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3篇文章
< 1 2 4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确然之地基,还是显现之场所?——论意识在现象学中的地位
1
作者 高松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5,共9页
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 现象学中的“意识”超越了近代认识论中确然性基础的角色,成为使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超越论场所。通过对“超越”和“超越论”的重新解读,现象学揭示了意识的内时间视域结构,使其成为一切对象得以显现的可能性条件。这种超越论转向将意识从知识论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使现象学成为真正的第一哲学,并探究对象显现的根源与可能性。现象学不应执着于意识的确定性,而应将意识视为开启一切显现的场所,从而为理解世界和存在开辟新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论 显现 内时间意识 明见性
下载PDF
共同体(community)是如何构成的?——基于三种政治现象学的研究
2
作者 郝长墀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文章主要讨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对于共同体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提供的三种现象学的路径。胡塞尔对于现实的德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理解与他现象学中关于Einfühlung(同感或移情)作为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但是在胡... 文章主要讨论了胡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对于共同体是如何构成的这个问题提供的三种现象学的路径。胡塞尔对于现实的德国和欧洲共同体的理解与他现象学中关于Einfühlung(同感或移情)作为共同体形成的方式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但是在胡塞尔的理论中我们发现,Einfühlung究竟是“同感”还是“移情”,这个区分成了理解真正的人类共同体的关键。海德格尔认为,移情应该建立在共在的基础之上,他把共在作为此在的内在本质部分,强调的是非本真和本真共同体的关系。萨特认为,海德格尔的共在不应该是理论的前提,而是需要进行仔细分析的对象。在萨特看来,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关系是冲突,不可能存在真正的Einfühlung。文章最后以“同感”(不是“移情”)为核心概念,讨论了community与communion之间的内在本质联系,指出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体 同感 移情 共在 冲突
下载PDF
如何理解胡塞尔:问题的发生、转向与突进 被引量:1
3
作者 马迎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7,208,209,共12页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 理解胡塞尔必须进入胡塞尔本人的运思。《逻辑研究》在拓展范畴直观的同时错失了作为直观之前提的自身被给予性。在1906—1907年间,胡塞尔开始聚焦绝对被给予性(之中的先天)的观念,在随后的内时间意识研究中,他通过对滞留的具体综合样式的揭示,为纯粹意识/绝对存在的显现提供了新的意向基础。现象学就此进入超越论阶段。意向流形结构(一维流形构造二维连续统)既是超越论现象学的意向基础,也是现象学对20世纪西方哲学对体验流之内结构的整体探索的回应。只有在此双向交织、多维建基的意向结构中,本质直观与范畴直观的差异、形式化对本质关联的构造、能思/所思的相关性才可能真正得到理解,而超越论现象学从主体性(从能思/所思、本质类型到实显行为)到具体区域的构造也才可能展示自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直观 被给予性 内时间 纯粹意识 能思/所思 超越论构造
下载PDF
什么是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从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文良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1,共7页
通过追问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其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意涵将得到深入探析,超越论还原与现象学还原这两个提法将得到细微而确切的区分。为确定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范围,可以把普遍怀疑方法当作一种简易可行的标准和根据:实在世界... 通过追问胡塞尔还原方法的范围问题,其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意涵将得到深入探析,超越论还原与现象学还原这两个提法将得到细微而确切的区分。为确定超越论—现象学还原的范围,可以把普遍怀疑方法当作一种简易可行的标准和根据:实在世界及与之相关的事实知识和本质知识、纯粹逻辑学以及上帝等等之所以能够或必须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能够被怀疑;而纯粹意识及其内在要素(比如中立性的意向活动和意向相关项)之所以不能够被打上括号、搁置起来,乃是因为它们不可能被怀疑。但普遍怀疑不等于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普遍怀疑,意味着从日常坚持存在信念的态度转向对待存在信念的否定态度;超越论还原,在认识论上,意味着将这些存在信念的有效性当作有待被证明和实现的诉求;而在存在论上,超越论还原又被称作现象学还原,意味着向对待存在信念的中立性态度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怀疑 还原 质料 意向行为 意向相关项
