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85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理论渊源、价值意蕴与培育路径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郦玉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0,共7页
教育数字化变革对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数字化意识的主动性、数字化应用的时代性、专业发展的体系性上仍存在不足。基于职业特性中的政治性、双重性、成长性,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的培育对于中国式教... 教育数字化变革对高校辅导员的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在数字化意识的主动性、数字化应用的时代性、专业发展的体系性上仍存在不足。基于职业特性中的政治性、双重性、成长性,高校辅导员数字素养的培育对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推进具有关键性与必然性意义。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思想引领,加强以文件内容转化应用为焦点的政策赋能,激发以内外联动为合力的学习驱动,健全以系统化、法制化为目标的机制保障,有效提升辅导员数字素养,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现代化 数字素养 高等教育 辅导员
下载PDF
在崇高与底线之间:常态师德及其建设 被引量:2
2
作者 班建武 欧阳广敏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8-12,共5页
师德建设要想真正有效,就必须明确其逻辑起点。然而当前师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化现象,即以崇高师德和底线师德作为师德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导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占教师队伍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常态师德。常态师德的对象范... 师德建设要想真正有效,就必须明确其逻辑起点。然而当前师德建设的逻辑起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两极化现象,即以崇高师德和底线师德作为师德建设的主要出发点,导致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占教师队伍大多数普通教师的常态师德。常态师德的对象范围、内容特点及价值取向等都与前两者有着明显区别。强调常态师德,既有利于师德建设回归教师的职业属性,也有利于发挥师德建设对学生的隐性德育功能,还有利于营造更为理性的师德建设环境。加强常态师德建设,需要重点明确对象意识、专业意识和谱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建设 崇高师德 底线师德 常态师德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师风的建构逻辑 被引量:1
3
作者 廖小平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5,共8页
师德师风及其建设,应避免停留于现象描述和空洞叙事,应从其底层逻辑上进行哲学思考,以探知师德师风的本质及其建设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协同共治的主体性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政治、德治和法治三足鼎立... 师德师风及其建设,应避免停留于现象描述和空洞叙事,应从其底层逻辑上进行哲学思考,以探知师德师风的本质及其建设规律。师德师风建设既是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各司其职、协同共治的主体性活动,也是一个需要政治、德治和法治三足鼎立支撑和三位一体融合的客观性活动,还是一个建构师生命运共同体的师生和谐互动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师风 主体性 政治 德治 法治 师生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及实施路径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来兵 杨若怡 《教育导刊》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之下,成熟于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体系之中,服务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之需。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依据,指引着每位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 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生成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家精神的历史逻辑之下,成熟于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体系之中,服务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之需。教育家精神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依据,指引着每位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增强理想信念,培育道德情操,提升育人智慧,树立躬耕教坛的志向,以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教书育人、培根铸魂。弘扬教育家精神需要塑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以评价管理制度改革、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完善和教师相关法治建设的健全为教育家精神的落地与实践提供外部支持,使教育家精神成为教师的思想共识,推动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和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强国
下载PDF
高校师德制度建设的现代性规则困境与破困路径
5
作者 王正青 蒋文程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73,共12页
师德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助推教师职业发展、构建教育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制度工具主义的滥觞和受制度自身逻辑的影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陷入了制度建构困境、取向困境、执行困境、评价困境。根据反思性现代性理... 师德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助推教师职业发展、构建教育生活秩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制度工具主义的滥觞和受制度自身逻辑的影响,高校师德制度建设陷入了制度建构困境、取向困境、执行困境、评价困境。根据反思性现代性理论,风险可以被看作现代性制度的内在变量,通过加强对制度的反思性监测,以激进的参与态度对反思性的制度进行再生产,为破解师德制度建设所面临的规则困境提供了视角和方法。具体而言,高校破解师德制度建设的现代性规则困境,需增强制度的反思性意识,从制度结构、价值取向、规则运行、目标达成等方面突破,以实现师德制度建设与师德养成的双向共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德制度建设 师德失范 制度正义 现代性规则困境 反思性现代性
