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问题的思与辨——对学术讨论的若干回应
1
作者 杨国荣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7,共10页
2023年10月,曲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共同举办了“具体形上学五书”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我的相关著作提出了评议,并就其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是对这些学术意见的简要回应。一吴向东教授提出... 2023年10月,曲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共同举办了“具体形上学五书”的学术讨论会。与会学者对我的相关著作提出了评议,并就其中涉及的问题提出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是对这些学术意见的简要回应。一吴向东教授提出了如下问题,即价值和历史关系如何理解?确实,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以及一般哲学中,价值和历史的关系是一个经常会涉及的问题。进一步看,在它背后,还有更广义上的价值和事实的关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师范大学 学术讨论会 马一浮 吴向东 马克思主义 思与辨 华东师范大学 形上学
下载PDF
论思想的客观性
2
作者 王路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6,共14页
语言表达认识。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即思想,具有客观性。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还带有一种东西,这就是真之条件,即思想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后者也是客观的。人们断定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思想必须是人们认识... 语言表达认识。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即思想,具有客观性。语言在表达思想的时候还带有一种东西,这就是真之条件,即思想在什么情况下是真的。后者也是客观的。人们断定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东西是不是真的,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思想必须是人们认识的,即在人们经验范围之内;其二,句子的真之条件必须是清楚的,否则人们就无法判定思想是不是真的。对思想的认识是经验的,但是对真之条件的认识不是经验的,而需要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人们一般不知道真之条件,这通常并不影响人们进行交流。哲学中的举例说明就是借助对思想的理解。今天,人们借助关于真之条件的认识,对句子及其表达的东西作出更好的说明。哲学史的发展表明,人们从借助关于语言的考虑进步到借助逻辑的理论和方法,从关于真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进步到关于真之条件的认识,从而使真与意义真正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 真之条件 客观性 举例 逻辑
下载PDF
一本万殊的智慧:《周易》贲卦悖而不悖的发掘与阐释
3
作者 黄金枝 谢永珍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30-35,共6页
对贲卦美学思想的研究尚属《周易·贲》的小用,而呈现《周易·贲》之大用的悖而不悖的智慧尚未发掘。通过对《周易·贲》基本意涵的探究,发现同属于《易传》的贲卦在《序卦》和《杂卦》中呈现相悖,即:“贲者,饰也”与“贲,... 对贲卦美学思想的研究尚属《周易·贲》的小用,而呈现《周易·贲》之大用的悖而不悖的智慧尚未发掘。通过对《周易·贲》基本意涵的探究,发现同属于《易传》的贲卦在《序卦》和《杂卦》中呈现相悖,即:“贲者,饰也”与“贲,无色也”,其映现了中国哲学“一本化万殊,万殊归一本”的圆融通贯理念。本文借鉴物理学的三棱镜原理,揭示并科学诠释了《周易·贲》“悖而不悖”的哲学意涵,丰富了《周易·贲》的奥义,打破了《周易·贲》仅仅用在文饰美学“小用”的研究局限,开拓了《周易·贲》悖而不悖智慧的大用,彰显了中国哲学圆融一贯的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贲卦 文饰 悖而不悖 一本万殊
下载PDF
灵魂的内涵与精神构成、价值和境界
4
作者 蔡毅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8,共11页
灵魂是心灵的扩张变形,是思维的一种创造。灵魂也是心灵、思想、精神的化身,是生命的真谛,心灵和意识的升华。人创造了灵魂,灵魂又丰富扩张了人。分析灵魂的内涵、成分与基本构造,它虽然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最终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融... 灵魂是心灵的扩张变形,是思维的一种创造。灵魂也是心灵、思想、精神的化身,是生命的真谛,心灵和意识的升华。人创造了灵魂,灵魂又丰富扩张了人。分析灵魂的内涵、成分与基本构造,它虽然形形色色、千奇百怪,但最终也能将其概括为一个融思想情怀、道义人格和理想信念于一体的价值载体,三者交融混合、互促互养,共同构成灵魂相对稳定的状态。价值和境界则是帮助灵魂实现总体目标的最佳内容和手段,带领我们向更高层级不断攀援,力求达到灵魂丰美的最高境界。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和境界的最高远是灵魂追求的大目标,也是一切文艺追求的大目标,为的是要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魂内涵 精神构成 价值 境界
下载PDF
虚假与真实:元宇宙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5
