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李鹏 齐实 +8 位作者 张林 胡俊 唐颖 逯进生 王翔宇 赖金林 廖瑞恩 张岱 张岩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7-346,356,共11页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 [目的]综合评价北京山区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土壤质量,并进一步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为该地区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立地条件相近的侧柏纯林、油松纯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混交林和无林地(对照)为研究对象,测定14个土壤理化指标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总数据集(TDS),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建立土壤质量最小数据集(MDS),利用线性(L)和非线性(NL)2种评分方法计算土壤质量指数(SQI)和一般线性模型(GLM)确定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结果]植被恢复后相较于无林地,土壤容重、砂粒含量下降,而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氮、速效钾等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筛选出的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MDS指标为全氮、砂粒、全钾、pH、有效含水量。4种方法(SQI-LT、SQI-NLT、SQI-LM、SQI-NLM)下,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SQI值排序均为落叶阔叶混交林>侧柏针阔混交林>油松纯林>油松针阔混交林>侧柏油松混交林>侧柏纯林>无林地,植被恢复后土壤质量显著提升。SQI-NLM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在北京山区具有更好的适用性。相较于无林地,其他植被恢复类型的SQI-NLM分别提高64%,48%,45%,36%,33%,27%。GLM模型解释了土壤质量指数总变异的85.24%,植被类型对土壤质量指数的解释比例最大(45.09%)。[结论]选择适宜的植被恢复类型是改善区域土壤质量的关键。未来实施植被恢复时,树种选择上优先考虑阔叶树种。造林配置方式的选择应取决于树种而定,如侧柏纯林中引入本土阔叶树种形成侧柏针阔混交林或选择油松纯林是最佳造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土壤质量指数(SQI) 最小数据集(MDS) GLM 北京山区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高植被覆盖区浅层滑坡预测
2
作者 张林 郭郑曦 +2 位作者 齐实 伍冰晨 李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9-160,共12页
为探究高植被覆盖区浅层滑坡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最优的滑坡预测模型,该研究以华蓥市山区林地为研究对象,考虑了蓄积量、林分密度、平均树龄、林分类型和红绿植被指数(green-red vegetation index,GRVI)等植被因子,并结合地形地质因素,经过... 为探究高植被覆盖区浅层滑坡的影响因素并构建最优的滑坡预测模型,该研究以华蓥市山区林地为研究对象,考虑了蓄积量、林分密度、平均树龄、林分类型和红绿植被指数(green-red vegetation index,GRVI)等植被因子,并结合地形地质因素,经过Boruta重要性分析以及共线性诊断,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广义相加模型、随机森林模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5种机器学习模型构建华蓥市山区林地浅层滑坡预测模型,并结合历史滑坡点检验,提出华蓥市山区林地浅层滑坡的最佳预测模型及高易发性区域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1)工程地质岩组、距河流距离、距断层距离、林分类型、平均树龄和蓄积量是影响浅层滑坡的主要因子;2)不同因子组合对模型精度有极大的影响,考虑蓄积量、林分密度、平均树龄等植被因子有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3)在5种模型中,预测精度最高的模型为随机森林模型,精度可达到95.05%;4)研究区高易发性及以上区域的面积为25.31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79%,低密度(1000~1500株/hm^(2))、高蓄积量(>80 m3/hm^(2))和高树龄(>30 a)是浅层滑坡发生的主要植被特征。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高植被覆盖区极端暴雨型滑坡的预警与防控提供科学决策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滑坡 边坡失稳 林地 机器学习模型
下载PDF
HIV阳性与HIV阴性猴痘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3
作者 李莉 任美吉 +4 位作者 李宏军 刘钊 杨军妍 齐石 赵晶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 2024年第4期6-11,共6页
目的分析人HIV阳性与HIV阴性猴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1日至11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住院的36例确诊猴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阳性组和HIV... 目的分析人HIV阳性与HIV阴性猴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征,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6月1日至11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住院的36例确诊猴痘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按照是否合并HIV感染分为HIV阳性组和HIV阴性组。观察比较两组人群临床和影像特征。结果36例猴痘患者均为男性且为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平均年龄(31.5±6.4)岁;HIV阳性组28例,HIV阴性组8例。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的首发部位(24例,66.7%)和最主要的分布部位(30例,83.3%)均为生殖器和肛门,以丘疹和脓疱疹为主。合并其他性传播性疾病14例(38.9%,14/36);合并细菌感染21例(58.3%,21/36),主要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和肛周感染。影像检查结果异常者均为HIV阳性组患者。4例(11.1%,4/36)肺炎CT表现以磨玻璃影、实变、多发结节为主;2例并发肠梗阻,影像表现以胃肠道扩张为主,2例直肠炎表现为直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征、皮疹分布及性质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6例猴痘患者以青壮年MSM人群为主,且多为HIV感染者;生殖器和肛周是皮疹首发和最多发部位,溃疡样皮疹仅见于HIV感染者;轻症患者预后良好,重症患者可合并细菌性感染、肠梗阻和直肠炎。并发肺炎者CT主要表现为实变和磨玻璃影,并可见两肺多发、随机分布的实性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痘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临床特征 影像表现 皮疹
下载PDF
