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的黏土-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1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2 位作者 石玉玲 余柄学 梅颢鹏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260-2272,共13页
为了评估粗糙度对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特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黏土和不同粗糙度黏土-结构物界面强度的直剪试验,分析了土体剪切面强度和界面强度的相互关系;其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黏土-结构物界面的剪切机理,提出了... 为了评估粗糙度对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特性的影响,首先,开展不同法向应力条件下黏土和不同粗糙度黏土-结构物界面强度的直剪试验,分析了土体剪切面强度和界面强度的相互关系;其次,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分析黏土-结构物界面的剪切机理,提出了考虑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影响的界面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第三,引入考虑界面粗糙度影响的等效初始损伤因子,基于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建立了考虑界面损伤耦合演化过程的黏土-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最后,结合室内试验结果验证了模型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界面粗糙度越大,界面强度越接近土体强度;界面强度与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呈幂函数关系增加,其增长速率随结构物表面粗糙度增加而降低;黏土-结构物界面剪切全过程的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等效初始损伤阶段和加载损伤阶段,其中,等效初始损伤阶段受界面粗糙度影响,加载损伤包括受荷损伤和耦合损伤。本文模型所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吻合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黏土与结构物界面损伤本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物界面 粗糙度 等效初始损伤因子 损伤耦合演化 统计损伤理论 本构模型
下载PDF
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损伤强度模型
2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3 位作者 谢家乐 孙巍锋 石玉玲 贾卓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184,共11页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 为探究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力学特性及损伤演化规律,通过直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剪切面积土体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的强度特性,且基于土体剪切面和土与结构物界面剪切过程中的损伤演化特征,构建土与结构物界面的等效损伤因子,提出基于等效损伤的土与结构物界面统计损伤本构关系,并结合试验结果对模型可行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土体剪切面积比对试样应力–应变曲线影响明显,相同法向应力条件下,土与结构物界面抗剪强度随着土体剪切面积比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的发展趋势;相对土体剪切面而言,土与结构物界面在剪切过程中孔隙和微裂纹发生剧烈变化,宏观表现为土与结构物界面强度低于土体剪切面强度;试样加载过程中,土与结构物界面总损伤为等效初始损伤、受荷损伤、等效初始损伤和受荷损伤相互作用产生的耦合损伤;本文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拟合度较高,能反映土与结构物界面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型曲线特征。研究成果可为边坡桩–土界面分析及安全评价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与结构物界面 抗剪强度 等效损伤 统计损伤理论 损伤模型
下载PDF
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边坡防护原位测试及改进策略
3
作者 徐志平 贾卓龙 +1 位作者 晏长根 王逸凡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6,共6页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 为了给加筋黄土边坡防护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对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土壤含水率及边坡形态进行了持续6个月的原位测试,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具有良好的边坡防护效果,加筋黄土防护边坡土壤含水率总体趋于稳定,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平均变异系数比原状边坡降低10.89%,这得益于加筋黄土防护层形态总体维持完整,能够长期抵抗降雨、干湿循环、冻融循环等不利外部环境的持续影响;然而,聚丙烯纤维加筋黄土防护边坡上植被生长缓慢,且防护层与原状土体易分异脱离。提出了对加筋黄土进行保水改良、采用快速植生的多功能层设计和可操作性强的材料物理防脱技术等加筋黄土防护边坡的改进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防护 聚丙烯纤维 加筋黄土 原位测试 土壤含水率 改进策略