下载PDF
高职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研究
6
作者 孙家明 黄敏君 李寒梅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一个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决定其在人工智能国际竞争中能否抓住重要机遇。从价值取向角度,高职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教学与管理机制上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有效性创新。从实践路径角度,需要以... 一个国家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决定其在人工智能国际竞争中能否抓住重要机遇。从价值取向角度,高职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要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内容教学与管理机制上进行适应性改革与有效性创新。从实践路径角度,需要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发展为路径,以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以评价改革为导向,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引领,推进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系统化、协同化、高阶化、个性化与终身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教育 人工智能 人才培养 价值内涵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在地化视角下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的生成机理与现实路径
7
作者 刘万海 李倩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5-81,共7页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稳定且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推动,而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激励其坚守乡村育人事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从在地化视角审视其内涵与生成机理可知,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存在“教育之知”“教育之责”“教育之爱”三个... 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支稳定且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推动,而乡村教师教育情怀是激励其坚守乡村育人事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从在地化视角审视其内涵与生成机理可知,乡村教师教育情怀存在“教育之知”“教育之责”“教育之爱”三个维度,“教育之知”是根基和前提,“教育之责”是转化与过渡,“教育之爱”才是教育情怀的高级表达。乡村教师教育情怀产生与滋养于乡村教育的现实空间,当前却面临着“教育之知”的去情境化,“教育之责”的式微与“教育之爱”的迷失之困。纾困之策有两点:一方面应立足乡土社会与乡村教育环境,滋养乡村教师的“知-责-爱”;另一方面应强化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和在地化实践,使乡村教师的教育情怀在动态生成中获得稳固与滋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育情怀 生成机理 现实路径 在地化
下载PDF
教师教学情感的类型、问题与调适策略
8
作者 闫建璋 王颖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研究教师教学情感的类型,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有助于教师走出情感困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情感的具体... 教师的教学情感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满意程度所表现出的态度和体验,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研究教师教学情感的类型,深入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策略,有助于教师走出情感困境,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教师教学情感的具体分析发现,教师的教学情感主要呈现三大类:情感享受型、情感掩饰型和情感压抑型。不同教师的教学情感面临着不同的情感困境,如教师心理落差较大、情感韧性不足、身份认知固化、自我效能不足、职业倦怠明显等。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应积极进行情感调适:“情感享受型”教师应调整自我期望,增强情感韧性;“情感掩饰型”教师应调整自我认知,建立教学自信;“情感压抑型”教师应加强自我学习,寻求他人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情感 情感类型 情感困境 调适策略
下载PDF
班级德育的四个维度
9
作者 卢旭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共4页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级德育 德育环境 德育主体 组织性 生活化
下载PDF
论小学教师的性别素养——基于小学教育中性别现象的思考
10
作者 李敏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73,共7页
我国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两种性别现象,一种是反映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一种是小学女教师偏多的性别失衡现象。本研究通过揭示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性别现象,超越生物本质视角与社会建构视角,回到教育自身来认识小学教育中的性... 我国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着两种性别现象,一种是反映在教育教学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一种是小学女教师偏多的性别失衡现象。本研究通过揭示小学教育中客观存在的性别现象,超越生物本质视角与社会建构视角,回到教育自身来认识小学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在小学教师专业伦理视域下提出小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性别素养,立足小学生的“向善性”、小学教师的“示范性”、小学教育的“发展性”,小学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遵从性别敏感、性别公正、性别友好三项伦理原则。小学教师性别素养的伦理原则及教育价值可以帮助师生基于性别存在又超越性别存在,不断趋向教育之终极善,即“培养完整的人”这一育人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教师 性别现象 性别素养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教师专业伦理的分析框架
