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童德迪 王晶晶 +3 位作者 王英杰 朱珊 荣艳波 陈山林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24年第2期78-85,共8页
目的探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于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8髋),平均年龄34.8岁(27~5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 目的探究在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自体血管化腓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于2022年5月至2023年12月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8例(8髋),平均年龄34.8岁(27~54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MI)26.5(20.2~30.0)。FicatⅡ期6例(6髋),FicatⅢ期2例(2髋)。术中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确定植入腓骨方向和长度,辅助植入导针,并配合新型嵌合套筒制备个性化骨隧道用以植入血管化腓骨,术后定期随访髋关节X线和Harris评分。结果8例患者显露旋股外侧动静脉降支、切取血管化腓骨、股骨头髓芯减压及使用新型嵌合套筒移植血管化腓骨过程顺利。经骨科机器人工作站计算后,最终平均入点误差为1.2 mm(1.2~1.3 mm),平均靶点误差为1.9 mm(1.8~2.1 mm)。术后影像学提示腓骨远端位于股骨头负重区域中央,腓骨远端距离关节面平均7.4 mm(7.0~8.0 mm),植入腓骨血运良好。所有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术后平均随访7.5个月,有效率100%,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下使用新型嵌合套筒可以更加精准、稳固地植入血管化腓骨,并通过个性化的骨隧道确保腓骨血运良好,早期临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坏死 机器人手术 新型嵌合套筒 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
下载PDF
基于新分类的41例远端蒂股前外侧皮瓣回顾性临床研究
2
作者 杜青晏 臧梦青 +4 位作者 朱珊 童德迪 李杉珊 陈子翔 刘元波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9-554,559,共7页
目的探讨远端蒂股前外侧(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dALT)皮瓣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以dALT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将以降支为蒂者定义为... 目的探讨远端蒂股前外侧(distally based anterolateral thigh,dALT)皮瓣的特点及手术注意事项以提高手术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0年11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患者,以dALT皮瓣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将以降支为蒂者定义为Ⅰ型皮瓣,以斜支为蒂者为Ⅱ型皮瓣,以横支为蒂者为Ⅲ型皮瓣,对比不同类型皮瓣的血管蒂长度、修复的缺损位置以及皮瓣转归。结果Ⅰ型皮瓣24块,Ⅱ型皮瓣13块,Ⅲ型皮瓣4块。Ⅰ型皮瓣血管蒂较短,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大腿远端1/3和膝关节前/外侧(62.5%,15/24);Ⅱ型和Ⅲ型皮瓣血管蒂较长,修复的缺损主要位于膝关节后/内侧和小腿近端1/3(84.7%,11/13;100.0%,4/4)。Ⅲ型皮瓣的并发症发生率(50.0%)和皮瓣坏死率(25.0%)较高。结论dALT皮瓣术前应注意评估可切取的血管蒂长度,术中需注意血管解剖、小心操作,避免破坏逆行血供,影响皮瓣血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穿支皮瓣 逆行皮瓣 软组织修复 下肢
下载PDF
机器人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结合三维打印模板治疗腕舟骨骨折一例报告 被引量:5
3
作者 郭阳 钟文耀 +3 位作者 刘坤 童德迪 殷耀斌 杨辰 《骨科临床与研究杂志》 2018年第4期209-212,217,共5页
目的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对1例急性无明显移位腕舟骨骨折患者,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了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采用个性化... 目的评价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急性腕舟骨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2018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对1例急性无明显移位腕舟骨骨折患者,在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实施了闭合复位经皮螺钉内固定手术。术中采用个性化设计的三维打印模板固定患肢。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暴露时间、导针置入的调整次数以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通过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观察患者腕关节活动度并记录患者主观感觉。结果本研究病例的手术时间为58 min,X线曝光时间为18.4 s。导针置入1次完成,没有进行调整,所置入螺钉在腕舟骨内居中。随访期间未见相关并发症。术后4周腕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的80%,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结论骨科手术机器人结合三维打印模板辅助腕舟骨骨折的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可行,其置钉的精确度和安全性的初步结果良好,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机器人
