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沉积环境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以沁水盆地寿阳地区太原组15^(#)煤为例
1
作者 康世龙 吕玉民 +3 位作者 王存武 王波 李卓伦 张月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6-430,共15页
煤层性质的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富集及高产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展布、煤岩煤质特征、有效盖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等,对煤层气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根据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太... 煤层性质的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富集及高产的重要因素。沉积环境控制了煤层厚度及展布、煤岩煤质特征、有效盖层厚度和岩性组合等,对煤层气富集具有重要控制作用。本研究根据钻井岩心、录井、测井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沁水盆地北部寿阳地区太原组进行了沉积环境及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并对15^(#)煤顶、底板系统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进行精细刻画,总结沉积环境对煤层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并进一步划分有利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寿阳地区太原组下部主要发育浅海陆棚—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上部主要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体系。太原组沉积时期为1个三级层序尺度的海侵—海退过程,并进一步可划分为6个四级层序(S_(1)—S_(6))。四级层序S_(1)发育潮坪—潟湖—障壁岛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潮坪、障壁岛;S_(2)发育障壁岛—潟湖—潮坪—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各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由好到差依次为潟湖(灰岩厚)、泥质陆棚、碳酸盐岩陆棚、潟湖、潮坪、障壁岛。根据S_(1)、S_(2)沉积相与15^(#)煤含气量关系,将15^(#)煤划分为Ⅰ、Ⅱ、Ⅲ类煤储集层沉积相带,Ⅰ类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有利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Ⅱ类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分布区是煤层气勘探较有利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及西部;Ⅲ类煤储集层沉积相带分布区煤层气勘探前景较差,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西北部及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寿阳地区 太原组 沉积环境 煤层甲烷 层序古地理
下载PDF
基于资源性与可压性的深部煤层气“甜点”预测
2
作者 赵志刚 朱学申 +5 位作者 王存武 祝彦贺 吕玉民 陈思路 齐宇 田永净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2-31,共10页
【目的】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获得多个大型深部煤层气藏的勘探突破,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储量转化为产量并实现高效开发尚不明确。【方法】以神府南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测试、压裂及生产动态资料,围绕深部煤层气藏资源性和可压性,开展... 【目的】我国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获得多个大型深部煤层气藏的勘探突破,然而如何有效地将储量转化为产量并实现高效开发尚不明确。【方法】以神府南区为例,综合应用地质、测试、压裂及生产动态资料,围绕深部煤层气藏资源性和可压性,开展地质−工程“双甜点”评价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成煤相带适宜,以三角洲沉积为主,8+9号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热演化程度介于0.7%~1.5%,生烃条件较好;孔−裂隙系统发育,储集空间优越,为煤层气的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煤层顶板以封盖能力较强的泥岩为主,位于地下水滞流区,使得区内煤层气具备良好的保存条件,煤层含气性好,具有游离气与吸附气共存的特征。(2)利用井震结合的地球物理技术刻画了煤层脆性、水平主应力差和煤层裂缝的分布特征,建立了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双甜点”识别指标体系,划分了3类地质−工程“甜点”区:Ⅰ类“甜点”区位于东部,Ⅱ类“甜点”区位于中西部,Ⅲ类“甜点”区位于西北部。(3)针对区内煤层埋藏深、孔渗性差、割理裂隙发育等特征,提出以“高排量大规模注入+变黏滑溜水造缝携砂+高强度加砂+全尺度裂缝支撑”为核心的体积压裂技术。压后试采评价显示Ⅰ类“甜点”区投产井上产快,峰值产量8000 m^(3)/d左右,生产稳定在7000~8000 m^(3)/d。研究成果有效指导并推动了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有利区优选与先导试验区方案实施,对该区深部煤层气的规模建产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成藏特征 资源条件 可压性 地质−工程“双甜点”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神府区块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与勘探对策
3
