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不同监测方法的太湖地区稻田基蘖肥期氨排放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田玉华 曾科 尹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0-1189,共10页
稻田施用化学氮肥易产生氨挥发损失,目前我国稻田氨排放研究尚缺乏不同监测方法的同步对比研究,这影响到对稻田氨排放的科学评价以及稻田氮肥的合理施用。在太湖地区水稻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同时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 稻田施用化学氮肥易产生氨挥发损失,目前我国稻田氨排放研究尚缺乏不同监测方法的同步对比研究,这影响到对稻田氨排放的科学评价以及稻田氮肥的合理施用。在太湖地区水稻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同时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对稻田氨排放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种方法监测的氨排放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基肥施用后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第3~4天,分蘖肥施用后峰值出现在施肥后第2天,两次施肥后氨排放持续时间均为1周左右。基肥施用后采用微气象学法、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监测的氨排放峰值分别为8.8、11.3和3.2kg·hm^-2·d^-1(以N计,下同),氨排放量分别为34.6、38.2和12.9kg·hm^-2,占基肥施氮量的32.0%、35.4%和11.9%;分蘖肥施用后三种方法监测的峰值分别为12.5、7.7和5.3kg·hm^-2·d^-1,氨排放量分别为26.7、16.8和11.8kg·hm^-2,占分蘖肥施氮量的33.0%、20.7%和14.6%。三种方法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综合基肥和分蘖肥期氨排放总量,密闭室抽气法与微气象学法结果接近,通气法低估了氨排放量。密闭室抽气法可用于监测稻田基蘖肥施用后的氨排放,须保证监测期间的换气次数及抽气流量,并确保施肥后试验区田埂保水保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象学法 密闭室抽气法 通气法 氨挥发 基肥 分蘖肥
下载PDF
基于不同监测方法的太湖地区水稻穗肥期氨排放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田玉华 曾科 +1 位作者 姚元林 尹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93-702,共10页
稻田追肥撒施氮肥易引起氨挥发损失,水稻穗肥撒施后稻田生态系统的氨排放仍未明确。在太湖地区水稻穗肥施用后同步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对稻田氨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监测的稻田氨排放动态变化特征一致... 稻田追肥撒施氮肥易引起氨挥发损失,水稻穗肥撒施后稻田生态系统的氨排放仍未明确。在太湖地区水稻穗肥施用后同步采用微气象学法(IHF)、密闭室抽气法和通气法对稻田氨排放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三种方法监测的稻田氨排放动态变化特征一致,施肥后第2天达峰值,至第5天不再有明显排放,田面水NH4+-N浓度与氨排放变化规律一致;IHF法监测稻田冠层上方氨排放量为5.45 kg·hm^-2(以N计,下同),占施氮量的6.73%;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土-水表面氨排量为17.4 kg·hm^-2,占施氮量的21.5%,土-水表面氨排放与气温直线相关,适宜抽气时间为8:00 ~ 9:00和16:00 ~ 17:00,密闭室抽气法测定的为土-水表面氨排放潜力,未考虑冠层对挥发氨的捕获,导致穗肥期氨排放高估,该法适宜比较不同处理的氨排放潜力,今后需统一抽气室规格和抽气量;通气法监测土-水表面氨排放结果低于密闭室抽气法。评价稻田穗肥氨排放应以IHF法监测的冠层上方的排放量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 微气象学法 密闭室抽气法 通气法 孕穗期 水稻冠层
下载PDF
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氨挥发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4
3
作者 田玉华 尹斌 +1 位作者 曾科 赵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616-1625,共10页
密闭室抽气法是稻田氨挥发的常用监测方法,但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影响稻田氨排放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研究了换气频率、抽气时间段、是否串联洗气瓶、抽气室与洗气瓶规格等监测参数以及抽... 密闭室抽气法是稻田氨挥发的常用监测方法,但该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不同研究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影响稻田氨排放的系统分析与评估。研究了换气频率、抽气时间段、是否串联洗气瓶、抽气室与洗气瓶规格等监测参数以及抽气与自然风对比对氨挥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氨挥发随换气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其增加速度分三个阶段,挥发量与换气次数的对数呈线性相关;尿素快速水解期与水解基本结束后的氨挥发日变化规律不同;直通型、球形多孔型洗气头分别较圆盘多孔型洗气头氨挥发量低25.6%和8.5%;抽气室内径越大,气相高度越低,氨挥发量越低;串联洗气瓶测定的氨挥发仅为单独洗气瓶的88.6%;抽气室内田面水蒸发量随抽气速率增加而增加,抽气与自然放置情况下氨挥发量相近时,后者田面水蒸发量大。建议密闭室抽气法监测稻田氨挥发采用直径15 cm的抽气室,配单独流量计,气相高度5~8 cm,抽气量15~20 L·min^(-1)左右,无需串联洗气瓶,选择圆盘多孔型或直杆多孔型洗气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闭室抽气法 稻田 尿素 氨挥发 换气频率
下载PDF
不同深施方式对太湖地区稻田氨挥发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朱文彬 曾科 +4 位作者 田玉华 张超 李晓 葛仁山 尹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29-738,共10页
本研究以太湖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减氮表施(RN)、减氮侧深施(RNS)和减氮穴施(RNP)5种施氮处理,探究不同深施方式对稻田氨挥发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表施处理(CN和... 本研究以太湖地区稻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通过设置不施氮肥(CK)、常规施氮(CN)、减氮表施(RN)、减氮侧深施(RNS)和减氮穴施(RNP)5种施氮处理,探究不同深施方式对稻田氨挥发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表施处理(CN和RN)相比,RNS和RNP通过降低田面水NH4+-N浓度和pH分别减少30.95%~41.54%和66.71%~72.23%的氨挥发排放(P<0.05)。相较于RN处理,RNP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并增加根区土壤有效氮含量,进而增加水稻产量(6.23%),提高氮肥利用率(50.15%),降低土壤氮盈余(63.92%)(P<0.05)。与CN处理相比,RNS显著降低土壤氮盈余(29.20%)(P<0.05),但水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未显著增加。相较于RNS,RNP进一步降低氨挥发损失(50.84%)和土壤氮盈余(51.07%),提高氮肥利用率(40.40%)(P<0.05)。综上所述,RNP的农学和环境效益最高,但因穴施机械及肥料造粒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尚难应用于实际生产;而侧深施肥在我国水稻大规模集约化生产中效益较高且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深施 氨挥发 氮肥利用率 土壤氮扩散 水稻根系特征
