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更新
1
作者 张晓晓 +102 位作者 陈斌鑫 张迅 王彦 王忠杰 郑文康 杨必龙 于军贵 季湘志 刘安 祝志根 徐艳 刘丹荔 方言智 胡一帆 薛乙浩 李阳 贾高松 叶茂华 梅富鹏 尹建博 石逸雄 方婷 汪进 江昊 刘洪海 卢晓仪 宋超 黄敏 吴超楠 郑静云 彭书勉 窦志国 孙钰琪 高雅静智 任丽娜 毛瑜玫 袁佳琛 侯冬炜 程欣 李亚萍 李紫薇 袁美云 杨怡然 郑涛 黄佳英 薛天炜 王羽 卓百会 张颖 邢益楠 赵华坤 姜欢 包风 杨洋 王琦 汪卓红 谢忠威 任庆阳 王本利 陈聪 施冬 宋子文 吴强峰 何亮 陈森 莫一奇 高俊 金明彦 程磊 魏山山 寿广 吴文裕 刘源 何骋宇 张雪祁 钱列东 黄路 沈海勤 施昱展 葛令科 杨福华 曾杰 徐幸 吕小斌 姚银杰 卢沈杰 张振华 许喆 徐天钧 沈旭凯 吕婷婷 童玥 魏民 吴永芳 张科 孙昊 王周峰 王创达 王晓晴 马长春 冯丽琴 卢琳 孙杭金 《建筑实践》 2024年第6期120-131,共12页
杭州市近年来最重要的城市更新项目之一——祥符桥传统风貌街区已于2023年8月正式开街。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是一个延续传统集镇风貌的混合街区,包括文化街区、滨水活力带、小学、养老院以及作为公共活动中心的未来公社。
关键词 文化街区 城市更新 传统集镇 滨水 养老院 公共活动中心 祥符 杭州市拱墅区
下载PDF
“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事实、影响及可能风险 被引量:34
2
作者 王会军 唐国利 +48 位作者 陈海山 吴绍洪 效存德 姜大膀 周波涛 孙建奇 段明铿 徐影 罗勇 杨晓光 王凡 康世昌 王毅 高清竹 左军成 张元明 魏伟 郑景云 王国庆 高学杰 李宁 刘传玉 曾晓东 鲍艳松 张弛 曾刚 孙博 黄艳艳 施宁 尹志聪 张杰 俞淼 陈活泼 祝亚丽 马洁华 燕青 郭东林 张颖 高雅 吴通华 刘慧 谭显春 尹云鹤 于仁成 黄海军 许艳 刘娜 战云键 任玉玉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共9页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 “一带一路”区域国家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气候资源、水资源等都将面临着显著而复杂的变化,并且干旱、洪涝等多种气候灾害是“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目前,“一带一路”倡议已经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沿线地区的气候变化及其灾害风险关乎“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及亚投行的投资安全。在此背景下,2016—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学部实施了“‘一带一路’区域气候变化问题”咨询评议项目,项目针对该区域气候变化的事实、未来变化预估、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风险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并开展了若干分析和研究。经过两年的努力,项目组完成了有关进展报告四份,包括一份总报告和三份分报告。本文扼要地概括和介绍了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气候变化 预估 灾害 风险
下载PDF
基于风洞可视化的环境性能建筑生形方法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林钰琼 姚佳伟 +1 位作者 郑静云 袁烽 《南方建筑》 2018年第2期24-29,共6页
响应环境的性能化建筑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建筑未来。城市空间密度的激增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室外风热环境的不断恶化,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筑师从根本上去认识风这一复杂而又不可见的自然现象。文章介绍了基于定制化物理风洞的建筑生形研究方... 响应环境的性能化建筑正构建起可持续的建筑未来。城市空间密度的激增带来了愈发严重的室外风热环境的不断恶化,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建筑师从根本上去认识风这一复杂而又不可见的自然现象。文章介绍了基于定制化物理风洞的建筑生形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在已搭建的适用于设计初期方案优化的小型物理风洞和实验室级大风洞基础上,进行了风环境可视化的定性和定量实验,以此作为建筑形体环境性能评价的依据;同时引入可动模型装置,利用Arduino平台和程序语言进行信号传输控制,选取"扭曲"的建筑形式进行风环境性能找形实验,得出一套系统化的、适用于建筑设计初期、以风环境性能为导向的建筑生形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 风环境 风环境可视化 环境性能 建筑生形方法
下载PDF
1796—2015年成都雨季降水量序列重建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于颖卓 郑景云 郝志新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322,共9页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记录和现代器测资料,重建了成都1796—2015年分辨率为年的雨季降水量序列。结果表明,过去220 a间成都的平均雨季降水量为838 mm,19世纪20~40年代、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降水偏多,19世纪初到20年代、50...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记录和现代器测资料,重建了成都1796—2015年分辨率为年的雨季降水量序列。结果表明,过去220 a间成都的平均雨季降水量为838 mm,19世纪20~40年代、80年代到20世纪10年代、20世纪30~40年代降水偏多,19世纪初到20年代、50~70年代、20世纪20年代、50年代到21世纪初降水偏少,并在1879—1880年发生了由少到多的明显突变;降水最多的10 a为1832年、1896年、1898年、1899年、1903年、1907年、1915年、1921年、1937年和1947年,最少的10 a为1814年、1838年、1865年、1868年、1869年、1872年、1930年、1939年、1970年和2002年。成都雨季降水量存在显著的50~75 a周期,和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在50~70 a信号上存在较强的负相关,且与上一年冬季至当年秋季北印度洋的全球海表温度(SST)及当年夏秋季赤道太平洋的SST也存在较强的负相关,SST偏暖(冷)时,雨季降水量往往偏少(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雨雪分寸 成都 雨季 降水量重建
下载PDF
Agriculture Development-induced Surface Albedo Changes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Across Northeastern China 被引量:16
5
作者 ZHANG Xuezhen WANG Wei-Chyung +2 位作者 FANG Xiuqi YE Yu zheng jingy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2年第3期264-277,共14页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s on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f past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s,the surface albedo changes caused by conversions from natural vegetation to cropland were estimated across northeast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s on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f past human-induced land cover changes,the surface albedo changes caused by conversions from natural vegetation to