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00篇文章
< 1 2 23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何种激励政策更有助于乡村教师留任——基于5省(自治区)10县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1
作者 王涛 刘善槐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4-92,共9页
“留得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诉求,教师激励是促进乡村教师留任的重要手段。对5省(自治区)10县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尊师重教氛围、生活待遇提升度、职称评聘难度、荣誉感提升度、社会地位提升度、能力素质提升度、地方津补贴... “留得住”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诉求,教师激励是促进乡村教师留任的重要手段。对5省(自治区)10县的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尊师重教氛围、生活待遇提升度、职称评聘难度、荣誉感提升度、社会地位提升度、能力素质提升度、地方津补贴及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效应依次递减;享受社会保险和公积金、提供周转宿舍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影响不显著;编制身份、学段、经济区域等个体特征、学校特征及区位特征因素对乡村教师留任意愿有显著影响。促进乡村教师留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完善保障性激励政策,强化发展性激励政策,探索补偿性激励性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激励政策 留任意愿 实证分析
下载PDF
面向2035的基础教育教师需求规模预测——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
2
作者 高晓清 吴敏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75,共12页
基于2003—2021年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3—2035年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和师资盈缺情况进行预测,发现基础教育教师总体需求规模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其中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师需求持续下降,初中... 基于2003—2021年基础教育教师规模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2023—2035年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和师资盈缺情况进行预测,发现基础教育教师总体需求规模呈现不断缩小的趋势,其中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师需求持续下降,初中和普通高中阶段教师需求呈先增后减趋势。这一期间,师资需求振幅较大,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师资需求将出现阶段性短缺或过剩,这对教师资源的供给弹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以上发现,管理部门应稳定部署师范生招生计划,推进教师供需均衡;加强教育体系内贯通协作,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催生社会需求新业态,激励教师多元就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教育 教师需求 师资盈缺 BP神经网络模型 2035
下载PDF
基于知识转化的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
3
作者 乔晖 闫丽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97,共5页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是卓越乡村教师成长的关键。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存在乡土人文浸润环境未能成型、知识类型结构有待优化、知识转化过程未获重视等问题。借鉴动态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乡土人... 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是卓越乡村教师成长的关键。当前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存在乡土人文浸润环境未能成型、知识类型结构有待优化、知识转化过程未获重视等问题。借鉴动态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乡村教师本土化培养应采取以下策略:构建乡土人文浸润环境,重视经验型知识资产的映射;建立深度交流沟通桥梁,推进概念型知识资产的获得;重视培养课程设置整体性,促进系统型知识资产的融合;认识乡村教育的复杂情境脉络,内化高层次惯例型知识资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本土化 知识转化 知识资产 SECI模型
下载PDF
乡村教师留任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分析
4
作者 张学敏 尹春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8-168,共11页
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脊梁,“留得住”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留不住”问题仍然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观点和实地调研分析,提炼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16个关键因素,并依据ISM解释结... 乡村教师是基础教育的脊梁,“留得住”是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留不住”问题仍然是当前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通过梳理相关学术观点和实地调研分析,提炼出影响乡村教师留任意愿的16个关键因素,并依据ISM解释结构模型构建影响因素层级关系图,厘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乡村教师“留”还是“不留”受复杂因素的影响,各因素之间遵循多级递阶的逻辑关系:位于表层的教育情怀及工作满意度是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直接因素,影响作用路径最短;中间层由团队帮扶、教研平台、薪资待遇和教育热情等多因素构成,以多条路径作用于表层因素并对乡村教师留任产生影响;由物质保障、学科匹配、教学环境组成的根本因素,通过中间层逐步作用于表层的教育情怀和工作满意度,形成影响乡村教师留任的深层因素。因此,留住乡村教师应从夯实乡村教师留任保障基础、优化乡村学校内部治理体系、涵养乡村教师乡土教育情怀等方面发力,从而强化乡村教师的留任意愿,助力乡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留任因素 ISM解释结构模型 乡村教育
下载PDF
师资配给制: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现实路径选择
5
作者 王红 罗小丹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86,共12页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 乡村教师队伍在数量、结构与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乡村教育振兴的需要,因此,亟需探寻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可行路径。鉴于乡村地区在师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很难通过自身力量获得充足的优质师资,需要政府通过师资配给进行调配与引流。长期以来,政府出台的师资配给政策举措在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但当前由于乡村师资供给“主渠道”不清晰,乡村教师队伍规模与质量仍难以稳定。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将政府主导的师资配给作为乡村师资主要来源渠道。通过师资配给优化乡村教师队伍,要“以省为主”前瞻规划乡村师资配给计划,强化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主责主业,赋予乡镇中心学校分配乡村师资的权力以及优化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资配给制度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教育振兴