下载PDF
“帕纳斯的进阶”——“活的当下”的初始规定及其三个解释模型
5
作者 岳富林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3-80,210,211,共10页
从胡塞尔早期开始考察“活的当下”,是准确把握其系统性地位的必要步骤。通过重构性分析1893—1905年文本,我们发现:胡塞尔在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争执和迈农-斯特恩争执中的态度表明,“活的当下”一开始就被规定为具有“厚度”的当下;... 从胡塞尔早期开始考察“活的当下”,是准确把握其系统性地位的必要步骤。通过重构性分析1893—1905年文本,我们发现:胡塞尔在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争执和迈农-斯特恩争执中的态度表明,“活的当下”一开始就被规定为具有“厚度”的当下;作为对具有“厚度”之当下的第一个正面解释,心理学模型具有相对主义和循环论证的根本缺陷;形式化模型作为第二个解释虽然避免相对主义,但也只是论证了一种必然的可能性;第三个解释,即清新回忆模型,试图描述“活的当下”的现实被给予性,但其“内容-立义”模式使得它无法说明时间意识的直接性和连续性。因此,“活的当下”在此一阶段还在“帕纳斯的进阶”途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的当下” “帕纳斯的进阶” 胡塞尔 “厚度” 时间现象学 清新回忆
下载PDF
胡塞尔的“边缘域”概念及其当代价值
6
作者 高剑平 魏一帆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4,共10页
“边缘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从现象学角度夯实了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基础,诠释了事物作为纯然的显现是如何存在的。事物的显现由于“边缘域”的存在而使主体建立起“显性-隐性”之间的关系范畴。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 “边缘域”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从现象学角度夯实了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基础,诠释了事物作为纯然的显现是如何存在的。事物的显现由于“边缘域”的存在而使主体建立起“显性-隐性”之间的关系范畴。这就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认识的发生过程。“边缘域”的本质特性为“在场性”。“边缘域”的内涵为“实显性”与“潜在性”,“边缘域”的外延则是“交互性”。“边缘域”之“在场性”通过“实显性”“潜在性”“交互性”来显现认识的生成。这种认识方式揭示了当代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的内在机理。“边缘域”的当代价值与人工智能有着紧密的关联,挖掘“边缘域”概念的哲学意蕴,可以为当今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提供坚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边缘域 在场性 实显性 潜在性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虚拟现实现象学批判纲要
7
作者 袁文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7-203,220,共8页
英美哲学和现象学对虚拟现实的哲学分析大多集中于具身性概念上。文章从世界现象学、图像现象学、身体现象学和现象学的主体性概念四个基本层面,全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逼真的“现实性”、数字化图像生成的“虚拟性”、虚拟身体的具身... 英美哲学和现象学对虚拟现实的哲学分析大多集中于具身性概念上。文章从世界现象学、图像现象学、身体现象学和现象学的主体性概念四个基本层面,全面分析虚拟现实技术的逼真的“现实性”、数字化图像生成的“虚拟性”、虚拟身体的具身性与去具身化以及体验者的主体性自由等四个基本问题,从现象学哲学的视角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批判观点,深化学界对虚拟现实的哲学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世界现象学 图像现象学 身体现象学 主体性
下载PDF
胡塞尔陷入唯我论了吗?--对“第五沉思”的补充性辩护
8
作者 胡文迪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8,共11页
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历来被指责为唯我论。虽然在“第五沉思”中他声称已经揭示了唯我论的假象,但这依然没有阻止之后的研究者对其现象学提出唯我论批评。其中一些批评者认为,即便同感问题得到澄清,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问题依然存在... 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历来被指责为唯我论。虽然在“第五沉思”中他声称已经揭示了唯我论的假象,但这依然没有阻止之后的研究者对其现象学提出唯我论批评。其中一些批评者认为,即便同感问题得到澄清,胡塞尔哲学中的唯我论问题依然存在。其理由在于:超越论自我的绝对性和优先性始终未被动摇;在胡塞尔那里缺少与超越论自我真正同等源初的他人。这些理由显然不够充分,可从三个方面反驳这一批评:其一,重新解释超越论自我的绝对性和优先性,强调其认识论特征;其二,揭示超越论自我与交互主体性经验的区别;其三,说明他人作为与“我”同等源初的构造主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现象学 交互主体性 他人 唯我论
