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在生物气区沉积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兆辉 李江涛 +4 位作者 李剑 陈琰 杨少勇 王永生 邵泽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77,共13页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利用九分量横波地震相位旋转、分频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在卫星影像揭示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恢复主要标准层沉积相;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计算重点砂体的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经盲测井检验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七个泉组的优势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三原色融合切片揭示发育2个旋回,同期存在3套水下分流河道体系;其中七个泉组中下部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广、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其渗透率还受成岩作用影响;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向涩北一号气田以西延伸范围较广,为该区勘探向西侧外围区扩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 地震沉积学 生物气 沉积相 储层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更新统七个泉组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to stud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a biogasbearing area:A case study o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Sanhu Depression,Qaidam Basin,NW China
2
作者 XU Zhaohui LI Jiangtao +4 位作者 LI Jian CHEN Yan yang shaoyong WANG Yongsheng SHAO Ze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647-660,共14页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th-order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th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 of Qaidam Basin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lithology.The study method and thought are as following.Firstly,techniques of phase rotation,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nd fusion,and stratal slicing were applied to the 9-component S-wave seismic data to restore sedimentary facies of major marker beds based on sedimentary models reflected by satellite images.Then,techniques of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random fitting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 key sandbody,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and confirmed by blind testing wells.Study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Qigequan Form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are delta front and shallow lake.The RGB fused slic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cycles with three set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ystems in one period.Among them,sandstones in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s of middle-low Qigequan Formation are thick and broad with superior physical properties,which are favorable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also affected by diagenesis.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tone reservoirs extend further to the west of Sebei-1 gas field,which provides a basis to expand exploration to the western peripher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seismic sedimentology biogas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Qaidam Basin Sanhu Depression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下载PDF
麸曲品质评价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子文 张霄婧 +3 位作者 刘菊珍 杨少勇 王玉荣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69,共6页
以3个麸曲样品为试验对象,通过常规理化指标、发酵特性分析和电子鼻技术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其中蕴含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麸曲样品间氨基酸态氮含量、酯化力、发... 以3个麸曲样品为试验对象,通过常规理化指标、发酵特性分析和电子鼻技术对其进行品质评价,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其微生物群落结构,并对其中蕴含的乳酸菌和芽孢杆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麸曲样品间氨基酸态氮含量、酯化力、发酵力和糖化力存在明显的差异,香气物质中氢氧化物、有机硫化物和萜类存在明显差异。麸曲样品中细菌主要隶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80.81%)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4.15%),细菌属以魏斯氏菌属(Weissella)(51.59%)为主;真菌主要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86.83%)和毛霉门(Mucoromycota)(13.13%),真菌属以酵母菌属(Saccharomyces)(59.74%)和根霉菌属(Rhizopus)(11.46%)为主。麸曲中乳酸菌主要以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和融合魏斯氏菌(Weissella confuse)为主,芽孢杆菌以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和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为主。由此可见,麸曲样品中蕴含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麸曲 品质 微生物群落结构 乳酸菌 芽孢杆菌
下载PDF
人工培养窖泥中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解析
4