不同类型侧柏人工林下优势草本生态位及种间关系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唐颖 齐实 +5 位作者 张林 李鹏 赖金林 廖瑞恩 张岩 张岱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1-274,共14页
探究北京山区不同类型侧柏人工林下优势草本的生态位和种间关联性,为京津风沙源工程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纯林(C1)、侧柏-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C2)和侧柏-黄栌(Cotinus coggygria ... 探究北京山区不同类型侧柏人工林下优势草本的生态位和种间关联性,为京津风沙源工程人工林营造与管理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纯林(C1)、侧柏-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C2)和侧柏-黄栌(Cotinus coggygria var.cinereus)混交林(C3)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类型林下优势草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总体关联性和种间联结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位宽度排序与重要值排序无显著定性关系;茜草(Rubia cordifolia)是3种林分类型共有的优势草本,与其他草本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大于0.90;总体关联性检验表明,C2为显著正关联,C3为显著负关联,C1为不显著正关联;此外,C2林下优势草本种间正联结性强,而C3林下优势草本种间负联结强。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唐松草(Thalictrum aquilegiifolium var.sibiricum)、茜草-萝藦(Cynanchum rostellatum)等种对联结性强、生态位重叠值大,在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下具有较强的生境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山区 侧柏人工林 优势草本 生态位 种间联结性
下载PDF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产水量驱动机制
5
作者 王懋源 齐实 +5 位作者 郭衍瑞 张鹏 赖金林 张林 马路霞 刘少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20-9534,共15页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地表覆盖产品、气候、基岩深度、土壤和地形等数据,运用InVEST模型Annual Water Yield模块模拟了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结合地理探测器(GDM)分析了造成产水量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对q>0.1的因子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分析它们对研究区不同地理位置产水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得到了产水量及其主导因素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urst指数预测了未来短期内产水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和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产水量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波动水平。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产水量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内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岷江流域降水量为最大,金沙江流域蒸散水平最高,怒江流域产水量领先其余三个流域;2)除降水量和蒸散发外,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因子(年均湿度和年均风速)、地形因子(高程)、土壤类型、植被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与社会因子(地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其中降水量、蒸散发、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和地表覆盖类型是产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3)降水、高程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对产水服务的影响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而蒸散发、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展现出较强的负向作用。4)研究区南部区域产水量波动水平高。在未来短期内,研究区95.30%的区域有下降趋势。5)藏东-川西地区不应将盲目提升人工植被覆盖度作为提高产水量首要方案,应注意对天然林的保护和预防石漠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产水量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下载PDF
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
6
作者 廖瑞恩 齐实 +2 位作者 赖金林 唐颖 李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9-147,共9页
[目的]确定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区域水力侵蚀的驱动机制,并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和RUSLE模型,利用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随机森林回归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 [目的]确定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空间分布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探究区域水力侵蚀的驱动机制,并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对策。[方法]基于GIS和RUSLE模型,利用Se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法、随机森林回归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以及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1)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微度和轻度侵蚀占比78.05%以上。(2)整体上,2000—2020年水力侵蚀量变化范围为4.606 3×10^(8)~1.487 4×10^(9) t,多年均值为7.966 4×10^(8) t。降雨侵蚀力因子变化范围为125.11~249.93 MJ·mm/(hm^(2)·h·a),多年均值为186.71 MJ·mm/(hm^(2)·h·a)。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变化范围为0.37~0.70,多年均值为0.48。