下载PDF
基于病种的绩效管理在优化医院业务结构中的探索 被引量:10
5
作者 夏葳 田毓华 +1 位作者 李文进 殷婷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年第4期41-44,共4页
目的 建立以“病种管理”为抓手和以“绩效评价”为切入点的绩效管理模式,促进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强化大型公立医院诊治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功能定位.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建立医院病种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在探索中... 目的 建立以“病种管理”为抓手和以“绩效评价”为切入点的绩效管理模式,促进医院“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强化大型公立医院诊治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功能定位.方法 结合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建立医院病种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在探索中不断完善.结果 通过病种绩效管理实践,对病种绩效运行指标进行监测、评价、分析,结果可应用于绩效激励.结论 基于病种的绩效管理,促进了医院业务结构优化,助力了医院运行策略调整,推动了医院管理水平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种管理 绩效评价 业务结构
下载PDF
配施有机肥减少太湖地区稻田土壤硝态氮淋失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敏 姚元林 +3 位作者 曾科 李冰洋 田玉华 尹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6-772,共7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两种无机氮肥梯度,研究配施有机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季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并从水/土NO-3-N迁移研究其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机制。设置的处理有:对照(CK)、常规施氮(CT)、减氮施肥(RT)、常规施氮下配施有机肥(CT+M...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两种无机氮肥梯度,研究配施有机肥对太湖地区水稻季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并从水/土NO-3-N迁移研究其对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机制。设置的处理有:对照(CK)、常规施氮(CT)、减氮施肥(RT)、常规施氮下配施有机肥(CT+M)、减氮施肥下配施有机肥(RT+M)。结果发现:①除去2015年的CT处理,两年里30 cm处配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肥处理之间的土壤NO-3-N淋失均没有显著差异;80 cm处,CT+M处理的NO-3-N淋失较CT处理减少41%,RT+M处理较RT处理减少12%。②无机肥处理的田面水NO-3-N和土壤淋溶水NO-3-N之间存在极显著线性相关,但是有机肥的参与会削弱二者之间的相关性。③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高,CT+M处理的有机质含量较CT处理提高6.7%。0~20 cm土层,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NO-3-N含量明显高于无机肥处理;而20~40 cm土层,二者之间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很小。这表明配施有机肥是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表层对NO-3-N的吸附固持,从而抑制土壤NO-3-N的向下迁移,而不是通过减少田面水NO-3-N浓度来实现的。此外,配施有机肥还可以提高土壤质量和水稻产量,促进作物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这也是稻田土壤NO-3-N淋失减少的一个原因。研究结果为减少农田土壤NO-3-N淋失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有机肥 淋溶 机制 太湖地区
下载PDF
不同硝化抑制剂对稻季N_(2)O排放、NH_(3)挥发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曾科 王书伟 +2 位作者 朱文彬 田玉华 尹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3-511,共9页
为了筛选出水稻生产中应用效果更佳的硝化抑制剂,在太湖地区开展水稻季田间小区试验,尿素中分别添加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以及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探讨3种不同硝... 为了筛选出水稻生产中应用效果更佳的硝化抑制剂,在太湖地区开展水稻季田间小区试验,尿素中分别添加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和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以及生物硝化抑制剂对羟基苯丙酸甲酯(MHPP),探讨3种不同硝化抑制剂对水稻季N_(2)O排放、NH_(3)挥发、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尿素添加3种硝化抑制剂能显著减少N_(2)O排放总量,抑制效果表现为DMPP(31.71%)>MHPP(30.40%)>CP(27.83%),不同硝化抑制剂间减排效果无显著差异;添加硝化抑制剂均显著增加了NH_(3)挥发总量,促进作用表现为CP(58.7%)>DMPP(40.3%)>MHPP(25.3%),不同硝化抑制剂间差异显著;添加硝化抑制剂的增产幅度为MHPP(4.9%)>CP(3.3%)>DMPP(1.1%),不同硝化抑制剂间无显著差异;氮肥表观利用率显著增加,表现为MHPP(15.7%)>CP(13.8%)>DMPP(10.9%),但不同硝化抑制剂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活性气态氮损失量和水稻产量,3种硝化抑制剂相比单施尿素均显著增加了单位产量活性气态氮排放强度,增加幅度表现为CP(50.3%)>DMPP(35.0%)>MHPP(17.8%),CP显著高于DMPP和MHPP。综合比较,生物硝化抑制剂MHPP在水稻生产中增效减排的作用优于化学合成硝化抑制剂CP和DMPP,但在生产应用中要与其他NH_(3)挥发减排措施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其增效减排潜力,推动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季 硝化抑制剂 N_(2)O排放 NH_(3)挥发 水稻产量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稻田氮损失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敏 姚元林 +2 位作者 田玉华 高佳璐 尹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0-895,共6页
