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效构建沉积学课堂教学设计范式——基于参加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思考
1
作者 由雪莲 辛仁臣 +1 位作者 杨宗锋 于炳松 《中国地质教育》 2024年第3期75-78,共4页
基于对参赛地质学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的课堂教学设计范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程课堂讲授特点入手,对教学目标设计、沉积岩与沉积相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关系、实践性教学服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有效构建沉积学课堂... 基于对参赛地质学课程“沉积岩与沉积相”的课堂教学设计范式的改革与创新,从课程课堂讲授特点入手,对教学目标设计、沉积岩与沉积相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关系、实践性教学服务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思考,总结了有效构建沉积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青教赛 教学设计 教学竞赛
下载PDF
复杂性科学在页岩油气勘探和研究中的应用
2
作者 于炳松 阮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19-427,共9页
复杂性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为了促进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页岩油气勘探和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等重点围绕地质系统复杂性的基本内涵,从地质系统构成单元的多重耦合和相互作用、地质作用的复杂时空结构、... 复杂性科学是当今世界科学重要的前沿领域之一。为了促进复杂性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页岩油气勘探和研究领域的广泛应用,笔者等重点围绕地质系统复杂性的基本内涵,从地质系统构成单元的多重耦合和相互作用、地质作用的复杂时空结构、地质作用过程中的自组织临界过程动力学以及矿产资源形成在混沌边缘等方面,介绍了地质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将上述地质系统复杂性理论运用于页岩油气系统,探讨了利用复杂系统的总体特征通过局域组成单元相互作用的“涌现”机制,来解决目前页岩储层中存在的如何利用微观局域精细表征进行客观刻画宏观储层特征问题;分析了利用地质作用的时空结构理论,建立页岩储层非均质性的静态和分形时空结构的方法;在整体论思想指导下,根据地质系统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这一规律,探讨了页岩油气在自组织临界态的混沌边缘富集预测方法。复杂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必将在页岩油气的勘探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科学 自组织临界性 时空结构 混沌边缘 页岩油气
下载PDF
Depositional Settings and Enrichment Mechanism of Organic Matter of the Black Shales at the Bottom of Niutitang Formation,Lower Cambrian in Southeast Chongqing:A Case Study from Well Yuke 1 被引量:1
3
作者 XIA Wei yu bingsong SUN Mengd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A01期287-287,共1页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search targets of the Southem Marin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Niutitang Formation of Lower Cambrian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eveloped black shale series which enrich...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research targets of the Southem Marine Shale Ga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n China, Niutitang Formation of Lower Cambrian in Southeast Chongqing developed black shale series which enriched in organic matter at its bottom. Its average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was 3.75%. Shale gas was found mostly in organic matter, whil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was mostly controlled by its depositional settings.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浅析影响方解石生长和溶解的动力学因素及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杜佰松 朱光有 +3 位作者 刘舒飞 王业晗 于炳松 徐渴鑫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5-351,共17页
碳酸盐岩约占显生宙沉积岩的20%,全球至少有60%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方解石是普遍的碳酸盐矿物,其溶蚀对于地壳浅部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结果表明:方解石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过饱和度、离子... 碳酸盐岩约占显生宙沉积岩的20%,全球至少有60%已探明的石油储量赋存于碳酸盐岩储层中。方解石是普遍的碳酸盐矿物,其溶蚀对于地壳浅部次生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结果表明:方解石的生长主要受控于温度、压力、过饱和度、离子的种类及半径等因素;压力的降低、离子强度和过饱和度的增大有利于方解石的生长。方解石的溶蚀主要受温度、压力、p(CO_(2))分压、离子的种类和强度、盐度、pH值、介质流体组分、方解石表面Zeta电位及溶液相对于方解石的饱和程度等因素的影响;介质流体中的离子种类对方解石溶解所起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主要受控于方解石表面的Zeta电位。此外,本文还发现在方解石生长和溶蚀过程中,不同溶剂类型、离子的种类及浓度形成具有显著不同的微形貌,这使得通过对矿物微形貌的观察可以用来反演古介质流体的组分。本文以独特的视角对当前有关实验取得的不一致结果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着重对影响碳酸盐岩溶蚀的因素进行调研,寻找有利于碳酸盐岩溶蚀的最优解,进而为圈定优质储层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文的另一个意义是便于后续相关研究能够悉知该领域的前沿热点及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方解石 ZETA电位 生长 溶蚀 优质储层
