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生物量粒径谱季节变化
1
作者 曲耀琦 刘淑德 +4 位作者 薛莹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徐宾铎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文根据2016—2017年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粒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Sheldon型鱼类... 为了解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文根据2016—2017年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构建了山东半岛南部海域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粒径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山东半岛南部海域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双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2~12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出现波峰的粒径区间存在季节差异,春、夏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3~4粒径级,主要由细纹狮子鱼(Liparis tanakae)、方氏云鳚(Pholis fangi)和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等种类组成。秋、冬季第一个波峰出现在5~6粒径级,主要由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和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等种类组成。四个季节的第二个波峰均由细纹狮子鱼、黄鮟鱇(Lophius litulon)和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等鱼类个体组成。全部鱼类群落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斜率和截距存在季节差异,其中夏季粒径谱陡峭,截距值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粒径谱最平缓,截距值最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的变化主要受当年生幼鱼群体的影响。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的变化趋势相似。在同一季节,底层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的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斜率和截距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暖温性鱼类群落与全部鱼类群落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全部鱼类群落粒径结构以小粒径鱼类为主,大型鱼种和大个体较少。鱼类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当年生幼鱼及洄游性鱼类的个体数量变化是影响该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粒径谱 鱼类资源 粒径结构 季节变化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
下载PDF
Impa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o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Marine Food Webs
2
作者 LI Pengcheng zhang chongliang +4 位作者 XU Binduo JI Yupeng LI Fan REN Yiping XUE Yi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90-198,共9页
Aggregation of specie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simplify food web researches.However,species aggregation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modeling process but also th... Aggregation of specie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properties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simplify food web researches.However,species aggregation will affect not only the complexity of modeling process but also the accuracy of models’outputs.Selection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he number of trophospecies are the keys to study the simplification of food web.In this study,three aggregation methods,including taxonomic aggregation(TA),structural equivalence aggregation(SEA),and self-organizing maps(SOM),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linear inverse model–Markov Chain Monte Carlo(LIM-MCMC)model.Impa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on food webs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the robustness and unitless of ecological net-work indices.Results showed that aggregation method of SEA performed better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 in estimating food we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indices.The effects of aggregation methods were driven by the differences in species aggregation principles,which will alter food web structure and function through the redistribution of energy flow.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MAPE)which can be applied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we found that MAPE in food web indices will increase with the reducing trophospecies number,and MAPE in food web function indices were smaller and more stable than those in food web structure indices.Therefore,trade-off between simplifying food webs and reflecting the status of ecosystem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ood web studies.These finding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aggregation methods and trophospecies number in the analy-sis of food web simplification.This study provided a framework to explore the extent to which food web models are affected by dif-ferent species aggregation,and will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ood we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M-MCMC model species aggregation trophospecies number aggregation methods food web indices
