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沙漠地区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分析
1
作者 尚小伟 武文一 +5 位作者 卫建军 刘建国 张华新 郭浩 时忠杰 李瀚之 《绿色科技》 2024年第4期27-33,共7页
我国沙漠地区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但是由于其生态脆弱性,光伏产业的落地对沙区生态环境有何种影响至今仍是争议热点。为厘清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关系,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光伏产业的生态问题、治理措施、效益评估... 我国沙漠地区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光伏产业,但是由于其生态脆弱性,光伏产业的落地对沙区生态环境有何种影响至今仍是争议热点。为厘清光伏产业和生态治理的关系,通过对前人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光伏产业的生态问题、治理措施、效益评估等方面,论述了生态环境在风蚀、沙尘等方面对光伏产业的影响,以及光伏产业运行生产后对周边土壤、植被及小气候的影响,同时归纳总结了沙区光伏产业包括沙地整地、锁边林带、工程固沙、植物固沙以及光伏桩防护等方面的生态治理措施。针对以上问题,针对光伏产业规划选址,提出了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同纳入考虑范围的综合选址策略;针对光伏产业发展提出了开发多产业复合模式,促进经济、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针对环境保护,分别在建设期和运营期提出了合理施工、制定生态保护应急预案等方案,以及产业全周期生态保护的发展建议。以期为沙区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助力落实沙区“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 沙漠地区 生态治理 绿色能源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及种内和种间关系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志永 时忠杰 +2 位作者 杨晓晖 刘艳书 张晓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3-43,共11页
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 Linn.)疏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点格局分析和成对关联函数g(r)研究不同尺度上单一种类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类间的空间关联性,并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 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 Linn.)疏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点格局分析和成对关联函数g(r)研究不同尺度上单一种类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类间的空间关联性,并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零模型对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榆树疏林中主要乔木种类为榆树,主要灌木种类为耧斗菜叶绣线菊(Spiraea aquilegifolia Pall.)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其中,成年榆树(DBH≥20cm)和榆树幼苗(无胸径)的数量均较多,但榆树幼树(DBH<5cm)的数量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因而,该榆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点格局分析及零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在小尺度上呈现显著的聚集分布特征,但聚集尺度存在差异,其中主要灌木种类的聚集尺度更大;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下降并表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不同龄级榆树在小尺度上呈现显著的正向作用关系;榆树分别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在所有尺度(0~50m)上总体呈现相互独立的作用关系,榆树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各自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未产生直接的种间竞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未来如果气候干旱加重,榆树的数量可能持续减少,而小叶锦鸡儿等灌木种类的数量则可能持续增加,以榆树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可能将逐步退化为以灌丛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榆树疏林 点格局分析 成对关联函数g(r) 空间格局 空间关联性
下载PDF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植被和土壤的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张志永 朱媛君 +1 位作者 时忠杰 杨晓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936-1944,共9页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上的天然植被类型,也是沙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在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榆树疏林植被和土壤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深化认识榆树疏林中的植物共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分布在浑善达克沙地上的天然植被类型,也是沙地植被演替的顶级群落,在维持区域生态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研究榆树疏林植被和土壤的空间分异特征对于深化认识榆树疏林中的植物共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为研究对象,在东部、南部、西部和北部4个区域,采用改进的Whittaker取样法开展植被调查和样品取样,分析了榆树疏林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探讨了影响植被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榆树的种群密度在东部区域最高(270.00 plant·hm^-2),在南部区域最低(116.67 plant·hm^-2),北部和西部区域居中(分别为198.33plant·hm^-2和141.67plant·hm^-2),这与该区域内的年均温度呈现出一致的空间分布规律。(2)榆树的种群密度分别与胸径、树高、冠幅呈现相反的空间分布规律,随着榆树个体的生长,种群密度逐渐降低,存在"自疏"现象。(3)灌木的群落密度与榆树的种群密度之间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榆树种群与灌木群落在空间上存在不同的分布区域。(4)土壤理化性质与榆树种群和灌木群落的各项指标之间未呈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而与草本群落的部分指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土壤对草本植物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大,而对本木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空间分布的影响较弱。研究结果可为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榆树疏林 土壤理化性质 空间分布 浑善达克沙地
