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06篇文章
< 1 2 2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理解个体的社会-历史生命:试论狄尔泰精神科学的方法意涵
1
作者 马志谦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223,共12页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将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精神科学,视为与自然科学相独立的经验科学,其基础是与外在经验有所不同的内在经验或体验。而“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既基于个体性的体验,也基于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 德国思想家狄尔泰将包括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在内的精神科学,视为与自然科学相独立的经验科学,其基础是与外在经验有所不同的内在经验或体验。而“理解”则是精神科学的主要活动。它既基于个体性的体验,也基于具有共同性和普遍性的社会-历史世界。作为理解的对象,生命既是个体的,也是总体的。个体生命的核心,是他与所生活的世界的诸种精神性的关联。它是人类总体生命的个别的表现。由此,狄尔泰的精神史写作,形式上呈现为重要个体的传记。不过,他是将个体作为社会的交汇点,而去探讨更具普遍性的社会和文化现象。这一方法的核心,则是他所使用的“生产关联体”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狄尔泰 精神科学 理解 生命 生产关联体
下载PDF
从本土化到自主性:社会学自主知识生产的实践路径--兼评《中国社会组织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发展》
2
作者 刘秀秀 金彩霞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具体领域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探索体系建构的一般性过程。以社会学领域为例,从重建社会学到本土化探索再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孜孜以求,进...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界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具体领域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有利于探索体系建构的一般性过程。以社会学领域为例,从重建社会学到本土化探索再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一代又一代社会学人孜孜以求,进行着自觉的学术探索。循着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发现,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包含了范式重构、脉络重塑、体系重建三个阶段性任务。基于此,我们应在“回到历史”、挖掘内生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内生性概念、建立逻辑体系,并推动“知识出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化 自主性 知识生产 组织研究
下载PDF
河北省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其结构与分布——基于CSSCI(1998-2007)的统计分析
3
作者 潘蕾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7期157-159,共3页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河北省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其学科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揭示河北省社会科学生产力整体与各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以及在1998-2007年10年间的变化,并对河北省的优势学科与不足及其... 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河北省社会科学生产力及其学科结构进行系统研究,由此揭示河北省社会科学生产力整体与各学科在国内的地位以及在1998-2007年10年间的变化,并对河北省的优势学科与不足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较深入的评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社会科学 论文 结构 分布
下载PDF
普鲁斯特记忆理论中的社会形象--以德勒兹的《普鲁斯特与符号》为起点
4
作者 刘亚秋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4,共10页
根据德勒兹的理解,普鲁斯特的记忆世界主要呈现四种社会类型:社交界、爱的世界、感觉的世界、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高于其他三个社会现实的类型,在于它探究到了社会的本质和较高的现实普遍性,显然艺术的世界专注的是一种精神现实。普... 根据德勒兹的理解,普鲁斯特的记忆世界主要呈现四种社会类型:社交界、爱的世界、感觉的世界、艺术的世界。艺术的世界高于其他三个社会现实的类型,在于它探究到了社会的本质和较高的现实普遍性,显然艺术的世界专注的是一种精神现实。普鲁斯特的理论是以批评客观主义作为出发点的,在方法上拒斥统计规律,强调以直觉方法把握内在精神现实的必要性。尽管普鲁斯特的社会概念强调精神现实和主观方法,但其理论中呈现的个体并不是心理学的纯粹个体,而是认识外在世界的个体:外在世界内在于个体,个体反映着外在世界。普鲁斯特的社会本体,包括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社会概念是二者的混融。普鲁斯特展示了一个丰满的社会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斯特 德勒兹 记忆 社会 《普鲁斯特与符号》
下载PDF
如何用锚点情境法降低自评健康的回答偏误?——一项基于CFPS2012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吴菲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7-128,共12页
健康不平等是人口学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然而,以自评健康为代表的主观健康测量因受回答异质性问题的困扰,可能会对研究结论的可信性造成威胁。锚点情境法(anchoring vignette method)作为一项有效处理回答异质性的方法在西方学术界... 健康不平等是人口学研究中的核心议题之一。然而,以自评健康为代表的主观健康测量因受回答异质性问题的困扰,可能会对研究结论的可信性造成威胁。锚点情境法(anchoring vignette method)作为一项有效处理回答异质性的方法在西方学术界已被广泛使用。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核心假设及其验证方法。使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数据,应用锚点情境法对自评健康(self-rated health)进行调整,发现不同群体在面对同样的自评健康选项时,的确存在回答异质性的问题,如未加调整,所得的年龄、迁移状态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对于自评健康的影响会产生实质性的偏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锚点情境法 自评健康 回答异质性 情境等价性假设 回答一致性假设
下载PDF
