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被引量:7
1
作者 刘兴均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0-34,共5页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 ,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 ,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 ,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 ,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著《释名》一书 ,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 ,其立足点是建立在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 ,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印证汉语的人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训诂学 直觉思维 阴阳五行 认知模式 宗法伦理 《释名》 声训 汉代 思维特征 文化背景 汉语 词汇 名物词
下载PDF
刘熙《释名》“一韵之转”方法论考略 被引量:4
2
作者 吴泽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40,共5页
前人言音转 ,往往重声而轻韵 ,以致视《释名》中的叠韵为训为讹字。本文通过对《释名》声训的全面检视发现 ,以叠韵说训诂 ,恰恰是它的一大特点 ,是刘熙对许郑声训的一大发展。
关键词 刘熙 《释名》训诂学 叠韵 声训 “一韵之转” 方法论 考略
下载PDF
《释名》“或曰”疏证 被引量:1
3
作者 魏宇文 王彦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5-101,共7页
《释名》“或曰”前后的词,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义词,但其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其中,有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同义词,有由于语音变化而形成的同义词,有表现为命名立意相异的同义词,有表现为通语与方言差别的同义词,有表现为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 《释名》“或曰”前后的词,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义词,但其具体情况却不尽相同。其中,有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同义词,有由于语音变化而形成的同义词,有表现为命名立意相异的同义词,有表现为通语与方言差别的同义词,有表现为语体色彩不同的同义词,也有的是非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甚至是刘熙一时疏忽误判的“同义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或曰” 同义词 语体色彩
下载PDF
《释名》互训例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建初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4-86,共3页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 :第一 ,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 ;第二 ,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 ,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 ,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 ;第三 ,《释名》中的互训不是...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 :第一 ,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 ;第二 ,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 ,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 ,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 ;第三 ,《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 ,《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 ,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 ,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训 ,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互训 同源相训 训诂
下载PDF
从《释名》同实异名例看刘熙的词汇观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中富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5,共4页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旨在探求事物现象得名之由(词的理据)的著作。经初步统计,其中共出现了78条"同实异名例"。这些"同实异名例"有不同的构成情况,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事实,而且可以... 东汉末年刘熙编撰的《释名》是一部旨在探求事物现象得名之由(词的理据)的著作。经初步统计,其中共出现了78条"同实异名例"。这些"同实异名例"有不同的构成情况,从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事实,而且可以看出刘熙在考察名实关系时的广阔视阈以及看待语言词汇构成的时空观和雅俗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词的理据 同实异名 词汇观
下载PDF
《释名》的声训与推原 被引量:3
6
作者 郝士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44-48,共5页
本文着重从《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关系、《释名》声训与推原的判定标准以及具体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以期廓清过去研究当中的一些模糊认识。
关键词 《释名》 语言学 义类 声训 推原
下载PDF
《释名》直陈例说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建初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71-74,共4页
《释名》推阐事物命名的理据意义,其训释方式除了声训之外,直陈法也是重要的训释方式。本文在统计的基础上,详尽分析了直陈的种种条例,从而揭示了《释名》推阐语源的特点及训诂特色。
关键词 《释名》 直陈
下载PDF
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道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7,共6页
清代乾嘉学术研究中,"戴段二王"的徽名已为近年的学界所关注,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也为人所熟知。以《广雅疏证》为例可以梳理出高邮王氏对戴震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以进,既可探明清代学术的深层关... 清代乾嘉学术研究中,"戴段二王"的徽名已为近年的学界所关注,他们之间的师承关系,也为人所熟知。以《广雅疏证》为例可以梳理出高邮王氏对戴震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由此以进,既可探明清代学术的深层关系,也可说明"扬州学派"的存在问题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震 王念孙 小学 “扬州学派”
下载PDF
《释名》中的“同字为训” 被引量:2
9
作者 许征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129-132,共4页
文章对《释名》中的20例同字为训从语音变异、语义差别、词性异同、语义关系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释名》中的同字为训是同字异词现象,其训释是成立的;并进而指出,同字为训在同源系联中有可利用的价值。
关键词 《释名》 同字为训 语音变异 语义差别 同源系联
下载PDF
《释名》声训的民俗学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左林霞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57,共6页
