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南凹陷古近系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发育主控因素
1
作者 王德英 田宏钰 +2 位作者 肖述光 赵弟江 郭一凡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6-1267,共12页
沙南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和岐口凹陷之间的过渡位置,埋深相对较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盆内油气分布及烃源岩地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制约该凹陷油气勘探发现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的... 沙南凹陷位于渤中凹陷和岐口凹陷之间的过渡位置,埋深相对较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盆内油气分布及烃源岩地化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制约该凹陷油气勘探发现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沙南凹陷古近系4个层段的烃源岩特征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沙南凹陷古近系不同层段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等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沙三中亚段、东三段烃源岩品质为好—优质,沙一二段次之,沙三上亚段烃源岩品质相对较差;不同层段有机质来源与组成不同,沙三中段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淡水藻类,而东三段陆源有机质最多。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姥鲛烷、植烷、伽马蜡烷、C_(27)-C_(29)规则甾烷和4-甲基甾烷等指标可以较好地区分各层段烃源岩。沙三中和东三段沉积期控凹断层活动强烈,沉积水体较深,水体弱分层至中等分层的缺氧沉积环境有利于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古气候和断裂活动控制着沙南凹陷古近纪烃源岩的发育和展布,而优质烃源岩的形成通常要求较高的断层活动速率和较低的砂质输入。本次研究对更好地认识全球其它陆相盆地在相似条件下沉积的湖相优质烃源岩发育规律与油气勘探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南凹陷 古近系 优质烃源岩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鉴定 控制因素
下载PDF
渤海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沙河街组近源成藏模式
2
作者 高雁飞 杨海风 +3 位作者 赵弟江 康荣 宿雯 王傲林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25,共17页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 青东凹陷为渤海典型的边缘凹陷,面积小、烃源岩埋深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机制、有利成藏组合及近源成藏模式不清限制了凹陷油气勘探工作的开展。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地球化学分析、岩石热解、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及埋藏热演化分析,重新认识了青东凹陷的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研究表明,沙四上亚段和沙三下亚段是青东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咸化湖盆烃源岩具有早熟生烃演化特征;受郯庐走滑断裂带高热流值影响,烃源岩生烃门限变浅,存在正常热解和浅埋未成熟—低成熟两种生烃机制;区域油源对比表明,北部断垒带原油来源于北部洼陷带的成熟原油和中部洼陷带的低成熟原油;沙四段至沙三段沉积期,青东凹陷内的物源供给能力不断增加,滩坝沉积范围扩张,后转为坝砂沉积,沙三段储层质量向上逐渐变好,薄而广的砂体也可以为油气运移提供良好通道;受古近纪末期的构造反转影响,北部断垒带南部由早期洼陷转变为晚期抬升,局部高点由北部转移向南部;受成藏期流体势驱动,油气从南北两个方向沿断层和砂体呈阶梯式向构造高部位运移成藏。青东凹陷北部断垒带呈现的“双洼供烃—断裂控储—阶梯运聚”的近源汇聚成藏模式,具有典型的渤海边缘凹陷成藏特征,展现了极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海域 青东凹陷 沙河街组 源储特征 近源成藏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新近系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形成条件 被引量:21
3
作者 徐长贵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德英 赵弟江 王利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25,共14页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 利用钻井、高精度三维地震、测井及地球化学、测试等各种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北低凸起垦利6-1油田的油藏特征与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研究表明,垦利6-1油田具有油藏埋深较浅、测试产能高、含油层段集中、含油面积大、储量丰度较高的特点,是一个整装、优质的新近系大型岩性油田;双向烃源供给为大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块体旋转效应下发育的两种类型“继承性构造脊”、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晚期活动断层、广布的连片砂体为油气的规模性汇聚提供了高效的油气输导体系;低可容空间条件下发育的河湖相交互叠合连片低位砂体为大型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深层油气构造脊-断层优势运移通道-大型叠合连片砂体”构成了莱北低凸起“藤蔓式”油气运聚模式,有利于该地区大面积高丰度岩性油藏大规模成藏。垦利6-1亿吨级岩性油田勘探发现揭示了渤海海域新近系大型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潜力,拓展了勘探领域,同时也对类似地区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位砂体 双向烃源 大面积 岩性油藏 形成机制 新近系 渤海湾盆地 渤海海域
下载PDF