(3)整体上坡度坡长因子对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最高,达到41%,其次是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达到24%,其余是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分别达到16%,12%,8%,且各因子对水力侵蚀空间分异的解释程度随着水土保持分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结论]西南高山峡谷区侵蚀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藏东—川西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南部,藏东南高寒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西北部、东部。坡度坡长因子及植被覆盖管理因子是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侵蚀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藏东—川西高山峡谷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藏东南高寒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和滇西北高山峡谷生态维护区,建议改善此区域植被覆盖,提高土壤抵抗侵蚀能力;滇北—川西南高山峡谷蓄水保土区建议在改善植被覆盖的基础上,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布置适当水土保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西南高山峡谷区 RUSLE模型 随机森林 时空变化
下载PDF
磁共振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7
作者 卫小蝶 齐石 +1 位作者 赵锦涵 张晶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55-458,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最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和肝硬化,最终发展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早期诊断NAFLD对预防肝脏相关疾病的进展及相关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肝脏脂肪变性作为NAFLD的一个基本组织学特征,准确评估和量化肝脏脂肪尤为重要,磁共振测量的质子密度脂肪分数作为无创性定量诊断肝脏脂肪的影像学方法,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及时诊断及治疗。本文对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在NAFLD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脂肪定量
下载PDF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华蓥山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析因
8
作者 伍冰晨 齐实 +1 位作者 郭郑曦 胡译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46,共15页
【目的】确定环境变量对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预测的相对贡献率,明确影响浅表层滑坡风险的关键植被因素及其减灾区间,探明植被因素与非植被因素对浅表层滑坡风险的耦合效应,为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评价和减灾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目的】确定环境变量对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预测的相对贡献率,明确影响浅表层滑坡风险的关键植被因素及其减灾区间,探明植被因素与非植被因素对浅表层滑坡风险的耦合效应,为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评价和减灾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华蓥山林地为研究对象,选取17个浅表层滑坡影响因子,采用最大熵模型进行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模拟,输出各因子对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预测的相对贡献率,对比分析考虑或不考虑植被因素条件下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对各因子的响应变化。【结果】1)模型精度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检验结果显示,不考虑植被因素的情况下,模型模拟精度为0.887,达到很准确的精度水平;考虑植被因素的情况下,模型模拟精度提升3.1%,为0.915,达到极准确的精度水平。2)工程地质岩组、蓄积量、距断层距离、地形起伏度、高程、绿色比值植被指数、平面曲率和林分类型8个因子对浅表层滑坡风险预测的累计贡献率达80%,其中植被因素对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预测具有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蓄积量、植被覆盖度和林分类型3方面。3)植被因素的存在造成浅表层滑坡风险对平面曲率、坡向、高程变异系数、坡度变率和坡面曲率5个变量的响应发生变化:对平面曲率、高程变异系数和剖面曲率所产生的浅表层滑坡风险起削弱作用,削减幅度分别为4.9%、5.9%和8.1%;对坡度变率所产生的浅表层滑坡风险起加剧作用,加剧幅度为10.9%;对坡向所产生的浅表层滑坡风险具有正反2方面作用,加剧和削减幅度分别为12.8%和6.4%。【结论】MaxEnt模型用于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模拟具有较高模拟精度,能够直观表达浅表层滑坡风险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利用MaxEnt模型预测林地浅表层滑坡风险时,除了地质、地形、地貌、土壤等常规影响因素外,植被因素也是关键环境变量,其对模拟精度具有重要贡献;植被因素的存在整体上不改变浅表层滑坡风险对其他影响因子的响应趋势,但对于某些非植被因素的极端值所产生的浅表层滑坡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呈现出耦合效应,既可能加剧也可能削弱浅表层滑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XENT 华蓥山 林地 浅表层滑坡 风险 植被
下载PDF
Hydrophobic CHA-ZIFs with a junctional trap between cha and d6r cages for adsorption of 2,3-butanediol in aqueous solution
9
作者 Lifang Ge Meizhen Gao +3 位作者 Xiaosheng Zhang Jiang Wang qi shi Jinxiang Dong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90-100,共11页