下载PDF
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一)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光亚 童晓光 +9 位作者 辛仁臣 温志新 马锋 黄彤飞 王兆明 于炳松 李曰俊 陈汉林 刘小兵 刘祚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33-652,共20页
基于全球4981个地质单元前寒武纪以来各地质时期(纪或世)的岩相古地理等地质特征分析,应用全球岩相古地理编图新方法,系统编制全球现今地理位置13个纪或世关键时间点的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古板块恢复成果实现古构造位置下的原型盆地和岩... 基于全球4981个地质单元前寒武纪以来各地质时期(纪或世)的岩相古地理等地质特征分析,应用全球岩相古地理编图新方法,系统编制全球现今地理位置13个纪或世关键时间点的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古板块恢复成果实现古构造位置下的原型盆地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研究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发育22种岩相组合和10种古地理单元,其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主要受板块解体、汇聚造山及大陆形成的影响;以前寒武纪及古生代7个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结果为例,前寒武纪晚期及寒武纪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大规模解体时期,造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较小,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扩展;泥盆纪随劳俄超大陆的形成,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面积开始增加,滨浅海相区规模及其浅水碳酸盐岩台地萎缩;二叠纪潘基亚大陆形成,全球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陆相区的发育达到极盛,滨浅海相区分布十分局限。不同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为分析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等成藏要素形成条件,揭示全球油气分布规律,科学预测油气富集区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岩相古地理 古地理图 板块构造 原型盆地 构造演化 岩相组合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与油气分布(二) 被引量:12
6
作者 张光亚 童晓光 +9 位作者 辛仁臣 温志新 马锋 黄彤飞 王兆明 于炳松 李曰俊 陈汉林 刘小兵 刘祚冬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868,共21页
基于中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现今地理位置和古板块位置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及分析,重点阐述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合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其... 基于中新生代6个地质时期现今地理位置和古板块位置岩相古地理图编制及分析,重点阐述中新生界岩相、古地理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结合前寒武纪及古生代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研究成果,系统研究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特征与演化规律及其对全球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形成和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前寒武纪以来,全球岩相古地理演化具有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逐渐增加的趋势,大陆生长时期的隆起剥蚀区及碎屑岩沉积区显著增加;滨浅海相区具有前寒武纪泥盆纪、石炭纪三叠纪、侏罗纪新近纪等3个明显的旋回,与之相对应浅水碳酸盐台地发育亦呈3个旋回;湖泊相在中新生代相对发育;蒸发岩盐沼相主要发育在泥盆纪、二叠纪、三叠纪。白垩系是全球最重要的烃源岩层系,其次是侏罗系和古近系烃源岩;碎屑岩储集层储集油气比碳酸盐岩储集层多;泥页岩为盖层的油气藏数量及油气储量最多,而蒸发岩盖层封闭能力最强,可形成一些超大型油气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岩相古地理 板块构造 构造演化 烃源岩 储集层 盖层 油气分布
下载PDF
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地质条件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曾秋楠 张交东 +2 位作者 于炳松 刘旭锋 周新桂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9-55,共7页