下载PDF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PHC管桩加固湿软黄土地基自动化监测现场试验
4
作者 熊琦 晏长根 +2 位作者 蒋超 王雅馨 薛志佳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5-284,共10页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管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处理湿软黄土地基方法,质量稳定可靠。但是,在传统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对管桩贯入位移的记录存在频率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未能满足预期的地基处理施工... 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PHC)管桩作为一种常用的处理湿软黄土地基方法,质量稳定可靠。但是,在传统PHC管桩施工过程中,对管桩贯入位移的记录存在频率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未能满足预期的地基处理施工监测效果。鉴于此,基于物联网的基本框架和技术,依托甘肃安临高速PHC管桩处理湿软黄土地基工程,设计了一套PHC管桩施工质量自动化监测系统,采用自行研发的监测装置与系统,针对管桩在施工过程中的贯入位移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了现场监测试验。结果表明:该监测系统可实时输出管桩贯入土层过程中贯入位移随锤击次数的响应情况,并将管桩贯入持力层的信息及时反馈于现场施工作业区。同时借助地质雷达与低应变检测技术验证了该监测系统的可靠性。该研究成果可为PHC管桩在施工过程中实现贯入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C管桩 物联网技术 湿软黄土地基 贯入位移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的控制因素与生态防治措施——以双达公路边坡为例
5
作者 席宏平 李怀鑫 +2 位作者 晏长根 王瑞 卢迪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3期70-79,共10页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阵雨条件下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 有效掌握边坡浅层塌滑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是开展路堑边坡变形预测及塌滑治理的重要前提。为此,以阵雨条件下甘肃省双达高速某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FLAC3D有限元软件平台编写FISH语言,实现饱和度、重度和土体抗剪强度之间的动态关联,然后求解不同降雨强度、坡比和降雨历时条件下路堑边坡的安全系数,并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确定路堑边坡浅层塌滑主要外界因素的主次关系,最后通过室内降雨试验和现场生态防护试验总结出路堑边坡浅层塌滑机制,提出浅层塌滑生态防治措施。研究表明: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破坏模式由深层整体滑动向浅层局部滑动演化,且随坡比的降低,浅层塌滑区域由路堑边坡的坡肩部位向坡脚部位演化;相比降雨强度和降雨历时,坡比对路堑边坡浅层塌滑影响性最大;降雨过程中,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累计冲蚀率随时间呈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设置拱骨架和降低坡比均能提高路堑边坡浅层土体的抗塌滑能力;相比HP-FGM和EFM防护材料,聚丙烯纤维土防护材料时效性最理想,路堑边坡浅层塌滑生态治理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堑边坡 安全系数 灰色关联理论 数值模拟 浅层塌滑
下载PDF
Failure evaluation and control factor analysis of slope block instability along traffic corridor in Southeastern Tibet
6
作者 LIU Changqing BAO Han +3 位作者 LAN Hengxing yan changgen LI Changbo LIU Shijie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6期1830-1848,共19页
The instability of slope blocks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raffic corridor in Southeastern Tibet(TCST),which wa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rock mass structures.A rapid method evaluating the control effects of rock m... The instability of slope blocks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raffic corridor in Southeastern Tibet(TCST),which was primarily controlled by the rock mass structures.A rapid method