下载PDF
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压缩比设计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黎一锴 彭靖 +2 位作者 史中杰 檀丽宏 李耀宗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744-1752,共9页
为保证柴油机在低温与高原环境下能够顺利启动,基于热力学理论与柴油机试验,提出一种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压缩比设计方法。通过光学测试确定柴油喷雾自燃的临界着火温度,获得临界着火温度关于喷雾背景密度的拟合关系式;通过整机... 为保证柴油机在低温与高原环境下能够顺利启动,基于热力学理论与柴油机试验,提出一种具有环境适应性的柴油机最小压缩比设计方法。通过光学测试确定柴油喷雾自燃的临界着火温度,获得临界着火温度关于喷雾背景密度的拟合关系式;通过整机倒拖试验得到柴油机压缩终了状态随转速的变化关系;结合光学诊断和整机倒拖试验,基于热力学理论,建立柴油机最小压缩比与环境温度、海拔高度间的数学关系。试验结果与理论研究表明:随着环境密度的增加,柴油喷雾的临界着火温度先快速下降然后缓慢下降,最后稳定在700 K左右;随转速的增加,压缩冲程缸内漏气量的减少导致缸内压缩终了压力和温度均增加;对于采用进气预热的柴油机,0 m海拔高度下,环境温度从273 K降低到238 K时,柴油机最小压缩比需从13.8增加到18.0;进气温度263 K时,海拔高度从500 m增加到4400 m,柴油机最小压缩比需从12增加到17;基于光学诊断和热力学分析确定最小压缩比有利于极端条件下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冷起动 光学诊断 热力学分析 最小压缩比设计
下载PDF
低转速工况下喷油量对柴油机缸内压力振荡和排放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黎一锴 薛泽峰 +3 位作者 王东方 史中杰 谢勇 李耀宗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共9页
缸内压力高频振荡现象对发动机低速、低负荷起动过程的燃烧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和排放物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为探明在柴油机低转速工况下喷油量对缸内压力振荡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单缸柴油机试验平台获取了低转速工况(800 r/min)下... 缸内压力高频振荡现象对发动机低速、低负荷起动过程的燃烧稳定性、运行可靠性和排放物水平有着重要影响。为探明在柴油机低转速工况下喷油量对缸内压力振荡和排放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单缸柴油机试验平台获取了低转速工况(800 r/min)下,喷油压力为40 MPa,喷油脉宽为3500~6000μs时的缸内燃烧压力、放热率、平均指示压力以及NO_(x)和Soot排放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低转速工况下,随着喷油量的增大,缸内压力峰值逐渐增大;压力高频振荡的幅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非单调变化规律,当喷油脉宽为5000μs时,缸内压力高频振荡幅值达到最大值0.84 MPa。缸内燃烧放热各指标如压力升高率、放热率、滞燃期和平均指示压力与缸压振荡的变化规律呈现高度一致性,缸内压力振荡最大值大致对应上述指标的最佳值。适当强度的缸压振荡有利于缸内燃烧效率的提高。此外,随着喷油量的增大,Soot的排放量呈现两阶段非线性增加的变化规律,NO_(x)的排放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非单调变化规律,增加喷油量与缸内压力振荡导致的缸内当量比浓度转变造成了上述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喷油量 压力振荡 燃烧过程 排放
下载PDF
天然樟子松林幼树更新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朱媛君 山丹 +3 位作者 孙云海 刘艳书 时忠杰 杨晓晖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2-379,共8页
以呼伦贝尔沙地红花尔基镇樟子松天然林幼树为研究对象,对100m×100m的樟子松纯林样地进行全面调查,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对林内幼树更新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分中樟子松幼树在较大尺度内(40m)呈显... 以呼伦贝尔沙地红花尔基镇樟子松天然林幼树为研究对象,对100m×100m的樟子松纯林样地进行全面调查,并采用空间点格局分析的方法对林内幼树更新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林分中樟子松幼树在较大尺度内(40m)呈显著的聚集分布状态,大树在较小尺度内(4m)呈显著聚集状态,而蚁穴则在所有尺度内呈随机分布状态。对同种的樟子松幼树和大树而言,两者的关系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子(蚁穴)的情况下,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作用关系;而在考虑蚁穴作用的情况下在0~2m尺度上表现为抑制作用,3~4m尺度上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两者均不显著。对樟子松幼树和蚁穴而言,两者的关系在不考虑其它影响因子(樟子松大树)的情况下,在较小尺度上对樟子松幼树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考虑樟子松大树作用的情况下,不显著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缩小为0~2m尺度上,而在3~4m的尺度上则表现为不显著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略强于樟子松大树。结合幼树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樟子松天然林幼树保存率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因子特别是干旱带来的水分亏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沙地 樟子松幼树 更新格局 蚁穴 三变量随机标记 水分亏缺
下载PDF