走滑-伸展断裂叠合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柳永军 赵弟江 +2 位作者 李正宇 温宏雷 刘庆顺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1,共7页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叠合构造区。基于全区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 渤海湾盆地(海域)新生代受伸展和走滑双重作用控制,形成了复杂的走滑-伸展叠合构造区。基于全区三维地震和钻井等资料,对渤海湾盆地(海域)南北部构造特征、动力学机制的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盆地南部和北部走滑-伸展叠合作用方式存在明显差异,南部的黄河口和莱州湾凹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弱伸展和新近纪的强走滑作用近平行叠加;北部的辽东湾坳陷为始新世—渐新世的强伸展和新近纪的弱走滑作用近垂直叠加。叠合作用方式的不同控制了南北部油气差异成藏,南部油气主要分布于凹陷区的走滑带,成藏层系以新近系为主;北部辽东湾坳陷油气主要分布于陡坡带和凸起区,成藏层系以古近系为主。该研究对渤海湾盆地不同构造区油气差异成藏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伸展作用 断裂特征 差异叠合 油气成藏 渤海湾盆地(海域)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有机相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杨海风 涂翔 +3 位作者 赵弟江 张丙亮 王雪莲 王波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2-81,共10页
研究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划分了烃源岩有机相,建立了有机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进而预测有机相的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有机相与沉积... 研究渤海湾盆地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烃源岩的发育特征。基于烃源岩地球化学数据,划分了烃源岩有机相,建立了有机相与沉积相的对应关系,进而预测有机相的平面展布。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凹陷沙河街组第三、第四段有机相与沉积相对应关系较好,其中深湖-半深湖相对应AB、B型有机相,滨浅湖相对应B、BC型有机相,辫状河三角洲和扇三角洲对应C型有机相,且沉积相与有机相对应关系在同一亚段内相同。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莱州湾凹陷北部与东部的深湖-半深湖相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沙河街组 烃源岩 地球化学 有机相 沉积相
下载PDF
高精度油气运移模拟技术在渤中19-6油气田及围区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赵弟江 郭永华 +2 位作者 乔柱 陈心路 孔栓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20-531,共12页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 利用现有的油气运移模拟软件建立的三维地质模型无法反映砂泥岩空间叠置关系,严重影响了油气运移模拟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以渤海海域渤中19-6油气区及围区为例,从单井数据出发,以地震属性为约束,井震联合刻画砂体分布,建立三维地质模型,计算油源断层断面泥质含量,作为断层输导能力的定量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三维立体油气运移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深部油气聚集主要受砂体与地貌造就的低势区的共同控制,中浅层油气聚集则主要受断层活动性与断面泥质含量高低的影响。高精度油气运移技术成功再现了渤中19-6构造成藏过程,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模拟 储层精细刻画 断层输导能力 定量评价 地球化学示踪
下载PDF
渤海海域庙西南洼陷走滑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赵野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赵弟江 王航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5-44,共10页
庙西南洼陷为受走滑断裂强烈改造形成的盆缘洼陷,为了分析走滑断裂对洼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方差切片及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特征及洼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走滑断裂带分为东、西2支,东支分段特征明显,西... 庙西南洼陷为受走滑断裂强烈改造形成的盆缘洼陷,为了分析走滑断裂对洼陷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应用方差切片及精细构造解释技术对走滑构造特征及洼陷构造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走滑断裂带分为东、西2支,东支分段特征明显,西支南北贯通,走滑断裂增弯段、叠覆区控制大型圈闭群的形成.不同走滑断裂活动时期对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作用存在差异.始新世,在洼陷南次洼的走滑、伸展交汇区发育优质烃源岩,走滑断裂强烈改造-高地温-咸化湖盆背景有利于烃源岩的早生早排;始新世末,走滑断裂与负向地貌单元耦合形成有效的输砂通道,控制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展布;渐新世,右旋走滑拉分作用控制洼陷厚层泥岩区域盖层的形成;上新世,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与烃源岩、构造脊配置,形成远源汇聚型和近源垂向贯通型2种油气成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构造演化 烃源岩 成藏模式 庙西南洼陷
下载PDF
渤海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特征及油气成藏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弟江 杨海风 +2 位作者 王航 赵野 涂翔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2-283,共12页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 利用地震、钻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走滑-伸展叠覆型复杂斜坡带的构造特征与成因机制及对成藏作用的影响进行综合研究。受伸展断陷引起的掀斜翘倾与郯庐断裂带双支走滑引起的释压与增压应力控制,研究区发生多次块体旋转与差异隆降,形成了“坡隆频繁转换、地层掀斜翘倾”的斜坡带演化模式。该构造演化模式控制了双洼双套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早期“潜山成储-近源成扇-台地混积滩”的沉积体系以及多种构造样式与圈闭类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莱州湾凹陷南部缓坡带油气主要分布在中央构造带,表现出明显的源控特征;古近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和区域性不整合面控制了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方向及油气层位的差异分布;新构造运动控制斜坡带油气超晚期充注。莱州湾凹陷南部斜坡带受多期走滑-伸展构造相互叠置影响,形成了多源供烃、储层发育、圈闭多样的有利成藏条件,是有利的石油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复杂斜坡带 走滑-伸展叠覆型 新构造运动 超晚期充注