下载PDF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和空间变化 被引量:3
3
作者 邹建宇 刘淑德 +3 位作者 张崇良 薛莹 纪毓鹏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4,共12页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 为查明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长山列岛邻近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时空变化,根据2016−2017年在长山列岛邻近海域开展的鱼类生物资源和环境因子的调查数据,结合食性、营养级、洄游类型、适温性、恢复力和鱼卵类型等13种功能性状,应用群落特征加权平均数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功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冬季的优势类群为端位或上位口、生长系数较低、脆弱性较高、恢复力较低、定居或短距离洄游的平扁形、暖温性底层鱼类,夏、秋季表现出更多的功能性状,例如长距离洄游、栖息位置处于中上层、体型为侧扁形和纺锤形等;夏、秋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春、冬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在春季最高,功能离散度指数在秋季最低且显著低于其他季节;春季功能均匀度指数和春、秋季功能离散度指数均表现出西高东低的分布趋势,夏、冬季的功能丰富度指数和秋季的功能均匀度指数均表现出东高西低的分布趋势;功能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长山列岛邻近海域作为黄、渤海生态交错带,鱼类洄游引起优势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功能多样性的空间格局表现出复杂性、异质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功能多样性 时空格局 长山列岛邻近海域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海州湾春季短蛸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
4
作者 崔晏华 刘淑德 +4 位作者 徐宾铎 纪毓鹏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42-48,共7页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海州湾短蛸(Octopus ocellatus)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年和2013—2019年春季海州湾短蛸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构建了海州湾春季短蛸的空间分布模型,并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海州湾短蛸(Octopus ocellatus)空间分布的潜在影响,本研究基于2011年和2013—2019年春季海州湾短蛸的渔业资源和栖息环境调查数据,采用随机森林(RF)模型构建了海州湾春季短蛸的空间分布模型,并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的数据,分析和预测了在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气候变暖情景下海州湾春季短蛸资源分布区、分布重心及相对资源量的变化。研究显示,模型预测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的斜率为0.86,截距为0.25,模型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分析表明,对短蛸空间分布影响最显著的环境因子是底层水温,其次是底层盐度、水深,影响最小的是离岸距离;在未来气候变暖的情景下,海州湾春季短蛸资源分布的高值区将进一步扩大,空间分布重心将向海州湾北部和东部迁移,相对资源量呈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短蛸 海州湾 空间分布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基于HMSC模型分析山东近海夏季底层鱼类的环境适应性与种间关系
5
作者 徐天姮 张崇良 +3 位作者 薛莹 徐宾铎 纪毓鹏 任一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6-95,共10页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 传统的物种分布模型很少将种间关系纳入建模框架中,妨碍了对物种栖息分布的准确预测。近年来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在海洋领域实际应用仍较为缺乏。本研究根据2017年夏季山东近海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水深、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17种底层鱼类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和种间相关性。本研究根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以及随机效应构建了5种HMSC,并利用广泛适用信息准则(WAIC)等指标以及交叉验证方法,评价了模型拟合程度和预测效果。结果表明,最优模型为包含随机效应的非线性模型(模型五),非线性模型优于线性模型,且在模型中考虑种间关系能明显地提高模型的拟合效果。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底层鱼类分布的主要因素,占平均可解释方差的51.4%,其次是水深和随机效应,分别占35.7%和12.8%。山东近海大部分底层鱼类与水深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底层鱼类种间具有显著相关性,按其相关性的正负可大致分为3组,表明种间关系在预测物种分布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本研究建议,在建模中应同时考虑非生物因素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为预测渔业资源栖息分布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物种分布模型(JSDMs) 物种群落层次模型(HMSC) 种间关系 模型比较 交叉验证
下载PDF
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芮 薛莹 +2 位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徐宾铎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040-1049,共10页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等影响着海洋鱼类群落动态及其稳定性。为深入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变化,根据2011年、2013—2016年春、秋两季在该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与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结构冗余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海州湾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冗余度。结果显示,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春、秋季鱼类均可划分为南北两个群落。春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包括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黄鮟鱇和大泷六线鱼;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小黄鱼、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秋季北部群落的典型种为棘绿鳍鱼、长蛇鲻和星康吉鳗;南部群落典型种包括短吻红舌鳎、棘头梅童鱼、鮸、矛尾虾虎鱼、小黄鱼和皮氏叫姑鱼。春、秋季鱼类群落响应单元数均为1,群落结构冗余度水平低;响应单元中种类与南、北鱼类群落典型种组成相似,表明海州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空间结构特征主要受方氏云鳚、细纹狮子鱼、小黄鱼、棘绿鳍鱼和长蛇鲻等少数种类决定。决定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可替代种类较少,当主要种类受损时,群落结构会发生较大变化,鱼类群落结构稳定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结构冗余度 典型种 响应单元 海州湾
下载PDF
以有限数据评估方法为基础的海州湾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被引量:4
7
