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灰、磷酸盐及硅酸盐对土壤硒有效性及水稻累积硒的影响
1
作者 谭卓贤 杜建军 +3 位作者 孙星 易琼 徐培智 张木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0-456,共7页
华南地区酸性土壤硒有效性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石灰、磷酸盐及硅酸盐类土壤改良物质对酸性水稻土硒有效性及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0.25 mg/kg硒基础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以及三者配合施用对水稻单株产量影响不大;对大米... 华南地区酸性土壤硒有效性低,本研究旨在探讨石灰、磷酸盐及硅酸盐类土壤改良物质对酸性水稻土硒有效性及水稻吸收硒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0.25 mg/kg硒基础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以及三者配合施用对水稻单株产量影响不大;对大米硒含量提升效果以石灰、硅酸钠及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较好;酸性土壤中各形态硒的含量高低依次为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残渣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交换态硒和水溶态硒。石灰、磷酸氢二钠处理显著提升易被植物吸收的水溶态硒及交换态硒含量,显著降低难利用残渣态硒含量;石灰、硅酸钠、磷酸氢二钠三者配合施用的处理显著降低了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硒的含量。施用石灰以及施用磷酸氢二钠均可有效提升土壤硒的有效性,并促进水稻对硒的吸收,施用硅酸盐对土壤硒有效性影响不大,但能促进水稻对硒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有效硒 石灰 磷酸盐 硅酸盐
下载PDF
不同废弃物对黑水虻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石超宏 王凤英 +8 位作者 卢钰升 顾文杰 杨革玲 李俊俊 徐培智 解开治 王丹 彭焕龙 李雅莹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3-764,共12页
本文以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废弃物对其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可将餐厨垃圾(FW)、厨余垃圾(KW)、蔬菜废弃物(VW)、猪粪(PM)、牛粪(DM)、鸡粪(CM)等转化成优质蛋白质和脂肪。... 本文以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为研究对象,探索不同废弃物对其幼虫生长、营养组成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水虻幼虫可将餐厨垃圾(FW)、厨余垃圾(KW)、蔬菜废弃物(VW)、猪粪(PM)、牛粪(DM)、鸡粪(CM)等转化成优质蛋白质和脂肪。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 d后,幼虫体长(19.0 mm、17.1 mm)与单头重(171.54 mg、136.82 mg)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虫粉粗蛋白含量受废弃物种类影响相对较小。不同废弃物处理虫粉均显示出良好氨基酸谱。尽管各处理虫粉总必需氨基酸含量低于鱼粉和豆粕,但FW、KW和CM处理虫粉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VW处理虫粉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PM处理虫粉组氨酸和缬氨酸含量高于鱼粉和豆粕。以FW和KW作为基质养殖10 d后,尽管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比例低于采食PM和DM的处理,但远高于其它处理的虫粉粗脂肪含量(42.13%、37.49%),虫粉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也最高;料虫比(6.06、7.90)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幼虫转化率(59.40%、52.07%)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废弃物减量化率(89.53%、84.46%)仅低于VW处理(94.86%)。利用黑水虻幼虫处理FW和KW,幼虫生长性能和营养组成优于其它废弃物处理,且生产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废弃物 黑水虻 生物转化 营养组成 生产性能
下载PDF
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马慧霞 张桥 +6 位作者 陈会巧 孙丽丽 周昌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05-1416,共12页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 【目的】研究长期有机培肥对南方红壤区稻田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影响,为南方稻田土壤碳库高效利用和施肥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依托江西省红壤研究所长期定位试验平台,设4个处理:不施肥处理(CK)、单施化肥处理(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处理(M1)、早稻施绿肥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处理(M2)。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土壤碳循环功能基因的绝对定量,分析不同活性碳含量及碳循环相关基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长期有机培肥处理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组分中活性有机碳含量,其中M2处理易氧化有机碳、热水提取态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M1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最高(193.98 mg/kg)。各处理中,M1和M2处理参与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的相关功能基因表达量均处于较低水平。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碳水解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amyX、IsoP、lig和naglu)、碳固定过程相关功能基因(除mcrA)和甲烷代谢(除emGDH)与全钾、微生物量碳和胡富比均呈显著负相关。碳固定过程功能基因和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除emGDH)与pH和速效钾呈正相关。随机森林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对碳水解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89.22%,对碳固定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的解释率为90.12%,对甲烷代谢功能基因和环境因子解释率为87.14%;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长期有机培肥稻田土壤中mnp和apu基因、mct和rbcL基因、em GDH和pmoA基因分别直接影响碳水解、碳固定和甲烷代谢过程,土壤有机碳、胡敏素和胡富比间接影响碳水解和碳固定基因表达量,胡敏酸、有机碳和胡敏素间接影响甲烷代谢过程功能基因表达量。【结论】长期有机培肥有利于增加南方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降低碳循环功能基因表达量,提高土壤的稳定性,有助于环境变化中保持农田生产力的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水解 碳固定 甲烷代谢 功能基因 有机培肥
