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冬小麦突变新品系‘白鹿181’的遗传构成、品质分析及栽培技术
1
作者 陈怡平 陈东 +12 位作者 刘强 毋俊华 郭家宏 张静 闽东红 张安静 李瑞国 郑颖娟 赵燕 马吉福 苏翠翠 江瑶 魏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9-1688,共10页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 为了选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小偃22’为试验材料,采用CO_(2)激光致死剂量辐射小麦品种‘小偃22’的种子,筛选突变株,检验其稳定性,分析其产量和品质,并探讨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1)通过小麦660K芯片对‘小偃22’的突变株‘白鹿181’新品系进行遗传构成鉴定,共检测出63051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其中有1个不确定SNP位点,无差异SNPs位点442859个(占70.24%),差异SNPs位点187657个(占29.76%)。以‘小偃22’为模板,发现缺失和变异主要集中在AA、AC、AG、AT、CC、CG、GG、TC、TG和TT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上,其中AA、CC、GG和TT分别占19.23%、23.50%、23.40%和19.46%。2)与‘小偃22’相比,激光诱变产生的突变株‘白鹿181’的千粒重和产量3年平均增幅分别为9.31%和5.10%。3)‘白鹿181’的17种氨基酸含量均高于‘小偃22’,籽粒容重增加7.3%,湿面筋指数增加15.4%,稳定时间延长11.0%,最大拉伸阻力增加34.8%。4)不同施肥量和播种量对‘白鹿181’产量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从产量和千粒重综合考虑,在施750 kg·hm^(-2)氮肥条件下,每公顷播种180 kg种子的效益可实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白鹿181’较适宜于关中平原等黄河中游地区种植,‘白鹿181’新品系的培育,为丰富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以及选育优质高产新品种提供了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小偃22’ ‘白鹿181’ 激光诱变育种 栽培技术
下载PDF
PVDF/BaTiO_(3)纳米纤维膜制备可穿戴传感器用于运动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苏翠翠 胡晨曦 国世上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4期453-460,共8页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为溶剂,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并研究不同溶液对静电纺丝行为和纳米纤维结构的影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具有铁电性能的钛酸钡纳米颗粒(BaTiO_(3)NPs)作为无机填料,制备了PVDF/BTO纳米复合纤维膜,... 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和丙酮为溶剂,制备聚偏氟乙烯(PVDF)溶液,并研究不同溶液对静电纺丝行为和纳米纤维结构的影响。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利用具有铁电性能的钛酸钡纳米颗粒(BaTiO_(3)NPs)作为无机填料,制备了PVDF/BTO纳米复合纤维膜,以提高PVDF的压电性能。通过调整掺杂比例,发现当BTO掺杂比例为15%时,制备的PVDF/BTO复合纤维薄膜具有良好的压电输出性能。最后,以PVDF/BTO复合纤维薄膜为核心材料,使用铜作为电极,并采用PDMS进行封装,制备了能够识别不同人体运动的压电传感装置,可作为穿戴式传感器对人体运动进行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PVDF 压电性能 可穿戴传感器 运动监测
下载PDF
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土壤养分及菊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3 位作者 宿翠翠 周琦 高正睿 周彦芳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3-141,共9页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 于2021—2022年开展大田裂区试验,以灌水量为主区,3个灌水量分别为3 750 m^(3)·hm^(-2)(W1)、4 500 m^(3)·hm^(-2)(W2)、5 250 m^(3)·hm^(-2)(W3),栽培方式为副区,2种方式分别为垄作(B1)、平作(B2),探索不同灌水量和栽培方式对河西荒漠化地区菊芋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大,0~20 cm土层土壤全氮、碱解氮、总磷、有效磷含量呈下降趋势,而速效钾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其中W2B1处理表现最佳;W2B1处理菊芋株高、茎粗、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质量和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1.94%~19.79%、2.71%~28.87%、8.22%~31.68%、12.22%~57.81%和12.31%~58.01%。W1B1处理菊芋块茎总糖、还原糖、可溶性糖和菊糖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增幅分别为7.25%~18.19%、1.35%~6.19%、4.20%~39.67%和7.58%~19.10%。菊糖含量表现为W1B1>W2B1>W2B2>W1B2>W3B2>W3B1,灌水量增大不利于菊糖在块茎中积累;相同灌水定额下,垄作方式比平作更有利于块茎菊糖积累。通过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处理对菊芋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发现,灌水量4 500 m^(3)·hm^(-2)配合垄作方式效果最佳,灌水量5 250 m^(3)·hm^(-2)配合平作方式效果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量 栽培方式 菊芋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不同种植密度与氮肥互作对红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毋玲玲 魏玉杰 +3 位作者 宿翠翠 张兆萍 陈芳 王玉红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4-415,共12页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 为明确引黄灌区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最佳种植密度和适宜氮肥施用量,本试验选用红花‘甘红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施氮量,副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施N水平(45、90、135 kg·hm^(-2))和4个种植密度(株行距分别为30 cm×60 cm、25 cm×60 cm、25 cm×50 cm、27 cm×40 cm),研究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显著影响红花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及氮素积累量随着两者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籽粒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 (HSYA)、氮素积累量、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受交互作用影响显著,干花产量对种植密度反应敏感。其中,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50 cm条件下,HSYA含量最高,其余指标在施氮量90 kg·hm^(-2)、株行距25 cm×60 cm条件下趋于最大。综合考虑产量、品质、氮素利用协同提高,在引黄灌区红花种植最佳施氮量为90 kg·hm^(-2),种植密度以株行距25 cm×50 cm或25 cm×60 cm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黄灌区 农艺形状 氮素积累 氮肥利用率 株行距 羟基红花黄色素A 种子含油率
