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作为一项人文使命 被引量:11
1
作者 万俊人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5,112,共5页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为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人学事业,在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生产和科学技术活动中,教育和医学是两门最为特殊的学科知识或科学技术活动,直接关乎我们人自身:医学关乎我们的身体健康;教育关乎我们的心智健全。从人文的视角看,教育是转化人之心灵或灵魂的启蒙之光。从现代性视角看,现代教育把知识传授和知识技能的竞赛当成了教育的唯一使命和最高目标,忘却了它必须承诺的"传道""解惑"使命,更难以承诺它"转化(人的)心灵"的根本使命。从现时代中国现实看,当代中国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第一,教育公平的缺失;第二,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育偏颇或者"教育的单面性";第三,学生与教师、学校与家庭、教育与社会等诸种关系的紧张和扭曲;第四,教师、学校和整个教育使命的"失真"等。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也需要回归。作为教育者或教育家,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教育之本在人,在人心,在人文之道,即:使人脱离愚昧和野蛮,走向文明和高雅,点亮人心,转化灵魂,成就人格的卓越和人的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人文 现代教育 中国教育
下载PDF
现代互文化中的中国之哲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万俊人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9-25,165,共8页
能否且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品位的中国学术研究范式?这一问题之所以再一次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置性问题,我想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可称之为文化学术史的因素,其二则是中国社会与中国学术的当代处境。前者实际上可以追索到“五四”前... 能否且如何建立具有独立品位的中国学术研究范式?这一问题之所以再一次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前置性问题,我想至少与两个因素有关:其一可称之为文化学术史的因素,其二则是中国社会与中国学术的当代处境。前者实际上可以追索到“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国门被迫洞开后,激进的“拿来主义”与消极的文化保守主义之争随之而起,中国学术究竟向何处去成为一个必须直面的大问题:是以“拿来主义”的方式全盘拷贝西方现代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保守主义 现代知识体系 “五四”前 拿来主义 学术史 中国学术界 新文化运动
下载PDF
志愿者服务的伦理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志愿服务伦理学》小序 被引量:2
3
作者 万俊人 《云梦学刊》 2023年第2期81-83,共3页
在我极为有限的对应用伦理学的了解中,“志愿者”(the volunteers)是一个特殊的伦理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不仅仅拥有鲜明的伦理志愿一一即立志自愿奉献他们的时间、物力、精力和心力,而且这一志愿还具有两个伦理特征:其一是不求任何... 在我极为有限的对应用伦理学的了解中,“志愿者”(the volunteers)是一个特殊的伦理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不仅仅拥有鲜明的伦理志愿一一即立志自愿奉献他们的时间、物力、精力和心力,而且这一志愿还具有两个伦理特征:其一是不求任何回报,即无条件地付出和奉献,只是出于关心和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们。用康德的伦理学术语来说,志愿者的服务伦理是纯动机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志愿者服务 伦理意义 伦理特征 动机论 志愿服务 服务伦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平等如何可能——辛迪《有限与超越——人的二重限制及其平等》序
4
作者 万俊人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我想首先声明,这是一篇借“序言”之名同所序之书的作者共同讨论平等问题的学术小文,尽管还比较简略和初步,但其“问题意识”和主题讨论却是明确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平等问题之难毫无疑问,自由与平等始终是政治哲学的两个核心主题,... 我想首先声明,这是一篇借“序言”之名同所序之书的作者共同讨论平等问题的学术小文,尽管还比较简略和初步,但其“问题意识”和主题讨论却是明确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平等问题之难毫无疑问,自由与平等始终是政治哲学的两个核心主题,而且几乎始终纠结于现代政治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运思论理的中枢神经,即便是像罗尔斯这样地位显赫的政治哲学家竭力将正义主题化为政治哲学和政治伦理的“核心理念”,但究其理论内容,也仍然难以超脱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讨论 自由与平等 政治哲学家 政治思想家 核心主题 哲学和政治 中枢神经 罗尔斯
下载PDF
Chinese Dream and the World's Dream
5
作者 wan junren 《文化发展论丛》 2013年第3期32-34,共3页
关键词 CHINESE World's DREAM CHINESE World's DREAM
下载PDF
相契之道:“第二个结合”的哲学理解
6
作者 万俊人 《哲学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0,123,共7页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理论课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多维视角给予深入研究。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标志性的重大理论课题,需要我们从历史哲学、文化哲学和政治哲学的多维视角给予深入研究。认识和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特质及其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内在精神品质的相与相契之道,是充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前提条件,从中既可发现二者之间相互结合的潜能或可能,也可发现它们之间相生相长的动力和前景。反思五四运动以来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并借镜比照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降从自我否证进至自我辩证、乃至自我证成的西方文化现代化历程,应当可以为“第二个结合”提供十分有益的历史文化哲学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契之道 文化互鉴
原文传递
现代性的多元镜鉴 被引量:40
7
作者 万俊人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20,204,共18页
现代性的多元镜鉴是在确认西方现代文明之在先性的同时,提出并论证现代文明及其“现代性”本身的多元生成之可能。通过审察在先的西方现代性生成和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内在张力和当代困境,揭示现代性的基本机理和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进路... 现代性的多元镜鉴是在确认西方现代文明之在先性的同时,提出并论证现代文明及其“现代性”本身的多元生成之可能。通过审察在先的西方现代性生成和演进过程的复杂性、内在张力和当代困境,揭示现代性的基本机理和现代性的多种可能性进路,亦即“西方现代性”之外的另外一种或多种现代性的可能路径,比如中国现代性及其现实可能。经济全球化是实现人类社会“现代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其必由之路,任何“逆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主张和行为,都会妨碍甚至中断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性”理想目标的进程。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迄今为止寻求并切近人类“现代性”理想更适合也更具解释力的导向性理念,在理论解释力和彻底性上优于既有的诸如“普世主义”“普遍主义”“世界主义”和“全球主义”,是当代中国对人类现代性的最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文明 西方现代性 反全球化 世界主义 逆全球化 全球主义 中国现代性 普世主义
原文传递
所谓政治哲学 被引量:1
8
作者 万俊人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CSSCI 2022年第4期27-41,155,156,共17页