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海陆交互相泥页岩是南华北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坳陷区,针对隆起区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解决海陆交互相地层砂泥岩(含页岩)互层频繁、垂向上非均质性强、页岩气地质条... 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海陆交互相泥页岩是南华北盆地的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坳陷区,针对隆起区页岩气成藏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解决海陆交互相地层砂泥岩(含页岩)互层频繁、垂向上非均质性强、页岩气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导致储层改造层位优选困难的现状,通过对太康隆起西部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分析测试结果的解剖,结合邻井钻探成果,对太原组和山西组泥页岩的展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储层特征等开展研究,明确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要素。结果表明:太康隆起地区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发育,山西组和太原组泥页岩累计厚度为88 m,山西组连续厚层泥页岩厚度可达38 m,各层泥地比超过50%,有机碳含量高,含气性较好,具备一定的页岩气形成有利地质条件;泥页岩孔隙以纳米级无机孔隙为主,粒间孔、粒内孔均有发育,受沉积环境转变和有机质类型的影响,有机质孔隙发育较差;三叠系残余厚度是影响上古生界页岩气成藏的重要因素,太康隆起西部保存条件较好。详细阐明了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地质条件,明确隆起西部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地区,对该区后续页岩气储层研究及层位优选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陆交互相 页岩气 上古生界 太康隆起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尉参1井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地球化学及其含气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曾秋楠 张交东 +2 位作者 于炳松 刘旭锋 周新桂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1-77,共7页
为了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含气性特征及资源潜力,以太康隆起西部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的钻录井、岩心和测试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康隆起上古生界... 为了明确南华北盆地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页岩含气性特征及资源潜力,以太康隆起西部页岩气参数井尉参1井的钻录井、岩心和测试分析等资料为基础,对泥页岩的发育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含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康隆起上古生界海陆交互相泥页岩较发育,累计厚度大;泥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二叠系太原组和山西组TOC平均值分别为1.46%、 1.01%;泥页岩有机质类型均为Ⅲ型,现场解吸气含量分别为0.172~5.478 m3/t和0.242~2.858 m3/t。并进一步探讨了埋藏深度、岩性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与含气性之间的关系,优选了优质烃源岩发育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盆地 太康隆起 上古生界 海陆交互相 页岩气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太康隆起上古生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曾秋楠 张交东 +2 位作者 于炳松 刘旭锋 周新桂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对太康隆起西部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28件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样品进行了...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对太康隆起西部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28件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基于稀土元素的稳定性和其对沉积水体变化的高敏感度,结合泥岩有机碳含量及宏观沉积特征,探讨太原组、山西组古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太康隆起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相近,明显高于本溪组和下石盒子组,同时山西组具有较弱的Ce负异常和较强的Eu负异常。Ce异常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整体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ΣREE和TOC在垂向上的变化表明古气候条件经历了由干冷向温湿的转变,沉积速率先降低再增大,太原期沉积水体深,沉降速率低,环境稳定,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上古生界 古环境 南华北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上二叠统——中下三叠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气候、古环境指示意义 被引量:28
10
作者 谭聪 袁选俊 +3 位作者 于炳松 刘策 李雯 崔景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5-628,共14页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 为探索陆相湖泊环境记录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古气候演化的信息,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陕西铜川石川河剖面上二叠统石千峰组(P3s)和三叠系的刘家沟组(T1l)、和尚沟组(T1h)、纸坊组(T2z)为研究对象,对界面上下地层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主量和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以及TOC测试对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和古气候演化规律进行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发生较明显的变化,气候环境代用化学指标的波动指示了从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古气候、古环境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石千峰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沉积环境,氧化程度相对低,古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紫红色砂泥岩代表水体较浅的河流-三角洲相,强氧化环境,气候干旱炎热;而到中三叠统纸坊组沉积期,湖平面上升,元素的迁移作用加强,氧化程度变弱,气温降低,气候转为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鄂尔多斯盆地陆相P/T界线上δ^13CPDB存在显著负偏,与全球范围内的海相P/T界线具有一致性,说明在华北地台陆相P/T界线上同样存在气候突变和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与海相地层可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碳、氧同位素 古气候 古环境
