对其剖面构型、磁化率、地球化学、微形态等进行研究,用光释光(OSL)方法进行测年断代。研究认为:在若尔盖盆地普遍发育多周期土壤,但不同地貌位置发育的黄土-古土壤序列的时间序列和构型并不相同。LQX剖面具有MS0-MS1-L-MS2-L构型,为近3.0 ka以来连续发育所成,风沙活动强度变化是影响土壤连续发育的主要原因;矿物组合、CIA、Rb/Sr比值、磁化率等数据指示该剖面整体处于低级风化强度阶段,土壤层风化成土强度有所增加,但增强的幅度有限;5~4 ka形成的黄河一级阶地为风成堆积和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3.0 ka前后区域气候转向较干旱,风沙活动较强形成了黄土L。1.5 ka前后,气候向较湿润方向转化,降水增加,地面的水热条件有利于草甸类植物生长,形成土壤层MS2。0.6 ka前后,出现短暂的气候较干旱时段,土壤发育中断,风尘堆积加剧形成约30 cm厚的黄土。0.3/0.4 ka始,气候干旱降低,风沙活动减弱,土壤又重新发育,形成MS1+MS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黄河一级阶地 多周期土壤 微形态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淮河流域颍河上游河谷沉积物物源分析
2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查小春 庞奖励 尚瑞清 《地球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28,共9页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淮河流域颍河上游的河谷地段见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剖面,进一步对其进行野外宏观分层描述并每隔2 cm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采用粒度端元分析手段,分析了地层剖面的物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在淮河流域颍河上游的河谷地段见到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剖面,进一步对其进行野外宏观分层描述并每隔2 cm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采用粒度端元分析手段,分析了地层剖面的物源问题。分析结果表明:本区黄土物源和黄土高原典型黄土有所不同,区域东北风作用下近源的风沙流沉积物占了相当份额;依据粒度端元分析,沉积动力组分主要由3部分组成,分别代表了风化成壤改造作用下的产物、东亚冬季风作用下从西北荒漠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以及东北风作用下从近源搬运而来的黄泛沉积物;在不同的时期,沉积作用动力强弱有明显的变化,表明了全新世以来区域季风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研究对淮河流域颍河上游局部河谷沉积物物源组成特点进行了量化分析,这对于深入理解淮河上游沉积物物源及全新世以来其季风作用下的地表过程演变特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颍河上游 黄土古土壤 全新世 物源分析
下载PDF
汉江上游弥陀寺剖面风化成壤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文桐 庞奖励 +4 位作者 周亚利 黄春长 查小春 王学佳 王海燕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1-37,共7页
对汉江上游弥陀寺发现的完整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特征以及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和w(Rb)/w(Sr)等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弥陀寺剖面自下而上具有马兰黄土(L_1)→过渡层黄土(L_t)→古土壤层(S_0)→近代黄土(L0)→... 对汉江上游弥陀寺发现的完整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沉积学特征以及磁化率、粒度、烧失量和w(Rb)/w(Sr)等气候替代性指标的分析及研究,结果表明:弥陀寺剖面自下而上具有马兰黄土(L_1)→过渡层黄土(L_t)→古土壤层(S_0)→近代黄土(L0)→表土层(TS)地层序列,记录了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层单元之间风化成壤差异显著,古土壤层(S_0)的风化成壤强度明显高于其它地层,马兰黄土(L1)的风化成壤强度最弱。剖面风化成壤强度的变化揭示了自马兰黄土堆积以来记录的气候变化,马兰黄土形成时期气候干燥寒冷,过渡层黄土的存在则说明气候由干冷向暖湿转变,古土壤层形成时期气候最为温暖湿润,近代黄土形成时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变。此外,弥陀寺剖面还记录了在全新世大暖期期间的一次气候变冷事件,结合光释光(OSL)测年数据,确定此事件发生于6.48 ka BP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成壤 气候变化 黄土-古土壤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六盘山东麓晚更新世以来黄土粒度指示的物源特征及演变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杨红瑾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18-826,共9页
在宁夏长城塬完整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长城塬剖面)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对125个样品的粒度数据做了粒度端元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含量在地层深度尺度上做了小波分析。结果认为:端元分析法可以把代表4种不同动力的沉积端元... 在宁夏长城塬完整的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长城塬剖面)进行高分辨率采样,对125个样品的粒度数据做了粒度端元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含量在地层深度尺度上做了小波分析。结果认为:端元分析法可以把代表4种不同动力的沉积端元分离出来。端元1可能代表了西风带控制下的由高空气流搬运的远源粉尘物质;端元2可能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在东亚夏季风作用下的风化以及成壤改造作用;端元3可能代表了后期的淋溶作用动力特征;端元4可能代表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典型的风成黄土粗颗粒组分特征。