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机器学习的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多维度评价研究——以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1
作者 许熙巍 高思琪 +1 位作者 刘树鹏 闫凤英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9-115,共7页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 旅游开发是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的重要途径。游客的认知兴趣能够如实反映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传递与文化传承效果,引导具有文化价值的旅游资源发展方向。为优化文化场所营造、提高文化服务水平,游客感知逐渐成为判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工作实际进展效果的重要依据。本文选取西安市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机器学习中的LDA主题模型,从更关注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传递的视角,探讨历史文化街区游客感知的多维度评价方法。研究发现: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游客感知总体呈现高度不均衡的特征,“民族特色美食街”的感知形象占据主导地位;游客感知维度按旅游吸引力强度依次为消费体验、地方美食、景观建筑、环境氛围、生活记忆和非遗文化,消费体验与地方美食维度高度绑定,且对其他维度的带动作用极为有限;不同游客感知维度评价差异显著,消费体验和景观建筑维度关注度较高、满意度相对较低,历史文化传递效果欠佳,非遗文化和生活记忆维度满意度较高、关注度相对较低,保护挖潜力度不足。研究结果能有效反映北院门街区对游客的历史文化传递效果,对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资源利用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客感知 机器学习 评价 历史文化街区 北院门
下载PDF
水对Carrara大理岩断层激活及滑动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牛露 周永胜 +2 位作者 徐锡伟 姚文明 马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27-1943,共17页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流体(水)对断层激活及滑动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光面样品来模拟新鲜断层,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系统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T)为70~500℃,围压(P)为60和130 MPa,孔...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流体(水)对断层激活及滑动稳定性的影响,本文采用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光面样品来模拟新鲜断层,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系统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T)为70~500℃,围压(P)为60和130 MPa,孔隙水压(Pp)为30 MPa.为获得摩擦滑动的稳定性参数(A-B)值,位移速率在0.08μm·s^(-1)、0.4μm·s^(-1)、2μm·s^(-1)、10μm·s^(-1)之间切换.实验力学数据和滑动面微观结构分析表明,Carrara大理岩断层在实验温度和围压条件范围内出现了断层稳滑、慢滑、震颤、黏滑、断层闭合等5种滑动行为,其中,低有效围压(P_(eff)=30 MPa)下,T=70℃时,断层被激活表现为稳滑、震颤和慢滑,摩擦强度的速率依赖性表现出速度强化向速度弱化过渡的特征;T=100~400℃时,断层被激活表现为慢滑和黏滑,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为速度弱化;T=500℃时,断层被激活,但表现为稳滑,摩擦强度的速度依赖性重新转变为速度强化.然而,高有效围压(P_(eff)=100 MPa)下,T=70~300℃时,断层均未见明显滑动,原有断层处于闭合状态.本研究获得的含孔隙流体(水)条件下Carrara断层发生不稳定滑动的温度范围为100~400℃,大于相同温度压力条件下干燥样品激活断层不稳定滑动的温度范围200~300℃,充分说明孔隙流体(水)对大理岩断层激活及滑动行为等具有影响,可以有效地促进断层发生不稳定滑动.所有样品主要变形机制为碎裂、扩容、及晶体塑性变形,且随着温度和围压升高,孔隙流体(水)的溶蚀作用、颗粒的重结晶作用增强,特别在P_(eff)=30 MPa、T=400℃时,滑动面上发育方解石菱形颗粒、溶蚀孔等,外加孔隙流体(水)对颗粒的润滑作用,以及压溶作用引起的断层愈合,共同促进了断层的重新激活及强烈的不稳定滑动.假定地温梯度为25~30℃·km-1,推测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断层在地壳大约2~4 km深度即开始出现不稳定滑动,随后在深度13~20 km范围内断层重新过渡为稳定滑动,之后逐步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ara大理岩 摩擦滑动 断层稳定性 溶解和沉淀
下载PDF
GPS数据揭示的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现今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3
