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07篇文章
< 1 2 15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书同文”政策对“屦/履”历时更替的影响——基于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的综合考察
1
作者 胡波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36,共12页
战国“履”的字形和{屦}的用字存在文字异形问题,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在秦王政时期得到了解决。考察先秦至西汉早期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可知,同样是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至迟在秦朝{履}最终替换{屦}而成为表示“鞋”义的... 战国“履”的字形和{屦}的用字存在文字异形问题,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这一问题在秦王政时期得到了解决。考察先秦至西汉早期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可知,同样是受“书同文”政策的影响,至迟在秦朝{履}最终替换{屦}而成为表示“鞋”义的常用词。这表明“书同文”政策确实对汉语用词的变化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同文”政策 常用词 历时更替
下载PDF
甲骨、金文中的妘姓之周与“洽周”
2
作者 赵庆淼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1-127,共7页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 殷墟甲骨文所见以“周”为名的国族,活动年代要明显早于“太王迁岐”的时间,故无法认定为姬姓之周。本文通过对西周金文的梳理,认为上述“周”族很可能正是铜器铭文中出现的妘姓之周,其所属母族为“■”,势力范围位于晋陕一带。新见太保簋铭的“洽周”当为复合地名,意即洽水流域之周地,在今陕西合阳县境内,或为妘姓之周的族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族 妘姓 太保簋 洽周
下载PDF
“莧”与“■”
3
作者 刘钊 《辞书研究》 2024年第3期119-124,共6页
《说文·艸部》:“莧,莧菜也。从艸見声。”《汉语大词典》解释“苋菜”说:“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卵形或菱形,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种子极小,黑色而有光泽。嫩苗可作蔬菜。”《说文·■部》:“■,山羊细角者。从兔足,苜... 《说文·艸部》:“莧,莧菜也。从艸見声。”《汉语大词典》解释“苋菜”说:“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对生,卵形或菱形,有绿紫两色。花黄绿色。种子极小,黑色而有光泽。嫩苗可作蔬菜。”《说文·■部》:“■,山羊细角者。从兔足,苜声。凡■之属皆从■。读若丸。寬字从此。”《说文》将“■”字分析为“从兔足”“苜声”的形声字,清人已经指出其误,认为“■”应该是个独体字,这是非常正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大词典》 形声字 说文 独体字 读若 艸部 《说文》 叶对生
下载PDF
甲骨文典型细节特征研究
4
作者 谭飞 《大连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27-31,共5页
甲骨文为早期成体系的古代文字,字形仍然保留着较多的形象特征,书写大多不太固定,字形往往呈现出一些差异,如笔画多少不一、形体朝向不定、部件不固定、结构不定型等。但其中的关键细节相对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笔画的曲直、笔画的长短... 甲骨文为早期成体系的古代文字,字形仍然保留着较多的形象特征,书写大多不太固定,字形往往呈现出一些差异,如笔画多少不一、形体朝向不定、部件不固定、结构不定型等。但其中的关键细节相对比较一致,具体表现在笔画的曲直、笔画的长短、书写的方向、强化的特征、选取的对象以及部件的组合关系等方面。这些有意为之的细节,除了忠实记录着原始信息之外,也有不少出于区分字形和区别字义的考虑。典型细节中蕴含着的重要的构形信息,对字义的传达至为关键,对字形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典型 细节特征 字形 字义
下载PDF
再谈“变形义化”
5
作者 刘钊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7-101,共5页
“变形义化”是指古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中,将部分形体故意改造成与其形体接近的、可以迎合字义的构形成分的一种构形现象。与“变形音化”相比,学界对“变形义化”现象只是偶有提及,鲜少关注。文章通过揭示“辤”“牖”“宝”“皷”“... “变形义化”是指古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中,将部分形体故意改造成与其形体接近的、可以迎合字义的构形成分的一种构形现象。与“变形音化”相比,学界对“变形义化”现象只是偶有提及,鲜少关注。文章通过揭示“辤”“牖”“宝”“皷”“筋”等字形体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变形义化”现象,初步指出了“变形义化”的不同类型、时代特点等,以期能引起学界对这一现象的重视,并对其字例和性质特点进行更多、更细致的归纳和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形义化 字形演变 “辤”“牖”“宝”“皷”“筋”