柴油机进气火焰预热系统着火临界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东方 王䶮 +3 位作者 黎一锴 史中杰 陈海岩 刘福水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在进气歧管入口处安装进气火焰预热系统是改善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自行搭建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试验平台,研究了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流量对着火临界温度和火焰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临界温度随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管内... 在进气歧管入口处安装进气火焰预热系统是改善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自行搭建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试验平台,研究了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流量对着火临界温度和火焰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临界温度随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管内空气流动方向之间夹角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火焰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在90°时着火临界温度最低,稳定着火时火焰面积最大.在火焰预热系统的预热阶段,进气火焰预热塞裙部温度和进气流量呈负线性关系,进气流量越大则其较早达到稳定.随着进气流量增大,火焰预热系统的着火临界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火焰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进气流量为400 kg/h时着火临界温度最低,稳定着火时火焰面积最大.所研究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中进气流量的改变对提高进气温度的能力存在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进气火焰预热系统 进气流量 着火临界温度
下载PDF
基于VS模型的樟子松人工林径向生长过程及其气候响应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浩唱 刘小粉 +5 位作者 牛进松 李秋月 张日升 时忠杰 杨晓晖 张晓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利用模型模拟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径向生长过程,探究气候对树木径向生长速率及生长季始末的影响。【方法】选择基于树木年轮生长生理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VS模型),模拟科尔沁... 【目的】利用模型模拟辽宁省章古台地区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人工林径向生长过程,探究气候对树木径向生长速率及生长季始末的影响。【方法】选择基于树木年轮生长生理过程的Vaganov-Shashkin模型(VS模型),模拟科尔沁沙地南缘章古台地区的36、52和58年生人工樟子松林的径向生长过程。【结果】VS模型模拟的3个林龄樟子松的轮宽序列与实测值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17、0.748和0.655。利用VS模型进一步分析了樟子松年轮径向生长的生理过程,发现生长季开始与结束时的樟子松生长主要受温度限制,在生长旺盛期主要受土壤湿度影响,土壤湿度也是引起特征窄轮年树木生长速率较低的主要因素;低林龄樟子松林(36年生)要求的温度和水分条件更低,生长季更长,生长速率更大,在生长季内还存在着受温度限制的短暂时期。【结论】VS模型可成功用于研究不同林龄樟子松的生长过程,通过建立樟子松人工林年表与气候响应,发现生长季始末受温度影响,旺盛期的限制性因子为土壤湿度,生长季长短则影响宽窄轮形成。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我国北方沙区人工樟子松林的气候适应性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ganov-Shashkin模型 人工樟子松林 树木年轮 径向生长 土壤湿度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Drought with Remote Sensing from the Mongolian Plateau During 1982–2018 被引量:5
9
作者 CAO Xiaoming Feng Yiming shi zhongjie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0年第6期1081-1094,共14页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regions most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the more obvious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in 21 st century her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drought and desertifica... The Mongolian Plateau is one of the regions most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the more obvious increase of temperature in 21 st century here has been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auses of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It i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multi-year variation and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drought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response mechanism of surface materials to climate change.This study examin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in drought and its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in the Mongolian Plateau based on the 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AVHRR)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1982–1999)and the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2000–2018)datasets;the 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was used as a drought evaluation index.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rought was widespread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 between1982 and 2018,and aridification incremented in the 21 st century.Between 1982 and 2018,an area of 164.38×10^4 km^2/yr suffered from drought,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55.28%of the total study area.An area of approximately 150.06×10^4 km^2(51.43%)was subject to more than 160 droughts during 259 months of the growing seasons between 1982 and 2018.We observed variable frequencies of drought occurrence depending on land cover/land use types.Drought predominantly occurred in bare