作者 孙铭 张崇良 +3 位作者 李韵洲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661-1669,共9页
实验以计算机模拟的管理策略评价方法为基础,以海州湾海域的银鲳、小黄鱼、大泷六线鱼和长蛇鲻为例,对基于数据有限方法的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基于体长的管理策略能够在产量和避免过度捕捞间取得较好的权衡,其管理效... 实验以计算机模拟的管理策略评价方法为基础,以海州湾海域的银鲳、小黄鱼、大泷六线鱼和长蛇鲻为例,对基于数据有限方法的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基于体长的管理策略能够在产量和避免过度捕捞间取得较好的权衡,其管理效果优于基于捕捞努力量的管理策略。模拟结果显示,银鲳和大泷六线鱼处于过渡捕捞状态;小黄鱼种群规模具有较大波动和不确定性;长蛇鲻种群未遭受过度捕捞。研究表明,基于有限数据评估方法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过度捕捞,提升遭受过度捕捞群体的产卵群体生物量规模,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并能维持可观的产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 资源评估 管理策略评价 数据有限方法 海州湾
下载PDF
利用two-stage GAM研究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26
8
作者 尹洁 王晶 +3 位作者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64-1174,共11页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 年、2017 年、2018 年 5 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 年、2017 年、2018 年 5 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 33.5°N^34.5°N、水深 10~20 m 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 17℃,表层盐度为 29.5~30.5;底层温度为 16~18℃,底层盐度为 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 早期补充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下载PDF
海州湾双斑蟳栖息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栾静 张崇良 +2 位作者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901,共13页
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 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累积偏差解释率和交叉检验等评判指标筛选和构建了双斑蟳栖息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双斑蟳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解释因子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上基本一致;其中GAM在模型拟合上具有优势,而随机森林的预测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GLM和GAM。双斑蟳相对渔获量在年份和月份间的变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在18%和3.8%以上。水深和表层盐度对双斑蟳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均与双斑蟳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双斑蟳分布总体呈现冬季相对较高,夏季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低的特点,与海州湾水深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本研究还根据FVCOM(finite-volume coasta ocean model)模拟环境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布模型估计了双斑蟳在海州湾海域2011年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蟳 广义线性模型(GLM) 广义可加模型(GAM) 随机森林 模型比较 交叉检验
下载PDF
黄渤海蓝点马鲛繁殖群体渔业生物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牟秀霞 张弛 +4 位作者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田永军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08-1316,共9页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 利用2016年4-5月、2017年4月在黄、渤海调查采集的350尾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繁殖群体的生物学数据,对该繁殖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繁殖群体的叉长范围为406~1010 mm,体重范围为533~7245 g,年龄组成为1~10龄,其中1龄与2龄个体分别占总数的39.2%与33.7%。采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表示其生长特性,生长参数分别为L_∞=1246.9mm,K=0.11;雌雄性比为1:1.49,3龄前雄性个体数占优势,3龄后雌性个体数占优势。蓝点马鲛的产卵期在4~6月,产卵盛期为4~5月;其绝对繁殖力范围为9.2~127.5万粒/尾,平均50.5万粒/尾;绝对繁殖力随着年龄、叉长的上升逐渐增大,7龄后出现衰退现象。蓝点马鲛的优势饵料生物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细鳌虾(Leptochela gracilis)。与历史记录比较,蓝点马鲛低龄化、小型化现象更加突出,摄食结构改变,繁殖期提前,繁殖力水平有减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点马鲛 繁殖群体 年龄 生长 繁殖力 摄食
下载PDF
基于Tweedie-GAM模型研究海州湾小黄鱼资源丰度与栖息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1
11
作者 张云雷 徐宾铎 +2 位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8-89,共12页
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 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结合同步采集的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底质类型,以及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鳀(Engraulis japonicus)、赤鼻棱鳀(Thrissa kammalensis)等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主要饵料生物的资源丰度数据,采用条件数κ和方差膨胀因子(VIF)度量多重共线性的程度,选取关键环境因子,再应用基于Tweedie分布的广义可加模型(GAM)研究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小黄鱼资源丰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多重共线性的检验表明,所有初始变量之间没有显著的多重共线性,均可作为解释变量代入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生长阶段,影响小黄鱼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及其偏差解释率各不相同,各变量所对应的适宜范围也不同。例如:影响春季小黄鱼幼体资源分布的主要因子有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和脊腹褐虾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水深(16.09%);而影响春季成体资源分布的因子为底层海水温度、底层海水盐度、水深及脊腹褐虾和鳀的分布,其中偏差解释率最大的因子为底层海水盐度(13.56%)。本研究表明,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小黄鱼的资源分布与其自身的生态习性、海洋环境以及饵料生物的分布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eedie分布 广义可加模型 饵料生物 多重共线性 资源分布
下载PDF
黄河口水域主要鱼种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雨群 王晶 +3 位作者 薛莹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8-948,共11页