下载PDF
阿姆河右岸B区中部卡洛夫-牛津阶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及层序发育模式 被引量:6
11
作者 武重阳 于炳松 +5 位作者 王红军 阮壮 程传捷 郭同翠 张良杰 程木伟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24-937,共14页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然而目前盆地内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依然存在争议。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以阿姆河右岸B区29口井的岩心资料及50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地... 土库曼斯坦阿姆河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然而目前盆地内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划分和地层对比依然存在争议。基于Vail经典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相关理论,以阿姆河右岸B区29口井的岩心资料及50口井的测井资料为依据,结合地震、薄片、地球化学等手段,开展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的层序地层研究。将阿姆河右岸B区卡洛夫-牛津阶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15个四级层序,其中卡洛夫阶包括2个三级层序(SQ1和SQ2),牛津阶分为3个三级层序(SQ3-SQ5)。在高精度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垂向上,各级层序格架内部高位域生屑砂屑灰岩及礁滩体沉积更为发育;在平面上,根据不同层序沉积几何体和沉积相的分布,明确提出了卡洛夫期和牛津期发育两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台地类型的观点:SQ1-SQ2时期(卡洛夫期)研究区应为缓坡型台地,初始具有西高东低的地貌,坡度较缓,沉积速率差别不大,主要发育缓坡台地层序地层模式; SQ3-SQ5时期(牛津期)则演化为镶边台地,研究区沉积速率远小于A区,随着海平面变化形成了差异巨大的西高东低沉积地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姆河右岸 卡洛夫-牛津阶 层序地层划分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发育模式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红层成色机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聪 于炳松 +3 位作者 袁选俊 刘策 王铜山 朱玺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9-783,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一套规模巨大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其形成原因,仍存在疑问。以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观察描述、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以... 鄂尔多斯盆地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一套规模巨大的红色砂泥岩沉积,其形成原因,仍存在疑问。以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为研究对象,借助钻井岩心和野外剖面的观察描述、偏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矿物成分分析以及主、微量元素分析等手段,结合红层上下其他颜色地层的对比,对这套红层的沉积特征和形成古气候背景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和成色机制。通过研究发现鄂尔多斯盆地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与和尚沟组的红层是干旱炎热气候和强氧化环境的沉积产物,为原生成因,其红色主要来自作为染色剂的赤铁矿。通过上下不同颜色沉积岩对比研究发现,沉积岩出现不同的颜色主要是由于矿物组成不同,是盆地构造演化和气候环境变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下三叠统 红层 成色机制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盆地原型及构造古地理响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阮壮 罗忠 +3 位作者 于炳松 卢远征 谢灏辰 杨志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32,共21页