作者 徐长贵 季洪泉 +1 位作者 王存武 朱学申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1,共11页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以大宁−吉县区块为代表的高煤阶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已取得一定认识,但位于东缘北段的临兴−神府区块中煤阶深部煤层气勘探才刚起步,富集成藏规律认识还不够准确清晰,需要总结其富集成藏规律有效指导深部煤... 【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以大宁−吉县区块为代表的高煤阶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已取得一定认识,但位于东缘北段的临兴−神府区块中煤阶深部煤层气勘探才刚起步,富集成藏规律认识还不够准确清晰,需要总结其富集成藏规律有效指导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方法】以临兴−神府区块太原组8+9号煤为研究对象,依据煤的烃源岩−储集层双重属性,开展了源储、生烃、富集和保存控制因素及其耦合关系研究。【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研究区具有东西分带性,分为东部断阶带和西部平缓带,主体埋深超过1500 m。太原组8+9号煤层厚度大,微孔和宏孔发育,热演化程度中等、含气量整体较高,深部煤层气成藏条件优越,具备较大的资源勘探潜力。(2)研究区泥坪与分流间湾沉积微相煤层厚度大、镜质组含量高、煤层结构简单,随着热演化程度的增高,煤层含气量变大、气体中甲烷含量的占比显著增加,8+9号煤层温−压条件耦合控制的临界吸附带在1750 m左右,泥岩良好的封盖性、稳定的构造环境和封闭的水动力条件是煤层气富集的重要保障。(3)针对研究区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平缓带的煤层气富集区应加快勘探节奏,围绕探明储量区扩大勘探,同时加强该区深部煤层可压性研究,推动规模建产;断阶带的煤层气富集区应开展试采评价,加强离石走滑断裂带的压扭、张扭过渡区研究,以期获得储量发现。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临兴−神府区块中煤阶深部煤层气富集成藏规律,指导了富集区的优选,对推动该区效益勘探与规模开发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煤层气 富集规律 勘探对策 临兴−神府区块
下载PDF
基于灰色关联方法的深层煤层气井压后产能影响地质工程因素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孔祥伟 谢昕 +1 位作者 王存武 时贤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CSCD 2023年第4期433-440,共8页
煤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低压特征,实现煤层气工业开采主要依靠水力压裂等技术。沁水盆地柿庄区块目前日产量小于500 m^(3)的气井占到50%以上,气井改造后增产效果不理想,气井产能主控影响因素不清楚,直接影响气井整体产能的提升。基于煤... 煤储层具有低孔、低渗和低压特征,实现煤层气工业开采主要依靠水力压裂等技术。沁水盆地柿庄区块目前日产量小于500 m^(3)的气井占到50%以上,气井改造后增产效果不理想,气井产能主控影响因素不清楚,直接影响气井整体产能的提升。基于煤层气井压裂及产能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刻画了煤层气地质工程因素对压裂产能的影响程度,分析了气井压裂后产能主控影响因素。根据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建立产能主控因素与气井产量的关联数学模型来预测气井产能,结合气井生产数据验证了预测模型可靠性。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决策树方法,建立了已压裂井地质和工程因素对气井产能影响关系分类决策树,高含气量条件下工程因素对气井产能提升影响较小,随着含气量降低,不同工程因素对气井产能的影响程度逐渐增大,有助于优化排量、砂量及总液量等主要设计参数,丰富了煤层气压裂后产能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灰色关联方法 压裂效果 K-均值聚类算法 多参数模型
下载PDF
陆表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模式——以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地区太原组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月 祝彦贺 +7 位作者 邵龙义 王存武 朱学申 刘芬 康世龙 郑丽婧 陈思路 陈朝晖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94,I0006,共14页
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沁水盆地柿庄地区太原组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探讨薄煤层及15号厚煤层的旋回样式,研究陆表海背景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以煤层底面、古土壤层及沉积相转换面作为四级层序的界... 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分析沁水盆地柿庄地区太原组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探讨薄煤层及15号厚煤层的旋回样式,研究陆表海背景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聚煤模式。结果表明:以煤层底面、古土壤层及沉积相转换面作为四级层序的界面,以灰岩底界或障壁砂、潟湖泥岩底界为最大海泛面,将太原组分为6个四级层序,包含12个体系域;提出含煤岩系进积非对称型、进积对称型、退积非对称型、退积对称型4种旋回样式;在缓慢海平面变化中,退积对称型旋回样式形成薄煤层和厚煤层的夹矸;在快速海侵过程中,进积非对称型、进积对称型、退积非对称型厚煤层用于解释15号煤层向陆方向、中部、向海方向的旋回样式。该结果明确陆表海背景下高分辨率聚煤模式由泥炭堆积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速率决定,为相同地质背景下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表海 高分辨率 层序地层 含煤岩系 聚煤模式 沁水盆地 太原组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柿庄地区山西组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 被引量:1
6
作者 张月 祝彦贺 +4 位作者 邵龙义 王存武 朱学申 刘芬 康世龙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6-65,共10页
