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记写作的不同路径与80年代的孔子形象书写——以匡亚明的《孔子评传》、张秉楠的《孔子传》为例
1
作者 刘进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34-14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的传记写作对于孔子形象的书写与建构甚为重要,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注重凸显传主生平事迹与生命历程的写作范式,他提出的孔子思想“三分法”的辩证观念为80年代在重评孔子的思潮中建立了评介的标尺。张秉... 20世纪80年代的传记写作对于孔子形象的书写与建构甚为重要,匡亚明的《孔子评传》有别于一般传记,注重凸显传主生平事迹与生命历程的写作范式,他提出的孔子思想“三分法”的辩证观念为80年代在重评孔子的思潮中建立了评介的标尺。张秉楠的《孔子传》深受梁启超传记方法论的影响,将史料考订、孔子生命历程与历史语境相互参证,作为学者的传记之作,张秉楠的《孔子传》显示了对史料来源的熟识与精细的考证功夫,书写了孔子“君子人格”形象。这两部传记对于20世纪80年代孔子形象的重塑具有重要意义,孔子的思想资源不但成为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也成为全人类所共享的珍贵精神财富,孔子形象开始从中国走向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记写作 《孔子评传》 《孔子传》 孔子形象 80年代
下载PDF
子夏“学”论发微
2
作者 陈圣喆 《西部学刊》 2024年第20期145-148,共4页
儒家重“学”传统自孔子始,子夏作为孔子高徒尤重于“学”,其“学”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之“学”。子夏论“学”在“学”之目标上,强调“学以致道”,通过“学”来提升自己进而影响社会;在“学”之途径上,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儒家重“学”传统自孔子始,子夏作为孔子高徒尤重于“学”,其“学”论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之“学”。子夏论“学”在“学”之目标上,强调“学以致道”,通过“学”来提升自己进而影响社会;在“学”之途径上,提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学习途径;在“学”之内容上,主张学习经书以及现实中的各种礼仪法度。在儒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两种修养路径之间,子夏的“学”论主要深化了孔子通过“学”以致其“道”的“道问学”的这一理路,后又为荀子所进一步发展。从“学”之目标、对象、过程上看,荀子同于子夏,更注重外在实践的“为学”的理论,由此奠定了其在孔子与荀子之间承上启下的重要思想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学”论 孔子 荀子 学以致道
下载PDF
上博简《子道饿》与子游学派“重本”思想的演变
3
作者 王峥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6期128-136,共9页
上博简《子道饿》并非记录陈蔡之困时子游北上求鲁一事,而是讲述了孔子殁后子游被鲁司寇“蓄养”,愤而离去又痛失爱子的故事。从传世文献来看,子游与思孟学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注重内在、强调实质,但子游主张“重本有节”,后又产... 上博简《子道饿》并非记录陈蔡之困时子游北上求鲁一事,而是讲述了孔子殁后子游被鲁司寇“蓄养”,愤而离去又痛失爱子的故事。从传世文献来看,子游与思孟学派的思想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注重内在、强调实质,但子游主张“重本有节”,后又产生“重本抑末”的倾向。在其影响下,子游后学出现了不做实事的行为,继而提出屈从世俗、“舍本逐利”的主张,背离了儒家道义。子游学派“重本”思想的演变结果在《子道饿》中得以体现,这不仅印证了传世文献中有关子游学派思想主张的零散记载,同时也彰示了子游学派与思孟学派的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道饿》 子游学派 “重本有节” “重本抑末” “舍本逐利”
下载PDF
孔子养生思想的历史文化解读及其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宏海 代璐遥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9-44,共6页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 养生是人们面对天灾人祸和社会激烈竞争调整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传统文化中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人进行自我审视与反思,树立健康的身心观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论语》等原典的研究,发现孔子有践履中庸,心平气和;言说天命,调整心理;面对困境,心常坦然;饮食习惯,讲究卫生等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受到历代医学家和思想家的重视,究其原因就在于孔子对生命的存在和意义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的理想境界。孔子的养生思想对现代生活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养生 中庸 天命 饮食习惯
下载PDF
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 被引量:6
5
作者 宋立林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00-107,共8页
孔门弟子仲弓是一位久被忽略的大儒,通过对上博竹书《仲弓》的分析,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仲弓之儒的政治思想与德刑观念。而这与《荀子》中所推尊的子弓正相符合。仲弓之儒应该是荀子一派的学术渊源所自。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综合... 孔门弟子仲弓是一位久被忽略的大儒,通过对上博竹书《仲弓》的分析,可以更加真切地认识仲弓之儒的政治思想与德刑观念。而这与《荀子》中所推尊的子弓正相符合。仲弓之儒应该是荀子一派的学术渊源所自。通过对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综合考察,孔门弟子仲弓及仲弓之儒的思想特征及学术史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仲弓 上博竹书《仲弓》 荀子 子弓 儒分为八
下载PDF
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 被引量:6
6
作者 袁传璋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674-681,共8页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 论述了子夏对孔子的学术承传及其在中华学术史上的地位;辨析了郑玄、郦道元、司马贞、张守节诸家关于西河地域指认的谬误;考证了子夏系卫国人氏,其从孔子游当在夫子第四次访卫时起。子夏退教及归老的西河,在卫国故商墟王畿之内,而非如郑玄所说的在河西“龙门至华阴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夏 六艺 章句义理 卫国 西河
