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mi-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mesophase pitch-based carbon foams by Raman and FTIR spectroscopy
1
作者 LIU Yue CHANG Sheng-kai +3 位作者 SU Zhan-peng HUANG Zu-jian QIN Ji yang jian-xiao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8-680,共13页
Graphitized carbon foams(GFms)were prepared using mesophase pitch(MP)as a raw material by foaming(450℃),pre-oxidation(320℃),carbonization(1000℃)and graphitization(2800℃).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Graphitized carbon foams(GFms)were prepared using mesophase pitch(MP)as a raw material by foaming(450℃),pre-oxidation(320℃),carbonization(1000℃)and graphitization(2800℃).The differences i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GFms prepared from different MP precursors pretreated by ball milling or liquid phase extr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and semi-quantitative calculations were conducted on the Raman and FTIR spectra of samples at each preparation stage.Semi-quantitat-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provide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of the MP and GFm de-rived from it.Combined with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the change from precursor to GFm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all milling concentr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aromatic molecules in the pitch,which contributed to uniform foaming to give a GFm with a uniform pore distribution and good properties.Liquid phase extraction helped remove light components while retaining large aromatics to form graphitic planes with the largest average size during post-treatment to produce a GFm with the highest degree of graphitization and the fewest open pores,giving the best compression resistance(2.47 MPa),the highest thermal conductivity(64.47 W/(m·K))and the lowest electrical resistance(13.02μΩ·m).Characterization combining semi-quantitative spectroscopic ana-lysis with microscopic observations allowed us to control the preparation of the MP-derived GF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phase pitch Carbon foams RAMAN FTIR GRAPHITIZATION
下载PDF
毛细管破裂法制备中间相炭微球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董斯琳 杨建校 +4 位作者 常胜凯 石奎 刘越 邹嘉玲 李君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3-189,共17页
基于沥青在熔融纺丝过程中的滴落行为和流变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中间相炭微球(MCMB)制备方法—毛细管破裂法(DCB法)。本实验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DCB法考察了不同接收相(水或THF)对MCMB制备的影响规律,并系统研究了相应MCMB... 基于沥青在熔融纺丝过程中的滴落行为和流变学理论,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效的中间相炭微球(MCMB)制备方法—毛细管破裂法(DCB法)。本实验以中间相沥青为原料,采用DCB法考察了不同接收相(水或THF)对MCMB制备的影响规律,并系统研究了相应MCMB微观结构的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所制MCMB经750℃的KOH活化制备了A-MCMB,以及经2800℃的石墨化制备了G-MCMB,并分别探究了它们作为超级电容器(EDLC)和锂离子电池(LIB)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DCB方法所制备的水接收相的MCMB-W和THF接收相的MCMBT均呈现尺寸约1~2μm的球形结构特征。此外,A-MCMB-T具有高比表面积1391 m^(2)g^(-1)、微孔体积0.55 cm^(3)g^(-1)和中孔体积0.24 cm^(3)g^(-1),作为EDLC的电极材料时,其比电容比MP衍生的炭材料提高了30%,且电容保持率也显著提升。同时,G-MCMB-T具有较高的石墨化度0.895和有序的层状结构,作为LIB的负极材料时,在100 mA g^(-1)下进行100次循环后,具有353.5 m Ah g^(-1)的高比容量。因此,本文提出并验证了一种新的MCMB制备方法,有望为储能材料的设计和开发提供了一种思路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相沥青 中间相炭微球 毛细管破裂法 锂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下载PDF
高导热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的微观结构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叶崇 吴晃 +6 位作者 朱世鹏 樊桢 黄东 韩飞 刘金水 杨建校 刘洪波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80-986,共7页
本文研究了高导热(500~1127 W·m−1·K−1)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的微观结构特征,初步建立了微观结构特征与导热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XRD、拉曼光谱、SEM和TEM对纤维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辐射状的纤维结构热导率... 本文研究了高导热(500~1127 W·m−1·K−1)中间相沥青基炭纤维的微观结构特征,初步建立了微观结构特征与导热性能之间的影响关系。通过XRD、拉曼光谱、SEM和TEM对纤维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系统表征,结果表明,辐射状的纤维结构热导率较高,并伴随着劈裂状结构特征。La对热导率的影响比Lc更加显著,纤维截面上的R值可作为评估热导率的重要参照指标。在本研究所涉及的纤维中,石墨微晶尺寸越大,微晶缺陷越少,石墨微晶片层沿纤维轴向取向度越好,则炭纤维的热导率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结构特征 中间相沥青 炭纤维 热导率
下载PDF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建校 肖汉宁 +1 位作者 陈石林 欧阳婷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第21期209-211,共3页
