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8篇文章
< 1 2 7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三重逻辑:历史、实践与价值 被引量:2
1
作者 严庆 郭雨晨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13,共9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立足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发展,实现了中华民族建设理论与中华民族现代国家建设理论的创新。其构建过程,就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主动选择、不断发展并与时俱进的过程,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实践、价值逻辑。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三个维度,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进行多维度的探讨并结合时代背景予以考察,不仅能够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西方民族理论的批判和超越,还能够深刻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逻辑 实践逻辑 价值逻辑
下载PDF
革命主张的地方性刻写——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遗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旭东 张孜伟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6-113,共8页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 四川省巴中地区是中华苏维埃政权的核心地带,在革命年代,这一地区红军活动密集,动员群众参加革命与宣传党和红军方针政策的石刻标语成为该区域红色记忆的重要留存形式。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对这些石刻标语进行了分类梳理,并详细介绍了其刻写过程。石刻标语是一种革命的文本形式,其背后承载着书写与刻画的行为何以表达革命主张,进而成为实现地方社会变革的一股重要的文化力量。巴中地区红军石刻标语的书写刻画充分展示出革命时期社会全面动员的状况,既是红军宣传革命主张的重要手段,也是人民群众表达社会情绪的重要渠道,作为一份红色记忆的历史遗存,也承载着社会转型的文化表达。作为理解中国革命的“线索”,红军石刻标语因其独特的社会科学价值,应当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标语 红色记忆 书写刻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曦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优化学科设置,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是当务之急。民族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现象,已经超出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国家这一人类共同体发展脉络的描述,需要认真研究,并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作出贡献。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着与众不同的内生动力和环境条件,内生动力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条件主要有文明形态、地理条件、文明演进模式、不同文明竞争等。为研究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迫切需要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及完善过程与机理,把中国独具特色的经验推广给人类,造福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学科化探索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重叙事建构 被引量:1
4
作者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做到“深”“细”“实”“活”,将宏大的国家话语进行“降维法”实践与应用,突出人民群众在推动民族历史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以普通大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作为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突破口,弥合政府叙事的风格单一性、概念抽象性、宣传垂直性的缺漏。要贯通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小叙事与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的宏大叙事,促使大众通过日常叙事主动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热情,使民间叙事与国家话语相得益彰。在大叙事与小叙事的循环互构中,确证与阐释中国特色发展的成效和道路优势。在故事的书写、传阅和共议中加深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解和责任承担,最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自觉自强的行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群众
下载PDF
“三交”史的另一种面相:学科意识与议题选择
5
作者 杨蕤 张峰 +2 位作者 田钒平 王冬丽 马惠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27,共6页
2023年1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全国出版发行,《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 2023年12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在全国出版发行,《概论》教材站位高远、主线突出、特色鲜明、有血有肉,是一本里程碑式的教材,对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开创性、先导性意义。本刊特邀五位专家参与专题笔谈,从不同角度把握《概论》的理论创新。其中,杨蕤认为《概论》以史为基,主题为骨,通俗为要,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历史的维度来阐述中华民族的内聚性、国家政权的统一性、中华文化的共同性之理路。张峰认为,《概论》从著史体系、编纂理念和史料开掘三个层面探索如何再现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盛况,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原创性和前沿性价值。田钒平认为,《概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史论结合、话语阐述、理论创新,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王冬丽认为,《概论》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马惠兰认为,《概论》课程以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式,通过在大学生中进行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目的,《概论》教材的出版、课程的开设也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强国建设在大学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学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探索--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6
作者 张峰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3,5,27,共6页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路径与精神特质,袭用西方的民族理论,无法解读中华民族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1]为了深刻阐述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规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国家民委组织专家学者,为中华民族著史立传,编纂出版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版,以下简称《概论》),创造了众人修史而成“一家之言”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民委 演进路径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概论》 理论体系建设
