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relationship and genetic mechanisms of shelf-edge delta and deep-water fan source-to-sink:A case study in Paleogene Zhuhai Formation in south subsag of Baiyun Sag,Pearl River Mouth Basin,China
1
作者 TANG Wu XIE Xiaojun +5 位作者 xiong lianqiao GUO Shuai XU Min XU Enze BAI Haiqiang LIU Zi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589-603,共15页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lf-edge deltas and deep-water fan sand bodies is a hot and cutting-edg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y and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newly acquired high...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lf-edge deltas and deep-water fan sand bodies is a hot and cutting-edg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sedimentology and deep-water oil and gas exploration.Based on the newly acquired high-resolution 3D seismic,logging and core data of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this paper dissected the shelf-edge delta to deep-water fan(SEDDF)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Oligocene Zhuhai Formation of Paleogene in south subsag of Baiyun Sag,and revealed the complex coupling relationship from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to deep-water fan sedimentation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s.The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the fourth to first members of the Zhuhai Formation,the scale of the SEDDF depositional system in the study area showed a pattern of first increasing and then decreasing,with deep-water fan developed in the third to first members and the largest plane distribution scale developed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second member.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SEDDF depositional system along the source direction,three types of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re divided,namely,deltas that are linked downdip to fans,deltas that lack downdip fans and fans that lack updip coeval deltas,with different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echanisms.(1)Deltas that are linked downdip to fa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elf-edge deltas in the shelf area and deep-water fans in the downdip slope area,and the strong source supply and relative sea level decline are the two key factors which control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type of source-to-sink(S2S).The development of channel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edg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S2S system even with weak source supply and high sea level.(2)Deltas that lack downdip fan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elf edge deltas in shelf area,while deep water fans are not developed in the downdip slope area.The lack of“sources”and“channels”,and fluid transformation are th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his type of S2S system.(3)Fans that lack updip coeval delta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ep-water fans in continental slope area and the absence of updip coeval shelf edge deltas,which is jointly controlled by the coupling of fluid transformation at the shelf edge and the“channels”in the continental slope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f-edge delta deep-water fan source-to-sink system Paleogene Zhuhai Formation Baiyun Sag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源汇耦合关系及成因机制——以珠江口盆地白云南洼古近系珠海组为例
