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式”:概念、特质与发展进路
1
作者 宋时磊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37,159,共7页
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 大航海时代之后,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中”与“西”分立的格局。随着国人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形势发生变化,从改革开放初期“西式”大行其道,到如今“新中式”掀起新的美学潮流,东方美学正在逐步取代西式审美,成为当下中国新的潮流风向标,并呈现向世界拓展的趋势。“新中式”展现出生活化、个性化、多元化等文化特质,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群体自我个性化表达与身份认同的需求。而“新中式”热潮现象的背后,正是Z世代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在“新中式”潮流全面到来之际,需要国家政策、网络媒体、企业市场的共同发力,形成市场良性竞争局面,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新中式”发展,推动“新中式”研究转化与传播,将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美学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结合,为世界提供全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式” 文化特质 审美观念 Z世代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我国C2C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新元 王龙 +1 位作者 张鹏 张颖 《情报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79,82,共3页
分析了我国C2C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关键词 电子商务 C2C 发展存在 发展现状 问题提出
下载PDF
日本樱花、菊花人文涵义的审美精神探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谢建明 王莲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52-156,共5页
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等因素赋予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物哀美"的审美精神。樱、菊花卉外扬而内蕴,深受日本民族的钟爱,樱、菊花卉的人文涵义是樱、菊花外在美和内在精神的一种升华,只有了解日本的民族... 自然环境、历史传统、社会政治生活、伦理道德等因素赋予日本民族一种特殊的"物哀美"的审美精神。樱、菊花卉外扬而内蕴,深受日本民族的钟爱,樱、菊花卉的人文涵义是樱、菊花外在美和内在精神的一种升华,只有了解日本的民族文化才能理解日本民族的审美精神及其民族精神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樱花 菊花 物哀 日本
下载PDF
文化工业: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被引量:20
4
作者 姚文放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8-125,共8页
文化工业是一种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化、技术性的文化生产,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在操纵商品消费、诱导文化消费、影响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某种强制性。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消除了艺术的超越本性,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点也导... 文化工业是一种为资本所控制的商品化、技术性的文化生产,它不同于传统的大众文化。文化工业在操纵商品消费、诱导文化消费、影响意识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某种强制性。文化工业的商品化消除了艺术的超越本性,文化工业的机械复制特点也导致艺术个性的失落,进而造成了当代审美文化的蜕变。文化殖民主义的渗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工业出现了种种特有的现象。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工业应作出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工业” 当代审美文化 阿多尔诺 文化生产 大众文化 霍克海默 文化殖民主义 文化工业产品 通俗文化 实际生活
下载PDF
关于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旭晓 贾京鹏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1-55,共5页
在应用美学视角下,审美需求是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基本内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消费者对各类型交互产品所持有的隐性需求的具体内容。因此,其研究的范围就应指称着交互产品隐性需求这一概念所囊括的范畴,包括对交... 在应用美学视角下,审美需求是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基本内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研究的根本任务,在于发现消费者对各类型交互产品所持有的隐性需求的具体内容。因此,其研究的范围就应指称着交互产品隐性需求这一概念所囊括的范畴,包括对交互产品概念、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及隐性需求内涵的界定;研究方法即发现交互产品隐性需求具体内容的方法,即从需求产生的机制研究隐性需求,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把隐性需求提升为新需求。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研究对设计与策划创新性产品及预判社会文明样貌的演进趋势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经济效益方面,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内容的发现,可用来指导创新性交互产品设计,并以此获得经济回报;在社会效益方面,基于交互产品对变革社会样貌所起到的作用,对交互产品隐性需求的研究,将为对社会文明演进的趋势进行预判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美学 交互产品 隐性需求
下载PDF
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悦笛 许中云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29,共5页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 当代“审美泛化”已成为了“后现代”的美学特质,然而,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历史趋势都被直接等同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实际上,“审美泛化”包涵着双重的逆向运动的过程:一方面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另一方面则是“审美日常生活化”。前者是就“后现代文化”的基本转向而言的,它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主要包括“表层审美化”与“深度审美化”两类;后者则主要是就“后现代艺术”的大致取向来说的,它力图去消抹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但这种趋势在前现代与现代主义艺术那里就已存在。由此观之,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图景,便在历史整体性上被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泛化 后现代 日常生活审美化 审美日常生活化