根据小波分析认为各端元组分含量在不同的深度上均存在着准周期变化,指示了相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古季风变化具有准周期性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沉积剖面一直处于较为连续沉积状态,比较完整地记载了各沉积动力过程。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不同的准周期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古气候 黄土-古土壤 粒度 端元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黄河出口段一级阶地沉积序列及其环境变化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韩宜欣 查小春 +5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庞奖励 张玉柱 王娜 白鑫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2-931,共10页
对若尔盖盆地进行实地考察,选取盆地西端黄河出口段典型的一级阶地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和端元特征分析及OSL测年断代,对若尔盖盆地出口段的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地底部的河床相砂卵石与河漫滩沙层构成了二... 对若尔盖盆地进行实地考察,选取盆地西端黄河出口段典型的一级阶地沉积序列为研究对象。通过沉积物粒度和端元特征分析及OSL测年断代,对若尔盖盆地出口段的环境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阶地底部的河床相砂卵石与河漫滩沙层构成了二元结构沉积层,其中河漫滩沙层夹有5.0—4.2 ka B.P.期间堆积形成的浅洼地泥沼土透镜状层,表明该河段黄河一级阶地从5.0 ka B.P.开始形成。河漫滩上为高原强劲风力改造成的风沙层,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组,表明4.2—4.0 ka B.P.期间气候恶化,黄河源曾发生多期特大洪水事件。4.0—2.8 ka B.P.期间气候湿润,阶地面浅洼地有淤泥质沼泽形成。其后沙尘暴搬运堆积的粗粉沙覆盖阶地面,形成了风成黄土,其上部经生物风化成壤改造,发育成为具有团粒构造的现代亚高山草甸黑土土壤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一级阶地 黄河出口段 沉积序列 环境变化
下载PDF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古洪积扇前沿全新世地层序列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璐 庞奖励 +8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周强 胡迎 张玉柱 郭永强 陈莹璐 戎晓庆 尚瑞清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39-1248,共10页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巨大灾难事件,是我国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地带的野外考察,进行土壤沉积物地层划分、结合理化指标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带土壤与沉积物的... 青海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史前巨大灾难事件,是我国史前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对官亭盆地喇家遗址北侧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地带的野外考察,进行土壤沉积物地层划分、结合理化指标测试分析,发现该地带土壤与沉积物的基本层序,自下而上依次为晚更新世马兰黄土(L1)—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现代耕作土壤(MS)。这个层序特点与黄河北岸第二级阶地喇家遗址区域相同,也与黄土高原地区全新世土壤沉积物的层序相同。在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中夹有三层红色泥流沉积层(RC1、RC2、RC3),是全新世中期后段气候恶化条件之下,暴雨山洪泥流溢出沟槽在地面扩散沉积形成。该地带以RC1为代表第一期山洪泥流事件早于喇家遗址毁灭的年代。以RC2为代表的第二期山洪泥流层卷入密集的木炭屑和杂物,表明在山洪泥流发生的时候有火灾发生,这对应着3850 a B.P.毁灭喇家遗址的大地震和山洪泥流群发生灾难事件。以RC3为代表的第三期山洪泥流事件,与喇家遗址区域相同发生在3600 a B.P.。其后在古洪积扇前沿到黄河第二级阶地的范围,再没有发生山洪泥流溢出沟槽扩散覆盖土地并且毁灭聚落成灾的现象。在喇家遗址北侧古洪积扇区域建立了全新世土壤地层序列,分析了该地带山洪泥流与喇家遗址灾难事件的联系。这对于研究揭示史前时期以来官亭盆地人地关系演变具有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亭盆地 史前灾难 山洪泥流 古洪积扇 全新世
下载PDF
青海喇家遗址地层划分及齐家文化废墟覆盖层成因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海燕 庞奖励 +7 位作者 黄春长 周亚利 炊郁达 查小春 郭永强 张玉柱 尚瑞清 王兆夺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3-862,共10页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 对喇家遗址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考察,在其北部发现完整连续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剖面。通过系统采样、粒度和磁化率等多种指标测试,结合OSL技术测年断代,建立了完整的土壤地层序列。深入分析土壤沉积物性质与地表过程,揭示了覆盖齐家文化废墟的沉积物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喇家遗址土壤沉积物地层层序自地表向下依次为:现代土壤(MS,0~1.50 ka B.P.)→全新世晚期风成黄土(L0,1.50~3.10 ka B.P.)→全新世中期古土壤(S0,3.10~8.50 ka B.P.)→全新世早期过渡性风成黄土(Lt,8.50~11.50 ka B.P.)→晚更新世晚期马兰黄土(L1,>11.50 ka B.P.)。其中全新世中期黑垆土古土壤(S0)被3组红色粘土质泥流(RC3、RC2和RC1)和山洪沙土(FFD)沉积层穿插分隔为4个亚层(S0上、S0中上、S0中下和S0下)。这证明黑垆土发育过程中,在OSL年龄3.96~3.65ka,对应于14C年龄3.85~3.60 ka B.P.出现一个山洪泥流盛行期,来自于盆地北侧沟谷的大规模暴雨山洪泥流,在大红山前古洪积扇前沿溢出沟槽、扩散覆盖了黄河第二级阶地面的土地。其中与大地震相伴随的第一期暴雨山洪泥流过程,摧毁了喇家遗址齐家文化聚落,造成居室内人群的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喇家遗址 全新世 地层序列 黑垆土 史前灾难