下载PDF
“入乡”与“离乡”:认同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缘何流动
6
作者 苗学杰 李盼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5-132,共8页
自我认同、社会结构和组织环境是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业青年基于受到同辈群体就业代入影响、在保守选择下进行自我信心塑造、直面就业困境催生求稳心态、对教师职业连带福利的认可,主动选择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但入职后,... 自我认同、社会结构和组织环境是乡村教师社会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择业青年基于受到同辈群体就业代入影响、在保守选择下进行自我信心塑造、直面就业困境催生求稳心态、对教师职业连带福利的认可,主动选择加入乡村教师队伍。但入职后,乡村青年教师依然对家庭亲密关系具有依赖性,职业地位、工作压力和薪资收入等低回报引发了教师群际之间的消极比较,产生了职业群体内部的信任危机和内群吸引力的退潮,造成乡村青年教师内部心理归属弱化,社会认同发生了降阶式的转变,导致其流动意愿产生并进一步“离乡”。从认同视角下探析乡村青年教师的心路转变,对于进一步探明乡村青年教师的流动原因、保持乡村青年教师队伍稳定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青年教师 流动意愿 社会认同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义务教育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研究
7
作者 薛海平 张诗雅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7期70-77,共8页
“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基于2023年在全国11省12市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比较“双减”前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过... “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问题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课题组基于2023年在全国11省12市的调查数据,深入分析“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比较“双减”前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及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过重问题突出,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超13小时;参加了课后服务的教师、女教师、班主任教师、初中教师的工作负担更重。与“双减”前相比,“双减”后教师工作负担水平和结构都有明显变化,教师教学性事务时间增加显著。教师工作负担受到教师个体和学校两个层面多重因素的影响。据此提出相应建议,即合理分配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让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落实“弹性上下班制”,保障教师的休息时间;落实教师工作负担监测机制,关注不同身份教师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政策 教师工作负担 工作负担结构 教师减负
下载PDF
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及应然路向
8
作者 方红 陈铭津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4,共4页
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审思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并探究其应然路向,是当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乡村教师培训具有生成性和博弈性的特征。培训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既有惯习... 乡村教师培训是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重要举措。审思乡村教师培训的实然矛盾并探究其应然路向,是当前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乡村教师培训具有生成性和博弈性的特征。培训需要立足于乡村教师的既有惯习和乡土立场,处理好场域内和场域间的博弈关系。然而,乡村教师培训存在主体迷失和认知错位、联动不足和场域割裂等问题。因此,乡村教师培训应是“重塑惯习—变革场域—反思实践”的过程,即在联动教师个体知识中生成动态思维,在构建协作学习社区中回归乡土情境,在探寻自我中提升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迪厄实践理论 乡村教师培训 惯习 场域
下载PDF
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情本体”路向
9
作者 于影丽 江楠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4年第5期89-97,共9页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 新时代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对师德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教师发自内心、自觉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但在工具理性的过度干预下,外在规范主导下的师德建设范式忽视了教师的情感诉求。李泽厚的“情本体”理论是其主体性理论的核心要义,它强调以人世情感为人生的根本依托、归宿之意,对促进情感性“内驱逻辑”的师德建设,使教师成为审美情感的主体,提升师德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情本体”视域下的师德建设以师德情感为根本依托,师德情感的主体性、直觉性、多元动态性、愉悦性、时间性可克服外驱逻辑下师德发展的局限,并且满足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增强师德培养的新鲜感以及美感,鼓励教师充实个人生活,关怀教师的情感,增强教师道德敏感性,关注教师道德成长的时间性等方式来完善新时代师德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师德建设 “情本体” 情感 理性
下载PDF
空间视野中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化的实证分析
10
作者 毛菊 梁军丽 王路路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2024年第5期96-102,共7页
社会加速转型更加凸显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在地化成为亟须高度关注的话题。从空间视野审视教师在地化是现实的诉求与研究的趋势。对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发放15116份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 社会加速转型更加凸显在西北地区建立一支稳定的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性,教师在地化成为亟须高度关注的话题。从空间视野审视教师在地化是现实的诉求与研究的趋势。对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发放15116份问卷并对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总体上西北县域新生代乡村教师在地化处于由“深度嵌入”转向“初步融入”阶段。精神空间对教师在地化影响最大;生存空间中的消费与户籍距离对教师在地化具有显著影响;离散的交往空间对教师在地化的影响微弱;权利空间中的社会参与正向作用于教师在地化。由此,针对问题提出通过组织情感促进精神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社会资本加速交往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宜居宜业兜底生存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通过二次分权为主保障权力空间中乡村教师在地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县域 新生代乡村教师 教师在地化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的变迁、特征与展望
