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于2013年1—12月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981例,比较其中普通老年患者(65~74岁, n =2300,普通组)与高龄老年患者(≥75岁, n =681,高龄组)的临...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于2013年1—12月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981例,比较其中普通老年患者(65~74岁, n =2300,普通组)与高龄老年患者(≥75岁, n =681,高龄组)的临床特点及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高龄组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等以及冠状介入情况(经桡动脉途径等)的比例较普通组低( P <0.05);既往PCI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的比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前SYNTAX评分、严重钙化病变等)较普通组高( P <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高龄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 P <0.05);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脑卒中、出血以及大出血的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龄组中,女性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P <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年随访期间,年龄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不是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既往脑血管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较好的心肾功能、经桡动脉途径是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P <0.05);女性是高龄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不是心源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较差的心肾功能以及程度较重的冠状动脉病变。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1)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2)经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年龄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是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心源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至2017-03在阜外医院行PBAV的37例暂不适宜行瓣膜置换术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4±12)岁。观察患者临床及解...目的: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至2017-03在阜外医院行PBAV的37例暂不适宜行瓣膜置换术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4±12)岁。观察患者临床及解剖特点、手术有效及安全性,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患者基线外科风险高心功能差,二叶式主动脉瓣占比约50%,瓣叶钙化程度重[钙化体积CT值850(HU850)=(856.0±658.2)mm3]。术中参考瓣环上平均内径选择球囊,术后7天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0.37±0.10)cm2增大至(0.87±1.10)cm2,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从(55.1±22.9)mm Hg(1 mm Hg=0.133 k Pa)降至(44.8±17.8)mm 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5.8±14.3)%增加到(41.0±12.2)%(P<0.001)。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死亡4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术后平均随访(16.5±11.1)个月,共有13例(35.1%)患者过渡到外科或经导管瓣膜置换术治疗。结论:对于暂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过渡性治疗手段,对于中国二叶式主动脉瓣比例高,瓣叶钙化重特点,采用瓣环上内径选择较小球囊安全有效。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特点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纳入于2013年1—12月行PCI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2981例,比较其中普通老年患者(65~74岁, n =2300,普通组)与高龄老年患者(≥75岁, n =681,高龄组)的临床特点及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的临床预后情况。结果高龄组BMI、左室射血分数(LVEF)、术前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钙离子拮抗剂等以及冠状介入情况(经桡动脉途径等)的比例较普通组低( P <0.05);既往PCI史、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的比例以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左主干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术前SYNTAX评分、严重钙化病变等)较普通组高( P <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高龄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组( P <0.05);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再发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脑卒中、出血以及大出血的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高龄组中,女性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 P <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2年随访期间,年龄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不是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既往脑血管病史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较好的心肾功能、经桡动脉途径是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 P <0.05);女性是高龄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P <0.05),不是心源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05)。结论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较差的心肾功能以及程度较重的冠状动脉病变。PCI术后2年随访期间:1)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以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较高。2)经校正多种危险因素后,年龄不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以及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是支架内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女性是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是心源性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摘目的:探讨过渡性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治疗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至2017-03在阜外医院行PBAV的37例暂不适宜行瓣膜置换术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4±12)岁。观察患者临床及解剖特点、手术有效及安全性,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患者基线外科风险高心功能差,二叶式主动脉瓣占比约50%,瓣叶钙化程度重[钙化体积CT值850(HU850)=(856.0±658.2)mm3]。术中参考瓣环上平均内径选择球囊,术后7天主动脉瓣瓣口面积从(0.37±0.10)cm2增大至(0.87±1.10)cm2,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从(55.1±22.9)mm Hg(1 mm Hg=0.133 k Pa)降至(44.8±17.8)mm Hg(P<0.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5.8±14.3)%增加到(41.0±12.2)%(P<0.001)。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死亡4例,1例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术后平均随访(16.5±11.1)个月,共有13例(35.1%)患者过渡到外科或经导管瓣膜置换术治疗。结论:对于暂不宜行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危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PBAV可取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结果,有望成为过渡性治疗手段,对于中国二叶式主动脉瓣比例高,瓣叶钙化重特点,采用瓣环上内径选择较小球囊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