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凡纳滨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病原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贾丹 史成银 +7 位作者 黄倢 张庆利 万晓媛 许华 刘冉阳 王海波 郭程程 谢国驷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3-111,共9页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 本研究从患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肝胰腺中分离到一株优势菌,编号为20160303005-1,通过16S rRNA和分子伴侣蛋白groEL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征,将该细菌鉴定为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其血清型为O1:KUT(K untypeable)。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该菌株携带可引起对虾AHPND的相关毒力蛋白基因pirA^(VP)和pirB^(VP),但不携带副溶血弧菌临床菌株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henmostable direct hemolysin,tdh)和相对耐热直接溶血毒素(TDH-related hemolysin,trh)基因。菌株对凡纳滨对虾具有较强的致病性,浸泡感染的半数致死剂量(LD_(50))为7.96×10~3 CFU/ml。对虾急性感染后,6 h肝胰腺颜色变浅,肠胃变空;9 h肝胰腺呈浅白色,萎缩变小。9 h死亡数过半,24 h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感染后对虾肝胰腺小管崩塌,上皮细胞严重脱落,呈现出典型的AHPND病理症状。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头孢他啶等16种药物敏感,对阿莫西林、替卡西林和头孢噻吩等5种药物表现为耐药。上述研究可为该病原的流行病学及药物防控研究提供基本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急性肝胰腺坏死病 副溶血弧菌 细菌鉴定
下载PDF
真鲷虹彩病毒引起养殖斑石鲷大规模死亡的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海波 史成银 +2 位作者 谢国驷 刘冉阳 任宁欣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1-158,共8页
2017年8月,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网箱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幼鱼突然发病并大量急性死亡。疾病调查显示,养殖海域水温为26℃~28℃;病鱼为4~5月龄,全长为(16.3±1.6) cm,体重为(156.9±37.0) g;80万尾斑石鲷幼鱼2... 2017年8月,山东省烟台市某养殖场网箱养殖的斑石鲷(Oplegnathuspunctatus)幼鱼突然发病并大量急性死亡。疾病调查显示,养殖海域水温为26℃~28℃;病鱼为4~5月龄,全长为(16.3±1.6) cm,体重为(156.9±37.0) g;80万尾斑石鲷幼鱼2周内累积死亡率达90%以上,经济损失惨重。临诊检查发现,病鱼体表无明显损伤,但活力差、呼吸急促。剖检可见病鱼脾肿大、质地脆、易碎,肾糜烂,肝有出血点。组织切片观察发现,病鱼脾、肾造血组织中可见许多直径约为20μm的肿大细胞,肿大细胞内含有大量直径约为145nm、呈六边形的病毒颗粒。用过滤除菌的病鱼脾组织匀浆液,腹腔注射感染健康斑石鲷,感染组14d内累积死亡率达95%。人工感染病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鱼类似的外观症状,且在脾、肾组织切片中也可观察到大量的肿大细胞及相似的病毒粒子。使用特异性PCR引物,从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病鱼的肝、脾和肾组织中均检测到鱼类虹彩病毒的高强度感染。克隆、测序得到了1362 bp的病毒主要衣壳蛋白基因(MCP),序列比对显示,该病毒的MCP序列与真鲷虹彩病毒(RSIV)RIE12-1的相应序列完全相同。构建的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也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是RSIV的一个分离株。本研究首次证实RSIV可以导致斑石鲷大规模死亡,研究结果为诊断和防治斑石鲷病毒病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石鲷 真鲷虹彩病毒 肿大细胞虹彩病毒 系统发育树 诊断
下载PDF
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一婷 史成银 +3 位作者 隋丽英 叶仕根 董宣 黄倢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11期61-67,共7页
