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2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闻声知情--《中国朗诵艺术论纲》中语言表达的新维度
1
作者 程明达 《出版参考》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朗诵艺术是有感而发、因诗而诵的语言艺术。”[1]社会大众对于朗诵者所传递出来的声音信息因思想意识层面的共鸣和精神情感范畴的感动,所以朗诵是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而进行。《中国朗诵艺术论纲》一书作者郭雷提出了朗诵的定义即“... “朗诵艺术是有感而发、因诗而诵的语言艺术。”[1]社会大众对于朗诵者所传递出来的声音信息因思想意识层面的共鸣和精神情感范畴的感动,所以朗诵是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而进行。《中国朗诵艺术论纲》一书作者郭雷提出了朗诵的定义即“读文而使之有节”,并从接续传统文化中研究朗诵艺术,阐释语言表达的新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艺术 语言艺术 情感范畴 读文 语言表达 新维度 有感而发
下载PDF
论内在语在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中的运用——以《秋瑾》为例
2
作者 刘祥祯 《艺术科技》 2024年第6期47-49,共3页
目的:文章探究内在语在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中的运用,并结合《秋瑾》这一作品阐述其在朗诵艺术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朗诵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我的艺术生活》一书中提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技巧。朗... 目的:文章探究内在语在经典文学作品朗诵中的运用,并结合《秋瑾》这一作品阐述其在朗诵艺术中的具体作用,理论联系实际,为朗诵者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在《我的艺术生活》一书中提出,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其技巧。朗诵作为一门艺术,想要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必须熟练掌握其创作技巧。内在语作为有声语言艺术内部技巧中的一种,关乎朗诵作品的创作是否成功。方法:想要有效运用内在语,须了解何为内在语,其在朗诵中有什么作用,并联系经典文学作品《秋瑾》进行分析,探析如何将内在语具体化为有声语言。结果:了解什么是内在语后,必须联系文章创作背景以及上下文,挖掘语句潜藏的含义,并与其余两种内部技巧相互配合,通过外部技巧将之具体化为有声语言。结论:有效运用内在语需要结合其他技巧,因为有声语言的表达是一个整体,每一种技巧都不能孤立使用,需要相互配合才能产生化学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朗诵 内在语 潜台词 《秋瑾》
下载PDF
汉语口语与朗读话语陈述句音高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王茂林 李金穗 +1 位作者 林茂灿 熊子瑜 《声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57-464,共8页
汉语语句通常存在音高下倾现象,然而关于语句内部韵律词的具体音高表现目前的研究尚较欠缺。本研究使用的对话语料选自973电话语料库,包括69段对话,涉及79位说话人;朗读话语语料为广播电台两位主持人的新闻播音,长度为221个语句,对语句... 汉语语句通常存在音高下倾现象,然而关于语句内部韵律词的具体音高表现目前的研究尚较欠缺。本研究使用的对话语料选自973电话语料库,包括69段对话,涉及79位说话人;朗读话语语料为广播电台两位主持人的新闻播音,长度为221个语句,对语句内部韵律词的高音点、低音点及音域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对话与朗读话语多数语句的音高呈前高后低的走势,不过口语对话较长语句前半段的音高下降趋势不太明显。与朗读话语相比,口语对话韵律词的音域通常比较小。对话语句最后一个韵律词的音域相对较大,而朗读话语内部韵律词的音域大多没有差异。本研究的结果,将有助于语音合成中语句内部韵律词音阶及音域的构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口语 话语 朗读 音高 口语对话 陈述 韵律词 语料库
下载PDF
有声语言创作魅力背后的微调整
4
作者 黄桦 章彦磊 《声屏世界》 2024年第18期44-46,共3页
声音艺术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之一。有声语言的表达看似简单,其实却有着无限的创造力。有声语言的创作不仅要表现作品本身的内容,还应该把创作者的内在性格及外在格局表现出来。朗诵者在追求整体和谐过程中,遇到某些自身不可抗的阻碍... 声音艺术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艺术之一。有声语言的表达看似简单,其实却有着无限的创造力。有声语言的创作不仅要表现作品本身的内容,还应该把创作者的内在性格及外在格局表现出来。朗诵者在追求整体和谐过程中,遇到某些自身不可抗的阻碍时如何“另辟蹊径”做出微调整,让朗诵的作品既达到创作者创作的意境,又让受众产生共鸣。这才是朗诵者更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声语言 微调整 感情色彩
下载PDF
叶嘉莹吟诵理论新探 被引量:5
5
作者 冯蒸 牛倩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4-133,共10页
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普通话传统吟诵调,在学界影响很大,但研究不多。本文探讨了叶调的三个特点:1.注重汉字异读字读音与古入声字的处理;2.吟咏旋律根据文体可划分为四类十八式;3.在节奏风格上,以对古诗"三字尾"... 叶嘉莹先生的吟诵是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普通话传统吟诵调,在学界影响很大,但研究不多。本文探讨了叶调的三个特点:1.注重汉字异读字读音与古入声字的处理;2.吟咏旋律根据文体可划分为四类十八式;3.在节奏风格上,以对古诗"三字尾"的处理最具特色。这些特点对引领和推广当前的普通话吟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调 吟诵 读音 旋律 节奏