下载PDF
甲骨文“[王殳]舟”类卜辞校补
6
作者 邓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1-7,共7页
系统清理了甲骨文中“枚舟、杸舟、[王殳]舟、[朱殳]舟、[束殳]舟”类内容涉及25版甲骨,共38条卜辞,有所关联的甲骨和卜辞甚多。它们是殷墟第一期甲骨中的一组非常重要的卜辞,由于甲骨断损,不少卜辞残泐较甚,导致文献通读困难,众家考释... 系统清理了甲骨文中“枚舟、杸舟、[王殳]舟、[朱殳]舟、[束殳]舟”类内容涉及25版甲骨,共38条卜辞,有所关联的甲骨和卜辞甚多。它们是殷墟第一期甲骨中的一组非常重要的卜辞,由于甲骨断损,不少卜辞残泐较甚,导致文献通读困难,众家考释意见分歧。试图通过研读拓本、照片等原始资料,系联同文卜辞,考察甲骨文例,进而对该组卜辞进行校补,以助力学界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骨文 释文 补释
下载PDF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谈古文字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及强基计划人才培养
7
作者 魏宏远 吴冬莉 陈晓强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13,共10页
古文字学在传统“四部之学”知识分类体系下,先后从属于经部“小学”和史部金石学,在“知识分科”及经史交融的学科演变过程中,造就了长期从属地位,奠定了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20世纪初因受西方“七科之学”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影响,在西... 古文字学在传统“四部之学”知识分类体系下,先后从属于经部“小学”和史部金石学,在“知识分科”及经史交融的学科演变过程中,造就了长期从属地位,奠定了学科理论及研究方法。20世纪初因受西方“七科之学”现代学术分科观念影响,在西方语言学相关理论促进下,“小学”众多分支学科逐步分立,古文字学也因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的研究拓展,实现了学科独立,成为一门既植根于传统经史学又受西方语言学影响的综合学科。其独特的学科属性使古文字学一直较为边缘,影响学科定位的同时,也进一步限制了人才培养。近年来强基计划持续推进,古文字学人才培养应在传统语文学学科范式基础上,充分借鉴西方语言学技术手段,在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着力,搭建融合古今、兼顾中西的课程模式,为古文字学学科发展与自主性知识体系建构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学 知识分科 学术转型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汉字字源学考辩——基于“炎黄崇拜”假说
8
作者 朱夏俊 谢京华 +1 位作者 杨阳 葛洪磊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5期37-42,共6页
“余”字本义释义存在多种解说。但究竟哪种解说合乎逻辑思辨和推理的科学性标准,需要进行汉字字源学层面的考证辨析。该文提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借助“炎黄崇拜”假说的理论工具,从“余”字字族、“亼”字字族、专有名称、... “余”字本义释义存在多种解说。但究竟哪种解说合乎逻辑思辨和推理的科学性标准,需要进行汉字字源学层面的考证辨析。该文提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借助“炎黄崇拜”假说的理论工具,从“余”字字族、“亼”字字族、专有名称、专有地名、专有自称5个维度进行了系统的考辩,得出“余”应为上古华夏文明中帝对自己的专有称谓,“余”字造字构型应当从亼从木。其中“亼”字字根代表了“△”形帝陵、神庙或神坛,是“炎黄崇拜”的标志性建筑形制;“木”字字根为“炎黄”二帝来自神授之权杖的简体造型。该文的探索性研究旨在为“余”字本义的“帝自称说”提供有力论证的同时,亦能够验证“炎黄崇拜”假说在建构汉字字源学理论体系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字本义 造字构型 从亼从木 汉字字源学 “帝自称说” “炎黄崇拜”假说
下载PDF
出土文献{秋}的用字差异及演变动因探析
9
作者 张阳 周竹筠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29-39,125,共12页
{秋}是汉语中重要的纪时名词,秦汉之后习用“秋”字记录,但在先秦存在诸多字形。殷商时期,字形有“■”“■”等;西周至春秋时期,字形有“■”“■”等;战国时期,{秋}的用字最为复杂,尤以秦、楚系文字之间差异最大,秦系文字多作“秋”,... {秋}是汉语中重要的纪时名词,秦汉之后习用“秋”字记录,但在先秦存在诸多字形。殷商时期,字形有“■”“■”等;西周至春秋时期,字形有“■”“■”等;战国时期,{秋}的用字最为复杂,尤以秦、楚系文字之间差异最大,秦系文字多作“秋”,楚系文字则作“[炅禾]”“[日禾]”与“[艹炅禾]”等。这些字形彼此间不仅形体差异较大,构形理据也完全不同。利用出土文献探索{秋}的用字演变现象与成因,有助于深入了解汉字的构形因革、地域差异、形义关系认知的时代变迁等,进而更好地探寻汉字的演变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 用字 构形 构件变化