下载PDF
若尔盖黄河唐克段河岸沉积序列测年及地表过程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周家和 周亚利 +4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庞奖励 张玉柱 尚瑞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88-1202,共15页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在盆地中部黄河唐克段右岸发现了包含深湖相的河岸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地层观测和系统年代学样品采集。在实验室利用光释光和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年代框架,并结合各个层次的地层沉积相宏观特征和理化性质... 通过对若尔盖盆地进行野外考察,在盆地中部黄河唐克段右岸发现了包含深湖相的河岸沉积物,进行了细致的地层观测和系统年代学样品采集。在实验室利用光释光和AMS14C测年技术建立了年代框架,并结合各个层次的地层沉积相宏观特征和理化性质,分析探讨了若尔盖盆地内部从末次冰期古湖消亡以来的环境和地表过程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古黄河在37 ka沿着玛曲断陷谷地溯源侵蚀,沟通了若尔盖古湖水系,盆地内部在30.9 ka之前为深湖环境,稳定地沉积了蓝灰色湖相淤泥层。30.9 ka之后,黄河贯穿若尔盖湖盆内部,古湖水外泄消失,原有的古湖水系转变成为黄河源水系。黄河从湖盆上游远距离搬运携带来的浊黄橙色泥沙大量沉积,覆盖了古湖相沉积层,湖盆内部风沙作用盛行。在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盆地内部松散沉积物普遍地受到冰缘冻融作用的改造,形成了冻融褶皱现象。到了14.6~12.5 ka,响应B/A(Bølling-Allerød)时期的温暖气候,盆地周边山地冰川消融,冰融水汇入盆地,古湖盆底部各种浅洼地形成了大小不等的浅湖,沉积了滨浅湖相的沙层。在12.5~11.7 ka,对应于全球性新仙女木(Younger Dryas,YD)事件,盆地气候再次变冷,转变为冰缘冻土环境,盆地内部滨浅湖相的沙层受到冻融作用和古地震扰动,形成复式褶皱现象。进入全新世,在11.7~4.8 ka气候逐渐变得温暖湿润,古湖盆底部浅洼地积水成为淤泥质沼泽环境,在全新世中后期4.8~1.8 ka则转变成为沼泽草甸环境,在1.8 ka之后,盆地内沼泽面积收缩,风沙活动盛行,河岸台地的近源沙尘暴沉积物经过成壤改造形成亚高山草甸黑土类现代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盆地 地层序列 冻融褶皱 震积层 光释光测年
下载PDF
HEC-RAS模型在汉江上游洪水演进和流量重建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光朋 查小春 +2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张国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29-137,共9页
【目的】研究HEC-RAS模型在汉江上游洪水演进和流量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汉江上游安康至白河段的实地考察,基于数字流域平台及HEC-RAS模型对2010年"7·18"、2011年"9·19"2场洪水进行了演进模... 【目的】研究HEC-RAS模型在汉江上游洪水演进和流量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对汉江上游安康至白河段的实地考察,基于数字流域平台及HEC-RAS模型对2010年"7·18"、2011年"9·19"2场洪水进行了演进模拟,并结合ArcGIS重现了2场洪水的淹没范围和水深。运用HEC-RAS模型对考察发现的5次洪痕进行洪峰流量的重建,与利用比降面积法的重建结果进行比对,并利用实测数据对重建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模型的率定、2场洪水水位与流量等指标的模拟系列和实测系列的纳什效率系数(NSE)及确定性系数(R2)均大于0.91;此外,基于HEC-RAS模型重现的淹没区域与实地调查所得结果吻合度较好,且根据洪痕重建的洪峰流量误差为0.12%~2.88%,重建精度较高,优于比降面积法。【结论】HEC-RAS模型可用于汉江上游洪水的演进模拟和洪峰流量的重建,可视化的淹没范围、水深等成果可为安康市洪灾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演进 流量重建 洪痕 HEC-RAS 汉江上游
下载PDF
甘肃庄浪全新世黄土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庞奖励 刘安娜 周亚利 查小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81-789,共9页
通过对六盘山西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甘肃庄浪县城北水洛河第三级阶地平坦地面发现出露厚度3 m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确定以此为基础进行黄土古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研究。在对该剖面土壤与沉积学宏观特征观... 通过对六盘山西侧黄土地区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在甘肃庄浪县城北水洛河第三级阶地平坦地面发现出露厚度3 m的全新世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确定以此为基础进行黄土古土壤物源分析及古气候恢复重建研究。在对该剖面土壤与沉积学宏观特征观察分析描述的基础上,从上向下,以每2 cm连续采样,共获得170个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理化指标分析和OSL测年、粒度成分端元分析和时间过程小波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中可以识别出4个端元组分。