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物质炭对农田土壤腐殖质的影响——Meta分析
1
作者 邓倩 马娟娟 +4 位作者 孙西欢 郑利剑 武洪翔 李旭峰 安江龙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为量化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程度,以不添加生物质炭土壤为对照,对不同土壤质地、土壤pH及生物质炭裂解温度、施用量、施用时长下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 为量化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影响程度,以不添加生物质炭土壤为对照,对不同土壤质地、土壤pH及生物质炭裂解温度、施用量、施用时长下生物质炭对土壤腐殖质含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砂土腐殖质中的胡敏酸和胡敏素含量,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18.6%和92.2%;增加了中性、碱性土壤中的胡敏酸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12.5%和13.7%;施用裂解温度为500~600℃的生物质炭对于土壤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的提升幅度最大,平均增幅分别为22.6%、14.1%和68.5%;生物质炭添加量为20~40 t/hm2条件下,显著提高了土壤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23.7%、6.9%和84.6%;生物质炭施入土壤3个月内,胡敏酸含量显著升高,平均增幅为29.5%,在3个月到1年内增幅逐渐降低,1年后增幅又逐渐升高;生物质炭施入土壤6个月内,胡敏素含量增幅最高,平均为72.2%;随着生物质炭施用时间延长,土壤胡敏素含量的增幅逐渐降低。综上所述,施用裂解温度为500~600℃的生物质炭,在短期内对中性或碱性条件下的砂土及壤土中的腐殖质含量有较好的提升效果,随着施入时间的延长,该效果会逐渐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腐殖质 有机碳 META分析 生物质炭
下载PDF
蓄水坑灌水土温度变化对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的影响 被引量:11
2
作者 任荣 马娟娟 +3 位作者 郑利剑 程奇云 郭向红 孙西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6,共8页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 【目的】探寻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方法】通过构建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的物理模型,分别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和恒定土温(30℃)不同灌水温度(15、20和30℃)条件下的土体湿润锋和含水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恒定水温(15℃)不同土壤温度(15、20和30℃)条件下土体中水分的再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恒定水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18%和4.4%;恒定土温时,在灌溉后的同一时刻,随着灌水温度的升高,湿润锋的径向和垂向推进距离的增量分别为2%和1%,但在同一处理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平均推进速度在降低;在土壤水分的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在临近水室的中下部位,随着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的高值区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在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再分布的运动规律时,土壤温度的变化对模拟计算的精度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差异较大时,该影响更为明显,水土温度相差15℃时,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可达19.87%;文中给出了考虑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水温度条件下的水分再分布修正因子,运用该修正模型,可将模拟计算值和实测值之间的最大相对误差减小至4.76%。【结论】蓄水坑灌下土壤水分再分布对土壤温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文中修正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精确模拟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灌水温度 水分再分布 数值模拟 蓄水坑灌
下载PDF
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郭向红 孙西欢 +3 位作者 马娟娟 雷涛 郑利剑 王璞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37-244,209,共9页
冬小麦深度灌水可以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了定量计算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根据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试验,用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源项模拟不同深度灌水,建立了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 冬小麦深度灌水可以促进根系深扎,提高水分利用率。为了定量计算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动态,根据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试验,用土壤水分运动方程的源项模拟不同深度灌水,建立了冬小麦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模型,采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利用不同深度灌水冬小麦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土壤含水率与实测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趋势一致,二者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90以上,模型平均绝对误差最大值为0.023 cm3/cm3,平均相对误差最大值为8.22%,均方根误差最大值为0.03 cm3/cm3。所建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用于模拟不同深度灌水条件下冬小麦土壤水分分布与动态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深度灌水 土壤水分运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生育期水分亏缺和施氮对设施番茄叶片酶活性和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旭峰 马娟娟 +2 位作者 郑利剑 孙西欢 郭向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21-128,196,共9页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番茄叶片生理特征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提高番茄抗逆性,增加有机物积累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温室小区试验,设置4个灌水水平(W1:全生育期充分灌水;W2:苗期减少50%灌水量;W3:苗期和开花... 