作者 余达淮 贾正宇 《阅江学刊》 2024年第4期33-41,170,171,共11页
元宇宙本身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就思想而言它具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余韵,即形而上学是其古典形态,而之后则是乌托邦形态,虽然目前元宇宙并未实现,但是已经步入元宇宙的情境。因此元宇宙不能仅从技术维度透视,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 元宇宙本身是一个源自西方的概念,就思想而言它具有形而上学的传统余韵,即形而上学是其古典形态,而之后则是乌托邦形态,虽然目前元宇宙并未实现,但是已经步入元宇宙的情境。因此元宇宙不能仅从技术维度透视,其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其虚假性就在于形式上撇除了客观的社会关系,即资本关系,承诺了一种虚构的象征性理想现实,但是元宇宙始终是具体社会关系下的元宇宙。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真实性,始终是致力于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性推进,是一种实践性的真实界域,可以说其既是对理想的元宇宙形态的技术性层面的推进,也是对共产主义社会关系的现实化过程。元宇宙所包含的理想社会层面的建构始终要基于现实社会的发展,确切地说是要立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否则也只是资本价值新的增殖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人类文明新形态 资本 社会关系
下载PDF
AI作为孕育机器:出生、母体与创伤
6
作者 姜宇辉 《新文科教育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14,143,共16页
出生与死亡都是与人的有限性相关的根本哲学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前者却向来为人忽视。在近来的两部关于出生的专著之中,奥博恩和伊利格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 出生与死亡都是与人的有限性相关的根本哲学问题,但在西方哲学史上,前者却向来为人忽视。在近来的两部关于出生的专著之中,奥博恩和伊利格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出生进行了深入思考,由此呈现出三条不同的线索。第一是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阐释的无根基性,第二是生命哲学对此所做出的积极回应,第三是伊利格瑞从“间隙”这个古希腊哲学概念所生发出的间隙本体论。出生作为绝对偶然的事件,作为生生不息的创造,作为与母体之间的间距,这三种思路都进一步体现于近来愈发火热的人造生命的研究之中。虽然人造生命重释和发展了“生命作为根基”这个前提,但它也面临着预制生命这个危险的未来。重新激活出生创伤这个内在体验,可能是唤醒主体性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生 去根基 间隙 母体 人造生命
下载PDF
“理解”的理解
7
作者 周建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理解”在特定哲学语境中是与“解释”相对应的范畴,我们理解意义,解释事实,由此彰显人文学说与科学知识的分野。作为以理解的筹划为存在方式与本质的此在,人同时生活在事实与意义世界中,意义代替不了事实,却形塑事实,是人类社会“日新... “理解”在特定哲学语境中是与“解释”相对应的范畴,我们理解意义,解释事实,由此彰显人文学说与科学知识的分野。作为以理解的筹划为存在方式与本质的此在,人同时生活在事实与意义世界中,意义代替不了事实,却形塑事实,是人类社会“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终极源泉所在。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中,人文思想的本体存在性意义以及其与科学认识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定位与充分理解。近年国内学界围绕“父为子隐”的争论为意义理解与阐释的辩证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实际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解释 事实 意义 叙述
下载PDF
我们该如何理解“数字共通”:基于媒介哲学的批判 被引量:8
8
作者 胡翼青 《现代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4,共10页
建基于“共享、共鸣与共通”的“数字沟通”是对当下数字平台交流秩序建构的一种努力,不过,这一基于社会学合理化理论探索的概念并没有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变革。一方面,这个概念说不清是先有共通的规则和逻辑还是先有遵循共通规则和... 建基于“共享、共鸣与共通”的“数字沟通”是对当下数字平台交流秩序建构的一种努力,不过,这一基于社会学合理化理论探索的概念并没有跟上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变革。一方面,这个概念说不清是先有共通的规则和逻辑还是先有遵循共通规则和逻辑的主体;另一方面,这个概念对数字平台上因数字技术生成的无主体性的交往形式理解不够深刻。在这个动荡的生成性数字时代,人们看到的所谓共通秩序,不过是通过自身的逻辑抓取的“技术图像”,在杂乱无序中寻求的自我安慰。只要身处数字交往中,人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混乱和无意义就是当今人类交往的境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共通 交往理性 数字平台
下载PDF
基于大模型的知识生产与启蒙辩证法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奇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6,I0002,I0003,共13页