它们分别代表了沉积物沉积后就地风化成壤改造作用、后期的淋溶淀积作用、西北冬季风和区域北风作用下的沙尘暴沉积作用。其中反应短尺度气候变化比较敏感的端元1组分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0.3 ka、0.7 ka、1.2ka、1.5 ka、1.8 ka以及2.4 ka的震荡周期。该研究结果对于推动量化分析六盘山西黄土高原全新世黄土古土壤物源和恢复重建该区域气候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其他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过程恢复重建和区域对比提供参考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新世 气候变化 风成黄土 粒度 物源 端元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甘肃天水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化学风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9
11
作者 刘俊余 查小春 +3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周亚利 李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37-945,共9页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 对甘肃天水地区师家崖典型黄土—古土壤剖面化学元素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剖面中氧化物SiO_2、Fe_2O_3、K_2O和Al_2O_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在古土壤层(S_(0上)和S_(0下))中较高,黄土层(L_0、L_1和L_t)中较低;而氧化物CaO和Na_2O变化呈相反趋势;根据钙镁比(Ca/Mg)、钾钠比(K/Na)、淋溶系数、退碱系数、残积系数和化学蚀变系数(CIA)等化学参数的统计分析结果,揭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强烈,黄土层堆积时期风化成壤作用微弱的规律;以Ti为参比,Si、Fe、K和Al相对富集,而Na和Ca发生不同程度的淋溶,总体处于脱Ca、Na的低等化学风化阶段;SJY剖面全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分为化学风化较弱期、波动增强期和减弱期,记录了该区域气候经历了早全新世温凉、中全新世温暖湿润但不稳定,晚全新世凉干的演变过程,对天水地区的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古土壤 地球化学 师家崖 常量元素
下载PDF
汉江上游沉积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文献考证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光朋 查小春 +2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张国芳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88-496,共9页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 基于对近年来汉江上游古洪水水文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分析,结合文献记载和气候背景分析,对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北宋时期古洪水事件进行了文献考证.研究结果表明,北宋时期为洪水频发期;洪水灾害的影响范围、灾情的严重性以及洪痕沉积规律等表明,汉江上游5个沉积剖面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六月的一次特大洪水事件.依据树轮、冰芯、石笋等气候代用性指标及历史文献记载,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正处于北宋980年代气候突变时期,此次古洪水事件可能是对当时气候异常多变的瞬时响应.该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上游防洪减灾和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记录 北宋时期 古洪水事件 文献考证 汉江上游
下载PDF
河南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记录的环境变化及物源特征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3 位作者 周亚利 庞奖励 查小春 郭永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80-389,共10页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 基于河南新郑县的一套完整晚更新世—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格大张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75个沉积样品的粒度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并对各端元组分在地层深度对应的时间尺度上做了小波变换。结果认为,从格大张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三个沉积端元,端元1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作用动力特征,夏季风的强弱引起的温湿变化造成相应时期内沉积物的古土壤化的强弱;端元2可能指示了东亚冬季风作用下沙尘暴沉积动力作用特征,代表了典型风成黄土的粗颗粒组分特征;端元3粒级组分更粗,代表了更强搬运动力条件,应属于东北风搬运黄泛平原粗颗粒而来的近源沉积物,距今3100 a以来尤为显著。根据小波分析结果,认为各端元组分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具有周期性特点。端元分析法在指示沉积物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上具有很好的效果,各端元组合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出沉积动力组合特征,很好地反映晚更新世以来各动力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对识别各端元组的周期性特征以及根据目前状态推断未来可能的趋势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更新世 黄土古土壤 粒度 端元分析 小波分析