evaluating the control effects of rock mass structures was proposed through field statistics of the slopes and rock mass structures along TCST,which combined the stereographic projection method,modified M-JCS model,and limit equilibrium theory.The instabilities of slope blocks along TCST were then evaluated rapidly,and the different control factors of instability were analyz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babilities of toppling(5.31%),planar(16.15%),and wedge(35.37%)failure of slope blocks along TCST increased sequentially.These instability modes were respectively controlled by the anti-dip joint,the joint parallel to slope surface with a dip angle smaller than the slope angle(singlejoint),and two groups of joints inclined out of the slope(double-joints).Regarding the control effects on slope block instability,the stabilization ability of doublejoints(72.7%),anti-dip joint(67.4%),and single-joint(57.6%)decreased sequentially,resulting in different probabilities of slope block instability.Additionally,nearby regional fault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the joints,leading to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segmental clustering in the stabilization ability provided by joints to the slope blocks.Consequently,the stability of slope blocks gradually weakened as they approached the fault zones.This paper can provide guidance and assistance for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rock mass structures and the stability of slope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lope engineering Block instability Rapid evaluation method Rock mass structure Control factor
下载PDF
基于微结构量化的含渐变带天然黄土渗透各向异性研究——以延安新区Q_(1)黄土为例 被引量:3
7
作者 包含 尹晓晴 +4 位作者 兰恒星 晏长根 马扬帆 张科科 彭建兵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0-738,共9页
为研究含渐变带天然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特征,以含黄土层(L19)、古土壤层(S18)以及两者之间渐变带(S18Z)的早更新世(Q_(1))黄土为例,获取了各土层在0°,45°,90°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并计算了相应的孔隙度n_(m)、形状系数F... 为研究含渐变带天然黄土的渗透各向异性特征,以含黄土层(L19)、古土壤层(S18)以及两者之间渐变带(S18Z)的早更新世(Q_(1))黄土为例,获取了各土层在0°,45°,90°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并计算了相应的孔隙度n_(m)、形状系数F、形态分维数D、概率熵H_(m)等微观结构参数,分析了微观结构参数对渗透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除概率熵外,孔隙和颗粒的微观结构参数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渐变带土层的微观结构特征与相邻土层存在显著差异;②各土层沿沉积方向渗透系数均最大、渗透能力随渗流时间衰减最快,沿垂直沉积方向渗透系数均最小、渗透能力衰减最慢;③微观结构参数对各土层渗透系数的影响程度均表现为n_(m)>F(孔隙)>F(颗粒)>D(孔隙)>D(颗粒)>H_(m)(孔隙)≈H_(m)(颗粒),其中孔隙度对渗透性能的贡献约可达到30%;④渐变带土层的渗透性能最差,水分易在渐变带发生累积,导致含水率提高,弱化土体力学性质,需要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_(1)黄土 渐变带 渗透系数 各向异性 微观结构
下载PDF
基于迁移卷积神经网络的黄土含水率智能识别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晗 魏文龙 +4 位作者 刘森森 兰恒星 刘鑫 晏长根 董忠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31,共11页
