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人才政策文本的多维分析--基于2013年至2022年政策文本
1
作者 盛永祥 崔展鹏 吴洁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第20期26-33,共8页
江苏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有效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及各地级市政府所发布的196份江苏省内的人才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 江苏人才政策的持续优化,有效促进了人才队伍建设,为推动江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章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的江苏省人民政府、江苏省科学技术厅以及各地级市政府所发布的196份江苏省内的人才政策文件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政策工具—政策目标—政策主题”的三维分析框架,探究江苏人才政策文本的多维特征。研究发现,人才政策主要呈现出注重人力资源建设、培育人才创新能力、促进人才协调发展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人才政策 文本 多维分析
下载PDF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工具-目标”适配性分析--基于2010年以来的15份政策文本
2
作者 徐优璇 马翠军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53-62,共10页
为探析国家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工具选择及其与目标的适配性,选取我国自2010年以来颁布的15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文本,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工具-目标”适配性分析框架,发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工具选择上,政府偏向使用能力建... 为探析国家层面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工具选择及其与目标的适配性,选取我国自2010年以来颁布的15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文本,基于政策工具理论构建“工具-目标”适配性分析框架,发现在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工具选择上,政府偏向使用能力建设工具,旨在通过提升高校能力和人才自身能力,为创新发展打好人才基础;在政策目标维度上更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且与其他政策目标的重视程度差异明显。目前的政策文本存在能力建设工具使用过溢的风险及对人才引进政策目标不够重视的问题;在“工具-目标”适配性方面,存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问题。我国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应从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政策目标管理过程的完善和促进“工具-目标”的适配均衡三个角度进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工具 政策目标 政策适配 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 教育政策
下载PDF
校外培训监管立法路径的区域比较--以东亚地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薛海平 黄磊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1,88,共8页
校外培训是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需要明确的法律体系规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体系、促进校外教育良性发展对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 校外培训是我国学校和家庭教育的补充,需要明确的法律体系规制。“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完善校外培训监管体系、促进校外教育良性发展对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提出了新要求。我国已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促法》)、《教育行政处罚暂行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难以适应“双减”政策背景下校外培训的监管和执法。通过分析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有关校外培训监管的法律规定路径,发现它们的校外培训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在其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立法和实施经验为我国校外培训机构监管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培训机构 校外培训监管 校外培训立法 “双减”政策
下载PDF
美国反校园欺凌立法中欺凌行为的属性界定和程度判定--基于美国各州相关法案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正青 岳川洋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79,共14页
校园欺凌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当前呈现出诸多新特性。由于其产生原因复杂,各种校园欺凌治理路径繁多但有效性不足。相较于其他治理措施,法律治理一般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可预期性以及长期性。由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反校... 校园欺凌早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当前呈现出诸多新特性。由于其产生原因复杂,各种校园欺凌治理路径繁多但有效性不足。相较于其他治理措施,法律治理一般具有更强的约束力、可预期性以及长期性。由此,各国政府纷纷出台反校园欺凌的法规和政策。在联邦政府的反校园欺凌倡议下,美国50个州对联邦法中抽象的一般性规定进行补充解释,形成了联邦倡议、州立法和判例法相互补充的三维反校园欺凌法规体系。欺凌行为的属性界定和程度判定是否合理,关乎后续是否能够精准制定防治措施。根据奥维斯对欺凌行为三要素的界定,发现全美50个州有关反校园欺凌的立法对欺凌行为进行了详细定义,既有对欺凌行为的描述性定义,也有治理欺凌行为的操作性界定。在欺凌行为的程度判定上,各州重点对骚扰、恐吓和欺凌进行了区分,清晰界定了交罚金、判处分、受监禁三种惩罚方式的适用条件。美国各州在反校园欺凌立法中对欺凌行为的属性界定和程度判定,对完善我国反校园欺凌立法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反校园欺凌 州立法 属性界定 程度判定
下载PDF
以均衡促进教育 以教育提振经济——《美国教育部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解读
5
作者 姜峰 刘琴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7期109-113,共5页
为了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奥巴马提出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成为世界上大学毕业率第一的国家目标。美国教育部于2011年6月17日提出了《美国教育部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以回应总统的2020目标。从该规划看,美国国家... 为了在当代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奥巴马提出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成为世界上大学毕业率第一的国家目标。美国教育部于2011年6月17日提出了《美国教育部2011-2014年度战略规划》,以回应总统的2020目标。从该规划看,美国国家教育战略的最新发展趋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均衡促进教育,以教育提振经济,以优化教育体系、提升教育部职能作为促进教育与提振经济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教育战略 战略目标 均衡 教育 经济
下载PDF
北京校外教育40余年政策沿革与观念变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柴纯青 《中国校外教育》 2021年第4期5-13,共9页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北京校外教育经历了“学校教育的补充阶段”“与学校教育并举的阶段”“素质教育探索下的过渡阶段”“列入学校教育计划的阶段”“树立广义校外教育观的阶段”五个阶段。在... 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历程,北京校外教育经历了“学校教育的补充阶段”“与学校教育并举的阶段”“素质教育探索下的过渡阶段”“列入学校教育计划的阶段”“树立广义校外教育观的阶段”五个阶段。在校外教育政策的不断变化调整中,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更加清晰稳定,服务于以学习为中心的立意更高,校外教育机构的类型更加丰富、功能更加完善。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可在“学习中心”建设、社区体系重塑等方面互相开放,共塑未来教育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外教育 基础教育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习中心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治理的行动逻辑与路径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汪大海 莫雪杨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5-33,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以创新生产力、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为三大核心,驱使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向新质转型,进而为教育治理蓄力赋能。发展新质生产...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内生动力。新质生产力作为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以创新生产力、技术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为三大核心,驱使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向新质转型,进而为教育治理蓄力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教育治理的数字化转型及重塑教育治理的体系架构,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为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在教育治理中的潜能,需进一步优化教育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共享机制,形成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对关键领域的集聚,推动我国教育治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智能的方向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治理 治理创新 高质量发展 行动逻辑