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 卤虫是虾类育苗的关键性生物饵料,其是否具有传播虾类病原的风险已引起多方关注。本文梳理了卤虫作为生物饵料传播虾类病原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防控建议。卤虫是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机械携带者,也可能是对虾传染性肌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肝胰腺细小病毒(hepatopancreatic parvovirus,HPV)、罗氏沼虾野田村病毒(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nodavirus,MrNV)和极小病毒(extra small virus,XSV)的传播载体,但是目前的研究由于缺少原位杂交或组织细胞水平的病理学证据,均尚未证实卤虫可被这些病毒直接感染;研究已证明卤虫可被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坎贝氏弧菌(V.campbellii)和哈维氏弧菌(V.harveyi)等水产养殖致病菌感染,存在传播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的风险。此外卤虫可能被虾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污染而存在传播风险。因此,建议系统开展卤虫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规范卤虫卵生产管理和孵化操作、探索卤虫生物安保产业发展途径和替代产品等措施,降低卤虫传播相关病原的风险。本文可为正确使用卤虫等生物饵料提供技术支持,为水产养殖绿色发展和生物安保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卤虫 生物饵料 病原传播 虾类
下载PDF
真鲷虹彩病毒自然感染杂交石斑鱼“褐龙斑”的组织病理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冉阳 史成银 +2 位作者 谢国驷 李晨 王海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03-112,共10页
褐龙斑是雌性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雄性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产生的子代。作为杂交石斑鱼的新品种,国内外尚没有褐龙斑疾病的报道。2017年7月,某养殖场褐龙斑出现急性死亡,10d内累积死亡率高达80%。现场调查发现,... 褐龙斑是雌性褐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和雄性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产生的子代。作为杂交石斑鱼的新品种,国内外尚没有褐龙斑疾病的报道。2017年7月,某养殖场褐龙斑出现急性死亡,10d内累积死亡率高达80%。现场调查发现,病鱼外观无明显异常,但反应迟钝,伏底死亡。临床检查和剖检可见脾和肾严重肿大、易碎。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发现,各组织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嗜碱性、细胞质均一、直径为10~15 m的肿大细胞。超薄组织切片中发现,肿大细胞胞质内存在大量直径为130~150nm的虹彩病毒样颗粒。使用特异性的PCR引物,从病鱼脾、头肾等组织中均检测到真鲷虹彩病毒(Red seabream iridovirus,RSIV)的高强度感染。测定了该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1362bp的全长编码区,构建了19种(株)虹彩病毒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该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肿大细胞病毒属RSIV类群。本研究首次描述了褐龙斑虹彩病毒病的组织病理特征,揭示了褐龙斑是RSIV新的敏感宿主,为杂交石斑鱼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龙斑 褐石斑鱼 鞍带石斑鱼 真鲷虹彩病毒 组织病理
下载PDF
热机耦合下低速柴油机活塞蠕变-疲劳寿命 被引量:3
5
作者 史成荫 胡磊 周振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7-363,共7页
为分析船用低速机活塞在热-机械负荷作用下导致的失效,以低速柴油机活塞为例,推导了高温蠕变和热机耦合疲劳同时作用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和寿命预测方程,建立了活塞温度场计算模型,并结合温度场测试进行了验证,对最大连续运行工况(MRC)和... 为分析船用低速机活塞在热-机械负荷作用下导致的失效,以低速柴油机活塞为例,推导了高温蠕变和热机耦合疲劳同时作用下的损伤累积模型和寿命预测方程,建立了活塞温度场计算模型,并结合温度场测试进行了验证,对最大连续运行工况(MRC)和超负荷工况(OR)下活塞的温度场、热应力、热变形和热机耦合应力进行了分析,对蠕变-疲劳损伤下的活塞寿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活塞温度场仿真与测试的误差在5%以内,活塞在100%负荷条件下纯蠕变寿命约为46500 h,危险点位于活塞顶面喉口附近高温区,纯疲劳寿命约为38400 h,危险点位于活塞与活塞杆接触面边缘;而在蠕变-疲劳复合损伤状态下,活塞的服役寿命降至21000 h,较纯蠕变寿命降低54%,较纯疲劳寿命降低45%,危险点位于活塞温度较高且热应力相对较大的活塞顶面燃烧室盆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用低速机 活塞 高温蠕变 热机耦合 疲劳
下载PDF
某型船用低速机活塞温度场的仿真与测试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史成荫 胡磊 +1 位作者 梅春阳 周振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2年第4期649-653,658,共6页
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某型低速机活塞温度场进行仿真计算.根据低速机活塞的结构特点,研究低速机活塞温度场测试方法,设计测点布置方案及试验件.应用无线温度测试系统,通过关键测点的温度测量,进行实机试验,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 低速机活塞 温度场 仿真 测试系统
下载PDF
海水鱼蛭阿鲁加姆锡兰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的在体感染与生活史观察
7
作者 任宁欣 史成银 +3 位作者 万晓媛 谢国驷 王仁宝 王海波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5-161,共7页