The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of diols from dilute aqueous solution using hydrophobic materials is very challenging due to the strong diol-water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Herein, we screened hydrophobic zeolitic ... The adsorption and separation of diols from dilute aqueous solution using hydrophobic materials is very challenging due to the strong diol-water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Herein, we screened hydrophobic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ZIFs) with chabazite(CHA) topology for separation of 2,3-butanediol(2,3-BDO) and 1,3-propanediol(1,3-PDO), which had junctional and hydrophobic traps matching the two end methyl groups of the 2,3-BDO molecule. Based on CHA-ZIFs with the same small-sized ligand 2-methylimidazole(mIm) and different large-sized ligand benzimidazole derivatives(RbIm),CHA-ZIFs with larger surface areas were obtained by the addition of excess small-sized ligand mIm in the synthesis process. We showed that all of the hydrophobic CHA-ZIFs preferentially adsorbed 2,3-BDO over 1,3-PDO by static batch adsorption and dynamic column adsorption experiments. But ZIF-301 and ZIF-300 with halogen groups exhibited better adsorptive separation performance for 2,3-BDO/1,3-PDO than ZIF-302 with methyl groups. For a typical ZIF-301, its adsorption capacity for 2,3-BDO was 116.4 mg·g^(-1)and selectivity for 2,3-BDO/1,3-PDO was 3.8 in dynamic column adsorption of the binary-component system(2,3-BDO/1,3-PDO: 50 g·L^(-1)/50 g·L^(-1)). Computational simulations revealed that 2,3-BDO preferentially adsorbed in a trap at the junction between the cha and d6r cages of CHA-ZIFs,meaning the strong host-guest interactions. Therefore, the hydrophobic CHA-ZIFs with a junctional trap were promising candidate materials for adsorbing 2,3-BDO, which also provided a new perspective for separating diols in dilute aqueous solu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sorption Separation Aqueous solution Zeolitic imidazolate frameworks Junctional and hydrophobic trap DIOLS
下载PDF
Couple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dynamics in the Southwestern Alpine Canyon Region of China
10
作者 LAI Jinlin qi sh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0期3234-3248,共15页
The driv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change have always been a focal point of research.However,the coupling mechanisms of these driving factors acros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The driving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vegetation change have always been a focal point of research.However,the coupling mechanisms of these driving factors across different temporal and spatial scales remain controversial.The Southwestern Alpine Canyon Region of China(SACR),a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is highly sensitive to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This study constructed a vegetation cover dataset for the SACR based on the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from 2000 to 2020.Spatial autocorrelation,Theil-Sen trend,and Mann-Kendall test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The main driver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vegetation cover were identified using the optimal parameter geographic detector,and an improved residual analysis model was employed to quantify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to interannual vegetation cover changes.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Spatially,vegetation cover exceeds 60%in most areas,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study area.However,the border area between Linzhi and Changdu exhibits lower vegetation cover.Climate factors are the primary drivers of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vegetation cover,with temperature having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luence,as indicated by its q-value,which far exceeds that of other factors.Additionally,the interaction q-value between the two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s,showing a relationship of bivariate enhancement and nonlinear enhancement.In terms of temporal changes,vegetation cover shows an overall improving trend from 2000 to 2020,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observed in 68.93%of the study area.Among these,human activities are the main factors driving vegetation cover change,with a re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41.31%,while climate change and residual factors contribute 35.66%and 23.53%,respectively.By thoroughly exploring the coupled mechanisms of vegetation change,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vegetation ecosystem in the SA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Spatial heterogeneity Coupled mechanisms