下载PDF
耳廓外伤39例的修复整形 被引量:1
4
作者 全世明 王昱 +2 位作者 徐佳 童德迪 温春泉 《安徽医药》 CAS 2020年第12期2371-2373,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耳廓外伤的急诊处理及整形修复方法等。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9例耳廓外伤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分类、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愈合时间、愈合情况等。结果Ⅰ... 目的探讨耳廓外伤的急诊处理及整形修复方法等。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自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39例耳廓外伤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致伤原因、损伤程度及分类、就诊时间、手术方式、愈合时间、愈合情况等。结果Ⅰ期行清创缝合术29例、清创缝合术+皮片移植6例、清创缝合术+显微血管吻合术4例等,其中31例为Ⅰ期愈合,耳廓外形满意。另6例Ⅱ期愈合,2例失访。结论及时就诊、依损伤程度设计适当的手术修复方案、预防和控制感染、严格无菌操作及换药、综合治疗是提高耳廓外伤治愈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耳廓 外伤 皮肤移植 外科 整形
下载PDF
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分级标准的设定
5
作者 全世明 王昱 +2 位作者 徐佳 童德迪 温春泉 《安徽医药》 CAS 2021年第7期1347-1349,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严重程度的分级方法及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65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病人耳廓瘢痕范围,耳廓位置与颅耳角有... 目的探讨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严重程度的分级方法及对应的手术方式选择。方法对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整形科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165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按照病人耳廓瘢痕范围,耳廓位置与颅耳角有无异常,耳轮、耳垂、耳甲腔、耳屏等耳廓结构的缺损情况,耳廓结构的辨识度等几个方面,进行四级评级分类。并分析手术方式与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分级的相关性。结果一级轻度耳廓瘢痕畸形74例,二级中度耳廓瘢痕畸形51例,三级中重度耳廓瘢痕畸形27例,四级重度耳廓瘢痕畸形13例。一级轻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术,二级中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植皮术,三级中重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局部皮瓣转移+植皮术,四级重度耳廓瘢痕畸形最常采用瘢痕切除+皮瓣转移+植皮+耳廓成形术。结论本研究首次建立烧伤后耳廓瘢痕畸形的分级标准,有利于畸形严重程度判断,并能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此分级标准简单易行,适合在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耳廓 瘢痕 参考标准 分级 整形
下载PDF
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山林 荣艳波 +6 位作者 苗荷佳 刘路 薛云皓 栗鹏程 武竞衡 童德迪 王志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3-428,共6页
目的介绍应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手术流程,并报告早期治疗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17例(21髋)ANFH患者,其中男14例,女3例;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平... 目的介绍应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手术流程,并报告早期治疗结果。方法2016年9月至2018年11月,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游离腓骨移植治疗17例(21髋)ANFH患者,其中男14例,女3例;右侧8例,左侧5例,双侧4例。平均年龄35(17~55)岁;特发性7例,创伤术后4例,4例有饮酒史,1例曾服用激素6个月治疗肾炎,1例既有饮酒史也有服用激素病史;Ficat II期17髋,Ficat III期4髋。术中使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确定腓骨置入方向及所需腓骨长度,打入导针,开通骨隧道,打磨坏死区。切取腓骨,修整后将其插入骨隧道内,术中透视确认腓骨位置并吻合血管。术后电话和门诊复查随访,影像学评估术区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最终髋关节功能。结果21髋手术顺利,导针和腓骨均按机器人规划准确置入,经机器人工作站融合图像后计算,入点误差1.23 mm,靶点误差1.90 mm。腓骨顶端均位于股骨头外上象限负重区中央。术后3个月内免负重,3~6个月间拄拐部分负重。10例(12髋)术后随访1年以上,平均15(12~24)个月。9例髋关节功能恢复顺利,经正、侧位X线片和CT检查,腓骨顶端位于负重区中央。1例患者为双侧ANFH,右侧恢复顺利,左侧髋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术后1个月经关节镜探查,关节内没有感染和腓骨头穿出等问题,处理髋臼侧骨赘后,症状缓解。术前和术后最后一次随访Harris评分分别为(62.4±13.6)分和(84.5±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可以更精准地放置腓骨,是一种在理论上完成腓骨移植治疗ANFH的最佳选择,早期治疗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骨科机器人 腓骨移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大面积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7