11
作者 方红 姚品俊 《教育评论》 2024年第1期115-120,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8年,规模化补充,注重效率,构建规范化补给机制;1999-2011年,多渠道补充,注重效益,构建专门化补给机制;2012年至今,针对化补充,注重高效,构建均衡化补给机制。纵观乡村教师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教师补给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98年,规模化补充,注重效率,构建规范化补给机制;1999-2011年,多渠道补充,注重效益,构建专门化补给机制;2012年至今,针对化补充,注重高效,构建均衡化补给机制。纵观乡村教师补给政策历史变迁,总体呈现出从城优乡劣走向城乡均衡的政策价值取向、从国家顶层引导走向地方协同合作的政策执行机制、从规模化走向精准化的政策补给方向三大主要政策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乡村教师补给政策要适应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总结既往政策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政策制定机制、优化政策执行过程、建立政策执行监督机制,以此实现乡村教师补给效益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补给 教育政策 政策变迁
下载PDF
信息技术2.0背景下内蒙古中小学教师TPACK知识发展研究
12
作者 袁秀利 《阴山学刊》 2024年第4期99-105,112,共8页
通过向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1492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量表,获取了中小学教师TPACK的整体情况、中小学教师TPACK各维度情况、教师TPACK不同变量的差异性数据。结合访谈,发现教师TK水平、教师教学经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 通过向内蒙古东部、中部和西部1492名中小学一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量表,获取了中小学教师TPACK的整体情况、中小学教师TPACK各维度情况、教师TPACK不同变量的差异性数据。结合访谈,发现教师TK水平、教师教学经验、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教师教学学术、职后培训是影响中小学教师TPACK发展的五大核心因素。基于《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的指导思想,重视发挥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挖掘教师TPACK的个体生成力、发挥教师TPACK协同互助促进力、提升校本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力,是针对内蒙古中小学教师TPACK知识发展问题而提出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内蒙古 中小学教师 TPACK
下载PDF
文化视野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转向和实施路径
13
作者 肖蓓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141-144,共4页
当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缺失成为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就要重申刚性要求和柔性关怀的双重结合。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的转向:教师公共身份的“失落异乡人”到“返场新乡... 当幸福感、获得感和成就感的缺失成为乡村教师流失的主要原因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理念就要重申刚性要求和柔性关怀的双重结合。文章从文化的视角进行分析,提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的转向:教师公共身份的“失落异乡人”到“返场新乡贤”、教师个人价值的“无私奉献”到“回归主体”、政策运行价值取向的“效率”到“公平”、稳定机制的“静态稳定”到“动态平衡”,以及从乡村社会、学校管理、媒体宣传三方面进行的文化实施路径,试图在新时代给“乡村教师一个留下来的理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视野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理念转向 实施路径
下载PDF
乡村教师何以卓越——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构建
14
作者 乔晖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教师教育课程定位规划、优化机制与范式重构是促进乡村卓越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行动研究,能够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范例。为解决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深植难、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相对割裂... 教师教育课程定位规划、优化机制与范式重构是促进乡村卓越教师可持续专业发展的基石。创造性地开展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教育课程的相关行动研究,能够为乡村教师培养提供范例。为解决乡村教师乡土情怀深植难、乡村教师培养机制相对割裂分散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应重构面向乡村的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开发人文关怀、文化浸润、能力生成系列课程,以“大学—政府—乡村学校”为共同体实践路径,形成“引领、助力、提升”研修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教师教育 课程建设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策略
15
作者 蔡振禹 胡巧红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7-123,共7页
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师德素养、择宜素养和数字素养。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可从创新师德培育方式、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和实践智慧、优化... 乡村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乡村教师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师德素养、择宜素养和数字素养。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培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可从创新师德培育方式、丰富教育实践活动和实践智慧、优化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训体系三方面加强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核心素养 培育策略
下载PDF
唤醒沉默的大多数:乡村教师口述史的内涵、价值与展望
16
作者 郭海洋 《邢台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8-115,共8页