中—晚三叠世的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一套优质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套砂岩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然而在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确切边界位置、盆内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机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 中—晚三叠世的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了一套优质的砂岩储层,目前对该套砂岩的成因及其空间分布已经有了成熟的认识,然而在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原型盆地的确切边界位置、盆内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机制等问题上依然存在不少争议。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内及周缘57个露头及165口钻井的层序地层学与沉积学研究,厘定了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三叠世的边界位置并在层序格架下开展了古地理演化研究,同时探讨了古地理演化的构造成因。研究表明: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的北部边界从内蒙古的达拉特旗向东延伸至山西大同,东部边界应在山西宁武—太原—太谷—永和—河南安阳—开封—登封一线附近,南部边界为北秦岭(NQT)与华北板块的缝合带(陕西西安—洛南—河南栾川—南召沿线以南),西南以六盘山的西部断层边缘为界,西北界位于贺兰山西部断层边缘带,西部边界延伸至河西走廊盆地的西部边界(甘肃马良沟附近)。在中—上三叠统延长组识别出4个沉积旋回(SQ1 SQ4),代表了从起始阶段(SQ1)到最大沉降阶段(SQ2和SQ3)再到后期关闭阶段(SQ4)的湖泊演化过程。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盆地内呈现出北部/东北部的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南部/西南部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汇聚的沉积格局,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在时间上呈现出沉积中心的东西破坏分异的演化特征。这种古地貌差异和演化主要受控于秦岭—大别山造山带(QDOB)与兴安岭—蒙古造山带(XMOB)的不同构造演化过程。盆地南部的古地理演化主要受控于QDOB的活动,中—晚三叠世勉略洋闭合驱动的北秦岭造山带活化不仅导致盆地南部陡坡带的形成和盆地东南部古地貌的突变,也导致晚三叠世盆地西南部发育一个分隔内克拉通盆地及西南缘类前陆盆地的水下低隆。盆地西部的古地貌演化受控于多种构造机制,中三叠世现今六盘山地区发育一个南北向的低隆区,很可能是盆地东南部的强烈挤压下的远端效应;晚三叠世中期后该低隆区发生下沉,现今鄂尔多斯盆地与河西走廊地区连通,这很可能是由盆地西南方特提斯构造域挤压作用下的盆内挠曲沉降导致的。这些认识不仅是对盆山耦合理论的补充,也对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和天然气的后期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三叠纪 原型盆地 层序地层学 盆山耦合
下载PDF
南华北地区及其北部邻区上石炭统-中二叠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杨 阮壮 +4 位作者 李中明 于炳松 宋南南 董果果 张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8-731,共14页
南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然而,其研究程度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地层对比关系不清。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以区内12口井的钻测井资料和两口井的岩心资料为依据,开... 南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广泛发育,是未来页岩气勘探的重要目标;然而,其研究程度低,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岩性地层对比关系不清。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及沉积学的相关理论,以区内12口井的钻测井资料和两口井的岩心资料为依据,开展了南华北地区及北部邻区上石炭统—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划分。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属于一个不完整的超长期旋回,内部可划分为5个长期旋回和14个中期旋回。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样式可分为3类:(1)以上升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近岸三角洲背景下;(2)以下降半旋回为主的不完全对称类型,多发育在深水的潮间-潮下/潟湖环境;(3)上升半旋回与下降半旋回近于相等的近完全-完全相等的对称类型,在三角洲和潮坪相浅水区域均有发育。从南北向与东西向层序地层年代格架剖面分析可以发现,研究区内不存在大型的或者区域性的沉积间断与不整合面,但研究区因后期构造作用,南部与北部产生“翘板式”转换抬升,局部出现剥蚀间断,形成与上、下地层假整合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华北地区 上石炭统—中二叠统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下载PDF
长石溶解-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及其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沙三段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沈臻欢 于炳松 +3 位作者 白辰阳 韩舒筠 杨志辉 费志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0-283,共14页
长石溶解及其次生孔隙的形成对砂岩储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有利孔隙发育带,利用长石溶解-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结合薄片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开展了对沙三段长石次生孔隙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现... 长石溶解及其次生孔隙的形成对砂岩储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为了研究渤海湾盆地渤南洼陷有利孔隙发育带,利用长石溶解-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计算,结合薄片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开展了对沙三段长石次生孔隙发育的研究。结果显示,现今的地层水多有利于长石沉淀,部分区域发生长石溶解。结合孔隙度平面分布图和镜下薄片分析可知:孔隙度发育较好的区域主要是钾长石发生溶解,钙长石ΔG<-15 kJ/mol溶解速率较快和钠长石ΔG<15 kJ/mol沉淀速率较慢的区域。此外,粘土矿物(高岭石等)在长石溶解形成的次生孔隙中的沉淀,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且在埋深超过3000 m的区域,地层水中的SiO 2(aq)沉淀速率的显著加快降低了储层孔隙度。综上:埋藏环境中,长石的溶解对于次生孔隙的贡献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其副产物未发生迁移则对次生孔隙的贡献较小,并且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会降低储层的渗透率。本文对于利用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预测储层发育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层水 长石溶解-沉淀 热力学 动力学 储层物性 渤南洼陷 渤海湾盆地