作者 童德迪 吴乐昊 +4 位作者 朱珊 黄跟东 荣艳波 刘元波 陈山林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68-873,共6页
目的探讨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复合伤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9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7例小腿严重复合伤造成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6~54岁,平均30.6岁.因局部皮瓣... 目的探讨长段血管移植在游离组织瓣修复小腿严重复合伤中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7月至2019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7例小腿严重复合伤造成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16~54岁,平均30.6岁.因局部皮瓣无法满足创面修复要求且小腿严重损伤无法提供受区血管,故使用健侧下肢大隐静脉游离移植,延长游离组织瓣(背阔肌肌皮瓣或股前外侧皮瓣)的血管蒂长度.延长动脉时,游离大隐静脉远心端与受区股浅动脉行端侧吻合,近心端与组织瓣的动脉行端端吻合;延长静脉时,游离的大隐静脉远、近心端分别与组织瓣的静脉及受区大隐静脉行端端吻合.结果 27例患者应用股前外侧皮瓣19例,背阔肌肌皮瓣8例,其中大隐静脉移植单纯修复动脉缺损21例,同时修复动脉和静脉缺损6例.修复动脉缺损的大隐静脉长度为14~43 cm,平均为24.8 cm;修复静脉缺损的大隐静脉长度为5~12 cm,平均8.6 cm.26例组织瓣完全成活,1例出现静脉危象,最终组织瓣坏死,患者自行选择截肢.皮瓣成活术后随访3~14个月,平均9个月,受区组织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患肢血运良好.供瓣区伤口完全愈合,大隐静脉供区小腿无明显水肿.结论对小腿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受区血管损伤的患者,以股浅动脉为受区血管,应用长段静脉移植联合组织瓣游离移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移植 下肢外伤 软组织缺损 游离皮瓣
原文传递
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山林 刘路 +5 位作者 童德迪 栗鹏程 武竞衡 杨勇 荣艳波 蒋协远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81-886,共6页
目的介绍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8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患者,均采用去除融合处骨质、桡骨近端截骨、肱二头肌止点重建联合肘肌... 目的介绍骨间背侧血管为蒂穿支岛状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共收治8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患者,均采用去除融合处骨质、桡骨近端截骨、肱二头肌止点重建联合肘肌+骨间背侧血管为穿支蒂的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充填进行治疗,患者男6例,女2例,平均年龄7岁(5~12岁).双侧5例(1例右侧手术,4例左侧手术),单侧3例(右侧2例,左侧1例).Cleary分型Ⅱ型1例,Ⅲ型7例.所有患儿手术侧前臂都处于不同程度的旋前位(0°~80°,平均43°).患者术后3 d开始交替佩戴旋后及旋前支具,4周后开始主、被动旋转功能锻炼及肘关节屈伸活动锻炼.于夜间隔日交替佩戴旋前、旋后支具至术后半年.结果 8例患儿均获得平均27个月随访(6~48个月).7例重建的上尺桡关节间隙清晰,未见再融合迹象;1例12岁患儿术后重建关节处部分再融合,1年后取出桡骨固定钢板,同时重新磨断骨融合处,并植入异体肌腱团.术后随访半年,重建关节间隙清晰.6例患儿术后伸指功能正常,2例术后出现伸指无力,其中1例2个月后恢复,另1例3个月后基本恢复.6例患儿术后伸肘功能正常,2例术后伸肘受限(15°和20°).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患者前臂活动度旋前平均32.5°(10°~65°),旋后平均31.9°(10°~70°).结论骨间背侧血管为穿支蒂的前臂背侧筋膜脂肪瓣充填治疗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手术方法相对简单,治疗结果满意,但存在桡神经深支损伤等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 截骨术 尺桡骨融合
原文传递
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腕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被引量:5
9
作者 郭阳 马炜 +2 位作者 童德迪 刘坤 杨辰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1-85,共5页
目的评估使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对20例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患者,通过骨科机器人技术辅助下或徒手经皮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对骨折端不... 目的评估使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我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对20例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的患者,通过骨科机器人技术辅助下或徒手经皮置入两枚空心螺钉进行内固定,对骨折端不进行植骨。所有患者至少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收集其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收集并对比术前和随访时的VAS评分、Mayo腕关节评分、握力和关节活动度等各项数据。结果受伤到手术时间平均为6.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8.55周时达到骨愈合(6~12周)。在术后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螺钉侵犯舟骨远端或舟骨结节皮质等内固定并发症出现,所有病例的VAS评分、关节活动度、Mayo评分、握力等均较术前有明显提升,所有患者均可回归受伤前正常的日常生活。结论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采用经皮双螺钉内固定不植骨技术治疗舟骨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内固定稳定性好、手术创伤小、骨折愈合迅速,可以获得更良好的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骨 骨折 延迟愈合 经皮内固定 骨科机器人辅助手术
