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组构特征与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以黄骅坳陷古近系为例
1
作者 蒲秀刚 付永强 +8 位作者 时战楠 柴公权 陈长伟 姜文亚 韩文中 鄢继华 官全胜 许静 董姜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4-1007,共14页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 为明确断陷湖盆细粒区页岩微观组构特征及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基于黄骅坳陷古近系孔二段、沙三段、沙一段3套页岩层系取心、测井、录井及试油等资料,综合利用矿物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针对页岩样品开展多尺度、多维度精细表征,从微观、定量的角度系统分析了页岩矿物、有机质、孔隙及页岩油赋存特征,揭示了页岩油成藏富集规律并建立了富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微观视域下,多类型矿物以“组分混合”和“组构叠置”构成复杂页岩类型;储集空间可划分为无机孔隙、有机孔隙和微裂缝3大类9小类,其中无机孔隙贡献率平均可达85%以上,孔径<50 nm的孔隙占据储集空间的主体;微观上有机质可划分为同沉积有机质、交生分异有机质和运移充填有机质3种类型;烃类主要赋存于长英质纹层、灰云质纹层或粉砂岩纹层中。基于矿物、有机质、储集空间、烃类4个要素的“四元耦合”页岩油富集成藏规律,建立了3类富集成藏模式。在该模式指导下,沧东凹陷孔二段实施多口水平井获高产,优质页岩油区块已经实现当今油价下的效益开发,歧口凹陷沙三段及沙一下亚段页岩油均获得重要突破,展示出黄骅坳陷古近系页岩油具有广阔的资源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孔店组二段 沙河街组三段 沙河街组一段 黄骅坳陷 组构特征 富集成藏规律
下载PDF
地质资源类专业课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为例
2
作者 袁静 操应长 +4 位作者 鄢继华 王冠民 王艳忠 王健 梁超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40-44,共5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高阶课程目标。四维度是指线上线下混合、...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沉积学”的教学实践,构建了四维度、三层次教学模式,启迪学生探究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高阶课程目标。四维度是指线上线下混合、实体虚拟结合、课堂内外汇合、继承创新融合的四维一体教学方式。三层次是指以高质量完成教学大纲为基础(知识)、以激励探究性学习为阶梯(能力)、以培养创新能力(素质)为顶层目标的三层次递升式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虚拟实验 翻转课堂 户外实践 知识-能力-素质递升式教学
下载PDF
地学类专业野外地质实习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地质学专题实习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孟凡超 吴孔友 +1 位作者 张立强 鄢继华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1期128-131,共4页
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课是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途径。在野外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提升专业自信、增强学习热情、激发爱国情操、培养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育为主线,在地质实践过程中,有机... 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课是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的有效途径。在野外实践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对于学生提升专业自信、增强学习热情、激发爱国情操、培养责任担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地学类专业野外实践教育为主线,在地质实践过程中,有机提取哲学思维、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爱国主义四个方面思政育人元素。通过案例式、研讨式、情景式、分组式等教学方式,使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野外地质实践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专业兴趣,培养道德品质,激发爱国热情,达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实践教育的“同向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野外实践 课程思政 育人元素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细粒沉积旋回及其对有机质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10 位作者 鄢继华 金凤鸣 时战楠 柴公权 韩文中 刘岩 姜文亚 陈长伟 张伟 方正 解德录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68-480,共13页
基于陆相水进-水退旋回(T-R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官108-8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连续500m完整取心及化验资料分析,开展湖相盆地细粒沉积岩的高频旋回特征研究。通过应用测井岩性组合判别方法,搭建孔二段细粒沉积岩... 基于陆相水进-水退旋回(T-R旋回)层序地层学理论,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官108-8井古近系孔店组二段连续500m完整取心及化验资料分析,开展湖相盆地细粒沉积岩的高频旋回特征研究。通过应用测井岩性组合判别方法,搭建孔二段细粒沉积岩的五级高频旋回地层格架。采用不同尺度及方法表征细粒沉积岩高频旋回特征,研究表明五级T旋回陆源碎屑矿物含量高、古盐度低、古气候偏潮湿、纹层密度大,五级R旋回则表现为碳酸盐矿物含量高、古盐度高、古气候偏干旱、纹层密度小。高频旋回变化控制了有机质的丰度与类型,T旋回中TOC值较高,除了有较高的陆源有机碳含量外,水体内生有机质也较为丰富,显示湖泊的初级生产力较高,有利于页岩油的形成与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 高频旋回 纹层密度 有机质 古近系孔店组二段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细粒沉积岩有机质-矿物-孔隙在升温过程中的变化及其规律——以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5
