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形态与线粒体基因组分析
1
作者 梁日深 何浩斌 +6 位作者 郜梓涵 张景琪 朱梓锋 陈厚桦 周萌 黄燕华 张凯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9-291,共13页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 为完善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物种信息,研究报道了采集于海南省陵水县裸胸鳝属鱼类新记录种——奥迪萨裸胸鳝(Gymnothorax odishi)。该物种仅于2018年在东印度孟加拉湾首次发现,目前世界其他海域均无记录。针对采集的奥迪萨裸胸鳝进行详细的外部形态特征分析,并从分子水平对该裸胸鳝进行线粒体全基因组测序。结果显示,奥迪萨裸胸鳝主要特征为体型粗壮,体棕褐色,吻端至鳃孔区域分布橘黄色斑点,眼睛后缘存在黑色斑块,鳃孔边缘黑色,身体无其他条带或斑纹;上颌齿、中央齿均单行,下颌齿两行,椎骨式为4-52-135。线粒体基因组方面,奥迪萨裸胸鳝线粒体全长为16580 bp,由13个蛋白编码基因、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基因组结构特征与其他脊椎动物相似。基于12个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海鳝科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上,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Gymnothorax reevesii)、淡网纹裸胸鳝(Gymnothorax pseudothyrsoideus)、疏条纹裸胸鳝(Gymnothorax reticularis)及小裸胸鳝(Gymnothorax minor)聚在一起;基于COI基因构建的裸胸鳝属鱼类分子系统进化树,奥迪萨裸胸鳝与匀斑裸胸鳝、淡网纹裸胸鳝、肝色裸胸鳝(Gymnothoraxhepaticus)及黄纹裸胸鳝(Gymnothoraxmonochrous)等聚为一支。遗传距离方面,奥迪萨裸胸鳝与目前世界上其他裸胸鳝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82~0.263,均大于最小物种鉴定遗传距离0.020,揭示奥迪萨裸胸鳝在形态与分子水平均为区别于其他裸胸鳝的独立物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域也有奥迪萨裸胸鳝分布,为新记录种,为我国裸胸鳝属鱼类的系统分类及物种名录更新提供分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迪萨裸胸鳝 新记录种 形态特征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进化
下载PDF
基于改进Faster R-CNN模型的草莓果实识别算法 被引量:2
2
作者 李佳俊 朱子峰 +5 位作者 刘洪鑫 苏昱荣 温传闻 张原升 张慧敏 邓立苗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1期183-190,共8页
针对Faster R-CNN模型对自然状态下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以地垄种植草莓的实拍图片为数据源,采用改进RPN结构和更换主干特征提取网络的方法对Faster RCNN模型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改进Faster R-CNN模型... 针对Faster R-CNN模型对自然状态下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识别准确率不高的问题,以地垄种植草莓的实拍图片为数据源,采用改进RPN结构和更换主干特征提取网络的方法对Faster RCNN模型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改进Faster R-CNN模型识别成熟草莓平均精度(AP)为0.893 0,识别未成熟草莓平均精度(AP)为0.820 7,草莓识别准确率达到较高水平,解决了未成熟草莓识别困难的问题。同时,为了检验模型的自动计数性能,依据模型的识别结果建立了自动计数与人工计数的线性回归,成熟草莓、未成熟草莓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 7、0.944 7,自动计数与人工计数拥有较高的相关性,表明改进Faster R-CNN模型具有较高的识别性能与计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 识别 Faster R-CNN模型 ResNet50
下载PDF
成都地区小动物外科感染常见病原菌的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凌颖 岳秀英 +2 位作者 朱子凤 王正书 杨晓农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6-130,共5页
为了解小动物外科感染的病原分布及感染情况,从成都部分动物医院18例小动物(犬、猫)外科感染病例中,无菌采集病灶浓汁、伤口分泌物等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培养。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仪及细菌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鉴定,得到13种共39... 为了解小动物外科感染的病原分布及感染情况,从成都部分动物医院18例小动物(犬、猫)外科感染病例中,无菌采集病灶浓汁、伤口分泌物等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培养。通过全自动微生物分析鉴定仪及细菌的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鉴定,得到13种共39株细菌。通过真菌的ITS区序列扩增测序,得到3种共11株真菌。39株细菌中革兰阳性菌22株(占56.4%),常见病原为葡萄球菌属细菌(13株)、粪肠球菌(5株)、屎肠球菌(3株)等;革兰阴性菌17株(占43.59%),常见病原为奇异变形杆菌(4株)、肺炎克雷伯菌(4株)、大肠埃希菌(3株)和阴沟肠杆菌(3株)等。结果表明,革兰阳性菌是小动物外科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中以葡萄球菌属为主要病原,且伪中间葡萄球菌是优势病原。18例病例中,混合感染为16例,占比高达88.89%,其中以三重感染率最高,占50.00%,其次为二重感染,比例为22.22%。证实成都地区小动物外科感染类型以混合感染为主,在6个病例的样本检测到真菌,占33.33%,与细菌或多种真菌形成混合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动物 外科感染 病原菌 鉴定
下载PDF
绿萝花及其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免疫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琦 孙翠翠 +1 位作者 朱子凤 刘群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84-89,共6页
