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预训练微调的分类方法通常需要大量带标注的数据,导致无法应用于小样本分类任务。因此,针对中文小样本新闻主题分类任务,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和提示学习的分类方法KPL(Knowledge enhancement and Prompt Learning)。首先,利用预训...基于预训练微调的分类方法通常需要大量带标注的数据,导致无法应用于小样本分类任务。因此,针对中文小样本新闻主题分类任务,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和提示学习的分类方法KPL(Knowledge enhancement and Prompt Learning)。首先,利用预训练模型在训练集上学习最优的提示模板;其次,将提示模板与输入文本结合,使分类任务转化为完形填空任务;同时利用外部知识扩充标签词空间,丰富标签词的语义信息;最后,对预测的标签词与原始的标签进行映射。通过在THUCNews、SHNews和Toutiao这3个新闻数据集上进行随机采样,形成小样本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上述数据集上的1-shot、5-shot、10-shot和20-shot任务上整体表现有所提升,尤其在1-shot任务上提升效果突出,与基线小样本分类方法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59、2.11和3.10个百分点以上,验证了KPL在小样本新闻主题分类任务上的有效性。展开更多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内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等文献,利用CiteSpace ...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内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等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060篇,英文文献555篇。2013-2023年,中医药治疗UC的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纳入文献中,中文核心作者有59位,英文核心作者有33位,且形成了以多个关键学者为中心的稳定团体。中文研究热点集中在名医经验、经典名方等方面,英文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表达、激活、信号通路等方面。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等机制方面的研究在中英文文献中均备受关注。结论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中UC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步。未来相关学者应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临床研究方案的顶层设计,重视中医药治疗UC的长期疗效评价,并应积极利用代谢组学、蛋白质测序等新技术探索中药配伍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展开更多
文摘基于预训练微调的分类方法通常需要大量带标注的数据,导致无法应用于小样本分类任务。因此,针对中文小样本新闻主题分类任务,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增强和提示学习的分类方法KPL(Knowledge enhancement and Prompt Learning)。首先,利用预训练模型在训练集上学习最优的提示模板;其次,将提示模板与输入文本结合,使分类任务转化为完形填空任务;同时利用外部知识扩充标签词空间,丰富标签词的语义信息;最后,对预测的标签词与原始的标签进行映射。通过在THUCNews、SHNews和Toutiao这3个新闻数据集上进行随机采样,形成小样本训练集和验证集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上述数据集上的1-shot、5-shot、10-shot和20-shot任务上整体表现有所提升,尤其在1-shot任务上提升效果突出,与基线小样本分类方法相比,准确率分别提高了7.59、2.11和3.10个百分点以上,验证了KPL在小样本新闻主题分类任务上的有效性。
文摘目的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研究现状及热点。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内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理学研究等文献,利用CiteSpace 6.1.R6软件对纳入文献的作者、机构、关键词等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并绘制可视化图谱。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060篇,英文文献555篇。2013-2023年,中医药治疗UC的相关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纳入文献中,中文核心作者有59位,英文核心作者有33位,且形成了以多个关键学者为中心的稳定团体。中文研究热点集中在名医经验、经典名方等方面,英文研究热点集中在细胞、表达、激活、信号通路等方面。肠道菌群、炎症因子等机制方面的研究在中英文文献中均备受关注。结论近年来,中医药领域中UC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步。未来相关学者应在保持中医药特色的基础上加强临床研究方案的顶层设计,重视中医药治疗UC的长期疗效评价,并应积极利用代谢组学、蛋白质测序等新技术探索中药配伍治疗疾病的科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