下载PDF
Recent advances in living cell nucleic acid probes based on nanomaterials for early cancer diagnosis
11
作者 Xuyao Liu qi shi +7 位作者 Peng qi Ziming Wang Tongyue Zhang Sijia Zhang Jiayan Wu Zhaopei Guo Jie Chen qiang Zhang 《Asi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24年第3期22-40,共19页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 is vital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improved prognosis. Tumor biomarker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cancer, have emerged as a top... The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 is vital for effective treatment and improved prognosis. Tumor biomarkers, which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evaluation of cancer, have emerged as a topic of intense research interest in recent years. Nucleic acid, as a type of tumor biomarker, contains vital genetic inform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 Currently, living cell nucleic acid probes, which enable the in situ imaging and dynamic monitoring of nucleic acids, have become a rapidly developing field. This review focuses on living cell nucleic acid probes that can be used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of tumors. We describe the fundamental design of the probe in terms of three units and focus on the roles of different nanomaterials in probe delive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cleic acid NANOMATERIALS In situ detection Living cell Early cancer diagnosis
下载PDF
基于淋巴管系统在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探讨新冠病毒致肺损伤的机制及中药干预作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倩倩 陈伟 +11 位作者 徐浩 王腾腾 黄怡 石怡 陈锦漫 陈绍华 姚妙恩 鲍嘉敏 庄紫欣 李雪菲 施杞 王拥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77,共8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产生的炎性渗出,炎症风暴导致急性肺损伤,大量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肺脏,造成患者通气功能障碍,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调节免疫反应和减少肺组织渗出对控制该病的进展及促进后期康复至关重要。淋巴管系统具...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产生的炎性渗出,炎症风暴导致急性肺损伤,大量免疫细胞和组织液聚集肺脏,造成患者通气功能障碍,呼吸窘迫,甚至呼吸衰竭而死亡。调节免疫反应和减少肺组织渗出对控制该病的进展及促进后期康复至关重要。淋巴管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免疫捕获和维持组织间液平衡的作用,在急性炎症反应过程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淋巴管系统在肺部的分布、生理功能及其在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本团队研究成果,探讨淋巴管系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进程中的作用和机制,以及中医药疗法机制,为临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潜在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淋巴管系统 急性免疫反应 急性肺损伤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华蓥市山区典型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抗蚀能力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涛 周利军 +2 位作者 齐实 孙保平 聂泽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1-1169,共9页
【目的】探究四川省华蓥市典型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该地区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华蓥市山区5种典型林分(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 【目的】探究四川省华蓥市典型林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阐明该地区团聚体组成及其稳定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华蓥市山区5种典型林分(柏木Cupressus funebris纯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混交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团聚体变化特征和土壤抗蚀性的影响。【结果】(1)5种典型林分土壤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为77%~93%,且不同林分间平均质量直径(MWD)和土壤可蚀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平均质量直径柏木林最大(2.33 mm),马尾松-檵木混交林最小(1.53 mm)。土壤可蚀性从大到小依次为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柏木林、杉木纯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2)冗余分析表明:速效钾、土壤总孔隙度和土壤有机碳与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容重与平均质量直径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与土壤可蚀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5种典型林分中,柏木林和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最稳定、抗侵蚀性强,马尾松-檵木混交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最低。传统经营模式下柏木林地土壤团聚体更稳定,土壤抗蚀性更强;近自然经营模式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土壤抗蚀性的提高。图3表3参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 团聚体 土壤理化性质 抗蚀性 平均质量直径
