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陆相中高成熟页岩油“组分流动”条件及其在提高页岩油产量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8 位作者 李永新 刘伟 秦冰 蒲秀刚 江建林 刘诗局 关铭 董劲 申玉坦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0-730,共11页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 基于中国陆相页岩油区重点试采井的生产曲线、生产制度、烃产物数量和产出烃构成随时间的变化等资料,开展页岩油精细馏分切割和页岩油组成变化对宏观流动性影响的试验以及分子动力学数值模拟,提出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并对组分流动的形成机理与条件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在地下页岩微纳米孔隙中,轻烃、中质烃和重烃会按相似相溶原理发生混相,使重烃等难流动组分以分子聚集体方式“悬浮”在轻烃和中质烃溶剂中,从而显著降低其黏度并增加流动性和流动量;(2)小分子芳烃是组分流动发生的载体,气态烃和轻烃含量越高,越利于抑制胶质和沥青等重组分形成尺寸更大的聚集体,并增加其塑性变形能力,组分流动效果越好;(3)较高的地层温度可降低蜡质等重烃组分黏度,提高其流动性;(4)保存条件、地层能量和生产制度对控制轻烃组分含量、流出速度和形成稳定的“组分流动”都有重要作用,是页岩油多组分烃形成最优配伍和最大流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地下页岩油“组分流动”概念的提出对于提高页岩油单井产量和累计采出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纯页岩型页岩油 中高成熟页岩油 微纳米孔隙 多组分烃 组分流动 相似相溶 分子聚集体
下载PDF
稠油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 被引量:1
2
作者 江建林 秦冰 +1 位作者 曹凤仪 乔富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279,共7页
针对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差、化学降黏驱不能有效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的问题,以N,N-二甲基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为原料,研制了具有降黏和起泡功能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稠油... 针对普通稠油注水开发效果差、化学降黏驱不能有效提高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的问题,以N,N-二甲基胺、3-氯-2-羟基-丙磺酸钠、烷基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盐为原料,研制了具有降黏和起泡功能的复合驱油体系。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对稠油乳化降黏效果的影响,以及聚合物、油藏压力和稠油对驱油体系起泡能力与稳定性的影响;对比了聚合物/降黏复合驱、聚合物/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稠油采收率的效果。结果表明,在质量分数为0.3%、温度30~80℃、油水体积比为7∶3的条件下,复合驱油体系可使稠油黏度从1607 mPa·s降至35.0~60.3mPa·s,降黏率达到96%以上;加入聚合物能提高复合驱油体系在更低浓度下的降黏能力。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随着油藏压力增加、稠油含量提高,泡沫稳定性明显增强。在70℃下,压力由1MPa升至13MPa时,泡沫的半衰期由8min提高至120min。稠油稳定泡沫的作用明显。聚合物主要通过提高黏度、降低泡沫液膜的排液速度、增强膜的强度来提高稳定性。在物理模拟驱油实验中,聚合物/降黏复合驱体系可在水驱基础上提高稠油采收率10.05百分点。在注入聚合物/降黏复合驱油体系后再注入氮气,复合驱效果得到大幅提高。注入气体后生成的泡沫有效提高了驱替过程中的波及效率,聚合物/降黏/泡沫复合驱提高采收率达到22.0百分点。降黏/泡沫复合驱技术能实现降黏与剖面调整一体化,对水驱稠油提高采收率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降黏 泡沫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采收率
下载PDF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3
作者 刘蕊 覃兵 申鑫玉 《河北职业教育》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本身蕴含了教学评价改革的内涵。完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是落实“1+X”证书制度、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 “1+X”证书制度是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其本身蕴含了教学评价改革的内涵。完善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是落实“1+X”证书制度、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查发现,“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评价仍存在评价目的失当、评价主体“伪多元”、评价内容不全、评价方法欠丰、评价结果应用“缺位”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要以系统规范为指引,注重评价目的科学性;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评价主体多元化;以职教政策为统筹,保证评价内容全面性;以客观真实为目标,注重评价方法丰富性;以有效运用为准绳,提升评价结果关注度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X”证书制度 高职院校 课堂教学评价
下载PDF
双向充换电站发展路径研究
4
作者 张璞 刘方蓝 +2 位作者 张凯 秦冰 郭思琪 《电力系统装备》 2024年第3期76-79,共4页
近年来,由于环保和能源问题的双重压力,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的随机性、波动性给电网带来巨大挑战。文章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具有源荷两重属性,秉持深度挖掘新... 近年来,由于环保和能源问题的双重压力,我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同时,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的随机性、波动性给电网带来巨大挑战。文章考虑到新能源汽车具有源荷两重属性,秉持深度挖掘新能源汽车潜力、充分发挥其储能价值的思路,在分析新能源汽车和充换电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电网常态和故障状态下的应用模式,以提高电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双向充换电 技术趋势 应急放电