cropland were estimated across northeastern China over the last 300 years,and its climatic effects were simulated by using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Essential natural vegetation records compil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regional optimal surface albedo dataset were us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rface albedo decreased by 0.01-0.03 due to conversions from grassland to cropland 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 and it increased by 0.005-0.015 due to conversions from forests to cropland in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s.As a consequence,in the Northeast China Plain,the surface net radiation increased by 4-8 W/m 2,2-5 W/m 2,and 1-3 W/m 2,and the climate was therefore warmed by 0.1℃-0.2℃、0.1℃-0.2℃、 0.1℃-0.3 ℃ in the spring,autumn and winter,respectively.In the surrounding mountain area,the net radiation decreased by less than 1.5 W/m 2,and the climate was therefore cooled too slight to be detected.In summer,effects of surface albedo changes on climate we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moisture dynamics,such as evapotranspiration and cloud,instead of being merely determined by surface radiation budget.The simulated summer climatic effects have large uncertainties.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that surface albedo changes resulted in warming climate effects in the non-rainy seasons in Northeast China Plain through surface radiation processes while the climatic effects in summer could hardly be concluded so f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face albedo land cover change climatic effects last 300 years northeastern China
下载PDF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arting time series of rainy season in Yunnan and the evolvement of summer monsoon during 1711-1982 被引量:2
6
作者 YANG Yuda MAN Zhimin zheng jingyun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7年第2期212-220,共9页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dominated by archives yearly, as well as the verific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kinds of data, the later or earlier starting tim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 According to the textual research into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dominated by archives yearly, as well as the verification with several other kinds of data, the later or earlier starting tim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during 1711-1982 has been reconstructed. Th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obvious fluctuations in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in a year or years, and long fluctuation on the decadal scale. The rainy season comes earlier in the early 18th century, later in the 19th century and earlier again in the 20th century. This reflects to a certain degree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summer monsoon in Yunnan. There exists an obvious quasi-3 years cycle, which is related to EI-Nino's quasi-3 years cycle, and a 11.3-year cycle which is notably related to the 11-year cycle of the solar activity of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Meanwhile, the dissertation finds that the EI-Nino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The starting date of the rainy seasons in Yunnan often comes later or normally in the year of EI-Nino. However, there is an obvious imperfect period in such influence, which in turn may mean that there is a certain fluctuation in the effect of ENSO on Asian summer monso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UNNAN Qing Dynasty starting date of rainy season summer monsoon ENSO
下载PDF
Effects of global China' s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被引量:3
7
作者 Liu Qiyong zheng jingyun Ge Quansheng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8年第12期447-453,共7页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农业 技术创新
下载PDF
传统民居微更新 江西夏虫咖啡屋的设计思考 被引量:2
8
作者 郑静云 《时代建筑》 2019年第1期118-121,共4页
在有限资金与建造技术的制约下,设计师通过微更新的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针灸式改造,保留建筑原真性,同时注入趣味性元素.唤醒旧建筑的生命力。夏虫咖啡屋项目创新性地利用了树脂砖块作为建筑的立面材料,巧妙地解决了自然采光,主题展示、... 在有限资金与建造技术的制约下,设计师通过微更新的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针灸式改造,保留建筑原真性,同时注入趣味性元素.唤醒旧建筑的生命力。夏虫咖啡屋项目创新性地利用了树脂砖块作为建筑的立面材料,巧妙地解决了自然采光,主题展示、空间趣味等设计问题,在传统建筑中营造出了温暖、舒适的特色性咖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旧建筑改造 建筑微更新 树脂砖块 建筑原真性