20世纪上半叶,历史学家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口述史,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口述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以往的教育史研究多关注大历史,如制度史、思想史、重要人物史、教育普及史等,而对教师个体特别是乡村教师个体的历史研究较少。... 20世纪上半叶,历史学家将关注的视角转向口述史,随着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口述史成为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以往的教育史研究多关注大历史,如制度史、思想史、重要人物史、教育普及史等,而对教师个体特别是乡村教师个体的历史研究较少。乡村教师的经历,关系到教育本身,更关系到中国整体的教育事业。乡村教师口述史既具有历史的品质和温度,又具有研究的性质,对乡村教师口述史的内涵、价值意义以及未来展望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对于推动乡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关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乡村教师 口述史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特征与支持策略 被引量:5
17
作者 孔露 冯江英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5,共9页
乡村优秀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了解其群体特征并构建完善的发展支持体系对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NVivo分析软件对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的54位乡村优秀教师典型事... 乡村优秀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力量,了解其群体特征并构建完善的发展支持体系对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运用NVivo分析软件对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的54位乡村优秀教师典型事迹材料进行收集整理、编码分析,发现乡村优秀教师群体在乡土情怀、教育信念、师德修养、教学专长、社会认可五个方面具有明显特征,其中乡土情怀是乡村优秀教师的内在动力,教育信念是乡村优秀教师的发展之基,师德修养是乡村优秀教师的立身之本,教学专长是乡村优秀教师的专业支撑,社会认可是乡村优秀教师的价值体现,进而勾勒出乡村优秀教师群体特征理论模型。基于此,为培育、稳定和激励更多乡村优秀教师,建议创新职前教育特色,培植乡土情怀;唤醒教师主体自觉,生成教育信念;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加强师德修养;关照乡村教育需求,聚焦教学专长;倡导多元主体支持,赢取社会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优秀教师 群体特征 支持策略 NVivo分析
下载PDF
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影响因素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5
18
作者 朱红梅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9-55,共7页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甘肃天祝县339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各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数字社会责任维度得分最高,数字化应用维度得分最低;教师年龄越小,数字素养水平越高;教龄6~10年教师素养... 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甘肃天祝县339名乡村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乡村教师数字素养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各维度发展水平不平衡,数字社会责任维度得分最高,数字化应用维度得分最低;教师年龄越小,数字素养水平越高;教龄6~10年教师素养水平最高,教龄30年以上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最低;小规模学校教师数字素养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校;小学教师职称与数字素养水平呈负相关。针对此现状,探索了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乡村教师数字素养的主要策略:加强乡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合理构建乡村教师数字化教学团队,打造数字化教学共同体;建立适合乡村教师数字素养培训的分层培训制度;调整乡村学校编制,吸引年轻教师“下去,留住”;引入与数字化相关专业的教师,促进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数字素养 教师专业发展
下载PDF
新时代乡村教师家访:价值、困境及推进路向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地容 魏月寒 李祥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4,共8页
作为联结学校和家庭情感最直接、最有效、最“质感”的方式,乡村教师家访以一种温暖有爱的姿态构建并维系着乡村学校、儿童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晰家校育人的责、权、利... 作为联结学校和家庭情感最直接、最有效、最“质感”的方式,乡村教师家访以一种温暖有爱的姿态构建并维系着乡村学校、儿童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信任关系。这种关系对于促进乡村儿童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晰家校育人的责、权、利,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共同体,发挥乡村教师“乡贤”作用,营建乡村教育生态,具有重要价值。目前,实践中的乡村教师家访正面临着制度建设滞后、教师家访素养不足,以及家访环境支持不利的困境。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家访,需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健全乡村教师家访支持机制,立足乡村教师“乡贤”定位,提升乡村教师家访素养,从良性互动入手,营造乡村教师家访环境,确保乡村教师家访价值的全面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家访 家校合作 乡村教育生态
下载PDF
为何他们“留得住”?——影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情怀的多层嵌套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蔡其勇 首新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9,共11页
在乡村社会一直有一批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他们“留得住”“教得好”,正在以实际行动振兴乡村教育事业。该研究抽取PISA(2015)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中面向乡村教师调查数据,从教师、学校层分析乡村教育情怀影响因素... 在乡村社会一直有一批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教师,他们“留得住”“教得好”,正在以实际行动振兴乡村教育事业。该研究抽取PISA(2015)中国四省市(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中面向乡村教师调查数据,从教师、学校层分析乡村教育情怀影响因素及调节效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较好,个体层面“专业发展”“职业追求意愿”“教师合作”等因素,学校层面“校长的领导力”“家校合作”等因素,对乡村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有显著影响,乡村教师乡村教学效能感对个体层变量具有不同形式的调节作用。根据研究结果,建议以乡村学校为中心建设乡村教育情怀外部支持环境,从学校层激励乡村教师坚持专业发展、增强职业意愿,开展教师合作与交流,主动寻求家校合作,树立中水平的乡村教学效能感,以厚植乡村教育情怀消解乡村教育的现实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情怀 乡村教师 调节效应 PIS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