下载PDF
长期培肥降低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功能基因丰度并减缓氮素周转
4
作者 陈会巧 马慧霞 +6 位作者 张桥 孙丽丽 周昌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培智 解开治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630-1642,共13页
【目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在稻田土壤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长期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红壤区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及功能基因丰度,有助于揭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为红壤区稻田氮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参... 【目的】硝化和反硝化细菌在稻田土壤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长期有机物料还田条件下红壤区稻田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及功能基因丰度,有助于揭示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的微生物机制,为红壤区稻田氮高效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40年水稻长期施肥定位试验,选择其中的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早稻施绿肥紫云英(M1)和早稻施绿肥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M2)处理小区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宏基因组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对典型反硝化细菌nirK、nirS和硝化细菌amoA、hao进行基因标记,分析了土壤硝化和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nirK、nirS型反硝化细菌和AOB(amoA)、hao细菌主要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有处理中nirK型反硝化细菌的优势属为Ardenticatena菌属、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和罗河杆菌属(Rhodanobacter),且M2处理土壤中罗河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nirS型反硝化细菌中类固醇杆菌属(Steroidobacter)和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分别在M2和NPK处理中占比最高,分别达到33%和29%。AOB(amoA)细菌中慢生根瘤菌(Bradyrhizobium)在CK和M1处理中占比最高,分别为30%和32%;变形菌门中的甲基单胞菌属(Methylomonas)在M2处理中占比最大;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在CK处理中的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hao细菌中地杆菌属(Geobacter)相对丰度在各处理中占比最高。冗余分析显示,土壤速效氮(P=0.002)、有效磷(P=0.006)和有机碳(P=0.002)是nirK型和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导因子,土壤有机碳(P=0.008)、有效磷(P=0.01)、速效钾(P=0.008)是hao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因子,速效氮(P=0.004)、有效磷(P=0.004)和全磷(P=0.002)是AOB(amoA)群落结构产生变化的关键因子。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铵态氮与功能基因amoA、hao和反硝化功能基因nirK、nirS的丰度都呈现极显著(P<0.01)负相关关系。【结论】土壤有效磷、速效氮和有机碳是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长期培肥降低了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功能基因的丰度,减缓了土壤氮素循环的周转,提高了土壤氮素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稻田土壤 硝化微生物 反硝化微生物 功能基因
下载PDF
有机培肥条件下红壤区稻田土壤病毒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地球碳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郭小军 王欣 +6 位作者 周旦 孙杰 解开治 齐鹏 徐培智 黄庆海 叶会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468-2477,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培肥条件下稻田土壤病毒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为揭示病毒与寄主协同进化关系,以及病毒微生态系统驱动生物地球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1年,试验设置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培肥条件下稻田土壤病毒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为揭示病毒与寄主协同进化关系,以及病毒微生态系统驱动生物地球碳循环过程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长期定位试验开始于1981年,试验设置6个处理,每处理3次重复,试验处理分别为:(1)CK,不施肥;(2)NPK,单施化肥;(3)M1,早稻施绿肥;(4)M2,早稻施绿肥+早稻施猪粪;(5)M3,早稻施绿肥+晚稻施猪粪;(6)M4,早稻施绿肥+晚稻秸秆还田。2020年晚稻收获后,采集耕层(0~20 cm)土壤,通过宏病毒组测序平台、土壤常规理化分析等方法测定土壤宏病毒组以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红壤区稻田土壤病毒分布于37个科,微小病毒科(Microviridae)是红壤区稻田土壤主要的病毒类群。M3处理中长尾病毒科(Siphoviridae)、肌病毒科(Myoviridae)和痘病毒科(Poxviridae)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M2处理中微小病毒科和矮化病毒科(Nanoviridae)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通过稻田土壤病毒宏基因组基因注释,鉴定出143个独特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代谢基因,46个开放阅读框属于13种病毒辅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其中糖苷水解酶最丰富,约占61.7%,其次为糖基转移酶。土壤病毒物种丰富度可在一定程度反映土壤pH、Mg含量和水稻产量的高低,病毒群落结构受p H、Mg含量等其他因素驱动。【结论】微小病毒科是红壤区稻田土壤主要的病毒类群,施用猪粪可显著提高土壤病毒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病毒群落结构受土壤pH和Mg含量的显著影响。通过稻田土壤病毒宏基因组基因注释,在病毒体中检测到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主要分别属于糖苷水解酶类和糖苷转移酶,病毒编码的辅助代谢基因或代谢基因会改变细菌代谢,间接促进农业土壤的生物地球碳化学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稻田 有机培肥 土壤病毒多样性 微小病毒科
