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562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不是物:社会认知的稽古维新
1
作者 董达 陈巍 《心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9,共17页
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1956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 当代社会认知的理论版图可分为经典概念工具箱与正在与之对抗的新概念工具两部分。经考证,理论论和模拟论等经典概念工具集中诞生于1980年代的美国认知科学界,可以被视为1956认知革命蔓延至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产物,而新概念工具可以被视为与第二代认知革命相适合的替代理论。历史上,社会心理学接受了认知主义的“物”的抽象认知原理,也全盘接受了它带来的理论负荷,即对“人”的感知被还原为对“物”的感知,并且隶属于后者。然而,基于“物”的抽象认知原理始终无法与社会认知的以“人”为本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也未能实现该领域的自治。事实上,这一理论困难并非一直存在于“社会认知”的历史路径中,至少在以Heider为标志性人物的1950年代早期社会认知中便不是这样。Heider“人不是物”理论体系在个体层面上包括知觉实在论、事件归因和生命性−非生命性范畴区分三个部分,但是第三个理论部件彼时囿于作者主题侧重、证据不足、技术匮乏等多种原因未能完成。结合当代来自演化和比较的、行为和发展的以及神经通路假设的新证据,通过重新发掘并最终完整构建了“人不是物”论题,尝试为当代社会认知理论困难提供一个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认知 人的感知 认知革命 生命性 主体间性
下载PDF
当代心理学前沿批判--对于发展现状的反思
2
作者 沈洁 《求知导刊》 2016年第16期158-158,共1页
本文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视角,大致梳理心理学发展过程,分析造成现代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各方面原因,从而解释为什么大众所认识的心理学和心理科学本身相距甚远,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现在心理学普及过程中存在... 本文从心理学专业学生的视角,大致梳理心理学发展过程,分析造成现代心理学发展现状的各方面原因,从而解释为什么大众所认识的心理学和心理科学本身相距甚远,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并由此提出了一些针对现在心理学普及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批判 发展现状
下载PDF
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及其现实涵育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志强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2,共7页
儒家基于君子小人正反对立范式构建了君子人格学说,主要涵括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与涵育路径两个部分,核心文化心理特质是“体”,涵育路径是“用”。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可以从本源、内核、方略和超越四个维度进行凝练,君... 儒家基于君子小人正反对立范式构建了君子人格学说,主要涵括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与涵育路径两个部分,核心文化心理特质是“体”,涵育路径是“用”。君子人格的核心文化心理特质可以从本源、内核、方略和超越四个维度进行凝练,君子人格的涵育围绕情感推扩、认知精进、意志砥砺、立身范导和处世追求五条路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人格 文化心理特质 道德人格 理想人格
下载PDF
狄考文与晚清时期心理学的传播——从心灵学课程最早开设的学校谈起
4
作者 阎书昌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51-1660,共10页
史学界对晚清传教士狄考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的贡献存在着疏漏,甚至误读,例如登州文会馆首开心灵(理)学课程问题。通过对登州文会馆早期历史资料的甄辨,发现登州文会馆并不是1876年开设心灵学的课程,而且截至1891年之前都没有开设该课... 史学界对晚清传教士狄考文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的贡献存在着疏漏,甚至误读,例如登州文会馆首开心灵(理)学课程问题。通过对登州文会馆早期历史资料的甄辨,发现登州文会馆并不是1876年开设心灵学的课程,而且截至1891年之前都没有开设该课程的记录,依据1891年印制的课程表判断,可能是在1896或1897年之后才开设心灵(理)学课程。登州文会馆开设心灵学课程要晚于颜永京、谢卫楼开设时间。登州文会馆首任馆长狄考文在1877年就表现出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并对psychology做出尝试汉译,这是在他为中国编写教科书而写的文章中提到的。他参加了教科书委员会工作,熟悉丁韪良编写Mental Philosophy教科书的计划,并于1899年为丁韪良著《性学举隅》写一篇书评。他1891年任术语委员会主席。到1896年成立科技术语委员会,狄考文任主席。由他主编的《术语词汇》(包含心理学学科)到1904年出版。在晚清心理学传播过程中,狄考文较早关注到心理学,推动了心理学教学及心理学术语统一工作,并使心理学教学成为登州文会馆的传统。通过狄考文在对psychology一词早期翻译,及后来他对丁韪良出版《性学举隅》的评述,可以看出他在心理学汉语术语创制上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考文 登州文会馆 心灵学课程 科技术语委员会 丁韪良
下载PDF
再论华生实验被试小阿尔伯特身份之争:兼谈对中国现代心理学史研究的启发
5
作者 李艳丽 林玉娇 阎书昌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4年第8期504-512,共9页