作者 杨少勇 贺子豪 +2 位作者 李娜 郭壮 王玉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99-103,共5页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份人工窖泥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并对优势菌属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窖泥中微生物组成丰富,优势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真杆菌属(Euba... 该研究采用Illumina Mi 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份人工窖泥样品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解析,并对优势菌属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人工窖泥中微生物组成丰富,优势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魏斯氏菌属(Weissella)、真杆菌属(Eubacterium)、新斯氏菌属(Neoscardovia)、片球菌属(Pedi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Caproicibacter、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真丝菌属(Planifilum)、狭义梭菌属(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联合乳杆菌属(Ligilactobacillus);优势真菌属(平均相对丰度>1%)为耐干霉菌属(Xe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节担菌属(Wallemia)、Trichomonascus、根霉属(Rhizop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其中,Planifilum与Bacillus和Ligilactobacillus与Enterococcus的协同效应对人工窖泥品质有正向调节作用,而Aspergillus与Enterococcus、Thermoactinomyces及Pichia与Weissella之间存在显著的拮抗或竞争关系(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窖泥 高通量测序技术 微生物多样性 相关性
下载PDF
党建工作与油气田科研生产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英 杨少勇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5-69,共5页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油气田企业科研院所而言,必须加强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以科研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实效,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青海油田勘... 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对于油气田企业科研院所而言,必须加强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把党组织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动力,以科研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实效,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工作深度融合。青海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通过实施领航工程、铸魂工程、夯基工程、尖兵工程、廉洁工程、助力工程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科研攻关的优势,把党建工作成效体现在科研生产力的提升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建工作 科技创新 科研生产 融合发展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艳清 刘占国 +3 位作者 杨少勇 魏学斌 李森明 吴颜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1,共12页
英雄岭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先后发现了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英东等多个新近系油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为了拓展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粒度测试等资料的综... 英雄岭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先后发现了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英东等多个新近系油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为了拓展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粒度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新近系碎屑岩发育滨浅湖滩坝、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两种类型砂体。在湖退沉积背景下,受西部物源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步向湖盆进积,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向湖盆迁移;上干柴沟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以西地区,滩坝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下油砂山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滩坝砂体分布在构造带核部及东翼。构造演化特征表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储层砂体分布在斜坡区,而现今的英雄岭构造带为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末期形成的晚期反转构造,早期沉积的砂体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是寻找规模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雄岭构造带 新近系 碎屑岩 油气勘探
下载PDF
襄阳地区高温大曲和中高温大曲真菌多样性解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杨少勇 黎婷玉 +3 位作者 蔡文超 侯强川 刘忠军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80,共5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湖北省襄阳市某酒厂的高温大曲和中高温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真菌类群以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57.43%)和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30.73%)为主,而中高温大曲真...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湖北省襄阳市某酒厂的高温大曲和中高温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高温大曲真菌类群以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57.43%)和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30.73%)为主,而中高温大曲真菌类群以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48.05%)、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17.72%)和曲霉菌属(Aspergillus)(14.56%)为主。虽然两类大曲共有核心操作分类单元(OUT)包含的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64.21%,但经主坐标分析(PCoA)和聚类分析(CA)发现两类大曲在空间排布上呈现明显分离趋势。经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发现,导致两类大曲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的菌属为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一些真菌类群在高温大曲和中高温大曲中均存在,但两类大曲亦具有各自较为独特的真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大曲 中高温大曲 高通量测序 真菌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比较南宁和孝感地区米酒曲中真菌多样性 被引量:6
8