下载PDF
A study of zoning for energy security in China
9
作者 Guo Yiqiang Ge Quansheng zheng jingyun 《Ecological Economy》 2008年第3期311-318,共8页
As a result of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ergy risks, the study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zoning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energy risk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new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energ... As a result of more and more serious energy risks, the study of national energy security zoning is not only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energy risk management but also the new demand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he energy industry. First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energy resources and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primary. energy from 1996 to 2005 in China. Secondly; this paper founds an Energy Security Index System formed by six indices including the percentage of energy reserves, interlocal dependent degree, energy elasticity coefficient and so on. It subsequently calculates the weight of these indices with the factor analysis rating method Lastly, the paper evaluates and zones the abilities of energy security of 30 provinces in China with the grey chuster method According to their security; the 30 provinces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high, medium, and low levels. The regions at low energy security level include Beijing, Shanghai, Zhejiang, Fujian,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They are mainly littoral and short of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while mostly dependent on other provinces. Those at medium energy security level include 15 provinces (cities or districts), such as Liaoning, Tianjin, Hebei, Shandong, Henan, Hunan and so on. These provinces are in the northeast, north, east of and central China. Those at high energy security level contain Shanxi. lnner Mongolia, Heilongjiang, Jilin, Chongqing, Sichuan, Shaanxi. Xinjiang. These provinces are the main primary energy production b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ergy risk Energy security ZONING Grey cluster
下载PDF
清代(1711-1911)云南雨季早晚与夏季风演变研究--资料与方法
10
作者 杨煜达 郑景云 《历史地理》 2004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移等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转移的现象,这种现象为其所影响的区域带来了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差异,如雨季和干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典型,范围也最广,世界上有一半...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带的季节转移等引起的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转移的现象,这种现象为其所影响的区域带来了明显的季节性天气差异,如雨季和干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典型,范围也最广,世界上有一半人口生活在这一季风气候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行风向 亚洲季风 季风气候
下载PDF
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5
11
作者 郑景云 刘洋 +1 位作者 郝志新 葛全胜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9-322,共14页
过去2000年是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聚焦的一个主要时段,并专门设立了"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网络"(PAGES2k)进行全球集成研究。本文依据PAGES2k及相关团队发表的主要成果,梳理了过去2000年温度与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并... 过去2000年是国际过去全球变化计划聚焦的一个主要时段,并专门设立了"过去2000年全球变化网络"(PAGES2k)进行全球集成研究。本文依据PAGES2k及相关团队发表的主要成果,梳理了过去2000年温度与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进展,并简要分析了发展态势与研究难点。最新研究显示:1)尽管采用不同方法重建的过去200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幅各异,但均表明第一个千年较其后千年(除20世纪外)更暖;1850年以前存在显著降温趋势,之后则转为快速增暖;过去2000年的最暖10年、30年、50年均出现在20世纪后半叶。2)过去2000年干湿变化的全球集成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已整编了全球范围的代用资料,研制了首套全球陆地区域的干湿变化格点数据集,但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3)现有研究仍大多主要依托年分辨率的树轮资料,未实现对不同分辨率资料的有效集成。未来PAGES2k将依托资料管理,融陆地、海洋和人类社会的代用记录及相关研究于一体,针对代用资料与模式理解、方法与不确定性、气候变率模态与机制等三大主题,重点开展代用指标气候指示意义的时空差异、代用证据的定年精度与多源证据校核、代用资料挖掘技术与多源数据融合、校准方法等难点问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气候变化 全球集成研究 进展 展望
原文传递