作者 尹玲芝 蒲秀刚 +2 位作者 陈世悦 鄢继华 张伟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97-606,共10页
在埋藏过程中,随着埋深的增加,细粒沉积岩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形态、孔隙类型与质量分数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揭示其变化规律,对有机质热模拟的残样进行了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有机碳质量分数等测试... 在埋藏过程中,随着埋深的增加,细粒沉积岩的矿物组成、有机质形态、孔隙类型与质量分数等会发生一系列变化。为揭示其变化规律,对有机质热模拟的残样进行了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镜质体反射率(Ro)、岩石热解、有机碳质量分数等测试。发现在从室温(25℃)到550℃的升温过程中,有机质形态由团块状向条带状、团块状变化;黏土矿物由层片状逐渐向絮状转化;碳酸盐矿物溶蚀加剧,温度超过500℃后,出现溶蚀-沉淀现象;随着温度的升高,由有机质热演化产生的有机质孔的面积不断增加,在450~475℃时,有机质孔孔径达最大,当温度高于475℃后,有机质孔的数量增多、孔径缩小;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黏土矿物由蒙脱石向伊蒙混层再向伊利石转化,导致其晶间孔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最后趋于稳定;溶蚀孔主要由长石和碳酸盐矿物产生,与有机质热演化产生的有机酸密切相关,溶蚀孔的变化趋势与有机质孔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随后又缓慢下降趋于稳定。当温度为450~475℃时,孔隙数量达最多、孔径最大,形成良好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热模拟 有机质 矿物 孔隙
下载PDF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纹层结构类型及其对储集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宋斯宇 陈世悦 +1 位作者 鄢继华 蒲秀刚 《甘肃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富有机质页岩大多发育有纹层结构,不同的纹层结构对页岩的储集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以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射线衍射测试数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MICS等资料的分析,根据矿物纹层组合关... 富有机质页岩大多发育有纹层结构,不同的纹层结构对页岩的储集性能有着不同的影响。以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X射线衍射测试数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AMICS等资料的分析,根据矿物纹层组合关系,总结出3种页岩纹层结构类型,分别为长英质-碳酸盐-黏土型纹层结构、黏土(有机质)-碳酸盐-方沸石型纹层结构、长英质-有机质-黏土(有机质)纹层结构。研究表明,长英质-有机质-黏土(有机质)纹层结构纹层平直且层厚较小,互层现象明显;层理缝与矿物解理缝发育较多且后期被白云石充填,有机孔与粒间孔大量发育,溶蚀孔与晶间孔也少量发育,有机质孔与矿物颗粒间的边缘微裂缝构成了良好的孔-缝联通体系;孔隙度较为均匀的分布在0~6%,孔径介于微孔与宏孔间,孔容最大,储集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结构 储集性能 孔二段 沧东凹陷
下载PDF
Cycl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tion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organic matter distribution in the second member of Paleogene Kongdian Formation in Cangdong Sag,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7
作者 ZHAO Xianzheng PU Xiugang +10 位作者 yan jihua JIN Fengming SHI Zhannan CHAI Gongquan HAN Wenzhong LIU yan JIANG Wenya CHEN Changwei ZHANG Wei FANG Zheng XIE Del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34-546,共13页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based on continental transgressive-regressive(T-R)cycles,a 500 m continuous core taken from the second member of Kongdian Formation(Kong 2 Member)of Paleogene in Well G...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quence stratigraphy based on continental transgressive-regressive(T-R)cycles,a 500 m continuous core taken from the second member of Kongdian Formation(Kong 2 Member)of Paleogene in Well G108-8 in the Cangdong Sag,Bohai Bay Basin,was tested and analyzed to clarify the high-frequency cycles of deep-water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lacustrine basins.A logging vectorgraph in red pattern was plotted,and then a sequence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ith five-order high-frequency cycles was formed for the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in the Kong 2 Member.The high-frequency cycles of fine-grained sedimentary rock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and at different