原文传递
胫前动脉返支为蒂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Bayne-Klug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10
作者 刘畅 陈山林 +3 位作者 薛云皓 栗鹏程 童德迪 杨辰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1年第9期968-975,共8页
目的探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Ⅱ、Ⅲ型先天性桡骨... 目的探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儿童Bayne-Klug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3年2月至2018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采用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治疗的Bayne-KlugⅡ、Ⅲ型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患儿资料。患儿均分期进行手术治疗:(1)术前通过按摩以及牵引支具逐渐牵拉桡侧软组织以及腕关节,最大化桡侧间隙。(2)取同侧下肢的腓骨头,以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游离腓骨头骺骨瓣移植重建桡骨远端以及腕关节的稳定结构。(3)至少6个月后,对于BlauthⅣ型及以上拇指发育不良的患儿进行示指拇化手术。通过测量桡偏角、腓骨生长长度以及桡骨/尺骨长度比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4例男性患儿,均右侧受累,年龄16~62个月龄,平均30.5个月龄。术后随访19~78个月,平均40.5个月。3例患儿伴BlauthⅣ型或Ⅴ型拇指发育不良,于游离腓骨头骺移植术后1年左右行示指拇化术。移植骨均顺利骨性愈合;桡偏角度平均纠正24°;重建的桡骨远端均获得了一定的生长,取板时的桡骨长度较术后6周时平均增长13.2%;桡骨/尺骨长度比较术前平均改善13.3%。结论采用胫前动脉返支为蒂的腓骨头骺瓣治疗Bayne-KlugⅡ、Ⅲ型桡骨发育不良,重建桡骨远端具有纵向生长能力,可有效矫正桡偏畸形,避免畸形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桡骨发育不良 腓骨头 骨移植 胫前动脉返支
原文传递
Consecutive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opisthenar with improved donor site closure 被引量:1
11
作者 Wu Lehao tong dedi +3 位作者 Zhu Shan Zang Mengqing Tian Guanglei Chen Shanlin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4年第5期256-260,共5页
Objective:To explore a surgical model of utilizing consecutive free scapular flap and adjacent pedicled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on the dorsum of the hand while minimizing the donor sit... Objective:To explore a surgical model of utilizing consecutive free scapular flap and adjacent pedicled flap transfer for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on the dorsum of the hand while minimizing the donor site morbidity.Methods:Six patients with massive soft tissue injuries on the opisthenar and forearm were treated with free scapular flaps.Afterwards,a pedicled flap adjacent to the donor site was transferred to cover the donor site defect by direct closure.Results:All six free scapular flaps survived without signs of infection.Three adjacent pedicled flaps presented minor signs of insufficient blood flow on the distal apex,which resolved after six weeks with only conservative therapy.All the incisions healed without other complications.At six-month follow-up,the patients regained full shoulder function.Conclusion:With the assistance of an adjacent pedicled flap,the scapular flap is a highly applicable approach in repairing massive soft tissue defects in the opisthenar.It can achieve positive outcomes in both reconstructive and aesthetic a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ft tissue defect Free scapular flap Perforator flap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