2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5 位作者 熊连桥 郭帅 徐敏 徐恩泽 白海强 刘子玉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525,共13页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 基于珠江口盆地新采集处理的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和岩心资料,精细解剖白云南洼古近系渐新统珠海组陆架边缘三角洲-深水扇(简称“洲-扇”),以揭示陆架边缘到深水扇沉积复杂的耦合关系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珠海组四段—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洲-扇”沉积体系规模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珠海组三段—一段沉积早期深水扇发育,珠海组二段沉积晚期平面分布规模最大。依据顺物源方向洲-扇发育程度的不同,划分出“有洲有扇、有洲无扇、无洲有扇”3种不同类型的洲-扇耦合关系。(1)“有洲有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深水扇发育,强物源供给和相对海平面下降是主控该类型洲-扇系统发育的两大关键因素,而陆架边缘水道的发育有利于在弱物源供给及相对海平面上升时期仍能形成该类型源汇系统。(2)“有洲无扇”型的陆架区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其下倾方向的陆坡区却不发育深水扇,缺“源”、少“渠”和流体改造是形成该类型的3大主要原因。(3)“无洲有扇”型的陆坡区发育深水扇,但溯源其上倾方向陆架区不发育陆架边缘三角洲,陆架边缘的流体改造和陆坡区渠道通畅(水道发育)两者相互耦合共同控制其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架边缘三角洲 深水扇 源汇系统 古近系珠海组 白云凹陷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深层源汇系统特征及富砂性预测: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
3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3 位作者 熊连桥 曾清波 刘子玉 徐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3-133,共11页
针对琼东南盆地深层古近系扇体分布规律以及富砂性认识不清的问题,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在源汇系统耦合分析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岩石学、锆石定年及平衡剖面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和古地貌刻画搬运通道类型及... 针对琼东南盆地深层古近系扇体分布规律以及富砂性认识不清的问题,以松南低凸起中段陵三段为例,在源汇系统耦合分析思想的指导下,基于岩石学、锆石定年及平衡剖面确定物源体系及其演化;利用精细三维地震解释和古地貌刻画搬运通道类型及分布;通过井-震结合厘定沉积体系类型及分布规律;最后,利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开展沉积体系富砂性预测。研究表明:松南低凸起为继承性古隆起,主要岩石类型为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含少量花岗闪长岩,基底年龄主要为239~250 Ma。陵水组三段沉积时期,松南低凸起中段发育一个东陡西缓的剥蚀区,面积约186 km^(2)。以分水岭为界,向西供源区面积约141 km^(2),并可进一步划分出3个次级汇水单元,发育3条自东向西发育的大型古断槽,断槽平均宽度2.88~3.23 km,平均深度0.25~0.5 km,宽深比6.4~10.3,是沉积物输送的良好通道;并在三个断槽之下识别出3个三角洲,地震剖面上顺物源方向见明显前积反射结构,垂直物源方向呈透镜状反射。此外,基于与已钻井区地震相特征类比,并结合波阻抗反演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综合预测研究区陵水组三段发育富砂三角洲,可形成良好储层,并可作为深部潜山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砂体预测 陵水组 松南低凸起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沙海域北康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前景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武 谢晓军 +3 位作者 赵志刚 熊连桥 白海强 刘子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5,共9页
北康盆地是南沙海域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力地区之一。针对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对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该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始新统—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和和海相泥岩是盆... 北康盆地是南沙海域深水油气勘探的潜力地区之一。针对该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不清的问题,利用地震和钻测井资料,对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开展了综合分析,并探讨了该盆地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认为:①始新统—渐新统海陆过渡相和和海相泥岩是盆地主力烃源岩,渐新统—下中新统三角洲和滨浅海相砂岩、中新统碳酸盐岩及上中新统—上新统的深海浊积砂岩是主力储层;②盆地主要发育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构造-岩性复合圈闭3种圈闭类型,长期活动的断层沟通了深部的烃源岩和浅层的圈闭,具有良好的生—运—聚匹配关系;③盆地中部和东南部断拗期发育的碎屑岩构造圈闭可作为首选勘探目标,盆地中部和南部古隆起之上生物礁或碳酸盐岩台地形成的地层圈闭具有良好的勘探潜力,而发育于盆地西部陆坡区由浊积砂体所形成的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可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本次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北康盆地的资源潜力和勘探方向,可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沙海域 北康盆地 深水勘探 油气地质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浊积扇分类及其勘探意义