作者 杨甜甜 杨少勇 +3 位作者 侯强川 蔡文超 刘忠军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0-114,共5页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南宁市和孝感市的米酒曲真菌多样性进行解析。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区米酒曲真菌类群的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超1指数和发现物种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米酒曲样品中共有9个核心...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南宁市和孝感市的米酒曲真菌多样性进行解析。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区米酒曲真菌类群的香农指数、辛普森指数、超1指数和发现物种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米酒曲样品中共有9个核心操作分类单元(OTUs),所含序列数占总序列数的69.75%,经鉴定均隶属于根霉属(Rhizopus)。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2个地区米酒曲的优势真菌门均为毛霉菌门(Mucor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真菌属均以Rhizopus为主,真菌类群的差异可能主要体现在一些低丰度的OTU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酒曲 高通量测序技术 真菌 多样性分析
下载PDF
再生砖混骨料泡沫砂浆技术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谢尚锦 杨韶勇 +3 位作者 张存贵 孟涛 赵羽习 赵宝玉 《新型建筑材料》 2022年第10期144-148,154,共6页
砖混废弃物存量和产生量巨大,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其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应用。对砖混废弃物进行骨料级配调整,并开展了发泡剂、粉煤灰、减水剂和聚乙烯醇纤维对再生砖混骨料泡沫砂浆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掺量由... 砖混废弃物存量和产生量巨大,国内外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其在新型墙体材料中的应用。对砖混废弃物进行骨料级配调整,并开展了发泡剂、粉煤灰、减水剂和聚乙烯醇纤维对再生砖混骨料泡沫砂浆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掺量由0增加到1%时,试件干密度下降最明显,降幅最大达17%,随后逐渐趋于平缓;骨料级配调整可显著降低再生砖混骨料泡沫砂浆的干密度,降幅达18.8%;按RFM-4配比(水泥360 g、水440 g、骨料1350 g、发泡剂9 g、粉煤灰90 g、减水剂4.5 g、纤维体积掺量0.09%)制备的试件符合JC/T 1062—2007《泡沫混凝土砌块》中A3.5、B10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砖混骨料 发泡剂 泡沫砂浆 干密度 力学性能
下载PDF
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在外墙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杨韶勇 刘原平 《山西建筑》 2018年第27期89-90,共2页
通过对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的特点、应用前景进行论述,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施工工艺流程、节点施工难点及施工质量控制要点等方面的分析,系统的阐述了外墙保温装饰一体板在施工过程中所能取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关键词 外墙保温 建筑节能 一体板 装饰
下载PDF
机器人攻丝加工及仿真
11
作者 杨韶勇 刁燕 +1 位作者 罗华 樊庆怡 《机械》 2021年第4期62-67,共6页
针对传统的手动攻丝和自动攻丝存在螺纹孔分布跨度大且无规则分布时难加工的弊端,本文提出一种以工业中常用的六自由度KUKA工业机器人为基础,结合配套末端执行工具、夹具等外设的机器人自动攻丝系统。在对待加工零件攻丝孔的结构以及制... 针对传统的手动攻丝和自动攻丝存在螺纹孔分布跨度大且无规则分布时难加工的弊端,本文提出一种以工业中常用的六自由度KUKA工业机器人为基础,结合配套末端执行工具、夹具等外设的机器人自动攻丝系统。在对待加工零件攻丝孔的结构以及制造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其攻丝工艺及工序流程,确定了加工的工艺参数;在对攻丝轨迹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利用贪心算法获得加工时间最短的攻丝路径轨迹,并基于SprutCAM软件平台进行攻丝过程仿真,验证了加工工艺和加工轨迹的可行性以及攻丝速度至少达到600个/h的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自动化 加工仿真 路径规划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成矿(藏)条件及有利区带 被引量:13
12
作者 石亚军 杨少勇 +5 位作者 郭佳佳 马新民 孙秀建 徐丽 邹开真 田光荣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06-522,共17页
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一直存有争议,且勘探程度低.目前,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深入,深层(4000 m以下)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也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深层能否发育有效储层和改造型盆地深层油气能否... 柴达木盆地深层油气勘探一直存有争议,且勘探程度低.目前,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提高和不断深入,深层(4000 m以下)已逐渐成为重要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也成为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聚焦深层能否发育有效储层和改造型盆地深层油气能否规模聚集两大科学问题,创新储层的成储机制判识和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等信息判定方法,构建了深层储层成储模式和油气成藏模式,进而优选出英西-英中-英东构造带、南翼山构造带、大风山构造带、碱山构造带、鄂博梁构造带、冷湖构造带、鸭湖构造带等未来深层勘探的7个有利区带.研究发现:1)柴达木盆地4000 m以下碳酸盐岩具有三元成储机理,形成纳米至毫米级储集空间,孔隙度介于6%~15%,碎屑岩和基岩具有多因素保孔的成储机理,碎屑岩6000 m以下孔隙度介于9%~15%,甚至超15%,基岩储层孔隙度普遍处在2%~8%之间,揭示了深埋条件具备一定的油气储集能力;2)受烃源岩生排烃和晚期构造运动控制,柴达木盆地深层普遍具有近源早成优保的成藏特征,其中西部坳陷区普遍为盐下源内源储一体大面积成藏、阿尔金斜坡带凹中隆为侧接式多层系成藏、北缘块断带晚期构造深层则为早成早聚原生成藏,晚期构造改造下深层仍整体具备形成大中规模油气藏的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深层油气成藏 成储机理 成藏模式 有利区带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部渐新统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建功 张道伟 +7 位作者 杨少勇 张平 郭佳佳 李翔 马新民 倪祥龙 高妍芳 白亚东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1-692,共22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大量岩心、薄片、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围绕柴西凹陷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机制,剖析控制因素并建立沉积模式——系统分析了...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特征,利用大量岩心、薄片、地震及地球化学资料,围绕柴西凹陷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湖相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其特征及成因机制,剖析控制因素并建立沉积模式——系统分析了高角度陡斜坡(坡度大于3°)、中等坡度斜坡带(坡度为2°~3°)以及低角度缓坡带(坡度小于1°)对重力流沉积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柴西地区咸化湖泊陡坡带、缓坡带、以及断崖坡等3类重力流沉积模式,明确不同类型重力流沉积特征,指出同沉积断层是重力流沉积的主要触发机制.