下载PDF
不同消毒方式对特殊药材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高正睿 宿翠翠 +3 位作者 王玉红 张兆萍 施志国 魏玉杰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6-94,共9页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 为探讨特殊药材连作土壤对不同消毒方式的响应,试验设置T1(棉隆)、T2(棉隆+微生物菌剂)、T3(石灰氮)、T4(石灰氮+微生物菌剂)、T5(微生物菌剂)、CK(清水)6个处理,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研究不同药剂处理对土壤养分、酶活、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T4和T5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富度与多样性,T2、T4和T5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真菌丰富度与多样性;土壤细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芽单胞菌门,T3和T4处理显著提高有益菌群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所有处理均提高了有益菌群马赛菌属的相对丰度;土壤真菌群落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接合菌门、担子菌门,所有处理均降低了被孢霉属的相对丰度,T1和T2处理显著降低了致病菌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pH值、全氮、水解性氮等理化性质的改变是影响连作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因素。综上,不同消毒方式处理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连作土壤养分供应,影响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阐明特殊药材连作障碍的发生机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消毒 连作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群落 特殊药材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functional heterogene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farmland types on the Loess Plateau
6
作者 XU Chen su cuicui +3 位作者 CHEN Yiping MA Jifu WU Junhua JIANG Yao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4年第4期653-664,共12页
Background,aim,and scope Soil microbes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nutrient transformation and energy f low.Reclaiming forest land for agricultural use may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 Background,aim,and scope Soil microbes are important drivers of nutrient transformation and energy f low.Reclaiming forest land for agricultural use may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However,the response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to soil reclamation in the dryland agroecosystem is less understood.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driven by land use conversion to promote nutrient cycling in reclaimed farmland.Material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metagenomic technique,we evaluated the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newly created farmland(NF)after reclamation with two types of traditional farmland(slope farmland(SF),checkdam farmland(CF))on the Loess Plateau,and explored the response of nutrient cycling function to dominant genera and soil properties.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and Acidobacteria were prevalent in the three types of farmlands.Compared with SF and CF,NF increased 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Actinobacteria and Nocardioides,as well as genes related to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functional genes related to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NF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farmland(SF and CF).The relative abundance of nutrient cycling functional gene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dominant genera in the three types of farmlands.Except for pH,soil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enes related to amino acid metabolism