5
作者 李建平 熊连桥 +2 位作者 黄琪斐 徐微 李祥权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共12页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浊积扇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浊积扇类型与储层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地貌、同生断裂组合等因素,将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浊积扇分为陆棚扇、斜坡扇和盆底扇三大类。高位域主要在陆棚... 琼东南盆地中新统梅山组浊积扇是南海北部天然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浊积扇类型与储层发育程度密切相关。根据海平面变化、海底地形地貌、同生断裂组合等因素,将琼东南盆地梅山组浊积扇分为陆棚扇、斜坡扇和盆底扇三大类。高位域主要在陆棚或陆棚边缘沉积陆棚扇,低位域晚期主要在陆坡区沉积斜坡扇,盆底扇发育于低位域早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阶盆底扇、断控缓坡末阶盆底扇、断控陡坡根部盆底扇、朵状盆底扇、峡谷切割盆底扇、局限盆底扇。浊积扇类型和物源体系是影响储层物性的重要控制因素。断阶盆底扇、峡谷切割盆底扇和朵状盆底扇储层发育,是重要勘探目标。断控陡坡根部盆底扇、陆棚扇、斜坡扇沉积分异较差,泥质含量高,勘探风险相对较大。断控缓坡末阶盆底扇和局限盆底扇颗粒细、泥质含量高,是勘探需要规避的类型。琼东南盆地西段乐东-陵水区物源供应充足,各类扇体储层发育,而中段宝岛区及长昌区距物源区较远且供应不足,碎屑颗粒细、泥质含量高,好一优质储层欠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积扇 盆底扇 优质储层 梅山组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后撤式逆冲推覆断层成因机制及物理模拟——以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百断裂带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熊连桥 于福生 +3 位作者 姚根顺 倪超 安原 李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11-1021,共11页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的克-百断裂带,晚二叠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后撤式逆冲断层。长期以来,关于克-百断裂带高角度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后撤式逆冲断层的物理模拟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论文通过地震解释研究了克-百... 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段的克-百断裂带,晚二叠世以来发育了一系列后撤式逆冲断层。长期以来,关于克-百断裂带高角度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一直处于争论当中,后撤式逆冲断层的物理模拟在国内尚未见文献报道。论文通过地震解释研究了克-百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应用断层"活动性系数"理论,半定量地描述了挤压条件下断层"活动性系数"、摩擦系数与断层倾角之间的关系,证明了挤压条件下也能形成高角度逆断层;结合"造山楔"理论解释了后撤式逆冲断层的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是印支期、燕山期持续挤压和扎伊尔山隆升效应综合作用的产物:挤压过程中发生"泊松效应",随着断层倾角增大,断层面上的正压力迅速增大、"活动性系数"降低,当倾角增大到一个临界值后断层停止活动,形成高角度的逆断层;同时扎伊尔山隆升造成挤压应力上移,为断层的后撤奠定了基础。最后利用砂箱物理实验模拟了克-百断裂带后撤式逆冲断层的形成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冲断层 成因机制 物理模拟 后撤式 克-百断裂带
下载PDF
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类型、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1
7
作者 熊绍云 周刚 +4 位作者 郝毅 熊连桥 李文正 姚倩颖 张建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899-3914,共16页
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和裂缝两类。为弄清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成因、孔洞充填期次及演化,首先,通过对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层序关系的分析,结合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与围岩白云石化的先后顺... 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和裂缝两类。为弄清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成因、孔洞充填期次及演化,首先,通过对孔洞型白云岩储层发育规律与沉积相、层序关系的分析,结合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与围岩白云石化的先后顺序,认为川西地区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孔洞为相控准同生岩溶形成;针对孔洞内不同期次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同位素、激光原位U-Pb同位素定年、锶同位素、稀土元素等分析,认为孔洞内胶结物形成于封闭的成岩环境,成岩流体为受下伏碎屑岩地层水加入改造的中泥盆世海水。观雾山组白云岩储层储集空间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沉积期-白云石化之前的孔洞及裂缝形成阶段、白云石化期间的围岩白云石化及第一期白云石胶结物形成阶段和中—深埋藏成岩期的孔隙定型阶段,其中中—深埋藏阶段是孔隙减少的主要阶段,造成约25%的孔隙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中泥盆统 观雾山组 储集空间 孔洞形成及演化
下载PDF
