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3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化生命体的特征探析
1
作者 秘天一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中华文化生命体呈现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自我调节和超脱自然选择等特征,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创新性、开放性与和平性特质。整体性和连贯性确保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的赓承延续与稳定,通过“天人合一”“和而不同... 中华文化生命体呈现对环境刺激的反应、生长发育、新陈代谢、自我调节和超脱自然选择等特征,具有整体性、连贯性、创新性、开放性与和平性特质。整体性和连贯性确保中华文化在数千年发展中的赓承延续与稳定,通过“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实现内在和谐统一;创新性使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强大的生长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型,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放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通过吸收和融合外来优秀文化元素,使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保持独特性和竞争力,并以开放姿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推动文化守正创新;和平性源于对和谐、和合文化的深刻理解,强调和谐共生、和合共在、和平发展,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中华文化生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独特的现代价值和全球视野,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国际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生命体 两个结合 文化新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文化锚定物:中国文化有效传播的路径探索——基于东盟五国青年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孟伟 刘鹏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3,共12页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 面向传播对象国受众的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到达和正向且持续性的影响,是我国国际传播力提升的重要目标。对5个东盟国家青年(n=118)的半结构访谈和研究显示,“中国概念”和“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突显文化特质、标识性特征与内涵定位等议题的重点突破口,“文化锚定物”可看作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内容策略,以传播内容为核心的整体性对策和文化锚定物设计五要素是实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东盟 文化锚定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从视觉中心主义到审美资本主义——以抖音为例的短视频文化解读 被引量:3
3
作者 陈响园 杨文军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4-190,共7页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图像文化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像无处不在。短视频成为我们生活中“物”的一种类型,视觉文化不只是沟通和反映我们的生活世界,也是在创造世界。从短视频对当今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程度看,它充分体现了“视觉中心... 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图像文化已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图像无处不在。短视频成为我们生活中“物”的一种类型,视觉文化不只是沟通和反映我们的生活世界,也是在创造世界。从短视频对当今社会全方位的影响程度看,它充分体现了“视觉中心主义”或“视界政体”特征。短视频系统构建了“全景敞视视界”体系,以统计学的方法形成了“全景敞视监狱”式的监视模式,并以“投其所好”的推送方式实现对观看者的无形规训;人们的窥视本能与短视频的“审美诱惑”相结合,以审美的名义实现资本利益的获取,实为一种审美资本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视频文化 视觉中心主义 窥视快感 审美资本主义
下载PDF
论新质生产力生成的文化动因——构建新质生产力文化理论的基本框架 被引量:20
4
作者 郭万超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要义,把文化纳入其理论建构是创立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新机遇和新路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等一起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并成为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从历时... 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要义,把文化纳入其理论建构是创立中国经济学范式的新机遇和新路径。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等一起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走向,并成为生产力突破的深层动因。从历时性过程考察,文化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基础性动力支撑,主要表现在:文化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深度嵌入其他社会结构,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精神动因;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二者互动是近代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也形成了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长点。从共时性形态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和现实形态,可以发现:文化赋予了新质生产力新的内在规定性;文化经济新业态、新消费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包含文化新质生产力的诸多具体实践形式。从人本性尺度审视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人文价值内核,可以得出结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成就人的生产力,也是推动文化经济发展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必须摒弃“见物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的资本主义生产特性;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经济 文化动因 人文价值
下载PDF
符号、知识与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字游戏中的创新转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何威 李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240,共9页
数字游戏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介形态与文化传播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对现状的充分调研,综合游戏内容分析方法,提炼出数字游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境界”(符号-知识-观念... 数字游戏是全球极具影响力的新兴媒介形态与文化传播渠道,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对现状的充分调研,综合游戏内容分析方法,提炼出数字游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重境界”(符号-知识-观念)与“三个维度”(人物-环境-行动)。“三境”反映了游戏传播文化由浅入深的层次,同时也可以衡量玩家在游戏中接触文化的效果:符号境是以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形式的视听符号与美学风格唤起玩家情感;知识境是传播传统文化知识和信息以提升玩家认知;观念境是以蕴含传统文化理念与精神的互动叙事塑造玩家价值观念。“三维”反映了文化内容的组织和呈现逻辑:人物之维指与游戏角色密切相关的内容;环境之维指通过数字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及其中各种人造物品和文化要素;行动之维指游戏规则设计下玩家的互动行为及其后果。“三境-三维”交织建构了一种矩阵式分析框架。该框架可用于数字游戏的各类文化传播分析,也对数字游戏转化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作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戏 文化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数字化生存”条件下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播的新生态 被引量:11
6
作者 汤书昆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7,共17页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 “数字化生存”已成当代生存新趋势,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来说,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有机会共同享有数字化传播红利,从而构建起新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国家共识。在文化传播新生态构建中,当前需要重点打造的议程包括两方面:一是突破特定民族非遗在物理小区域传承传播的传统,在中华民族整体的新文化叙事空间中,能让“独特性”通过多民族共同体建设出协同参与的新文化。二是获得虚拟空间全球开放传播福利的同时,按照数字媒介空间规则,如何再造传统小族群、小地域非遗在新世界中的发声机制,实现多民族文化内生的多样性在虚拟世界里的创新再造。探究全球流通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数字技术如何被传播再造者利用,首先是实现非遗数字化活态的基本策略,可以让非遗在数字化时代寻找海内外的发展空间,并成为全球化推广的一种生存模式。其次,观察这些数字化活态的形成过程如何催生出新的民族文化表达形式,可以在创新基础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同时,对于多民族文化遗产在数字媒介空间里的重新诠释与扩散,则能够通过传播新技术与数字叙事的构建,营造出有利于中华多民族非遗传承发展的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生存 民族文化 叙事空间 传播生态