下载PDF
着力加强工程研究生教育中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8
作者 朱艳艳 李涛 +1 位作者 任保增 屈凌波 《中原工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84-88,94,共6页
加强当代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科学精神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通过阐述科学精神内涵,分析了高校培养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代工程研究生科... 加强当代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科学精神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通过阐述科学精神内涵,分析了高校培养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代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对策,为高校加强工程研究生科学精神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教育提供了可参考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研究生 科学精神 创新 教育
下载PDF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历史启示与未来观照
9
作者 李兴洲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突出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的指导方针,突出强调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必要性。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教育综合改革是破除痼疾,推动教育发展刮骨疗毒式的治本之策;是固本强基,促进教育繁荣强筋健骨式的成长良方,成就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辉煌业绩,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总结我国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观照教育未来发展需求,全面推进教育观念的科学化、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教育体制的现代化、教育机制的适宜化改革,仍然是不断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战略,充分发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的重要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教育综合改革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教育强国 重要举措
下载PDF
和合共生: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逻辑
10
作者 贺祖斌 卞志国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0,共10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生发于中华文化哲学沃土,根植于以“和合共生”为文化主旋律的本土教育范式。“和合共生”蕴藏三重文化逻辑,即以“中道圆融”为人与自我共生之基,以“和而不同”为人与人共生之本,以“自然无为”为人与自然共生之道。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持续发展,应遵循以“和合共生”为价值本源的文化逻辑,以“中道圆融”泽润生命关怀教育底色,以“和而不同”丰盈社会生活教育内涵,以“自然无为”引领自然生态教育方向,立体式构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文化生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望未来,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践与研究应扎根中华文化哲学沃土,立足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和现代性,遵循“和合共生”文化逻辑,为世界教育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华优秀文化 和合共生 文化逻辑 和而不同
下载PDF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要求与推进路径
11
作者 饶武元 黄欣鑫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41,共11页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现代化。正确把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为中心为鲜明底色、以高质量发展为战略要求。进一步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使命,加快实现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协调融通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教育交流合作新局面,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与新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内涵要义 本质要求 内在逻辑
下载PDF
“善”:一种“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阐释
12
作者 康晓伟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5期57-64,共8页
教师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实践的和复杂的专业教育活动,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关系。教师教育体系包括组成要素的“体”与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致力于实现教师... 教师教育是一项专门的、实践的和复杂的专业教育活动,教师教育涉及教师教育活动的组成要素及其作用关系。教师教育体系包括组成要素的“体”与影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两者相辅相成、浑然一体,两者的相互作用最终致力于实现教师教育实践的合目的性。政策制定者与政策研究者关于“教师教育体系”话语表达的基本逻辑是“善”的教师需要“善”的教师教育活动,“善”的教师教育活动需要“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本质上是一种从整体上认识教师教育活动运行规律、追求“善”的教师教育治理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教育体系 “善”教师教育治理方法论 教师教育活动 教师教育质量
下载PDF
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的社会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
13
作者 齐学红 张怡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72-78,124,共8页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生而为男为女,没有天生的性别认知,经过后天的社会建构之后才会成为男人和女人。家庭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存在的日常活动场所,性别观念潜藏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影响个体的性别建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研究生开展... 社会建构论认为,个体生而为男为女,没有天生的性别认知,经过后天的社会建构之后才会成为男人和女人。家庭是个体自出生起就存在的日常活动场所,性别观念潜藏于其中,通过各种形式影响个体的性别建构。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2名研究生开展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学业、性格、外貌、婚姻、性认知五个维度,以及性别区隔和性别定势两个层级的性别话语建构过程,对家庭教育中性别话语体系的建构过程提出批判性思考,以期拓展性别气质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性别观念 性别建构 扎根理论 性别气质
下载PDF
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多维思考(笔谈) 被引量:3
14