不同聚煤模式下控制的煤层分布规律制约着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为明确三角洲平原含煤岩系聚煤模式,选取沁水盆地柿庄地区山西组3号煤层及其下伏和上覆岩层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建立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基础上,对含煤岩系沉积相进行划分... 不同聚煤模式下控制的煤层分布规律制约着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为明确三角洲平原含煤岩系聚煤模式,选取沁水盆地柿庄地区山西组3号煤层及其下伏和上覆岩层为研究对象,在岩心观察、建立高分辨率层序格架的基础上,对含煤岩系沉积相进行划分。研究表明:①研究区山西组为三角洲平原沉积,自下而上呈现逐步海退、陆相作用增强、从北向南逐渐进积的过程。②三角洲平原中发育分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及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类型,在垂向上形成由砂岩、泥岩构成的煤层顶、底板,组成了4种类型复合砂体叠置模式。其中,分流间湾泥岩夹煤是对煤层气保存最优的叠置模式类型。③在泥炭沼泽发育过程中,初期的地势低洼处优先形成低位泥炭沼泽,但灰分产率较高,而后形成高位泥炭沼泽,形成厚煤层,灰分产率降低。泥炭沼泽发育前、发育过程及终止后三个阶段形成的空间组合共同组成了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该模式为三角洲平原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岩系 三角洲平原 聚煤模式 山西组 沁水盆地 柿庄地区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水平井产能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吕玉民 柳迎红 +4 位作者 陈桂华 王存武 朱学申 郭广山 刘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5-232,共8页
近20年来,我国煤层气产业稳步实现商业开发,但产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低效井占比大、达产率低,储产量规模与我国预期的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查明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了相适应的地质选区评价、工程工艺措施及排采管控技术。围... 近20年来,我国煤层气产业稳步实现商业开发,但产业发展瓶颈日益凸显:低效井占比大、达产率低,储产量规模与我国预期的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查明煤层气井产能影响因素,研究了相适应的地质选区评价、工程工艺措施及排采管控技术。围绕沁水盆地南部水平井大规模投产实践,在分析地质特征和气井生产动态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构造、工程因素与排采管理,探讨了影响该区煤层气水平井产能的主控因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水平井产能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煤层气水平井规模化高效开发。研究表明:受气水重力分异影响,处于构造高部位的水平井见气早、上产快,效果明显优于低部位水平井;处于低部位的上翘性水平井见气晚、产水较大、上产慢;受渗透性非均质性影响,区内水平段有效长度与峰值产量相关性较弱,但侧钻易沟通邻近水层并导致局部井眼应力集中,造成气井产水大、煤粉多等问题;排采连续性与产气存在密切关系,停排时间长、次数多引起储层压力频繁扰动,破坏储层降压持续性,进而影响产气恢复速率及整体效果;此外,排采早期降压速率过大易引起压敏和速敏效应,伤害煤储层渗透率,进而影响气藏压降漏斗扩展及整体降压范围,最终影响气水产出效果。因此,建议优化水平井井位,加大低部位水平井的排采强度;定期环空注水稀释井底煤粉,降低停泵检修频次,提高排采连续性,将排采早期压降速率合理控制在0.02 MPa/d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水平井 产能
下载PDF
基于测井信息的煤层气区块地应力预测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3
8
作者 邢力仁 柳迎红 +3 位作者 王存武 刘志强 郭广山 吕玉民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6-221,共6页
为分析A煤层气区块地应力剖面与平面分布特征,基于测井信息,建立了A区块地应力预测模型。依据地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渗透率的平面差异性。结果表明,A区块中部,3号煤层埋深适中,最小水平主应力在12 MPa以下,煤储层地应力状... 为分析A煤层气区块地应力剖面与平面分布特征,基于测井信息,建立了A区块地应力预测模型。依据地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了渗透率的平面差异性。结果表明,A区块中部,3号煤层埋深适中,最小水平主应力在12 MPa以下,煤储层地应力状态主要表现为σ_v>σ_H>σ_h(垂直主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埋深处于740~1 100 m时,最小水平主应力为12~22 MPa,煤储层地应力状态表现为σ_H≥σ_v。在侧压系数小于1.0的区域,煤层埋藏较浅,垂直主应力占主导地位,平均产气量在500 m^3/d以上的井位占比为64.2%。渗透率随最小水平主应力的增加呈指数降低的趋势,区块中部煤层渗透率最高可达0.2×10^(-3)μm^2以上,平均产气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信息 地应力 深度转换 侧压系数 渗透率
下载PDF
基于煤层“三结构”的煤岩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郭广山 柳迎红 +3 位作者 王存武 吕玉民 朱学 申韩刚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41,共7页
为解决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煤岩品质评价问题,梳理出煤岩品质评价关键要素为“三结构”即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和宏观煤岩类型结构。以沁水盆地SZB区块3号煤层为例,依托27口煤层气参数井煤岩描述和常规测井资料,分别建立了基于测井响应... 为解决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煤岩品质评价问题,梳理出煤岩品质评价关键要素为“三结构”即煤层结构、煤体结构和宏观煤岩类型结构。以沁水盆地SZB区块3号煤层为例,依托27口煤层气参数井煤岩描述和常规测井资料,分别建立了基于测井响应的煤岩“三结构”定量表征方法,形成了一套煤岩品质定量化评价体系。依据煤岩品质评价结果,研究区以Ⅰ类优质煤岩和Ⅱ类良好煤岩为主,主要特征表现为夹矸不发育或者发育较薄,以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煤为主,光亮煤和半亮煤发育,平面上主要发育在研究区东部和中部;Ⅲ类较差煤岩主要发育在研究区西部。该评价方法不仅可应用于煤层气优质储量和可采性评估,还可以用于指导煤层气井位部署、射孔选层以及排采制度制定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结构 煤体结构 宏观煤岩类型结构 煤岩品质 SZB区块