下载PDF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兼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西建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3-18,共6页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 消费时代的审美问题,是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审美面临的新问题,也是美学研究史上出现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命题。消费时代作为全球化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人类审美既成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形成新的消费意识形态,导致当代审美转向更广泛的文化、生活领域;消费时代人类审美的重要表征是转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其核心是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及价值形态的重建。消费时代的审美观念与实践也呈现出诸多的矛盾与问题,需要美学研究中的深入思考与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时代 审美 文化语境 日常生活世界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与辨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放鸣 孙茹茹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06-110,共5页
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我国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外来命题,至今无一定论。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焦点,认为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应首先厘清“日常生活”及“审美”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在两者... 近年来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在我国掀起了更迭不断的争论热潮,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外来命题,至今无一定论。本文联系近年来的论争焦点,认为对待“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应首先厘清“日常生活”及“审美”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在两者的双向互动过程中进行阐发;在借鉴西方观点的同时,要立足于中国审美文化现实语境,实现从西方社会到中国现实的语境转换;要着眼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国所带来的审美现实,并对其作出合理的价值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内涵之争 语境之争 价值阐释
下载PDF
多样文化形态中审美价值的融合与范导 被引量:3
9
作者 朱立元 曾仲权 《武陵学刊》 2014年第3期1-4,共4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文化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各种形式的亚文化多元共生,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凭借大众传媒的力量试图越过自身边界...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文化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各种形式的亚文化多元共生,相互影响。大众文化凭借大众传媒的力量试图越过自身边界同质化其他文化形态,但是不同的文化形态仍然具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在这一背景下,正能量作为多样文化形态的价值契合点,对实现多样文化形态中审美价值的融合与范导具有重要意义。有效利用正能量这一价值契合点,为文艺批评实现多样文化形态中审美价值范导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形态 正能量 价值契合点 审美价值 融合 范导
下载PDF
论审美交往:人理想的存在方式 被引量:4
10
作者 马大康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20,共8页
关键词 故事 交往 讲述 高尔基 存在方式 作品 审美 人的本性 放弃 本能
下载PDF
数字交互艺术的审美特征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钟丽茜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4-148,共5页
哲学和美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以及数字、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便利,使越来越多的数字艺术家追求作品与受众的互动、对话。交互性数字艺术作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创作出极具科技含量和陌生... 哲学和美学上“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以及数字、网络科技发展带来的技术便利,使越来越多的数字艺术家追求作品与受众的互动、对话。交互性数字艺术作品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壁垒,有利于创作出极具科技含量和陌生化体验的作品;同时以对话互动方式消解了传统作者的“独白”权威,极大地提升了受众的审美主动性。另一方面却也易于走向游戏化、感官化、娱乐化,消弭受众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减弱艺术的反思性;因人而异、游移不定的互动结果,也将使艺术作品的价值观、伦理立场难以明确,导致审美批评无法形成有效的评判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艺术 主体间性 交互性 批评
下载PDF
MTV─—当代人的“视觉快餐”─—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潘知常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2期11-17,共7页
MTV─—当代人的“视觉快餐”─—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潘知常MTV正在悄悄地进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它是美学的歧途,还是美学的大道?每一个美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突如其来的困惑。有学者认为;它象征着意识形态的解体,... MTV─—当代人的“视觉快餐”─—当代文化工业的美学阐释潘知常MTV正在悄悄地进入着我们的生活。然而,它是美学的歧途,还是美学的大道?每一个美学工作者都无法回避这一突如其来的困惑。有学者认为;它象征着意识形态的解体,道德规范和美学原则的消解,产生的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化 流行音乐 电子文化 美学 审美情感 当代人 表现力 文字 汉斯立克 审美体验
下载PDF
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大众化”问题探论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善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7-75,共9页