下载PDF
生防菌XP1对香蕉枯萎病防效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马凤娟 孙杰 +5 位作者 徐培智 解开治 李夏 顾文杰 卢钰升 徐如玉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81-1989,共9页
【目的】研究生防菌解淀粉芽孢种菌XP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生防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为利用生防菌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CK,健康蕉园+每株0.5L灭菌PDA培养基灌根+每株... 【目的】研究生防菌解淀粉芽孢种菌XP1对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揭示生防菌防治香蕉枯萎病的土壤微生物学机制,为利用生防菌防控香蕉枯萎病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CK,健康蕉园+每株0.5L灭菌PDA培养基灌根+每株0.5L灭菌LB培养基灌根;DI,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L/株)+每株0.5L灭菌LB培养基;TR,健康蕉园+香蕉枯萎病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L/株)+生防菌(菌液浓度1×10^9个/mL,接种量0.5L/株)。利用IlluminaHiseq25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3个处理香蕉植株的根际土壤分别提取总DNA并构建16SrDNA基因文库,进而对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生防菌XP1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效试验结果显示,CK处理香蕉植株无发病现象;DI处理在接种香蕉枯萎病菌后蕉园的发病率达95.0%,病情指数为68.3;TR处理接种生防菌后蕉园的发病率为13.3%,病情指数降低至10.8,防治效果达84.2%。共测序获得886890个有效序列,在97%的相似水平下聚类后获得61660个OTUs,归属于40个细菌门。3个处理的OTUs数量表现为CK>DI>TR。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OD1、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是3个处理共有的菌门,其中变形菌门是CK、DI和TR处理的优势菌门,分别占各自相对丰度≥1%物种的32.21%、28.94%和53.78%。TR处理的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显著低于CK和DI处理(P<0.05,下同),Dominance指数显著大于CK和DI处理,Chao1指数和Observedspecies指数大于DI处理、小于CK处理;接种生防菌后,TR处理的Chao1指数和Observedspecies指数较DI处理分别提高7.3%和0.7%。【结论】接种生防菌XP1能有效防控大田香蕉枯萎病的发生,提高香蕉根际土壤细菌物种丰富度和有益菌比例,促进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向健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方向演替,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 根际土壤 生防菌 高通量测序 微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模式下早稻田甲烷排放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卢廷超 徐培智 +3 位作者 张仁陟 解开治 卢钰升 顾文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95-1401,共7页
【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 【目的】研究耕作对早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环境因子,寻找合适的耕作模式以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方法】设免耕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不施肥和常规施肥4个处理,分别在水稻分蘖期和水稻抽穗期采用静态箱法收集气态甲烷(CH_4),同步观测地温、采气箱内温度、环境温度、地表温度、草面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探究早稻田CH_4排放的日排放规律,明确免耕和施肥及环境因素对稻田CH_4排放的影响。【结果】早稻田CH_4的排放与气温、地表温度、5 cm土温、草面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密切相关,尤其在分蘖期,各处理均与上述环境因子显著相关(P<0.05)。不同耕作与施肥模式下,CH_4日平均通量不同,在水稻分蘖期具体表现为常规施肥>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免耕不施肥,在水稻抽穗期表现为常规不施肥>免耕施肥>常规施肥>免耕不施肥。【结论】免耕与常规耕作相比,早稻田CH_4的排放量相对降低;施肥导致分蘖期早稻田CH_4排放通量增加,但在抽穗期导致早稻田CH_4排放减少。免耕可以减轻早稻田CH_4的排放,其推广能为稻田减排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稻田 甲烷(CH4) 日变化 保护性耕作
下载PDF
惠州市惠阳区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及成效 被引量:6
8
作者 李冬娴 邱林波 +4 位作者 文嘉瑜 陈锐明 徐培智 卢钰升 古幸福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50-55,共6页
近年来,惠阳区紧紧围绕"稳产增收调结构,体制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不断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模式,通过项目扶持、政府补贴、专家指导相结合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 近年来,惠阳区紧紧围绕"稳产增收调结构,体制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深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不断探索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新模式,通过项目扶持、政府补贴、专家指导相结合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灌溉施肥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自2014年以来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民施肥观念明显改变,耕地质量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0.1~0.9 g/kg,土壤养分明显提高,土壤结构有所改良,土壤板结和酸化等现象有所改善,定点调查显示,种植水稻和淮山的化肥用量平均每667 m^2减少23.1、32.4 kg,减幅分别为33.82%和16.10%。农户对有机肥使用的热情逐渐提高,初步实现了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零增长计划,总体而言化肥施用量(纯量)减少468 t,减少4.0%,实现了农产品供给有效保障,绿色农业加快发展,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减量增效 测土配方施肥 土壤有机质 耕地质量 化肥零增长