11
作者 王晓莉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26-31,共6页
提升师德水平是我国近年来教师政策反复强调的议题,研究者也试图通过新的术语实现师德研究在范式和取向上的更新。然而,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从个体层面对教师专业伦理进行探讨,相对忽视了从群体角度来理解教师专业伦理现象,剖析其社会特... 提升师德水平是我国近年来教师政策反复强调的议题,研究者也试图通过新的术语实现师德研究在范式和取向上的更新。然而,目前的研究多聚焦于从个体层面对教师专业伦理进行探讨,相对忽视了从群体角度来理解教师专业伦理现象,剖析其社会特征。专业社会学为拓展这一方向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在综合功能论、冲突论和生态论的专业伦理理论的基础上,将教师专业伦理作为一个社会现象,置于特定历史文化进程中加以理解并提炼出普遍与特殊、象征与实质、社会与个体、内化与外铄四对范畴,为从群体角度分析教师专业伦理现象提供认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伦理 社会学 功能论 冲突论 生态论
下载PDF
班主任研究的知识积淀与创生
12
作者 李伟 冯敬睿 +2 位作者 洪叶 刘非凡 余姣姣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22-27,共6页
班主任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回归班主任本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时代变革的冲击,追溯班主任制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脉络;从结构性探讨、聚焦性主题、经验性综合、现实性调查四个方面总... 班主任作为重要的教育主体,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回归班主任本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时代变革的冲击,追溯班主任制度研究的前沿与发展脉络;从结构性探讨、聚焦性主题、经验性综合、现实性调查四个方面总结班主任工作方面的研究现状;从结构特点分析和内容切入两个维度提炼班主任素养的研究积淀;从研究视域和培养模式两方面介绍并梳理关于班主任发展的研究成果,以其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 班主任研究 班级制度 班主任素养 班主任发展
下载PDF
教师专业性的理论审视及其育人导向
13
作者 周兴国 《教育文化论坛》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师范教育分科教师培养模式,以及随着专业化发展而确立的教师资格、教师聘任、教师职务等制度安排,隐含着一种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理解。小学全科教师之培养及资格之认定,引发关于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即什么才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性... 师范教育分科教师培养模式,以及随着专业化发展而确立的教师资格、教师聘任、教师职务等制度安排,隐含着一种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理解。小学全科教师之培养及资格之认定,引发关于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即什么才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性?学科导向的教师专业性带来了诸如突出教师的教书职责而忽略育人使命、学校教育难以发挥社会发展所赋予的新职能、教师的过度专业化以及学校难以协同育人等问题。教育的本质规定、教师的职责与使命以及为师之根本都表明:育人性乃是教师专业性的质的规定。因此,不仅要在理论上确立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理解,更要在实践中突出育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塑造,在师范教育中加强普通教育、教育情怀培养、育人能力提升。此外,育人导向的教师专业性之塑造,还需要变革学科导向专业性的制度安排,以制度激励实现选师、用师、评师上的育人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性 学科导向 育人导向 师范教育 全科培养 全科教师 分科培养
下载PDF
新教师师德培育路径研究——基于北京教育学院的实践与经验
14
作者 汲莉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8-21,共4页
新教师师德培育是对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行师德规范的灌输、培育及引导,要在精研队伍现状与承继历史沿革基础上配置培育路径。应从突出主体地位,凝聚新教师队伍;精研师德培育供给,配置课程与实践体系;定期宣教展示交流,延展辐射培育成果... 新教师师德培育是对新教师的思想意识进行师德规范的灌输、培育及引导,要在精研队伍现状与承继历史沿革基础上配置培育路径。应从突出主体地位,凝聚新教师队伍;精研师德培育供给,配置课程与实践体系;定期宣教展示交流,延展辐射培育成果等三方面拓展深化。应关注教师、关注系统、关注协同,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质、宜于深入开展的新教师师德培育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教师 师德培育 课程 实践
下载PDF
师风与师德治理
15
作者 刘次林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简单地以师德规范进行判定,师德规范背后还有更高的价值,即师风。师风决定于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根据教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不同职能,提炼出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指引促进这三个迭代融合的师风。依... 教师的职业道德不能简单地以师德规范进行判定,师德规范背后还有更高的价值,即师风。师风决定于教育的本质和职能。根据教育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的不同职能,提炼出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指引促进这三个迭代融合的师风。依据师风进行师德评判可以使师德治理跟教育本质保持一致性,否则,师德治理就容易流于道德实在论,将师德规范仅仅看作外在权威的强制性“要求”,而不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需要”;评价师德行为也会倾向于根据规范的字面意思而不是它的精神实质,或依据行为的结果而不是动机。有了师风,师德治理会赋予教师无限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更高层次上体现教育家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风 师德治理 道德实在论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训练的历程、效果、走向及启示
16