下载PDF
论传统吟诵的语言本位特征 被引量:19
6
作者 赵敏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98,共6页
当下国人正在关注的中华吟诵,从本质上讲主要指的是传统吟诵,它是传统汉语诗文特有的读书方式,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它的作用是通过强化汉语诗文的语言声韵之美,增强人们的学习与理解。普通话吟诵是传统吟诵的继承,也是中华吟诵... 当下国人正在关注的中华吟诵,从本质上讲主要指的是传统吟诵,它是传统汉语诗文特有的读书方式,是以语言为本位的口传艺术。它的作用是通过强化汉语诗文的语言声韵之美,增强人们的学习与理解。普通话吟诵是传统吟诵的继承,也是中华吟诵传承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新吟唱则是在传统吟诵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音乐艺术,同样有其现实存在的价值。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抢救和保护以语言为本位的传统吟诵,是当下中华吟诵传承中的重要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吟诵 语言本位 普通话吟诵 新吟唱
下载PDF
汉语节律朗读和语言双码认知 被引量:9
7
作者 吴洁敏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2-49,共8页
汉语节律朗读可以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把朗读文本音节序列称为汉语单码认知 ,把“字里”音节的和“字外”节律的双重整合的节律朗读称双码认知。单... 汉语节律朗读可以调动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在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这一方法 ,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把朗读文本音节序列称为汉语单码认知 ,把“字里”音节的和“字外”节律的双重整合的节律朗读称双码认知。单码认知是节律朗读的基础。节律朗读必须以深刻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为前提 ,通过“字里码”和“字外节律码”的双重整合编码朗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节律朗读 字里码 字外节律码 双码认知
下载PDF
留学生汉语口头言语交际能力的层次及其训练标准 被引量:13
8
作者 戴悉心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7-41,共5页
明确“培养汉语口头言语交际能力”的内涵。从教学训练的角度划分留学生汉语口头言语交际能力的层次 ,提出划分标准。
关键词 言语交际能力 层次 训练标准
下载PDF
思辨的火花离不开文化的底蕴——首届“社科杯”研究生辩论赛四川省社科院队夺冠纪实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昱瑾 潘军臣 李清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9-190,共2页
赛场上的思辨靠的是临场反应,随机应变的临场反应靠的是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沉淀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为了迎接由上海社科院举办的首届"社科杯"研究生辩论赛,2011年4月28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学院第三届辩论赛正式拉开帷幕,... 赛场上的思辨靠的是临场反应,随机应变的临场反应靠的是文化底蕴,而文化底蕴的沉淀则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为了迎接由上海社科院举办的首届"社科杯"研究生辩论赛,2011年4月28日,四川省社科院研究生学院第三届辩论赛正式拉开帷幕,截止5月17日圆满落幕。文史哲代表队和法学代表队脱颖而出,严楠、胡岩、李昱瑾、何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社科院 研究生学院 文化底蕴 辩论赛 四川省 思辨 纪实 夺冠
下载PDF
朗诵的“前世今生”:朗诵词义的历史变迁探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高原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61-162,共2页
当前在语言传播和播音艺术研究中,关于朗诵的理念、技巧、作品选等方面的成果已有不少,但鲜见关于朗诵概念本体以及词义历史变迁的研究。要深入地研究朗诵,不仅要准确、完整地厘清它的原始含义,还要客观、全面地认清它在长期使用中的含... 当前在语言传播和播音艺术研究中,关于朗诵的理念、技巧、作品选等方面的成果已有不少,但鲜见关于朗诵概念本体以及词义历史变迁的研究。要深入地研究朗诵,不仅要准确、完整地厘清它的原始含义,还要客观、全面地认清它在长期使用中的含义及其地位的历史变迁。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本文将用具体的历史记载和注释,按照其在历史上出现的顺序,从时间、出处和释义三个维度分析推演出朗诵的具体词义。有一点可以肯定,“朗诵”是用来命名有声阅读,也就是出声的“读”这一行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度分析 语言传播 艺术研究 以声 《说文解字注》 艺术形式 析言 经注 通用语 郑玄注
下载PDF
“为你读诗”的仪式形式与共享空间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春波 杨阿敏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73,共9页