动荡岁月的韦伯与德国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1890-1920年)——一种历史社会学的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熊跃根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2-114,共13页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兴趣不减。然而,针对韦伯的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韦伯的主要文本和相关历史素材,讨论在1890-1920年这段动荡的... 过去几十年来,社会科学家对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兴趣不减。然而,针对韦伯的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二者之间关联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出发,结合韦伯的主要文本和相关历史素材,讨论在1890-1920年这段动荡的岁月中,韦伯的学术及政治思想与德国社会政策历史发展的联系,进而深入理解韦伯的政治理念如何影响当时德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辩论与发展方向。在动荡岁月和生命最后阶段的韦伯,一直没有停止对学术与政治主题的思考,也从未放弃作为教师的治学理性和作为政治参与者的热情。但是,韦伯作为一个理性的自由主义者,也充分意识到政治自身的局限性,他明确提出政治的不可能是基于理性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而社会政策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价值判断与技术理性之间的张力在民族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会对公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资本主义 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 学术 政治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知识精英的社会群体观--以《独立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集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4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群体观探讨本身也体现了30年代体制内知识精英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社会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独立精神与务实态度、改良立场与功利主义倾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评论》 社会群体 知识精英
下载PDF
干部们将在推进变革中被重塑--30年领导干部观念演变
8
作者 谢志强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7,共2页
干部们在这个时代被重塑,这个时代因为领导干部这个精英群体的改变和提升而充满更多期待。在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征途上,领导干部们还要"洗脑",要洗得越来越现代。
关键词 领导干部 观念演变 变革 精英群体 思想观念 现代化
下载PDF
共情与默会:一项常人方法实验 被引量:2
9
作者 王赟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7-209,共13页
韦伯界定的情感型行动中潜在地存在认识悖论:一方面,情感行动被视为理性的冗余;另一方面,情感并非不可理解。对此,借助于围绕歌曲《阿妹》所进行的一项常人方法实验,本文指出,共情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解策略。如同迈克尔·波兰尼所认... 韦伯界定的情感型行动中潜在地存在认识悖论:一方面,情感行动被视为理性的冗余;另一方面,情感并非不可理解。对此,借助于围绕歌曲《阿妹》所进行的一项常人方法实验,本文指出,共情并非仅仅是一种理解策略。如同迈克尔·波兰尼所认为的那样,共情是默会知识的作用结果,后者以社会性基础的形象使得可理解性最终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理解性 共情 默会 常人方法
下载PDF
李景汉社会调查思想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明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实地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及其问题、提出社会改革方案,以及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聚焦于中国早期社会学家中注重实地调查的代表性人物——李景汉,展现他面对厚重的... 中国早期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实地社会调查。社会调查对于认识中国社会及其问题、提出社会改革方案,以及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都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聚焦于中国早期社会学家中注重实地调查的代表性人物——李景汉,展现他面对厚重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动荡,试图以社会调查这个“新工具”,为中国的社会改造和现代化“开路”的激情与决心,为社会调查本土化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分析李景汉对于调查技术背后的人文环境、调查与社会改造以及救国救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对其工作的贡献、意义,以及在调查技术和伦理方面的某些局限性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社会学史 李景汉 社会调查 定县调查
下载PDF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Creation Technique-Innovation of Documentaries
11
作者 Shao Weny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9-297,共9页
A new cinema documentary history is being written because of the new film watching experience,consumer pleasure,and aesthetic harvests achieved by the qual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inema documentaries. In this ... A new cinema documentary history is being written because of the new film watching experience,consumer pleasure,and aesthetic harvests achieved by the qual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ld cinema documentaries. In this paper,the advantages of cinemas,audience demands,and docu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re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from an accepting perspective,and the existing state of China mainland's cinema documentaries is introduced from multiple levels such as the hot cinema media and sound-picture reconstruction, the film tradition and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and the film watching state and aesthetic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技术创新 内涵发展 电影院 图像重建 中国大陆 序列 审美
下载PDF
An Open Source Toolkit for Identifying Comparative Space-time Research Questions
12
作者 YE Xinyue SHE Bing +2 位作者 WU Ling ZHU Xinyan CHENG Yeq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3期348-361,共14页