scales.It is found that the fifth-order T cycles record a high content of terrigenous clastic minerals,a low paleosalinity,a relatively humid paleoclimate and a high density of laminae,while the fifth-order R cycles display a high content of carbonate minerals,a high paleosalinity,a dry paleoclimate and a low density of laminae.The changes in high-frequency cycles controlled the abundance and type of organic matter.The T cycles exhibit relatively high TOC and abundant endogenous organic matters in water in addition to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s,implying a high primary productivity of lake for the generation and enrichment of shale o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grained sediment high-frequency cycle lamina density organic matter Paleogene Kong 2 Member Cangdong Sag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展布规律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世悦 马帅 +2 位作者 贾贝贝 鄢继华 侯中帅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513-523,共11页
在对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区上百口钻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建立了含煤岩系沉积模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残余地层展布规律。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发育... 在对渤海湾盆地内各坳陷区上百口钻井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岩芯、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探讨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建立了含煤岩系沉积模式,揭示了含煤岩系的残余地层展布规律。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主要发育在太原组及山西组,岩石类型包括煤岩及暗色泥岩(包括炭质泥岩)。其中,太原组含煤岩系沉积环境以陆表海堡岛沉积体系下泥炭坪为特征,沉积物泥炭的显微组分以腐殖组为主,普遍富硫,且矿物质含量较高,成煤后以镜质组为特点,壳质组相对丰富;山西组由于受物源区碎屑物质供给能力增强及大规模海退的影响,各类泥炭坪等主要成煤环境随时间推移由北向南发展,并逐渐被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聚煤环境取代,该类泥炭沼泽形成煤层厚度较大,但受分流河道冲刷作用,因此横向厚度变化较大,结构复杂,硫含量一般较低,灰分含量高。根据华北晚古生代含煤岩系及成煤环境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堡后泥炭坪、潮坪泥炭坪、潟湖泥炭坪、潮汐三角洲泥炭坪及浅水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5种模式类型,它们各具不同的沉积岩相组合及成煤特点,多种成煤模式可同时共存且相互演化。通过研究认为,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残留厚度较大,分布广泛,但受中新生代构造断裂影响,部分地区遭受剥蚀。通过对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有机质丰度等烃源岩指标的分析,结合不同类型的测井曲线,估算了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的厚度。其中渤海湾盆地石炭—二叠系有效煤系烃源岩在黄骅坳陷南部、冀中坳陷的苏桥—文安地区分布较厚,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在150~200 m,最厚可达250 m以上;临清坳陷及东濮坳陷中东部有效煤系烃源岩厚度普遍在50~100 m;济阳坳陷有效煤系烃源岩呈零星分布,在各次级凹陷中均有小面积累厚较大的煤系烃源岩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石炭—二叠系 含煤岩系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 被引量:16
9
作者 邓远 陈世悦 +2 位作者 蒲秀刚 鄢继华 陈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1-823,890,共14页
非常规油气的兴起引发了细粒沉积岩研究的热潮,然而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岩心、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AMICS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为依据,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孔... 非常规油气的兴起引发了细粒沉积岩研究的热潮,然而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环境演化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基于岩心、薄片、全岩X射线衍射、AMICS矿物分析和地球化学等资料,以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为依据,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孔店组)二段细粒沉积岩划分为层状细粒长英沉积岩相、块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细粒混积岩相、纹层状白云岩相和块状白云岩相等5种岩相类型,详细分析每种岩相的沉积环境和形成机理。不同岩相按照一定次序叠置构成4类典型岩相组合,在气候干湿度、水体性质和物源供给强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分别对应强陆源输入沉积模式、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半干旱季节性气候沉积模式和持续干旱沉积模式。通过岩相组合划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孔二段沉积时期沧东凹陷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为Ek2(4)~Ek2(3)季节性气候阶段、Ek2(2)潮湿气候阶段与Ek2(1)干旱-潮湿转换阶段。研究成果可以为沧东凹陷页岩油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沉积岩 岩相 形成机理 沉积环境 沧东凹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沧东凹陷孔二段高伽马砂岩成因探讨及识别 被引量:4