川西中泥盆统观雾山组沉积演化及其对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熊绍云 郝毅 +4 位作者 熊连桥 周刚 李文正 姚倩颖 张建勇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92,共12页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及相序等的详细分析,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可识别出6类沉积相,由西往东依次为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局限台地相及潮坪相。川西北地区沉积相分布明显受泥盆纪同沉... 通过对野外露头和钻井资料的岩性特征、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及相序等的详细分析,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可识别出6类沉积相,由西往东依次为盆地-斜坡相、台地边缘相、开阔-局限台地相及潮坪相。川西北地区沉积相分布明显受泥盆纪同沉积断层控制,具有由西往东迁移的特征,同时台地边缘具有由礁向滩演化的特征;受古岛遮挡影响,川西南地区沉积相分布与演化具有受同沉积断层及障壁岛双重控制的特征。沉积作用对观雾山组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控制明显,主要表现在沉积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的储层类型及原生孔隙发育程度,受沉积旋回控制的相控准同生溶蚀改善了原生孔隙,受沉积演化控制的相分布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平面展布特征及有利储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相 沉积演化 准同生溶蚀 白云岩储层 观雾山组 中泥盆统 川西地区
下载PDF
加拿大Alberta盆地下白垩统油砂沉积特征分析及隔夹层识别 被引量:7
9
作者 李建平 熊连桥 +1 位作者 黄涛 刘子玉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0-41,共12页
加拿大Alberta盆地下白垩统油砂储量巨大,但基于泥质含量对油砂开展的沉积相划分不能准确预测储层与隔夹层分布,难以指导油田开发。本文以多口取心井岩心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下白垩统油砂的沉积特征和隔夹层类型进行了研究... 加拿大Alberta盆地下白垩统油砂储量巨大,但基于泥质含量对油砂开展的沉积相划分不能准确预测储层与隔夹层分布,难以指导油田开发。本文以多口取心井岩心描述为基础,结合测井资料,对研究区下白垩统油砂的沉积特征和隔夹层类型进行了研究,将油砂层段划分为潟湖、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和正常海相等4种沉积相,进一步划分为8种沉积亚相、20余种沉积微相,并对每种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孔隙性及含油性进行了精细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潟湖内可形成滩坝砂岩-泥岩储盖组合,砂岩内基本无隔夹层;在潮汐影响的曲流河、潮坪及海相泥岩储盖组合中,曲流砂坝、低潮砂岩、潮道砂岩为主要储层,可以识别出3类8种隔夹层,即强隔层(包括弱改造河漫、河道侧翼、高潮泥岩)、弱隔层(包括中改造河漫、中潮层理状砂岩)和夹层(包括强改造河漫、曲流砂坝中的泥砾、滞留沉积体)。通过测井曲线上不同沉积相带及隔夹层类型的识别,可为研究区无取心井的测井曲线沉积微相分析奠定基础,据此建立的沉积模式对于指导油田开发、提高储层与隔夹层预测精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berta盆地 下白垩统 油砂 沉积特征 沉积微相 隔夹层 测井识别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及沉积模式——以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6
10
作者 熊连桥 李建平 +3 位作者 谢晓军 蔡露露 廖计华 许晓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7-780,共14页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 巴西大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资源丰富,但是硅化碳酸盐岩的出现不仅使原始碳酸盐岩沉积微相类型和沉积模式有待系统研究,还给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带来了挑战。基于古地貌、壁芯薄片、测井响应等数据,分析了坎波斯盆地东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原始沉积的古水介质、湖平面变化及沉积微相,厘清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主控因素,建立起相应的沉积模式。借助Fischer曲线可将硅化碳酸盐岩发育段划分为一个可容空间由大减小再增大的三级旋回,湖平面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湖盆中央古隆起周缘类似远端变陡缓坡,发育了灰泥坪、藻礁、颗粒滩、滩前前积体和滑塌体等5种沉积微相;古地貌决定了藻礁和颗粒滩发育在构造高部位的相对深水区,同时受湖平面变化而发生垂向互层叠置;该段碳酸盐岩沉积时期,湖平面至少出现过两次下降、三次上升,可以划分为高位湖退、低位湖退、低位湖侵、高位湖侵四个演化阶段。研究成果为湖相碳酸盐岩硅化成因分析、硅化作用过程研究及硅化碳酸盐岩中有利储层的寻找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scher曲线 湖相碳酸盐岩 硅化作用 沉积微相 沉积模式 下白垩统 坎波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平衡剖面对断裂带地层展布恢复的方法——以川西地区中泥盆统观雾山组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熊连桥 姚根顺 +2 位作者 熊绍云 沈安江 郝毅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79-1093,共15页