下载PDF
“Component flow”conditions and its effects on enhancing production of continental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5
作者 ZHAO Wenzhi BIAN Congsheng +8 位作者 LI Yongxin LIU Wei qin bing PU Xiugang JIANG Jianlin LIU Shiju GUAN Ming DONG Jin SHEN Yuta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4期826-838,共13页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curves,changes in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and quantities over time,and production systems from key trial production wells in lacustrine shale oil areas in China,fine fraction cutting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production curves,changes in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and quantities over time,and production systems from key trial production wells in lacustrine shale oil areas in China,fine fraction cutting experiments and molecular dynamics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changes in shale oil composition on macroscopic fluidity.The concept of“component flow”for shale oil was proposed,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conditions of component flow were discussed.The research reveals findings in four aspects.First,a miscible state of light,medium and heavy hydrocarbons form within micropores/nanopores of underground shale according to similarity and intermiscibility principles,which make components with poor fluidity suspended as molecular aggregates in light and medium hydrocarbon solvents,such as heavy hydrocarbons,thereby decreasing shale oil viscosity and enhancing fluidity and outflows.Second,small-molecule aromatic hydrocarbons act as carriers for component flow,and the higher the content of gaseous and light hydrocarbons,the more conducive it is to inhibit the formation of larger aggregates of heavy components such as resin and asphalt,thus increasing their plastic deformation ability and bringing about better component flow efficiency.Third,higher formation temperatures reduce the viscosity of heavy hydrocarbon components,such as wax,thereby improving their fluidity.Fourth,preservation conditions,formation energy,and production system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controlling the content of light hydrocarbon components,outflow rate,and forming stable“component flow”,which are crucial factors for the optimal compatibility and maximum flow rate of multi-component hydrocarbons in shale oil.The component flow of underground shale oil is significant for improving single-well production and the cumulative ultimate recovery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tinental facies pure shale type shale oil medium-to-high maturity shale oil micro-nanopores multi-component hydrocarbons component flow similarity and intermiscibility molecular aggregate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Superhydrophobic Nano-SiO_(2)and Its Field Application in Low-permeability,High-temperature,and High-salinity Oil Reservoirs
6
作者 qin bing Gao Min +4 位作者 Lei Xue Zhao Lin Zhu Qizhi Meng Fanbin Jiang Jianlin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4,共14页