以水萃取和醇沉法制备的绿萝花浸膏和粗多糖为研究材料,以流式细胞术为检测手段,S180荷瘤小鼠CTL、HTL、NK细胞为检测指标,探讨绿萝花对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接种S180瘤细胞后,血液中CD3^+T细胞数量下降,口服绿萝... 以水萃取和醇沉法制备的绿萝花浸膏和粗多糖为研究材料,以流式细胞术为检测手段,S180荷瘤小鼠CTL、HTL、NK细胞为检测指标,探讨绿萝花对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接种S180瘤细胞后,血液中CD3^+T细胞数量下降,口服绿萝花浸膏、粗多糖口服液和环磷酰胺后,在不同检测时间点,荷瘤小鼠血液中CD3^+T细胞数量升高,且随着给药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说明绿萝花(1g/kg~2.0g/kg)及绿萝花多糖(100mg/kg)连续口服7d~28d,具有升高由S180瘤细胞引起的小鼠血液中CD3^+T细胞数量下降趋势的作用;绿萝花(1.0g/kg)及绿萝花多糖(100mg/kg)连续口服14d~28d,具有升高S180瘤荷小鼠和健康小鼠CD335^+T细胞数量的作用,为绿萝花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萝花 S180小鼠 CD3+T细胞 CD335+T细胞
下载PDF
藏药绿萝花彗星试验(SCGE)研究
5
作者 陈明 丁淑梅 +1 位作者 朱子凤 刘群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5期490-496,共7页
研究藏药绿萝花的抗(致)突变作用,科学合理地利用藏药资源.根据遗传毒性研究试验组合原则和判定标准,以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为阳性药物对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研究不同剂量绿萝花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 DNA的影响... 研究藏药绿萝花的抗(致)突变作用,科学合理地利用藏药资源.根据遗传毒性研究试验组合原则和判定标准,以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为阳性药物对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彗星试验),研究不同剂量绿萝花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 DNA的影响.结果显示,环磷酰胺、丝裂霉素C具有很强的致CHL细胞SCGE上升、HDNA下降、TDNA上升、TL和TM增加(超过40μm)的作用;生药浓度为0. 224 g/mL、0. 448 g/mL、0. 896 g/mL的绿萝花在分别染毒1次、2次和3次后对CHL细胞DNA无影响,对环磷酰胺和丝裂霉素C引起的DNA损伤无保护作用.研究表明藏药绿萝花无致基因突变作用,研究结果为绿萝花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药绿萝花 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 彗星试验(SCGE) DNA损伤
下载PDF
“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劳美新 韦永南 +3 位作者 齐宋秀 黄子安 祝子锋 廖源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7期79-80,109,共3页
目的分析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45例疑似盆腔囊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照组),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观察组),对... 目的分析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女性盆腔囊性病变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145例疑似盆腔囊性病变患者,分别进行常规CT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照组),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观察组),对比两组检查方式图像质量、符合率、AUC值,分析盆腔囊性病变的CT影像表现。结果观察组CT值(28.2±2.15)HU、图像主观评分(3.75±0.41)分高于对照组CT值(27.5±1.68)HU、图像主观评分(3.12±0.11)分,DLP(182.49±15.65)mGy·cm、CTDIvol(6.21±0.24)mGy低于对照组DLP(286.96±27.78)mGy·cm、CTDIvol(10.15±0.63)mGy(P<0.05);145例疑似者,经确诊131例,其中子宫平滑肌瘤31例,卵巢囊肿73例,卵巢囊腺瘤27例;观察组符合率97.71%高于对照组符合率80.92%(P<0.05);经ROC曲线分析,观察组、对照组预测盆腔囊性病变的AUC分别为0.952、0.814。结论采取“双低”CT扫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盆腔囊性病变患者诊断过程中,取得显著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低CT 迭代重建技术 盆腔囊性病变 应用价值
下载PDF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Preparation on Viral Diseases in Poultry 被引量:1
7
作者 JIANG Ping-kang LlU Qun +1 位作者 zhu zi-feng ZHOU Li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0年第10期28-30,41,共4页
[Objective] To develop a new antiviral agent with high and long efficacy, wide spectrum, low toxicity and low cos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their compound. [ Method] The "Quxie" ( i. e. eliminat... [Objective] To develop a new antiviral agent with high and long efficacy, wide spectrum, low toxicity and low cost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and their compound. [ Method] The "Quxie" ( i. e. eliminating pathogenic factors) drugs including Hedyotis diffusa and Loni- cera japonica and "Fuzheng" ( i. e.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drugs including Radix astragali and Glycyrrhiza uralensis were taken to form an antiviral herbal compound preparation. Taking the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monomer as control, the experiment wa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agent to treat some naturally occurring viral diseases, including Newcastle disease (ND),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IBD), duck viral hepatitis (DVH), avian influenza (Al) H9 subtype and avian swollen head syndrome. [Ressult] The effective rates of the agent for treatment of the above- mentioned diseases were 87%, 87%, 69%, 100% and 