通过田间原位和微区同位素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生长、氮肥利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并从土壤氮素转化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与常规表施(CT)处理相比,尿素深施(DT)和尿素深施下配施有机肥(DT+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15)N-NH排... 通过田间原位和微区同位素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生长、氮肥利用和氮素损失的影响,并从土壤氮素转化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与常规表施(CT)处理相比,尿素深施(DT)和尿素深施下配施有机肥(DT+M)处理显著降低土壤^(15)N-NH排放,DT和DT+M处理的^(15)N-NH_(3)排放因子分别为0.19%和0.37%,比CT处理分别降低95.8%和91.7%。(2)与表施相比,氮肥深施显著提高了植株地上部和根系对^(15)N的吸收,减少了^(15)N的损失。不同施肥措施中,DT+M处理的^(15)N损失最小,比CT处理低48.7%。(3)氮肥深施能够增强土壤对NH^(+)_(4-)N的固定,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相比CT处理,氮肥深施处理DT和DT+M的氮肥利用率分别增加了69.8%和57.1%。此外,氮肥深施还有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但DT处理的增产效果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而DT+M处理的作物增产较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深施 氨挥发 氮肥利用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与T800H碳纤维复合材料性能对比 被引量:5
9
作者 田雨华 王象东 +2 位作者 王辉 王硕 刘辉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22年第3期30-34,共5页
利用山东瑞城生产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6K)预浸料和T800H碳纤维(6K)预浸料制备了单向复合材料板,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沥青基碳纤维复材板0°方向的拉伸强度、ILSS、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均低于T800H,但其模量均明显高... 利用山东瑞城生产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6K)预浸料和T800H碳纤维(6K)预浸料制备了单向复合材料板,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沥青基碳纤维复材板0°方向的拉伸强度、ILSS、弯曲强度和压缩强度均低于T800H,但其模量均明显高于T800H;导热性能方面,沥青基碳纤维复合板0°方向导热率为311 W/(m·k),而T800H仅为7 W/(m·k)。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是国内量产成功的新型特种材料,本文为其使用方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 T800 复合材料 强度 导热系数
下载PDF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生产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雨华 王象东 +2 位作者 王硕 高昂 刘辉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CAS 2022年第1期21-26,共6页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具备高模量、高导热性等特性,在航天、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山东瑞城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产业化生产,本文对其所生产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K连续纤维... 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具备高模量、高导热性等特性,在航天、电子等领域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山东瑞城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产业化生产,本文对其所生产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5K连续纤维的平均直径为11μm;强度为2400 MPa;模量为811 GPa;导热率达到600 W/(m·k)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碳纤维 石墨化 拉伸强度 导热系数
下载PDF
Oxidation Modification of Polyacrylonitrile-Based Carbon Fiber and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as Marine Electrode for Electric Field Test 被引量:8
11
作者 ZAI Xuerong LIU Ang +2 位作者 tian yuhua CHAI Fanggang FU Yubin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361-368,共8页
A novel sensor for ocean electric field testing has been fabricated by polyacrylonitrile-based on carbon fibers with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The surfac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 fibers were characteriz... A novel sensor for ocean electric field testing has been fabricated by polyacrylonitrile-based on carbon fibers with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The surface profi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 fibers were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a and contact angle.Cyclic voltammetry and Tafel curves have been used to study its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Two identical electrodes in sea water as the electric field sensor will swiftly respond to applied electric field which caus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ions to move in opposite direction,resulting in a electric potential difference(ΔE).Test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offset potential is typically below 1 m V with a drift of 60-170μVd^-1.Typical self noise level is 1.07 nV√Hz^(1/2)@1 Hz.The electric field response indicates that the modified electrode pair shows better response to AC sine signal of amplitude and frequency(5 mV and 1 mHz)respectively than its blank.The electric field response model of the modified electrodes is creatively presented according to its electric double layer capacitance and Faraday pseudo-capacitance.Many advantages of the carbon fiber electric field electrode will make it have potential application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fiber electrode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modification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electric field response electric field test