下载PDF
Chronology of the Holocene loess-paleosol section and its deposition and pedogenesis on the south of Chinese Loess Plateau 被引量:3
14
作者 JIA Yaofeng HUANG Chunchang +1 位作者 pang jiangli NIU Junjie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4期425-442,共18页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for polymlneral fine-grained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in Laoguantai (LGT) section on the south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s made by application of single-aliquot...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for polymlneral fine-grained loess samples, collected in Laoguantai (LGT) section on the south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s made by application of single-aliquot regenerative-dose (SAR) protocol. A 'Double-SAW procedure in which aliquots are subjected to both infrared (IR) and blue stimulations was used and two sets of equivalent dose (De) determinations were produced and assumed to relate predominantly to feldspathic and quartz fine grain populations respectively, The OSL ages estimated from IRSL signals are smaller than those estimated from [post-IR] OSL signals due to the anomalous fading of feldspar IR signals, based on fading experiment, The young ages of the samples near ground surface may be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depositional disturbance by the intensifying humanity's cultivation since 3.0 ka BP in the Guanzhong Basin, south of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Based on OSL dating, as well as field observations and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we determine the chronology of the LGT I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combination with climate proxy records, it is indicated that aeolian loess deposition and pedogenesis underwent polyphase changes during the Holocene, likely to have been driven by shifts in the East Asian monsoon. This suggests that aeolian loess deposition is episodic and highly variable,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non-aeolian processes such as alluvial deposition found in th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Loess Plateau LOESS deposition and pedogenesis East Asian monsoon Hoiocene
下载PDF
若尔盖盆地黄河第一湾河岸沉积地层序列及其成因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王兆夺 黄春长 +5 位作者 周亚利 戎晓庆 查小春 庞奖励 炊郁达 尚瑞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75-1187,共13页
经过在若尔盖盆地进行全面野外考察,在黄河第一弯岸边发现了沉积序列清晰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地层剖面。通过沉积学和地层学特征和沉积相的观测分析,结合实验室粒度分析、数据处理和测年断代,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蓝灰色古湖相沉... 经过在若尔盖盆地进行全面野外考察,在黄河第一弯岸边发现了沉积序列清晰的、具有代表性的完整沉积地层剖面。通过沉积学和地层学特征和沉积相的观测分析,结合实验室粒度分析、数据处理和测年断代,其结果表明:该剖面底部蓝灰色古湖相沉积层反映出盆地内部在OSL年龄35 ka之前为较深的湖泊。其上覆盖的风沙与泥炭互层,反映出在该区域湖水消失之后,在30 ka之前古湖底出现泥炭沼泽,同时风沙作用盛行。而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1)则反映出在30~27 ka之间,曾经有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规模巨大的洪水进入若尔盖盆地,在古湖底泛滥并且将其携带的分选良好的细沙与粉沙质泥沙堆积下来。该剖面中部厚度达5~7 m的河漫滩-风沙层,沿着河岸追索,则可见其表现为高低起伏的古沙丘。这表明在末次冰期盛期和冰消期,气候干旱寒冷,黄河已经下切形成其河槽,其河漫滩沉积物被强劲的风力吹扬,形成连绵起伏的沙丘。该层之上所覆盖的浊黄橙色古洪水沉积层(OFD2),则反映出在全新世初期9.86~8.28 ka之间,来自于黄河源区流域的大洪水再次进入盆地,在黄河第一湾两岸的古湖底沉积了分选良好的细沙质与粉沙质的泥沙。到了全新世中期后,若尔盖盆地风沙作用依然盛行,黄河河槽深切,第一湾两岸接受沙尘暴沉积。在全新世中期的相对温暖湿润气候条件之下,沙尘暴沉积物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类土壤,成熟度极高。到了全新世晚期以来,风沙作用与沙尘暴沉积过程持续,沙尘暴沉积物也被改造为亚高山草甸黑土层。本文研究对于深入理解黄河源区末次冰期以来环境变化与地表过程演变,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水文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第一湾 末次冰期 全新世 环境变化 若尔盖盆地