下载PDF
Diagenesis and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 the Marine Carbonate Formation,Northeastern Sichuan:A Case Study of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被引量:2
10
作者 DU Chunguo wang Jianjun +2 位作者 ZOU Huayao ZHU Yangming wang cunw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6期1173-1181,共9页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g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Pu... Based on the technology of balanced cross-section and physical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ssociated with natural gas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 analyses, core and thin section observations, it has been proven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diagenesis and restructuring since the Late Indo-Chinese epoch. One is the fluid transfer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c movement and the other is geochemical reconstruction controlled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The middle Yanshan epoch was the main period that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experience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 of TSR. TSR can recreate the fluid in the gas reservoir, which makes the gas drying index higher and carbon isotope heavier because C2+ (ethane and heavy hydrocarbon) and 12C (carbon 12 isotope) is first consumed relative to CH4 and 13C (carbon 13 isotope). However,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fluid regarding TSR (hydrocarbon, sulfureted hydrogen (H2S), and water) and reservoir rock results in reservoir rock erosion and anhydrite alteration, which increases porosity in reservoir, thereby improving 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uperimposed by later tectonic movement, the fluid in Puguang reservoir has twice experienced adjustment, one in the late Yanshan epoch to the early Himalayan epoch and the other time in late Himalayan epoch, after which Puguang gas reservoir is finally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agenesis and restructuring mechanism marine carbonate formation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Puguang gas reservoir
下载PDF
开发中后期煤层含气量反算技术及其在储量复算中的应用——以沁水盆地潘庄气田3号煤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永净 吕玉民 +4 位作者 王存武 朱学申 郭广山 杜希瑶 赖文奇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116,共7页
煤层气田勘探阶段测试含气量的参数井较少,对区域的代表性和控制性相对较差,导致储量估算时煤层含气量预测可能存在偏差。以开发中后期的沁水盆地潘庄煤层气田为例,提出了利用开发井进行煤层含气量反算的新方法。以Langmuir等温吸附理... 煤层气田勘探阶段测试含气量的参数井较少,对区域的代表性和控制性相对较差,导致储量估算时煤层含气量预测可能存在偏差。以开发中后期的沁水盆地潘庄煤层气田为例,提出了利用开发井进行煤层含气量反算的新方法。以Langmuir等温吸附理论为基础,在充分论证兰氏体积、兰氏压力和临界解吸压力取值的基础上,根据27口煤层参数井等温吸附特征及300余口开发井动态资料,对煤层原始含气量进行了反算。结果表明,潘庄煤层气田3号煤层含气量在19~30 m^(3)/t,平均含气量23.3 m^(3)/t,相较提储时平均18 m^(3)/t提高了29.6%。结合开发中后期取心测试含气量资料,利用数值模拟法对此次含气量反算结果进行了验证,误差在7.2%以内。本文研究为老气田煤层气储量复算提供了新思路,适用于参数井较少、煤岩等温吸附测试符合兰氏方程且气井产能认识清晰,处于开发中后期的煤层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潘庄煤层气田 3号煤层 含气量反算 LANGMUIR方程 储量
下载PDF
焦作区块二_1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勘探实践
12
作者 赖文奇 王存武 +2 位作者 陈思路 刘芬 田永净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69,共10页