本文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为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开设该课程的构想与成效,总结和阐述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考,以便进一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培养的... 本文以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设的《材料工程基础》课程为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们开设该课程的构想与成效,总结和阐述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考,以便进一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培养的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材料工程基础 课程教学 教学质量 学生培养
下载PDF
沥青前驱体氧形态对其沥青与炭纤维性能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8
5
作者 石奎 张夏翔 +3 位作者 吴伟 杨建校 刘洪波 李轩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4-94,127,共12页
以乙烯焦油分别在200、250、300℃常压蒸馏所制基本沥青为原料,采用空气吹扫法制备了相应的各向同性可纺沥青(P200AT,P250AT和P300AT),经炭化后制备了相应的炭纤维。通过元素分析、族组分、TG-MS、FT-IR、^(13)C-NMR、XRD和SEM等手段对... 以乙烯焦油分别在200、250、300℃常压蒸馏所制基本沥青为原料,采用空气吹扫法制备了相应的各向同性可纺沥青(P200AT,P250AT和P300AT),经炭化后制备了相应的炭纤维。通过元素分析、族组分、TG-MS、FT-IR、^(13)C-NMR、XRD和SEM等手段对沥青和纤维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表征,探究了沥青的氧化行为,以及沥青前驱体氧形态对其沥青纺丝性能和炭纤维结构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蒸馏温度所制沥青具有不同的物性特征,显示出不同的氧化特性。P250AT的软化点、炭收率、含氧量和甲苯不溶物含量均高于其他两种沥青。FT-IR和^(13)C-NMR表明P250AT沥青前驱体的氧形态主要以C=O形式存在,且含量高于P200AT和P300AT。由于沥青前驱体引入了氧化交联所形成的氧分子结构抑制了沥青纤维在预氧化过程中氧的增量,从而减弱了纤维在低温炭化过程中气体的释放,提升了炭纤维的力学性能。因此,P250AT所制沥青基炭纤维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强度(980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炭纤维 空气吹扫 氧化行为
下载PDF
不同氧化程度的沥青纤维预氧化与炭化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彭元硕 杨建校 +3 位作者 石奎 郭建光 朱辉 李轩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2-730,共9页
以各向同性沥青纤维(IPPF)和中间相沥青纤维(MPPF)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的预氧化过程。通过元素分析,FT-IR,TG-MS和SEM等手段对预氧化纤维(SFs)和炭纤维(CFs)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表征,探究了沥青纤维的... 以各向同性沥青纤维(IPPF)和中间相沥青纤维(MPPF)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它们在不同升温速率和不同预氧化温度下的预氧化过程。通过元素分析,FT-IR,TG-MS和SEM等手段对预氧化纤维(SFs)和炭纤维(CFs)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表征,探究了沥青纤维的氧化程度对CFs的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沥青纤维的氧化交联,所得到的CFs具有更高的炭化收率和拉伸强度。同时,IPPF和MPPF在270℃进行预氧化时,所制备对应的CFs具有最高的结构性能。另外,SFs的FT-IR图所计算的R1700/R1600值与其对应CFs的炭化收率和拉伸强度存在着良好的映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评估沥青纤维的氧化程度的有效因子。除此之外,氧化不充足的纤维(I-SFs)在炭化过程中释放大量的H2和CH4,造成所得到的CFs出现空心结构,显示低的拉伸强度,尤其I-IPCF较为明显;过度氧化的纤维(E-SFs)则释放大量的CO和CO2,导致其对应的CFs呈现裂缝结构,特别是E-MPCF。因此,纤维预氧化和炭化行为的深入解析与优化对于提升沥青基炭纤维的性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同性沥青 中间相沥青 沥青纤维 预氧化 炭纤维
下载PDF
中空氮掺杂沥青基活性炭纤维的结构调控与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5
7
作者 乐丹 杨建校 +3 位作者 孙兵 石奎 朱辉 李轩科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0-57,共8页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氮源与乙烯焦油沥青进行复合制备了可纺沥青,通过熔融纺丝、预氧化、炭化和活化制得了具备中空结构的富氮沥青基活性炭纤维(ACF)。利用N2吸附与脱附等温线、XPS、SEM、Mapping等分析技术对所制得的ACF的表面形貌、... 以聚乙烯亚胺(PEI)为氮源与乙烯焦油沥青进行复合制备了可纺沥青,通过熔融纺丝、预氧化、炭化和活化制得了具备中空结构的富氮沥青基活性炭纤维(ACF)。利用N2吸附与脱附等温线、XPS、SEM、Mapping等分析技术对所制得的ACF的表面形貌、孔隙结构及表面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EI在纺丝沥青中的掺入可明显提升ACF的比表面积,改善其孔径分布,增加其表面含氮官能团,从而改善材料表面润湿性,同时PEI在炭化过程中的热分解促使了纤维中空结构的形成,所制得ACF具有中空结构,提高了材料的有效比表面积,进而显著提高其比电容。PEI的掺入量为20%时,合成的可纺沥青所制备的ACF的比表面积高达2756 m^2/g,孔径主要分布在0.7~2 nm,其比电容在电流密度为0.5 A/g时可达314 F/g,远高于未进行氮掺杂的ACF的比电容(194 F/g),显示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活性炭纤维 氮掺杂 超级电容器 中空结构
下载PDF
DVB-S2 inner receiver design for broadcasting mode 被引量:1
8
作者 yang jian-xiao WANG Kuang ZOU Zhi-yong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28-35,共8页
This paper details on the design of DVB-S2 receivers which is compliant with the broadcasting mode.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pecific receiver functions necessary to demodulate the received signal. To show th... This paper details on the design of DVB-S2 receivers which is compliant with the broadcasting mode.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specific receiver functions necessary to demodulate the received signal. To show the system performance we consider the design of a complete receiver consisting of timing recovery unit, frame synchronization unit, frequency recovery unit and phase recovery unit. The system is easier to hardware implementation comparing with that provided in (ETSI, 2005; Sun et al., 2004). Aft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lgorithms is analyzed and a quantitative result is given, this allows us to draw conclusions concerning the achievable system performance under realistic complexity assump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VB-S2 Timing recovery Frame synchronization Frequency recovery Phase recover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