中国中世纪气候异常期温度的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区域差异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郑景云 刘洋 +2 位作者 吴茂炜 张学珍 郝志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81-1291,共11页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约950-1250年)是地球气候变化史上距今最近的长达数百年的典型温暖气候阶段,因此常被作为研究温暖气候及其影响与适应问题的主要历史相似型而备受瞩目。综合利用近年所发表的长度超过千年的中国4个区域(东北、西...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约950-1250年)是地球气候变化史上距今最近的长达数百年的典型温暖气候阶段,因此常被作为研究温暖气候及其影响与适应问题的主要历史相似型而备受瞩目。综合利用近年所发表的长度超过千年的中国4个区域(东北、西北、东中、青藏高原)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重建结果,结合历史文献的冷暖记载,采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的方法,对MCA期间中国温度的年代—多年代—百年尺度波动特征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全国总体看,尽管在12世纪中后期存在数十年的相对冷谷,但在百年尺度上,10-13世纪是过去2000年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显著暖期,且这一温暖期的起讫时间和温暖程度存在区域差异。各个区域温度变化序列的集合经验模态分解表明:在准30年尺度上,950-1130年间中国区域的温度波动位相基本同步;但在其后的1130-1250年,各区温度波动幅度变小,也存在位相差异。在准百年尺度上,各个区域均自10世纪前期起显著转暖,在MCA期间总体温暖背景下,出现2次冷波动;但除西北与东中部在整个MCA期间的百年尺度温度变化基本同步外,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在MCA期间与其他区域存在显著的波动位相差异,且其温暖气候结束时间也较西北与东中部早40~50年。在百年以上尺度的趋势变化上,东北部和东中部2个区域均显示MCA和其后出现的小冰期(LIA)2个阶段温度差别较显著,而西北、青藏高原2个区域则均显示MCA和LIA的阶段温度差别不大。综合各种尺度的波动特征显示:MCA温暖程度在东中部与20世纪相当,在东北部较20世纪略低,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则显著低于20世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气候异常期 温度 多尺度变化 区域特征 中国
原文传递
过去千年中国不同区域干湿的多尺度变化特征评估 被引量:11
13
作者 郑景云 张学珍 +1 位作者 刘洋 郝志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32-1450,共19页
依据近年发表的新成果,对中国过去千年干湿的年至百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综合评估了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主要结论是: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东中部各区干湿序列在1400年以后均达高信度,但其前因存在记录缺... 依据近年发表的新成果,对中国过去千年干湿的年至百年尺度变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与对比分析,综合评估了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主要结论是:①根据历史文献记载重建的东中部各区干湿序列在1400年以后均达高信度,但其前因存在记录缺失,仅有半数时段的重建结果达高信度。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根据不同地点湖沼沉积物记录揭示的区域干湿百年尺度变化特征在多数时段不一致。在西部的黄土高原、河西走廊、新疆中北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和东南部等地区,利用不同地点树轮资料重建的干湿序列显示的干湿变化特征在区内一致性高。②过去千年中国各地干湿变化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和百年尺度周期。其中准2.5 a、60~80 a和110~120 a等尺度的周期为所有地区共有;3.5~5.0 a、20~35 a等尺度周期则主要发生在东北、东中部地区、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而准45 a周期则只发生在东北和东中部地区(均超过90%信度水平);各区域间的干湿变化位相并不同步。③尽管已发现青藏高原东北部20世纪很可能是过去3000 a最湿的世纪之一,但其他大多数区域的重建结果显示:20世纪的干湿变幅在年代际尺度上均未超出其前各个时段的变率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千年 干湿变化 多尺度特征 20世纪干湿变幅的历史地位 中国
原文传递
欧亚大陆中世纪暖期与小冰期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刘洋 郑景云 +1 位作者 郝志新 张学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62-473,共12页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 根据集成多来源代用资料新建的欧洲过去1500年和亚洲过去1200年温度变化数据集,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将欧亚大陆划分为11个温度变化区;分析了各区在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期间的显著温暖、寒冷时段和温度变幅以及中世纪暖期以来各区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结果显示:1)在800~135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温暖时段,但其起讫时间及暖峰出现年代和温暖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欧洲、亚洲中部各区多始于9世纪前期,亚洲东部各区则多始于10世纪中前期,印度南部最迟(始于13世纪),且多数区域曾被其间的多年代际转冷而分割为2~3个温暖时段;偏暖区域最多的时段为1001~1020年,11个区域中有9个显著偏暖;温暖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北部和亚洲中部及东亚东部,其暖峰的年代温度距平皆达相应区域20世纪最暖10年的一半以上。2)在1400~1900年间欧亚大陆各区均存在显著的寒冷时段,尽管其起讫年代也存在差异,但各区寒冷时段出现的时间较中世纪暖期更为同步,其中1581~1610年所有11个区均显著寒冷,1830s也有10个区域表现为气候寒冷。寒冷程度最显著的区域出现在欧洲西部、亚洲中部及东亚,其冷谷年代的温度皆比过去千年各区平均温度低1.5倍标准差以上。3)20世纪增暖在欧亚大陆的所有区域几乎同步,且多数区域现代暖期的百年最大升温速率高于此前至中世纪暖期。上述区域差异可能是因历史冷、暖期主要受太阳、火山活动和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自然因素驱动,而20世纪暖期则受人为导致的温室效应增强主控。然而,受代用资料对温度变化响应的时空敏感度不一和时空分布不均等影响,现有研究结果仍存在显著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大陆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温度变化 区域差异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9
15