下载PDF
民族人口空间嵌入的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7
作者 马楠 张丹 沈体雁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6,137,共12页
基于2000-2020年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民族人口空间嵌入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研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空间嵌入均衡性角度来看,全国范围的民族人口空间嵌入变得更加均衡,其中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空间嵌入均衡性往往低于... 基于2000-2020年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民族人口空间嵌入时空演化特征并实证研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空间嵌入均衡性角度来看,全国范围的民族人口空间嵌入变得更加均衡,其中人口数量较少民族的空间嵌入均衡性往往低于其他民族;从空间嵌入多样性角度来看,西部>东北>东部>中部;云南、贵州、青海、新疆等地区始终是民族人口空间嵌入多样性的代表性地区。民族人口空间嵌入主要以“胡焕庸线”为临界,以西地区的民族人口空间嵌入多样性水平要明显高于以东地区;在此基础之上,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民族人口空间嵌入呈现较为明显的“经济导向”和“区位比邻”特征。“经济发展机会”和“地区可达性”是驱动民族人口空间嵌入的两类主要因素,其中“地区可达性”因素的影响更为稳定,并在熟人关系网络的作用下产生较为明显的“空间嵌入马太效应”;相较之下,“经济发展机会”因素同样能够提升民族人口空间嵌入水平,但效果并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人口 空间嵌入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
下载PDF
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
8
作者 阳宁东 鲍黎丝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8-108,140,共12页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不仅能够促进非遗的活态化保护与创新性传承,也能够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强化民众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有利于让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成为增强国民精神动力的力量源泉,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筑。本文从“家”的概念、认同基础、时代内涵和文化共同体四个方面对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精神内涵进行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构筑的现实路径,包括遴选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内涵的非遗项目,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构建非遗旅游情境中的多重文化叙事体系,凸显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以及宣传非遗旅游融合的综合效应,强化多元主体价值共创的家园意义等,以此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交融创新,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赋予新的动能和现实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旅游 深度融合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藏羌彝走廊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9
作者 卢继宏 陶斯文 +1 位作者 郭秉炎 谯惠文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7-86,138,共11页
藏羌彝走廊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与各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造就了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藏羌彝走廊人口区域集聚的研究显得尤为复杂。本文以第五、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藏羌彝走廊核心区人口空间分... 藏羌彝走廊多样化的自然环境与各区域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造就了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藏羌彝走廊人口区域集聚的研究显得尤为复杂。本文以第五、第六、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对藏羌彝走廊核心区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采用县域、市域双轨研究视角,从常住人口变动、人口密度变化、人口分布结构指数、空间自相关性入手,探究区域内人口空间分异特征。研究发现,藏羌彝走廊人口总体呈现出不均衡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常住人口增速放缓,部分地区出现人口收缩现象;人口集聚空间差异明显,人口密度连片递减;人口分布不均衡明显,不利于地区可持续发展;人口集聚具有空间相关性;区域内区(县)人口密度大多呈现“低—低”集聚态势,容易陷入人口流失的恶性循环。因此,要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并加大对暂落后地区的政策倾斜和部分产业转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吸引劳动力回流,促进藏羌彝走廊整体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羌彝走廊 人口集聚 空间分析 人口空间分异
下载PDF
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与实践路径
10
作者 王兰 何生海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4,共9页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乡愁是人类最真诚、最质朴的一种情感体验,孕育着对亲人、故土、国家深厚的眷恋与追怀,既提供情感寄托,使人们在思乡、还乡的情感支撑中不断前行,又延展出与思家、思乡、思国相对称的爱家、爱乡、爱国情感,生发出家国一体意识和家国情怀,形塑着中华民族家国文化。乡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活水,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想基础、情感纽带、文化认同和生态空间。乡愁是对传统文化的赓续,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以乡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乡愁筑信念,以乡愁谋发展,以乡愁增认同,以乡愁促和谐,以乡愁护家园。“留住乡愁”,不仅可以构建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还可以培壅中华民族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为公”的责任伦理,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准确把握流而不断的中华文明滋养伟大中华民族的文化逻辑
11
作者 田钒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18,5,2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为高等院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交叉学科理念[1]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概论》围绕习近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于2023年12月正式出版发行,为高等院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交叉学科理念[1]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概论》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史论结合、话语阐述、理论创新,立体展示了“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2]。伴随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华民族从多族群共创的文化圈开始朝着稳定统一的高阶文明社会形态演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论》 出版发行 交叉学科 史论结合 人类史