下载PDF
汉江与嘉陵江源区土壤团聚体分布特征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艳玲 庞奖励 +3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王海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5-242,共8页
以汉江与嘉陵江源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和理化性质的试验分析和数据解析,研究了两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源区(LJH)团聚体的R 0.25、MWD、GMD值由A层的83.73%,2.17和1.11分... 以汉江与嘉陵江源区黄土母质上发育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土壤团聚体和理化性质的试验分析和数据解析,研究了两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布规律及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汉江源区(LJH)团聚体的R 0.25、MWD、GMD值由A层的83.73%,2.17和1.11分别降为C层的59.18%,0.40和0.26,嘉陵江源区(YJS)由A层的69.72%,1.03和0.46降为C层的56.55%,0.52和0.27,分形维数(D)则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增大,即前者的D值由A层的2.46增为C层的2.53,后者由A层的2.50增为C层的2.57,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大而减弱,其中>2,1~2 mm团聚体对保持土壤的稳定性具有重要贡献。(2)土壤有机质、铁铝氧化物和颗粒组成中的粉粒是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并维持其稳定性的重要影响因素,而SiO 2、K 2O、黏粒、砂粒和碳酸钙在不同土壤环境中对团聚体稳定性起到截然相反的作用,即前三者在LJH剖面中对团聚体稳定性不利,在YJS剖面中反而有利于维持其稳定性,后两者促进LJH剖面团聚体形成,却破坏YJS剖面稳定性,Na 2O水溶解后则对团聚体具有分散作用。(3)汉江源区的土壤,A层团聚体稳定性强于嘉陵江源区,粉粒、有机质和铁铝氧化物为其主导因素,Bt层土体致密,通透性弱,不利形成团聚体,稳定性弱于后者,C层为母质层,两地团聚体稳定性皆较差,其不同发生层之间土体稳定性的差异要大于嘉陵江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源区 嘉陵江源区 土壤团聚体 分布特征
下载PDF
Major elements in the Holocene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China 被引量:1
17
作者 WAN Honglian HUANG Chunchang pang jiangli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6年第2期197-206,共10页
Palaeohydm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Guchuan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 China. A set of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s) was found interbedded in the Holocene Ioe... Palaeohydmlogical investig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Guchuan Basin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valley, China. A set of palaeoflood slackwater deposits (SWDs) was found interbedded in the Holocene Ioess-paleosol sequence at the Guchuanzhen site (GCZ). These palaeoflood SWDs were studied by field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including concentrations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dat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alaeoflood SWDs were the result of the secondary separations of the surface soil and weathered soil layers during the process of water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and without obvious weathering during soil development.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dated back to 3,200-3,000 a B.P. with the OSL method and checked by archaeological dating of the human remains retrieved from the profile. These extraordinary flood events were therefore considered as regional expression of known climatic events and demonstrated the climatic instability in the Holocene. This resul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on the dynamics of river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per reaches of the Weihe River HOLOCENE Ioess-paleosol sequence major elements