下载PDF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孔子仁道观的理论特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勇 许家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5-110,共6页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 仁与道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与基本范畴。前者指向个体内心主观的伦理、道德践履与精神修养,后者则指向外在客观的形上天道。二者之间乃是一种双向实现与互动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人伦践履与精神修养,可达成对形上天道本体的证悟与体认;另一方面,个体对天道本体的这种体认,将会促进自身道德的完成充实和精神境界的跃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道与仁 以仁进道 以道成仁
下载PDF
儒者之死--曾子临终言行的死亡哲学义蕴探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祥俊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8-23,共6页
曾子是孔门大哲,他的临终言行是儒家思想史上难得的记载。曾子临终注重肉身向父母、祖宗的复归,注重道德精神的关注和礼仪的持守,这和曾子之学中所体现的注重内在修养和践履孝行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曾子临终言行体现的个体与整体、精... 曾子是孔门大哲,他的临终言行是儒家思想史上难得的记载。曾子临终注重肉身向父母、祖宗的复归,注重道德精神的关注和礼仪的持守,这和曾子之学中所体现的注重内在修养和践履孝行的根本精神是一致的。曾子临终言行体现的个体与整体、精神与肉身关系的思想,在儒学中发展为皈依宇宙大生命的内在超越论,个体在由父母子女、祖宗、人类、宇宙万物构成的差异一体中达到永恒,这种死亡哲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巨大,也是建构现代中国人终极关怀理论的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子 临终言行 死亡哲学 内在超越
下载PDF
“乐者”何以“乐也”——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的内在逻辑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德民 王宝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5期96-100,共5页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 《乐记》指出:"乐者,乐也"。音乐何以同于快乐?从《乐记》对音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这样的规律:乐源自于音,音源自于声,声源自于情,情源自于性,性归于善,尽善为仁,君子以得仁以为乐。所以由快乐的内心向外表达就是音乐之所出(即创作),其逻辑路径为:乐(快乐)——仁——善——情——声——音——乐(音乐)。音乐向听者内心渗透就是快乐之所归(即欣赏),其逻辑路径为:乐(音乐)——情——善——仁——乐(快乐)。作乐者由快乐的仁心发端为动人的音乐,鉴赏者再由动人的音乐开启快乐的仁心,以此建立起儒家视阈中审美活动与道德自觉完美的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快乐 审美活动 道德自觉
下载PDF
孔门三弟子比较论说 被引量:1
10
作者 林存光 史少秦 《管子学刊》 CSSCI 2013年第3期70-74,共5页
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 孔门十哲,出类拔萃者莫若颜回、子贡、子路,且此三人之身世、性情、才具、道德修为和成就各有风华,但又殊途同归:共同维护了孔门,光大了儒家。孔子称得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为伟大的教育家,颜回、子贡、子路三人各方面的修为和成就,莫不大大受惠于夫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卓越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式。三人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教导,以身垂范,较好地诠释了孔子儒家所宣扬的"仁、智、勇";并与其师一道,在乱世中矢志不渝,坚守道义,追求理想,为儒学的传播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回 子贡 子路 才具性情 道德修为
下载PDF
有学上、上好学与都上学 被引量:2
11
作者 陶西平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I0001-I0001,共1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应当朝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方向努力。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提出,是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公平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摆脱以选拔作为唯一目的所提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应当朝着“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方向努力。教好每一个孩子的提出,是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变到内涵发展的重要体现,是教育公平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我们摆脱以选拔作为唯一目的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学 教育改革 内涵发展 规模发展 教育公平 素质教育 孩子 历史
下载PDF
论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及其对大学文学教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一周 黄秋和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年第11期176-179,共4页
当前大学文学教育改革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文章回顾了孔子的文学教育思想,从教学内容、目的、作用、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并对其现实意义作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 孔子 文学教育 大学文学教育
下载PDF
子夏与《乐》的传授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晓华 步如飞 《管子学刊》 CSSCI 2007年第4期110-113,共4页
《乐》是孔子用以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子夏深得其传,不仅善于演奏音乐,而且将古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传给后世。虽然古乐最终没能流传下来,但是子夏传播乐的贡献却是不能抹煞的。
关键词 子夏 义理
下载PDF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被引量:4