近年来,川西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油气勘探获得突破,但对观雾山组展布特征仍然认识不清,导致岩相古地理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为厘清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分布特征,作者基于平衡剖面技术,建立了恢复挤压断裂带内任一露头点... 近年来,川西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油气勘探获得突破,但对观雾山组展布特征仍然认识不清,导致岩相古地理研究尚处于定性分析阶段。为厘清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分布特征,作者基于平衡剖面技术,建立了恢复挤压断裂带内任一露头点挤压之前所处位置的方法。文章首先定量恢复了龙门山断裂带北、中、南三段剖面;利用恢复剖面,建立了野外露头点(或参考点)现今位置与其在观雾山期所处位置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该函数关系,对龙门山断裂带内38个参考点的初始位置进行了恢复,并编制出观雾山组地层厚度分布图及岩相分布图。研究发现,龙门山断裂带总体推覆距离在40km左右;观雾山组沉积期间,川西龙门山地区彭灌古岛与都江堰之间可能存在一个厚度中心,地层总体呈西厚东薄、南厚北薄的分布格局;彭灌古岛西侧至桂溪-沙窝子一带观雾山组沉积厚度较大,可能与其位于碳酸盐台地边缘有关。对龙门山地区泥盆系观雾山组的平面展布恢复,可为观雾山期岩相古地理重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地区 平衡剖面 函数关系 地层分布 泥盆系 观雾山组
下载PDF
中国近海深层碎屑岩储层综合预测技术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谢晓军 蔡露露 +2 位作者 熊连桥 张春宇 陈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3,共13页
中国近海盆地深层构造复杂、储层埋藏深、相带变化快,钻井少、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储层预测难度大,储层预测结果准确度已成为制约中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近海深层储层预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琼东南盆... 中国近海盆地深层构造复杂、储层埋藏深、相带变化快,钻井少、地震资料成像品质差,储层预测难度大,储层预测结果准确度已成为制约中国近海盆地古近系深层碎屑岩储层勘探的关键。本文针对中国近海深层储层预测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琼东南盆地、开平凹陷、莺歌海盆地和西湖凹陷等区域为例,提出了从地震资料预处理、层序地层分析,到储层预测和储层微观表征的系统分析预测技术,有效预测了上述区域的深层储层空间展布和微观特征,支持了中国近海多个领域性目标的综合研究和含气构造再评价工作。该技术组合对中国近海盆地深部碎屑岩储层综合预测具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海 深层 碎屑岩 储层 预测技术
下载PDF
Distribution Predic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in the Kaiping Sag,Pearl Mouth Basin 被引量:2
13
作者 xiong lianqiao XIE Xiaojun +5 位作者 ZHAO Zhao ZHANG Chunyu WANG Long LIAO Jihua CAI Lulu XU 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48-258,共11页
Oil and gas shows are rich in drilling wells in Kaiping sag,however,large oilfield was still not found in this area.For a long time,it is thought that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 Oil and gas shows are rich in drilling wells in Kaiping sag,however,large oilfield was still not found in this area.For a long time,it is thought that source rocks were developed in the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while there is no source rocks that in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have been found in well.Thickness of Wenchang Formation is big and reservoirs with good properties could be found in this formation.Distribution and scale of source rock are significant for further direction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istribu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s the base for source rock research.Based on the sedimentary background,fault activity rate,seismic response features,and seismic attributes were analyzed.No limi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and multi-attributes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method were used for predicting of source rock distribution in Wenchang Formation.It is found that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lower Wenchang Formation,activity rate of main fault controlling the sub sag sedimentation was bigger than 100 m/Ma,which forme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for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Compared with the seismic response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developed in Zhu I depression,those in Kaiping sag are characterized in low frequency and good continuity.Through RGB frequency decomposition,areas with low frequency are main distribution parts for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Dominant frequency,instantaneous frequency,and coherency attributes of