认为下干柴沟组(E3^2)沉积时期,柴西凹陷区演化为咸化湖泊沉积环境,形成以湖相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组合,并混合陆源碎屑、黏土及蒸发岩等矿物成分,整体具混积特征,在斜坡带及凹陷区普遍发育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研究结果表明:1)下干柴沟组上段(E3^2)共识别出8类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岩相,分别为变形泥灰岩、角砾灰岩、含角砾泥灰岩、粗砾灰岩、细砾灰岩、泥粒灰岩、粒泥灰岩、浊积岩等.其中,角砾灰岩与含角砾泥灰岩相的单层厚度以1~2 m为主,最大可达数十米;变形泥灰岩、粗砾灰岩以及细砾灰岩相单层厚度以数十厘米为主,最大可达1~2 m;泥粒灰岩、粒泥灰岩以及浊积岩相的单层厚度以毫米—厘米级为主.2)湖相碳酸盐岩的重力流沉积形成包括启动、搬运及再沉积3个过程,沉积岩相由蠕动变形、原位破裂、碎屑流、颗粒流、浊流等控制形成.3)利用三维地震资料恢复古地貌,在柴西地区刻画出5种类型古地貌,分别为西部山前隆起带(昆仑山前,坡度为1°~4°)、西南部断阶带(坡度为2°~5°)、北部山前隆起带(阿尔金山前,坡度为3°~7°)、斜坡带(坡度为0~2°)以及凹陷区(坡度一般小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重力流沉积 咸化湖泊 盐湖 下干柴沟组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咸化湖泊微生物岩特征与差异分布 被引量:7
14
作者 王建功 杨少勇 +5 位作者 李翔 吴颜雄 高妍芳 马新民 白亚东 倪祥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1-1127,共17页
为明确咸化湖泊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利用大量露头、岩心、薄片、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围绕柴西地区新生界咸化湖泊微生物碳酸盐岩,划分类型,分析成因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差异分布,认为沉积环境、气候与水文地... 为明确咸化湖泊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与分布规律,利用大量露头、岩心、薄片、地震及分析化验资料,围绕柴西地区新生界咸化湖泊微生物碳酸盐岩,划分类型,分析成因机制,明确不同类型微生物碳酸盐岩差异分布,认为沉积环境、气候与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能促进微生物的适应性调整,导致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差异性形成与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咸化湖泊盆缘与深水区共发育4类微生物碳酸盐岩,盆缘或浅水环境微生物碳酸盐岩主要有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以及卵球聚合粒灰岩等,盆内深水环境则发育富有机质的纹理石. 2)柴西地区咸化湖泊中发育的微生物碳酸盐岩规模一般较小,定量刻画微生物碳酸盐岩分布规模,最大厚度为10 m左右的微生物岩延伸范围700~800 m,1~2 m厚的微生物岩延伸范围300~500 m,30~50 cm厚的微生物岩仅延伸数米至数十米. 3)根据湖盆古地貌与沉积环境,微生物碳酸盐岩在不同环境差异分布,并构成不同岩相组合模式,建立了6类咸化湖泊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相碳酸盐岩 微生物岩 叠层石 凝块石 咸化湖泊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丢糟窖窖泥细菌多样性评价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振东 尚雪娇 +3 位作者 董蕴 刘文汇 杨少勇 郭壮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8期882-888,共7页
目的对丢糟窖窖泥细菌多样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3个丢糟窖窖池为研究对象,每个窖池分别从上、中和下部取样,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6SrRNA为靶点,从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分布、菌群分类学地位、核心OTU、... 目的对丢糟窖窖泥细菌多样性进行评价。方法选取3个丢糟窖窖池为研究对象,每个窖池分别从上、中和下部取样,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以16SrRNA为靶点,从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分布、菌群分类学地位、核心OTU、菌群α和β多样性等维度对其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在门水平上,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3.89%和4.73%。在属水平上,Lactobacillus、Clostridium、Bacillus、Paenibacillus和Thermoactinomyces的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9.67%、8.28%、5.73%、4.97%和1.29%。发现7个平均相对含量大于1.0%的核心OTU,累计相对含量为63.30%。结论丢糟窖窖泥中的细菌主要由隶属于Firmicutes的5个属构成,不同样品间共有大量的核心菌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窖泥 丢糟 MiSeq
原文传递
Benthic macro red alga:A new possible bio-precursor of Jurassic mudstone source rocks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northwestern China 被引量:6
16
作者 CAO Jian BIAN LiZeng +5 位作者 HU Kai LIU YunTian WANG LiQun yang shaoyong CHEN Yan PENG XiaoQun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9年第5期647-654,共8页
Whether benthic macroalga can be an important type of bio-precursor of source rocks is a contentious issue in source-rock studies,and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This paper re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Jurassic mudston... Whether benthic macroalga can be an important type of bio-precursor of source rocks is a contentious issue in source-rock studies,and has not been well understood.This paper represents a case study of Jurassic mudstone source rocks from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northwestern China,in which the benthic macro red algae we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based on combined organic petrological and biomarker works.We found not only cystocarps in the algae,representative of rhodophyta,but also diahopanes,which are diagnostic biomarkers of such algae.Thus,as many reservoired oils in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contain abundant diahopanes,it may indicate that the red algae have contributed to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This was confirmed by integrated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analyses.Hence,this study provides new evidence for macroalga-generated hydrocarb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precursor of source rock BENTHIC MACRO red alga(rhodophyta) 17α(H)-C30 diahopane JURASSIC the northern Qaidam Basi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