and carbon cycle.Discussion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nutrient conditions of the soil may intensify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eutrophic and oligotrophic microbial populations.After long-term cultivation and fertilization,the soil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farmland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NF,lea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ominant microbial groups.Microbes usually have functional redundancy to cope with changing environments.Soil microbes in traditional farmland may contain more genes related to replication and repair,cell growth and death,and environmental adaptation in response to disturbances caused by agricultural practices.On the contrary,the NF was less disturbed by agricultural activities,and the soil properties were more similar to forest land,so the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e function genes were more abundant.The nutrient cycling function was affected by the abundance of microbial dominant groups and soil properties,which may be related to the availability of soil nutrients and agricultural disturbance in different farmlands.Aspects of soil microbial-driven nutrient cycling in agriculture could be regulated in sustainable method.Conclusions The change from forest land to farmland kept more carbon and nitrogen cycling function in the newly created farmland,while long-term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have drastically changed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traditional farmland,resulting in the nutrient cycling function more concentrated to meet the needs of crop growth.Recommendations and perspectives Hence,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method to regulate microbial-driven nutrient cycling.The insights are meaningful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land management in arid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GENOMICS microbial function FARMLAND nutrient cycling Loess Plateau
下载PDF
延安新造贫瘠耕地适生农作物及其高产品种筛选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怡平 苏翠翠 +5 位作者 王祥龙 王益 王凯博 张维斌 张光红 张润生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2013-2017年延安市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总投资约50亿,新造耕地3.33万hm2,但是研究发现新造耕地土壤贫瘠,改良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筛选新造耕地适生农作物及其高产品种,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本研究开展延安新造耕地... 2013-2017年延安市实施了治沟造地工程,总投资约50亿,新造耕地3.33万hm2,但是研究发现新造耕地土壤贫瘠,改良需要较长时间。因此筛选新造耕地适生农作物及其高产品种,指导农业生产实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为此,本研究开展延安新造耕地适生农作物筛选实验,发现马铃薯为新造耕地适生农业作物,进而从甘肃等地选择有代表性的抗性强、产量高的11个马铃薯品种,在延安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开展了最适马铃薯品种筛选的大田实验。结果表明:(1)从产量、产值以及对土壤改良角度综合考虑,马铃薯为延安新造耕地适生作物,其产量和产值均显著高于其他农作物,且马铃薯有利于降低土壤pH值,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有机质与氮磷含量,适宜于新造贫瘠耕地种植。(2)“新大坪”、“青薯168”、“克新1号”产量均显著高于本地马铃薯品种(P<0.01),且出苗率、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均高于本地马铃薯品种(P<0.05);“陇薯7号”出苗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也高于本地品种(P<0.05),其水分利用效率低(P>0.05),限制了其光合效率(P>0.05),没有表现出高产效果(P>0.05),但是个头大、表面光滑、卖相好。(3)进一步大田验证实验发现,“新大坪”不但产量高,而且出苗率、株高、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淀粉、还原糖、蛋白质均优于本地马铃薯品种;“青薯168”产量也显著高于本地马铃薯品种,其胞间CO_(2)浓度、蒸腾速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PSⅡ潜在活性均优于本地品种;“陇薯7号”与“克新1号”产量也高于本地品种,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方法综合评价发现,“新大坪”隶属度值最大,为新造耕地最适宜种植推广的品种,其次为“陇薯7号”与“青薯168”,而“克新1号”综合评价劣于本地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沟造地 适生作物 土壤改良 马铃薯品质 隶属度评价法 光合作用
下载PDF
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的多重中介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文福 卢晓满 +5 位作者 秦志蕾 刘雨霏 孙琛 苏翠翠 李常乐 李青青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98-604,共7页