为探究不同生育期水分亏缺和不同施氮水平对番茄叶片生理特征和水氮利用的影响,以提高番茄抗逆性,增加有机物积累并提高水氮利用效率为目标,开展温室小区试验,设置4个灌水水平(W1:全生育期充分灌水;W2:苗期减少50%灌水量;W3:苗期和开花坐果期各减少50%灌水量;W4: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成熟期各减少50%灌水量)和3个施氮水平(N1:400 kg·hm^(-2);N2:300 kg·hm^(-2);N3:200 kg·hm^(-2)),分析番茄叶片酶活性和SPAD值对不同灌水和施氮水平的响应,并探究水氮供应对番茄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灌水量可提高番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W2水平的SOD、POD活性最高,MDA含量最低,W2水平下SOD、POD活性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MDA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W2N2处理的SOD、POD活性最大,分别较W1N1处理提高25.90%、71.74%,MDA含量最低,较W1N1处理降低8.07%;番茄中位叶SPAD值与不同叶位SPAD值的平均值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减小,不同叶位SPAD平均值逐渐减小,随着灌水量减小SPAD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中位叶SPAD值较上位叶和下位叶分别高4.72%~14.43%和5.18%~12.82%;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减少,番茄生物量及商品产量逐渐减小,W1N1处理的番茄生物量及商品产量最大,分别为9765.12 kg·hm^(-2)和92.61 t·hm^(-2);适当节水减氮有利于番茄对水氮的利用,W2N2处理水分利用率最高,较W1N3处理(最低值)提高22.40%;W1N3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最高,较最低值(W4N1)高72.00%。W2N2处理的主成分分析综合得分最高,在抗逆性强的同时有助于番茄生长及对水氮的充分利用,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佳的水氮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酶活性 水氮利用效率 水分亏缺 设施番茄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上覆蓄水陶土层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入渗与蒸发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常艺睿 马娟娟 +2 位作者 孙西欢 郑利剑 郭向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109,共9页
为探究蓄水陶土持水能力及改良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进行了蓄水陶土持水特性试验及室内上覆蓄水陶土层的土柱入渗和蒸发试验。蓄水陶土设置3个粒径水平(20~30,5,2 mm),土柱试验上覆蓄水陶土层厚5 cm,并以不覆盖蓄水陶土的处理为对... 为探究蓄水陶土持水能力及改良黄土高原土壤水分运移特性,进行了蓄水陶土持水特性试验及室内上覆蓄水陶土层的土柱入渗和蒸发试验。蓄水陶土设置3个粒径水平(20~30,5,2 mm),土柱试验上覆蓄水陶土层厚5 cm,并以不覆盖蓄水陶土的处理为对照(CK)。结果表明:室温15℃下,3种粒径的蓄水陶土40 s内均能达到饱和,且蓄水陶土吸水倍率介于30%~90%,同时释水速率较为缓慢,蓄水陶土持水性较好;就土柱入渗而言,不同粒径的蓄水陶土均显著促进土壤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较CK处理增加40%~60%,且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在土柱蒸发方面,连续蒸发7天时,不同粒径蓄水陶土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土壤蒸发,且粒径为5 mm时的效果最明显,其累积蒸发量比CK减小67.23%;上覆蓄水陶土层可减少土壤水分散失,上覆不同粒径蓄水陶土的土柱,在10—25 cm土层内的土壤含水率较CK可提高4~5倍。综合考虑土壤入渗及蒸发过程,上覆蓄水陶土的粒径为5 mm时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能够为构建提高黄土高原坡面渗蓄能力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陶土 粒径 水分运移 土壤水分 土壤改良
下载PDF
叶片膨压探针诊断植物体水分状况原理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郑利剑 马娟娟 +1 位作者 孙西欢 郭向红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7-34,共8页
叶片膨压探针(LPCP)技术是通过测定在恒定磁压力下叶片输出压力的衰减情况,能够实现原位连续无损监测植物叶片膨压变化,对植物水分状况的指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利用LPCP技术进行相关植物气孔生理、水分状况监测,并在此基础上... 叶片膨压探针(LPCP)技术是通过测定在恒定磁压力下叶片输出压力的衰减情况,能够实现原位连续无损监测植物叶片膨压变化,对植物水分状况的指示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利用LPCP技术进行相关植物气孔生理、水分状况监测,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灌溉,是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梳理现有植物水分状况诊断方法的基础上,概括了LPCP技术的基本原理、安装策略和不同诊断指标的选择,并通过分析膨压变化参数与环境因子、植物水分生理参数间的关系来阐释该项技术对植物水分状况的诊断机理。提出目前LPCP技术仍处于诊断机理探索阶段,尚需在冠层尺度拓展、多环境因子预测和多源连续性指标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应将今后研究重点由探究植株生理反馈机制向制订合理灌溉策略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膨压探针技术 灌溉 水分关系 气孔响应 水势
下载PDF
滴灌条件下芹菜叶片膨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7
作者 许全悦 郑利剑 +4 位作者 孙西欢 李晓坚 马娟娟 郭向红 郭勇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35,共9页
【目的】探明滴灌芹菜的叶片膨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叶片膨压探针在线监测充分灌溉(FI)和非充分灌溉(NI)下的滴灌芹菜叶片膨压变化参数(Pp、Pp^(*)),同步记录相关温室环境因子与植物典型水分生理指标,分析膨压变化参数... 【目的】探明滴灌芹菜的叶片膨压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叶片膨压探针在线监测充分灌溉(FI)和非充分灌溉(NI)下的滴灌芹菜叶片膨压变化参数(Pp、Pp^(*)),同步记录相关温室环境因子与植物典型水分生理指标,分析膨压变化参数(Pp、Pp^(*))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的变化特征,并利用多元回归、通径分析和时间错位法探讨叶片膨压变化对各影响因素的响应。【结果】①不同处理及不同生育期的典型晴日下,芹菜叶片Pp^(*)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日变化趋势,但NI处理的Pp^(*)启动时间较FI处理提前,且其峰值较FI处理高39.3%~66.7%。②不同灌水处理下,Pp^(*)与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趋势相同,且呈正相关;Pp^(*)与叶水势(Ψ)负相关。③灌溉能显著影响芹菜叶片膨压变化,不同处理灌水前Pp峰值和谷值逐渐上升,灌水后二者迅速下降,但NI处理下的Pp变化幅度更剧烈。④典型晴日不同处理下,芹菜叶片Pp^(*)与大气温度(TA)、饱和水汽压差(VPD)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RH)、风速(WS)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显示,TA对Pp^(*)的直接影响最显著,VPD对Pp^(*)的间接影响最显著。而逐步回归结果表明,WS对Pp^(*)的影响只在NI处理下显著。各生育期Pp^(*)与TA间均存在时滞效应,但NI处理下二者的时滞时间较FI处理增长了10~30 min,形成的时滞圈面积增大4%~9.5%。【结论】综上,芹菜叶片膨压变化特征与灌溉条件、气象因子密切相关,水分供应不足时膨压变化参数的峰值增大,与温度的时滞效应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芹菜 膨压探针 气孔导度 叶水势 气象因子