河南焦作煤层气区块山西组二1煤储层厚度大且含气量高,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层气勘探效果不佳。2022年西部斜坡带和中部鼻状构造带缓坡参数井均取得产量突破。针对构造与沉积特征、煤储层含气特征、煤体结构及渗透率规律这三方面,通过断... 河南焦作煤层气区块山西组二1煤储层厚度大且含气量高,煤层气资源丰富,但煤层气勘探效果不佳。2022年西部斜坡带和中部鼻状构造带缓坡参数井均取得产量突破。针对构造与沉积特征、煤储层含气特征、煤体结构及渗透率规律这三方面,通过断裂与构造刻画、煤层气勘探有利区分割机制和产气归因性分析等研究,取得了新认识。研究认为:①多期次构造演化形成阶梯状断块分布的构造形态,导致煤层埋藏深度存在较大差异;②受构造强烈挤压、揉搓形成的构造煤储层是煤层气井产气效果不佳的重要不利因素;③在断裂构造弱影响区优选含气条件与煤体结构双优储层,有利于确保增产改造效果从而实现气井高产。新参数井的钻探成功,实现了焦作区块中深煤层勘探领域性突破,对盘活焦作区块以及后期滚动勘探提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作区块 煤储层 煤层气 煤体结构 二1煤
下载PDF
Process and mechanism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in Puguang Gas Field,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6
13
作者 DU ChunGuo HAO Fang +3 位作者 ZOU HuaYao ZHU YangMing CAI XunYu wang cunwu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9期1400-1411,共12页
With the discoveries of a series of large gas fields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Basin, such as Puguang and Longgang gas field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gas reservoir containing high H2S in the ancient marine c... With the discoveries of a series of large gas fields in the northeast of Sichuan Basin, such as Puguang and Longgang gas field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gas reservoir containing high H2S in the ancient marine carbonate formation in superposition-basin becomes a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petroleum geology. Based on the structure invers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geochemical research, we show at least two intervals of fluid transfer in Puguang paleo-oil reservoir, one in the forepart of late Indo-Chinese epoch to early Yanshan epoch and the other in the metaphase of early Yanshan epoch.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occurred at Puguang structure through Puguang-Dongyuezhai faults and dolomite beds in reef and shoal facies in Changxing Formation (P2ch) - Feixianguan Formation (T1f)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directions along three main migration pathways, to form Puguang paleo-oil reservoir. Since crude oil is pyrolysised in the early stage of middle Yanshan epoch, Puguang gas reservoir has experienced fluid adjusting process controlled by tectonic movement and geochemical reconstruction process controlled by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Middle Yan-shan epoch is the main period during which the Puguang gas reservoir experienced the geochemical reaction of TSR. On one hand, TSR can recreate the fluid in gas reservoir, which makes the gas drying index larger and carbon isotope heavi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ciprocity between fluid regarding TSR (hydrocarbon, H2S, and water) and reservoir rock induces erosion of the reservoir rocks and anhydrite alteration, which improves reservoir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uperimposed by later tectonic movement, the fluid in Puguang reservoir has twice experienced adjustment, one in the late Yanshan epoch to the early Himalayan epoch and the other time in late Himalayan epoch, after which Puguang gas reservoir is finally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in DOMINANCE migration pathways oil and gas adjustment and RECONSTRUCTION process 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 NORTHEAST SICHUAN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