Comparative space-time thinking lies at the heart of spatiotempor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scales of socioeconomic dynamics pose numerous challenge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 Comparative space-time thinking lies at the heart of spatiotempor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scales of socioeconomic dynamics pose numerous challenges for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ublic policies in the comparative context. At the same time, social scientists have been slow to adopt and implement new spatiotemporally explicit methods of data analysis due to the lack of extensible software packages, which becomes a major impediment to the promotion of spatiotemporal thinking. The proposed framework will address this need by developing a set of research questions based on space-time-distributional features of socioeconomic datasets. The authors aim to develop, evaluate, and implement this framework in an open source toolkit to comprehensively quantify the changes and level of hidden variation of space-time datasets across scales and dimensions. Free access to the source code allows a broader community to incorporate additional advances in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thus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Being written in Python, it is entirely cross-platform, lowering transmission costs i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pen source COMPARATIVE spatiotemporally integrated social sciences
下载PDF
改革开放30年:日趋成熟的中国社会学--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几个重大问题 被引量:21
13
作者 郑杭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共9页
本文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五个问题——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学30年来,在这些问题上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 本文从有关中国社会学发展全局的五个问题——科学性与价值性、经验性与理论性、建设性与批判性、传统性与现代性、本土性与国际性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学30年来,在这些问题上从不成熟到较为成熟的曲折历程。这些问题能否正确处理和把握,关系到社会学学科和社会学知识的性质、作用、对待社会的态度,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学能否健康发展,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学人才,能否实现某种原创的知识创新,能否在国际社会学界占有应有的一席之地,能否在学科和学术的话语权方面做出当代中国社会学家自己的贡献。要正确把握这些成对的关系,就要真正认识它们既有"非此即彼"的一面,又有"亦此亦彼"的一面的辩证性,避免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极端性;就要总结和汲取各国和我国在这方面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深入掌握马克思恩格斯在改造黑格尔思想时所阐发的"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并以之为指导,以我为主地推进当代中国社会学不断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成熟走向更加成熟,力求避免各种幼稚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性与价值性 经验性与理论性 建设性与批判性 传统性与现代性 本土性与国际性
下载PDF
略论“正常社会”——基于涂尔干和马克思的观点
14
作者 王小章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7-184,共8页
结合马克思和涂尔干的相关论述,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同时兼具两个条件,它既必须是常态的社会,又必须是具有正当性的社会。常态性意味着,从历时的角度看,这种社会状态具有恒常性;从共时的角度看,这种状态具有普遍性。常态性使生活在这种... 结合马克思和涂尔干的相关论述,一个正常的社会必须同时兼具两个条件,它既必须是常态的社会,又必须是具有正当性的社会。常态性意味着,从历时的角度看,这种社会状态具有恒常性;从共时的角度看,这种状态具有普遍性。常态性使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能够对未来、对他人的行为形成基本稳定的预期,并按照这种预期从容安排自己的生活;相应地,生活在这种社会中的人们不太会处于无穷的焦虑之中。正当性则不仅意味着那种社会常态是由某种作为社会共识的道德来维系的,更意味着这种常态之是否合乎正义,是否值得或应该继续维护,必须接受一种超越于这个特定社会的、更高的道德价值的审视与评判;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这种更高的、超越性的道德价值,就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个社会,只要经得起这样一种道德价值的检验和拷问,它就是一个具有正当性的社会;生活在这样一种具有正当性的社会中的人们,一般不太会怨气冲天,也不太会产生深切的无意义感而无聊、厌烦甚至躺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常社会 常态性 正当性 涂尔干 马克思
下载PDF
调节型文化与调节型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关系的一种思考
15
作者 郑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4-224,287,共12页
儒家思想致力于在情感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一定程度兼顾不同社会等级群体的情感诉求的主导性的调节型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判断,我们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 儒家思想致力于在情感和秩序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结合点,以此来实现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秩序。这一思想与一定程度兼顾不同社会等级群体的情感诉求的主导性的调节型文化有着内在关联,正是基于对这一文化类型的判断,我们将中国古代社会称为一种调节型的社会。然而这个通过调节型机制而一定程度缓和了内部张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也正因此而陷入难以走出自身局限的困境之中,最终难逃一种政治的平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型文化 调节型社会 儒家思想 社会等级 地位格局