In this study,to meet th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the hydrophobicity of nano-SiO_(2)particles for use in depressurization and enhanced injection operations in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salinity oil reservoirs,second... In this study,to meet the stringent requirements on the hydrophobicity of nano-SiO_(2)particles for use in depressurization and enhanced injection operations in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salinity oil reservoirs,secondary chemical grafting modification of nano-SiO_(2)is performed using a silane coupling agent to prepare superhydrophobic nano-SiO_(2) particles.Using these superhydrophobic nano-SiO_(2)particles as the core agent,and liquid paraffin or diesel as the dispersion medium,a uniform dispersion of nano-SiO_(2)particles is achieved under high-speed stirring,and a chemically enhanced water injection system with colloidal stability that can be maintained for more than 60 d is successfully developed.Using this system,a field test of depressurization and enhanced injection is carried out on six wells in an oilfield,and the daily oil production level is increased by 11 t.The cumulative increased water injection is 58784 m^(3),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measures was 100%,and the average validity period is 66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SiO_(2)particle hydrophobic modification enhanced injection operation low-grade reservoir low permeability oilfield
下载PDF
工程纳米材料在含水层中的迁移沉积行为的研究现状与挑战
7
作者 桑军强 王宇轩 +2 位作者 任黎明 秦冰 高雨函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38,43,共6页
综述了工程纳米材料的迁移和沉积行为的研究现状,包括工程纳米材料特性和稳定性、迁移沉积理论和机制、环境因素对迁移沉积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提高工程纳米材料在含水层中迁移的措施。最后,指出未来工程纳米材料迁移沉积行为研究的... 综述了工程纳米材料的迁移和沉积行为的研究现状,包括工程纳米材料特性和稳定性、迁移沉积理论和机制、环境因素对迁移沉积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如何提高工程纳米材料在含水层中迁移的措施。最后,指出未来工程纳米材料迁移沉积行为研究的方向与挑战,包括迁移模型、多尺度模拟与实验相结合、工程纳米材料全生命周期等研究,提高强化迁移手段的效率和可行性,为原位反应带修复技术提供实际应用的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纳米材料 地下水修复 迁移沉积 含水层
下载PDF
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稠油改质研究
8
作者 江建林 秦冰 +1 位作者 赵琳 乔富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701-6709,共9页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黏度大、常规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合成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剂晶体为内部具有多孔介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利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或聚集体进入介孔孔道,增大催化活性中心与重组分之间的... 针对特超稠油油藏黏度大、常规开发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合成水杨醛双席夫碱镍配合物催化剂。催化剂晶体为内部具有多孔介孔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有利于稠油中的胶质、沥青质分子或聚集体进入介孔孔道,增大催化活性中心与重组分之间的接触效率。同时,材料表面呈弱亲水强亲油性,易于分散在水中并能够自发向油水界面迁移,有效提高镍催化中心的运载效率。材料的耐温性能良好,在600℃下质量保留率为65.14%。使用高温高压反应釜评价了催化剂对稠油的降黏性能和黏度反弹率,分析催化改质前后稠油的碳数分布特征。通过高温高压模拟驱替实验,研究催化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在胜利油田进行现场试验,并对催化改质效果进行跟踪分析。结果表明,合成的席夫碱-镍催化剂在250℃、反应时间10 h、质量分数为1.5%时,对胜利稠油的降黏率可达87.6%。放置30 d后,黏度反弹率仅为3.9%。反应后的稠油显著轻质化,碳数大于41的组分含量明显减少,碳数小于26的组分含量明显增加。室内驱替实验表明:先进行2 PV蒸汽驱,再伴注席夫碱-镍催化剂,驱油效率比纯蒸汽驱提高了10.5%。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催化改质措施后,油井日产液和日产油均明显增加,含水下降,累计增油315 t。措施后沥青质和胶质含量下降,饱和分和芳香分含量升高,可以实现稠油黏度的不可逆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席夫碱配合物 降黏 催化 驱油效率 现场实验
下载PDF
新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及其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9
作者 张超 秦冰 +1 位作者 江建林 乔富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2-98,共7页