下载PDF
安徽铜陵焦冲矿田侵入岩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迪 于炳松 +3 位作者 吴才来 雷敏 徐楠 郑坤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69-1091,共23页
安徽铜陵矿集区出露的侵入岩可划分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岩系列,作为铜陵7大矿田之一的焦冲地区是否也存在两个系列侵入岩?它们的时代及成因与整个铜陵地区的侵入岩是否相同?这些问题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选择铜陵焦冲矿田的侵入岩开展... 安徽铜陵矿集区出露的侵入岩可划分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岩系列,作为铜陵7大矿田之一的焦冲地区是否也存在两个系列侵入岩?它们的时代及成因与整个铜陵地区的侵入岩是否相同?这些问题目前仍不清楚。本文选择铜陵焦冲矿田的侵入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焦冲矿田也存在高钾钙碱性系列和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前者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闪长岩、花岗闪长岩,后者为辉石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年代与铜陵地区其他矿区同类岩石年代相同,约为142 Ma;而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年代比铜陵地区其他矿区同类岩石年轻,约为136 Ma。总体上看,铜陵地区两个系列侵入岩具有多期次侵位的特征。焦冲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含有较多的老的继承性锆石,说明本区古老地壳卷入了岩浆形成过程。结合铜陵地区侵入岩的特征和焦冲矿田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笔者认为,焦冲矿田两个系列侵入岩成因与铜陵地区侵入岩相似,即橄榄安粗岩系列侵入岩是来自莫霍面附近深部位岩浆房富碱基性岩浆结晶分异后的产物,而高钾钙碱性系列侵入岩是深位岩浆房分异后的岩浆与浅位岩浆房长英质岩浆混合后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CPMS 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侵入岩 铜陵焦冲
下载PDF
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定量表征及其对渗透率的影响——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为例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玥蕴 于炳松 沈臻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48,共10页
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是影响其渗透率的重要因素,而渗透率是评价优质储层的重要参数,因此定量表征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是砂岩储层质量分析的重要基础。为此,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为例,基于薄片鉴定、粉晶XRD和MICP测试,引入孔喉体积分形... 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是影响其渗透率的重要因素,而渗透率是评价优质储层的重要参数,因此定量表征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是砂岩储层质量分析的重要基础。为此,以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为例,基于薄片鉴定、粉晶XRD和MICP测试,引入孔喉体积分形维数、迂曲度和迂曲度分形维数对砂岩的孔喉结构进行定量描述,并探究其岩石学控制因素,系统地分析体积分形维数、迂曲度和迂曲度分形维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砂岩孔喉结构复杂性及渗透率受沉积微相的影响较大。平均孔喉直径是控制孔喉结构复杂性的重要因素,孔喉结构复杂性(体积分形维数、迂曲度和迂曲度分形维数)是影响砂岩渗透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复杂性 体积分形维数 迂曲度 迂曲度分形维数 东营凹陷
下载PDF
碳酸盐胶结物溶解—沉淀的热力学平衡在碎屑岩储层质量预测中的应用——以渤南洼陷沙三段为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沈臻欢 于炳松 +2 位作者 韩舒筠 杨志辉 黄志恒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72,129,共11页
碳酸盐胶结物对碎屑岩储层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根据渤南洼陷沙三段47口井的地层水化学数据,采用化学热力学方法,结合沉积相分布、薄片观察和孔隙度等资料,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结果表明:现今地层水多为NaHCO3型,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沉淀(... 碳酸盐胶结物对碎屑岩储层质量具有较大影响。根据渤南洼陷沙三段47口井的地层水化学数据,采用化学热力学方法,结合沉积相分布、薄片观察和孔隙度等资料,预测有利储层发育带。结果表明:现今地层水多为NaHCO3型,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沉淀(吉布斯自由能ΔG>0kJ/mol),CaCl2型水相对有利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碳酸盐矿物的含量与孔隙度在纵向和平面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研究区吉布斯自由能较小的区域主要在三角洲沉积相,该区域碳酸盐含量较低,孔隙度发育较好,是有利储层的发育区。因此,碳酸盐胶结物对研究区碎屑岩储层质量起决定性影响,通过对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沉淀热力学平衡计算,可作为一种新的储层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力学 地层水 碳酸盐胶结物 孔隙度 储层质量 沙河街组 渤南洼陷
下载PDF