下载PDF
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分析--兼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的学理建构
12
作者 王冬丽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22,5,27,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民族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一门有特色又特殊的思政课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是民族院校以及民族地区高校一门有特色又特殊的思政课程,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民族工作主线。由国家民委组织编写的全国首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国家统编教材《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已正式出版发行,这对于《概论》课程的教学工作乃至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学科建设来说,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该教材深刻、系统、精到地分析了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整体性、必然性和真实性,是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过程的科学把握,是用新的史料体系对中华民族历史叙事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学理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理建构 民族地区高校 出版发行 国家民委 《概论》 工作主线 历史叙事 话语体系
下载PDF
再论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以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为考察中心
13
作者 刘海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75,共9页
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有必要依托新的案例进行再论和新的阐述。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意在共同性因素与地域性因素并重,既体现出滕尼斯“共同体”(gemeinschaft)理论对共同性的注重,也体现出帕克“... 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有着重要的当代意义,有必要依托新的案例进行再论和新的阐述。杨懋春“集镇区”概念的提出,意在共同性因素与地域性因素并重,既体现出滕尼斯“共同体”(gemeinschaft)理论对共同性的注重,也体现出帕克“社区”(community)理论对地域性的注重,不仅是帕克“社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也为推进滕尼斯“共同体”理论的中国化作出了特殊贡献。对杨懋春“集镇区”概念之提出进行梳理,对其独特而重要的学术意义及影响进行揭示,进一步印证并深化了“德文gemeinschaft(‘共同体’)概念的引入,与英语世界中community概念的引入和中文语境中‘社区’概念的提出有着复杂的‘交集’关系”的相关认识,也有助于滕尼斯“共同体”理论中国化问题的深入反思与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镇区 杨懋春 共同体 滕尼斯 社区 帕克
下载PDF
宣侠父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涉藏民族工作实践研究——以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为视域的考察
14
作者 刘铁程 谭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宣侠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工作实践的先驱之一。1925年,他随国民军进入甘肃,在协助处理拉卜楞事件、帮助藏族民众反抗地方军阀压迫的过程中,对涉藏地方精英黄正清等人给予重要影响,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使其... 宣侠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工作实践的先驱之一。1925年,他随国民军进入甘肃,在协助处理拉卜楞事件、帮助藏族民众反抗地方军阀压迫的过程中,对涉藏地方精英黄正清等人给予重要影响,帮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和国家观,使其认识到要着力推动内闭的藏文化与外界的交流,藏民族的命运必须与祖国和中华民族整体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开启了甘南涉藏地区的社会转型。宣侠父在涉藏地区的民族工作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和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新发现档案史料更为具体地揭示了相关实践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侠父 涉藏民族工作 文化观 民族观 国家观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基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实践
15
作者 何明 汪敬轩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9,共9页
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总结“是什么”,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献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 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更多集中在总结“是什么”,而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相关研究存在不足。基于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文献的梳理,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这一问题进行解答,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一时代课题的历史性回应,同时也能给当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提供经验启示。研究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重视,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对中国共产党民族观的塑造,二是在特定时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和使命的必然要求,三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经验认识发挥着思想基础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共产党 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革命经验
下载PDF
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工作的推进策略——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为例
16