生态位在研究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本研究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平均拥挤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 生态位在研究群落结构、种间关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深入了解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结构和种间关系,本研究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平均拥挤度、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等指数研究了该水域12种鱼类的时空生态位宽度和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黄河口水域主要鱼种时间生态位宽度变化范围为0~1.53,其中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和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时间生态位宽度值较高,安氏新银鱼(Neosalanx anderssoni)和鮻(Liza haematocheila)较低。主要鱼种空间生态位宽度具有明显季节变化。所有鱼种间的平均空间生态位重叠值也有着明显的季节差异。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值与各鱼种数量、分布、生态习性和生境状况密切相关,反映了该海域不同鱼种对生境资源的不同利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平均拥挤度 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重叠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明坤 徐宾铎 +3 位作者 薛莹 张崇良 任一平 王晶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9-1758,共10页
为研究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8月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利用Moran’s I指数和分布重心法等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016-2017年4个季节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发现,... 为研究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根据2016年10月,2017年1月、5月、8月在该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利用Moran’s I指数和分布重心法等分析方法,比较分析了2016-2017年4个季节口虾蛄空间分布特征及空间自相关性。结果发现,山东南部近海口虾蛄相对生物量各季节间差异明显,由高至低依次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口虾蛄春季相对生物量为0.75 kg/h,夏季相对生物量为3.02 kg/h,秋季相对生物量为0.65 kg/h,冬季相对生物量为0.22 kg/h。口虾蛄分布重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春、夏季分布重心位于水深20~30 m,秋、冬季分布重心位于30~50 m。口虾蛄的分布在各季节均呈现显著空间正相关,Moran’I指数由高至低依次为秋季(0.34)>春季(0.30)>夏季(0.28)>冬季(0.16)。研究表明,不同季节口虾蛄分布重心的变化可能与其繁殖习性等生活史特征有关,而分布的空间聚集性可能与口虾蛄偏好淤泥质粉砂和砂-粉砂-黏土的底质环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空间自相关 Moran’s I指数 山东近海
下载PDF
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16
14
作者 任晓明 徐宾铎 +2 位作者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1-150,共10页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鱼类群落营养功能群的组成及其季节和年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5个营养功能群,即虾食性、底栖动物食... 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对该海域鱼类群落营养功能群的组成及其季节和年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可以划分为5个营养功能群,即虾食性、底栖动物食性、虾/鱼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整体来说,春季海州湾鱼类群落以底栖动物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其中方氏云鳚(Enedriasfangi)在各年所占比例均较高;而秋季以虾食性营养功能群为主,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kumu)为主要优势鱼种。从生物量组成角度分析,海州湾鱼类群落各营养功能群所占比例有明显差异,以虾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的功能群为主,其次为虾/鱼食性,而浮游动物食性和鱼食性所占比例较小。方氏云鳚、小眼绿鳍鱼、长蛇鲻(Saurida elongata)、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狮子鱼(Liparis sp.)、玉筋鱼(Ammodytespersonatus)等6种鱼类为各营养功能群的主要优势种类。海州湾及邻近海域鱼类群落的营养功能群和优势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间变化,海洋环境变化和鱼类的季节性洄游移动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营养功能群 营养结构 优势种
下载PDF
黄河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采样断面数对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 被引量:8
15
作者 孟新翔 王晶 +3 位作者 张崇良 薛莹 徐宾铎 任一平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7-1517,共11页
为查明采样强度对多种类渔业调查中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实验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黄河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口虾蛄、日本蟳和小型鳀鲱鱼类为调查目标,利用计算机... 为查明采样强度对多种类渔业调查中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实验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黄河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口虾蛄、日本蟳和小型鳀鲱鱼类为调查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变异系数(CV)和准确度变化率(ACR)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调查样本量对不同种类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类资源量指数估计的REE、CV和ACR随断面数增加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除在断面数3减到1时,日本蟳、口虾蛄和方氏云鳚等个别种类RB绝对值增大外,其他RB不存在一致性的增大或减小趋势。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的分布存在时空差异,不同种类需要的调查断面数不同;当目标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变异较小时,减少调查断面数对采样精确度影响较小,反之则需要更多调查断面数。对于多种类渔业资源调查,需要综合权衡各目标种类来确定最适调查断面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量指数 采样努力量 计算机模拟 黄河口
下载PDF