目的:探究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5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2.0和PROCESS宏程序验证链式中介效应模... 目的:探究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大学生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儿童期不良经历问卷、成人依恋量表、自我控制量表和攻击行为量表对59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2.0和PROCESS宏程序验证链式中介效应模型。结果:①儿童期不良经历、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与攻击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256,0.425,0.279;P<0.001),自我控制与攻击行为呈显著负相关(r=-0.557,P<0.001);②依恋焦虑和自我控制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Effect=0.050,SE=0.012,95%CI(0.031~0.080)],依恋回避和自我控制在儿童期不良经历与攻击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也显著[Effect=0.008,SE=0.005,95%CI(0.001~0.021)]。结论:儿童期不良经历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攻击行为,也可以通过成人依恋和自我控制间接影响其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期不良经历 依恋焦虑 依恋回避 自我控制 攻击行为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河西地区黄芪土壤微环境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宿翠翠 周彦芳 +4 位作者 施志国 王振龙 赵玺 邓超超 魏玉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4-103,共10页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 土壤干旱缺水和有机质亏缺是限制甘肃河西地区黄芪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探索促进河西地区土壤蓄水保肥和土壤微环境改善的施肥措施,通过连续2年大田试验,设置保水剂+有机肥+普通尿素(B+OM+N)、保水剂+有机肥+缓释尿素(B+OM+HN)、保水剂+普通尿素(B+N)、有机肥+普通尿素(OM+N)、有机肥+缓释尿素(OM+HN)和单施普通尿素(CK)6个处理,探讨了不同施肥方式与保水剂互作对黄芪土壤水分、养分等微环境指标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土壤水分含量先升后降,有机质、速效氮磷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MBC、MBN)含量逐渐降低,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增加,MBC/MBN比先增后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土壤水分、NH_(4)^(+)-N和NO_(3)^(-)-N含量逐渐降低,有机质、MBC、MBN含量和MBC/MBN比逐渐增加,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升后降,有效磷含量波动式下降;不同土层深度、不同生育期各养分指标及黄芪芦头直径和单株根重均以B+OM+HN处理表现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养分指标间及其与黄芪产量指标显著正相关。综上,有机肥、缓释尿素、保水剂的施用提升了黄芪土壤养分,改善了土壤微环境,进而提高了黄芪产量,其中以氮减量1/3的基础上配施有机肥、缓释尿素与保水剂处理对河西灌区土壤微环境改善和黄芪产量提升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水剂 有机肥 缓释尿素 土壤微环境
下载PDF
钾肥施用量对贫瘠地藜麦产量、蛋白质及倒伏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玺 王致和 +4 位作者 张亚萍 宿翠翠 马凤捷 王振龙 张靖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24期31-37,共7页
为能给土壤贫瘠地区藜麦高产优质种植的钾肥施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钾肥量条件下(0、40、60、80、100 kg/hm^(2))藜麦的干物积累、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藜麦干物质累积量随藜麦生长而增大,变化动态可用Logistic... 为能给土壤贫瘠地区藜麦高产优质种植的钾肥施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不同钾肥量条件下(0、40、60、80、100 kg/hm^(2))藜麦的干物积累、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等。结果显示:藜麦干物质累积量随藜麦生长而增大,变化动态可用Logistic方程拟合;干物质累积速度呈先增后减单峰曲线变化规律。出苗55 d开始,施用钾肥处理T1、T2、T3、T4较不施用钾肥处理T0显著提高藜麦株高、茎粗等生长指标及叶绿素含量。施用钾肥延长了藜麦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出现时间,施钾量越大则延长时间越长。施用钾肥量为80 kg/hm^(2)的藜麦增产结果最佳,产量高达6519.10 kg/hm^(2);蛋白质含量最高,为7.81%。综合试验结果,钾肥施用量为80 kg/hm^(2)可作为试验区藜麦栽培种植的最优钾肥施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施用量 藜麦 干物质累积 产量
下载PDF
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互作对蜜瓜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马凤捷 杨春胤 +4 位作者 宿翠翠 张靖 王振龙 施志国 刘强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9期25-34,共10页
为了缓解民勤蜜瓜种植上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以民勤蜜瓜银蒂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型改良材料蚯蚓粪、根际促生菌、EM微生物菌剂,设置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OPE、OP、OE、O、CK,测定蜜瓜生长指标、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 为了缓解民勤蜜瓜种植上存在的连作障碍问题,以民勤蜜瓜银蒂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选用新型改良材料蚯蚓粪、根际促生菌、EM微生物菌剂,设置5种施肥处理,分别为OPE、OP、OE、O、CK,测定蜜瓜生长指标、产量、营养品质、土壤养分和酶活性,探讨蚯蚓粪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配施在民勤蜜瓜栽培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能够增加蜜瓜株高、茎粗、最大叶面积;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活性,增加土壤酶活性,脲酶、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表现为成熟期酶活性较开花期酶活性高;多酚氧化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则是开花期酶活性高于成熟期;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显著提高蜜瓜土壤有机质含量(4.45%~25.62%),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表现为OPE和OP处理含量最高,对其余养分的影响较小;蚯蚓粪和微生物菌剂配施能够显著提高蜜瓜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蜜瓜有机酸含量和硝酸盐含量,产量较对照增加了8.93%~29.59%。