作者 韦少港 徐锡伟 +2 位作者 武艳强 梁诗明 罗佳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4-1128,共15页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位于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前缘,是地壳缩短和构造旋转变形十分强烈的部位。本文收集东构造结及其周边区域大范围、长时段的最新GPS速度场资料,采用“二维张力样条”方法计算获得区域构造应变场,研究其现今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特征。结果显示,高应变率区集中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实皆-阿帕龙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东构造结的环形地区和印度东北部及缅甸西部的巴坎-若开山脉地区,而在跨嘉黎断裂和红河断裂区域并无显著的应变。区域最大剪切应变率主要沿着实皆-阿帕龙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等构造带分布,区域最大面压缩率发生在阿萨姆东北部一带(N28°~29°、E95.5°~96.5°),最高量值为151.8×10^(-9)a^(-1);反映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最强变形核心部位已经由南迦巴瓦峰地区向其东南方向发生了转移,移至位于阿萨姆东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主边界逆冲断裂与阿帕龙断裂的交汇处。综合分析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地区在印度板块强烈的楔入挤压作用下,大陆变形以地壳增厚为主,深部以黏塑性为特征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物质的流动驱动着上覆脆性上地壳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 GPS 现今地壳形变 构造应变场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全球非均匀模型中的远震走时层析成像
4
作者 潘阳 刘少林 +4 位作者 杨顶辉 徐锡伟 李小凡 汪文帅 李孟洋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26-1438,共13页
远震走时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通常,远震走时层析成像使用一维地球参考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外地震射线.由于地球存在广泛非均匀结构,传统远震走时层析成像在计算射线时忽略了研究区域外非均匀结构对射线的影响,最终导致... 远震走时层析成像是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工具.通常,远震走时层析成像使用一维地球参考模型计算研究区域外地震射线.由于地球存在广泛非均匀结构,传统远震走时层析成像在计算射线时忽略了研究区域外非均匀结构对射线的影响,最终导致对研究区域内的成像结果产生影响.为了减小模型外地球非均匀结构对远震走时层析成像的影响,本文利用迎风差分格式数值求解程函方程,得到全球非均匀模型中的远震射线,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基于全球非均匀模型的远震走时成像方法.为了检验本文成像方法提升成像精度的有效性,选取青藏高原东北缘为研究对象.合成测试和实际数据成像结果显示,在考虑地球非均匀结构以后,成像结果更精确,结果展现更多成像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时层析成像 地震射线 非均匀模型 青藏高原东北缘
下载PDF
基岩地质差异对活动断层地表几何形态的控制作用——以祁连山北缘佛洞庙-红崖子断层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杨勇忠 李占飞 +4 位作者 任俊杰 徐锡伟 李康 程佳 康文君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8-362,共15页
全球广泛分布的活动断层是孕育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天然载体,地球科学观测揭示活动断层的先存几何结构对地震地表破裂的发育演化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目前针对活动断层地表构造变形特征与基岩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仅局限于高温高压岩... 全球广泛分布的活动断层是孕育地表破裂型强震的天然载体,地球科学观测揭示活动断层的先存几何结构对地震地表破裂的发育演化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目前针对活动断层地表构造变形特征与基岩地质背景关系的研究较少且仅局限于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尺度,缺乏数百千米尺度天然活动断层结构特征的直接参考,尤其是关于活动逆冲断层的研究相对更少。不断发展的高精度对地观测技术和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方法能够更加精细地刻画活动断层大尺度几何结构,清晰揭示断层多参数错断地貌特征,深化断层活动行为的定量研究。利用青藏高原东北缘佛洞庙-红崖子逆冲断层上长约120 km的高精度地形数据(分辨率为0.5 m),系统分析了该断层浅表错断地貌参数特征,并将其与基岩地质背景进行综合对比。研究结果揭示出断层上断错地貌参数显著变化区与断层上盘沿走向的基岩地质界限、断层分段位置以及垂直位移显著衰减区明显对应。对比断层东段和西段,佛洞庙-红崖子断层中段志留系花岗岩发育区几何结构更加粗糙且浅表变形带宽度更大,断层阶跃宽度分布沿断层的变化也更为剧烈。研究结果进一步提示基岩地质背景对逆冲断层的浅表构造变形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在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也需要关注基础地质背景可能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错断地貌 基岩地质 构造变形
下载PDF
数智化地铁安全应急保障系统建设研究
6