下载PDF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Rice (Oryza sativa L.) 被引量:29
9
作者 TANG Shuan-hu YANG Shao-hai +4 位作者 CHEN Jian-sheng xu pei-zhi ZHANG Fa-bao AI Shao-ying HUANG xu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CAS CSCD 2007年第5期586-596,共11页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rice (Oryza sativa L.). Pot trials and cylinder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from 2002 to 2005... This paper was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for increasing yield of rice (Oryza sativa L.). Pot trials and cylinder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from 2002 to 2005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3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on the changes of soil available N, root development, senescence and lodging resistance at late growth st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at 30 days after fertilization,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s coated with vegetal-substance (CRF1) and polymer materials (CRF3) increased soil available N to 12.0 and 147.9%,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to split fertilization of rice-specific fertilizer (RSF1). Treatments of the two CRFs obviously benefited the development of root system, resulting in greater rice root weights with extensive distribution and higher root activity. In addition, the two CRF treatments, in comparison to RSF1, enhanced chlorophyll consents of the flag leaves to 9.5 and 15.5%, and soluble protein up to 89.7 and 108.0% respectively. Application of the two CRFs also made the base of rice stems strong and large, declined the proportion of shoot and root, increased root depth index. Though relatively low K rate,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the CRF3 coated with NH4MgPO4 could als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oot system, enhance root activity and some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of flag leave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it was concluded that major mechanisms for increasing rice yield by single basal application of the CRFs should be attributed to grater soil available N supply, superior development of root systems, better nutrient absorption capacity, slower senescence and enhancement of lodging resistance at late st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Oryza sativa L.) single basal fertilization controlled-release fertilizer root system available nitrogen
下载PDF
氧化硫硫杆菌固定化菌球制备及其耦合填料去除H_(2)S 被引量:1
10
作者 石超宏 卢钰升 +6 位作者 顾文杰 解开治 徐培智 王丹 彭焕龙 李雅莹 孙丽丽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1-2338,共8页
以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对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进行固定化制备菌球,优化菌球制备条件,在生物滤塔内验证其对H_(2)S的去除能力.以前期驯化获得的富含硫系恶臭降解微生物菌群的污泥为菌源进行生物滤塔填料筛选... 以海藻酸钠(SA)为包埋载体,对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进行固定化制备菌球,优化菌球制备条件,在生物滤塔内验证其对H_(2)S的去除能力.以前期驯化获得的富含硫系恶臭降解微生物菌群的污泥为菌源进行生物滤塔填料筛选,耦合A.thiooxidans菌球和填料进行生物除臭.结果表明,优选的固定化条件为:SA浓度3.0%、吸附剂CNT、A.thiooxidans菌悬液与混合液比例20%、CaCl_(2)浓度4.0%、改性剂己二胺溶液,获得的菌球机械强度、传质性能、硫氧化能力最好.将A.thiooxidans菌球填装于生物滤塔,H_(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70%和1.06g H_(2)S/m^(3)·h.以混合挂膜方式进行填料挂膜后,在聚氨酯泡沫、活性碳布和陶粒中优选出最佳填料活性碳布,获得H_(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88%和0.84g H_(2)S/m^(3)·h.以混合填装方式将A.thiooxidans菌球与活性碳布填装于生物滤塔,获得H_(2)S最大去除率和去除能力为86%和1.00g H_(2)S/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固定化 氧化硫硫杆菌 H_(2)S 生物滴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