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低温对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揭示红耳龟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为深入了解其入侵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活体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测定了6℃、17℃和26℃条件下处理1、5和...探究低温对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揭示红耳龟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为深入了解其入侵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活体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测定了6℃、17℃和26℃条件下处理1、5和10 d时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百分比及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heterophils to lymphocytes,H/L),以及第10天采血后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下降,第1天只有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此差异在第5天和第10天消失(P>0.05);第5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H/L先升后降,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先降后升,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下降(P<0.05);第10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上升,淋巴细胞、嗜异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以及H/L下降(P<0.05);(2)随着处理天数延长,除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无组内差异外(P>0.05),其他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H/L都有组内差异(P<0.05);(3)6℃组、17℃组和26℃组对PHA-P的反应分别在注射后48 h、24 h和48 h达到峰值,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耳龟通过调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下降的应激反应能力和提前发生反应的免疫应答来适应低温的短期胁迫。展开更多
文摘在自然界中,植物会遭受各种环境或内源因素导致的DNA损伤,其中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breaks,DSBs)的影响最为严重,如果修复不当,将导致基因组不稳定、基因突变甚至细胞死亡。一方面,植物进化出了强大且有序的损伤修复机制,以确保其存活及正常繁衍;另一方面,基于修复过程的容错性及致突变性,T-DNA插入、基因编辑、物理诱变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品种改良。相较于哺乳动物,植物DSBs修复通路及其分子机制报道较为有限。本文综述了植物对DSBs损伤的响应、主要修复途径及关键因子,介绍了通路机制尚未完全解析的替代末端连接(alternative end joining,Alt-EJ)的最新研究进展;此外,探讨了重离子束引起的植物DSBs修复特征和多途径选择,以及基于不同DSBs修复途径的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了解植物DSBs损伤响应及修复的分子机制和研发高效生物育种技术提供参考。
文摘探究低温对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免疫功能和应激反应能力的影响,揭示红耳龟适应低温环境的生理学和免疫学基础,为深入了解其入侵生物学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活体背甲下静脉窦采血技术,测定了6℃、17℃和26℃条件下处理1、5和10 d时血液中各型白细胞百分比及嗜异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ratio of heterophils to lymphocytes,H/L),以及第10天采血后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PHA-P)反应的变化。结果显示:(1)随着温度下降,第1天只有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此差异在第5天和第10天消失(P>0.05);第5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和H/L先升后降,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先降后升,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下降(P<0.05);第10天,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上升,淋巴细胞、嗜异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以及H/L下降(P<0.05);(2)随着处理天数延长,除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无组内差异外(P>0.05),其他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及H/L都有组内差异(P<0.05);(3)6℃组、17℃组和26℃组对PHA-P的反应分别在注射后48 h、24 h和48 h达到峰值,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红耳龟通过调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等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下降的应激反应能力和提前发生反应的免疫应答来适应低温的短期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