land and grassland,both of which accounting for approximately 79.47%of the total study area.These terrain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ow vegetation and scarce precipitation,which led to frequent and extreme drought events.We also no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re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drought frequency,and degree of drought depending on the seasons.In spring,droughts were widespread,occurred with a high frequency,and were severe;in autumn,they were localized,frequent,and severe;whereas,in summer,droughts were the most widespread and frequent,but less severe.The increase in temperature,decrease in precipitation,continuous depletion of snow cover,and intensification of human activities have resulted in a water deficit.More severe droughts and aridification have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ing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causing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lants,animals,microorganisms,conversion between carbon sinks and carbon sources,and biodiversity.We conclude that regional drought events have to be accurately monitored,whereas their occurrence mechanisms need further exploration,taking into account nature,climate,society and other influencing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occurrence frequency 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yness Index(TVDI) Land Surface Temperature-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Ts-NDVI space) remote sensing Mongolian Plateau
下载PDF
沙埋、干旱及盐碱胁迫对苦豆子种子萌发的影响
10
作者 史超逸 王丹雨 +4 位作者 赵京东 王百竹 朱媛君 时忠杰 杨晓晖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3年第3期68-76,共9页
【目的】探究沙埋、干旱以及盐碱3种单因素胁迫如何影响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种子萌发特性,揭示3种胁迫在不同梯度变化下与苦豆子种子萌发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苦豆子为研究对象,首先将2种中性盐(NaCl、Na2SO4)和2种碱性盐(N... 【目的】探究沙埋、干旱以及盐碱3种单因素胁迫如何影响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种子萌发特性,揭示3种胁迫在不同梯度变化下与苦豆子种子萌发特性的关系。【方法】以苦豆子为研究对象,首先将2种中性盐(NaCl、Na2SO4)和2种碱性盐(NaHCO3、Na2CO3)按一定摩尔比例分为A、B、C 3组进行混合,每组中碱性盐比例逐步提高,配置完成后,在每组处理内设置6个土壤含盐量水平,依次为:0(CK)、0.5%、1.0%、1.5%、2.0%、2.5%;干旱胁迫共设置5个梯度,按田间持水量百分比设置,分别为20%±5%、35%±5%、50%±5%、65%±5%、80%±5%;沙埋胁迫共设置4种沙埋深度,分别为0、2、4、6 cm。【结果】1)过深的沙埋会严重影响苦豆子种子萌发,6 cm的沙埋胁迫下无种子萌发,最适萌发条件为2 cm沙埋。2)干旱胁迫对苦豆子的发芽势有显著影响,但对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无显著影响。3)中性、低碱性和高碱性3种盐碱类型对苦豆子萌发未见显著影响。4)苦豆子种子的发芽指数、发芽势和发芽率与沙埋深度和土壤含盐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但与土壤水分并无显著的相关性。【结论】苦豆子种子萌发受沙埋深度及土壤含盐量影响较大,沙埋深度以2 cm的轻度沙埋为宜,在水分条件较好的低盐碱土壤环境中苦豆子的种子萌发效果最佳。适当的胁迫条件能够对苦豆子种子萌发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需要注意合理控制胁迫程度,以期更好地发挥苦豆子作为生态修复植物所具有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豆子 种子萌发 沙埋胁迫 干旱胁迫 盐碱胁迫
下载PDF
3D打印定位导板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师忠杰 高鑫 +4 位作者 周立伟 王硕 郭剑锋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39-1042,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定位导板在颅内病变定位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3月至5月收治的1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重建颅脑三维影像明确病变体表投影边界并设计...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定位导板在颅内病变定位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21年3月至5月收治的15例手术治疗的颅内占位性病变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通过重建颅脑三维影像明确病变体表投影边界并设计、打印个性化定位导板。术前将定位导板贴合于患者皮肤,标记病变位置及边界,并通过神经导航进行定位评估,验证定位导板标记结果的准确性。术中根据显微镜下所见进行病变位置识别,术后复查颅脑CT和MRI评估病变切除效果。结果15例患者的个性化定位导板与皮肤贴合满意,皮肤切口和骨窗设计均满足手术要求,所有手术均一次性完成并成功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均未对皮肤切口进行二次扩切调整。术后48 h内复查患者颅脑MRI示11例肿瘤患者病变切除满意(9例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4例血肿患者术后12 h内复查颅脑CT提示3例血肿清除率为80%以上,1例血肿清除率为7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颅内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门诊、电话随访1~3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结论个性化3D打印导板定位方法简单便捷,定位结果准确,可以辅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术前规划,优化手术切口设计,值得在基层医院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定位导板 术前规划