作者 石琳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98,128,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格局的中心任务。本文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深度融入国家发展格局的中心任务。本文围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建设等目标任务,对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推广的水平和质量开展全面调查,探讨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进一步拓展深化的推进策略。同时,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为民族地区语言文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政策建议。未来,须加强语言文字事业顶层设计,完善普及提升工作管理机制;巩固提升地区推普攻坚水平,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接续实施推普扶智结对帮扶,聚力语言经济发展语言产业;持续推进语言教育体系建设,拓展优质均衡语言教育成果。从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服务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服务国家长治久安大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普及提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语言政策
下载PDF
边境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成效与经验——以西藏勒布沟地区为例
17
作者 李志农 杨勋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6,共9页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 我国边境民族地区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以西藏错那市勒布沟地区四个门巴民族乡为研究个案,通过梳理勒布沟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成效,即经济跨越式发展、民主政治制度不断完善、精神生活日益富足、社会保障不断健全、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总结边境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要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为统领,同时坚持外源性动力与内源性动力协同作用,注重现代化建设与守边固边工作双向互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边境民族地区 勒布沟 门巴族 “五位一体”
下载PDF
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基于广西边境五县12个村庄的案例分析
18
作者 张雄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78,126,共12页
提升农村应急治理成效是贯彻国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的重要举措,探究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中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应急治理长效机制的规范化与体系化建设。文章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制度韧性-资本韧性-文化... 提升农村应急治理成效是贯彻国家“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理念的重要举措,探究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中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应急治理长效机制的规范化与体系化建设。文章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构建制度韧性-资本韧性-文化韧性-基础设施韧性的基本分析框架,以广西边境民族地区五县12个村庄为案例样本,研究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成效的多因素组态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成效受到多重因素组合的共同作用,单一条件变量无法作为结果的必要条件,而资本韧性的高治理成效一致性达到0.88,是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成效的充分条件;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存在两种典型的有效组态,即“资本-文化型”与“制度-设施型”;资本韧性、制度韧性、文化韧性和基础设施韧性分别对韧性治理成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对未来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应急韧性治理成效提升具有政策层面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治理 模糊集定性比较 边境民族地区 农村应急治理 组态效应
下载PDF
民族地区公安领域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调查——以贵州省兴义市派出所为个案
19
作者 王远新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88,127,共11页
基层公安干警语言使用和语言服务关乎执法为民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派出所为调查点,考察民族地区公安领域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基层公安干警均掌握或基本掌握普通话,均熟练掌握当地汉语方言;不足三成的人... 基层公安干警语言使用和语言服务关乎执法为民的效果。本文以贵州省兴义市派出所为调查点,考察民族地区公安领域语言生活和语言服务的现状。调查表明,少数民族基层公安干警均掌握或基本掌握普通话,均熟练掌握当地汉语方言;不足三成的人掌握或基本掌握少数民族语言,族际通婚家庭后代大多不懂少数民族语言。家庭、社会和工作场域,调查对象主要使用汉语方言,开会发言兼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书面发言使用普通话的比例高于口头发言。在多语多方言地区,语言使用的统一性和维护语言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矛盾,推广普通话需要处理好语言使用问题。首先,历史形成的语言使用传统、特定场域和人群的语言使用现状,是建构和谐健康语言生活需要考虑的因素。国家通用语是不同地区和民族有效沟通的重要工具,是增强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保障;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有特定的使用场域和人群,与国家通用语功能互补。其次,应当持续监测不同群体的普通话能力和使用场域、弱势语言和方言的功能变化,以及不同群体的语言态度,针对语言生活的变化,适当调整语言规划,以促进国家通用语、弱势语言和方言使用的和谐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公安干警 语言生活 语言服务 语言需求
下载PDF
多元嵌入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20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3,共9页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 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回流,对于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作为一种经济行为,该群体的返乡创业具有明显的社会嵌入特征,其创业行为包括创业意愿、创业决策、创业激情和创业模式在内,深受既有政策、文化环境及社会关系结构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需要有针对性地构建一套更为全面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系统: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正式社会支持,以乡村社区为供给主体的准正式社会支持和以社会组织、家庭亲友等社会关系网络为供给主体的非正式社会支持。这三种社会支持各有所长,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套以多元主体协同推进为特色的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的社会支持体系。在此社会支持体系的助推下,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返乡创业之路更为顺畅,民族地区乡村产业振兴更具蓬勃发展之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社会嵌入 返乡创业 社会支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