人们在使用大模型的过程中,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幻觉,即认为大模型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正因为这种幻觉的存在,大模型可能会从启蒙的理性变成新的启蒙神话。启蒙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开放性,而启蒙的神话就表明了这种开放性的消失。大模型的... 人们在使用大模型的过程中,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幻觉,即认为大模型无所不知和无所不能。正因为这种幻觉的存在,大模型可能会从启蒙的理性变成新的启蒙神话。启蒙的意义在于保持一种开放性,而启蒙的神话就表明了这种开放性的消失。大模型的发展无疑会加剧世界的数学化。在此背景之下,权证就构成了未来数字世界的基本通货。过度的数学化也酝酿了新的工具理性危险。作为新的技术,大模型全面展示了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大模型拥有巨大的整合力,正在实现新型的知识大一统。这种弥散化的超能力会进入知识生产的各个领域,没有个体可以逃脱这种超能力的捕捉。大模型会进一步加剧知识工业化,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大模型本身有其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大模型更加深刻的意识形态会隐含在其免费模式和消费模式之中,同时想象的知识共同体最终又会服务于知识霸权。面对知识工业化的风险,应该建立知识生产的“手工绿洲”,用荒谬、隐喻和修辞来对抗理性,让人类保有通过具身体验来创造知识的能力,并且要避免同一性和绝对正确的神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模型 人工智能 ChatGPT 启蒙辩证法 工具理性
下载PDF
双重脆弱性与适度信任:从ChatGPT到Sora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宏秀 宋胜男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91,F0002,共12页
Sora能够创造并处理复杂的动态视频内容,从理解静止的世界到理解运动的世界,标志着人工智能认识世界图景的重大转变。Sora对物理世界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和对细节的混淆是其技术脆弱性,由此加剧了信任脆弱性。因技术脆弱性风险,与此相伴... Sora能够创造并处理复杂的动态视频内容,从理解静止的世界到理解运动的世界,标志着人工智能认识世界图景的重大转变。Sora对物理世界运动规律认识的不足和对细节的混淆是其技术脆弱性,由此加剧了信任脆弱性。因技术脆弱性风险,与此相伴的前置的、动态的和代理的新的信任模式随之而至。由技术脆弱性和信任脆弱性构成的双重脆弱性、积极的对抗脆弱性、无关脆弱性以及消极的对抗脆弱性四个象限,分别指向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的四种样态。分析信任脆弱性与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发展关系的四个象限可知,构建适度信任是破解信任与技术双重脆弱性的有效方式,适度信任构建本身需要以物理世界的因果律为基础、以人类信任为最后尺度、以向人类价值观保持对齐启蒙为前提、以充分证据为信任重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ChatGPT 双重脆弱性 适度信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
下载PDF
ChatGPT视域下的知识限度与积极物化:从庄周出发的思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奇琦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0,共11页
ChatGPT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自本自根”的世界模型。在其内部的神经网络之中,似乎存在一个道家所强调的道。然而,从《庄子·知北游》中的两段经典对话中我们获得的新启示是,ChatGPT所表达的那些可言说的知识未必是真实可靠的知识。同... ChatGPT可以被看成是一个“自本自根”的世界模型。在其内部的神经网络之中,似乎存在一个道家所强调的道。然而,从《庄子·知北游》中的两段经典对话中我们获得的新启示是,ChatGPT所表达的那些可言说的知识未必是真实可靠的知识。同时,使用者与ChatGPT的对话往往会演变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臣服或对抗,而日常生活中的多人对话往往可以提供一种对结论的开放性。大模型的无限知识同样存在进一步的进化空间。与ChatGPT相比,GPT-4明显知道了自己知识的限度。目前的大模型框架更多是一种普遍性框架,其对问题的回答往往是通用性的解释,而进化的方向恰恰是要增加向量数据库。知识限度的意义就在于要回到多样性本身。人类对大模型的有待使用,最终会产生无待焦虑。换言之,当外在依赖变成内在依赖的时候,人们就会产生无待焦虑。这种无待焦虑最终会演化为后人类焦虑。破除这些焦虑的关键,同样需要在庄周思想中挖掘。这种积极物化的关键是,放低身段,将自己置于一个与物平等的角度,向物学习,格物致知,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真人之境。从庄周丧我的角度可以更加接近物我两忘,其最终可能会帮助人类进入人机和谐相处的两行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GPT 知识限度 积极物化 庄周
下载PDF