原文传递
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植物群落分布格局与土壤特性的关系 被引量:14
12
作者 山丹 朱媛君 +3 位作者 王百竹 刘艳书 时忠杰 杨晓晖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相互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北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58个样地174个样方的植物和土壤的调查数据,调查到94种植物,分属于26科6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 研究呼伦贝尔沙地植物群落与土壤特征相互关系有助于促进中国北方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58个样地174个样方的植物和土壤的调查数据,调查到94种植物,分属于26科64属,其中菊科(Compositae)、禾本科(Gramineae)、豆科(Leguminosae)和蔷薇科(Rosaceae)为前四大科,占总物种数55.33%。采用Ward系统分类法,将所调查植被分为4类。寸草薹-二裂委陵菜群落(Carex duriuscula-Potentilla bifurca)Tsallis多样性最高,冰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群落(Agropyron cristatum-Potentilla acaulis-Cleistogenes squarrosa)Tsallis多样性最低。不同植物群落间土壤物理特性有显著差异,化学特征差异不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群落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表聚现象明显,脚薹草-贝加尔针茅群落(Carex pediformis-Stipa baicalensis)和冰草-星毛委陵菜-糙隐子草群落养分层次特征显著,羊草群落(Leymus chinensis)和寸草薹-二裂委陵菜群落养分层次特征不明显。CCA排序结果表明影响植被群落物种分布的土壤因子有全氮、全磷、有机质、pH和土壤水分,其中深层土壤全氮、全磷、有机质(20~40 cm土层)的作用最显著。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沙带植物群落分布存在较显著差异,呈现出斑块状分布规律,而土壤养分对植被群落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量分类 Tsallis多样性 CCA排序
原文传递
个性化3D打印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师忠杰 张浩 +4 位作者 姜德华 陈四方 周立伟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766-1770,共5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脑保护帽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至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73(50±13)岁。基于术后颅... 目的探讨个性化3D打印脑保护帽在去骨瓣减压术后脑保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1年1至10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及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去骨瓣减压术后的患者(45例),其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73(50±13)岁。基于术后颅脑CT影像数据个性化三维重建设计脑保护帽进行3D打印,佩戴在患者头部,保护脑组织免受外力所引起的二次损伤,并与同期未佩戴保护帽的患者(53例)进行随访结果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年龄、颅骨缺损位置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佩戴脑保护帽的45例患者共设计并打印47例脑保护帽(2例为双侧缺损),影像后处理时间为(21.2±6.0)min,3D打印时间为(62.4±8.3)min,低度符合6例、中度符合9例、高度符合32例,6例低度符合的脑保护帽全部重新设计打印后均达到高度符合标准,9例中度符合的脑保护帽2例进行重新设计打印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其余7例通过打磨包装后达到高度符合标准。本研究45例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出现二次意外脑损伤,同期53例未佩戴脑保护帽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4例出现二次意外脑受压,损伤发生率7.5%。两组患者脑部二次意外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基于颅脑CT数据和3D打印技术所设计的脑保护帽可以保护颅骨缺损患者,避免脑组织受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去骨瓣减压术 3D打印 影像后处理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基于神经影像精准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师忠杰 周立伟 +3 位作者 王硕 范超凡 谭国伟 王占祥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6-610,共5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21年1—6月收治的46例使用基于神经影像学及体表标志的简易计算方法——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的颅内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8.2±10.6)岁(范围:28~72岁)。术前患者头部随机贴附2枚电极片(人工基准点)后行颅脑薄层CT检查,并根据影像学检查图像分别测量各基准点到鼻根和同侧耳屏的直线距离。在患者头部,使用圆规分别以鼻根和同侧耳屏为圆心,以测量的距离为半径在基准点附近绘制弧线,两弧线在头皮表面的交点即为基准点。两名神经外科医师按照"双圆法"进行基准点识别,分别记录测量时间和识别结果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检验。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基准点92个,第1名医师测量每例患者的时间为(8.1±2.3)min(范围:5~15 min),第2名医师为(8.9±3.5)min(范围:4~17 min);第1名医师经"双圆法"定位与实际基准点的误差距离为(4.4±2.4)mm(范围:0~12 mm),第2名医师的定位误差距离为(4.2±2.6)mm(范围:0~14 mm)(t=-0.575,P=0.5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名医师定位误差的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一致性中等(Kappa=0.517,P=0.001)。其中8例患者分别在"双圆法"和神经导航下进行病变投影位置定位,患者病变直径为(3.8±0.9)cm(范围:2.6~5.1 cm),双圆法定位与导航定位误差为(4.0±1.9)mm(范围:1~6 mm),且所有患者术中均证实定位准确。结论"双圆法"在定位颅内病变体表投影中简单方便、快速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的定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临床方案 双圆法 神经影像 定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