下载PDF
周原甲骨释字三则
10
作者 刘大月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9-122,共4页
周原甲骨在历史学和文字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其文字多已释出,不过,有三个字为过去所误解。经过考证,周原甲骨H11:28中的“”字左从玉,右从“柲”之初文,左上一笔为饰笔,可释为“珌”,读作“玭”,表珠玉,用来祭祀。H11:41中的“■”字即... 周原甲骨在历史学和文字学上均有重要价值。其文字多已释出,不过,有三个字为过去所误解。经过考证,周原甲骨H11:28中的“”字左从玉,右从“柲”之初文,左上一笔为饰笔,可释为“珌”,读作“玭”,表珠玉,用来祭祀。H11:41中的“■”字即《说文》的“[列马]”字。H11:87中的“■”字从鼎異声,读作“[钅弋]”,是鼎的一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原甲骨 [列马] [钅弋]
下载PDF
简谈古文字中特殊的形体省略现象
11
作者 徐子黎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在汉字发展史上,形声字存在省声、省形的变化。通过对一些相关字形的考察,发现形声字是可以完全省去声旁;表意字也可以省略形体一部分,成为一个与本身看似不相关的字。这些并不是书写者写错造成的,而是出于求简的考虑。
关键词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 形声字 表意字 声旁 省声 省形
下载PDF
[黑敢]鐘銘文“會平倉倉”考
12
作者 馬曉穩 《文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4-248,共5页
淅川下寺楚墓共出土有銘銅器百餘件,是研究春秋中期至晚期文字、歷史的重要資料。其中十號墓出土的[黑敢]鐘“■平倉倉”句,舊多據傳抄古文字形釋讀爲“合奏倉倉”,本文指出傳抄古文相關形體係後世訛變字形,不能作爲釋讀古文字的依據。... 淅川下寺楚墓共出土有銘銅器百餘件,是研究春秋中期至晚期文字、歷史的重要資料。其中十號墓出土的[黑敢]鐘“■平倉倉”句,舊多據傳抄古文字形釋讀爲“合奏倉倉”,本文指出傳抄古文相關形體係後世訛變字形,不能作爲釋讀古文字的依據。“■平”應讀爲“會平”,是不同樂器發出的聲音次第有序,彼此交會融合之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淅川下寺 [黑敢]鐘 會平倉倉
下载PDF
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及相关问题
13
作者 王辉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1期70-74,171,172,共7页
在与出土文献进行对读时,传世文献的版本问题需要重视。时代较晚的校刻本,一些有价值的异文往往会因为校勘者的误改而消失;相对较早的版本则会保留更多的异文信息。从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来看,时代更早的写本《群书治要》... 在与出土文献进行对读时,传世文献的版本问题需要重视。时代较晚的校刻本,一些有价值的异文往往会因为校勘者的误改而消失;相对较早的版本则会保留更多的异文信息。从银雀山汉简与《尉缭子》的一处异文来看,时代更早的写本《群书治要》比后世刻本及传世本《尉缭子》更接近竹简内容。因此,选取写刻时代更早的古书版本,更有利于发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雀山汉简 尉缭子 对读 群书治要
下载PDF
人工智能引导人类直觉产生的甲骨新缀第21-30组
14
作者 李霜洁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7-23,168,169,共9页
本研究运用“知微缀”,以人工智能引导人类直觉的交互方式,带动研究者高效地发现新的甲骨缀合。本研究还融入新的可视分析方法,通过提高人的注意力表现进行加速。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微缀” 甲骨 拼缀
下载PDF
释甲骨文的“■”字——兼论卜辞中“■”地的地望
15
作者 李聪 《出土文献》 CSSCI 2024年第2期1-5,28,168,共7页
甲骨文中的“■”字,近来学者多据楚简中的“樊”字释其为“樊”。考察“樊”字的早期字形,可知“■”与“樊”当无关系。根据战国玺印中从“网”的“■”字及甲骨文中作“■”形的“■”字,可知“■”从“■”从“网”,“网”亦声,是... 甲骨文中的“■”字,近来学者多据楚简中的“樊”字释其为“樊”。考察“樊”字的早期字形,可知“■”与“樊”当无关系。根据战国玺印中从“网”的“■”字及甲骨文中作“■”形的“■”字,可知“■”从“■”从“网”,“网”亦声,是为“网捕”这一词造的专字。“■”字的异体“■”“■”,在卜辞中用为地名,可读为“盟”,即古书中常见之“盟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殷墟卜辞
下载PDF
汉代遣册名物“䈕”与“缯方缇”合证
16