10
作者 焦玉玺 鄢继华 +2 位作者 陈世悦 蒲秀刚 邓远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9-313,共5页
针对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砂岩具有高自然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基于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和测井曲线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沧东凹陷孔二段二亚段(Ek_2~2)致密砂岩段因方沸石含量普遍较高、钍富集,导致Ek_2~2致密砂岩段... 针对沧东凹陷孔二段致密砂岩具有高自然伽马的测井响应特征,基于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结合全岩X射线衍射分析和测井曲线分析等方法研究认为,沧东凹陷孔二段二亚段(Ek_2~2)致密砂岩段因方沸石含量普遍较高、钍富集,导致Ek_2~2致密砂岩段自然伽马普遍较高;孔二段四亚段(Ek42)致密砂岩段局部层段因白云母含量较高、铀相对富集,导致Ek_2~4致密砂岩段局部呈高自然伽马的特征。通过常规测井曲线声波时差、自然伽马—声波时差关联分析和深感应电阻率—自然伽马关联分析的综合使用,可有效识别出高方沸石含量所致的高伽马致密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沧东凹陷 孔店组 致密砂岩段 高伽马砂岩 成因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ling Factors of Shale Oil Reservoir Space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被引量:3
11
作者 DENG Yuan CHEN Shiyue +1 位作者 PU Xiugang yan ji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253-268,共16页
The Cenozoic continental strata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re rich in shale oil resources, and they contain various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complex factors. Using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The Cenozoic continental strata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re rich in shale oil resources, and they contain various types of reservoir spaces that are controlled by complex factors. Using field 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ESEM), automatic mineral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system(AMICS), CO2 and N2 gas adsorption, and focused ion 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FIB-SEM), the types of shale reservoir space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are summarize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various types of pores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microscopic pore structures are characterized, and the key geological mechanisms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reservoir spaces are determined. Three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in the present study. First, the shale reservoir spaces in the Bohai Bay Bas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broad categories, including mineral matrix pores, organic matter pores, and micro fractures. Those spac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even categories and fourteen sub-categorie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the pores. Second, the complex pore-throat structures of the shale reservoir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based on the shape of the adsorption hysteresis loop. The pore structures mainly include wedge-shaped, flat slit-shaped, and ink bottle-shaped pores. The mesopores and micropores are the main contributors to pore volume and specific surface area, respectively. The macropores provide a portion of the pore volume, but they do not significantly contribute to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Third,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copic pores in the shale are complex.