seismic could be used in no limited classification method for further identifica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Based on the limitation of geology knowledge,multi-attributes of seismic were analyzed through neural network deep learning method.Distribution of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e fourth member of Wenchang Formation is oriented from west to east and is the largest.Square of the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in that member is 154 km^(2)and the volume is 50 km^(3).Achievements could be bas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study and for exploration target optimization in Kaiping sa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al network seismic classification middle-deep lacustrine facies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 Kaiping sag
下载PDF
浅水三角洲相控储层预测研究——以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大安地区泉四段为例
14
作者 王于恒 于福生 +4 位作者 李忠诚 王晓坤 熊连桥 齐伊梨 冯桢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4-584,共21页
三角洲前缘相变迅速,沉积演化复杂,储层分布多变,利用常规地震切片及钻井分析等传统方法无法有效分析其沉积演化规律和储层分布.为提升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预测精度与沉积模式刻画准确度,本文以三维地震反演为基础,综合钻井信息,通过密... 三角洲前缘相变迅速,沉积演化复杂,储层分布多变,利用常规地震切片及钻井分析等传统方法无法有效分析其沉积演化规律和储层分布.为提升浅水湖盆三角洲储层预测精度与沉积模式刻画准确度,本文以三维地震反演为基础,综合钻井信息,通过密井网解剖和地层切片,重建大安地区白垩系泉四段沉积演化过程,定量表征储层分布范围.研究表明:构造稳定、地形平缓及湖平面不断波动的沉积背景下形成浅水三角洲,该三角洲经历由早期粗粒厚砂的平原至晚期细粒薄砂的前缘沉积演化过程,内部还有多期次级水体进退;沉积物主要为河道、河口坝及溢岸沉积的复合型砂坝,其宽厚比为35~225,彼此间可构成垂向孤立、叠加式、侧向叠加和替代式.随湖平面升高与水体能量减弱,砂坝推进距离减少,弯曲度增加,两侧溢岸沉积逐渐消失,倾向于在末端逐渐分叉形成指状形态;强水动力下则更易形成低曲度的枝状形态,倾向于在末端形成交织网状形态.沉积相控与属性约束可完成无井区或稀井区储层定量预测,砂厚预测准确率可达89.93%,为储层预测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波形指示反演 沉积相控储层分布 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
原文传递
西湖凹陷平湖斜坡有利相带内储层非均质性成因新认识
15
作者 谢晓军 熊连桥 +2 位作者 韩雅坤 李鑫 陈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00-1410,共11页
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沉积环境中,水体方向、动力、化学属性变化频繁,储层矿物基础、成岩过程复杂多变、物性非均质性强,一直是制约其勘探开发的难点.以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针对河流-潮汐背景中潮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两种高能沉积微相... 河流-潮汐双向水流沉积环境中,水体方向、动力、化学属性变化频繁,储层矿物基础、成岩过程复杂多变、物性非均质性强,一直是制约其勘探开发的难点.以中国东海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针对河流-潮汐背景中潮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两种高能沉积微相,通过岩心观察、孔渗测试、光镜等方法,从物质基础、物性规律、主控因素3个方面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潮道中上部物性好,孔隙度平均18%、渗透率平均120 mD(1 mD≈10^(-3)μm^(2)),而潮道底部致密,孔隙度平均4%、渗透率平均0.05 mD;呈现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碳酸盐胶结导致底部致密;(2)水下分流河道上部物性好,孔隙度平均5%、渗透率平均70 mD,而水下分流河道底部致密,孔隙度平均1%、渗透率平均0.01 mD;呈现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是高岭石充填导致底部致密.上述研究明确了西湖凹陷平湖组2种优势微相的非均质性成因,对深化河流-潮汐背景下储层非均质性规律及成因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技术方法、研究成果可应用于东海盆地低渗砂岩储层油气勘探,对于中国近海、国外区块的深层碎屑岩储层油气勘探亦具有重要推广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海 深层 非均质性 碳酸盐岩 高岭石 石油地质学
原文传递
坎波斯盆地南部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演化 被引量:1
16
作者 熊连桥 谢晓军 +5 位作者 邓有根 唐武 张春宇 白海强 刘子玉 廖计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12-1623,1649,共13页