刘熙之作《释名》,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而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价值。《释名》中那些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没有语源联系的声训,也多是依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解,汉代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丧葬习俗及世俗心理由此... 刘熙之作《释名》,以声训的方式跻于训诂之列,而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有更为重要的价值。《释名》中那些释词与被释词之间没有语源联系的声训,也多是依据当时的文化情景作解,汉代的服饰习俗、饮食习俗、起居习俗、丧葬习俗及世俗心理由此可得以观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民俗文化
下载PDF
论《释名》的方言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华学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53-59,共7页
《释名》中有 4 0条方言研究材料。《释名》是一部以东汉通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它不代表青徐方音。《释名》的方言研究材料反映了青徐、冀兖、荆豫等地区的若干方音特征 ,并客观表现了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释名》在方言史、方言学史... 《释名》中有 4 0条方言研究材料。《释名》是一部以东汉通语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它不代表青徐方音。《释名》的方言研究材料反映了青徐、冀兖、荆豫等地区的若干方音特征 ,并客观表现了方言词语的构词特点。《释名》在方言史、方言学史以及词汇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方言研究 历史评价 东汉通语
下载PDF
《释名》性质新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中富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52-57,共6页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 《释名》是一部性质颇有争议的著作,概括起来主要有5种观点:训诂著作说;声训著作说;词源学或语源学著作说;理据著作说;百科全书或语文百科综合词典说。这些观点都抓住了《释名》某些方面的特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但是又都没有抓住《释名》的实质,定性均有欠准确、欠科学之处。我们在评判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释名》是以声训推源为主要方式,以义训、形训和直陈等为辅助方式,以揭示词的理据为目的的词汇类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词源 理据 词汇类编
下载PDF
《释名》词语探源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茂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年第1期72-74,共3页
[摘要]《释名》有的词语,在其他典籍未见或罕见。本文以考证词义为宗旨,对该书部分词语,系联其“声近义通”之词,从音义或意义上探其来源,继而训释其义。
关键词 《释名》 词语 探源
下载PDF
《释名》声训引郑考——兼论《释名》的作者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泽顺 《励耘语言学刊》 2005年第1期183-198,共16页
《释名》一书的作者,迄无定论,本文从刘熙与郑玄师生关系考证人手,将《释名》声训与郑玄经注作全面的文本比照,进而论定刘熙为《释名》一书的作者无疑.
关键词 声训 刘熙 郑玄 作者问题
下载PDF
《释名》研究历程及争鸣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闰吉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7-20,共4页
《释名》研究始于三国时韦昭,两晋到明代的研究多停留在引用和申发上,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对《释名》的整理和研究成就最大。“五四”以后,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释名》研究几乎成了一大热门。《释名》又是一部颇... 《释名》研究始于三国时韦昭,两晋到明代的研究多停留在引用和申发上,清代是《释名》研究的繁盛期,对《释名》的整理和研究成就最大。“五四”以后,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释名》研究几乎成了一大热门。《释名》又是一部颇具争议的书,历来引发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作者及成书年代、性质、价值、训释条例和缺陷等几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历程 争鸣 理据
下载PDF
《说文》对《尔雅》的超越——以训释对象、训释术语和编排体例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路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6期120-121,共2页
《尔雅》、《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的两部不朽之作,作为系统的、完整的训诂专著,两书既有其鲜明的独创特点,又有继承和发展关系。通过对两书训释对象、训释术语和编排体例三方面入手,探求两者的继承与独创,窥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 体例 《尔雅》 《说文解字》 训释对象 训释术语
下载PDF
对《释名》的再认识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湘英 《池州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115-117,共3页
《释名》是我国首部语源学著述,但由于后世对该书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使得这一开创性的语 言学要籍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对其积极意义的继承和发挥。本文要澄清后世对《释 名》的某些误解并考察《释名》因声探源... 《释名》是我国首部语源学著述,但由于后世对该书存在诸多误解和偏见,使得这一开创性的语 言学要籍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和足够的重视,因而影响了对其积极意义的继承和发挥。本文要澄清后世对《释 名》的某些误解并考察《释名》因声探源的合理性和可行性,重新认识和评价它的重要的理论和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声探源 语源学 《释名》 刘熙 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
下载PDF
论《释名》的性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闰吉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3期30-31,37,共3页
历代学者对《释名》一书的性质的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释名》是一部理据词典、其写作宗旨和全书实践都说明了这一点。
关键词 《释名》 性质 理据词典 词源
下载PDF
《释名》的编排及其义训特点探析
19
作者 蔡菲菲 王文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35-237,共3页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 《释名》是一部专门探求事物名源的佳作,与《尔雅》、《说文》堪称我国训诂学史上声训、义训、形训的三大里程碑。《释名》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编排上更为细致、系统化、合理化,成为后世类书中词语分类取法的对象;义训上开创了以声训统系全篇的新的训释方式,发展了原有的训释方法,有力地推动了训诂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尔雅》 《说文》 义训
下载PDF
《释名》对假借字的利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青松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49-52,58,共5页
《释名》声训中有很大一部分记录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字,在经典用字或日常书写中存在假借关系,可见刘熙是在对经典用字和社会用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释名》创作的。刘熙通过大量文字假借现象,考虑到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超越字形,在语... 《释名》声训中有很大一部分记录被训词与训释词的字,在经典用字或日常书写中存在假借关系,可见刘熙是在对经典用字和社会用字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进行《释名》创作的。刘熙通过大量文字假借现象,考虑到音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超越字形,在语音的层面上寻求语言的根源。他的主要贡献并不在于具体结论是否符合语言实际,而是在于对因声求义方法的系统利用。清儒常以求本字的方法纠正《释名》,反倒泯灭了刘熙的良苦用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声训 文字假借 词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