下载PDF
宿主遗传对肠道菌群的稳态调控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玉华 杨旭 于政权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9年第3期194-197,共4页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来影响人体健康.菌群的平衡紊乱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疾病有紧密联系,包括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炎症性肠病(IBD).菌群的个体性又是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对宿主遗传信息调控肠道菌群的组...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多种生理病理过程来影响人体健康.菌群的平衡紊乱与代谢和免疫相关的疾病有紧密联系,包括发病率逐年升高的炎症性肠病(IBD).菌群的个体性又是环境和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着重对宿主遗传信息调控肠道菌群的组成,以及其对IBD发病与临床表现影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论述,为肠道菌群稳态紊乱导致的疾病的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 宿主遗传 炎症性肠病
原文传递
Role of VEGF in the growth and metastasis of a murine bladder carcinoma 被引量:4
13
作者 WANG Feng WU Jihong +4 位作者 tian yuhua CHEN Xiafang HU Honghui WU Wensen LI Chuanyua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3年第22期2404-2410,共7页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carcinoma in the urinary system. Although overexpression of VEGF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issue, serum, and urine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the role...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carcinoma in the urinary system. Although overexpression of VEGF has been identified in tissue, serum, and urine of patients with bladder cancer, the role of VEGF in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of the bladder has not beenclearly elucidated. Here, we dissected the effect of VEGFduring bladder tumor growth and progression by modifying a BBN (N-butyl-N-(4-hydroxybutyl) nitrosamine) induced mouse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cell lineBTT-T739 by stable transfection of antisense VEGF121 cDNA. The transfection resulted in more than 80% reduction inVEGF production. The growth of the transduced tumor cells in vitro was not affected, however, these cells formed small or no tumors in vivo. Even in the tumors formed, there were mini- mal vascularization, extensive necrosis and longerlatency compared to those formed by parental cells. Thepermeability of tumor vasculature and metastatic tumor growth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in antisense VEGFcDNA trans- fected cells. In addition, the transfer ofanti-angiogenic gene in a combination of sFlk-1 and ExTekwith electroporation can suppress the tumor growthefficiently.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VEG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ladder tumor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bladder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泌尿系统 DNA 基因技术
原文传递
放射性皮肤损伤相关机制及其研究现状
14
作者 田昱华 勾文峰 +2 位作者 许飞飞 李祎亮 侯文彬 《中国辐射卫生》 2024年第5期607-614,共8页
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可观,以及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放疗过程中,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射线不可避免地损伤浅表皮肤组织,其表现为水泡、开裂、出血、溃疡等症状,伤口难以愈合而且影响放疗效果。目... 随着放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可观,以及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在放疗过程中,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屏障,射线不可避免地损伤浅表皮肤组织,其表现为水泡、开裂、出血、溃疡等症状,伤口难以愈合而且影响放疗效果。目前临床上治疗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药物效果并不可观,新药研发又依赖于机制的阐明,因而探究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机制尤为重要。所以本文从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机制包括DNA损伤、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损伤以及纤维化来介绍,并整理总结近几年治疗药物以及靶向蛋白,以期对放射皮肤损伤药物进一步发展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皮肤损伤 氧化应激 DNA损伤 炎症 血管损伤 纤维化 靶点药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