在传播媒介日渐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公众号的发展给诗歌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诗歌公众号“为你读诗”的仪式形式与共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为你读诗... 在传播媒介日渐多元化的新媒体时代,诗歌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变化。近几年,公众号的发展给诗歌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诗歌公众号“为你读诗”的仪式形式与共享空间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个案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解读。“为你读诗”公众号以传递诗意生活为理念,以助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宗旨,“为你读诗”在线上推送中实践仪式的塑造与重复,在线上接收中完成身份认同。同时通过线下活动仪式的共享空间,建构诗歌传播景观,坚守艺术品质和文化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你读诗 仪式形式 共享空间
下载PDF
论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6
12
作者 林兴仁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5-30,共6页
汉语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是适应电视语境、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体现节目意图的、带有个性化特点的口语谈话体形式。本人尝试着吸收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了汉语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 6条理论基础 ,以求在理论上... 汉语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是适应电视语境、以平等的人际交流方式、体现节目意图的、带有个性化特点的口语谈话体形式。本人尝试着吸收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 ,提出了汉语电视新闻主持人之“说”的 6条理论基础 ,以求在理论上找到科学根据 ,有力地支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说”的探索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 主持人 理论基础
下载PDF
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的茶艺解说话语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赵萍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8期135-137,共3页
以往对茶艺解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美学的欣赏,鲜有对话语本身的应用进行思虑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其"三分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方面,尝试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 以往对茶艺解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美学的欣赏,鲜有对话语本身的应用进行思虑的。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从其"三分论",即言内、言外和言后行为三方面,尝试分析茶艺解说话语的语用特点,探讨言语行为理论对促进茶艺解说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 茶艺解说 语用特点
下载PDF
有声语言艺术用“情”联结世界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立宏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1,共2页
近些年,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队伍在不断扩大,演讲、朗诵、播音主持、话剧表演、影视配音等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发展。但是,我们关于有声语言艺术的界定,却依然模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里的哲学家斥责诵诗人,说他们的“艺术... 近些年,有声语言艺术的创作队伍在不断扩大,演讲、朗诵、播音主持、话剧表演、影视配音等等,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发展。但是,我们关于有声语言艺术的界定,却依然模糊。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城邦里的哲学家斥责诵诗人,说他们的“艺术”侵蚀了人心。如今,到了互联网时代,有声语言艺术不仅没有走向衰落,反而越发融入生活。我时常会问自己和他人:声音如果只是回旋在耳中的微小振动,为什么却能借助语言,抵达心灵的深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音主持 创作队伍 有声语言艺术 融入生活 话剧表演 影视配音 互联网时代 微小振动
下载PDF
我们为什么要吟诵? 被引量:9
15
作者 徐健顺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6,共3页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 吟诵,是中国传统的诵读方式,从先秦开始,通过私塾、官学等教育系统,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一百年以前,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朗诵是后来从西方和日本传入的。从一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多年前,所有的中国读书人,都是吟诵的。吟诵经典文献,吟诵诗词文赋,吟诵一切汉文作品。吟诵着创作,吟诵着欣赏,吟诵着学习和记忆。吟诵就是汉诗文的活态和原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诵 中国传统 诵读方式 教育系统 口传心授 经典文献 诗词文赋 中国人
下载PDF
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绂 《语言文字应用》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1-36,共6页