下载PDF
稠油油藏油气运移路径刻画与成藏过程分析——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弟江 江尚昆 +2 位作者 乔柱 徐坤明 孔栓栓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4,共12页
稠油油藏在油品性质、油水关系、保存机制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差异,成藏过程也极为复杂。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运用测井、岩心描述、地震、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其主要的油藏特征,并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刻... 稠油油藏在油品性质、油水关系、保存机制等方面与常规油藏存在较大差异,成藏过程也极为复杂。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运用测井、岩心描述、地震、地球化学分析等资料,总结了其主要的油藏特征,并在储层物性非均质性刻画、断层立体分析的基础上,创新提出运用基于充注段与储层非均质性的定量运移模拟技术对油气运移路径进行精细刻画,进而对稠油的成藏过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断层的活动速率与曲率形态决定了断层带油气有效运移区段;储层物性与构造形态共同决定了稠油在储层中的优势运移通道,充注量与高孔渗带共同决定了稠油的不规则分布;稠油油藏是新构造运动时期东营组古油藏中遭受过初次降解的原油沿断层向浅层运移调整形成的,稳定盖层的存在与原油受温压下降造成的黏度突然增大,是油气在馆陶组砂砾岩中聚集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充注点 运移路径刻画 油气运移模拟 成藏过程分析
下载PDF
走滑强控型盆缘洼陷控洼机制及主烃灶预测——以渤海盆地庙西南洼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航 杨海风 +2 位作者 黄振 赵弟江 赵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2,共10页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 研究渤海海域盆缘洼陷——庙西南洼的生烃能力,指导该区油气勘探。以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利用剖面特征分析、古地貌恢复及水平方差切片分析等技术,对庙西南洼古近纪走滑、伸展等控洼断裂的活动期次、活动性质、活动强度进行研究,明确断裂的控洼机制,分析洼陷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建立洼陷的演化模式,进而优选有利烃灶的发育位置。依据控洼断裂活动性质与强度的变化,可将其划分为4期构造运动:伸展主控期、伸展-走滑分异期、走滑-伸展联控期、走滑强拉期。不同期次的断裂活动导致洼陷结构的改变,使沉降中心不断迁移: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时期中东部多沉降中心、沙三段沉积时期西南部沉降中心、东营组沉积时期南部沉降中心,呈现由东向西、由北向南的迁移规律,围绕走滑带往复迁移。中南次洼作为古近纪庙西南洼的继承性沉降中心,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保存,为研究区主烃灶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西南洼 洼陷演化 控洼机制 沉降中心迁移 主烃灶预测
下载PDF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Neogene large-scale high-abundance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Bohai Sea,East China 被引量:1
11
作者 XU Changgui YANG Haifeng +2 位作者 WANG Deying zhao dijiang WANG Lil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1年第1期15-29,共15页
By using drilling,high-precision 3 D seismic data,data of geochemistry,logging and testing,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KL6-1 lithologic oilfield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 in the Boh... By using drilling,high-precision 3 D seismic data,data of geochemistry,logging and testing,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of the KL6-1 lithologic oilfield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 in the Bohai Sea are examined comprehensively.The study shows that:KL6-1 oilfield is a monolithic,high-quality,large-scale Neogene lithologic oilfield featuring shallow reservoir depth,high productivity,concentrated oil-bearing intervals,large oil-bearing area,and high reserve abundance;hydrocarbon source supply from two directions provides a sufficient material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 oil field;two types of"inherited structural ridge"developed under the effect of block rotation,late active faults formed by Neotectonic movement,and widely distributed contiguous sand bodies provide an efficient oil and gas transportation system for the large-scale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contiguous channel and lacustrine lowstand system sand bodies developed in low accommodation condition provide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lithologic traps;deep formations structural ridge,faults(dominant migration pathways)and large-scale superimposed contiguous sand bodies constitute a"vine type"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system in the Laibei Low Uplift,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large-scale and high-abundance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this