下载PDF
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对胡塞尔“大全意识”构想的一种解读
9
作者 毕波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32-143,共12页
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 在胡塞尔一份写于1908年的手稿中,可以看到他早期为了解决交互主体性问题而设想的以“大全意识”概念为核心的理论。大全意识是将所有个别意识都囊括在自身之内并能够向内直观到它们的无限者,这个诉诸无限者的理论方案与胡塞尔后来提出的以同感概念为核心来解决他人和世界的构造问题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如果后一种方案被称为现象学的莱布尼茨道路的话,那么前一种方案因与斯宾诺莎哲学的亲缘性,即二者都通过作为大全的无限者来克服某种二元对立,就可被称为先验现象学的“斯宾诺莎时刻”。虽然胡塞尔后来不再使用“大全意识”这个概念,但此概念所具有的无限性结构却被吸收进其“单子”概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全意识 交互主体性 单子论 先验现象学 斯宾诺莎
下载PDF
超越死亡:论胡塞尔内时间意识理论中的爱之共同体
10
作者 王朝璐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0,共8页
自我维度在内时间意识中显现为生活主体,爱之共同体是生活主体的重要阶段。探讨爱之共同体的发生进程,势必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节点--人格生成、世代生成以及爱之共同体。同时,还应抓住自我维度这条线索,从自我通过同感单向地通达他者,发... 自我维度在内时间意识中显现为生活主体,爱之共同体是生活主体的重要阶段。探讨爱之共同体的发生进程,势必要聚焦其中的关键节点--人格生成、世代生成以及爱之共同体。同时,还应抓住自我维度这条线索,从自我通过同感单向地通达他者,发展为自我与他者彼此通达,并尝试消弭主体之间的间隙,来展现爱之共同体的双重主体间性。在爱之共同体中,内时间意识真正完成了个体化,显现为完整意义上的个体存在,推进了内时间意识由时间性发生向人格性发生的转变。由此,历史、文化等具有实践意义的事件才能发生,并推动实践现象学视域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时间意识 人格 家庭 死亡 爱之共同体
下载PDF
从“表象”概念的改造看胡塞尔对布伦塔诺“判断理论”的重构——《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之布伦塔诺命题改造疏义
11
作者 黄子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08,共8页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判断理论”整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命题判断”和笛卡尔、休谟的作为决断态度的“判断”这两大传统。布伦塔诺是后一个传统的代表,通过将“判断命题”还原为“存在命题”,强调判断与表象在行为方式...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五研究”中的“判断理论”整合了亚里士多德的“命题判断”和笛卡尔、休谟的作为决断态度的“判断”这两大传统。布伦塔诺是后一个传统的代表,通过将“判断命题”还原为“存在命题”,强调判断与表象在行为方式而非内容方面的区别。胡塞尔通过改造“布伦塔诺命题”,表明了现象学关于行为分类和奠基关系的构想。命题中的“表象”被改造为“客体化行为”,包含着两组“表象”和“判断”的概念对子,即“单纯表象”与“设定判断”,以及“指称”表象与“陈述”判断,其中的判断对应着两种传统含义。两组概念分别作为质性分差与质料分差,交错组合而构成整个客体化行为的区域。改造后的命题展示出质性变样、质料奠基以及质性奠基等多层次的行为关系,初步形成现象学的科学的“判断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研究 表象 判断理论 行为奠基 布伦塔诺命题
下载PDF
胡塞尔论场合意义的观念同一性——基于《逻辑研究》与1911年手稿的解读
12
作者 吴嘉豪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89,共9页
《逻辑研究》对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进行了专门分析,该分析留下的理论疑难引起了胡塞尔后来的自我批评,也引起相关学者的解读与讨论。本文基于《逻辑研究》与1911年关于经验意义的研究手稿,结合拜耶尔和尤弥尔关于该手稿的基本理解,构... 《逻辑研究》对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进行了专门分析,该分析留下的理论疑难引起了胡塞尔后来的自我批评,也引起相关学者的解读与讨论。本文基于《逻辑研究》与1911年关于经验意义的研究手稿,结合拜耶尔和尤弥尔关于该手稿的基本理解,构建关于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的解读方案。根据本文的解读方案,场合意义之观念同一性的构造是基于特殊的同一化意识,即场合-对象意识。本文利用该方案解决场合意义在《逻辑研究》中遗留的理论疑难,同时指出它相对于若干现有解读方案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场合意义 经验意义 观念同一性 同一化意识 场合-对象意识