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etermines 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shale and provide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pore development. Diagenesis control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ores. In addition,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inorganic diagenesis and driv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po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 PORE structure controlling factor SHALE oil Bohai BAY BASIN
下载PDF
陆相湖盆深水区页岩高频层序对储层发育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页岩为例
12
作者 方正 蒲秀刚 +3 位作者 陈世悦 鄢继华 陈星燃 崔绮梦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63-1682,共20页
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为代表的陆相湖盆深水区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但其岩相宏观分布与储层微观特征的联系尚不明确。利用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元素及有机地球化学测试... 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为代表的陆相湖盆深水区页岩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但其岩相宏观分布与储层微观特征的联系尚不明确。利用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矿物定量分析、元素及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测井曲线、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氮气吸附实验、高压压汞实验、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分析等方法,在页岩高频湖进-湖退(T-R)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类型层序的岩相充填演化序列和不同岩相的储层特征,探讨了高频层序对储层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沧东凹陷孔二段富有机质页岩段可划分为11个高频T-R层序(五级层序SQ①-SQ⑪,其中,SQ⑨发育重力流成因砂岩);根据高频层序内T-R旋回的对称性,层序可分为以T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以R旋回为主的不对称型和近对称型;页岩储层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等微观孔隙,以粒间孔和粒内孔等无机孔为主;长英质矿物含量更高、纹层状构造更发育的纹层状长英页岩相和纹层状混合页岩相的宏孔更为发育,连通性更好,而碳酸盐矿物含量更高、块状构造更发育的块状混合页岩相和纹层状/块状碳酸盐页岩相的介孔更为发育,连通性一般;页岩的储层特征受矿物含量和沉积构造影响,呈现出明显的“相控”特征,而高频层序可以看作是连续时间序列下沉积环境变化的响应,影响着湖盆中心页岩的沉积作用;高频层序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储层特征差异明显,快速湖侵阶段的中—上部层序和振荡湖侵阶段的底部层序为优质储层发育段,而在稳定高位阶段仅局部层序发育优质储层。研究成果以期为陆相湖盆深水区页岩高频层序的划分及优质储层评价与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T-R层序 层序类型 层序演化 孔隙结构 沧东凹陷
原文传递
细粒混积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分析——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邓远 蒲秀刚 +4 位作者 陈世悦 鄢继华 时战楠 张伟 韩文中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01-1316,共16页
为深化对细粒混积岩储层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纳米CT与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在总结细粒混合沉积样式的基础上... 为深化对细粒混积岩储层发育特征与控制因素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为例,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低温气体吸附、纳米CT与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方法,在总结细粒混合沉积样式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不同混积样式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储集空间展布与连通性的差异,认为组分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总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均大于组构型细粒混积岩,储集空间的连通性也好,储层的发育和演化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的共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孔店组二段细粒混积岩可分为组分混合与组构混合两类,主要的储集空间包括宏观裂缝和微观孔隙,其中裂缝分为构造缝、层理缝、成岩收缩缝和异常高压缝等4类,孔隙分为无机质孔隙、有机质孔隙和微裂缝3类;组分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平均为0.013 cm^3/g,总比表面积平均为9.058 m^2/g,平均孔径为4.05 nm,易于形成良好的立体孔缝网络;组构型细粒混积岩的总孔隙体积平均为0.004 cm^3/g,总比表面积平均为3.611 m^2/g,平均孔径为3.75 nm,储集空间连通性较差;沉积环境决定了岩石的物质组成与混积样式,提供储集空间发育的物质基础;成岩作用控制储集空间的类型与特征;有机质热演化与无机成岩作用相互协同,影响储集空间的形成与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粒混积岩 混合沉积 储集空间 孔隙结构 孔店组二段 沧东凹陷
原文传递