作者 许锡伟 陈炜 +1 位作者 陈冠麟 王英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4-59,共6页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阶段,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不及时、应急处置不到位等问题,设计一套数智化地铁安全应急保障系统,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架构、应用场景和功能以及关键技术。该系统集成水文、气象、传感器等多源异构数据,并结...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阶段,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不及时、应急处置不到位等问题,设计一套数智化地铁安全应急保障系统,阐述该系统的设计架构、应用场景和功能以及关键技术。该系统集成水文、气象、传感器等多源异构数据,并结合数字孪生、GIS、BIM等新兴技术,对地铁运营日常安全监控、应急资源管理、应急预案管理、指挥调度等应急全过程进行管理,同时针对火灾、防台防汛、大客流三大应急场景进行深化建设,显著提高事故预防能力和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及处置效率,提升现有应急管理体系数智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数智化 地铁数字孪生 应急保障 地铁安全
下载PDF
基于双向LSTM神经网络的站点周边水位预测系统设计
7
作者 姚晔 许锡伟 +1 位作者 管剑波 葛旭初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4年第11期18-24,33,共8页
为提升水利设施监测站点周边水位预测的准确性,设计基于双向LSTM神经网络的站点周边水位预测系统;系统硬件部分设计了周边水系查询体系与水位记录装置;系统软件根据初始参数定义结果建立LSTM神经网络布局模型,设计双向LSTM解码器,其连... 为提升水利设施监测站点周边水位预测的准确性,设计基于双向LSTM神经网络的站点周边水位预测系统;系统硬件部分设计了周边水系查询体系与水位记录装置;系统软件根据初始参数定义结果建立LSTM神经网络布局模型,设计双向LSTM解码器,其连接闭环能够有效地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采集水位数据并进行清洗处理,利用清洗后的数据对象建立一维水动力模型,计算水系糙率,确定流量与延时时间的数值关系,将上述参数作为输入值对双向LSTM模型进行训练,实现水位信息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在实验水系区域内,所提方法5月份、6月份的水位记录数据与原始水位数据之间的差值始终为零,拟合误差也为零;而对比方法中基于DWT-LSTM的水位预测模型的5月份、6月份的水位差值分别为1.9 m、1.1 m;抽水蓄能引水型水位监测系统的5月份、6月份的水位差值分别为3.0 m、2.4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LSTM神经网络 水位预测 水系查询 数据清洗 水动力模型 水系糙率
下载PDF
从产能利用率到全要素生产率看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研究
8
作者 傅文军 马明啸 +1 位作者 徐锡卫 方舟正 《中国仪器仪表》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从宏观经济的发展到微观指标的识别过程中,找到产能利用率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交叉融合形态。在减少制...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坚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从宏观经济的发展到微观指标的识别过程中,找到产能利用率到全要素生产率的交叉融合形态。在减少制度成本到产业实现增益的过程中,通过理清产能利用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特征,找到治理产能利用率作用点和找准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着力点,为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能利用率 全要素生产率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下载PDF
脆塑性转化带Carrara大理岩断层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牛露 徐锡伟 周永胜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89-3801,共13页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μm·s^(-1), 0.4μm&... 为探究脆塑性转化带断层的力学性质和滑动稳定性,本文采用干燥的Carrara大理岩预切断层(saw-cut)样品,在气体介质三轴高温岩石力学实验仪上开展了摩擦实验研究,实验温度70~400℃,围压30~100 MPa,位移速率在0.08μm·s^(-1), 0.4μm·s-1, 2μm·s^(-1)之间切换.实验力学数据揭示,不同围压下Carrara大理岩断层摩擦系数随温度变化规律不同:低围压(30 MPa)下,摩擦系数随温度升高先增大后减小,中高围压(≥70 MPa)下摩擦系数则表现为随温度先减小后增大.断层摩擦滑动行为在100~300℃的范围内表现出由稳定的速度强化转化为不稳定的速度弱化,且在400℃左右重新转变为稳定的速度强化.实验后断层滑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分析表明,稳定滑动断层面为高反射镜面,擦痕清晰;黏滑断层面为有光泽的凹凸不平的表面;最高围压下蠕滑的断层面粗糙无光泽,擦痕不可辨别.本文认为受温度激活的塑性变形过程逐步主导了岩石变形,对断层激活发生不稳定滑动至关重要,而高围压则会抑制断层的不稳定滑动.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识别野外断层黏滑和蠕滑提供了实验证据,而且为探究强震孕育和发生机理等提供重要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ara大理岩 摩擦强度 断层稳定性 脆塑性转化带