图像资本的视觉叙事及其意识形态批判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伯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71,共9页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 在现代消费社会,随着表意图谱在视觉经验处的集结,图像借助视觉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面占领,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都受制于图像逻辑的规制,图像就此完成其资本身份的社会性建构。在本质上讲,图像资本不是图像本身,而是一种以图像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图像资本通过制造“假象”意识形态,激活人们的伪欲望结构,为资本的剩余价值增殖提供源源不断的伪消费驱动。图像资本通过将影像编织成被隔离的“景观”意识形态世界,进而把资本意识形态统治纳入到无意识控制之中。图像资本通过对非实在的象征性的结构化“符号”意识形态的控制,来完成隶属于资本的能指意识形态的再生产过程。图像资本开启了意识形态直接物化的大门,建构了比现实还真实的超真实“场境”意识形态,使受众自愿地投入到资本意识形态的逻辑框架之中。从“假象”到“景观”、到“符号”再到“场境”,验证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范式对于图像资本意识形态依然具有持续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图像资本 视觉叙事 意识形态批判
下载PDF
罗蒂的新实用主义及其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庆熊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2,197,共11页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 罗蒂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相当复杂。罗蒂通过批判欧洲近代哲学的“表象论”的认识论路线和早期分析哲学的“图像论”语言观而得出某些类似于后现代主义的结论。从这一角度看,罗蒂与法国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德里达一样都致力于解构形而上学。然而,罗蒂的实用主义立场又导致他在文化观等方面与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分道扬镳。罗蒂从实用的效果出发肯定现代性和世俗社会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并且他还为技术理性、人本主义和怀抱希望的浪漫主义精神正名,批评后现代主义一味解构和不提出任何致力于改造社会的理想蓝图。至于罗蒂的新实用主义究竟新在何处和有无问题,可将其与传统的实用主义论点和后现代主义的论点相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蒂 新实用主义 后现代主义 技术理性 文化政治
下载PDF
增强还是替代: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关系的哲学反思
14
作者 潘斌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4,153,共11页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 人工智能哲学的核心论争是考察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紧张关系与有机张力。人工智能是一个比照与关联了合成智能、计算智能与增强智能的概念,其建构目标是智能主体,底层逻辑是大数据,运行关键是算法。人工智能的发展形态蕴含着从弱人工智能到强人工智能或通用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向,甚至不排除在未来演化出超级智能的形态。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紧张关系:人工智能或以温和的方式实现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增强,或以激进的方式去超越与替代人类智能。人类未来既需要认真对待与重视人工智能,也需要为其构建平等合理的伦理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 人工智能 人机关系 大数据 算法
下载PDF
枢轴命题的客观确实性
15
作者 黄敏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7,104,共12页
在离世之前的日子里,维特根斯坦专注于对摩尔命题的分析,由此给出了颇具特色的确实性概念。摩尔命题所具备的,就是这样的确实性。摩尔利用这些命题所具备的确实性,来作为一种可以回应怀疑论的知识。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摩尔命题不像摩... 在离世之前的日子里,维特根斯坦专注于对摩尔命题的分析,由此给出了颇具特色的确实性概念。摩尔命题所具备的,就是这样的确实性。摩尔利用这些命题所具备的确实性,来作为一种可以回应怀疑论的知识。但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摩尔命题不像摩尔所认为的那样,是得到辩护的信念,它们不是知识,而是信念的支撑结构,是语言活动围绕它旋转的轴心,是“枢轴命题”。枢轴命题不是知识,但其所具备的那种确实性仍然可以抵抗怀疑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确实性 怀疑论 枢轴 摩尔 支撑结构 命题 信念
下载PDF
AI,大数据与强度机器——信息权力的时代如何重思主体性
16
作者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19,178,共13页