黄土含水率深层原位精准探测是揭示黄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及灾害预警的有效手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原位孔洞探测黄土含水率的智能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搭建室内实验平台采集间隔等级为2%的7种不同含水率下的图像信息,生成用于神... 黄土含水率深层原位精准探测是揭示黄土重大工程灾变机理及灾害预警的有效手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提出了一种原位孔洞探测黄土含水率的智能识别方法。首先,通过搭建室内实验平台采集间隔等级为2%的7种不同含水率下的图像信息,生成用于神经网络训练的数据集。然后,基于迁移学习思想建立了多种迁移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并对比分析了不同模型的黄土含水率识别精度,通过混淆矩阵可视化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针对所建立的黄土含水率图像数据集,基于VGG19、ResNet101、DesNe201的深度迁移网络模型的测试准确率都在90%以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拟合现象,如推广应用则会出现超过10%的误判现象;而基于Xception、MobileNet、NASNetMobile的轻量化迁移网络模型在训练后泛化能力较好,测试准确率都达到了90%以上,其中Xception迁移网络模型的识别精度最高,达到了94.6%。搭建的轻量化迁移网络模型识别精度高、计算速度快,可为开发黄土地质信息原位探测机器人的视觉系统提供算法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含水率 原位检测 智能识别 卷积神经网络 迁移学习
下载PDF
粉细砂填料柔性挡墙受力变形特性模型试验
9
作者 杨晓华 李浩 +4 位作者 赵旭 孔永博 曾浩 晏长根 许江波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80-687,共8页
本文以孟加拉达卡绕城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以粉细砂为填料的土工格室柔性挡墙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机理。试验过程对挡墙土压力、结构层的水平位移和土工格室壁应变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墙踵处水平土压力最大,最... 本文以孟加拉达卡绕城高速公路为依托,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以粉细砂为填料的土工格室柔性挡墙在静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机理。试验过程对挡墙土压力、结构层的水平位移和土工格室壁应变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墙踵处水平土压力最大,最大值为24.8 kPa,墙中心位置的土压力最小,最小值为15.8 kPa;挡墙同一高度处,墙背的土压力要大于挡墙中部土压力,土压力分布曲线均为内凹曲线;挡墙墙身最大水平位移位于墙高H/2处,水平位移最大值为66 mm,为墙宽的2.2%,墙身水平位移分布呈外凸曲线,墙身变形模式为鼓型;土工格室应变在墙趾处最大,柔性挡墙墙身内土工格室的最大应变连线在墙高H/2以下区域从墙趾到墙背线性发展,最大应变连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4°,在墙高H/2以上区域,格室最大应变连线沿墙背向挡墙顶面发展。柔性挡墙破坏模式为内部破坏,破裂面为折线型。试验结果为柔性挡墙设计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柔性挡墙 模型试验 土工格室 土压力 变形
下载PDF
桩−土界面倾角和含水率对抗滑桩的阻滑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怀鑫 晏长根 +1 位作者 林斌 石玉玲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2,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界面倾角及含水率对桩–土界面的阻滑效果,首先基于变倾角组合体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比较了不同界面倾角和含水率条件下变倾角组合体破坏模式和抗剪强度的差异性,然后结合室内试验抗剪强度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不同界... 为研究不同界面倾角及含水率对桩–土界面的阻滑效果,首先基于变倾角组合体三轴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比较了不同界面倾角和含水率条件下变倾角组合体破坏模式和抗剪强度的差异性,然后结合室内试验抗剪强度参数,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比较不同界面倾角和含水率对桩–土界面的阻滑效果,并基于塑性变形理论确定临界含水率w_(max),最后依托工程案例对抗滑桩截面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界面倾角和含水率是导致变倾角组合体破坏模式和抗剪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当含水率较低时,适当增大倾角能提高组合体试样的抗剪强度;当土体含水率较小时,随着桩侧倾角的增大,桩–土界面阻滑效果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当桩侧土体含水率较高时,桩–土界面倾角越大,桩–土界面阻滑越小;当考虑桩间土拱效应时,适当增加抗滑桩桩背受压区三角形截面,作用在桩侧摩擦拱上的等效集中荷载最大可降低33%左右。相关研究成果对抗滑桩的设计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滑桩 桩–土界面倾角 含水率 土拱效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陕北烧变岩水−岩作用的劣化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鑫 孙强 +2 位作者 晏长根 赵春虎 王少飞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84,共9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陕晋蒙交界地区存在大量煤火高温烘烤形成的烧变岩。