下载PDF
活动断层避让距离确定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例
10
作者 魏雷鸣 徐锡伟 +7 位作者 李峰 曹筠 任俊杰 程佳 张宪兵 贾启超 陈桂华 吴熙彦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9-82,共14页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 活动断层避让是活动断层探测走向减灾应用的最后“1公里”,也是地震链生灾害风险源的阻断技术。地震现场考察和实验研究表明,只要离开活动断层迹线一定的有限距离就能够保证建(构)筑物免遭活动断层同震破裂和错动引起的灾难性毁坏。因此,活动断层的避让工作是活动断层探测和准确定位的最终目标之一。从活动断层避让相关定义和术语出发,系统论述不同类型活动断层地震破裂局部化宽度特征、倾滑断层地表破裂/灾害的上盘效应及其同震破裂和错动对建(构)筑物的剪切和撕裂作用控制了毁坏带空间展布等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活动断层避让理论;在此基础上着重讨论了活动断层避让标准的适用范围、活动断层管制区划定依据和范围,建设场址区避让活动断层所需的定位精度要求,活动断层管制区内一般建(构)筑物避让活动断层距离基本值(D0),可以作为近于直立走滑断层和倾滑断层下盘避让的最小距离;倾滑断层中倾角约60°正断层上盘的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2倍左右,而倾角约为30°的逆断层上盘避让距离为避让距离基本值(D0)的3~4倍;特殊建(构)筑物有别于一般建(构)筑物,它们的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的兴衰,因此,专门给出了分类避让距离,保证这些建(构)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引发严重的次生灾害;最后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国内外活动断层避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避让实例。活动断层避让作为一种科学有效的地震灾害阻断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建(构)筑物的抗断问题:如何避让?避让多少?还可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地震安全提供创新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地震地表破裂带 变形/破裂局部化特征 活动断层管制区 避让距离
下载PDF
活动断层研究进展及其科学前沿问题讨论
11
作者 徐锡伟 李峰 +5 位作者 程佳 刘保金 陈桂华 李康 任俊杰 贾启超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6,共16页
回顾了我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程、活动断层大比例尺填图计划、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的立项过程和主体研究内容,结合近20余年大地震现场地表破裂带的科学考察成果,阐述了强噪声弱信号条件下隐伏活动断层... 回顾了我国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工程、活动断层大比例尺填图计划、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活动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等项目的立项过程和主体研究内容,结合近20余年大地震现场地表破裂带的科学考察成果,阐述了强噪声弱信号条件下隐伏活动断层探测定位技术、断层活动性定量鉴定技术、地震危害性评价理论与方法、全过程多源数据管理技术和活动断层探测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等多方面取得的显著进展;提出了青藏高原隆升变形动力学新模型、活动断层级联破裂机理与大地震成因理论、地震局部化破裂特征与避让理论和高震级地震地质判识标志及其在高震级地震危险区划分中应用等,形成了活动断层滑动习性与避让、震害预防和地震监测预测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理念,并对活动断层探测和研究中活动性定量参数不确定性、相邻段落级联破裂条件与特大地震震级预测、地震地质标志定量化演化特征、基于三维活动断层模型的强震动模拟与地震灾害预测、重大工程跨活动断层的抗断等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进行了讨论;最后指出我国需要继续加强活动断层探测与填图工作及其成果的管理,保持城市活动断层探测和大比例尺填图以及深浅构造关系勘探等方面的国际领先优势,引领国际震害预防和有物理意义地震监测预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断层 探测技术 地震破裂局部化特征 研究进展 科学问题
下载PDF
腾冲火山起源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克非 林叶 +3 位作者 申文豪 徐锡伟 汪文帅 刘少林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2期216-230,共15页