合成了不同碳数烷基链的新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表面张力技术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9-EOS)、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2-EOS)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9-EOS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存在... 合成了不同碳数烷基链的新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并通过表面张力技术研究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9-EOS)、十二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钠(12-EOS)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9-EOS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存在拮抗作用,而长碳链的12-EOS与高效表面活性剂18-AC之间存在协同作用。此外,系统研究了复配体系对润湿性能、油水界面性能的影响,复配体系可以降低溶液在原油表面的接触角,具有较好的铺展效果。当12-EOS摩尔分数为0~0.6时,12-EOS与18-AC在润湿性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接触角比单组分体系有所减小,且油水界面性能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分子间相互作用 协同性
下载PDF
基于申请方医生视角的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使用满意度及需求调查
10
作者 李秋燕 秦冰 +6 位作者 王辛 苏衡 连伟 胡宗铃 张甜甜 任子怡 王津雨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5期50-53,67,共5页
目的从申请方医生视角分析某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使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远程会诊平台建设需求,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218名申请方医生开展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满意度影响因... 目的从申请方医生视角分析某血液病专科医院远程会诊平台的使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调查远程会诊平台建设需求,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供参考。方法使用自制问卷对218名申请方医生开展满意度和需求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探析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影响程度。结果申请方医生远程会诊平台使用满意度总得分均值为(4.86±0.32)分,“便捷、灵活、稳定的会诊信息系统”对使用满意度影响程度最大。平台建设改进需求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患者对远程医疗服务的知晓度和认可度”占比最高(71.56%),信息系统功能需求以医疗资料共享、追踪随访、在线转诊为主。结论应建立远程会诊随访机制,组建全国血液病亚专业组专家库,探索制订会诊服务收费标准,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会诊平台 远程医疗 申请方医生 满意度 需求 因子分析
下载PDF
水力管线渗漏侵蚀对隧道沉降的影响
11
作者 苏红孟 秦兵 苏静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4年第2期38-43,共6页
为研究管线渗漏侵蚀对隧道沉降的影响,在流-固耦合的基础上用PFC2D模拟管线和隧道,用PFC中的测量圆监测不同颗粒骨架下土体渗透系数、孔隙率变化以及隧道周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并以此推断出应力集中位置,从而模拟隧道沉降情况。... 为研究管线渗漏侵蚀对隧道沉降的影响,在流-固耦合的基础上用PFC2D模拟管线和隧道,用PFC中的测量圆监测不同颗粒骨架下土体渗透系数、孔隙率变化以及隧道周围土体中的孔隙水压力分布,并以此推断出应力集中位置,从而模拟隧道沉降情况。结果表明:在管线渗漏侵蚀下,可将隧道所受水的浮力、周围土的压力、水流动时的推力看作是一个剪切合力,其易对隧道的外部结构产生破坏;在土体颗粒级配相同、流体压力梯度不同时,隧道的沉降量与压力梯度呈正相关;试验中的模型相似比与应力相似比可有效减小室内试验的边界效应带来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管线渗漏 隧道 沉降 压力梯度 相似比
下载PDF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多院区医院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
12
作者 李秋燕 秦冰 王津雨 《中国卫生产业》 2024年第10期238-241,共4页
公立医院多院区的建设发展在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院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优化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促进公立医... 公立医院多院区的建设发展在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医疗救治能力,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多院区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难点与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优化公立医院多院区管理,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 多院区管理 问题 建议
下载PDF
基于蜂巢思维的配电网能源规划理念及模型研究
13
作者 刘方蓝 张璞 +2 位作者 张凯 秦冰 么德飞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3期197-205,238,共10页
“双碳”战略背景下,配电系统形态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电系统正朝着“源网荷储”四要素的演变方向发展。针对这一挑战,基于蜂巢思维(hive mind)在配电网规划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蜂巢态配电网规划模型。首先,通过... “双碳”战略背景下,配电系统形态正面临巨大挑战,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接入,配电系统正朝着“源网荷储”四要素的演变方向发展。针对这一挑战,基于蜂巢思维(hive mind)在配电网规划中的适用性,提出了蜂巢态配电网规划模型。首先,通过分析“蜂巢态”的物理架构、运行模式、演进和交互,构建了蜂巢思维配电网物理拓扑结构;其次,采用5G切片技术,搭建“5G+自组网”的信息架构进行通信;最后,使用马尔科夫决策模型(MDP)预测理论,将试验结果代入其中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配电网规划相比,提出的规划模型在投资成本、电力损失、负载损失以及可再生能源削减方面均取得了显著降低效果;在IEEE三类总线的配电网络下,分别比传统配电网规划节省68.18%、82.89%和90.81%的计算时间。该规划可满足高比例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时的能源自治要求,对于提高配电网灵活性、可靠性、柔性适配度与经济效益的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蜂巢思维 配电网规划 5G切片技术 MDP