下载PDF
植烟土壤中枯萎病菌和黑胫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纪利 齐是 +5 位作者 栾新博 金亚波 黄崇峻 黎平 韦建玉 颜健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枯萎病和烟草黑胫病是植烟土壤中最为常见的主要土传病害,为害严重,建立植烟土壤中两种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快速检测方法,为烟草种植过程中病害流行与... 【目的】枯萎病和烟草黑胫病是植烟土壤中最为常见的主要土传病害,为害严重,建立植烟土壤中两种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和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快速检测方法,为烟草种植过程中病害流行与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烟草行业的稳定生产。【方法】以采集广西百色地区土传病害土壤与健康土壤为测试材料,以标准病原菌为参考模板建立标准曲线,利用尖孢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保守区域设计的引物,根据目标条带及荧光定量PCR(qPCR)的溶解曲线与循环阈值(Ct值)筛选出特异性引物;同时,改进土壤中微生物DNA试剂盒提取方法,建立PCR和qPCR检测体系。【结果】分别筛选出一对尖孢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的特异性的引物Pn3和JBR,模板浓度在1×10^(2)~1×10^(-4)ng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两种病原菌的DNA数量在发病土壤高于健康土壤。风干土壤并研磨再加两次洗脱有助于提取土壤中病原菌的DNA,建立了以普通PCR预扩增反应得到的产物作为模板的qPCR检测方法。【结论】PCR和qPCR联用技术能快速地分辨和检测尖孢镰刀菌和烟草疫霉菌,对枯萎病和烟草黑胫病实时监测和前期预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传病害 枯萎病 黑胫病 烟草 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双模态磁共振氢质子密度脂肪分数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分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梁珊 齐石 +7 位作者 王欣欣 仇丽霞 范作鹏 刘晓慧 韦新焕 马丽霞 柳雅立 张晶 《传染病信息》 2022年第1期69-74,共6页
目的探讨2种磁共振模态下氢质子密度脂肪分数(1H 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脂肪变定量诊断和分级价值。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入组2015年3月—2020年1月之... 目的探讨2种磁共振模态下氢质子密度脂肪分数(1H 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评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脂肪变定量诊断和分级价值。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入组2015年3月—2020年1月之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脂肪肝门诊符合NAFLD诊断标准患者173例,进行MRI-PDFF、MRSPDFF检查,其中55例患者行肝脏病理学检查。依据肝脏病理脂肪含量将肝脂肪变分为S0~S3共4级,结合脂肪变、小叶炎症和气球样变进行NAFLD活动度评分(NAFLD activity score,NAS)。2种PDFF分别与身体质量指数、肝脏生化、血脂、受控衰减指数(controlled attenuation parameter,CAP)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ROC曲线评估MRI-PDFF和MRS-PDFF对NAS的预测效能。结果173例患者测得MRS-PDFF和MRI-PDFF范围分别为0.55%~45.36%,2.85%~68.90%。PDFF水平与ALT、LDL-C、TG、TC、尿酸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则呈现负相关,(P均<0.05)与APRI指数和FIB-4指数未显示相关。(P均<0.05)55例肝穿病理结果提示脂肪变分级S1级20例,S2级16例,S3级19例,无S0级脂肪变患者。NAS评分0~3分14例,4分9例,>4分32例,MRS-PDFF和MRI-PDFF与肝脂肪变分级呈线性相关。MRIPDFF和MRS-PDFF用于预测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NAS>4分)AUC分别为0.884和0.866。结论2种模态PDFF均可用来诊断肝脏脂肪变程度,预测NASH具有价值,且2者诊断效能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脂肪性肝炎 氢质子密度脂肪分数 诊断
下载PDF
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林 齐实 +3 位作者 周飘 伍冰晨 张岱 张岩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0-458,共9页
探究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解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主导因素,可为生态系统碳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样地的实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影响土层(0-10、10... 探究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解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主导因素,可为生态系统碳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样地的实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影响土层(0-10、10-20、20-30 cm)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林龄、根系生物量、凋落物质量、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植物多样性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73)>根系生物量(0.59)>凋落物质量(0.56)>林龄(0.47)>土壤容重(-0.44)>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21),间接效应依次为林龄(0.31)>根系生物量(0.29)>凋落物质量(0.27)>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11)。(2)海拔、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根系生物量、林龄对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69)>土壤容重(-0.53)>海拔(0.32)>根系生物量(0.27)>林龄(0.24),间接效应依次为海拔(0.23)>林龄(0.14)>根系生物量(0.09)。