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1
作者 刘号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6期34-42,50,共10页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既是民族文化强盛之基,也是民族精神独立之要。从哲学本体论的原初视域观照中华文化主体性,人具有文化的天然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双重属性,文化的主体性通过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 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既是民族文化强盛之基,也是民族精神独立之要。从哲学本体论的原初视域观照中华文化主体性,人具有文化的天然主体与社会主体的双重属性,文化的主体性通过人的主体性得以彰显,中华文化主体性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中。从价值意蕴看,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在文化向度上对“人始终是主体”的主体性确证,与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主动精神具有内在关联,事关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新时代新的文化征程中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就要坚持以党的文化领导权保证方向,以“两个结合”夯实文化基础,以人民至上发掘动力之源,以文明交流互鉴固本强体,不断增强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与辐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哲学本体论 历史主动性 人民至上
下载PDF
中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瓶颈及解决的路径 被引量:7
2
作者 魏芙蓉 于新恒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是遇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影响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因此,要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突破社会管理创新瓶... 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还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是遇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影响社会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影响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因此,要以机制创新为切入点,突破社会管理创新瓶颈,打开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管理 创新 瓶颈 政府职能 机制
下载PDF
轻罪时代的犯罪治理方略 被引量:214
3
作者 卢建平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66,共16页
当今中国的犯罪现象正在经历从自然犯到法定犯、从重罪到轻罪的历史转换,犯罪治理的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势而变。具体而言,轻罪时代的犯罪治理应该彻底摈弃严打重刑思维,从宽严相济转向以宽为主的刑事政策,刑罚应整体趋轻,更多关注出... 当今中国的犯罪现象正在经历从自然犯到法定犯、从重罪到轻罪的历史转换,犯罪治理的策略也需要与时俱进,顺势而变。具体而言,轻罪时代的犯罪治理应该彻底摈弃严打重刑思维,从宽严相济转向以宽为主的刑事政策,刑罚应整体趋轻,更多关注出刑和制裁多元化,更加注重常态治理和依法治理,刑事程序制度也应更加轻缓与灵活,同时营造更为宽容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时代 犯罪治理 宽严相济 犯罪分层 刑罚轻缓
下载PDF
积极刑法观视野下微罪扩张的后果及应对 被引量:90
4
作者 梁云宝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5-48,共14页
近年来,在积极刑法观背景下我国的微罪概念正在形成,微罪的扩张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微罪的发展在取得积极社会治理功效的同时,引发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后果泛化问题,特别是围绕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犯罪标签泛化问题。为... 近年来,在积极刑法观背景下我国的微罪概念正在形成,微罪的扩张呈现出不可逆转之势。微罪的发展在取得积极社会治理功效的同时,引发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后果泛化问题,特别是围绕醉酒型危险驾驶罪所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犯罪标签泛化问题。为此,应着力消除积极刑法观下微罪扩张的附随性负面后果,拓展审判阶段的出罪、审查起诉阶段的不起诉、立案侦查阶段的不立案或撤销案件在去微罪附随性负面后果泛化上的积极功效,同时,建立与微罪惩处相配套的前科消灭制度,根本性地消除微罪附随性负面后果。若前科消灭制度不能一步到位地建立,可以在司法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分步骤地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险驾驶罪 微罪 犯罪标签 前科
下载PDF
论微罪体系的构建--以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研究为切入点 被引量:52
5
作者 李翔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50,共20页
近年来,我国活跃的刑事立法中呈现出法定最高刑为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含拘役)的微罪类型,这在我国刑罚结构明显趋重的刑法体系中显得尤为特殊。我国刑罚附随后果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使微罪在司法适用中受到了质疑,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醉酒驾... 近年来,我国活跃的刑事立法中呈现出法定最高刑为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含拘役)的微罪类型,这在我国刑罚结构明显趋重的刑法体系中显得尤为特殊。我国刑罚附随后果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使微罪在司法适用中受到了质疑,其中最为明显的当属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罪。微罪的正当性建立在法益保护原则以及比例原则的基础上。在立法设计方面,微罪入刑应当严守“非实害犯”的界定,并以故意这一主观要件对刑事可罚性予以限制;同时应配置轻缓化的处遇措施,注重与行政处罚的衔接。在司法适用方面,微罪一律起诉、一律判刑的思维不可取。为实现个案公正,应当充分发挥现有刑事诉讼制度框架内的相对不起诉制度功能,并激活我国《刑法》第37条定罪免刑条款,以达到微罪的轻缓化处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罪 刑法谦抑性 前科封存 处遇措施 轻缓化
下载PDF
十八大以来党优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环境的战略举措 被引量:3
6
作者 郭云 张泽一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0-27,共8页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既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新媒体冲击所造成的思想多元化趋势,也有党内腐败和不良作风带来的认同感降低等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针对意...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既有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和网络新媒体冲击所造成的思想多元化趋势,也有党内腐败和不良作风带来的认同感降低等问题,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针对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问题意识"导向,着力优化意识形态宣传环境,为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八大 马克思主义 宣传环境 优化举措
下载PDF
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转型与企业合规改革 被引量:43
7
作者 孙国祥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1年第6期21-38,共18页
单位犯罪是刑事政策的产物,单位犯罪的发展同样受变动不居的刑事政策掣肘。晚近以来,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正在转型,其重要标志就是司法机关正在实践作为现阶段应对单位犯罪重要制度的企业合规改革,体现的是国家与企业对单位犯罪的合力&qu... 单位犯罪是刑事政策的产物,单位犯罪的发展同样受变动不居的刑事政策掣肘。晚近以来,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正在转型,其重要标志就是司法机关正在实践作为现阶段应对单位犯罪重要制度的企业合规改革,体现的是国家与企业对单位犯罪的合力"共治",与此相连的是单位犯罪处罚制度也正在悄然发生变革。但在单位犯罪的刑事政策转型中也蕴藏着立法与司法相互抵牾的风险,刑法对单位犯罪的规制功能被刑事政策弱化或者消解。理性的单位犯罪刑事政策目标是,司法既不能对单位犯罪无原则和无章法地退让,一味从宽,乃至虚置立法;也不能一味从严,不能一棍子打死,应该给涉罪的单位留有重生的机会。刑事合规契合了这一政策目标。企业合规改革并非对单位犯罪单向度的从宽,同样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位犯罪 企业合规改革 刑事政策 刑事合规