作者 范常喜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2期3-14,124,共13页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册所记名物“䈕”不应读作“箪”,当照本字“䈕”解为竹器,与墓中出土盛放泥“半两”钱的竹篓相对应。这种竹器因附有两耳用于提挈,故名为“䈕”。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所记“盛粟䈕”之“䈕”亦是此物。江苏连云港尹湾...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遣册所记名物“䈕”不应读作“箪”,当照本字“䈕”解为竹器,与墓中出土盛放泥“半两”钱的竹篓相对应。这种竹器因附有两耳用于提挈,故名为“䈕”。长沙走马楼西汉简所记“盛粟䈕”之“䈕”亦是此物。江苏连云港尹湾六号西汉墓出土遣册木牍所记“缯方缇”之“缇”也应当读作“䈕”,指盛放墓主人生前所用文具的竹器。由于此处的“缇(䈕)”为方形,与一般的圆形“䈕”有别,同时其外又裱有一层缯帛,故以“缯方缇(䈕)”称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遣册 尹湾汉墓 缯方缇
下载PDF
说散氏盘中的“鞭”字及我国早期的鞭刑
17
作者 徐子黎 李冰 《枣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盘铭记载了“夨”国、“散”国二小国土地纠纷之事,铭文中有一字作“■”形,学者对此字释读不一,本文结合其他相关字形及铭文内容,认为此字当以“鞭”字为是。该字形上面为俯身“人”形,下面是人手执鞭之状,中... 散氏盘是西周晚期青铜器,盘铭记载了“夨”国、“散”国二小国土地纠纷之事,铭文中有一字作“■”形,学者对此字释读不一,本文结合其他相关字形及铭文内容,认为此字当以“鞭”字为是。该字形上面为俯身“人”形,下面是人手执鞭之状,中间以一竖形笔画和人形相连。我们由此可以看出,在我国早期,执行鞭刑时,犯人是俯身在地,并不是站着或跪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氏盘 “鞭”字 鞭刑 西周
下载PDF
“日”“目”两旁讹混例说
18
作者 王超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6,共7页
讹混是汉字演变规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日”“目”两旁因形体相近和“变形义化”因素存在,用作偏旁时在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便极易发生讹混,讹混的形体还会作为异体流传下来。本文先从两字形体演变出发对“日”“目”两旁发生讹混的... 讹混是汉字演变规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日”“目”两旁因形体相近和“变形义化”因素存在,用作偏旁时在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便极易发生讹混,讹混的形体还会作为异体流传下来。本文先从两字形体演变出发对“日”“目”两旁发生讹混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再结合具体字例对该字不同阶段的不同形体和所含字义进行细致考察,以此揭示“日”“目”两旁分别与同一构形因素组合时,其演变过程中形体与义的互动关系,以及讹混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讹混 变形义化
下载PDF
利用出土文献重考《周南·葛覃》之“覃”字
19
作者 姚道林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葛之覃兮”一句,前人对其中“覃”字的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文章在参考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材料,指出“覃”与“寻”之义训应当相同的观点,《毛传》训“覃”为“延”值得信从。同... 《诗经·周南·葛覃》中的“葛之覃兮”一句,前人对其中“覃”字的解释存在不同的观点。文章在参考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出土文献材料,指出“覃”与“寻”之义训应当相同的观点,《毛传》训“覃”为“延”值得信从。同时,文章将“蕈”字认定为“覃”之借字,并以此为基础,认为闻一多等人将“覃”读为“藤”并不可信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大简 《诗经》
下载PDF
清华简《郑文公问太伯》甲本、乙本异文考
20
作者 陈梦兮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8-124,共7页
清华简第六册中的《郑文公问太伯》一篇有甲本和乙本之分,整理者指出是同一书手书写的两个版本,属楚简中的首例。本文将甲本和乙本的异文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逐字分析,认为甲本和乙本用字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也没有使用频率上的差别;甲本用... 清华简第六册中的《郑文公问太伯》一篇有甲本和乙本之分,整理者指出是同一书手书写的两个版本,属楚简中的首例。本文将甲本和乙本的异文分为三种类型进行逐字分析,认为甲本和乙本用字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也没有使用频率上的差别;甲本用字有来源较早、不易讹混的特点,而乙本用字不仅有省形现象,还有后起字以及大量的讹字;总体来说,甲本优于乙本。对比同一书手书写的《郑武夫人规孺子》《子仪》《天下之道》等篇的用字情况,甲本更符合书写者的书写习惯。这些现象反映了甲本可能为书写者校勘后的版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郑文公问太伯》 异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