下载PDF
胡塞尔与行动哲学
13
作者 郑辟瑞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51,共10页
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的出版使得人们能够谈及胡塞尔的行动哲学。胡塞尔对意志和行动的思考相对松散且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因而难以整体把握。通过与当代行动哲学的相关论题相结合,胡塞尔行动哲学的整体形态和若干面向能够得到更好的展... 胡塞尔《意识结构研究》的出版使得人们能够谈及胡塞尔的行动哲学。胡塞尔对意志和行动的思考相对松散且具有极强的实验性,因而难以整体把握。通过与当代行动哲学的相关论题相结合,胡塞尔行动哲学的整体形态和若干面向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示。依照人类能动性辖域,当代行动哲学家区分了三种行动理论:意志论、身体论和物质论。它们对“意志、身体运动及其物理成效是否属于行动的范围”这一问题展开了争论,并由此规定了何为行动。胡塞尔权衡了这三种理论的优势辩护和可能受到的批评:一方面,将意志和物理成效收摄至身体运动之中,由此形成原行动;另一方面,将使用中的工具纳入身体之中,使其成为身体肢体的一部分。因此,胡塞尔可以说是工具论者,或者说,是宽泛意义上的身体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动 意志 身体论 收摄
下载PDF
何谓意识现象学?——关于意识的本己本质与固有法则的研究
14
作者 倪梁康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1,共6页
意识现象学是指对意识的本己本质的现象学研究。通过反思的直观、描述、分析,对纯粹意识的静态结构和发生结构进行本质把握。胡塞尔最初探讨的是数学哲学,而后是逻辑哲学,再到现象学心理学和现象学哲学。他的毕生追求都是围绕意识主体... 意识现象学是指对意识的本己本质的现象学研究。通过反思的直观、描述、分析,对纯粹意识的静态结构和发生结构进行本质把握。胡塞尔最初探讨的是数学哲学,而后是逻辑哲学,再到现象学心理学和现象学哲学。他的毕生追求都是围绕意识主体性进行的。这个意义上的“意识主体性”,恰恰是客观科学最终需要依赖因而也是无法摆脱的,因为所有客体性都是主体构造、意识构造的结果,它们在脱离了主体性后就什么都不是。因而,我们要跟随胡塞尔的声言:真正的客体性是在主体性之中的。最后,纯粹现象学、纯粹心理学或纯粹精神科学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或阶段:直观反思、描述分析、同感理解、追踪把握、解释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结构 意识发生 纯粹现象学 现象学的哲学
下载PDF
直观还是貌似直观——从被给予性出发重新理解胡塞尔“范畴直观”的意义
15
作者 张晋一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5期59-69,共11页
直观是进入现象学的重要门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突破一般被认为是范畴可以如同感性之物一样被直观,由此开启的直观理论在《观念I》中被胡塞尔称为“一切原则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认识论上彻底的明见性。现象学凭借胡塞尔开创... 直观是进入现象学的重要门径。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的突破一般被认为是范畴可以如同感性之物一样被直观,由此开启的直观理论在《观念I》中被胡塞尔称为“一切原则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认识论上彻底的明见性。现象学凭借胡塞尔开创的直观理论突破了近代以来理智主义的独断论立场和经验主义的怀疑论立场,有鉴于此,对胡塞尔直观理论进行解读的方式就变得意义重大。并且,正是出于对直观理论的不同解释,后继的现象学家如海德格尔、德里达、马里翁等人的哲学思考才呈现出多样的理论景观。范畴直观虽然在与感性直观类比的意义上是直观,但范畴直观这个术语意味着,不仅作为“对象性的范畴”被直观,而且其中蕴含了一种新的直观模式:二阶直观。二阶直观与感性直观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与感性直观相比,二阶直观仅仅是一种“貌似直观”。最终,马里翁沿着海德格尔的思路,将这种“貌似直观”命名为“被给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性直观 范畴直观 二阶直观 被给予性
下载PDF
语法是约定俗成的吗?——论胡塞尔的语法起源思想及其启示
16
作者 张勤富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100-106,共7页
胡塞尔对语法起源的考察以(s是p)为例,具体论证(s是p)的生成过程,揭示了语法起源于“前语言活动”的个别直观(其中发生了被动综合的三个阶段)和本质直观,即前谓词经验。这一语法起源思想反映了先天语法的先验发生学路线与后天语法的经... 胡塞尔对语法起源的考察以(s是p)为例,具体论证(s是p)的生成过程,揭示了语法起源于“前语言活动”的个别直观(其中发生了被动综合的三个阶段)和本质直观,即前谓词经验。这一语法起源思想反映了先天语法的先验发生学路线与后天语法的经验构成路线两种认知方式的差异,辩证了语法是约定俗成的这一常识信念,其能揭示后天语法缺乏的“前语言活动”并具有其他先天语法所不具有的明见性,其缘由在于现象学方法。胡塞尔语法起源思想本质上是其现象学方法对语法现象进行分析的范例。这一思想在方法论上启示我们反思哲学方法与具体学科方法的差异,真正理解哲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前谓词经验 先天语法 后天语法 哲学方法
下载PDF
论胡塞尔《危机》中的历史维度
17
作者 施周祺 《西部学刊》 2024年第1期53-57,共5页