政治哲学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秩序及其基本意义,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之基本主题与价值的哲学研究。通过反思中西政治哲学传统的不同路径,探明政治主题进入哲学反思的四条可能性进路:重建政治形上学理论向度、确立并坚持哲学之独立的批判性... 政治哲学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秩序及其基本意义,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之基本主题与价值的哲学研究。通过反思中西政治哲学传统的不同路径,探明政治主题进入哲学反思的四条可能性进路:重建政治形上学理论向度、确立并坚持哲学之独立的批判性反思立场、开放的理论体系建构方式和实现政治哲学与相关友邻学科的交互攀援,以寻求政治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政治哲学的根本问题是公民(人民)基本权利与公共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何厘清、坚持并维护公民(人民)基本权利之于公共政治权力的价值优先性和根本目的性,才是政治哲学的根本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哲学 秩序 权利 权力
原文传递
Contrasting Confucian Virtue Ethics and Maclntyre's Aristotelian Virtue Theory 被引量:1
9
作者 wan junre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年第2期37-57,共21页
在一篇关于“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会话”的文章中,麦金泰尔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阐释”。本文则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做儒家式的阐... 在一篇关于“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者关于美德的会话”的文章中,麦金泰尔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了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阐释”。本文则力图提供一种儒家的美德伦理阐释,而非对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美德理论做儒家式的阐释(与麦金泰尔的做法相对),并由此尝试对“儒家与亚里士多德美德理论之间的问题”做出一种儒家式的回答。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个人与人伦:美德主体的概念视差;“成就”与“成人”:美德评价的标准视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亚里士多德主义 美德伦理 麦金泰尔 个人 人伦 美德主体 概念视差 美德评价 标准视差 “成就” “成人”
原文传递
The Philosophical Wisdom and Action Implications of “Beautiful China” 被引量:1
10
作者 wan junre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3年第4期143-153,共11页
On planet earth, the only place so far known that is suited to human life, human beings are the life form with the greatest vitality and ability. Our attitudes and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should not stop at ... On planet earth, the only place so far known that is suited to human life, human beings are the life form with the greatest vitality and ability. Our attitudes and concepts in relation to the world should not stop at understanding and changing it; rather, they should be sublated into a new worldview through which we can 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 and rationally improve the world. Only on the basis of this new worldview can we find a new focus and a new set of values, a new way of living and acting. "Beautiful China," as a literary metaphor for the goal of construct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vidly and fully expresses a completely new vision for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social scheme that needs to be based on clear, comprehensive, long-term and scientific ecological values, guided by ideas and regulated by institutions. It calls for the conscious action of all members of socie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autiful China literary metaphor values of eco-civilization social action
原文传递
The Multiple Images of Modernity
11
作者 wan junren 黄德远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2年第4期4-23,共20页
The multiple images of modernity are used here to put forward and corroborat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genesis of multiple modern civilizations and their very modernity while confirming the prior existence of modern Wes... The multiple images of modernity are used here to put forward and corroborat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genesis of multiple modern civilizations and their very modernity while confirming the prior existence of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 In examining the complexity, inner tensions and contemporary predicaments appearing i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earlier Western modernity, this paper reveals the basic mechanisms of modernity and the various possible approaches to it, that is,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more possibilities for modernity other than the Western on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first step and the only pathway towards the modernity goals of human society, and any deglobalization or antiglobalization will hinder or check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owards the ideal goal of modernity. History and the real-world economy demonstrate that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so far a more suitable and more explanatory guiding concept for seeking and approaching the human ideal of modernity;it surpasses existing concepts such as “ecumenicalism,” “cosmopolitanism,” and “globalism,” and is the latest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ity of human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ity multiple images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