下载PDF
血清甲胎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α-L-岩藻糖苷酶、血清铁蛋白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14
作者 郁淼 秦兵 +1 位作者 胡道军 张莉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20期37-39,43,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35例良性肝脏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AFP)、高尔基体蛋白73(GP73)、α-L-岩藻糖苷酶(AFU)、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收治的3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时期收治的35例良性肝脏病变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AFP、GP73、AFU、SF水平及联合检测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清AFP、GP73、AFU、S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NMⅢ~Ⅳ期血清AFP、GP73、AFU、SF水平与TNMⅠ~Ⅱ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FP、GP73、AFU、SF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度为91.18%、准确度为82.61%,均高于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AFP、GP73、AFU、SF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诊断敏感度、准确度,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血清标志物 单项检测 联合检测 糖蛋白 良性病变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被引量:17
15
作者 郁淼 张莉 +1 位作者 秦兵 胡道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T2DM患者为观察组,选择10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检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F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G)...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选取106例T2DM患者为观察组,选择10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检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PG)、FFA、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根据血糖控制水平将T2DM患者分为控制良好组(n=56)和控制不良组(n=50),比较2组患者FFA及HOMA-IR水平。分析T2DM患者血清FFA与HOMA-IR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BMI、FPG、FFA、HbA1c、TC、TG、HOMA-I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控制不良组患者FFA及HOMA-IR水平均显著高于控制良好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清FFA与HOMA-IR水平呈正相关性(r=0.621,P<0.05)。结论血清游离脂肪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程度关系密切,且可以反映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游离脂肪酸 胰岛素抵抗 相关性
下载PDF
原油沥青质沉积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6
作者 赵琳 秦冰 江建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54-760,共7页
原油开采过程中,因温度、压力、油相组分变化以及外来流体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破坏原油胶体体系的相平衡状态,导致沥青质不断缔合、沉积,对原油开采及后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综述了原油沥青质沉积评价方法,包括滴扩散法、黏度法、光学法... 原油开采过程中,因温度、压力、油相组分变化以及外来流体等因素的影响,容易破坏原油胶体体系的相平衡状态,导致沥青质不断缔合、沉积,对原油开采及后处理带来极大的困难。综述了原油沥青质沉积评价方法,包括滴扩散法、黏度法、光学法、电导率法、微观分析法、驱替实验法、热力学法等。对现有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急需一种能够反映油藏条件下沥青质沉积过程的普适性评价方法,可以预测原油中沥青质沉积的可能性,针对性优化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胶体体系 沉积 评价方法 研究进展 综述
下载PDF
原油沥青质沉积抑制及解堵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秦冰 赵琳 江建林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15,共9页
世界范围内原油沥青质沉积问题多有发生,对原油开采及后处理带来极大困难,研究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油井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包括调整生产参数和添加化学抑制剂,如天然脂肪酸类有机物、含苯环的表面... 世界范围内原油沥青质沉积问题多有发生,对原油开采及后处理带来极大困难,研究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和解堵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综述了油井沥青质沉积抑制技术,包括调整生产参数和添加化学抑制剂,如天然脂肪酸类有机物、含苯环的表面活性物质、植物油类或油品加工产物、离子液体、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介绍了沥青质沉积解堵技术,包括机械法、化学法、热力法、生物法、外力场、复合解堵法等。对沥青质沉积抑制及解堵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需提前对油井或管道做好评估、分析、预测,深入研究沉积抑制及解堵机理,明确不同技术的适应性,加强复合解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质 沉积 抑制剂 解堵 分散剂