作者 靳玉乐 王潇晨 +6 位作者 和学新 范蔚 陈昊 徐继存 宋萑 王馨薇 程姣姣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共20页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是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总方向。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为教育强国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发力:一是通过对教材价值使命的重新厘定和加快教材数字化转型、推进教材治理现代化等高质量教材建设行动推进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二是通过课程理念、内容、实施和评价的现代化支撑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三是把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工作抓好;四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奠实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的人才之基;五是激活并持续探索智慧评价赋能基础教育强国建设价值与路向。在深刻领悟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要义的基础上,将基础教育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点,特别需要在课程教材、教师队伍、教学改革、评价转向等方面深化理论阐释并推进实践探索。惟其如此,基础教育强国建设目标才可能稳步实现,也才可能更好彰显基础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基点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基础教育强国 课程教材 教师队伍 教学改革 智慧评价
下载PDF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15
作者 刘雅梅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5期0121-0124,共4页
新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提升就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就业能力指导存在的不足和新媒体环境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机... 新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提升就业能力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必要性、就业能力指导存在的不足和新媒体环境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带来的机遇,提出提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可行性路径,从而探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指导的策略与具体方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媒体 高职院校 高职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实施路径
下载PDF
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分析
16
作者 朱离杰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 2024年第11期0024-0027,共4页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当前外语教育的研究热点。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应用自主学习模式能... 信息技术环境下,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我国当前外语教育的研究热点。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深入分析了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在信息技术助力下,应用自主学习模式能使学生高效适应职场变化,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并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动机。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面临着学习动机不足、资源利用不当和学习策略的单一性等问题,为了打造并完善依托信息技术的高职英语自主学习模式,需求分析、科学的课程设计、资源开发和实施监测与评估系统等一系列策略被提出,此举旨在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 英语 自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
下载PDF
从“法制”到“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推进路径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佳胜 张慧琳 李颖芳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22,共7页
家庭教育政策是规范与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边缘性探索为中心的萌芽发展阶段、以系统性规划为抓手的改革发展阶段和以体系化建设为重点的深入发展... 家庭教育政策是规范与支持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推进我国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经历了以边缘性探索为中心的萌芽发展阶段、以系统性规划为抓手的改革发展阶段和以体系化建设为重点的深入发展阶段。在此过程中,其动力机制、价值取向、实施过程保障及话语规则均有其独特的演进逻辑。家庭教育法治化是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家庭教育从“法制”走向“法治”,可采取以下推进路径:形成强化基础建设、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动力机制,秉持兼顾个体与社会、协调多元利益的政策价值取向,深化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组织建设的政策实施过程保障,体现深入了解民情、广泛反映民意的政策话语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教育政策 教育法制 教育法治 政策动力机制 政策价值取向 政策实施保障 政策话语规则
下载PDF
我国《学位法》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湛中乐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学位法》的制定是全面提升学位工作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学位法治目标导向下的《学位法》,从国家学位形态与大学学位形态的平衡调适、学位制度基本原则的确立、学位工作体制的三级架构、学位授予制度的优化完善... 《学位法》的制定是全面提升学位工作质量、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步。在学位法治目标导向下的《学位法》,从国家学位形态与大学学位形态的平衡调适、学位制度基本原则的确立、学位工作体制的三级架构、学位授予制度的优化完善、学位质量保障的制度创新、学位权益保护与争议解决的一体建设等六个方面,对我国学位制度进行了大幅调整。围绕学位立法的主要内容,深刻剖析制度革新背后的理论逻辑,提出新学位制度贯彻实施的具体建议,确保在法定框架内最大限度地将我国学位制度优势转换为现实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法 学位形态 学位工作体制 学位授予制度 学位质量
下载PDF
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价值、核心议题与战略任务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志勇 史新茹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关乎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下,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亟...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地位,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事关教育强国建设,关乎教育公平,影响教育质量。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愿景下,推进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亟需关注三个核心议题,即推进基础教育公平、释放基础教育活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加速基础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助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在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进育人方式转型、加快教育数字化变革、深化考试招生改革、全面依法治教、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等方面进行重点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育治理 教育治理现代化 核心议题 战略任务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转型衔接的三重向度与现实进路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均旭 常亚军 《现代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9,共11页
乡村教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领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转型衔接既是立足时代的应然之变,也是现实观照的必然之举,其“价值-功能-实践”的三重向度面临深刻转变,应朝着... 乡村教育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领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转型衔接既是立足时代的应然之变,也是现实观照的必然之举,其“价值-功能-实践”的三重向度面临深刻转变,应朝着“价值理性”、“三生空间”“长效性治理”的方向发展。然而,乡村教育“为农”与“离农”的冲突博弈,教育资源有限供给与乡村发展复杂需求的供需矛盾,以及治理手段的外源依附惯性和内生动能不足问题,为转型衔接带来了诸多难点与挑战。为此,要进一步深化“一体融合”的发展理念,进行“统一灵活”的规划部署,完善“多元共治”的体制机制,以乡村教育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 转型衔接 三重向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