下载PDF
湖北郧县黄坪村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积分形维数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涛 庞奖励 +4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毛沛妮 胡慧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73-78,共6页
本研究运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湖北郧县黄坪村(HPC)剖面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剖面分形维值介于2.52~2.78,古土壤S_0的分形维数值最大,马兰黄土L_1最小,剖面整体分形维数值的大小关系为D_(S0)>D_(Lt)>D_(L0)>D_(L1)。研究发现... 本研究运用体积分形维数模型计算了湖北郧县黄坪村(HPC)剖面土壤体积分形维数,剖面分形维值介于2.52~2.78,古土壤S_0的分形维数值最大,马兰黄土L_1最小,剖面整体分形维数值的大小关系为D_(S0)>D_(Lt)>D_(L0)>D_(L1)。研究发现,分形维数值与粘粒含量呈正相关,与粗粉砂含量呈负相关,与磁化率和CIA值成正比,说明分形维数也可以指示成壤环境的演变,即分形维数值的高值,指示气候较为暖湿,反之指示的是气候较为干冷。HPC剖面的分形特征揭示了汉江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晚更新世时期,L_1的分形维数仅为2.61,说明气候较为冷干,成壤作用微弱;全新世早期,L_t的分形维数相对L_1增至2.71,说明气候条件改善,气温回暖;全新世中期,S_0的分形维数相对于L_t增至2.75,表明气候暖湿,成壤作用强烈;全新世晚期,L_0的分形维数相对于S_0降至2.70,说明汉江地区气候转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分形维数 粒度组成 磁化率 CIA值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汉江上游罗家滩剖面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昭烨 张玉柱 +9 位作者 黄春长 庞奖励 查小春 周亚利 朱艳 贾雅娜 王浩宇 陈豆 肖奇立 王春梅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2年第6期702-713,共12页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 通过对汉江上游旬阳段开展野外考察,在罗家滩(LJT)发现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slackwater deposits,SWD)的风成黄土-古土壤剖面。对采集的沉积学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利用Gen.Weibull函数分布的参数化端元模型反演得出4个端元,结合吸湿水等环境替代指标分析,探讨了各个端元所指示的不同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结果表明:在黄土层和土壤层中,EM1代表的主要是沉积物沉积后在亚洲夏季风影响下,经历强烈风化成壤作用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组分;EM2代表高空西风和东亚冬季风翻越秦岭而搬运的远源细粉砂组分;EM3代表山谷风从河谷中分布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以低空短距离形式搬运而来的粉尘物质,并且受到后期气候变化控制下的淋溶作用影响;EM4则代表山谷风从近源的河流沉积物和坡积碎屑物中搬运而来的粗颗粒物质。在古洪水SWD层中,EM1、EM2和EM3主要来源于汉江上游暴雨洪水侵蚀搬运的河谷两岸分布的表层沉积物;而EM4则明确代表河流特大/大洪水环境下搬运沉积的粗颗粒悬移质泥沙。该成果能够为区域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变化 端元分析 粒度 风成黄土 汉江上游
下载PDF
天水樊家城黄土剖面记录的全新世环境及人地关系变化研究
20
作者 温瑞艳 庞奖励 +5 位作者 黄春长 查小春 周亚利 雷晨 炊郁达 毛沛妮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49-357,共9页
对天水樊家城剖面的地层、磁化率、粒度、CaCO3等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磁化率、<5μm黏粒含量和黏粉比值明显偏低,>50μm砂粒含量、CaCO3值明显偏高,而古土壤层中磁化率、黏... 对天水樊家城剖面的地层、磁化率、粒度、CaCO3等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黄土层中磁化率、<5μm黏粒含量和黏粉比值明显偏低,>50μm砂粒含量、CaCO3值明显偏高,而古土壤层中磁化率、黏粒含量则达到峰值,>50μm砂粒含量、CaCO3值明显偏低,其风化成壤强度呈现出马兰黄土L1→过渡性黄土Lt→古土壤S0逐渐升高、全新世黄土L0降低的特征。它反映末次冰期结束后(?~8500 a B.P.),气候逐渐转暖转湿,但仍较干冷,动植物资源不足,难以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研究区内人类活动的强度很弱。全新世中期(8500~3100 a B.P.),气候温暖湿润,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原始定居农业得到极大发展,普遍出现以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的人类文化;其中,6000~5000 a B.P.气候出现干凉化趋势,但该时期人类文化依然获得了发展。全新世晚期(3100 a B.P.以来),东亚季风格局发生转变,气候转为较干冷,致使区域自然环境发生变化,区内逐渐兴盛游牧文化。近代以来随着人口、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增强,土地利用方式以农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地区 黄土 全新世 环境变化 人地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