下载PDF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 被引量:22
8
作者 张明楷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法治论丛)》 2023年第1期38-54,共17页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指知道、认识到、预见到,不应承认明知与预见的区别,也不应将明知限定为明确知道或者确切知道。虽然司法解释明文规定“明知是指知道或应当知道”,刑法理论也一直将“应当知道”补正解释为推定行为人知道,但“应当... 犯罪故意中的明知,是指知道、认识到、预见到,不应承认明知与预见的区别,也不应将明知限定为明确知道或者确切知道。虽然司法解释明文规定“明知是指知道或应当知道”,刑法理论也一直将“应当知道”补正解释为推定行为人知道,但“应当知道”的规定不仅存在逻辑缺陷,而且误导下级司法机关将过失行为认定为故意犯罪,所以,司法解释不应继续将“应当知道”归入明知。明知可能(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不同于可能明知(可能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可能明知不属于明知;只有在可能明知的前提下,进一步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果,才属于明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故意 明知 已经预见 应当知道
下载PDF
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的主要内容和建设原则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志平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8-40,共3页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和相对优越性。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主要有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政治能力(包括政治定位能力、政治合作能力、政治协商能力... 参政党是中国政党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中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历史必然性、现实合理性和相对优越性。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主要有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政治能力(包括政治定位能力、政治合作能力、政治协商能力等),参政时的作用能力(包括参政议政能力、民主监督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参政党内部的组织能力(包括组织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组织动员能力等),参政党内部的建设能力(包括理论建设能力、思想建设能力、制度建设能力等)。其中,政治制度框架下的政治能力是参政党的关键能力,参政时的作用能力是参政党的主体能力,参政党内部的组织能力和建设能力是参政党的基础能力。中国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主要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原则及中国参政党主体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政党 参政能力 内容 原则
下载PDF
中国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特色 被引量:2
10
作者 唐代望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0-113,共4页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公民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公民的自由平等原则、独立意志、竞争意识、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与民主政治建设同步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浪潮猛烈地冲击着公民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公民的自由平等原则、独立意志、竞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等日益增强,公民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参与 国家管理 村民自治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主党派 中国农村 中国共产党领导 爱国人士 参政议政 人民代表
下载PDF
从和谐到美丽: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伦理进路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丽娜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2022年第6期18-26,共9页
党的十七大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概念,“和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概念,“美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三部分专论中国式现代化,再次强调... 党的十七大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的概念,“和谐”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党的十九大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五位一体的概念,“美丽”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的第三部分专论中国式现代化,再次强调包括“和谐”“美丽”在内的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由“和谐”到“美丽”的演变,是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天下合一”伦理思想,与时俱进地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结果。从“和谐”到“美丽”的演变是具有“演进性”的演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伦理认知的、纵深化;从“和谐”向“美丽”的演进,完成了社会伦理与生态伦理的统一和共构,实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在伦理维度的逻辑周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下载PDF
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权 《学术探索》 2019年第12期1-8,共8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论断是中华民族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结论,丰富发展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我们从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必然性,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系统把握这一科学论断历史必然性的丰富内涵,对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最本质特征 历史必然性
下载PDF
论中国民主同盟性质的三次历史性转变 被引量:3
13
作者 唐长久 《理论月刊》 2005年第5期47-50,共4页
中国民主同盟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一个民主党派,在其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其性质发生了三次转变:从松散的政治联盟到资产阶级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中间党派到资产阶级左派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左派政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政党的转变。这种转... 中国民主同盟是具有光荣历史的一个民主党派,在其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其性质发生了三次转变:从松散的政治联盟到资产阶级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中间党派到资产阶级左派政党的转变;从资产阶级左派政党到为社会主义服务政党的转变。这种转变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即政党的生命力在于顺应历史潮流,在于代表人民的利益,在于不断更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主同盟 政党性质 转变 与时俱进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光胜 唐家州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 2011年第4期5-8,共4页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该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全新的方式方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首先要弄清楚其科学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该理论体系,进一步探索全新的方式方法,在实践中尊重人民的历史主人翁地位,逐步完善政策制度,形成全民参与的联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众化 路径选择