100%,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monomer. The cure rates for these diseases were 33%, 37%, 13%, 69% and 75%,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dde monomer ( P 〈 0.01 ). The rates of poor therapeutic efficacy were 15%, 21%, 24%, 6% and 7%,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monomer (P 〈 0.01 ). [ Condusion] The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preparation shows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on some avian viral diseases, which can decrease mortality rate and improv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poultry more greatly than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monom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ese herbal compound preparation 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 Viral diseases Therapeutic efficacy
下载PDF
人神经胶质瘤中ID基因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及生存率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麦荣康 于辉天 +2 位作者 朱自锋 冯鉴强 郑勇 《解剖学研究》 CAS 2019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ID)基因表达水平对人神经胶质瘤病理分级及患者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的脑低分化神经胶质瘤(BLGG)模块收集神经胶质瘤患者共516例,其中男患者285例,女患者231例。确诊为BLGG2级251例、3级265... 目的探讨分化抑制因子(ID)基因表达水平对人神经胶质瘤病理分级及患者存活率的影响。方法从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的脑低分化神经胶质瘤(BLGG)模块收集神经胶质瘤患者共516例,其中男患者285例,女患者231例。确诊为BLGG2级251例、3级265例。应用Illumina Hiseq方法检测ID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BLGG3级患者的ID3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2级患者(P <0.01);在3级患者与2级患者之间,ID1、ID2和ID4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ID3和ID4基因表达水平低的BLGG患者,其生存率明显高于ID3和ID4基因表达水平高的患者(P值均<0.01);ID1和ID2基因表达水平对BLGG患者的生存率无明显的影响。结论 ID3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与BLGG患者的病理分级有关。ID3和ID4基因表达水平高的BLGG患者的生存率低于表达水平低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分化抑制因子 基因表达 神经胶质瘤分级 生存率
下载PDF
入侵物种福寿螺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破坏性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云逸 朱梓锋 +1 位作者 孙希 吴忠道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1364-1368,共5页
福寿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入侵我国多省市地区,因其对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广为人知。福寿螺入侵新坏境后,会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整体的影响。福寿螺可通过直接牧食、资源竞争、间接胁迫改变被... 福寿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迅速入侵我国多省市地区,因其对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和人类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而广为人知。福寿螺入侵新坏境后,会对入侵地的生态系统产生整体的影响。福寿螺可通过直接牧食、资源竞争、间接胁迫改变被入侵地区水体和土壤条件等,降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从而影响其抵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能力,增加了农田、湿地、淡水等生态系统的生态脆弱性。本文为科学防治福寿螺,保护现有的和潜在的福寿螺入侵地的生态稳定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寿螺 生态脆弱 物种多样性 入侵
原文传递
包虫病感染过程中代谢物与代谢组学的相关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梓锋 马俊英 孙希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657-662,共6页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包括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球很多地区广泛流行,如果不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尽早开展诊断一直是包虫病研究的重要问题... 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包括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全球很多地区广泛流行,如果不及时治疗,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尽早开展诊断一直是包虫病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代谢组学的兴起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探讨宿主-宿主相互作用的工具,也有许多研究集中在包虫感染的小分子代谢物上,这些研究的目的是发现与包虫感染过程中有关的关键分子,以及探明感染过程中宿主的代谢变化。因此,本文集中讨论了包虫感染后宿主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以及体外培养液环境下用代谢组学的方法检测包虫与其生长介质交界处的代谢变化,从而探讨其在包虫病诊断方法上的应用和治疗包虫病药物研究及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 包虫病 代谢物 代谢组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