与原岩相比,烧变后的岩体结构破碎孔隙发育,在长期水–岩作用下,形成了大量危岩体。以陕北神木大柳塔地区的烧变岩为对象,开展了50次干湿循环试验,测试不同循环次数后烧变岩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及其变化,探讨不同烧变程度烧变岩劣化特性。结果表明:烧变岩质量、硬度、力学性质下降,表面亮度降低,粗糙度与红黄色度增强;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NMR)测试,烧变岩孔隙体积比例曲线右移,最大孔径扩张;微孔向大孔转化,大孔含量与总孔隙率升高;烧变作用使岩体孔隙发育,且提高了烧变岩的抗侵蚀能力,降低了色度、质量、粗糙度、硬度、力学性质的变化程度。长期水–岩作用可对烧变岩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孔隙结构造成明显改变,烧变程度与初始孔隙结构能够影响劣化效果。根据研究不同烧变岩的劣化过程,得出加固低烧变程度岩体表面、加固沉积层理与原有裂隙、堵塞高烧变程度岩体孔隙,可降低水−岩作用的侵蚀破坏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变岩 水−岩作用 劣化特性 干湿循环 孔隙结构 陕北地区
下载PDF
含原生隐微裂隙岩石颗粒流模型构建及细观参数标定方法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志强 刘国锋 +2 位作者 晏长根 董凯 崔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42-1853,共12页
离散元仿真是研究裂隙岩石破坏机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颗粒流模型的准确性及细观参数的合理性左右着数值仿真的质量。现有研究多以预设规则裂隙颗粒流模型为对象,侧重于模拟现象的深度解译,忽略了真实裂隙颗粒流模型构建及参数确定方法... 离散元仿真是研究裂隙岩石破坏机理最常用的手段之一,颗粒流模型的准确性及细观参数的合理性左右着数值仿真的质量。现有研究多以预设规则裂隙颗粒流模型为对象,侧重于模拟现象的深度解译,忽略了真实裂隙颗粒流模型构建及参数确定方法的介绍。鉴于此,本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同时引入CT扫描及图像数字化等技术提出含隐微裂隙岩石颗粒流模型构建及细观参数标定方法,并以原生隐微裂隙发育的隐晶质玄武岩为例,对上述方法进行应用和验证。研究发现:CT扫描配合图像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试样内裂隙形态的精确刻画,可服务于含隐微裂隙岩石真实颗粒流模型的精细化构建。由于各细观参数的交互影响,初步确定的平行黏结模型细观参数仍需微调后方可使用。确定光滑节理模型细观参数时,应先根据已建模型定性分析不同倾角下宏观结果与细观参数间的响应。对于含原生闭合隐微裂隙的隐晶质玄武岩“平行黏结+光滑节理”的数值本构组合能够很好地描述其颗粒流模型接触间的力学性质。上述研究发现极大增强了含隐微裂隙岩石颗粒流模型构建的准确性及细观参数取值的透明性和合理性,同时可为内置多接触本构颗粒流模型细观参数的标定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微裂隙 离散元仿真 岩石 细观参数 CT扫描
下载PDF
骨架防护黄土边坡坡面冲蚀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原泽 晏长根 +4 位作者 陶悦 贾卓龙 杨万里 徐伟 郜世泰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989-1998,共10页
西部黄土地区高边坡多采用骨架结构进行防护,但其服役期间容易产生土体侵蚀破坏,造成防护效力的局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可诱发垮塌灾害。通过开展人工模拟降雨冲蚀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坡面冲蚀过程、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 西部黄土地区高边坡多采用骨架结构进行防护,但其服役期间容易产生土体侵蚀破坏,造成防护效力的局部丧失,严重者甚至可诱发垮塌灾害。通过开展人工模拟降雨冲蚀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坡面冲蚀过程、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冲蚀量,探讨了骨架结构的防护效果,厘清了骨架关键部位处的坡面冲蚀规律,揭示了强降雨诱发骨架防护边坡侵蚀破坏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骨架结构具有一定防护效力,但其框格边缘土体容易侵蚀破坏;随着降雨时间增长,裸坡和骨架边坡的含沙量、径流量及累计冲蚀量均逐渐增加。相比于裸坡,冲蚀60 min时骨架边坡的含沙量降低25%(坡比1︰1.5), 21.4%(坡比1︰1.75),径流量降低33.6%(坡比1︰1.5), 31.4%(坡比1︰1.75),累计冲蚀量降低43.6%(坡比1︰1.5), 40.0%(坡比1︰1.75);骨架关键部位,尤其是尖角边缘土体所承受的雨水冲刷作用较强,其冲蚀演化历程归纳为:溅蚀-片蚀-细沟侵蚀-切沟侵蚀(初次冲蚀),或溅蚀-片蚀-切沟侵蚀(再次冲蚀);骨架结构可限制土颗粒运移、削弱径流冲蚀,起到截流、挡水及分流作用,但也会在骨架关键部位处产生较为明显的边缘汇流现象,容易使得骨架支撑土体的侵蚀破坏,造成骨架结构的局部悬空。研究成果可为黄土地区路堤边坡拱形骨架防护的优化设计与现场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边坡 人工模拟降雨 拱形骨架 边坡模型 坡面冲蚀演化
下载PDF
特殊岩土体工程边坡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4
作者 谢永利 刘新荣 +4 位作者 晏长根 杨忠平 李家春 周志军 岳夏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105,共13页