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方正 蒲秀刚 +6 位作者 陈世悦 鄢继华 韩文中 时战楠 张伟 陈星燃 董庆民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317,共14页
为深化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典型湖相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非均质性的认识,本文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基于实测总有机碳(TOC)、测井曲线模型(ΔlgR)、母质来源及微观赋存状态总结有... 为深化对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孔店组二段(孔二段)典型湖相富有机质页岩有机质非均质性的认识,本文利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有机地球化学及测井曲线等资料,基于实测总有机碳(TOC)、测井曲线模型(ΔlgR)、母质来源及微观赋存状态总结有机质富集特征,并结合沉积环境演化探讨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认为有机质具有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的混源特征反映孔二段沉积时期陆源输入对有机质富集特征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向湖泊输送大量陆源有机质,另一方面提供营养物质促进湖泊表层初级生产力.研究结果表明:Ek_(2)^(2)和Ek_(2)^(3)富有机质页岩中有机质呈"中碳—高碳(TOC为0.7%~4.0%)与高碳—富碳(TOC为2.0%~7.0%)"的韵律型富集,Ek_(2)^(1)下部呈先增后减型富集;在湖侵期,水深增加(Rb/K值为0.002~0.004)形成的良好保存条件是有机质富集的重要前提条件,气候干湿旋回(干湿指数C值为0.15~0.53)形成了受控于陆源输入的韵律型富集特征;在高位期,气候、水深、盐度的变化(干湿指数C值由0.1~0.2变为0.2~0.3、Rb/K值由0.002~0.003变为0.002~0.004、Sr/Ba值由1.0~2.0变为0.5~1.0)导致有机质由陆源输入、初级生产力、保存条件共同作用转变为受控于陆源输入,形成先增后减型富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东凹陷 孔店组二段 有机质富集 有机质母质来源 陆源输入
原文传递
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 被引量:10
15
作者 侯中帅 周立宏 +4 位作者 金凤鸣 陈世悦 蒲秀刚 鄢继华 李宏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0-214,共15页
为了明确富油气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观察和地层水矿化度、热解、包裹体均一温度、黏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规物性等资... 为了明确富油气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的发育特征及其对储集层的改造作用,以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薄片、XRF元素扫描、扫描电镜观察和地层水矿化度、热解、包裹体均一温度、黏土矿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常规物性等资料,分析了歧口凹陷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证据,明确其对不同类型储层的改造方式,认为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较为发育,对于储集层有较强的改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中热液流体活动发育的标志包括热液角砾岩、斑马状结构、褪色泥岩和多种类型的热液矿物组合;地层水矿化度异常高;具有异常高Tmax或S1与S2值的泥岩;包裹体均一化温度超过正常热演化最高温度;浅层砂岩中高岭石质量分数异常高和中深层砂岩中绿泥石质量分数的异常高值;泥岩中Zn、Cd、Ba和Pb等微量元素出现异常高值;碳酸盐岩的稀土元素具有Eu正异常.不同类型储层中热液流体的改造方式具有差异性,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溶蚀作用,凝灰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和促进脱玻化作用,玄武岩中主要发育水力压裂作用,热液流体通过溶蚀作用和促进绿泥石的发育来对砂岩储层进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液流体 储层改造 歧口凹陷 改造方式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沉积特征与控制因素 被引量:16
16
作者 侯中帅 陈世悦 +3 位作者 鄢继华 付立新 李宏军 冯建园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55-2068,2104,共15页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近期取得一系列勘探突破,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重要的储量接替领域.但其勘探程度较低,对于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认识上的欠缺制约着该层系勘探的深入和井位的部署.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 大港探区上古生界近期取得一系列勘探突破,展现出良好的勘探前景,已成为重要的储量接替领域.但其勘探程度较低,对于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认识上的欠缺制约着该层系勘探的深入和井位的部署.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在岩心、薄片、测井和录井等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区内上古生界各组发育的沉积相类型与沉积演化过程,分析了沉积相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区内本溪组发育障壁海岸相和碳酸盐台地相,太原组发育障壁海岸相、碳酸盐台地相和湿地相,山西组发育浅水三角洲相,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发育河流相.本溪组至上石盒子组的沉积相类型反映了晚古生代海侵作用的肇始、发展、衰退的过程.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和古气候共同控制着沉积相类型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古生界 沉积相 沉积演化 控制因素 大港探区 石油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