通常认为,碳酸盐岩储层中一旦出现硅化现象,储层物性就会遭到破坏,难以存储油气。但有学者发现,由碳酸盐岩完全蚀变而成的硅质岩同样发育溶蚀孔洞,并且有油气发现。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中硅质来源、硅质与储集空间的关系及... 通常认为,碳酸盐岩储层中一旦出现硅化现象,储层物性就会遭到破坏,难以存储油气。但有学者发现,由碳酸盐岩完全蚀变而成的硅质岩同样发育溶蚀孔洞,并且有油气发现。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湖相碳酸盐岩中硅质来源、硅质与储集空间的关系及储集空间演化规律等问题尚无系统研究,碳酸盐岩发生硅化后,储层孔隙度如何变化很难回答。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结合岩石镜下微观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对坎波斯盆地下白垩统硅化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硅质来源及储集空间演化规律等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发生溶蚀的硅质岩可以作为储集层。碳酸盐岩中的硅质主要为交代成因,富硅质的热液从基底通过大断裂进入碳酸盐岩地层,对原始碳酸盐岩进行溶蚀,产生硅质胶结、交代作用以及对碳酸盐岩蚀变而来的硅质岩进一步溶蚀;总体上,硅化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演化可划分为(1)碳酸盐岩高孔阶段、(2)硅质碳酸盐岩中孔阶段、(3)碳酸盐质硅质岩低孔阶段、(4)硅质岩中孔阶段、(5)硅质岩高孔阶段5个阶段;热液活动存在多期性,在沿大断裂分布的硅质岩中可以找到物性较好的裂缝-孔洞型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硅质岩 硅化作用 储层 下白垩统 坎波斯盆地
原文传递
三角洲朵体砂体富集区预测——以莺歌海盆地北部A构造黄流组为例
17
作者 熊连桥 谢晓军 +6 位作者 唐武 白海强 李鑫 刘子玉 陈莹 李建平 徐微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12-2123,共12页
莺歌海盆地北部历经60余年的勘探至今尚未实现商业突破,而该区构造—岩性或岩性圈闭评价占比逐渐增多,该类圈闭评价的关键之一是砂体富集区预测。砂体富集区预测是储层分布预测的基础,砂体富集区往往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也是钻井的有利部... 莺歌海盆地北部历经60余年的勘探至今尚未实现商业突破,而该区构造—岩性或岩性圈闭评价占比逐渐增多,该类圈闭评价的关键之一是砂体富集区预测。砂体富集区预测是储层分布预测的基础,砂体富集区往往是有利储层发育区,也是钻井的有利部位。但由于海上勘探新区钻井少或没有钻井,难以利用大量钻井岩心和测井资料确定沉积相和储层砂体分布;同时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难以直接在地震资料中开展沉积微相研究,导致对有利砂体富集区预测受限。因此基于海平面变化与沉积体系域划分,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开展复合朵体识别与沉积期次划分,寻找砂体富集的复合朵体;在富砂复合朵体内,通过朵体地震内幕结构特征、微古地貌分析,预测复合朵体内有利砂体富集区。研究表明,莺北斜坡带北段A构造黄流组发育高位域晚期沉积的三角洲砂体,可识别出5期三角洲复合朵体,其中最后一期朵体为海平面下降时发育的三角洲进积型复合朵体,砂体富集程度最高,预测朵体南北向中部条带为砂体集中发育区。研究成果为三角洲朵体有利储层分布预测、勘探井位部署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平面变化 体系域 复合朵体 砂体预测 莺东斜坡
原文传递
深层优质碎屑岩储层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论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功成 田兵 +5 位作者 谢晓军 李建平 蔡露露 熊连桥 孙瑞 张东昱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13-28,共16页
油气勘探领域的深层是指沉积盆地中埋深在3 500~4 500 m及以深的地层。在含油气盆地的深层碎屑岩储层中,优质储层是重要的勘探目标。优质储层具有大量孔隙,其形成与沙或砂岩的沉积条件、埋藏方式、区域温压场、膏盐岩效应等多种因素有... 油气勘探领域的深层是指沉积盆地中埋深在3 500~4 500 m及以深的地层。在含油气盆地的深层碎屑岩储层中,优质储层是重要的勘探目标。优质储层具有大量孔隙,其形成与沙或砂岩的沉积条件、埋藏方式、区域温压场、膏盐岩效应等多种因素有关。通过系统研究全球不同区域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深层碎屑岩储层,提出优质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全生命周期研究方法,即从储层形成演变的全部时间出发,将深部储层的形成过程划分为早期剥蚀搬运沉积阶段、中期埋藏阶段、中期或/和晚期改造阶段,从全生命周期的尺度分阶段综合分析深层碎屑岩储层的形成及演化过程,推演在地质历史时期中的优质储层演化时序及发育阶段、分布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碎屑岩 全生命周期 优质储层 预测
原文传递
白云凹陷中深层有利储层特征及其分布预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谢晓军 熊连桥 +4 位作者 白海强 黄饶 李飞跃 唐武 陈莹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35-1651,共17页
白云凹陷中深层未探明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储层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为了识别海域中深层有利储层的特征,寻找能用于指导有利储层宏观分布预测的主控因素,并对有利储层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对白云凹陷5A构造开展了研究.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 白云凹陷中深层未探明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储层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为了识别海域中深层有利储层的特征,寻找能用于指导有利储层宏观分布预测的主控因素,并对有利储层空间分布进行预测,对白云凹陷5A构造开展了研究.通过储层岩石学、储层物性特征及建设性成岩作用分析等微观方面与储层相带识别、厚层砂体发育的前积复合体预测、砂体与孔隙度地震反演及裂缝分布识别等宏观方面研究,对中深层有利储层“甜点”特征、宏观可识别的主控因素及空间分布规律开展分析.认为,白云5A构造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与前缘中的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厚层中-粗砂岩发育次生溶孔和微裂缝,可作为储层“甜点”;反映沉积微相的砂体厚度及反映建设性成岩作用的裂缝是宏观可以识别的储层“甜点”主控因素,可通过地震外部形态的“上拱”、内幕结构的叠置及微地貌的低洼3个特征在地震上识别厚层砂体发育的前积复合体;综合厚层砂体识别、砂体及孔隙度预测、裂缝分布识别三方面成果,认为白云5A构造中深层C块东部为储层“甜点”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点” 成岩作用 主控因素 分布预测 中深层 白云凹陷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