作为此前几乎独立于历史问题域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危机》时期的胡塞尔从历史中看到了哲学发展的道路。之所以考察历史,是因为对他来说,哲学家作为人类的公仆还有另一层不可避免的身份——作为过去的继承人。据胡塞尔的观点,哲学史通向... 作为此前几乎独立于历史问题域进行思考的哲学家,《危机》时期的胡塞尔从历史中看到了哲学发展的道路。之所以考察历史,是因为对他来说,哲学家作为人类的公仆还有另一层不可避免的身份——作为过去的继承人。据胡塞尔的观点,哲学史通向的是人类解决人性危机的真正起点——对“我”真正进行考察的先验现象学。只有在更广阔的和更深层次的维度中理解“我”,才能重新理解人,才能真正面临并解决人类的危机。但胡塞尔历史哲学精神所具有的高度统一性却同时意味着一种诠释的暴力,并有一种使现代人进入另一种危机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历史 哲学 诠释
下载PDF
论胡塞尔与笛卡尔关于哲学方法的可能对话及其意义
18
作者 刘唯嘉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30-35,共6页
胡塞尔的笛卡尔阐释只看到了笛卡尔对假象的思考,而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则涉及假象、梦境和恶神三重方法。所以,笛卡尔在方法论上有能力回应胡塞尔,以澄清学界借由胡塞尔的阐释对他所形成的误解。胡塞尔虽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笛卡尔的方法,... 胡塞尔的笛卡尔阐释只看到了笛卡尔对假象的思考,而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则涉及假象、梦境和恶神三重方法。所以,笛卡尔在方法论上有能力回应胡塞尔,以澄清学界借由胡塞尔的阐释对他所形成的误解。胡塞尔虽在很大程度上错失了笛卡尔的方法,但他仍能通过一种“毁灭世界”的思想实验来达到彻底的悬置。可见,胡塞尔和笛卡尔在思想上可以展开一场开放多元的对话。这种“可能对话”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将研究目光引导向哲学史上的经典原著,以避免一家之言,从而真正“回到事情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笛卡尔 哲学方法 普遍怀疑
下载PDF
成人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探求 被引量:13
19
作者 孙素梅 王晓东 +1 位作者 温泉 王铁宝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11-12,共2页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连续七年的扩招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壮大,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成人教育发展所处的大环境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成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潜在机遇,并有针对性地...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连续七年的扩招以及其他教育形式的发展壮大,我国的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成人教育发展所处的大环境也发生了明显改变。本文简要分析了当前成人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潜在机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挑战 机遇 对策
下载PDF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独特理论贡献——对黑格尔的超越及自我意识哲学的新突破 被引量:12
20
作者 赵凯荣 邢学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49,共7页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任务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自...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提出了自我意识主要关注于客体与自我的关系,实现了对希腊哲学的超越;提出了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的哲学化,完善了自我意识结构;提出了自我意识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问题。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任务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自我意识高于神及宗教,从而使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使人具有真正的主体性并获得真正的内心的安定。马克思博士论文主张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即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将之视为真正的自我意识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意识 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亚主义 怀疑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