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对心功能、瓣膜功能的影响及并发症
1
作者 陈一欢 沈振亚 +4 位作者 余云生 黄浩岳 叶文学 华菲 胡雁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092-2097,共6页
目的探讨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对心功能、瓣膜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未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 目的探讨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对心功能、瓣膜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2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84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未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和并发症,以及手术前后心功能指标、二尖瓣口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滞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3和6个月时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二尖瓣口峰值流速(Vmax)、最大跨瓣压差(PGmax)和平均跨瓣压差(PG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6个月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二尖瓣膜置换手术有助于心脏结构保护、改善患者心功能,同时与不保留二尖瓣瓣下结构手术相比,二尖瓣口血流参数及并发症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瓣下结构 二尖瓣膜置换手术 心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急诊手术经验总结
2
作者 陈磊 余云生 +1 位作者 司可 刘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46-349,共4页
目的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76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76例IE患者中男性55例(72.4%),女性21... 目的总结急诊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诊治的76例IE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享急诊手术治疗IE的经验。结果76例IE患者中男性55例(72.4%),女性21例(27.6%),男性和女性比例为2.6∶1;年龄17~76岁,平均(52.1±15.6)岁;血培养阳性率25.0%(19例);治愈57例(75.0%),自动出院8例(10.5%),好转9例(11.8%),术前死亡2例(2.6%)。患者行二尖瓣手术30例(39.5%),主动脉瓣置换手术24例(31.6%),二尖瓣+主动脉瓣手术12例(15.7%);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5例(19.7%),风湿性心脏病69例(90.8%);左心系统赘生物66例(93.0%),右心系统4例(5.6%);行急诊手术13例(17.1%),且无死亡病例。结论IE病死率较高,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仍然是外科手术,但手术时机仍有争议。本研究经过多例急诊手术总结经验,认为只要患者情况允许,尽早手术可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炎 症状和体征 并发症 病原菌
下载PDF
控水能力品管圈实践对心脏瓣膜病伴心衰患者整体心功能维护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玉芳 余云生 盛卫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439-2442,共4页
目的探讨控水能力品管圈实践活动(QCC)对心脏瓣膜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心功能维护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将2019年7月QCC开展之前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QCC开... 目的探讨控水能力品管圈实践活动(QCC)对心脏瓣膜病伴发心力衰竭患者整体心功能维护的影响结果。方法选取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9年1-12月间收治的心脏瓣膜病伴心力衰竭患者120例,将2019年7月QCC开展之前的6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QCC开展之后的6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入院前、入院第3天、术前及术后4个月的饮水量达标情况、心功能分级、水肿程度及术前和术后4个月的整体心功能情况。结果两组入院时心功能分级(NYHA)、水肿分级、入院前饮水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第3天、术前及术后4个月的饮水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及心力衰竭症状各项指标中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及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和收缩末期容积术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4个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控水能力品管圈实践活动,心脏瓣膜病伴心衰患者控水能力明显提升,控水达标率明显提高,心功能明显好转,心力衰竭症状如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及水肿明显减轻,可明显提高患者心功能的维护,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病 心力衰竭 品管圈 控水能力 心功能 水肿
下载PDF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截瘫危险因素分析
4
作者 冀振春 沈振亚 +6 位作者 余云生 叶文学 黄浩岳 华菲 陈一欢 胡雁秋 苏成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60-1164,共5页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截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3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截瘫发生将患者分为...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发生截瘫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TEVAR治疗的30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胸主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资料。根据术后有无截瘫发生将患者分为截瘫组(8例)和无截瘫组(299例)。观察患者临床指标及围手术期主动脉CTA检查结果。对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截瘫总发生率为2.61%。两组患者间伴冠心病、假腔血栓、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支架远端真腔狭窄率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截瘫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围手术期低血压、支架远端距腹腔干开口长度、真腔狭窄率是TEVAR术后并发截瘫的预测因子。对于主动脉破口较低患者仍需寻找更优化方案封堵破口,保护脊髓供血,避免截瘫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截瘫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分阶段宣教持续质量改进对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知信行的影响
5
作者 陈玉芳 余云生 盛卫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1年第17期1-3,22,共4页