工程边坡的理论研究及稳定对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和正常运营有重要意义。由性质特殊的黄土、膨胀土与冻土等特殊土和岩体组成的工程边坡有别于一般土质边坡,在稳定性分析、工程设计和分析软件等理论研究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为此,在... 工程边坡的理论研究及稳定对确保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和正常运营有重要意义。由性质特殊的黄土、膨胀土与冻土等特殊土和岩体组成的工程边坡有别于一般土质边坡,在稳定性分析、工程设计和分析软件等理论研究方面表现出一定差异。为此,在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文章总结工程边坡在稳定性分析方法、工程设计和分析软件等理论方面的共性研究成果,又分别阐述黄土、膨胀土、冻土和岩质工程边坡在理论方面的新研究进展。此外,文章还概括工程边坡监测预警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特殊岩土体工程边坡的典型治理案例,并指出特殊岩土体工程边坡研究的进一步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岩土体 工程边坡 稳定性分析 工程设计 监测预警
下载PDF
纤维加强作用对泡沫轻质土设计性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许江波 王元直 +5 位作者 晏长根 包含 裘友强 张留俊 尹利华 杨晓华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0年第3期399-404,共6页
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的路基填料,最大特点是其内部的细胞状孔隙结构,密度小而强度足以承担路基正常工作的需要.但传统泡沫轻质土属于脆性材料,脆性破坏对其工程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开展泡沫轻质土改性研究对推广泡沫轻质土的应用意义... 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的路基填料,最大特点是其内部的细胞状孔隙结构,密度小而强度足以承担路基正常工作的需要.但传统泡沫轻质土属于脆性材料,脆性破坏对其工程应用十分不利.因此,开展泡沫轻质土改性研究对推广泡沫轻质土的应用意义重大,而加筋泡沫轻质土的相关研究还十分匮乏.文中将聚丙烯纤维加入泡沫轻质土,使材料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大大提高,改善了泡沫轻质土产生很小应变就马上破坏的现象,同时提高了材料的强度.通过试验发现加筋效应对材料湿重度影响较小,流动性随加筋率增加显著下降,强度随加筋率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加筋泡沫轻质土强度与加筋率之间关系符合高斯函数拟合结果,加筋效应对泡沫轻质土强度的提高存在强化峰值,同时加筋效应可以明显减小材料的强度降低率.运用纤维间距理论分析了纤维影响泡沫轻质土强度的机理,并对加筋率超过0.75%后,材料极限强度出现的下降趋势进行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泡沫轻质土 流值 无侧限抗压强度 纤维间距理论
下载PDF
四面楔形体监测敏感部位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晏长根 安宁 +3 位作者 薛志佳 杜柯 许江波 孙巍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6-103,共8页
针对岩质四面楔形体的监测敏感部位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边坡模型试验平台,开展岩质边坡四面楔形体物理模拟试验,对楔形体在滑动失稳全过程中结构面处的内部位移和内部应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楔形体滑动位移的增加,各位移监测点处... 针对岩质四面楔形体的监测敏感部位问题,利用自主研制的边坡模型试验平台,开展岩质边坡四面楔形体物理模拟试验,对楔形体在滑动失稳全过程中结构面处的内部位移和内部应力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随着楔形体滑动位移的增加,各位移监测点处位移变化速率的差异越小,楔形体表现出的整体滑动特性更为明显。在楔形体失稳过程前期,位移监测和应力监测敏感部位均在楔形体下部,临近失稳时,楔形体上部为位移监测敏感部位,楔形体中上部为应力监测敏感部位。在楔形体失稳过程前期,监测到的应力值较初始状态便有明显增大,应力监测相比位移监测的反馈更为提前,能够更及时地对边坡变化产生响应。研究结果可对岩质边坡楔形体的安全监测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边坡 楔形体 位移监测 应力监测 监测敏感部位
下载PDF
黄土地区半填半挖式路基模型试验研究
17
作者 万琪 晏长根 +2 位作者 张晓鸣 杨晓华 包含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9-103,133,共6页
针对陇东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水毁问题,以半填半挖式路基为研究对象,提出毛细阻滞层结合纵横向盲沟的处治技术,通过3种工况的路基模型试验,分析了在模拟顶部积水入渗和地下水毛细作用下路基内部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路基上部设... 针对陇东黄土地区公路路基水毁问题,以半填半挖式路基为研究对象,提出毛细阻滞层结合纵横向盲沟的处治技术,通过3种工况的路基模型试验,分析了在模拟顶部积水入渗和地下水毛细作用下路基内部湿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路基上部设置盲沟可促进路基早期水分排出;在填方路基底部设置毛细阻滞层能有效阻隔地下毛细水上升,保证填方路基及边坡的体积含水率处于较稳定状态(25.5%);无任何处治的对比工况路基各土层体积含水率增加明显,且填方路基与挖方路基交界处土层的体积含水率差值达20%,由此也说明了路基填挖交界处的含水率显著差异可能就是造成路基后期运营出现沉陷、变形甚至滑移等病害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黄土半填半挖路基 模型试验 毛细阻滞层 盲沟