阿姆河盆地中部卡洛夫阶—牛津阶储层特征及发育模式
19
作者 武重阳 张良杰 +3 位作者 程传捷 于炳松 王红军 程木伟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20-626,共7页
阿姆河盆地中部卡洛夫阶—牛津阶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层。文中在29口典型井的钻测井、薄片鉴定、岩石物性及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卡洛夫阶—牛津阶滩相储层特征与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礁滩复合... 阿姆河盆地中部卡洛夫阶—牛津阶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层。文中在29口典型井的钻测井、薄片鉴定、岩石物性及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卡洛夫阶—牛津阶滩相储层特征与储层发育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卡洛夫阶—牛津阶礁滩复合体及生(砂)屑滩微相最有利于储层发育;2)生物骨架孔、生物体腔孔、残余粒间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及晶间(溶)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主要发育孔隙型及裂缝-孔隙型储层,整体为中低孔中低渗特征;3)古地貌、沉积微相、层序界面及成岩作用等因素共同控制了储层的发育与分布,其中隐伏基底隆起直接控制有利沉积相带的发育与展布,礁滩复合体等有利沉积微相的继承性发育是储层发育的重要基础,高频层序界面附近发生的同生期溶蚀作用有助于孔隙型储层的形成,埋藏期构造及成岩改造则控制了优质储层的形成与保持,最终形成裂缝-孔隙型储层及部分缝洞型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坡礁滩 主控因素 储层模型 卡洛夫阶—牛津阶 阿姆河盆地
下载PDF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Ordovician Carbonate Banks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China 被引量:7
20
作者 HU Xiaolan FAN Tailiang +7 位作者 GAO Zhiqian yu bingsong CHEN Xiaozhi WANG Hongyu WANG Jianping LI Rangbin DING Meng LI Yif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894-911,共18页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 bank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 sections, thin sections, and carbon isotopes of Ordovician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China. Four car... The combination patterns and depos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bonate banks a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outcrop sections, thin sections, and carbon isotopes of Ordovician in the western Tarim Basin, China. Four carbonate bank combination patterns are deposited in the Ordovician, western Tarim Basin, including: Reef-Bank Complex (RBC), Algae-Reef-Bank Interbed (ARBI), Thick-Layer Cake Aggradation Bank (TLCAB), and Thin-Layer Cake Retrogradation Bank (TLCRB). All combination patterns show clear periods vertically. The RBC is mainly composed of reefs and bioclastic banks, and the dimension of the RBC depends on the scale of the reefs. Bioclastic banks deposits surround the reefs. The range of the ARBI is determined by the scale of algae-reefs, algae peloid dolomite microfacies and algal dolomite microfacies deposit alternating vertically. TLCAB and TLCRB are deposited as layer-cakes stacking in cycles and extending widely with cross bedding developed. The grains of TLCAB and TLCRB are diverse and multi-source. With the impacting of relative sea level change, bi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geomorphology, the ARBI, TLCAB or TLCRB, RBC are successively developed from the Lower Ordovician Penglaiba Formation to the Middle Ordovician Yijianfang Formation.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analysis of Ordovician indicates that the RBC and ARBI can form effectiv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he TLCAB and TLCRB have the potential to form the huge scale oil and gas reservoirs and to be the crucial targets of exploration for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banks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bank reef-bank complex algae-reef-bank interbed thick-layer cake aggradation bank thin-layer cake retrogradation bank Ordovician western Tarim Bas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