目的:探讨分阶段宣教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活动对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300例,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140例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的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分阶段宣教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活动对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抗凝治疗知信行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300例,将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140例术后接受抗凝治疗常规健康宣教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接受分阶段宣教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活动干预的1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跟踪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华法林药物抗凝治疗知信行情况问卷调查及专项活动满意度评价的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结果:患者出院后随访半年发现,两组患者抗凝药物治疗知信行调查结果及专项活动满意度评价有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对华法林药物知识的知晓率、服用药物的信念和态度、服药相关及门诊复查依从性及健康宣教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性明显,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阶段宣教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活动对心脏大血管外科术后患者服用抗凝治疗药物的知信行影响较大,患者对抗凝治疗药物的知晓率明显提高,术后抗凝并发症明显减少,保证了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性,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大血管 术后 抗凝治疗 分阶段 宣教 知信行 满意度
下载PDF
7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与疗效分析
6
作者 刘坦 余云生 +5 位作者 黄浩岳 叶文学 华菲 陈一欢 范红友 冀振春 《中华全科医学》 2024年第3期406-409,共4页
目的 总结7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心脏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心脏肿瘤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临床表现、术中手术入... 目的 总结73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外科治疗经验,提高心脏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1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心脏肿瘤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前临床表现、术中手术入路的选择、肿瘤的位置及占比、术后肿瘤病理和预后。结果 患者中30例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占比41.1%;合并栓塞史18例,占比24.7%;有2例表现为发热或全身症状,占比0.03%;8例合并心律失常,占比11.0%;无临床症状表现者15例,占比20.5%。本组患者黏液瘤63例(86.3%),非黏液瘤性良性肿瘤8例(11.0%),恶性肿瘤2例(2.7%);来源于左心房者最多见,位于左心房者53例,右心房4例,左心室4例,右室流出道1例,左右心房2例,左房左室1例,累及二尖瓣4例,累及三尖瓣1例,位于肺静脉1例,位于下腔静脉1例,位于心包腔1例。全组患者有1例围手术期死亡,余患者无手术相关死亡。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34个月,失访1例,原发性心脏良性肿瘤患者无复发,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别于3个月、6个月死亡。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黏液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肿瘤 黏液瘤 外科治疗
原文传递
一站式Hybrid技术与冰冻象鼻技术对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治疗效果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陈一欢 沈振亚 +6 位作者 黄浩岳 余云生 叶文学 华菲 胡雁秋 杨苾雯 沈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8期3955-3960,共6页
目的分析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治疗结果,比较其与经典的冰冻象鼻技术(FET)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06例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 目的分析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治疗结果,比较其与经典的冰冻象鼻技术(FET)的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106例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行一站式Hybrid技术,无深低温循环过程。同时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行FET技术治疗的30例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夹层患者,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106例Hybrid组患者年龄[M(Q1,Q3)]为49.0(40.0,55.0)岁,男89例,女17例;30例FET组患者年龄[M(Q1,Q3)]为49.5(41.5,65.3)岁,男24例,女6例。Hybrid组术后使用呼吸机辅助的时间[M(Q1,Q3)]为56.0(38.0,72.0)h,短于FET组的127.0(92.0,145.0)h(P<0.001);Hybrid组术后出现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8%(3例),低于FET组的13.3%(4例)(P=0.042);Hybrid组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为7.5%(8例),低于FET组的23.3%(7例)(P=0.023);Hybrid组重症监护时间[M(Q1,Q3)]为8.0(6.0,10.0)d,短于FET组的14.0(8.3,24.0)d(P<0.001)。结论与FET相比,一站式Hybrid技术治疗累及弓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更加安全有效,近期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夹层 Hybrid技术 一站式
原文传递
Timing of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reat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被引量:7
8
作者 CHEN YiHuan TENG XiaoMei +4 位作者 CHEN WeiQian YANG JunJie YANG ZiYing yu yunsheng SHEN ZhenYa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2014年第2期195-200,共6页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 affects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natural course of healing the infar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putati... It is still unclear whether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 affects the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natural course of healing the infarction and the presence of putative homing signals within the damaged myocardium appear to favor cell engraftment during the transendothelial passage in the early days after reperfusion.However,the adverse inflammatory environment,with its high oxidative stress,might be deleterious if cells are administered too early after reperfusion.Here we highlight several aspects of the timing of intracoronary stem cell therapy.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plantation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2 4 week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more favorable for reduction of the scar area,inhibi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and recovery of heart function.Coronary injec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t 2 4 week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 safe and does not increas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 cell transplant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