作者 郑景云 文彦君 方修琦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19,共17页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 根据近40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灾害、植被与土地利用变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干湿、极端旱涝等的变化特征,以及历史农耕发展对土地覆被的改变和垦殖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从长期变化视角简要讨论了这些变化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决口改道的宏观关系。主要结论有:过去200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温度与干湿呈显著多尺度周期波动,且中游和下游地区的干湿变化并不完全同步;极端旱涝发生频率存在阶段性差异。至公元初前后,黄河中下游地区就已被开发为一个垦殖范围与今相近的农业区,其自然植被分布极为有限,且其后的农耕垦殖强度虽有大幅波动,但总体呈增加趋势。上述因素变化相互交织影响了黄河中、下游水沙输送平衡、河道淤积和河床稳定,是引发历史上黄河下游多次重现"筑堤—淤积—悬河—决口改道"循环过程的重要因素。这些认识可为进一步科学理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环境变化规律及其与下游地区河流安澜的关系提供历史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下游 过去2000年 气候变化 极端旱涝 土地覆被 农耕垦殖
原文传递
中国主要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评估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学珍 郑景云 郝志新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609-1618,共10页
论文在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基础上,根据2012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气候公报,综合评估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①1961—2018年,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 论文在中国《第三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基础上,根据2012年以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气候公报,综合评估了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近期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①1961—2018年,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华南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的平均气温上升趋势分别达0.35℃/10 a、0.20℃/10 a、0.20℃/10 a和0.33℃/10 a;尽管在1998—2014年间这些区域均出现了增暖趋缓特征,但除东北经济区外,环渤海经济区、长江经济带和华南经济圈均在2014年之后突破了其前最暖年的年均气温记录。②1961—2018年各经济区(圈、带)的降水趋势变化虽均低于1 mm/10 a,但其间年际和年代际波动显著;2012—2018年降水虽总体偏多,但时空差异较大,其中东北经济区2013年和长江经济带2016年降水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辽宁2014年降水却为1961年以来最少。③2014—2018年,各经济区(圈、带)最高气温超历史极值或极端阈值(发生概率≤10%的分位值)的极端高温事件频发,同时环渤海和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性跨季连旱和极端特大暴雨等事件的发生频率增多,长江经济带暴雨日数偏多,华南经济区受台风影响呈加重态势;长江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在增暖同时也出现了多次大范围的极端低温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经济区 气候变化 极端气候事件
原文传递
1766-2000年黄河上中游汛期径流量波动特征及其与PDO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潘威 郑景云 满志敏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053-2063,共11页
利用清代黄河上中游3个站点的志桩尺寸记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反演了1766-1911年的逐年径流量,重建了兰州、青铜峡和三门峡1766-2000年的逐年汛期径流量序列,再结合河源段唐乃亥站1766-2000年的逐年径流量,构建了河源—上游—中游4个站... 利用清代黄河上中游3个站点的志桩尺寸记录,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反演了1766-1911年的逐年径流量,重建了兰州、青铜峡和三门峡1766-2000年的逐年汛期径流量序列,再结合河源段唐乃亥站1766-2000年的逐年径流量,构建了河源—上游—中游4个站点的径流量序列,这是目前利用历史文献记录能够获得的最为清晰的黄河径流量曲线。研究显示,19世纪中期出现在黄河下游的沉重"河患"是由青铜峡—三门峡河段内的径流量突变所致,而20世纪20年代的枯水时段从河源段到中游段都存在,但其不是突变造成。同时,研究也揭示出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与黄河上中游径流量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着阶段性的反相位关系,20世纪前期和中期,8~16年尺度上在4个站点的径流量都有反相位关系出现;在19世纪30-50年代,PDO与流量在4~6年尺度上的反相位关系在兰州和三门峡断面都较为明显。交互小波分析显示,PDO与黄河上中游汛期水量在8~16年尺度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反相关关系,但只存在于三门峡和兰州断面。这一关系也许表明,黄河上中游产流区的夏季降雨量与PDO的关系具有较为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气候变化 PDO 径流量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美国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敏感度的时空差异 被引量:5
18
作者 白孟鑫 郑景云 +1 位作者 郝志新 张学珍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22-830,共9页
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20世纪以来美国本土1058个样本点的树轮宽度指数和温度、降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树木生长速率年际变化响应气候变化敏感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美国树木径向生长... 树木生长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度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利用20世纪以来美国本土1058个样本点的树轮宽度指数和温度、降水数据,通过相关分析,揭示了树木生长速率年际变化响应气候变化敏感度的时空差异。研究发现:①美国树木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普遍负相关、与降水普遍正相关,绝大多数地区树木生长受水分条件限制。②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和降水响应敏感度呈现一定的季节差异,最敏感的季节因地区而异,这主要与不同月份温度、降水条件差异导致的水分条件变化有关。同时,径向生长速率对温度、降水响应敏感度还随着气候条件变化而变化,随着年平均温度升高(降低),径向生长速率与温度的负相关逐渐增强(减弱),随着年降水增加(减少),与降水的正相关强度逐渐减弱(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树木生长 气候变化 敏感度 20世纪
原文传递
Impacts of climate warming on plants phenophases in China for the last 40 years 被引量:41
19
作者 zheng jingyun GE Quansheng HAO Zhix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2年第21期1826-1831,共6页