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分析各处理间改良效果,综合评价指数排序OPE处理得分最高,其次是OP、OE、O和CK,蚯蚓粪和两种微生物菌剂配施效果最好,蚯蚓粪和单一菌剂配施效果次之,单施蚯蚓粪效果较差,根际促生菌较EM微生物菌剂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粪 微生物菌剂 蜜瓜 品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荒漠化地区菊芋饲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振龙 宿翠翠 +2 位作者 周琦 邓超超 周彦芳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3年第8期37-43,共7页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化地区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现阶段“与粮争地、争水”矛盾上升的现实问题,选用多年生、抗旱、耐瘠薄且饲用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菊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6个有机肥(OM)配施常规尿素(N)或树... 针对甘肃省河西地区荒漠化地区面积大,水资源缺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导致现阶段“与粮争地、争水”矛盾上升的现实问题,选用多年生、抗旱、耐瘠薄且饲用价值较高的特色经济作物菊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6个有机肥(OM)配施常规尿素(N)或树脂包膜缓释尿素(HN)的施肥方式,即OM_(0)+N_(1)、OM_(0)+HN_(1)、OM_(1)+N_(2)、OM_(1)+HN_(2)、OM_(2)+N_(3)和OM_(2)+HN_(3),测定菊芋全株生物量、块茎品质、茎叶营养成分等指标,分析不同施肥方式对菊芋饲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OM_(2)+HN_(3)处理下的菊芋总生物量最高,为422.26 g·株^(-1),与OM_(0)+N_(1)和OM_(0)+HN_(1)处理差异显著;OM_(1)+HN_(2)处理下的菊糖含量为600.93 g·kg^(-1),与其他处理差异均显著;OM_(2)+HN_(3)处理下的菊芋脂肪、纤维在各处理中含量最大。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综合评价,在不同施肥处理下菊芋饲用品质差异,结果表明,菊芋饲用品质综合排名依次为OM_(2)+HN_(3)、OM_(2)+N_(3)、OM_(1)+HN_(2)、OM_(1)+N_(2)、OM_(0)+HN_(1)和OM_(0)+N_(1);不同施肥处理下菊芋饲用品质可分为3类,第Ⅰ类为OM_(2)+HN_(3)和OM_(2)+N_(3)处理下的品质最好;第Ⅱ类为OM_(1)+HN_(2)和OM_(1)+N_(2)处理下的品质良好;第Ⅲ类为OM_(0)+HN_(1)、OM_(0)+N_(1)处理下的品质一般。综上所述,氮肥减量,增施有机肥相对于不追施有机肥处理可显著提高菊芋饲用品质,配施缓释尿素处理下的菊芋饲用品质要高于普通尿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菊芋 饲用品质 主成分 聚类
下载PDF
氮肥与生物炭互作对设施番茄生长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
13
作者 周琦 吴芳 +7 位作者 王振龙 徐志鹏 邓超超 施志国 张靖 宿翠翠 余亚琳 周彦芳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219,共8页
为探索氮肥和生物炭互作对番茄生长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氮肥和生物炭的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二因素(氮肥和生物炭)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施氮量(N1:0 mg/kg土,N2:200 mg/kg土,N3:400 mg/kg土)和3个施生物炭... 为探索氮肥和生物炭互作对番茄生长及根结线虫病害的影响,筛选合适的氮肥和生物炭的施用量,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二因素(氮肥和生物炭)3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施氮量(N1:0 mg/kg土,N2:200 mg/kg土,N3:400 mg/kg土)和3个施生物炭量(C1:0 g/kg土,C2:2 g/kg土,C3:4 g/kg土)不同组合处理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根结线虫指标影响。结果表明,施氮肥、生物炭和二者互作效应对番茄生长、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根结线虫指标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或显著水平(P<0.05)。随着施氮量和生物炭量的增加,番茄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结数、根结线虫数、虫卵数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C3处理下达到最低值;N2C3处理下叶面积、净光合速率、产量、维生素C等指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根结线虫数和虫卵数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已感染根结线虫病害的设施土壤(全氮1.52 g/kg,有效磷191.9 mg/kg,速效钾323 mg/kg)中,当氮肥的施用量为200 mg/kg土,生物炭的施用量为4 g/kg土时利于番茄生长,品质较优,对根结线虫病害有较好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生物炭 产量 品质 光合特性 根结线虫
原文传递
氮肥减量配施有机肥对菊芋产量、品质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振龙 宿翠翠 +2 位作者 周琦 邓超超 周彦芳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4-109,共6页