大数据是推动生成式AI之诞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大数据的发展演变进行谱系学考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AI的本质与前景。从强度性数据到大数据,从第四范式到数据洪水,这或许并非只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 大数据是推动生成式AI之诞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大数据的发展演变进行谱系学考察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AI的本质与前景。从强度性数据到大数据,从第四范式到数据洪水,这或许并非只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更是数据的本原性强度日渐衰退,人的主体性在数据面前日渐消亡的过程。由此,有必要回归强度这个哲学概念,结合德勒兹和加西亚等哲学家的代表性论述,进而揭示它何以从一种创生之力量逐渐蜕变为经典物理学中的被计量之力,进而又在控制社会之中被彻底驯化为电力。既然肯定性的生命强度举步维艰,那么或许理应转向否定性的死亡强度来探寻出路。加西亚的思辨实在论,德勒兹的无器官身体,以及福柯的致命机器,似乎敞开了三条相关又有别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性数据 大数据 数据化主体 信息权力 强度 否定性
下载PDF
通向物性之旅——从现象学的视角看
17
作者 杨大春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63,239,共12页
从前现代哲学经由现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演进是一次通向物性的漫长旅程。物性意指天、地、神、人都回归其自身,都有其自主性、自足性。物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性和命运,涉及它与神、与人、与他物的复杂关系。在前现代哲学、... 从前现代哲学经由现代哲学向当代哲学的演进是一次通向物性的漫长旅程。物性意指天、地、神、人都回归其自身,都有其自主性、自足性。物在哲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本性和命运,涉及它与神、与人、与他物的复杂关系。在前现代哲学、早期现代哲学、后期现代哲学和当代哲学中,物的本性分别通过物性与神性之间、神性与心性之间、心性与物性之间、神性与物性之间实际存在或可能存在的张力关系体现出来。这意味着从心性哲学通向物性哲学、甚至从心性现象学通向物性现象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哲学 当代哲学 现象学 神性 心性 物性
下载PDF
从具身智能到具身智能体
18
作者 张昌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165,共12页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 目前的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和算法充其量能实现一种具有多模态感知、可多场景执行任务的弱具身智能体。要实现真正的具身人工智能体,需要基于真正的具身智能的理论,探索具身人工智能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进路。从梅洛·庞蒂的具身主体理论和瓦雷拉的生成认知可以发展出新的具身智能观,也为强具身智能体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性原则。在此基础上,借助卡尔·弗里斯顿的自由能原理及主动推理理论进一步夯实具身智能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原理。在这种哲学-科学的交叉视野中,可以进一步设想一种基于物理学、生物学和认知科学的具身人工智能体的技术原理和发展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弱具身智能体 强具身智能体 具身性 生成认知
下载PDF
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
19
作者 魏屹东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31-44,共14页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 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表明,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达通用人工智能的目标正在接近。而通用人工智能要实现通用性、人性化和广泛应用,具有人类文化特征的属性是其必备的要件。将意识、情感、伦理等高级认知因素嵌入人工智能系统,也就是建构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无疑是一种可能出路。如何让人工智能成为文化人工智能这种具身人工智能是一个重大挑战。从哲学方法论审视,建构文化人工智能的可能路径包括,智能体的范畴论与语境论的整合,感性与理性的整合,通过机制进行功能建模,通过结构功能实现适应性表征,以及通过语境觉知应对意外情况,最终通过严格的“图灵测试”。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有望在人工智能系统中嵌入人类特有的文化特征,使其成为具有人性的文化人工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通用人工智能 具身人工智能 文化人工智能 适应性表征
下载PDF
海德格尔的“无”到底是什么——一种分析哲学视角的诠释
20
作者 徐敏 邓桂芳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4,197,198,共12页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 针对海德格尔接替胡塞尔讲席后所作就职演讲,卡尔纳普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卡尔纳普认为,海德格尔关于“无”的所有形而上学断言都是伪陈述,甚至没有成为错误的资格。令人遗憾的是,海德格尔并未公开进行有针对性的回应。从分析哲学的视角,可以对海德格尔进行一种创造性诠释。根据这种诠释,“无”乃是一种特殊的可能性,对应唯一可能世界。基于此,海德格尔能够化解卡尔纳普的攻击。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进一步完成对该诠释的合理性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物整体 伪陈述 可能性 创造性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