下载PDF
结构面粗糙度系数与采样精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国彪 包含 +2 位作者 兰恒星 晏长根 陶悦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36-1341,共6页
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获取过程中存在采样精度问题,为了获取合理的JRC值,本文开展了JRC剖面线采样点精度研究。选取3种岩石,每种取10个具有一定粗糙程度的结构面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结构面几何形貌特征并进行数字化... 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的获取过程中存在采样精度问题,为了获取合理的JRC值,本文开展了JRC剖面线采样点精度研究。选取3种岩石,每种取10个具有一定粗糙程度的结构面为研究对象,运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结构面几何形貌特征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提取结构面选定剖面线的起伏信息,利用分形理论计算不同采样点间隔条件下剖面线的JRC值,分析JRC取值中存在的采样点间隔效应,并研究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JRC值受剖面线采样点间隔影响,当采样点间隔小于临界间隔值时,JRC值基本保持不变;当间隔大于临界间隔值时JRC值出现波动。采样点临界间隔值与结构面粗糙程度相关,与JRC值呈负指数函数关系,并且其关系受岩石类型影响,岩石颗粒越小两者拟合度越高。综合3种岩石得到JRC值与采样点临界间隔值关系服从y=1.8314e^(-0.067x)的函数分布,可以此为依据进行采样点临界间隔定量取值,来消除间隔效应对JRC值的影响。该项研究成果可为结构面粗糙信息采集提供科学的方法,通过选取合理的采样点数量,保证结构面信息采集工作效率和JRC值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面粗糙度系数 三维激光扫描 采样点间隔 负指数关系
下载PDF
断层泥剪切力学行为与应变软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齐群 包含 +2 位作者 兰恒星 晏长根 张科科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01-1109,共9页
探究断层泥力学行为是研究断裂带工程地质效应的基础,以延安神道沟断裂带断层泥为对象,借助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3种颜色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并通过环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重塑断层泥的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 探究断层泥力学行为是研究断裂带工程地质效应的基础,以延安神道沟断裂带断层泥为对象,借助颗粒分析、X射线衍射等微观测试手段研究了3种颜色断层泥的组构特征,并通过环剪试验分析了不同含水率条件下重塑断层泥的力学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单峰型粒径曲线的断层泥级配明显优于双峰型,石英、云母和长石为主要的非黏土矿物,黏土矿物则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赤铁矿与绿泥石的相对含量是造成断层泥颜色差异的主要原因;受含水率和粗颗粒含量的影响,断层泥应变软化特征显著,应变软化随着含水率增大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规律,当含水率小于塑限含水率时,应变软化特征则随着粗颗粒含量升高而趋弱;内摩擦角是影响应变软化特征的主要力学指标,峰值内摩擦角和残余内摩擦角均与含水率呈负相关;矿物含量影响内摩擦角的变化,在5%和10%含水率条件下,内摩擦角随非黏土矿物含量的升高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泥 微观测试 环剪试验 含水率 应变软化 抗剪强度参数
下载PDF
黑云母石英片岩巴西劈裂试验的破坏特征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齐群 包含 +2 位作者 晏长根 许江波 翟勇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5-70,共6页
为探究拉伸破坏条件下含片理结构岩石的各向异性,对不同加载角度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开展巴西劈裂试验,并借助声发射技术,进行片岩破坏特征的理论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片岩的破坏规律为压密变形-弹性变形-瞬时破坏,具有典型的塑-弹性变形特... 为探究拉伸破坏条件下含片理结构岩石的各向异性,对不同加载角度的黑云母石英片岩开展巴西劈裂试验,并借助声发射技术,进行片岩破坏特征的理论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片岩的破坏规律为压密变形-弹性变形-瞬时破坏,具有典型的塑-弹性变形特征.依据裂纹形态,可分为中央直线劈裂、沿片理斜劈裂、弓形劈裂及沿片理弓形复杂劈裂4类破坏模式.通过分析加载线上各点的应力状态,不同角度下加载线上的点存在纯剪切、压剪和拉剪3种破坏机制.声发射特征参数各向异性显著,累计能量与角度呈"两边大、中间小"的变化规律.引入新参量"能率峰值比"对能率峰值和累计能量进行联合分析,22.5°岩样的能率峰值比最大,最小值则出现在45°,该参量可从能量角度定量地表征岩石破坏强烈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岩 巴西劈裂试验 声发射 破坏机制 各向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