下载PDF
蓄水坑灌下果园土壤水-热-氧三维分布数值模拟
8
作者 苏媛媛 郭向红 +4 位作者 胡飞鹏 孙西欢 马娟娟 郑利剑 雷涛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7-74,共8页
【目的】构建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热-氧三维分布耦合模型,探究蓄水坑灌对土壤水、热、氧分布的影响,揭示蓄水坑灌下的土壤水、热、氧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土壤热量传输方程和土壤氧传输方程,建立蓄水坑灌下... 【目的】构建蓄水坑灌条件下的土壤水-热-氧三维分布耦合模型,探究蓄水坑灌对土壤水、热、氧分布的影响,揭示蓄水坑灌下的土壤水、热、氧空间分布特征。【方法】基于土壤水分运动方程,土壤热量传输方程和土壤氧传输方程,建立蓄水坑灌下的土壤水-热-氧三维耦合模型,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进行数值求解,采用田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模型模拟增设蓄水坑和灌水对果园土壤水、热、氧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三维耦合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模型模拟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和土壤氧浓度的RMSE分别为0.0367、1.6099和0.0138。增设蓄水坑后,坑壁土壤水、热、氧状况发生较大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蓄水坑周围的土壤含水率降低,土壤含氧量升高,坑壁与地表土壤温度呈相同的变化规律,均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降低。蓄水坑灌水后,水分通过坑壁渗入土壤,形成以坑底为中心的椭球状含水率高值区和土壤温度、含氧量低值区,三者分布随着时间推移趋于均匀,但灌水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时间远低于对土壤含水率和含氧量的影响时间。灌水对土壤氧浓度影响较小,氧浓度在地表和坑壁处较高;距地表和坑壁处越远,土壤氧浓度越低。【结论】蓄水坑增大了坑壁处的土壤水、热、氧交换界面,坑壁处土壤水、热、氧状况受蒸发、降水、大气温度和氧浓度的影响,与地表具有相似的变化;蓄水坑灌下的土壤水、热、氧状况更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水坑灌 水-热-氧耦合 COMSOL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成形术后穿支动脉闭塞的临床研究
9
作者 郑立建 刘洁 佟小光 《天津医药》 CAS 2016年第12期1476-1479,共4页
目的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 目的探索减少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应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术后狭窄改善程度及灌注改善情况,分析发生穿支动脉闭塞的原因。结果 32例患者共置入33枚Wingspan支架,1枚Apollo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患者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率由(76.6±6.1)%降至(27.9±5.2)%。术后3个月复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或头CT血管成像,均未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术后24 h内2例患者发生延髓穿支动脉闭塞,考虑其原因可能为狭窄处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下降,术中球囊与支架的机械作用下导致斑块位移,进而堵塞延髓动脉;经过药物及康复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椎动脉颅内段支架术后穿支动脉的闭塞可通过术前严格的评估与准备、术中对球囊及支架的正确选择等措施来预防,但仍需大样本数据的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成形术 延髓外侧综合征 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 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Effective root depth and water uptake ability of winter wheat by using water stable isoto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被引量:2
10
作者 Wang Bing zheng lijian +3 位作者 Ma Juanjuan Sun Xihuan Guo Xianghong Guo Fe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2016年第6期27-35,共9页
A field experiment using PVC growth tubes was conducted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root depth(ERD)of winter whea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oot distributions and soil water conditions.Th... A field experiment using PVC growth tubes was conducted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 root depth(ERD)of winter whea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root distributions and soil water conditions.The water stable isotopes technique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water uptake contributions of different root depths during the growth stages.On the basis of IsoSource and the Romero-Saltos model,the ERD was 0-40 cm in the majority of the growth stage.However,in the heading and filling stages,the ERD could reach 60%-75%of the maximum root depth.Furthermore,the contributions to water uptake of different root depths were correlated with variations in soil water and root length density(r=0.395 and 0.368,respectively;p<0.05).However,by path analysis,the low decisive coefficient indicated that root distribution and soil water content did not always follow the same trend as water uptake.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help with understanding winter wheat water uptake mechanisms in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and increasing water use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ffective root depth water stable isotopes water uptake root distribution soil water cont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