(3)海拔、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2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pH值对20-3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59)>土壤容重(-0.47)>海拔(0.43)>pH值(-0.15),间接效应依次为海拔(0.14)>pH值(-0.04)。综上,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主要通过直接作用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而根系生物量、凋落物质量、林龄、植物多样性、土壤pH值对土壤有机碳含量不仅存在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其他因子的作用而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土壤有机碳含量 影响因素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低温固化硅树脂的制备及其防腐蚀涂层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玉峰 李继玉 +3 位作者 张若男 祁实 高晓辉 张毅志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79-82,87,共5页
以硅酸乙酯(TEOS)、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S)为硅烷单体,以柠檬酸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乙烯基甲基硅树脂,并添加固化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使制备的硅树脂可以在较低温度(50℃)下固化。... 以硅酸乙酯(TEOS)、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VTES)和二甲基二甲氧基硅烷(DMDMS)为硅烷单体,以柠檬酸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乙烯基甲基硅树脂,并添加固化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使制备的硅树脂可以在较低温度(50℃)下固化。采用红外光谱(FT-IR)对比硅树脂固化前后的结构变化;通过接触角、吸水率、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了不同n(R)/n(Si)、n(Si-OCnH2n+1)/n(H2O)、pH以及固化剂用量对硅树脂涂层耐水性和防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R)/n(Si)=1.4/1、n(Si-OCnH2n+1)/n(H2O)=0.2/0.2、pH=2.6、固化剂用量为4%(质量分数)时,涂层具有较好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基甲基硅树脂 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低温固化 防腐蚀
下载PDF
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超声造影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价值比较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员达 齐石 郭家辰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年第12期90-92,共3页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超声造影(CEUS)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82例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US、DWI对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超声造影(CEUS)诊断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82例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CEUS、DWI对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82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其中良性病灶45例,恶性病灶37例。所有患者经CEUS、DWI检查后,将评估结果与病理及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CEUS诊断准确率为91.46%(75/82)高于DWI的90.24%(74/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EUS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18%、93.33%与DWI检查的97.30%、84.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CEUS在直径≤3cm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的诊断中均具有较高准确性,DWI对肝脏病变的组织学特性反映更直观,CEUS可以实时对病灶血流灌注过程进行评估,若患者在DWI和CEUS表现均不典型,需要联合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资料综合判断,必要时进行穿刺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超声造影 肝脏占位病变 评估
下载PDF
压铸机压室温度分布与变形的二维模拟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湘杰 沈波涌 +1 位作者 饶磊 qi shi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51-54,共4页
针对卧式冷室压铸机压室的工作环境 ,提出三种不同的热传递数学模型。使用ABAQUS软件模拟压室在工作过程中的二维温度分布的几何变形状况。对比模拟和试验结果 。
关键词 压室 数学模型 模拟
下载PDF
无皂苯胺/硅丙共聚乳液的制备及其防腐蚀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峰 祁实 +2 位作者 李继玉 薛玉彬 祝晶晶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110-1115,共6页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通过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改性的丙烯酸酯乳胶粒子表面接枝苯胺(Ani),制备了无皂苯胺/含硅丙烯酸酯(苯胺/硅丙)共聚乳液。通过FTIR和TEM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其乳胶膜的... 采用无皂乳液聚合法,通过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改性的丙烯酸酯乳胶粒子表面接枝苯胺(Ani),制备了无皂苯胺/含硅丙烯酸酯(苯胺/硅丙)共聚乳液。通过FTIR和TEM对其进行了表征,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其乳胶膜的防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不同反应温度、氧化剂H_2O_2与Ani物质的量比对共聚乳胶膜防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20℃反应6 h、再升温至80℃反应2 h,n(H_2O_2):n(Ani)=2.5∶1时,苯胺/硅丙乳胶膜电化学阻抗值达到9.03×10^7Ω·cm^2,腐蚀电流密度仅为5.04×10^(–8) A/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胺 丙烯酸酯 有机硅 无皂乳液聚合 防腐蚀 功能材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