作者 杨思帆 朱晏平 《现代教育科学》 2024年第4期142-149,共8页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将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的革命性工具,正在重塑教育的生态与未来。美国最早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师教育实践训练,这一过程经历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的初步结合、深度交融及催生专业平台新形态3个阶段... 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能够将学习者置身于虚拟环境中的革命性工具,正在重塑教育的生态与未来。美国最早开始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辅助教师教育实践训练,这一过程经历了虚拟现实技术与教育的初步结合、深度交融及催生专业平台新形态3个阶段。在实践效果上,教师教育实训专业平台通过多元主体的交互性提升了实训真实感、依靠虚拟情境的多感知性营造了实训沉浸感、凭借实践过程的自主性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展望未来,虚拟现实技术赋能美国教师教育实践训练的趋向包括实训模式的智能化、实训理论的多样化、实训内容的个性化和实训评价的二元化。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应对和推动教育教学智能化。在未来较长时间里,智能化教育教学将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而虚拟现实技术赋能则是这一改革的重要基础与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虚拟现实技术 智能化 教师教育 实践训练
下载PDF
哲学视域下教师发展的德性存在、构成与实践
17
作者 石双华 《教师发展研究》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 教师德性是教师发展内在、自主的驱动力量,是教师得以实现持续性发展的逻辑起点。这一德性存在根植于关系视域,以教师的社会性存在为基础,呈现为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教师在发展过程中要具有时代性的德性知识、审辩性的德性能力、超越性的德性信仰。只有在人自觉、对象性的活动中,综合性的德性品格才会生成,因此还要关注教师发展的德性实践,了解教师生活活动样态中内在善的生成与外在善的实现。只有在哲学视域下建构起对教师德性的存在、构成和实践的整体逻辑认知,才能促进教师发展的自主和持续性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发展 教师德性 主体精神
下载PDF
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18
作者 柴奇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60-164,共5页
教师是教学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在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教学创新能力。首先,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专创融合教学理念。其次,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专创融合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参与到... 教师是教学创新的主要实施者,在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作为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需要进一步提升其教学创新能力。首先,要不断深化高校教师专创融合教学理念。其次,高校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对专创融合教育模式进行深入思考,并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最后,高校教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文章分析了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要素、提升的必要性,探讨了专创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创融合 高校教师 教学创新 创新能力
下载PDF
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19
作者 林灵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3-77,84,共6页
采用抑郁自评表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为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以浙江省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高校专任教师进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36份。其... 采用抑郁自评表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对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为此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提供参考意见。以浙江省7所高校为调查对象,对高校专任教师进行抑郁自评表SDS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36份。其结果表明高校青年教师躯体化、心境障碍、精神运动障碍和精神病性情感症状等因子合计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水平,不同职称、教龄、性别的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教龄4~5年、中级职称和女性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严重,亟须引起个人、学校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
下载PDF
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的教育学启示
20
作者 倪烈宗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4年第7期62-66,共5页
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确立学生成长、成人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高品质的教学只有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学习冲动,用自己的工作激情唤醒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才能得以实现,而绝... 新时期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确立学生成长、成人的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的对象是人,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高品质的教学只有通过激发受教育者内心的学习冲动,用自己的工作激情唤醒他们潜在的求知欲望才能得以实现,而绝不仅是通过外在的纪律束缚和教师的权威规制其发展。所以在本质上,教师的教育行为是一种高度个性化、心理化的创造性劳动。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为前提,实现受教育者知识获得感的满足和心灵充实地成长、成才,找寻自己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书育人 立德树人 教育学启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