腾冲新生代火山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上.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火山具有潜在的喷发性,研究腾冲火山起源对于认识板块俯冲过程、火山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腾冲火山起源的最新进展,包括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新成... 腾冲新生代火山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边界上.该区域构造活动强烈,火山具有潜在的喷发性,研究腾冲火山起源对于认识板块俯冲过程、火山活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腾冲火山起源的最新进展,包括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新成果,探讨了火山岩浆来源和火山形成的深部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发现腾冲火山的形成主要与板块俯冲有关,早期俯冲形成的残余大洋板片和现今俯冲的印度板块都可能是交代物质的来源,大洋板片在深部释放融流体形成富集软流圈地幔和岩石圈地幔.后期岩石圈的伸展作用可能诱导了富集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导致岩浆物质喷出地表.根据^(87)Sr/^(86)Sr与SiO_(2)的相关性,得到腾冲玄武岩遭受到地壳混染作用不明显,而安山岩和英安岩遭受地壳混染作用明显.地球物理成像显示腾冲火山下方地壳中有不同尺度的岩浆囊,其中上地壳有若干小岩浆囊,在中下地壳有大岩浆囊.地震成像显示地壳中的低速体向下延伸至上地幔,很可能反映地壳中的岩浆囊有地幔热物质的持续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火山 岩浆来源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岩石圈伸展
下载PDF
《地震数值预测总体设计导论》序跋
13
作者 张怀 张晓东 +3 位作者 徐锡伟 吴忠良 邵志刚 张永仙 《地震科学进展》 2023年第3期139-144,共6页
地震数值预测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学者编著的《地震数值预测总体设计导论》(图1)要与大家见面了,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该书内容,特刊出张怀教授(序一)、张晓东研究员(序二)、徐锡伟研究员(序三)应邀为该书所... 地震数值预测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学者编著的《地震数值预测总体设计导论》(图1)要与大家见面了,为了让大家提前了解该书内容,特刊出张怀教授(序一)、张晓东研究员(序二)、徐锡伟研究员(序三)应邀为该书所作的3个序和吴忠良研究员、邵志刚研究员、张永仙研究员应邀为该书所作的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地震局 数值预测 地震预测研究 总体设计 张晓东 导论 吴忠良
下载PDF
近震远台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研究
14
作者 章浩东 刘少林 +5 位作者 杨顶辉 申文豪 徐锡伟 李小凡 杨树新 潘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206-4223,共18页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壳幔三维结构的重要手段.虽然远震层析成像已成功应用于台站分布较好区域的地下结构成像研究,但地球上有些关键构造区域缺乏地震台站,以至于难以应用远震层析成像研究壳幔结构.为了实现台站匮乏构造区的远震层析成像... 远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壳幔三维结构的重要手段.虽然远震层析成像已成功应用于台站分布较好区域的地下结构成像研究,但地球上有些关键构造区域缺乏地震台站,以至于难以应用远震层析成像研究壳幔结构.为了实现台站匮乏构造区的远震层析成像,根据互易性定理,将传统远震成像中研究区域周边远震激发地震波、区域内台站记录地震信号(远震近台)的观测系统,变换成研究区域内地震激发地震波、周边远震距离范围内台站接收信号(近震远台)的观测系统,实现近震远台的远震层析成像.首先,本文给出了基于近震远台的走时层析成像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实现步骤.随后,分析了影响成像结果的三个主要因素:射线覆盖密度、走时拾取误差和震源不确定性.最后,以日本俯冲带为例,利用近震远台的成像方法反演实际数据,得到日本俯冲带上地幔速度结构,实际算例证实了该成像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震层析成像 互易性定理 不确定性分析 上地幔速度结构 日本海
下载PDF
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高烈度区滑坡编录与分布规律 被引量:18
15
作者 许冲 田颖颖 +7 位作者 马思远 徐锡伟 周本刚 吴熙彦 庄建琦 高玉欣 吴玮莹 黄学强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88-1195,共8页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 发生在黄土高原的1920年12月16日的海原MS8.5级大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这些滑坡直接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关于本次地震触发滑坡的专题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多是基于局部震区或者个别单体滑坡进行,极少有关于该地震触发滑坡详细全面的成果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了深入理解海原地震触发滑坡的规模与程度、发育规律等的障碍。本研究拟基于谷歌地球平台,采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以海原地震高烈度区(Ⅸ~Ⅺ)为研究区,开展地震滑坡解译工作,并分析这些滑坡的分布规律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地震在Ⅸ~Ⅺ度区内触发了至少5384处滑坡,滑坡总面积为218.78 km2。滑坡密度最高的区域为Ⅸ烈度圈的北西部分。通过分析这些滑坡与地形、地震、地质等因子的关系发现,高程1700~2000 m为滑坡的高发与高易发区间;大多数滑坡集中发育在坡度15°~25°范围内,滑坡密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坡位越低,也就是距离河流越近,滑坡密度越大;新生代地层、尤其是第四系黄土覆盖地区是海原地震滑坡发生的主要区域,也是高易发区域。