心理学家John Waston的小阿尔伯特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小阿尔伯特的身份确认也成为心理学界的一大历史谜团。自2009年Hall Beck等提出小阿尔伯特是梅里特以来,质疑之声不断,众说纷纭。2014年Nancy Digdon等提出小阿... 心理学家John Waston的小阿尔伯特实验研究在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关于小阿尔伯特的身份确认也成为心理学界的一大历史谜团。自2009年Hall Beck等提出小阿尔伯特是梅里特以来,质疑之声不断,众说纷纭。2014年Nancy Digdon等提出小阿尔伯特是另外一个候选人,即阿尔伯特·巴杰。在Watson小阿尔伯特研究报告发表100周年之际,两个团队再次发表文章对小阿尔伯特的人选展开学术论辩,学术期刊编辑也涉入其中。这场争辩的核心是小阿尔伯特的真实身份,同时涉及Watson是否进行了严重违背道德的实验等诸多问题。小阿尔伯特研究中的“档案狂热”、“殖民史学”及“批判性研究”对于中国现代心理学史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阿尔伯特 道格拉斯·梅里特 阿尔伯特·巴杰 档案狂热 批判性研究
下载PDF
1990-2001年中国古代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6
作者 刘小燕 万腾腾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基础教育版)》 2004年第4期117-121,共5页
在对1990-2001年发表的中国古代心理学研究论文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使用文献计量法总结了12年来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发现了中国古代心理研究呈现出的4个新特点以及4个不足之处,并对如何改进研究提出了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心理学 心理学思想 本土化研究
下载PDF
历史深处的心理学史研究——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崔光辉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年第2期15-16,共2页
作为一名心理学史研究者,面对当下国内研究时,最深的感受是“停滞”.停滞意为遇到阻碍,驻足不前.这个词有着很强的时间意味.这里先将“阻碍”放在一边,来看与时间关系更密切的“不前”.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未必是向前的,在佛家的世界中,... 作为一名心理学史研究者,面对当下国内研究时,最深的感受是“停滞”.停滞意为遇到阻碍,驻足不前.这个词有着很强的时间意味.这里先将“阻碍”放在一边,来看与时间关系更密切的“不前”.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未必是向前的,在佛家的世界中,世界是轮回的.“不前”并非指时间停止或其他,它更多地意味着,没有新东西生发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学 现象学 时间关系 身体 历史 停滞 世界
下载PDF
先秦“知止”文化观念发微
8
作者 赵昉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早期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中的儒道两家虽然在“人道”与“天道”、社会与自然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主张,但二者能够和谐互补,究其原因在于对“道”或“天”的绝对性支配力量所代表的道德宇宙的敬畏。根基于内在超越意识的“知止”观念如... 早期中国文化主体结构中的儒道两家虽然在“人道”与“天道”、社会与自然之间有着迥然不同的思想主张,但二者能够和谐互补,究其原因在于对“道”或“天”的绝对性支配力量所代表的道德宇宙的敬畏。根基于内在超越意识的“知止”观念如一根红线潜隐在早期中国的文化形态中,并具体体现在知识论的界限原则、修养论的自觉意识以及境界论的生态和谐思想等方面。而在文化视域下对“知止”概念的意涵进行再挖掘,有助于消除以往单一视角形成的误读,进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止 文化观念 知识论 修养论 境界论
下载PDF
心理分析视角下“家”的集体无意识表达
9
作者 张碧娟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82-86,共5页
“家”的文字原型隐含着中华民族核心的集体心理内容。从集体无意识看“家”,它包含了国人追求家庭和顺、光宗耀祖的人格面具,也蕴含了子孙延绵、牺牲自我等情结及阴影的存在,当中既充满心理矛盾与纠结,也蕴含人生前进的力量。人们可以... “家”的文字原型隐含着中华民族核心的集体心理内容。从集体无意识看“家”,它包含了国人追求家庭和顺、光宗耀祖的人格面具,也蕴含了子孙延绵、牺牲自我等情结及阴影的存在,当中既充满心理矛盾与纠结,也蕴含人生前进的力量。人们可以通过探索“家”的集体无意识的内部关系与心理意义,重新思考“家”与自我的关系,在关系中实现突破与超越,从而促进个体的自性化成长,支持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无意识 情结 人格面具 阴影
下载PDF
身体与认知表征:见解与分歧 被引量:41
10
作者 叶浩生 麻彦坤 杨文登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2-472,共11页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心智是一种运算,运算的... 对于身体的不同理解促使认知心理学形成了不同研究取向。经典认知心理学视身体为不同于心智的生物物理实体。认知表征则成为沟通心智与包括身体在内的外在世界之间联系的"桥梁"。在经典认知心理学那里,心智是一种运算,运算的内容则是认知表征。认知表征是符号性的、抽象的,与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通道无关。身体似乎仅仅是认知表征的"载体"或"容器"。具身认知则强调了身体在认知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具身认知中的"温和派"视身体为心智中的身体,认知在其根本上是一种身体经验。因此,认知表征不是抽象的,而是身体格式的,是身体特定感觉–运动通道提供的具体身体体验。心智是一种运算,但运算的内容不是抽象符号,而是具体的身体经验。具身认知中的"激进派"则主张彻底抛弃"运算"和"表征"。在激进派那里,认知是被身体作用于世界的活动塑造出来的。认知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形成认知表征。基本的心智不涉及内容,换言之,基本心智过程不涉及认知表征。认知在本质上是一种具身的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 表征 具身认知 身体 心智 生成论
下载PDF
生成认知:理论基础与实践走向 被引量:43
11
作者 叶浩生 曾红 杨文登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70-1280,共11页