下载PDF
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关系透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海滢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的关系,并不是多数学者所主张的被包含与包含关系,而应该视国际犯罪的行为主体而定。当国际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时,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之间各自独立,不发生任何关系;当国际犯罪的主体是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时,国... 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的关系,并不是多数学者所主张的被包含与包含关系,而应该视国际犯罪的行为主体而定。当国际犯罪的主体是自然人时,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之间各自独立,不发生任何关系;当国际犯罪的主体是国家等国际法主体时,国际犯罪与国际不法行为之间具有交叉关系,即国际不法行为中程度严重者属于国际犯罪,但国际犯罪不完全是国际不法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犯罪 国际不法行为 国际违法行为 国际法 国际刑法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意蕴、内涵、启示与当代建构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瑞 《学术探索》 2018年第6期25-32,共8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与意志的体现,并指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思想家"是占"统治"...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思想与意志的体现,并指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占统治地位物质生产关系""意识形态思想家"是占"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三个关键与核心要素。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依然面临着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考验,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以及由此带来的思想意识多元化,网络新媒体意识形态安全等因素对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构建带来诸多新问题。在马克思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启发与指导下,从完善话语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培养意识形态思想家、发挥群众作用等路径建构当代中国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话语权 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 理论人才
下载PDF
科技时代我国工人阶级主体地位的新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许斗斗 宁杰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5,共7页
国外一些学者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工人阶级将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失。这些否定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论调带有明显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讲话坚持了唯物史... 国外一些学者对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存在着严重的偏见,认为工人阶级将随科技的进步、信息社会的到来而消失。这些否定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论调带有明显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倾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工人阶级的重要讲话坚持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明确了我国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当前,工人阶级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中国梦"的创新实践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时代 工人阶级 主体地位 创新实践
下载PDF
再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红霞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第5期14-18,共5页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创立于欧洲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初的历史选择,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破产是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是根本原因,新...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创立于欧洲的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学说,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初的历史选择,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条件。旧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破产是先决条件,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是根本原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是思想启蒙,十月革命的推动是外部因素,"五四运动"的影响是内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 历史必然性 科学性 思想武器
下载PDF
论毛泽东的农村城市化理论及其现代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夏凤珍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82-84,共3页
三农”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难题。毛泽东为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农村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给后人留下可吸取的教训。当前,实... 三农”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更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重大难题。毛泽东为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提出农村必须走城市化的道路,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给后人留下可吸取的教训。当前,实现农村城市化依然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应该以毛泽东的成功经验为基础,避免他在此问题上曾经犯过的错误,实现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进而实现全国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城市化 现代化 农业生产力
下载PDF
全球化与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云志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4,共4页
全球化使党的传统执政方式的弊端显现出来,党的执政方式受到挑战。全面推进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全球化 党的执政方式 现代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