area.The successful discovery of KL6-1,100 million ton reserve order lithologic oil field,has revealed the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Neogene large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Bohai Sea,expanded the exploration field,and also has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the exploration of large lithologic reservoirs in similar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owstand system sand bodies bidirectional hydrocarbon source LARGE-SCALE lithologic oil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NEOGENE Bohai Bay Basin Bohai Sea area
下载PDF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and its control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northeast of Shaleitian Bulge,Bohai Bay Basin,East China 被引量:1
12
作者 PENG Jingsong WEI Ajuan +2 位作者 SUN Zhe CHEN Xinlu zhao dijia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2期215-226,共12页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 The structural style, fault activity, strike-slip displacement,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 the center tectonic zone in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attribute analysis, structural geometric analysis, fault activity analysis, structure evolution history and simulation of hydrocarbon migration, based on 3-D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1) The study area is a superimposed tectonic zone, which experienced early(Paleocene and Eocene) extension and late(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strike-slip and pull-apart.(2)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of the northeast Shaleitian Bulge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went through two periods, Oligocene and Pliocene-Quaternary, and the Bohai section was active earlier than the inland section.(3) The sinistral strike slip displacement of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is 4 km since Cenozoic, including 1 km in the Oligocene, and 3 km in the Pliocene-Quaternary.(4) The strike-slip movements have resulted in the increase of fault activity and basin-mountain restructure in the fault zone,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central tectonic belt and the conjugate evolution in north-east structural belt.(5) The conjugate strike slip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dominated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hydrocarbon in shallow forma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injection points and segments of hydrocarbon from the deep layers to shallow lay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Bay Basin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Tan-Lu FAULT sinistral STRIKE slip FAULT THROW hydrocarbon injection
下载PDF
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油气超晚期成藏与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被引量:7
13
作者 牛成民 杨海风 +2 位作者 赵弟江 张参 彭靖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64-478,共15页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是指油气从烃源岩中生成并排出的时间早,而聚集成藏的时间晚,油气经历了长时间长距离运移,已聚集成藏的油气相态与成熟度低于现今烃源岩成熟演化的现象.这种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在东部新生代陆相断陷盆地中普遍存在,在斜坡带表现最为明显.通过利用地球化学分析,平衡剖面技术、盆地模拟、包裹体分析等手段,对渤海海域莱州湾凹陷各成藏要素的时空耦合关系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存在明显的油气运移滞后效应及超晚期成藏,主要表现在:莱州湾凹陷沙四段烃源岩在东营组中晚期已进入排烃期,而浅层圈闭形成于新构造运动时期,油气主要充注期则在2 Ma至今;且油气成藏呈现出靠近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早,远离北洼的构造成藏时间晚,深部层系成藏时间早,浅部层系成藏时间晚的规律.此外,还对油气运移滞后效应的成因进行探讨,认为构造运动对烃源岩生排烃进程与油气垂向运移控制作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控制油气充注次序以及烃源岩层段发育的超压阻滞流体的运移是油气运移滞后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凹陷 斜坡带 油气运移滞后效应 油气成藏 超晚期充注 油气地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