下载PDF
基于《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探索文化自信视角下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贾红国 邵文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02-I0002,共1页
作为塑造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资源同质化、教学单一化等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展示中国智慧、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黄... 作为塑造文化自信的主阵地,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资源同质化、教学单一化等问题,限制了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展示中国智慧、传承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脉,将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传承黄河历史文脉的重要抓手,也是促进思政教育以文育人的有效举措。《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以融合教育为切入点,在阐述黄河文化的内涵、特点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黄河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现实动因、模式建构和路径选择,为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 育人作用 融合教育 文化自信 文化融入 以文育人 现实动因 历史文脉
下载PDF
乡村振兴中活态遗产的生命本真 被引量:2
8
作者 彭兆荣 张颖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称为“活态遗产”(living heritage)。中华文明总体上属于农耕文明,包含着鲜明的生命意象,与“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相得益彰。也就是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根脉相嵌着“生命农学”的深深痕迹。邻国日本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也极其重视这一主题,可为参照。当下我国正在进行乡村振兴战略,而保护文化遗产,特别是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行并举。中华农耕文明中“天时-地利-物候”的农学基因生动表明了这种生命意象。同时,作为传统的耕读传家的活态遗产的重要纽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传承的中国特色。遗憾的是,我国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理讨论中,鲜见“农学”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非物质文化遗产 生命农学 物候 耕读传家
下载PDF
基于用户体验的非遗类App设计——以北京景泰蓝为例
9
作者 蒋琨 赵雪妍 《上海包装》 2024年第11期141-143,共3页
北京景泰蓝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景泰蓝为例,分析了非遗类App设计现状,并设计了一款非遗体验类App。旨在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关键词 北京景泰蓝 用户体验 App设计分类号:G122
下载PDF
中国非遗传承保护的四重价值 被引量:6
10
作者 黄永林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3,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又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赓续人类文明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和国际胸怀,又展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世界意义。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赓续人类文明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神,传播中华文明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对于破解“文明冲突论”,增进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互动具有进阶性的助推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非遗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治理之道。充分挖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的独特价值,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贸易,既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和西方强势文化资本渗透而进行的文化战略选择,也是中国为人类发展贡献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其多维价值,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交往交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
下载PDF
国家战略视野下非遗保护研究的新趋势——“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6
11
作者 宋俊华 武静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既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从2005年至今,我国非遗保护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全面进入系统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从11月24-26日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办的“非... 国家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保护既是履行国际公约的要求,又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从2005年至今,我国非遗保护经过跨越式发展,已经全面进入系统化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从11月24-26日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主办的“非遗保护与国家战略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发表的论文来看,从国家战略高度思考非遗保护理论和实践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从如何激发社区文化自信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等视角,研究非遗保护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基础逻辑、路径和模式等,是非遗保护研究发展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视野 新趋势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结构叙事与文化认同塑造 被引量:4
12
作者 傅才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2,共14页
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 作为中国首创的新概念,国家文化公园是一种与美国国家公园和欧洲文化线路既有理念联系又有内涵区别的“大结构叙事”;作为一种新体制创制,它既要超越中央—省—市—县的层级壁垒,又要跨越文物与非遗、文化艺术行业和实体产业部类的类型区隔。其特有的“大结构-大功能”架构,旨在推动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和长江等文化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结构和网络关系的重建,既助力文旅融合的深化,又助推国家形象传播方式从语言叙事向空间叙事转变,体现出新时代文化认同型国家对于国家文化构造的新要求。国家文化公园旨在通过大型文化场景的建构,推进全球化大背景下文化生产空间和文化消费空间的重建,并构建新时代塑造民族国家文化认同的新路径。作为民族国家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总体性策略,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文化和旅游行业融合发展目标的总体性表达,又是构成21世纪国民精神家园“神圣空间”的路径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 文化叙事 文化认同 国家形象传播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钰 《学术前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46,共9页
人文经济现象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展现出的新特征,研究人文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前沿问题,形成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探索,要基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已有的基本原理,结合经济学发展的理论逻辑,兼顾工具理性与价... 人文经济现象是当代中国经济实践展现出的新特征,研究人文经济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前沿问题,形成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命题。对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探索,要基于现代主流经济学已有的基本原理,结合经济学发展的理论逻辑,兼顾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在经济现象研究中的综合使用。在人文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中,主线是围绕人文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展开,重点是围绕微观生产与消费行为的人文效率与人文效用,围绕宏观经济环境的人文公共品。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的自觉”,以中国为方法,以自主为追求,以人类为目标,其理论意义与文明意义是非常显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人文要素 人文效率 人文效用 人文公共品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彰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价值引领 被引量:4