下载PDF
原油沥青质沉积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赵琳 秦冰 +2 位作者 江建林 高敏 乔富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6278-6284,共7页
针对西北某油田沥青质井筒沉积问题,选取四种黏度相差较大的原油,采用黏度法和微观形态观察研究原油中沥青质的析出过程。结合原油的物化性质及各项参数,分析沥青质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不是仅仅出现在沥青质含... 针对西北某油田沥青质井筒沉积问题,选取四种黏度相差较大的原油,采用黏度法和微观形态观察研究原油中沥青质的析出过程。结合原油的物化性质及各项参数,分析沥青质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沥青质沉积不是仅仅出现在沥青质含量较高的稠油中,稀油也可能产生较严重的沥青质沉积现象。沥青质含量、原油黏度、杂原子含量不是沥青质沉积的主导因素。不稳定系数、氢碳原子比、胶质/沥青质比值是影响沥青质沉积的主要内在因素。温度降低,会加剧沥青质沉积现象。π—π键和氢键是沥青质分子形成缔合物的主要作用力。高碳数化合物含量较高会导致较高的黏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沥青质聚集体的进一步聚集,降低沉积速率;原油黏度较低,当胶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时,沥青质聚集体通过扩散作用更容易碰撞、聚集及沉积。油样中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水杨酸促使沥青质聚集体大量聚并、沉积。加入0.5%YZB-7酚醛低聚物可以明显抑制沥青质沉积,抑制率可达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胶质 沥青质 沉积 黏度
下载PDF
脱油沥青气化副产炭黑的理化性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峰 秦冰 +3 位作者 曹晓磊 曹凤仪 赵锐 陆语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76-884,共9页
利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N_(2)等温吸附-脱附比表面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脱油沥青(DOA)气化副产炭黑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炭黑... 利用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N_(2)等温吸附-脱附比表面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荧光光谱(XRF)等方法,系统分析了脱油沥青(DOA)气化副产炭黑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炭黑的固定碳、挥发分、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86.10%、7.04%、5.88%,综合燃烧特性指数S为9.47×10^(-5)%^(2)/(min^(2)·℃^(3)),燃烧反应活性不高;炭黑表面含有大量芳香烃结构,也存在一定量的O-H、C=O、C-O等含氧官能团;炭黑中主要为中孔和大孔,炭黑的总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分别仅为207.15 m^(2)/g和0.49 cm^(3)/g;炭黑中的次级粒子和附聚体基本呈链枝结构,炭黑粒子根据其表面特征可以分为多孔型、泡沫型及崩塌型;炭黑灰分以条状和片状微粒的聚集体形态存在,最主要成分V_(2)O_(5)、NiO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4.1%、19.3%,因而炭黑可作为钒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脱油沥青 燃烧 孔结构 微观形貌 碳微晶
下载PDF
煤与瓦斯共采非线性约束多变量时空协同优化模型 被引量:4
20
作者 秦冰 郝建峰 +3 位作者 梁冰 孙维吉 秦新伟 李存洲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593-600,共8页
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是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必然途径。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工程应用已有雏形,但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相配套的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体系。由于煤与瓦斯共采的时效性、协同性差,瓦斯... 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是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必然途径。我国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的工程应用已有雏形,但目前为止还未形成有效性、科学性、针对性的煤与瓦斯共采技术相配套的煤与瓦斯共采基础理论体系。由于煤与瓦斯共采的时效性、协同性差,瓦斯抽采效率低,生产接替关系紧张,导致还没有达到抽采效果就不得不开始采煤,给开采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瓦斯抽采量、煤炭开采量、抽采时间、采煤与抽采瓦斯如何衔接等目前还不清楚。煤与瓦斯共采中,为了在追求两种资源的总体收益最大化同时,满足煤炭、瓦斯资源采出率最大化,寻找最优的煤炭采出量和瓦斯抽采量,使得煤炭开采系统和瓦斯抽采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的协同。采用协同学、系统优化理论建立煤炭开采与瓦斯抽采协同作用模型,在满足煤炭开采安全规程和瓦斯抽采达标等规范要求前提下,以煤与瓦斯共采中煤炭开采、采前瓦斯预抽、采中瓦斯抽采、采空区瓦斯抽采等各个阶段关键的时间点、空间点的煤炭回采与瓦斯抽采两子系统间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关系为约束条件,选取煤炭资源采出率、瓦斯资源采收率以及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煤与瓦斯共采优化目标函数,其中考虑开采成本、销售价格、安全因素和宏观政策等因素,以煤炭采出量xc和采前瓦斯预抽量xg1、采中瓦斯抽采量xg2、采空区瓦斯抽采量xg3、风排瓦斯量Qfp、采空区回采时间tchc、工作面瓦斯预抽时间ty、平均日产量A为优化变量,建立煤与瓦斯共采约束非线性多变量时空协同优化模型,并编制共采优化求解程序。优化了沙曲矿24207共采工作面,提高了资源采收率和效益,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实现有理论依据的煤与瓦斯时空协同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与瓦斯共采 时空协同 非线性约束 多变量 优化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