本文为探索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发育规律、减轻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原地震 滑坡 谷歌地球 地震烈度 分布规律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的典型同震地表变形与晚第四纪断错累积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桂华 李忠武 +6 位作者 徐锡伟 孙浩越 哈广浩 郭鹏 苏鹏 袁兆德 李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984-3005,共22页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 发震断裂的最新一次地震同震变形和晚更新世以来的变形历史是约束发震断裂强震变形行为的基础数据,是认识发震断层上地表破裂型地震的复发特征、评估地震危险性的关键数据,对深刻理解发震断裂演化历史和区域构造空间演化与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玛多M 7.4地震为青藏高原内巴颜喀拉块体活动构造及其强震研究提供了一个机会.本文利用大疆M300RTK无人机搭配P1相机对5个典型观测点进行厘米级分辨率和精度的航空摄影测量和野外调查,详细定量解析了典型破裂特征,通过地貌填图和变形地貌测量分析了晚第四纪以来断错地貌记录的位移累积特征.根据破裂组合特征、同震变形量变化和几何结构,2021年玛多M 7.4地震发震断裂江错断裂同震破裂分为朗玛加合日段、野马滩段、拉木草—东湖段和朗玛哦尔—昌麻河段,整个地震事件是一次跨越四个断裂段的级联破裂过程.朗玛加合日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位移为主兼具正断倾滑,倾滑量可达0.61±0.03 m.野马滩段以左旋走滑变形为主兼具逆断倾滑,在野马滩西观测点倾滑量可达0.31±0.04 m,左旋走滑量达到2.83±0.13 m,江错西观测点仍然有1.97±0.08 m的左旋水平位移.朗玛哦尔—昌麻河段在朗玛哦尔附近左旋水平位移达到3.55±0.24 m,而在昌麻河河谷和阶地上仍然存在0.5~1.2 m的左旋位移.在本次地震地表破裂西段三个观测点都观察到江错断裂的晚更新世或全新世地表累积变形,并且可能控制了黄河乡以西晚更新世以来盆山边界.根据野马滩西观测点的累积位移和地貌年代估计,地震复发周期2100~2500年,左旋走滑速率1.1~1.3 mm·a^(-1).在黄河乡与格波隆格恰阶区以东观测点只记录了本次玛多地震地表破裂变形.江错断裂在2021年玛多地震同震破裂变形可能产生了一次向东的最新扩展,从格波隆格恰扩展到昌麻河以东.综合地表断裂组合、深部结构特征、构造动力学条件,我们认为以东昆仑断裂带阿尼玛卿挤压阶区到玉树—甘孜—鲜水河断裂带甘孜拉分阶区一线为界可以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两个次级的块体.两个次级块体的边界带可能存在2 mm·a^(-1)的挤压变形,但可能仍然处于巴颜喀拉块体改造破坏的早期阶段,其动力学机制和深部构造值得进一步探讨.2021年玛多地震地表破裂显示,江错断裂向东已经切割了前人所标识的玛多—甘德断裂.巴颜喀拉块体西部次级块体内发育近平行的西藏大沟—昌麻河断裂、玛多断裂、甘德南断裂、达日断裂以及昆仑山口—江错断裂等,这些断裂仍然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化运动学和古地震学研究来评估地震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年玛多地震 同震地表破裂 累积断错 巴颜喀拉块体 区域构造 块体改造破坏
下载PDF
同震滑坡发生概率研究——新一代地震滑坡危险性模型 被引量:24
17
作者 许冲 徐锡伟 +1 位作者 周本刚 沈玲玲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22-1130,共9页
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创新性的利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模型开展了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真实概率研究,制作了第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概率图。基于9个地震案例开展研究,包括1999年台湾集集、2005年克什米尔、2008... 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研究基本空白。本研究创新性的利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模型开展了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真实概率研究,制作了第一代中国地震滑坡危险性概率图。基于9个地震案例开展研究,包括1999年台湾集集、2005年克什米尔、2008年汶川、2010年玉树、2013年芦山、2013岷县、2014鲁甸、2015尼泊尔、2017九寨沟地震,这9次地震中7次发生在中国,2005年克什米尔与2015尼泊尔地震均发生在中国邻区,可以更好的控制模型预测精度。这些地震事件均有详细完整的,利用面要素标识的地震滑坡数据,包括306 435处真实的地震滑坡记录。考虑到真实的地震滑坡发生区域,滑坡面积规模的差别,滑坡与不滑样本的比例等因素,共选取了5 117 000个模型训练样本。选择绝对高程、相对高差、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坡位、地形湿度指数、土地覆盖类型、植被覆盖度、与断层距离、地层、年均降水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共13个地震滑坡影响因子。采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与机器学习模型相结合,建立地震滑坡发生的多因素影响模型,得到各个连续因子的权重与分类因子的各个分类的权重。再将模型应用到整个中国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因子为触发因子。分别考虑研究区在经历不同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 1~1 g,每0. 