14
作者 鲁成波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04-106,共3页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仁学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孔子德育方法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赵平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5-18,共4页
孔子德育方法论不是孔子的方法论,而是我们来论孔子的德育方法。《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言语片段,也承载了孔子成功的德育艺术。以无知的态度向人虚心求教;坚持主体间性原则以便德育通过主体与主体关系这一介体得以实现,并回... 孔子德育方法论不是孔子的方法论,而是我们来论孔子的德育方法。《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谈话的言语片段,也承载了孔子成功的德育艺术。以无知的态度向人虚心求教;坚持主体间性原则以便德育通过主体与主体关系这一介体得以实现,并回归于生存本身;运用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原理走进对象主体的心灵以获取共同语言,避免了德育只是两种观点、两种情感、两种判断在心理空间中的错位的尴尬;情境设置、有感而发是孔子积极发挥环体育人功能的有效手段。这一切将为我们提升德育效能提供方法论意义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德育方法 无知态度 主体间性 共情 德育环境
下载PDF
对比研究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贾玉洁 王利伟 《管子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113-115,共3页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 本文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为研究对象,从教学对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三方面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的结论是:孔子的教学对象多是内心有求知欲、希望得到指点的学生,而苏格拉底是"智慧的助产婆",帮助自认为有知的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孔子的教学以传授权威性道德标准为主,过程较短,而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注重与学生进行逻辑辩论,过程较长;孔子的教学是为了培养能使"天下归仁"的士,苏格拉底的教学在于探知世界本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苏格拉底 启发式教学
下载PDF
子路成长的分期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管正平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1-124,共4页
子路在孔门中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中有较多记载,然而由于《论语》一书的特殊性质,对子路的记载缺少明显的时间顺序,因此对子路的研究有其必要性。按照时间顺序对现有的涉及子路的史料进行分析,构建出子路的带明显阶段性特征... 子路在孔门中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在《论语》中有较多记载,然而由于《论语》一书的特殊性质,对子路的记载缺少明显的时间顺序,因此对子路的研究有其必要性。按照时间顺序对现有的涉及子路的史料进行分析,构建出子路的带明显阶段性特征的成长轨迹,可得出结论:子路思想性格和学问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由急躁好胜、不够成熟、到深思慎行、稳重知礼,最终成为符合儒家标准的政治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子路 孔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海林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5-88,共4页
先秦儒家智德观主要包括先秦儒家关于智的来源、含义及其作用的思想。先秦儒家智德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从智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人事之智;从智与德的地位上看,主张智从于德;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从追求智的目的上看,主... 先秦儒家智德观主要包括先秦儒家关于智的来源、含义及其作用的思想。先秦儒家智德观具有四个方面的明显特点:从智的内容上看,主要是人事之智;从智与德的地位上看,主张智从于德;从智与德的关系上看,主张仁智合一;从追求智的目的上看,主张成圣成贤。文章在对先秦儒家智德观及其特点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揭示了它的历史影响及现代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智德观 特点 启示
下载PDF
论颜回道德人格及其德性智慧 被引量:3
19
作者 魏强 《兰州学刊》 CSSCI 2014年第1期14-17,共4页
儒家思想的典型传承人物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弟子,被列为孔门德行科榜首。作为"颜氏之儒"的师宗,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并视为"立德"楷模,颜回道德人格和德性智慧无疑是剖析儒家思想的重要锁匙。从记载... 儒家思想的典型传承人物颜回,是最受孔子喜爱的弟子,被列为孔门德行科榜首。作为"颜氏之儒"的师宗,他被后人尊称为"复圣"并视为"立德"楷模,颜回道德人格和德性智慧无疑是剖析儒家思想的重要锁匙。从记载颜回思想最为丰富的《论语》出发,探析颜回道德人格及其德性智慧的多重内蕴———勤学聪慧、以学为乐;修德行仁、安贫乐道;仁德治邦、和谐家国,发掘中华优秀文化中丰富的伦理道德资源,对正解儒家德育思想和改进现代德育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颜回 道德人格
下载PDF
颜氏之儒考述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立林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8,共9页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 《韩非子·显学篇》有"儒分为八"之说,其中"颜氏之儒"所指是否颜回一派,学者多有分歧。而之所以出现分歧,其中一个原因便在于颜子生卒年存在多种异说。通过对各种意见的分析考辨,我们确定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卒时为四十一岁。而且,颜子当有门人,其学得以传承,可以形成一派。韩非所谓"颜氏之儒"当指颜子一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颜子与曾子、思孟,颜子与庄子的学术思想关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八派 颜氏之儒 颜回 曾子 思孟 庄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