为揭示氮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菊芋产量、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对甘肃河西地区土壤化学、物理性质及菊芋产量、品质进行测定分析。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减氮25%+生物有机肥、化肥减氮50%+生物有机肥共4个处理。结... 为揭示氮肥减量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菊芋产量、品质的影响,连续2年对甘肃河西地区土壤化学、物理性质及菊芋产量、品质进行测定分析。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化肥减氮25%+生物有机肥、化肥减氮50%+生物有机肥共4个处理。结果表明,化肥减氮配施有机肥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降低土壤容重,达到提质增产的效果。其中,化肥减氮50%+生物有机肥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佳,对菊芋株高和茎粗的影响最为显著,较CK增产幅度最大,在试验第2年产量达到最高,为60.69t/hm^(2);化肥减氮25%+生物有机肥处理对菊芋块茎中含糖量的提高效果最为明显,菊糖含量最高达到556.45g/kg,年际间平均增幅为19.19%,与化肥减氮50%+生物有机肥处理下的菊糖含量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化肥减氮配施生物有机肥是安全高效的施肥方式,最佳施肥方案为化肥减氮50%+生物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芋 有机肥 土壤 产量 品质
原文传递
延安新造耕地下不同品种马铃薯微量元素含量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祥龙 苏翠翠 +1 位作者 马吉福 陈学林 《生物学通报》 2018年第11期37-41,共5页
为筛选出适宜在延安新造耕地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为后期的筛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和石墨炉法对延安新造耕地下12个马铃薯品种中Fe、Mn、Zn、Cu、Mo、Co、Cr、Ni共8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 为筛选出适宜在延安新造耕地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为后期的筛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和石墨炉法对延安新造耕地下12个马铃薯品种中Fe、Mn、Zn、Cu、Mo、Co、Cr、Ni共8种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对各个品种的微量元素含量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品种间微量元素含量均值顺序为Fe>Cu>Zn>Mn>Ni>Mo>Cr>Co,其中Fe的含量在24.99~107.06 mg/kg之间;Mn的含量在1.38~8.47 mg/kg之间;Zn的含量在1.71~26.46 mg/kg之间;Cu的含量在2.32~19.96 mg/kg之间;Mo的含量在0.078~0.536 mg/kg之间;Co的含量在0.021~0.075 mg/kg之间;Cr的含量在0.039~0.118 mg/kg之间;Ni的含量在0.302~0.912 mg/kg之间。不同品种间的微量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各元素的吸收与积累存在着相互促进作用;各品种间‘费乌瑞它’微量元素含量最优,其次是‘克新1号’,‘青薯168’最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新造耕地 马铃薯 微量元素 分析 评价
下载PDF
种植时间对甘肃引黄灌区红花生长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宿翠翠 毋玲玲 +3 位作者 赵玺 施志国 周彦芳 魏玉杰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6-183,共8页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 为明确红花在甘肃引黄灌区的适宜种植时间,以云红7号、YM18-6和大红袍3个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时间(3月16日、3月26日、4月6日、4月15日),研究不同种植时间对红花生育期、农艺性状、花丝和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时间的推迟,播种至出苗、出苗至现蕾阶段生育期显著缩短,全生育期也随之缩短;种植时间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大多数性状随种植时间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在4月6日种植达到最高,3月26日达到次高,与其他种植时间差异显著;红花农艺性状与产量、品质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适期种植可实现红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合理过渡,促使其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更加优质高产。甘肃引黄灌区红花适宜播种时间在3月26日至4月6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时间 红花 农艺性状 品质 产量
原文传递
施氮量和播种量对大麦[2011(07)814]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超超 王蕾 +8 位作者 徐也 周琦 宿翠翠 蔡小斌 缪平贵 赵海鹏 张燕 王育才 张想平 《作物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113,共6页
为了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新选育大麦[2011(07)814]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研究4个施氮量(N1:150kg/hm^(2),N2:180kg/hm^(2),N3:210kg/hm^(2),N4:240kg/hm^(2))和4个播种量(S1:375万粒/hm^(2),S2:450万粒/hm... 为了探究施氮量和播种量对新选育大麦[2011(07)814]鲜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4水平裂区试验设计,研究4个施氮量(N1:150kg/hm^(2),N2:180kg/hm^(2),N3:210kg/hm^(2),N4:240kg/hm^(2))和4个播种量(S1:375万粒/hm^(2),S2:450万粒/hm^(2),S3:525万粒/hm^(2),S4:600万粒/hm^(2))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叶绿素含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播种量及二者的互作效应对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随施氮量和播种量的增加,大麦孕穗期鲜叶产量、旗叶面积、SPAD值、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N2S3或N3S2处理组合下达到峰值;N2S3处理组合鲜叶产量、SPAD值、旗叶面积和蛋白质含量较N1S1处理组合分别提高了102.70%、16.09%、86.39%和33.31%,N2S3处理组合Fe(295mg/kg)、Mn(76.59mg/kg)、Cu(8.10mg/kg)、Zn(30.94mg/kg)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合。因此,在甘肃省河西地区种植大麦[2011(07)814]获取鲜叶时,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建议一次性施氮量180~210kg/hm^(2)以及播种量450万~525万粒/hm^(2),不仅能增加大麦鲜叶产量、SPAD值和旗叶面积,而且有利于提高鲜叶蛋白质和微量元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施氮量 播种量 鲜叶产量 叶绿素 蛋白质 微量元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