Based on plant phenology data from 26 stations of the Chinese Phenology Observation Network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limate data, the change of plant phenophase in spring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w... Based on plant phenology data from 26 stations of the Chinese Phenology Observation Network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climate data, the change of plant phenophase in spring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the plant phenophase in China for the last 40 years are analyzed. Furthermore,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dels of phenophase in every decade a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impact of climate warming 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del of phenophase is studi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response of phenophase advance or delay to temperature change is nonlinear. Since the 1980s, at the same amplitude of temperature change, phenophase delay amplitude caused by temperature decrease is greater than phenophase advance amplitude caused by temperature increase; the rate of phenophase advance days de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increase amplitude, and the rate of phenophase delay days increases with temperature decrease amplitude. (ii)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model betwe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WARMING PHENOPHASE CHANGE impact pheno-phas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China.
原文传递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winter temperature in the eastern China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被引量:21
20
作者 LIU Jian H. Storch +3 位作者 CHEN Xing E. Zorita zheng jingyun WANG Sumin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4期2872-2877,共6页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utput from a 1000-year model simulation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model’s regional simulation skil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aus... The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eastern China were compared with the output from a 1000-year model simulation in an attempt to evaluate the model’s regional simulation skil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causes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 The reconstructed data are the winter half-year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central region of eastern China (25°-40°N, east of 105°E) for the last 1000 years with a 30-year resolu- tion. The model used is the global atmosphere-ocean coupled climate model, ECHO-G, which was driven by time-varying external forcings including solar radiation, volcanic erup- tions, and greenhouse gas concentrations (CO2 and CH4) for the same perio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ime series is 0.37, which is sta- 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a confidence level of 97.5%. The Me- dieval Warm Period (MWP) during 1000-1300 A.D., the Little Ice Age (LIA) during 1300-1850 A.D. and the modern warming period after 1900 A.D. are all recognizable from both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s. The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LIA and the modern warming simulated by the model are in good consistency with the re- constructed counterpart. In particular during the Maunder sun-spot minimum (1670-1710 A.D.), both the simulated and reconstructed temperature anomalies reach their min- ima without any phase difference. But in the earlier MWP, significant discrepancies exist between the simul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which might reflect the degrading quality of the reconstruction data. The range of the simulated anoma- lies (1.62 K) is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reconstructed (2.0 K). Diagnosis of the model results indicates that, during the last millennium, variations in solar radiation and volcanic activ- ity a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n regional temperature change, while in the recent 100 years, the change of the con- centration of greenhouse gases plays most import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rapid temperature ris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气候 中国东部 冬季 气温 温度模拟 温度重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