下载PDF
自我的封闭与敞开——休谟论同情
16
作者 王楠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20,共11页
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 休谟在其《人性论》和《道德原则研究》中,对现代人的自我与社会之关系有极其精妙深入的讨论,也内在蕴含着18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的历史情境。本文尝试聚焦于休谟的同情概念来展开讨论,揭示现代社会充满想象的自爱之人,如何只有通过“虚心”地敞开自我,去体会和感受他人的情感,与他人同悲同喜、同苦同乐,并由此产生基于普遍人道的道德感,才能超越自爱虚幻的自得自满,构建起更大的共同体和社会秩序,实现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一致。休谟对同情与道德关系的阐述,是理解构成现代社会基础的人心与道德秩序的重要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我 同情 道德感 人道
下载PDF
“寻伴”与“回归”:扩展社会学界限的两条路径
17
作者 王建民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0-118,共9页
延续费孝通先生关于“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倡导,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学“扩展界限”的不同路径和类型。社会学既需要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扩展界限,可称为“寻伴式”扩展界限,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纵深... 延续费孝通先生关于“扩展社会学传统界限”的倡导,可以进一步讨论社会学“扩展界限”的不同路径和类型。社会学既需要在研究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的更新上扩展界限,可称为“寻伴式”扩展界限,也需要反思其中存在的诸种问题,在纵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中探寻社会学研究的思想资源,可称为“回归式”扩展界限。在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背景下,扩展社会学界限需要深入探究中国独特的文明传统、制度精神、人伦观念和人生理想,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观念与经验的多重维度下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样态和理想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孝通 “寻伴式”扩展界限 “回归式”扩展界限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数字时代的社会交往——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
18
作者 边燕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3-42,共10页
数字技术创新与普及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交往结果可体现为个体行动者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包括即时通信、内容分享和虚拟现实,在社交主客体、工具、规则和网络方面呈现新的特点,根据与传统社交的关系可大... 数字技术创新与普及重塑了人们的社会交往,交往结果可体现为个体行动者社会资本的动态变化。数字时代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包括即时通信、内容分享和虚拟现实,在社交主客体、工具、规则和网络方面呈现新的特点,根据与传统社交的关系可大致分为传统主导型、数字主导型和二者均衡型三类。在数字社交背景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应充分考虑网络社会连接、网络信息获取和网络社群组织;内容应囊括数字财富、数字权力和数字声望;在达高性、异质性和广泛性三个测量标准上都得到显著扩展。数字社交通过社会资本的“获得-维护-动员”机制促进其提升,强化了初始位置效应和网络运作效应,为强关系社会资本维护提供便利,在动员各种形式的联系性社会资本方面展现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社会交往 社会资本
下载PDF
战争的社会理论:一战期间及战后马克斯·韦伯的精神劳动刍议
19
作者 何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11,287,共14页
韦伯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是其学术与政治的某种分立乃至张力。本文提倡一种贯通式的韦伯文献阅读方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体验为前提,梳理韦伯的诸多政治参与和学术研究,以精神劳动概念统合其战时贡献的四个层次:组建战时医院等实际... 韦伯研究领域的一个挑战是其学术与政治的某种分立乃至张力。本文提倡一种贯通式的韦伯文献阅读方法,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争体验为前提,梳理韦伯的诸多政治参与和学术研究,以精神劳动概念统合其战时贡献的四个层次:组建战时医院等实际行动层次;参与外交和谈、政党政治等制度建设层次;积极发挥社会影响的公共舆论层次;著述、教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本文认为,有关战争的理论思考是韦伯战时论述中一条隐在的线索,以新教伦理的研究为立足点,他反对所谓战争有助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命题;从其诸多战时政治评论之中,可以提炼出战争与和平的某种辩证关系;其背后是一个普遍而无定形的权力逻辑。正是通过其精神劳动,韦伯自身也彰显出从被动的战争之民到主动担当的政治人的转变。本文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开拓研究视野,将战争作为基础理论问题纳入社会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劳动 战争与和平 权力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美好生活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方法论为中心
20
作者 那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4期62-68,共7页
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可以分别用“生产型社会”与“生活型社会”加以概括。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处于从生产型社会转向生活型社会的过程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 40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可以分别用“生产型社会”与“生活型社会”加以概括。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有差异的,评估方法也有所不同。新常态发展阶段的社会建设处于从生产型社会转向生活型社会的过程中,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成为双螺旋,形塑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的生活方式研究应从马克思社会理论、美好生活论和中国新发展现实相结合的视域,宏观上将“生产-生活”整体论和“中国为方法”作为美好生活论的基本面向,中观上将“生活者为方法”转换为“家作为方法”和“己作为方法”,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研究范式的突破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好生活论 中国为方法 生活者为方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