1 g一个结果,共10个结果)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此外,还结合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图,得到了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背景下的地震滑坡发生真实概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概率 机器学习 滑坡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用大量地震震源机制解检验2008年汶川地震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盛书中 万永革 +5 位作者 徐锡伟 程佳 杨宜海 蒋长胜 胡晓辉 杨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588-4603,共16页
2008年汶川M S8.0强震过去已十几年,这期间,震源区发生了大量的余震,震源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震.本研究利用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系统地研究汶川地震对其周边中强震及其余震触发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获得... 2008年汶川M S8.0强震过去已十几年,这期间,震源区发生了大量的余震,震源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中强震.本研究利用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系统地研究汶川地震对其周边中强震及其余震触发作用,并将研究结果与先前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汶川地震对其周边发生的中强震存在一定的触发作用;(2)当等效摩擦系数为0.4时,由三种震源破裂模型获得的余震触发率均为65%左右(以0.01 MPa为阈值);(3)随着等效摩擦系数的增大,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ΔCFS为正的地震数增多,反映主震触发作用增强,这与等效摩擦系数增大地震难以发生并不矛盾,而是反映等效摩擦系数增大时,断层面上正应力对ΔCFS的贡献增大,同时表明在分析库仑应力触发作用时,合理选取等效摩擦系数是至关重要的;(4)统计余震震源机制解节面上受到的库仑应力大于某一数值和小于其相反数的地震数之比时,随着统计阈值的增大,比值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同时比值也变得离散,该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库仑应力变化(ΔCFS) 等效摩擦系数 余震 震源机制解
下载PDF
南北地震带现今应变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启欣 徐锡伟 江在森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3-29,共7页
基于1999~2007期、2009~2013期及2013~2016期GPS速度场数据,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南北地震带附近区域应变率参数,对比应变率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结合研究时段内M W6.0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分析应变率参数与地震分布的相关关系;再结... 基于1999~2007期、2009~2013期及2013~2016期GPS速度场数据,利用最小二乘配置方法解算南北地震带附近区域应变率参数,对比应变率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结合研究时段内M W6.0以上地震的震中分布,分析应变率参数与地震分布的相关关系;再结合地震地质,分析研究区内主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结果显示,青藏高原近期存在加速扩展特征,其东北缘存在明显的介质性质横向不均匀特征,M W6.0以上地震与应变率的大小存在相关关系;研究区内的地震危险区分别为祁连山中段危险区、玛沁-玛曲危险区、安宁河-小江断裂系危险区及红河断裂带中南段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速度场 最小二乘配置 应变率场 地震危险区
下载PDF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异的流域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20
作者 董艳平 刘树鹏 +1 位作者 许熙巍 苏菁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 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一类保留大量历史痕迹的特殊聚落空间,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区域性农业文明。借助空间聚类与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流域传统村落的价值遗存与流域范围的空间耦合关系。利用ArcGIS平台与层次分析法,分析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影响因素,解读传统村落价值空间的流域性分布特征。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空间聚类有较高内部耦合性,内陆河、松辽流域的传统村落分布较少,缺乏现行认定标准下的保护价值,具有区域的代表性;长江、东南诸河、珠江是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流域,拥有较多数量的中国传统村落,价值同质化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价值空间 流域性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