"文艺大众化"一直以来是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毛泽东、瞿秋白、鲁迅、茅盾、周扬等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透过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生活论转向"哲学... "文艺大众化"一直以来是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建设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也是毛泽东、瞿秋白、鲁迅、茅盾、周扬等一大批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透过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生活论转向"哲学视野的考察,"文艺大众化"在语言、技术、体裁及作家培养问题上的历史发展和基本观点,既呈现出一种体验、认识、改造与解放生活世界的本体论致思理路,又包蕴着一种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和争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动力或价值旨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大众化 生活论转向 现代民族国家 文化领导权
下载PDF
王安石的政治美学及其时代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潘立勇 章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70,共7页
审美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宋代美学的特质之一,它在王安石那里得到最突出的表现。王安石政治美学的核心命题是"适用为本","文贯乎道";"道在政事",趋时而行;道先文后,道不废文。以此为标准,王安石试图通过... 审美与政治的紧密联系是宋代美学的特质之一,它在王安石那里得到最突出的表现。王安石政治美学的核心命题是"适用为本","文贯乎道";"道在政事",趋时而行;道先文后,道不废文。以此为标准,王安石试图通过品评前代和当朝作品的成败得失来拨正唐末宋初浮靡审美风尚。他自身的大量作品则成为其政治美学观念的成功实践,堪称政治家审美创作的范例。王安石的政治美学对扭转宋代政治弊病和促进"宋调"美学的形成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 王安石 政治美学 审美
下载PDF
大学校园审美文化的特质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希贤 米密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154-156,共3页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相对独立的亚文化,它所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表现的形态多种多样,渗透在大学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审美 高等教育 校园文化
下载PDF
审美抵抗与审美修复——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功能 被引量:4
16
作者 雷文彪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5-68,共4页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在现代工业文明与传统原生态文化相撞击下,融合了政治、经济、文化三种合力的产物。以壮族原始歌圩仪式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为参照,从歌墟仪式由原始群体性记忆走向现代都市狂欢式仪式、由原始诗性意味的消解转向现代审美韵味的构建等方面比较分析壮族歌圩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特征,可以挖掘出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审美抵抗、审美修复的美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抵抗 审美修复 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 主体间性
下载PDF
超女现象的后现代美学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玲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6年第4期158-160,共3页
超女现象作为一个文化奇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较为浅表的超女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不可回避的后现代文化机密,超女性别的中性化叙事打破了传统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定位,超女这种文化现象是文化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一个来源。
关键词 超女 后现代美学 性别模糊 媚俗 审丑 剩余价值
下载PDF
日常生活审美化——西方现代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德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98,共6页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 本文从目前国内学术界争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入手,在简要论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主要内容基础上,探讨隐藏在这一理论背后的理论成因,并着重论述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的转向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由此得出结论:对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问题的争论,理应从社会发展与理论变化的角度,冷静地观察,细心地分析,而不应依据传统的理论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社会现象作出非历史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常生活审美化 哲学 美学 转向
下载PDF
审美地把握社会发展——发展美初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邱耕田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共6页
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 ,它是发展实践的创造 ,是人的发展力量的对象化或现实化。富饶、公平、稳定、持续、协调等是发展美的表现形态 ,内容胜于形式、综合性、功利性、创造的过程性等是发展美的... 发展美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结果上所存在的美 ,它是发展实践的创造 ,是人的发展力量的对象化或现实化。富饶、公平、稳定、持续、协调等是发展美的表现形态 ,内容胜于形式、综合性、功利性、创造的过程性等是发展美的重要特点。发展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依存关系。一方面 ,发展美依赖于社会发展 ;另一方面 ,社会发展需要美 ,发展美对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研究发展美 ,既使我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视角 ,又极大地丰富了美学理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发展美 发展存在 发展丑 审美
下载PDF
网络传播造就的网络艺术 被引量:3
20
作者 江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43-146,共4页
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一场深入、广泛和彻底的变革,这不仅为艺术打造了一个集多种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也为艺术新样式——网络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消费文化背景下,网络艺术不仅发展迅猛,更呈现了产业化的趋... 互联网的诞生,意味着一场深入、广泛和彻底的变革,这不仅为艺术打造了一个集多种传统媒体优势于一身的综合性平台,也为艺术新样式——网络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全球消费文化背景下,网络艺术不仅发展迅猛,更呈现了产业化的趋势。网络传播造就了网络艺术时代,也形成了新的艺术形态和新的艺术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传播 网络艺术 审美观念 产业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