黄河口鱼类群落分类学多样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娇 张崇良 +2 位作者 薛莹 任一平 徐宾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5,共10页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分类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黄河口鱼类主名录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理论平均值为75.5。2013-2014年调查中,该水域共捕获鱼... 根据2013-2014年在黄河口水域进行的7个航次的鱼类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应用分类多样性指数分析了黄河口水域鱼类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变化。黄河口鱼类主名录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理论平均值为75.5。2013-2014年调查中,该水域共捕获鱼类51种,隶属10目、27科、43属,以鲈形目、鲱形目和鲉形目鱼类居多。本次调查中鱼类群落分类多样性指数Δ和分类差异指数Δ~*月变化范围分别为39.98~65.48和59.15~75.54,均表现为夏季月份最高,春、秋季月份次之,冬季最低。除春季月份外,其他月份鱼类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均显著低于黄河口鱼类主名录的Δ^+理论平均值。不同月份中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也呈现一定的空间变化,夏、秋季月份绝大部分站位平均分类差异指数处于95%置信范围内,春、冬季月份个别站位的平均分类差异指数显著低于理论平均值,这与这些站位绝大多数种类集中在鲈形目有关。黄河口水域鱼类分类学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鱼类资源衰退,应加强该水域鱼类资源养护和多样性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群落 分类学多样性 时空变化 人类活动 环境变化
下载PDF
基于拓扑网络研究海州湾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从军 刘阳 +4 位作者 程远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共8页
针对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食物网的功能、营养动力和能量转化过程。本文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数据,基于11个拓扑网络指数,构建了海州湾拓扑网络... 针对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的研究有助于深入解析食物网的功能、营养动力和能量转化过程。本文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以及胃含物分析数据,基于11个拓扑网络指数,构建了海州湾拓扑网络,研究海州湾食物网的结构与复杂性。结果表明,本文分析的海州湾食物网物种数S为93,连接数L为1 021,每个物种的相互作用数量L/S为10.98,连接性L/S^2为0.12;顶级物种、中间物种、基础物种的比例分别为29%、69%和2%;食物网的杂食性指数为87%,连接复杂性指数SC为22.20,特征路径长度ChPath为2.11,聚类系数CC为0.23。通过每个物种的相互作用数量和连接性的研究显示,L/S和L/S^2的值都处在正常范围内,所以海州湾食物网的复杂性仍保持较高水平。通过物种比例、杂食性指数、连接复杂性指数、特征路径长度、聚类系数对食物网结构分析,发现海州湾食物网结构处于稳定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界环境的扰动,保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行。通过对海州湾食物网结构与复杂性的研究,将为今后海州湾食物网功能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食物网复杂性 食物网结构 拓扑网络
下载PDF
山东南部近海秋、冬季星康吉鳗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李明坤 张崇良 +2 位作者 李敏 牟秀霞 任一平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15-1122,共8页
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秋、冬2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研究了星康吉鳗数量分布与季节、水深、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等影响因... 根据2016年10月和2017年1月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秋、冬2个航次获取的渔业资源与栖息环境调查数据,分析了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时空分布特征。运用广义可加模型研究了星康吉鳗数量分布与季节、水深、底层盐度和底层水温等影响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海域星康吉鳗的数量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的渔获率高于冬季,且分布范围更广。星康吉鳗在近岸海域渔获率较高,分布相对均匀,远岸海域渔获率较低,分布不均匀。广义可加模型显示,对星康吉鳗分布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为水深和底层水温(P<0.05),其中水深的影响最为明显。星康吉鳗渔获率随水深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趋势,在水深30~40 m处渔获率较高。星康吉鳗渔获率随水温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最适水温约为10℃。山东南部近海星康吉鳗的空间分布与其洄游习性、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等引起的海洋环境因子的变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康吉鳗 分布 环境因子 水深 GAM模型
下载PDF
海州湾秋季小眼绿鳍鱼的摄食策略及食物选择性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荣夫 张崇良 +2 位作者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059-1070,共12页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而体长、经度和水深的影响则不显著(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小眼绿鳍鱼 摄食生态 摄食策略 食物选择性
下载PDF
基于Ecopath模型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结构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任晓明 刘阳 +4 位作者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程远 薛莹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109,共9页
基于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对现阶段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相互关系和系统总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 基于2018年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Ecopath with Ecosim 6.5(EwE)软件构建由26个功能群组成的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Ecopath模型,对现阶段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营养相互关系和系统总特征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群的营养级范围为1.00~4.19,其中鱼类营养级范围较广,为3.22~4.19;浮游动物和其他软体动物受初级生产者和捕食者的双重作用,处于重要的营养位置;生态系统总体特征分析显示,该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为7.096,总初级生产量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为56.866,系统的连接指数和系统杂食指数分别为0.429和0.204,说明该生态系统目前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的状态,容易受外界扰动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海州湾及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模型进行研究,解析了该海域营养结构和系统发育状况,将为海州湾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州湾 ECOPATH模型 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特征 功能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