生成认知是具身认知思潮中的一个新取向。它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活动“生成的”(enacted)。认知的起点不是一个怎样精确表征世界的信息加工问题,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认知不是通过精确的心理表征“恢复”世... 生成认知是具身认知思潮中的一个新取向。它主张认知是通过身体活动“生成的”(enacted)。认知的起点不是一个怎样精确表征世界的信息加工问题,而是行动者在情境中怎样利用知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认知不是通过精确的心理表征“恢复”世界,而是通过知觉引导的行动“生成”或“造就”一个自己的世界。认知是具身的行动,认知结构形成于经常和反复出现的感觉运动模式,与身体构造和身体活动具有深刻连续性。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对生成认知具有深刻影响。同时,詹姆斯、杜威等人的实用主义哲学对于实践行动的强调也深刻影响了生成认知。这种认知观强调了“行动”对心智的意义,引发许多争议,也促进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认知 具身认知 具身的行动 身体现象学 实用主义
下载PDF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被引量:28
12
作者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3-220,共8页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下载PDF
二十世纪影响中国心理学发展的十件大事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永明 张侃 +1 位作者 李扬 韩布新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8-720,共3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 影响因素 心理学实验室 北京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心理》 学术期刊
下载PDF
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 被引量:75
14
作者 况志华 叶浩生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02-709,共8页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 当代西方心理学界先后出现了后现代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等新的研究取向。这三种取向在对现代主义心理学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构建着各自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视野,并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和影响。本文综述了这三种取向的核心观点和基本特征,论证了它们对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主张反思的意义在于超越,不同取向的整合应基于宽容与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心理学 现代主义 后现代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下载PDF
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问题 被引量:11
15
作者 陈永胜 陆丽青 梁恒豪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2-378,共7页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 在回顾美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并从中揭示出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存在的问题。美国的宗教心理学经历了兴起、衰落、复兴的曲折发展过程。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系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维度,宗教同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在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中处于突出地位。两支研究队伍(心理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和宗教学背景的宗教心理学研究者)的分歧及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分歧,是美国宗教心理学研究值得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现状 问题
下载PDF
试论布鲁纳晚年的心理学研究转向及其学术意义 被引量:6
16
作者 霍涌泉 宋佩佩 +2 位作者 陈小普 朱熠 陈媛媛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16-426,共11页
布鲁纳是当代极具开放心态及创新精神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学术长青树。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布鲁纳的学术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理论心... 布鲁纳是当代极具开放心态及创新精神的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学术长青树。早在20世纪50年代,他就是第一次认知革命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布鲁纳的学术思想出现了明显的转向,在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理论心理学领域取得了新的成就。晚年的布鲁纳不断重新反思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强调认知的本质基础应是意义建构,有力地促进了第二次认知革命的深入发展;重视文化传递对人类心理、智力发展的作用,为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新的理论基础;积极反思当代心理学的困境,寻找促成心理学整合的主要理论问题。布鲁纳对当今心理学发展的时代性主题及核心问题的阐述以及未来研究的定位,无疑提出了值得令人关注的取向及参照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纳 认知革命 意义建构 文化心理学 理论心理学
下载PDF