阿鲁加姆锡兰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是重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可感染30余种海水鱼类。阿鲁加姆锡兰蛭病在我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海水养殖鱼类中流行,严重时可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持续、稳定、足量地获得活体寄生虫,供防治鱼... 阿鲁加姆锡兰蛭(Zeylanicobdella arugamensis)是重要的鱼类体外寄生虫,可感染30余种海水鱼类。阿鲁加姆锡兰蛭病在我国和东南亚多个国家的海水养殖鱼类中流行,严重时可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持续、稳定、足量地获得活体寄生虫,供防治鱼蛭病研究使用,本研究通过鱼蛭在体感染实验,建立了阿鲁加姆锡兰蛭的传代培养体系。研究结果证实,2种海水观赏鱼[棘颊雀鲷(Premnas biaculeatus)和白条双锯鱼(Amphiprion frenatus)]可作为宿主鱼,用于该鱼蛭的传代培养,且传9代后产生的子代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鱼蛭的生活史观察显示,该鱼蛭的生活史可分为卵茧孵化和幼蛭发育2个阶段。在水温为26℃、盐度为30的条件下,鱼蛭最短20 d即可完成其生活史。其中,卵茧孵化为幼蛭需要9 d,孵化率高达83.8%;幼蛭感染宿主、发育成熟并开始产卵茧最短需要11 d。本研究可为海水鱼蛭的生物学和鱼蛭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蛭 在体感染 生活史 棘颊雀鲷 白条双锯鱼
下载PDF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TaqMan^(TM)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assa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of Edwardsiella tarda 被引量:2
8
作者 XIE Guosi HUANG Jie +3 位作者 ZHANG Qingli HAN Nana shi chengyin WANG Xiuhu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140-148,共9页
Edwardsiella tard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pathogens in tile global aquaculture industries. As such, a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is bacterium. In t... Edwardsiella tard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merging pathogens in tile global aquaculture industries. As such, an accurate diagno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rgently needed for this bacterium. In this study, primers and a TaqMan probe specific to the conservative sequences of the 16S rRNA gene of E. tarda were design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rimers and TaqMan probe were optimized to 200 nmol/L and 120 nmol/L, respectively. The detection sensitivity of the FQ- PCR assay was determined to be as low as five copies of the target sequence per reaction using the pGEM-16S rDNA recombinant plasmid as a template, which was 100 times more sensitive than conventional PCR. A standard curve by plotting the threshold cycle values (y) against the common logarithmic copies (logl0n~ as x; n~ is copy number) of pGEM-16S rDNA was generated. The results of intra- and inter-assay variability tests demonstrate that the established FQ-PCR method was highly reproducible. The assay was specific for E. tarda as it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cross-reactivity to eight additional bacterial pathogen strains in aquaculture. Thus, the FQ-PCR assay has the potential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and for other applica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rapid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low-grade E. tarda infe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wardsiella tarda TAQMAN real-time PCR detection 16S rDN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