14
作者 青觉 曹高丁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80,共10页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 话语是思想意识的载体,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是近代以来最具有凝聚力的话语之一,在多个维度具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功能。从历史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写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历史记忆和辉煌奋斗历程,在时间向度刻写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叙事,在记忆向度唤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共识。从场域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展演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发场域,在空间场域下循环往复催生观者的共同体意识,在符号场域下潜移默化地重塑观者的思维结构和意识生成,在传播场域下持续不断凝聚出共同体意识和行动力。从心理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认同,以意识形态形塑整体意识倾向和心理定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立场,以文化认同凝聚各族人民内心深处的普遍性精神共识。从政治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厚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底色,既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份属性,也契合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 历史记忆 生发场域 心理认同
下载PDF
共生·流动·聚合:文化基因视域下民族文化交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柏贵喜 陈雷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1,共7页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 民族文化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内容与突出表现。从文化基因视域观之,民族文化交融的条件是由原生式、附着式、辏合式、协同式组成的基因共生;其基础根植于以历史记忆、共情与文化认同以及文化传播为主要形式的基因流动;基因聚合的主流方式是偏利型、互利型交融,具体呈现为共享、层累、嵌合等多种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融 基因共生 基因流动 基因聚合 文化基因
下载PDF
价值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郭新茹 沈佳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6-236,共11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内容中存在过度娱乐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从价值链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可探究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全样本检验表明,传播主体可靠性、传播渠道技术性正向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内容中存在过度娱乐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从价值链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可探究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全样本检验表明,传播主体可靠性、传播渠道技术性正向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态度与行为,而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渠道多样性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并不显著;传播内容质量对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产生了正向作用,传播内容类型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态度和行为;受众需求可以改变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和态度,而受众行为习惯主要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行为。异质性检验表明,偏爱民间文学的群体更关注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容的数量,偏爱传统技艺的群体则更关注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类型。因此,在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协同多元传播主体,生产高质量传播内容,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载体,强化数字化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价值链 数字化传播
下载PDF
非遗在民族文化中的嵌入与流动:“三交”驱动和认同强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九霞 罗意林 《文化遗产》 CSSCI 2024年第1期9-17,共9页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 回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可窥见以非遗为重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在跨地域流动中不断生成、演化、传播和应用的过程。首先,从演化历程看,非遗在跨越民族边界时同步实现了内涵强化与外延拓展,文化在族群内部也存在大量跨层次的官民互动和上下联动。其次,在当代流动性背景下,生成并演化着的非遗印证了各民族在“多元一体”格局下相互包容的鲜活事实,面对现代化冲击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少数民族自身能够持续吸收他文化要素并保持自身独特性,在交融碰撞中形塑了对我族、他族、地域乃至国家的多元认同。最后,文化认同的漩涡结构可作为非遗在民族文化中嵌入与流动的新认知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的非遗 非遗文化嵌入 旅游驱动“三交” 文化认同
下载PDF
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对文化自信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薛可 鲁晓天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4,共17页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 随着沉浸式体验技术的广泛运用,如何通过虚拟空间提升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效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论”对非遗虚拟空间生产问题进行探讨,关注其中各空间生产要素对于非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影响。本研究通过2×2×2组间实验(N=209)发现:非遗虚拟情境下空间生产体验具有具身性,空间真实度和参与度有助于提升非遗虚拟空间生产体验的传播效用;非遗虚拟场域下空间表征的效用是有条件的,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和文化度的叠加才能对非遗文化认同产生影响;虚拟空间生产体验中VR信息素养具有部分效用:体验者的VR信息素养影响非遗虚拟空间真实度体验的效用,但不影响非遗虚拟空间参与度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数字化传播 虚拟现实(VR)空间生产 非遗文化认同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三个维度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虎生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上的新高度。要全面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就要从新时代的伟大成就与伟大变革中认识其内涵、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事业中理解其价值、从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中明确其要求。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文化使命
下载PDF
主体性、世界性与实践性: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内涵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积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强调文明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立足实... 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依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积淀,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在巩固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的同时,强调文明交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立足实际、创新理论基础上紧抓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因此,本文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特征总结为主体性、世界性与实践性,并试图从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三个方面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刻解读,以期深化我们的学理性理解与体系化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化自信 开放包容 守正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