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静 霍涌泉 +3 位作者 宋佩佩 张心怡 杨双娇 柏洋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81-1290,共10页
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做了较多研究,而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还较少。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强调心理建设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 心理建设思想是孙中山革命和建设理论的重要内容。目前,学术界对孙中山的思想在哲学、政治、文化等领域,做了较多研究,而从心理学视角的探索还较少。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心理对社会政治的巨大作用,强调心理建设对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心理建设在他的革命与建国方略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知难行易”的命题,强调了科学认知的艰难和重要性,体现了孙中山独特的知行观。突出了心理建设在革命与建设中的核心价值和引领作用,主张心理建设与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相联系。在当今时代中,孙中山的心理建设思想依旧熠熠生辉,他的奋斗精神、思路与方法已经成为我们实现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心理建设 知难行易 政治心理 社会治理
下载PDF
从习得无助、习得乐观到积极心理学——Seligman对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被引量:69
18
作者 曹新美 刘翔平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2-566,共5页
Seligman先生开创了习得无助和习得乐观的研究领域。20世纪末他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界定了积极心理学三... Seligman先生开创了习得无助和习得乐观的研究领域。20世纪末他树立起积极心理学的大旗,将心理学引向探索和促进人类性格力量发展和美德完善的轨道,反转了20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弱点的研究取向,界定了积极心理学三个明确的研究领域:积极的情感、积极的特征和积极的社会制度。他提出幸福的三要素原则,并运用幸福理论治愈抑郁和提升人们的幸福感。近年来他致力于研究人类的美德和优势,并提出运用美德和优势治疗心理疾病的积极心理治疗理论(P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得无助 习得乐观 积极心理学
下载PDF
中国心理学的历史反思与新时代担当——纪念中国心理学会成立100周年(笔会) 被引量:7
19
作者 葛列众 罗非 +6 位作者 刘昌 翟学伟 叶浩生 喻丰 王波 阎书昌 张建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31,共31页
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在中国就拥有了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开始了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心理学家努力前行,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心理学;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心理学本土发展的... 自1921年中华心理学会成立,心理学在中国就拥有了正式的全国性学术组织,开始了它的百年发展历程。一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心理学家努力前行,一方面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心理学;另一方面不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探索中国心理学本土发展的道路。中国心理学的科研成果日益凸显,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国际学术地位显著提升。在百周年纪念时刻,回顾一下中国心理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发展,特别是前辈们为后人留下来的丰硕研究成果和深刻历史经验,会更加激励我国当代心理学工作者牢记初心、看准方向、探索未知、服务当下。中国心理学界如今已经拥有了三个全国性学术组织: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我们将共同为心理学的创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中国心理学独具特色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心理学会 百周年纪念 心理学史
下载PDF
现象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 被引量:19
20
作者 陶宏斌 郭永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61-67,共7页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不断受到中国理论心理学者的重视。这反映了一种趋势,即反思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而寻找繁荣中国心理学的最佳途径。有人指出,100多年来,统辖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①我们已撰文... 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不断受到中国理论心理学者的重视。这反映了一种趋势,即反思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而寻找繁荣中国心理学的最佳途径。有人指出,100多年来,统辖西方心理学的方法论主要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①我们已撰文探讨了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实证主义方法论。②本文试图探讨现象学方法论及其与心理学相互作用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方法 胡塞尔 心理学家 现代西方心理学 意动心理学 布伦塔诺 实证主义方法论 冯特 内容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