本文主要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以汉语为专业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文章从本科专业应达到的基本水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以及汉语言本体的特点几方面进行论述 ,提出汉语言本体理论课程应该纳入到必修课系列中的观点 ,认为作为一个... 本文主要探讨了针对留学生的、以汉语为专业的本科教学的课程设置问题。文章从本科专业应达到的基本水准、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以及汉语言本体的特点几方面进行论述 ,提出汉语言本体理论课程应该纳入到必修课系列中的观点 ,认为作为一个专业 ,必须从科学的角度出发 ,根据本专业的内容以及所应达到的基本水准 ,对该专业进行理性而全面的评估 ,并将这种理性的思考作为设置课程大纲的依据。本文还提出针对外国学生的语言本体理论课绝对不同于中文系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 ,它们在教材内容、授课方式等方面都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 汉语言专业 本体理论课
下载PDF
中华吟诵的抢救、研究与当代传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报告 被引量:9
17
作者 赵敏俐 《文学与文化》 2016年第2期4-16,共13页
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修身方式,在中华诗词古今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百年内中华吟诵传承曾经面临断绝的危险,所幸近年来得到了重新重视。本论文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中华吟诵是汉语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教学方式,也是重要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修身方式,在中华诗词古今演变传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百年内中华吟诵传承曾经面临断绝的危险,所幸近年来得到了重新重视。本论文介绍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整理与研究"课题组近五年来抢救采录和研究的有关情况,并简要探讨了中华吟诵的当代传承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吟诵 抢救 采录 研究 传承
下载PDF
谈汉语的节奏单位“节” 被引量:4
18
作者 安英姬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3-47,共5页
本文利用音乐的节拍理论分析汉语的节奏 ,认为汉语中有不同的句间停歇 :“停顿”与“间歇”。“间歇”之间的“节”除了具有单位的共性外 ,也具有节奏的周期性和普遍性 ,是汉语的节奏单位。节奏单位既不是语法单位 ,也不是语义单位。
关键词 停顿 间歇 共性 周期性 连续性
下载PDF
试论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及其要素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珊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9年第3期106-111,共6页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当古诗词诵读在舞台上呈现时,这种表现形式已超出了文学诵读本身的特性与表现力,增加了舞台赋予它的更多的特性。笔者通过分析梳理出舞台诵读具有融合舞台语言的处理方式、是一种全方位... 舞台艺术是一种综合的、多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当古诗词诵读在舞台上呈现时,这种表现形式已超出了文学诵读本身的特性与表现力,增加了舞台赋予它的更多的特性。笔者通过分析梳理出舞台诵读具有融合舞台语言的处理方式、是一种全方位的视听艺术、与观众形成了直接交流的特性。这些特性使古诗词的传播的手段更为多元、感化力强,同时也使受众对文学作品本身有了深入的理解、意蕴的感悟、情感的沟通和灵感的想象。所以古诗词作品在舞台呈现时,我们要把握住四个要素:意境的想象与体现、语言的诗性表达、肢体动作的设计和舞台氛围的营造。本文通过剖析中华经典诵读的意义及特点,分析舞台诵读的特性及舞台语言的处理方式,总结出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方式方法。通过对我国古诗词诵读舞台呈现的特点及其要素的研究,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诵读 舞台 观众 舞台语言
下载PDF
论吟诵 被引量:5
20
作者 刘勇刚 《文学与文化》 2016年第2期29-40,共12页
吟诵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吟诵自由、即兴,重在因声求气,涵咏入境,亲切地体会作品而没有乐谱的限制。吟诵的规律大抵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 吟诵是一种依据文字的声调行腔使调的读书法,是介于诵读与唱歌之间的汉文古典作品口头表现艺术形式。吟诵自由、即兴,重在因声求气,涵咏入境,亲切地体会作品而没有乐谱的限制。吟诵的规律大抵有三条: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或平高仄低、平直仄曲。方言不同,文体相异,吟诵的调式亦各具形态。吟诵注重从声音证入,乃创作与鉴赏古典诗文的不二法门,又系国学教育、文学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吟诵源于我国诗乐一体的传统,吟诵声腔的形成与东晋南朝以来的佛经转读有关,主要得力于有清一代桐城派古文家的倡导,"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渐趋式微。唐文治与赵元任是近现代吟诵的先驱。20世纪90年代以来,吟诵重振,渐呈中兴之象。吟诵是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小众文化,品位高雅,在当下多元艺术门类中有其存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法 因声求气 吟诵的特点与规律 吟诵的功能 小众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